顯示具有 見縫施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見縫施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民眾講壇討論內港治水問題 嘉賓促建防洪設施根治水患 2018年9月29日|澳門日報

民眾講壇討論內港治水問題 嘉賓促建防洪設施根治水患   

【本報消息】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昨舉行,探討內港水浸幾時休,防洪基建莫空談。有內港居民促請政府要長遠治理水患,解決困擾居民及商戶多年的問題。

活動昨日上午十一時於民眾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民聯智庫副理事長許治煒、內港居民何乃煊、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等出席,共同探討內港水浸問題。

何乃煊認為對比去年颱風天鴿,今年山竹政府的預警、通報機制有所進步。但因水浸嚴重,內港一帶部分商店的大型機器、爐具等難以搬走,損失難以避免。直言水浸困擾內港、沙梨頭一帶居民和商戶多年,由過去十年一遇大水浸,現時變為一年一遇。促請政府重視問題,及早研究及開展治標又治本的方法,徹底解決水患。


林宇滔指出,政府一五年完成了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稱聲可抵禦四點一米潮水,但天文大潮時內港出現水浸,相信是工程質量出現了問題。作為短期方案的一點五米內港防洪牆,也僅能應對四點八米的潮高,但連續兩年面對天鴿山竹這類五米多潮高,興建的必要性不大。現階段宜確保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有效,且加快推進擋潮閘及防洪牆等建設。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林宇滔:解決問題不能靠懶辦法 區錦新:防洪工程須「特事特辦」 2018年8月23日|力報

林宇滔:解決問題不能靠懶辦法 

區錦新:防洪工程須「特事特辦」   

特區政府於今年3月公布《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總結及優化澳門應急管理體制建議》終期總結報告,全文14萬餘字。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報告「完備、周全,有宏觀分析」,但認為應區分出輕重緩急,雖然目前特區政府有了方向,但上月內港在未有颱風侵襲的情況下,仍然發生今年以來最嚴重水浸。他認為,解決水浸問題是刻不容緩,但不能用「懶辦法」,須講究科學理據。

林宇滔指出,海事及水務局於2012年已開始研究「見縫施堵」的防洪牆措施,但一遇到海水倒灌,堤岸設施、閘門與擋水牆仍然進水,「見縫施堵」變成「見縫必入」,即使將堤圍高度加高,下面仍然漏水,又有何用?他亦批評八號風球關閉停車場的措施,認為反映政府只在用「懶辦法」,「只要停車場作好防浸措施,毋須斬腳趾避沙蟲」。

施家倫:內港泵井第四季動工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在風災期間曾組織義工隊參與救災,談到「天鴿」的教訓,他認為應該是要令人類社會認清自然災害的威力,提醒澳門人不論是政府或民眾,都要居安思危。


談到一系列的工程方案,施家倫稱內港泵井與雨水涵箱工程已經展開開標程序,政府爭取在今年第四季動工,而前期須對有關路段進行管線遷移,因此較耗費時間。議員區錦新則表示,一系列的工作顯示政府對防災減災相當重視,但有關防洪的工程,就需要「特事特辦」,否則按照一般公共工程的程序,「五年都未必完工」。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內港海水倒灌嚴重 證「見縫施堵」工程失效 2018年8月17日|訊報

內港海水倒灌嚴重 證「見縫施堵」工程失效   

連續兩月天文大潮,內港都出現嚴重水浸,商戶反映情況屬近年沒打大風最嚴重,儘管「天鴿」後,氣象局的颱風、水浸預報已有改善,不少居民或商戶都會有所準備,但不少街坊擔心內港水浸會成為本澳「新常態」!

對於屢治不絕的內港水患問題,政府曾經祭出過數個解決方案,包括疏通完善內港渠網、加強防洪牆、興建內港雨水泵房及涵箱渠,以及在內港水道興建擋潮閘等,勢要將風暴潮拒諸於十字門外。然而,下周是「天鴿」風災一周年,下月亦是「黑格比」十周年,回顧特區政府至今的治水成效,要麼是「做了未見成效」,要麼仍在「紙上談兵」階段。

大潮嚴重水浸成「新常態」?
事實上,每當本澳進入夏季,適逢農曆初二、十六前後,內港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但連續兩月在未有打大颱風卻出現嚴重水浸實屬罕見。有意見認為,此與水域收窄或清淤不力有關,但天文大潮是月球引力導致水位升高與降低,與水道寬窄其實沒有直接關係。
根據氣象局資料,近兩月天文大潮預計最高潮高約三點一米,潮高與內港最低點路面海拔一點三米相約(即內港廿三號碼頭對出路面),加上連續兩月天文大潮分別受到大東風及三號風球影響,令潮水再推高零點二至零點四米,令內港路面最高出現數十厘米的水浸。

無論從街坊商號反映,還是在傳媒拍得的片段可見,海水湧入內港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海水通過堤岸或圍牆的裂縫湧入內港一帶。由於內港一帶的雨水渠網屬直排模式,天文大潮的高水位會壓著止回閥令渠網無法排走積水,海水湧入後就會在內港積聚無法退去,若加上下大雨,水浸情況會更嚴重。二是海水從雨水渠口反湧入路面。政府雖然一直聲稱雨水渠出海口已裝有止回閥,但不知是否止回閥保養不佳,還是設計問題,內港一帶雨水渠口近兩月天文大潮均一直有不同程度的反湧,令水浸情況加劇。

