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民眾論壇探討輕軌東線 學者冀海床建接駁中心︳2020-09-29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民眾建澳聯盟昨日下午三時舉行民眾論壇,與居民探討"輕軌東線方案"。

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課程主任李超驌表示,輕軌東線與澳門半島社區的聯繫較微弱,沒有公共交通接駁,澳門半島的居民根本用不上。

他建議在位於友誼大馬路對開海床的ES2站點,建立輕軌和現有交通的接駁中心,方便澳門半島居民前往乘搭輕軌東線。東線六個站點主要位於新城A區及海床上設置,如果東線方案通過後,宜編製專項的防災減災規劃,避免日後因極端天氣而影響運作。

規劃之前諮詢民意

李超驌指出,在西方的城市規劃理論中,重視公眾參與規劃前的願景設定、規劃的編製及最終實施。若規劃方案出台後再諮詢公眾意見,有如是"形式上的參與",建議日後規劃輕軌橫琴線及新線路時,宜在規劃方案出台前就引入公眾參與機制,如舉行居民工作坊及專家座談會等,方便規劃方案更易落實及有民意支持。

促交代工程時間表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引述二○一八年的審計報告,根據昔日運建辦提供的預算資料,曾估算東線建設預算約二百一十億元,但現時的輕軌公司在諮詢期間卻無法回應預算問題,僅估計建設工期約五、六年。即使是初步估算,都應讓社會知道,方便討論。另外,東線為何不能接駁至青茂口岸,即使官方稱未具條件接駁,亦宜詳細解釋是因路況抑或施工難等原因而不接駁。按照過往公共工程的往績,能否五至六年如期完工亦成疑,政府要盡快釐清責任以及交代工程時間表。

東線輕軌計劃走地底。李良汪表示,澳門地下工程少之又少,又以澳門唯一海隧"澳大河隧"近年經常漏水及維修整改為例,走地底的東線在工程技術安全、營運費等,都須多向公眾披露資訊。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表示,輕軌票價是根據輕軌效益、乘坐人次來計算,如屆時東線票價過高,吸引不到居民、遊客乘坐,就實現不到輕軌價值。加上現時東線方案未有將青茂口岸連接,與利用青茂口岸分流的理念背道而馳,憂屆時加重東北區交通堵塞狀況,無法利用輕軌東線解決區內交通問題。建議政府更多地考慮居民出行便捷度,設計更為適用於居民的輕軌路線。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東線方案無連接青茂口岸等地,無預算、無工期、無數據,建議當局完善諮詢文本,提供多種方案供居民討論、選擇,優化輕軌方案。



籲政府詳釋預算及工期 避免輕軌成三無工程︳2020-09-29 濠江日報

 【特訊】民建聯昨日舉行第66期民眾講壇,邀請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課程主任李超驌博士、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北區社諮會委員蔡思偉以及民建聯理事長李良汪作為嘉賓,圍繞輕軌東線方案展開討論及發表意見。

特區政府日前正式公佈《輕軌東線方案》,方案建議輕軌東線由關閘連接至氹仔北安碼頭,路線初擬全長7.65公里,計劃設6個車站;整個設計方案包含陸地隧道工程及跨海隧道工程,建成後具備於惡劣天氣環境下運作的條件,能提供全天候的乘車服務。落成後,當局預計由關閘至氹仔北安碼頭僅需15分鐘。輕軌工程受全社會關注,過去的路線之爭、工期延誤、預算翻倍等問題頻頻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審計署更針對4個階段作出了4份專項報告。是次方案中輕軌東線分為3段,但預算及具體工期仍未明確,嘉賓均認同輕軌東線的確有必要盡快興建,但在動工前,政府始終未能清晰說明該段路線的具體施工時間、費用預算和使用人數分析數據,林宇滔擔心輕軌東線會變成"三無工程"。

