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土地儲備歷屆之冠 訂房屋總規還待何時?︳2020-11-20 訊報 宇論滔滔

剛舉行的施政答問大會上,特首賀一誠在回應議員有關夾屋問題時強調 「夾屋並非『經屋2.0』,政府是想先向社會諮詢,若果社會同意夾屋方向,政府下一步再籌劃興建地點、有何儲備,計算欠缺多少房屋,不可過量或不建設,若社會不認同則可以不做。」就夾屋問題,筆者多次公開表示,若不從整體房屋作規劃和增加公屋供應著手,澳門青年人置業難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現時夾屋提出的包括收入限制、定價、轉售限制的建議等,大部分均是原有經屋的規定,只是政府近年一再修改《經屋法》,將經屋社屋化而取消的。再者,目前本澳經屋的收入上限已覆蓋八成的家庭收入,只要供應充足,澳門的經屋覆蓋面已達新加坡的組屋水平,根本毋須再設夾屋畫蛇添足。

經屋供應若足置業難迎刃而解簡而言之,只要經屋供應充足,恐慌性置業需求自會下降,私人樓市也定會更合理,澳人置業難的問題自然也迎刃而解。但政府連取消《經屋法》申請「鋪鋪清」,維持以往經屋「不散隊」的排隊輪候都不敢時,政府對公屋有多少承擔?實在不言而喻。況且按照政府辦事效率,夾屋諮詢完再立法,再到建屋,夾屋收樓肯定已不是今屆政府任內的事。

當然,如果政府和特首是為了落實參選政綱,並承諾任內會興建一定數量的夾屋,筆者也不會反對,但政府應明確數量及落成時間,以供大眾討論如何「較公平」分配。

特首近日對夾屋的回應,更突顯今屆政府根本無意明確未來短中長期的公、私樓供應及早處理樓市泡沫,讓樓市重回健康水平。單靠今屆政府提出的夾屋、置換房及老人公寓(筆者支持但反對直判合同,有機會再談),根本無法回應年輕一代對置業的恐慌性需求,更遑論讓樓市重回健康水平。

經屋計溢價金托市遠勝土地拍賣其中,特首回應議員應拍賣僅供澳門人買賣單位的土地時就回應指:「拍賣土地只會推高樓價」、「即使拍賣市民也買不起樓」。筆者翻查資料,本澳回歸後僅拍賣過三幅土地,第一次是在二零零四年二月,以高出底價逾兩倍(六千七百多萬元)賣出一幅位於林茂塘的一千平方米商住地。對上次拍賣則在二零零八年一月,筷子基北灣兩塊一點八萬及三點二萬平方米的土地以暗標形式賣出,以高底價逾八倍成交(五點五億及八點七億元)。

社會當時形容土地拍出「天價」,業界當時計算地皮每呎樓面地價達三千元,若連建築開發成本售賣呎價將達四千七百元,意味著一千呎建築面積單位售價約四百七十萬,當時也確推升周邊樓價;但該樓盤近年才正式推售,呎價卻已近萬元,很明顯拍賣土地所謂推高的樓價,遠不及發展商囤積推高的部分。

但最令人諷刺的是,政府最近卻要修改《經屋法》,成功將每呎實用面積二千四百元的溢價金(相當筷子基天價地價的八成)計入當作經屋成本,經屋修法托市的力度明顯遠高於拍賣土地!

收閒置地六十七萬米儲備歷屆之冠由於本澳一直沒有整體房屋規劃,加上大部分土地在回歸前已經批出,過去在土地儲備有限,故筆者認同這樣的觀點:單靠拍賣一、兩塊的土地,有托市和推升地價的效果。但根據官方公佈,截至去年九月,依法宣告批給失效土地為77幅,涉及土地面積超過67萬平方米;當中已正式收回的土地為23幅,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此外,新城填海的三點五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可使用或備用。

作為回歸後擁有最多土地儲備的今屆特區政府,是不能推卸制訂整體房屋政策的責任,更應通過土地儲備,制訂未來短、中、長期的房屋供應規劃。再者,新《土地法》已明確除非公共利益的原因,今後租賃土地必須以公開競投批出,公開拍賣土地是不能迴避的問題。故此,容筆者套用特首金句:「儲備而家唔用幾時用?」值得留意,工務局公佈第三季在建私人住宅單位數目僅9,001個,在建僅3,325個,較三年前同期的20,324及10,024個大跌逾一半及六成,在沒有新土地拍賣下,未來幾年私樓供應或將斷層!

