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資源回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源回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 #024 論盡紙本 2015年04月16日 18:18



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

文:許諾
時間:2015年04月16日 18:18
澳門建築廢料堆填區去年已飽和,但環保局今年下半年才就建築廢料徵費展開諮詢。
澳門承載力爆燈,不光是一年3千多萬旅客,還有人去樓空後,遺留給這座城市的巨量垃圾。誰說旅遊業是無污染工業?賭場派不完的膠水樽、吃不完的自助餐、送不完的膠袋、丟不完還殘留著咖喱魚蛋汁的塑膠碗……那即是多少?小食店林立只有百米長的大堂巷就有12個垃圾筒,平均每10步就有1個。每天埋頭苦幹低頭掃垃圾的清潔工說,議事亭前地10多個垃圾筒,農曆新年的高峰期每日要清10次垃圾,平日也清4至5次。
好了,可否更具體一點,那即是多少?環保局最新公佈,2014年平均每天運往焚化爐處理的固體廢棄物有1240公噸,一年即是45.26萬公噸。清潔專營公司曾公佈,2013年8月至10月,平均每日的垃圾量是840公噸,同比勁升32%。以澳門常住人口分攤,即每人每日平均生產的生活垃圾有1.96公斤,開始拋離香港(約1.36公斤) ,甚至比北京、上海、廣州高出至少1倍。面對這驚人增速,環保局亦承認處理固體垃圾的壓力日益嚴峻,「旅客量對市民居住環境影響逐年上升。」。
堆填區爆滿 迫在眉睫
更準確點說,應該是已經見頂,澳門人是時候覺醒。縱使澳門焚化爐現有設計每日的最高處理量可達1700多萬公噸,距離1240萬公噸似乎還有一段距離。但這些逾千噸垃圾每日燒完後,仍留有5至10公噸爐渣和有毒飛灰,需要固化和特別處理。九澳飛灰填埋場兩年前已爆滿,現只能暫存在機場旁邊的建築廢料堆填區。這個全澳惟一的堆填區去年亦已基本飽和。前無去路,後有追兵,而且像滾雪球一樣每日累積。
過去五年,大量建築項目在趕工,賭場酒店、公屋、私樓,還有新居裝修產生的建築廢料,年產量從2009年的131萬立方米增至2013年的225萬立方米,飇升逾71%。2013年單年的升幅更驚人,較2012年的127萬一下子跳升76.2%。推土機已開動,六大博企趕建金光大道新旗艦酒店,建築高峰期在未來幾年更晉高峰。但「污者自付」卻姍姍來遲,建築廢料徵費最快今年下半年才開始諮詢。
選擇一:新城填海?
沒關係!政府說可以用墮性建築廢料填海,循環再用,但這可能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拖字訣。長期關注澳門環境狀況的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墮性建築廢料無論是用來填海還是送到內地跨境處理,都要先做好分類,但環保局遲至去年10月才推出建築廢料分類指引,之前所有廢料都是混在一起,無可能再翻開重新做這工序。現在面積最大的新城A區已在趕工,新的廢料已趕不及填海。以現時建築廢料的增長速度,林宇滔推斷新城填海可以吸納的數量有限,幾個月的量可能已填滿一個E區。
選擇二:跨境合作?
沒關係!政府還說可以傚法香港,與廣東省合作將建築廢料運到台山廣海灣工業園區填海,面積有近30平方公里,反正澳門有的是錢。不用到橫琴、南沙、江門、翠亨,用錢投資再建一個澳門之前,可以先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但根據《巴塞爾公約》,廢料出口必須遵守嚴格的規定,只有水泥、沙石才可以運回內地填海。林宇滔舉例,以前香港就曾經試過內地部門抽檢,發現廢料內有膠袋,結果要整船退回去。更重要是,現在澳門堆填區連一個專用碼頭也未開標動工。

林宇滔批評環保局「唔拖到最後一刻都唔到嘢」,堆填區就是最佳例子。
「現在已經水浸眼眉,最急迫的是時間,分類未做,碼頭未有,建築廢料徵費未做,回收廚餘、電子垃圾通通未做。堆填區已有一個20多米高的小山丘,我不希望有天見到它跑出,變成全氹仔最高的山!當然堆填區在機場旁邊有限高,那是無可能,但情況真的很嚴峻!」事實上,大潭山就是一個由垃圾堆成的山崗,在七、八十年代曾經是一個垃圾堆填區。上輩的澳門人還記得清楚,坐車經過路氹連貫公路(即金光大道) 及鴨涌河公園現址隨風撲來的臭味。
環保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已確定在建築廢料堆填區興建墮性拆建物料的篩選設施,預計最快今年動工,施工期約1年,生產線建成後估計每日可處理2千噸廢料。當局現正與內地有關部門落實具體操作細節、所需接收設施及流程監管方案。