嘉賓質疑,本澳大型工程超支已幾乎成為常態,如何控制輕軌東線工程的造價是政府必須要解釋清楚的問題。而根據輕軌氹仔段落成後,由正式收費開始的統計數據中可見,該段輕軌平均每月僅2100人使用,相對於10億的工程投資費用來說,平均每人的乘車成本高達1300元;而計劃連接至青茂口岸的線路,規劃中的站點卻與口岸有長達900米的距離,令市民和遊客對使用青茂口岸通關的吸引力大減,無助於舒緩關閘口岸的壓力。為此,政府在規劃輕軌東線時,其使用率是不可避免必須要評估的數據。在本澳大型工程超支已幾乎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嘉賓又擔心,無論輕軌東線如何"無懼風雨",至氹仔線後便需要"看天食飯",輕軌可全天候服務市民和遊客的承諾難免會有言過其實的嫌疑。



論壇論者直言輕軌東線方案是「三無」方案 政府欠解釋致公眾討論空間小︳2020-09-29 華僑報

 【專訪】「民眾建澳聯盟」昨日舉行「輕軌東線方案.您點睇?」民眾講壇。多位嘉賓批評這是「三無」方案,公眾可選擇、參與、討論的空間非常小,認為政府欠市民一個詳細的解釋。

 講壇邀請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課程主任李超驌、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北區社諮會委員蔡思偉以及民建聯理事長李良汪作嘉賓。 

其中,林宇滔、李良汪直言這是一份無預算、無工期、無客流分析評估的「三無」方案,可以怎給意見?正正因為輕軌工程「前績可鑑」,才需要更加審慎和詳細資料說明。又,青茂口岸未來是重要關口,但東線不設連接站點,政府又沒有解釋,何以服眾?他們認為,興建輕軌方向是支持的,但任何計劃有優劣點,單是東線擬全程走地底已教市民憂慮,原因可看「澳大河隧」近年的漏水及維修整改次數。林宇滔以氹仔線引問:交通事務局、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港鐵(澳門)之間的監管機制,公眾可清晰知否? 

李超驌表示,東線方案與澳門半島的社區聯繫微弱至極,公眾批評單一方案「無得揀」亦是事實。他建議政府在以後的走線規劃時,應在事前引入公眾參與機制,這樣待方案出台,有一定民意基礎,更容易得到支持和落實。他亦指,由於東線方案很多站點都在新城A區以及海床上,政府應有一套詳細的防災規劃,以增加市民對技術和安全性的信心。◇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輕軌東線諮詢三無 政府到底想唔想救輕軌?︳2020-09-25 訊報 宇論滔滔

 政府正就《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以及《輕軌東線方案》一併進行為期六十日的公開諮詢。然而,今次輕軌東線諮詢,只簡單介紹東線將由E區經A區到關閘,共設六站及走地底方式興建等簡單基本資訊,並未認真檢視過去輕軌建設一直存在的問題,向公眾清晰交代預算、工期,以及客量預計等,爭取公眾信任。

東線沒預算沒工期沒客量不負責任!

筆者甚至認為,今次諮詢似乎要延續工務範疇近年"沒有預算就沒有超支,沒有工期就沒有延誤"的歪風,在社會對輕軌信心度極低的今天,輕軌東線諮詢如此HEA做,無預算、無工期、無客量分析的三無輕軌東線方案,實難爭取社會普遍支持。難怪有陰謀論認為當局HEA諮詢的目的,就是不想建東線!

更重要是,政府未來二十年的總體規劃中,輕軌除東線和正在興建的媽閣段,以及將興建的石排灣及蓮花口岸段外,就沒有任何其他路段,多年前曾公開諮詢的筷子基至內港段也沒有再提,規劃本澳未來二十年的總規交通規劃,甚至較十年前"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提出的雙環雙軸方案更簡陋!

輕軌連關閘?仔可減浪費提效益雖然不少城市均有以輕軌等集體交通作為公共主軸的成功經驗,但拖沓多年的百億輕軌僅行駛?仔段根本難以發揮分流澳門交通壓力的作用,加上營運費每年十億計,若不能連接本澳主要人流點或發揮跨海功能,根本是浪費資源!再加上輕軌?仔段分段票價高達六至十元,且沒有任何轉乘優惠,以及不能用電子貨幣直接入閘等 "趕客"因素,目前輕軌日均乘客量僅二千一百人次(八月),以每年十億營運費計算(未計折舊),平均每位乘客的成本達一千三百元!故筆者自政府提出先建?仔段時,就已力促政府應同時連接媽閣站,以便為跨海交通的人士提供多一個公交選擇,但目前媽閣站最快也要二零二三年才能通車。

