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增加原區就業 推進都市更新 居住面積佔比將 增至22%︳2020-09-04 力報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下稱《總體規劃》草案),當中明確住房規劃三個重要目標方向,包括居住用地基本滿足到2040年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優化將來職住平衡空間布局;建設宜居新區等。居住空間除新城區外,還將研究在青洲、氹仔、石排灣增加新的居住用地。在都更方面,則計劃透過土地利用分配,優先發展北區-2、中區-1等發展年期長、建築物樓齡較高的區域。草案預計,基本能滿足2040年80.8萬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

昨日公布的《總體規劃》草案提出將全澳土地劃分為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旅遊娛樂區、公用設施區、生態保護區、公共基礎設施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現時本澳居住區約佔全澳土地17%,未來希望透過新城A、C和D區,以及氹仔北、石排灣和青洲等新土地的建設,規劃研究增加新的居住用地,逐步緩解現有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偏高的情況。

青洲不再增加公屋

被問及為何仍新增青洲的居住用地,麥達堯回應指,青洲仍有較多未開發的土地,雖然總體規劃希望現有居住區不再大幅增加人口,但不代表所有區域都不作居住用途設置,具體居住容量將在詳細規劃中訂定。工務局長陳寶霞則指出,青洲區用地及氹北用地基本為私家地權,未來不會規劃作公屋用途。

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則表示,本澳到2040年屬於中程度預測,保守合理估算澳門人口增長將會速度放緩,而總規設有五年檢討機制,未來可到時按實際人口增長幅度調整總體規劃。

考慮北區-2、中區-1 優先都更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以都市更新的契機,透過土地利用分配,重新規劃住屋、商業、公用設施、公共開放空間等,提升居民生活素質,強化城市多核心發展。

草案提出未來的18區中,以北區-2及中區-1為都市更新優先發展區域,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麥達堯表示,北區-2主要為祐漢、台山區;中區-1則東起松山,西至新橋、提督馬路,因為該區建築物較舊及人口密度較高,故建築優先推動都更進程。

麥達堯表示,由於工業對社區有影響,故希望將工業區集中設置。現有居住區附近的零散工業用途希望轉非工業用途,如改為商業用途,因與慕拉士連成一片,希望轉為商業區域。

新城A、D 區增大型康體設施

規劃作全澳性且獨立佔地的康體、教育、醫療、文化、社會及市政服務等設施的區域為公用設施區,如體育館、高等院校、醫院、博物館、康復院舍及墳場等。鼓勵複合利用,持續優化公用設施的可達性及與居住區的連接性,以擴大服務覆蓋範圍。規劃構思於新城A區南端及路環荔枝碗新增全澳性文化設施,於逸園跑狗場原址、新城A、D區規劃增設大型康體設施,並於南灣湖C、D區規劃政府設施。

活化內港長遠整治計劃增設全新旅遊景點

草案提出構建都市防災減災體系,一方面透過防減災基礎設施的規劃,另一方面透過救災避險設施的規劃,以提升城市綜合安全保障能力,確保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颱風、暴雨及風暴潮會造成本澳低窪地區嚴重水浸,針對防洪排澇的基礎設施規劃,研究開展海堤、擋潮閘、蓄水池、泵站及主要排水管網等基礎建設,提高防洪、防潮、排澇及蓄水能力。

當中提出針對內港的長遠整治計劃,除加快落實防災減災工程,同時配合打造沿岸商業街暨水岸公園,結合周邊輔以泵站、避險中心、交通設施等基建,提振內港經濟活力,增加全新的旅遊景點,呼應建設「一河兩岸合作軸帶」。

另外,為應對未來人口及城市發展,規劃主要用於設置城市基礎設施的區域為公共基礎設施區,包括供水、排水、電力、天然氣、污水處理、廢物處理及電訊等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以提升基礎設施的服務範圍和效益。

除了維持現時的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外,澳門東側將集中規劃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例如於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集中設置污水處理廠、燃料中途倉、物流設施等,以及於路氹城的東側集中設置固體廢物處理等設施,有助創造基礎設施之間的迴圈協同效應。

致力保護歷史城區及景觀視廊視域體現人水親和 歷史文化永續目標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 將致力保護澳門具代表性及價值的景觀視廊與視域,建構「山、海、城」景觀特色和城市格局,同時保護「澳門歷史城區」景觀視廊。透過劃設保護制高點、城市景觀或具歷史文化價值景點等21 個景觀視廊及視域,以延續及強化「山、海、城」景觀特色,體現人水親和、生態共融、歷史文化永續的規劃目標。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於新城A 區南端、氹仔北岸及新城B 區沿岸建設景觀節點及標誌性建築物,優化澳門兩側的沿岸城市景觀,塑造全新城市門戶及獨特天際線。