樓價急升自置比跌一成揭剛性需求特首亦指出,就夾屋定價問題,政府已多次找銀行做壓力測試,確保現時居民所持七成私樓不會變成「 負資產」,只要社會有共識是推,夾屋不會不建,也不會供應過量,其絕非「經屋2.0」。

針對樓價過高的問題,過去多屆政府都曾經以澳門七成居民持有物業,不能令其成為負資產作擋箭牌。在此,筆者就詳細分析這個「七成之謎」。其實七成居民持有物業這個字眼並不精準,有關統計實際上是人口普查中「居於家庭成員自置物業」的比率,故與家人同住的年青人置業需求並未獲得反映。

但值得留意,回歸後四次人口調查2001、2006、2011及2016年的數據分別為76.9%、72.9%、70.8%、66.2%,數字已下跌超過一成,高樓價且自置物業比率降低,正好反映本澳有相當數量的剛性置業需求被政府忽略!所謂負資產是指樓價大跌下,樓宇實際價值較按揭金額更低,業主就算賣樓也資不抵債,故沒樓按業主是不可能出現負資產的。其實人口調查中,自置物業比例中還有細分需要還按揭款項的比例,分別為38.4%、29%、27.6%、33.2%;只是政府對此隻字不提!

以最新2016年人口調查為例,有66.2%自置物業家庭中,當中只有33.2%需要按揭,意味著需按揭供款(即可能出現負資產危機)的住戶僅佔總住戶數的22%(約4.1萬戶),當中還未扣去供款額低的經屋戶,也未扣去已還大部分按揭的住戶等,故真正有可能負資產的數目肯定遠低過兩成!

七成自置物業或負資產明顯誤導很明顯,政府一直強調公屋政策不能令七成人變負資產,實有誤導之嫌!筆者必須強調,此分析不是想分化有樓無樓人士,只是想客觀指出樓市的實際結果,讓社會客觀理性討論,再者,不少有樓人士也向筆者反映對下一代難以置業的憂心!簡而言之,樓價過份飆升除對個別以投機炒賣人士有利外,社會對此都付出極大成本!更重要是,強如美國政府也不能阻樓市進入下跌周期,次貸危機就是一大教訓,負責任政府角色是令樓價上升或下跌速度都不能過急,並令樓價維持在符合正常市民購買能力的範圍,最理想就是樓市能同經濟同步體現投資價值,實現社會共富;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多次強調:房是用來住而不是用來炒的!

回歸樓價升12倍人工僅4倍本澳住戶數目僅得19.7萬戶,住宅單位卻有23.5萬個,即單位數較住戶數多3.4萬,當中更有逾1.5萬個長期空置,這正是本澳租金對比樓價相若地區為低的核心原因;若結合比較2019年與2004年的統計數據,期間澳門博彩收入大升6倍、GDP大升4.1倍、澳門居民收入中位數大升2.6倍、人口增長50%,但樓宇平均呎價同期卻飆升達12倍之鉅,故樓價極高脫離市民購買力、造成年輕一代恐慌性的置業需求,在私樓買不起、經屋申請不了的夾擊下,這才是年輕一代絕望的根源。

根據回歸後數據,回歸至今本澳人口年均增1.24萬,按三人一單位計即每年需增約3,700個住宅,但同期年增住宅不到2,200個(已包括公私樓)。供需不平衡,再加上政府近年不斷修法收緊經屋的限制、甚至最近將經屋社屋化,妄想用行政手段限制鋼性的置業需求,自然造成樓價飆升。

以實際公私樓供應減恐慌需求房屋問題不是單一問題,只有公、私樓平衡發展和有持續供應,才可以令公屋發揮槓桿作用,令樓市健康發展,惟政府一直在公屋供應問題上不作為,私樓價格又持續高企脫離居民購買力,談何解決房屋問題?

今屆政府既然坐擁回歸後最充足的土地儲備,就應盡快制訂涵蓋公私樓的整體房屋政策,制訂短中長期的供應,並配套恆常的土地供應和招標機制,確保未來三到五年能每年供應三至四千個公私樓單位(公屋佔六成),恐慌性需求自會消減,樓市也能逐步回歸正常。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