而下一步,若能將輕軌連通本澳人流最多的關閘口岸,就算沿途不經澳門市區,相信也能大大提升輕軌的交通效益,達到一定的分流作用,由於澳門半島線經歷過去十年的走線風波可見未來都難以落實,故筆者原則上是支持先落實由E區經A區到關閘的輕軌東線。

審計署揭東線造價逾二百億然而,根據二零一八年的「輕軌系統第四階段審計報告」揭示,運建辦的動態估算(即在二零二一年施工及二零二六年完工),輕軌東線的造價竟達二百一十億元之鉅!這個金額確實令人卻步,且政府從未解釋東線鉅額預算如何得出。

根據筆者翻查資料,東線逾兩百億造價的原因,除了走地底方案,更重要是上屆政府在第四通道最終方案中,悄悄地刪走了輕軌的空間(十年前新城規劃時第四通道已預留輕軌空間),令東線要自行興建跨海通道,起碼額外耗資數十億元。

上屆政府靜雞雞刪第四大橋輕軌空間由於賀一誠特首去年競選期間曾承諾,今屆政府會在二零二三年將輕軌?仔線連通至媽閣,並會在任內落實連接?仔碼頭、新城A區和關閘的輕軌東線,順利的話甚至可與媽閣站同步通車。沒有預留輕軌通道的第四跨海大橋雖然政府於二零一五年已拍板興建,但拖至去年十月底才正式判標。故今屆政府若不亡羊補牢修改第四跨海大橋工程加入輕軌空間,數年後就可能出現第四跨海大橋剛完工、甚至未完工,就要在旁動工興建多一條輕軌專屬的跨海通道的「怪象」,到時勢必被社會批評浪費大量公帑和嚴重破壞環境,政府的管治威信也定必嚴重受損,甚至成為國際笑話!為此,筆者早在去年已多次公開提出,今年頭也正式入信政府,要求認真考慮在第四跨海大橋預留輕軌空間,但至今未獲任何正式回應。

第四通道不行輕軌重覆建設要解釋今次輕軌東線諮詢,更印證了筆者早前質疑第四通道和輕軌東線跨海通道重覆興建浪費公帑的"推測",只是政府至今仍不肯正面回應和面對問題。

根據資料,第四跨海大橋去年十月由"中土/中鐵/澳馬"合營公司以五十二點七億中標,工期為一千零九十八個工作天,並在今年三月底正式委托工程,並在八月底正式動工鑽樁!無可否認,要在第四跨海大橋加入輕軌東線空間,肯定影響工期及增加造價,但當局至今沒有公開任何工期、造價比較等資訊,去支持當局將第四跨海通道與輕軌東線跨海隧道分開興建的決定,筆者認為不能接受!

輕軌東線另一個關注點就是東線只到關閘附近,並不連通到已落實和即將通關的青茂口岸(舊批發市場位置),關閘輕軌站與青茂口岸足足有一公里的距離,遠遠超過輕軌服務範圍的三到五百米。要知道,儘管今日關閘口岸仍然是人流最多的口岸,但將來青茂口岸是未來實行「一地兩檢」,且就在拱北口岸旁的輕軌站,可以預期未來將分流大量關閘口岸人流。

東線為何接青茂口岸最後一公里?

當然,若根據多年前的輕軌諮詢,輕軌第二期即筷子基至媽閣的輕軌西線是有連接新口岸的想法,但由於西線已"被消失"在總體規劃,故東線不接駁青茂口岸,大家可以預計,未來新口岸開通後,該區只會重複目前關閘的交通混亂,故在沒有交待合理原因下,政府表明輕軌東線不考慮接連接青茂口岸,同樣是HEA做的表現,對有社會意見認為,東線全程用高架興建,相信成本可減半,工期亦較快,且新區高架也更易規劃和避免影響民居,認為政府應該提供更多技術資料供公眾提建議。而輕軌公司則回應,輕軌東線走地下可於惡劣天氣下運作,過海高架橋會受風力等因素制約較多,且東線可在A區地下行走可減少對景觀影響。輕軌對爬坡斜度的要求較普通車輛高,需有較長的距離爬升,而跨海橋的位置有一定最少高度要求,高架走線除影響A區附近景觀,亦對乘客不便。

東線資訊表面膚淺如何提建設性意見?