澳門的回收產業鏈相當單一,只有廢紙、塑膠、金屬類,大多運到內地循環再造。

近5年澳門固體垃圾相關數據
垃圾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環保局成立多年,源頭減廢、污者自付,講到口水乾仍未見具體政策出台。絕大部分垃圾,無論是有毒無毒、可否再回收,都通通推進焚化爐。澳門垃圾不但高產量,而且回收率亦相當低。2013年,膠樽、紙皮、金屬、玻璃樽等資源垃圾回收率只有19.2%,佔總體垃圾量不足1%。
林宇滔批評,環保局在環境規劃訂下的目標實在太落後,到2020年廢棄物資源回收也只得45%,在一些歐洲國家已是100%,馬上高低立見。他認為,經過多年教育,不少市民已有意識做垃圾分類,特意儲起舊報紙、鋁罐、舊電池等,問題是政府沒有做好回收網絡,只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拿到某個地方做回收,一點也不便民。如果要市民形成習慣,可以透過民署各區的辦設施做長期回收。他以香港IKEA為例,不少香港人就算要跨區、坐車也願意包好光管、燈泡等垃圾送到店內回收,澳門回收的門檻低得多,一家企業都可以做到,無理由一個政府做不到?

2012 每日人均生活垃圾量各城市比較
另一個典型的情況是,不少市民都願意將垃圾放到分類垃圾筒,但很多人都沒注意將資源垃圾清潔好才丟棄。將杯內的汽水和冰倒掉,有飯菜汁的發泡膠碗,會污染其他乾淨的垃圾,這樣便很難再回收。記者曾查看中區10多個分類垃圾筒,大部分都可說是慘不忍睹,不是湯汁、飲料,就是膠樽、汽水罐和薯片袋混在一起,只見到一個金屬回收筒內的托盤是明顯見到有清洗過。
林宇滔介紹,按照加拿大的模式,資源垃圾只需要分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兩種,但關鍵是保持潔淨,這樣才可以減省後續處理工序。特別是澳門已引入壓縮式垃圾筒,容量是一般垃圾筒的30倍,所有生活垃圾已壓在一塊,必須靠前期市民的自覺分類。市民要養成自己動手做分類的習慣,同時從選購習慣開始改變,例如一些燙金或有膠面材質的利是封已沒有回收價值,應避免購買,這才是源頭減廢的意義。

記者查看中區多個分類垃圾筒,大部分已變成「大雜燴」沾滿湯汁,失去回收價值。只有極少量分類垃圾有清潔過。

大量旅客湧至,僅百米長的大堂巷已放置了12個垃圾筒。
廚餘回收 可減4成垃圾
香港四月開始全面實膠袋徵費,好不容易,今年環保局終於承諾會就限制膠袋使用進行諮詢。林宇滔認為,除了建築廢料和膠袋徵費應優先推行,向酒店和食肆回收廚餘也應儘快上馬。現時廚餘約佔垃圾總量二至四成,每日有大約248至496公噸。他指出,廚餘本身有大量水份,一併推出焚化爐燃燒會降低爐溫,加重負荷。澳門大酒店和食肆每日都有大量廚餘,有條件做集體回收,大規模處理才能見到成本效益。只要政府下定決心,企業願意多行一步,分派人手做好前期分類,垃圾也可以變成資源。事實上,商家是有責任處理好垃圾,只是環保局沒有要求和規定,企業自然選擇最低成本的方法處理。
長遠而言,林宇滔認為澳門的污者自付政策不單是用者自付,更應傚法歐美國家,由生產者、進口商層面開始為之後的垃圾處理徵費,例如電腦、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特別是電池一類的高污染垃圾,現在也只是跟生活垃圾一併燒掉。
當市民貪方便、政府hea做,到最後環境被破壞,旅客可以隨時離開,但本地居民卻不可以。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推動廢物回收 減輕處理壓力焚化中心設廚餘設施 澳門日報 2011-02-08 A02 | 澳聞

推動廢物回收

減輕處理壓力焚化中心設廚餘設施

澳門日報       2011-02-08   A02 | 澳聞

    【本報消息】工聯民政民生關注組成員林宇滔表示,保守估計每日的商業廚餘有一百噸,法例既要求食肆聘請運輸公司將廚餘運送到焚化中心處理,認為當局可在焚化中心設廚餘處理設施,一方面作為推動本地回收工作的試點,也可減輕焚化中心的處理壓力。