多部門匯報未觸及真正成因
上月中因應內港水浸,多個部門官員連日落區慰問受影響居民,特首亦召開政府跨部門會議指示各部門要有效應對風季和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筆者上月亦批評,各相關部門匯報並沒有觸及內港水浸的真正成因,以及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辦法。

「黑格比」後,為應對內港海水倒灌,政府早在二零一一年成立了「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成員包括 :土地工務運輸局、運輸基建辦公室、交通事務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環境保護局與海事及水務局,並由土地工務運輸局主導。據海事局公佈資料,小組二零一二年開展了「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透過「見縫施堵」的方式,在碼頭及堤岸加裝防水旱閘、擋水牆等,加強海岸線的防洪作用。防洪工程設計可抵擋四點一米的天文大潮,工程已於二零一五年完工。海事及水務局每年派員到內港碼頭講解及示範防水旱閘之安裝程序,以及進行防水旱閘安裝的演練。

然而,根據氣象局資料,上月及本月預計天文大潮最高也只有約三點一米,加上大東風或颱風因素後,實測潮高亦僅有三點五米左右,遠遠仍未到四點一米的設計潮高,為何「內港臨時防洪工程」未發揮應有作用,當局必須清晰向公眾作出交待!

須解釋臨時防洪牆為何失效?
「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失效的原因包括幾個,一是「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需要由碼頭在有需要時自行安裝防水旱閘,可能因安裝問題或沒有安裝導致失效。此外,傳媒亦拍到不少海水從沿岸堤圍及牆壁裂縫湧入,亦有海水在雨水渠口反湧,這或與止回閥漏水有關。前者是人員管理的問題,後者則是工程未完成、施工質量及維修保養的問題。

更令人憂慮的是,「天鴿」後,特區政府提出的內港防洪牆工程,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加高防洪牆至約路面一點五米高,以便應對四點八米潮高,設計能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但基礎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防漏未做好,政府之後再怎樣加高防洪牆也必定是徒勞的!
事實勝於雄辯,為何已完工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面對海水倒灌不堪一擊,政府必須徹查和向公眾作出明確交待!更重要是必須認真的汲取教訓,「見縫施堵」執漏,確保「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有效抵擋4.1米的海潮。

防洪牆工程目的是阻截海水倒灌入內港一帶路面,但如何在天文大潮時有效將陸地的雨水及積水排走也是關鍵,現時內港雨水渠網屬直排模式,若天文大潮加上下大雨,海水會壓著止回閥令渠網失去排水能力,令積累的水無法退去,過去新橋、高士德一帶經常出現嚴重水浸,就是因為直排系統在天文大潮下無法排水所致,故在林茂塘雨水泵房建成後,高士德和新橋一帶已無再出現嚴重水浸。

防洪牆加泵房僅防大潮水浸
其實,政府早在二零一二年已提出在內港興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但因選址問題,拖延到月初才開標。按招標內容,該雨水泵房設置於二十五號碼頭和二十六號碼頭之間,排洪能力達十四點二八立方米╱秒,集水涵箱渠容量亦達二千二百立方米。該工程亦包括將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取消沿線現有的雨水渠排放口,改為接入新建的大型雨水涵箱渠;工程完成後,理論上可解決天文大潮雨水無法排出,以及現時大潮時有海水經雨水渠網倒灌入內港道路的情況。不過,由於工期超過兩年,工程估計要到二零二一年才完工。

必須強調,在「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確保發揮效用,以及「內港興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完工的前提下,確實可以解決一直困擾內港居民商戶數十年的天文大潮及海水倒灌問題。

蓄洪池泵房對風暴潮零作用
去年颱風「天鴿」為本澳帶來潮高達五點五八米的風暴潮,令本澳廣泛地區受浸後,社會有意見指,政府應考慮仿照外地,興建龐大地底蓄洪池應對風暴潮,特首在答問大會上亦表示會研究在狗場地下建大型蓄洪池。筆者必須指出,蓄水池對暴雨排水雖可起緩衝作用(因本澳一般以雨水泵房排走雨水,如新橋、高士德及氹仔黑橋,分別靠林茂塘及氹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但蓄洪池或泵房對風暴潮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風暴潮潮高是因風暴中心氣壓極低造成,只要潮水高度越過堤圍,海水可以無限量湧入低位,再多的儲存空間都會被瞬間填滿,要應對風暴潮唯一的辦法是加高堤圍,在第一道防線阻擋海水湧入。

按政府現時計劃,「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是靠加高現有「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至路面高度約一點五米應對,相當二十年一遇的標準。至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政府的規劃是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建設寬六百五十米,包括三個通行閘和三個非通行閘的活動式擋潮閘,屆時抵擋五點八米潮高的風暴潮(「天鴿」最高潮位五點五八米),相當二百年一遇的標準。然而,擋潮閘涉及跨區域溝通協調和國家審批,至今仍未有施工時間表及預算,竣工更是遙遙無期!

對症下藥亡羊補牢方為上策
筆者認為,要真正治水,各政府部門必須充分溝通,按職能做好分工,先易後難分層次,針對具體問題對症下藥;再不要將成因不同的天文大潮海水倒灌和暴雨排水,以及風暴潮問題混為一談誤導社會!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要治內港水患,筆者期望政府必須先處理好「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的工程疏漏,再盡力確保內港雨水泵房及涵箱能盡快完工,先解決困擾內港居民數十年的海水倒灌,下一步就要想辦法做好防洪牆加高,以及落實擋潮閘工程等,有關工程一日未得到落實,低窪地區的居民商戶只能自求多福,期望下一個嚴重風暴潮來得晚一點!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