而根據上屆政府的第四通道橋隧方案比較,隧道及橋樑方案工期分別是六年及四年,隧道較橋的造價及保養費用分別高兩倍及二點五倍。

筆者對東線走高架地底則持開放態度,因為高架和地底方案其實各有優缺點,若工期造價可控下,地底方案確可釋出更多的地面空間,但作為新區只要做好規劃高架影響可遠較舊區為低,故應具體方案具體討論,再者,當局惡略天氣論也難自圓其說,因為當時社會有意見認為橋樑方案令八號風球期間澳?交通中斷,當局回應則指第四通道設計時已加入風障,聲稱"可使橋上之風速不高於大橋落腳點之風速",再者?仔輕軌是高架模式,單靠東線屬地下段也不代表輕軌在八號風球能全線運作。至於斜坡論,其實早在十年前新城諮詢已有探討,輕軌橋隧方案都可行。坦白講,除了要在東線站點增加商業設施等必要的改變外,以目前政府釋出的表面資訊,公眾根本難對輕軌東線提出建設性的實際意見。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餐飲防疫指引淪形式欠科學 林宇滔籲應以人數作標準 執行一視同仁具可操作性︳2020-09-21 市民日報

 【本報訊】政府公布團體舉辦餐飲活動管理指引今日起實施,凡同一空間室內逾400人的活動,時間逾1小時不能戴口罩的政府和社團餐飲活動,參加者須出示7日內核酸檢測證明。但私人宴會不受限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現時政府防疫指引淪為形式、有選擇性及不符合科學、邏輯。從防疫角度,不應以活動性質作為判斷依據,應以活動人數作標準,要求所有達到上述人數的全部活動都須遵守相關防疫指引。他促請政府檢討現時的防疫制度,執行一視同仁,且具可操作性。

林宇滔表示,現時本澳確實疫情穩定,但由於政府準備開放一些氣泡式的旅遊,加上內地全國恢復自由行簽註,故而在傳染病防治法生效下,政府就公眾活動制訂風險管理指引無可厚非;惟政府最大問題是沒有考慮到防疫指引的操作性,其次是指引缺乏科學平衡,即防疫措施只針對部分機構或活動,而非所有活動和公、私機構。

防疫法合作義務 應配合政府指引

他指,傳染病防治法讓政府有權強制所有機構、活動遵守相關指引,不應分社團、政府聚會才要遵守,私人聚會卻不限制,他指官員邏輯很有問題。

社會並不質疑政府有權推行總體防疫措施,但現時當局的指引制訂和執行上有很多問題。林宇滔舉例說,之前未滿3歲小童是否可以上學,以及托兒所問題都出現同樣情況。復課應按年級劃分,以年級作為是否上學的標準。至於托兒所,據業界反映,私人托兒所內小童要需要戴口罩,而受政府資助的則毋需戴口罩,由於受資助托兒所未復托,更令私人托兒所服務基乎全滿。政府的防疫指引在執行上現奇怪現象,源於政府在制訂指引時無依循真正科學和邏輯的原則。宴會的劃分應以人數作規範標準,不應以活動性質,如私人、社團、或是政府來劃分。等同今年政府國慶酒會,當局因應出席人數和風險要求與會者做核酸檢測,他認為沒有問題,不過相關標準應一視同仁,用於所有大型活動和宴會。

至於衛生局稱難對私人宴會作出規管,林宇滔對此不予認同,他說,因為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有關合作義務規定,為達至預防和控制、治療傳染病的目的,個人或公共、私人實體均有義務與主管實體依法合作,遵守主管實體所發出的命令和指引。明顯地,所有個人、公共、私人機構、社團,都應該配合政府防疫指引。況且,一個普通市民,去普通食肆機會一定比去社團聚餐多,酒樓食肆繁忙時間也人山人海,甚至毋需測量體溫便可以入內,存在的風險也不少。