新中圖選址兩周內公布

昨日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關於新中圖的建設方面,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表示,《總體規劃》是介紹八大類型土地使用情況,細化到每一地段的具體用途須在此框架下逐步落實,文化局正就新中圖選址進行相關研究,具體及詳細情況預計未來一至兩周內正式對外公布。她續稱,益隆炮竹廠部分土地現處程序中,正初步規劃土地,具體結果有待公布。

劃分三類主要經濟產業用地慕拉士工業區擬轉為商業區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劃分三類主要的經濟產業用地,即商業區、工業區及旅遊娛樂區。同時構思發展多個商業圈,助力本澳開拓高端產業新核心,把握橋頭經濟新機遇,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提高城市經濟韌性及綜合競爭力,配合未來經濟戰略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新合作。

第一類:商業區規劃主要作商業辦公、金融、零售、餐飲、會展等服務性活動區域。維持現時主要位於新馬路及新口岸的商業區,亦配合口岸設施、居住區及旅遊娛樂區的分布,於關閘、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管理區、路氹邊檢大樓原址、新城區、氹仔北側、內港及慕拉士大馬路等區域增加配套商業,以帶動區域合作及口岸經濟的發展。

第二類:工業區規劃主要作工業活動及產業發展的區域。整合現時較為分散的工業用地,集中設置於青洲跨境工業區、北安工業區、路環聯生工業區和九澳工業區,鼓勵產業升級。居住區內的原工業用地將釋放作非工業用途,逐步緩解工業與居住用地毗連所引致的社區問題,優化宜居生活環境。

第三類:旅遊娛樂區規劃主要作旅遊項目及相關服務的區域。用地布局維持集中於路氹城及新口岸等分區,構思於澳門半島打造「濱水歷史旅遊軸帶」,

加強其他旅遊娛樂元素和配套設施,發揮協同效應,促進旅遊業與其他行業共同發展,持續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由於工業區對社區始終有影響,因此希望將居住區附近零散的工業區轉為非工業區,例如改為商業區、公共設施、綠化空間等,而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區計劃轉為商業區。

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稱,總規草案希望整合和逐步遷移土地使用率較低的工業活動,到一些較為核心的工業區,為澳門促進新興和高端產業創造環境,釋放鄰近居住區的工業用地,緩解附近一帶的環境污染問題。

草案具體落實細節欠奉學者提醒防災建設要放首位

《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昨(3)日終於出爐。有學者認為草案內容大致正面,但只是概念性規劃,欠奉具體的落實細節,是否可行相信要等到正式執行時才能見真章。學者又提醒政府在構思新規劃的同時,勿忘將防災抗災建設作為首要達成目標。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草案雖然正面,亦避開了一些社會爭議的內容,但整體而言草案內容仍屬保守,而且在數據支持方面顯弱,例如沒有提及草案希望達成的人均目標是多少;或者在工業區轉型方面,沒有提及是否要先將本澳既有的工業區先整合。

勿讓新規劃拖累內港防洪建設

就政府有意將內港碼頭一帶改造成商業區,林宇滔表示不反對,但特別強調該區規劃重點仍然是防災抗災,不能一拖再拖,提醒政府不應該讓新的規劃影響既定的防洪建設,要盡快落實。

解決業權問題仍是都更重點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同樣認為草案目前仍未釋出更多操作細節。而對於草案將本澳土地劃分為18 個規劃分區,又將祐漢、台山、松山至新橋一帶列為都更優先發展區域,他則關注未來政府要如何解決業權問題推動都更,仍有商確餘地。他以現時政府推動祐漢區都更計劃為例,主要是該區有不少業主早已搬走,認為要業主自資參與重建的方式,難對業主造成誘因。建議政府未來可參考其他做法,例如招攬發展商協助重建,如此市民不用自資重建,發展商在重建後又可出售部分建築樓層回本兼獲利。

構建輕軌巴士一體公共運輸網絡鼓勵居民綠色出行

在交通運輸方面,草案指出將會貫徹公交優先的原則,構建集輕軌、巴士於一體的公共運輸網絡,鼓勵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模式,於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站、交通樞紐周邊規劃配置混合、緊湊的住宅及商業用地,方便居民出行,鼓勵居民使用公交運輸系統。此外,透過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站、交通樞紐向外輻射,持續改善行人環境、過路設施及可達性,並串連公共開放空間,形成連續、無縫的步行網絡。

為加強口岸交通配套,實現無縫連接,草案中提出在關閘口岸、新城A區、原路氹邊檢大樓(蓮花口岸)及氹仔碼頭作為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的地區,以發揮口岸經濟優勢,提升綜合發展潛力,打造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草案亦規劃建立外環跨區道路及主要道路網絡,促進交通分流,實施道路等級。停車設施方面,規劃布局融入職住平衡概念,有利減少通勤交通及泊車需求。另外,未來對停車位缺口較大的地區採用多管齊下的措施,適當增加供應及優化停車位資源。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