    林宇滔表示,本澳居民日均產生垃圾量為一點五公斤,相較內地、香港及台灣等地區為多,然而本地資源回收率極低(不足百分一),情況根本不足以與其他地區相提並論。如何令本地回收工作更進一步,他認為廚餘回收是最佳方式。然而本澳現時未有明確的廚餘收集統計數字,觀乎香港每日有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為廚餘,澳門的發展程度近似,估計比例相若。按小城每日平均九百噸垃圾計算,約三百噸是商業、生活垃圾,保守估計每日的商業廚餘有一百噸。

    觀乎如香港等大面積地區,主要因為運輸問題提升廚餘處理成本。但本澳當局既規定商業食肆聘請相關垃圾收集公司,將廚餘運送到焚化中心處理,只要當局在垃圾焚化中心設廚餘回收點,相信食肆定當予以配合。

    他提到,廚餘並非有毒物質,但約有八至九成是水份,會令焚化爐溫度降低,需補充更多燃料,以免焚化爐溫度處於攝氏三百五十至八百五十之間,否則很易產生有毒氣體二噁英,令營運條件更形惡劣。處理廚餘的設備投資不大,但可減少焚化成本,並將之轉化為循環再用物料。即使不是賺錢事業,但也能降低環境壓力,何樂而不為?況且廚餘分類不難、回收簡單,並非新鮮事物,關鍵在於能否走出這一步。當局應以廚餘回收為著眼點,推動本地資源回收工作。他建議收集初期應由當局作主導,其後再因應情況相應更改。

   問到企業應如何配合,林宇滔認為,企業可與社服機構合作,把每天自助餐服務剩餘的麵包、熟食送給有需要的人,達到雙贏。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廚餘分類回收助節能減排 林宇滔倡政府集中處理 或提供發電或變作肥料 市民日報 2010-12-26 P01 | 要聞 | 頭條

廚餘分類回收助節能減排
林宇滔倡政府集中處理 或提供發電或變作肥料  
 

市民日報       2010-12-26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台灣已進行廚餘回收工作,香港首個廚餘處理中心亦將於2013年投入使用,反觀本澳現時未有就廚餘作分類處理。有工聯成員認為,本澳運輸成本低,現行法例已規定食肆需把垃圾運至焚化爐的條件下,有利實行廚餘回收,把之轉化成電能。

工聯民政民生關注組成員林宇滔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澳門應立即實行垃圾資源回收,因為焚化爐運行多時,減省了堆填區的壓力,讓市民以為垃圾處理的問題消失了。然而,隨着近期先後發生焚化爐和九澳飛灰場事件,顯示本澳有一定的垃圾堆填處理壓力。即使飛灰場管理情況有所提升,亦無可避免對本澳垃圾處理形成壓力。

垃圾回收中,廚餘回收可先行一步在澳實行,雖然沒有具體數字,惟林宇滔估計本澳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垃圾屬廚餘。

若把廚餘置於焚化爐中燃燒,可以產生一定的電能,然而,由於本澳廚餘含水量較高,燃燒至焚化爐的標準溫度需投入更多燃料,故成了變相浪費。

澳環境特殊 運輸成本不高故此,在廚餘進入焚化爐前可作分類回收處理,較燃燒為佳,加上本澳環境特殊,有條件去實行。以現時法例規定本澳食肆需集中垃圾後,付費交由垃圾運輸公司把廚餘等垃圾運送至焚化爐,故廚餘回收較有條件實行。他建議政府可指定食肆把廚餘運回特定地點處理,以本澳環境細小的優勢,運輸成本不高,且現有法例已有規定,不能推行廚餘回收。

現時食肆大多把廚餘分類,若未來實行廚餘回收時,食肆只需作些微調整,把不可回收物分開處理。

誠然,若擴展至全澳均需回收廚餘,需要將整個垃圾回收系統作考量。政府現階段較容易實行商業廚餘回收工作。

政府把廚餘集中處理後,可把之產生熱能提供發電,有利環保。至於把廚餘變作肥料,由於本澳幾乎沒有農業,但也可變作花肥,政府可視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也可先作嘗試。

談到廚餘回收,林宇滔倡議也可作源頭減廢,香港有食肆實行「扣底」,如果顧客不需要很多飯量,食肆會減去一定價錢,達到雙贏局面,故廚餘回收工作可從多方面着手。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