市民現防疫疲勞 指引要清晰果斷

他指出:倘若這種方式沿用下去,他很擔心未來一旦本澳發生傳染病時,澳門防疫系統會不堪一擊。他認為政府在制訂防疫指引方面,要重新反思制訂的標準、邏輯和科學性,更重要是在操作上,政府一直強調要常態化防疫,但就「講一套做一套」,例如公共泳池開放,仍未恢復正常,泳池的防疫措施,影響居民使用,令沒有任何限制的酒店泳池經常逼爆、大量人群聚集,增加傳染風險。由年初至今,澳門居民防疫進入8個月時間,很多人都開始出現防疫疲勞,這就更需要政府的防疫指引要更清晰、合理和果斷,例如制訂一定標準,讓社會遵循和恢復運作,包括托兒所也應復托,一旦出現本地確診個案時,則果斷地停止所有活動、停課和停止托兒所運作。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巴士財援封頂好壞難料 扣減標準旅客補貼社會要關注︳2020-09-18 訊報 宇論滔滔

"新巴士合同"終已在本月十一日簽署,但根據第34/2020號行政命令,"授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一切所需權力,以便以立約人身份,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與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及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署有關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第一標段及第四標段的批給合同修訂本及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第三標段的批給合同修訂本。"這意味著,今次僅是續約形式的合同修訂,相信用意是避免為何沒有公開招標的質疑,但作為巴士服務合同到期,並作條款的重大變更,筆者對政府的做法實在有所保留!

簽約前一日知會交諮委變橡皮圖章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日前在"知會"交通諮詢委員會時聲稱,今次新合同將有:採用定額支付財援模式、增加繁忙時段巴士調度靈活性、明確巴士合同處罰機制、加強公眾對巴士服務評鑑參與、要求購置更多環保車輛等五大亮點,以貫徹"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結合社會關注巴士服務的重點(巴士服務質素、繁忙時段難上車、對巴士公司的監管及公眾對巴士服務參與等)對合同內容作出優化,鼓勵巴士公司專注於提高服務質素,同時維持政府主導之原則,配合政府未來規劃發展。

但到執筆之時,因合同摘錄仍未刊登公報,筆者難以論斷當中是否存在魔鬼細節,但單從目前交通事務局釋放的訊息,筆者就看出新巴士服務合同可能潛在的一些問題。

高峰段走外圍點對點路線無影首先,政府提出的定額支付兩巴每年約十億的財政援助,第一部分長者、殘疾人士及學生搭客,政府會按實際乘搭人數補貼優惠差價給巴士公司,估計每年三億多;第二部分六億多元是確保巴士服務質量的財政援助,屬固定式封頂式資助,只可減不可加;當局強調,第二部分財援與繁忙時段巴士運作班次掛?,期望巴士公司可以專注靈活調動班次服務,適時因應客流增班及加插中(空車到中途站載客)及飛單頭(空車由總站返回另一總站)等特班車,加強車務調動的靈活性。

客觀而言,筆者同意由巴士公司在繁忙時間靈活調動插中車和飛單頭,應付本澳繁忙時段,即早上由北往南、晚上南往北的瞬時單向人流。但在繁忙時段開設更多點對點走外圍的直接人流密集點的路線,不單可更快疏散人流,也可釋放市內繁忙路段空間,同樣重要,可惜未見當局有所提及!

扣減財援只看繁忙班次均客數為避免巴士公司縮減班次的情況,令乘客不會因為發車減少而迫沙甸魚,新合同設定了"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與處罰掛?,指標會分四級,並會作獨立評核,倘屬第二級別,評鑑所屬對應季度的財政援助每月金額減少百分之十五、屬第III級別減少百分之三十、屬第IV級別減少百分之四十五,避免巴士公司縮減班次的情況,令乘客不會因為發車減少而迫沙甸魚。

單看上述罰則,巴士公司表面上應有動力加開班次,但林局並未解釋何謂繁忙時段?(早上繁忙時段相信毋庸爭議,但晚上繁忙時段至甚麼時候就有很大差異!),再者具體每班車平均乘車人次正常值是多少?有多擠逼才會被降級?要知道,澳門巴士超載根本是等閒事,筆者實不感樂觀;更重要是,處罰機制僅提及尖峰時段,是否意味著非繁忙時段的擠逼程度及班次不受監管?筆者更擔心,財援封頂加上尖峰時段平均乘車人次是減財緩的標準,將逼使巴士公司大減非繁忙時間的班次,若無其他規定和限制,澳門巴士服務或會出現巴士非繁忙時間擠逼過繁忙時間的怪象!

財援封頂日均廿萬旅客仲補貼?

此外,由於政府對普通乘客的資助已經封頂,對社會不少意見一直批評旅客分薄本澳巴士財援的問題是政府必須交待的,政府一直不敢透露旅客佔澳門巴士乘客的比例,但今次疫情正好反映出旅客佔巴士乘客數量之高!根據當局公佈,今年首三月巴士日均乘車人次為卅六點四萬,較去年日均六十三點七萬大跌四成,就算減去停課或部分僱員無薪假等因素,保守估計旅客佔巴士搭客量三分之一,即日均達二十萬人次,且只要旅客越多,變相令政府對市民的巴士援助更少,也令今後巴士票價有更大的加價壓力!故既然政府在未來巴士財援要封頂,就應該將旅客與本地居民區分,政府不能再對此迴避不回應!

政府年付千四萬澳門通卻變獨家優惠此外,政府通過由政府"埋單"的外判服務,令巴士優惠成為澳門通獨家優惠的不合理安排,也未見政府作出交待。根據政府公報,二零一一年巴士服務由政府主導後,政府一直以"澳門道路集體客運電子收費及清算"服務判給為由(未見公開招標),向澳門通每年支付逾一千四百萬元的服務費,至二零一八年累計已支付一點一億元,但最近兩次巴士臨時續約的結算收費未見公佈。

故筆者多年來一直公開要求,作為政府外判服務的巴士電子收費及結數,理應要求承批人兼容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或公開招標讓巴士接受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以便推動電子支付工具的公平競爭和發展,提供更多選擇和降低服務費用,但政府從未對此正面回應!

明年推聚合支付巴士收費應配合更重要是,金管局已公開承諾今年會就聚合支付發佈監管指引,要求所有移動支付收單機構必須參與,目的是希望做到一部收單機可開放受理所有電子支付工具,以及讓居民透過掃瞄統一的二維碼進行支付,目標是明年首季推出,聚合支付正好為打破澳門通的巴士獨家優惠提供更方便的條件,只要政府在巴士合同的結算服務招標明晰要求,市民理論上可以使用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享受巴士優惠,再不會被澳門通壟斷。

為此,筆者在此嚴正促請政府,要正面回應會否在明年打破澳門通的巴士獨家優惠,並區分旅客及本地居民巴士收費,確保封頂的財援不會被旅客攤薄!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第五跨海通道 胎死腹中? 工務局:仍在進行有關研究︳2020-09-17 力報

 「當局未收到任何調動,相關工作仍在進行中」,對於新城D區若取消填海,第五條跨海通道是否告吹的爭議,工務局局長陳寶霞昨日接受傳媒訪問時如此回答。2016年開展可行性研究、2018年判給設計方案的第五跨海通道,當年廣受社會關注,作為澳門未來城市交通規劃的一環,卻未出現在近期公布的《城市總體規劃》草案中,加上特區政府計劃取消新城D區填海,這項如火如荼仍在推進中的大型基建項目可能憑空腰斬,政府需要給公眾一個交代。

第五條跨海通道是上屆特區政府於2016年提出興建的項目,計劃在嘉樂庇總督大橋東側,興建全長2,400米,連接新城B區與新城D區的海底隧道,有關項目批給近億元設計費,今年3月進入第三階段環評公示。雖然《城市總體規劃》草案仍未定案,取消D區填海也有待中央批准,但又一次昨是今非的規劃安排,再度引起社會爭議。

工務局:未收到任何變動

工務局局長陳寶霞昨(16)日表示,新城D 區的工作仍在持續跟進中,未來如有調整會再公布,而第五條跨海通道也正進行專題研究,強調工務局未收到任何調動,有關規劃仍在諮詢階段。對於傳媒追問新城D區填海若取消,如何進行第五跨海通道計劃?陳寶霞重申有關工作一直都在跟進,沒有接到改變情況的通知,現時的工作會繼續進行。她強調,所有工作會依照法律程序進行,不能回答假設性的問題,新城D區計劃與第五條跨海通道是兩件事,有關計劃政府部門仍在研究中。

近億元設計費倒落咸水海?

翻查資料,2018年土地工務運輸局曾公布關於第五條跨海通道的設計判給,相關項目是「嘉樂庇總督大橋旁興建海底隧道——初步設計、工程勘察及專題研究」項目,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澳門分公司獲判給,造價為9,927萬元,工期為800 天。

從工務局的官網可見,相關的專題項目工作仍然在進行當中,可能就是陳寶霞口中的「專題研究」。但第五條跨海通道的落腳點正正是以新城D區為基礎,如果D區填海計劃被撤回,那麼近一億元的設計費是否如同舊法院新中圖設計規劃一樣,「今天的我推翻昨天的我」,無法收回?

交通規劃「求其」「混亂」

對於第五跨海通道「消失」的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本次《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對交通方面的內容相當「求其、混亂」,從諮詢文本中的規劃見不到第五通道,與政府有關部門及行政長官的說法並不統一,「既然規劃緊嘅嘢點解唔放入總規?」他又質疑,《城市總體規劃》草案是延伸至未來20年的城市規劃,現時信息十分混亂,反映出政府操作程序存在問題,甚至各部門沒有經過充分溝通。

他又指,從實用的角度考量,是否需要興建第五條跨海通道仍有待考慮。現時第四條跨海通道才處於起步階段,距離落成仍有一段時間,難以檢視其成效,加上未來或會有輕軌東線通行,能夠減少交通車流壓力,因此是否有必要繼續興建第五條通道,花費更多公帑,這個問題值得考慮,「唔係橋愈多就可以解決交通問題。」

他希望政府能夠公布更仔細的交通規劃,用數據去分析相關問題,如明晰輕軌東線能夠分攤多少交通流量、第四通道何時落成、D區是否決定不填海等,以釋除社會疑慮。



2020年9月16日 星期三

澳基會改革浮上水面 意見籲從制度面著手︳2020-09-16 力報

 經費來自每年博彩毛收入1.6%撥款的澳門基金會,多年來一直是社會資助的最大來源之一,但社會一直對有關資助的發放、審核、資金的管理等等問題存在許多不同意見。本屆政府上任後強調要整頓自治基金及公共資本企業,更成立「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主導相關改革,掌握龐大資金的澳門基金會合時迎來改革的拐點?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因此,當澳基會前(14)日主動宣布將改革資助模式後,立刻引起社會熱議。有意見認為,必須從制度層面著手,讓資助發放制度更加透明、清晰;也有意見認為應該將部份澳基會收入轉移給社保或教育,讓資源分配更合理。

澳基會前日召開文化類資助講解會,決定與文化局協調分工推出「文化活動/ 項目資助計劃」,減少重複資助的問題。澳基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希望以此作為澳基會改革的第一步」。他將改變過去「開放式」、「隨到隨批」的資助制度,引競爭機制、透過專業及外部評審擇優批給,控制資助總量,提升資助效益及加強監管等,進行深度的變革。未來資助金額超過50 萬元的項目必須提交註冊會計師及核數師編製的財務報告,若出現遲交報告等問題,將會嚴格執行處罰措施。

賀一誠:支持澳基會工作

對於澳基會的改革,行政長官賀一誠昨日出席活動後回應傳媒提問指出,澳基會的變革是澳基會自行研究出來的計劃,以政府角度而言,澳基會是獨立機構。他亦指,自己是信託委員會主席,會支持澳基會的工作,支持他們進行有關適合調整。

林宇滔:歷年滾存資金應向公眾交代

事實上,審計署曾在今年3月下旬公布《澳門基金會對社團的資助發放》跟進報告,當中指澳基會對2012 年審計報告中提出的諸多問題未有妥善解決,包括縱容受資助者遲交報告、受資助者提交財務報告的比例極低、從未執行罰則等等。反映不少制度及監管上的問題。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審計報告過去曾兩次向澳基會提出建議,惟澳基會僅口頭回應並無實質改變。澳基會主要收入來源是博彩毛收入1.6% 的撥款,博彩毛收入愈高,澳基會收入也相應增加,最高一年可達50 億至60 億元收入。他認同澳基會的資助只要用得其所,確實有其社會功能,但認為有關撥款可轉移一部分至社保或教育等其他恒常項目上或更適合。另外,多年來澳基會滾存的資金應相當可觀,照理也需要向公眾交代。

林宇滔認為,目前僅看到恒常資助申請操作上的改變,但未見制度上的改革。他指澳基會一直為人詬病的是未有修改相關章程,資助制度不透明亦不夠清晰,未有標準指引,容易造成門檻過高或過低的問題,令人認為不公平或不客觀,甚至被指有親疏有別的情況出現。他認同引入外審和競爭機制,並建議由「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著力監察澳基會的資金運作,提出具體方案,讓澳基會更加公開透明。

李卓君憂心改革打擊文創產業

文化產業委員會委員李卓君受訪時則表示,現時社會經濟追求適度多元,應盡量令文化界百花齊放,多放資源在文化創意產業上。他擔心相關改革會扼殺部分文創或藝術團體的發揮空間。若一些活動可能需要澳基會及文化局同時贊助,他希望可作出特別安排,讓文化創意產業活動可繼續健康發展。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文遺法》生效六年半 何以僅二十文物列清單 六國飯店竟消失?︳2020-09-11 訊報 宇論滔滔

 二零一四年三月一日,《土地法》、《城規法》及《文遺法》俗稱三大法同日生效,拖沓六年的總體規劃日前展開,本欄稍後將再評論,今日想與大家先探討《文遺法》的執法問題。

事實上,除了已被評定不動產的保育情況需要受到關注外,待評定甚至未進入評定的準文物建築的保育狀況,同樣值得關注。

  早在二零一四年,文化局就表示已對全澳超過100幢建築進行不動產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期間也有邀請世遺專家參與提供支援,其中70幢已完成普查,並表示會安排根據《文遺法》啟動文物評定程序,屆時會向公眾介紹,交予文化遺產委員會討論。

80準文物建築六年仍未評定但《文遺法》生效逾六年,至今僅有22個不動產文物依法啟動文物評定程序,意味著被列入不動產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100個「準文物建築」僅兩成依法進行評定和作出保護,其餘八成、約八十個「準文物建築」正處於毫無法律保護的「空窗期」,不單未獲任何保護、甚至逐步「被消失」。

  文化局曾於2018年11月指,當局不會貿然公佈文物普查清單,因只有待評定或已評定的不動產受到法律保障,不公佈清單是為保障未評定項目的安全。但當局堅持不公佈清單,又不加快文物評定程序,「準文物建築」才最容易被「被消失」。

相反,在目前的狀況下,公佈文物普查清單,不單不會增加「準文物建築」被破壞的風險,反而會引起公眾關注,令「準文物建築」不會隨便被消失!

不公佈爭議多 不評定被消失   筆者一直要求當局應開誠佈公公佈普查結果,盡快啟動相關評定程序,依法決定哪些需列作文物建築保護。一方面令她們盡快得到法定保護,同時在評定程序期間,通過公開諮詢及相關資料介紹,對澳門人了解有關準文物的歷史意義也十分重要。更重要是,即使「準文物建築」按程序最終未被列入清單,通過聽取公眾意見,文化局日後亦可對有關建築按專業判斷作出包括保留立面或日後建築要保留建築風格等要求,可以避免再有更多「渡船街一號」、「荔枝碗船廠」,以及「?仔紗廠」的保育爭議。

 不過,即使被列入文物清單,是否就代表文物必定得到法定保護呢?最近六國飯店的保育問題就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原因是該地段正進行工程,而受法定保護的六國飯店立面都已經被拆除,僅剩下馬路邊的8條柱,社會意見普遍質疑六國飯店的保護工作、特別是當局批出的拆卸工程准照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六國飯店92年已被評為歷史建築物  據傳媒報道 ,六國飯店原址建於1913年,其前身為「得心茶樓」,於1938年開業,是澳門近代傳統特色茶樓,亦是當時不少社會名流的聚腳點。而文化局的資料則顯示,六國飯店建於二十世紀40年代,後因各種原因,於上世紀90年代結業,原址亦一直丟空至今;根據記錄,六國飯店早在1992年被列入當時俗稱「文物清單」的第83/92/M號法令的「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名單」,一直受到法定保護,第11/2013號法律《文遺法》2014年3月生效後,亦依法被列入第31/2018號行政法規附件一作法定保護(編號 AM026)。

  值得留意,六國飯店多年來均是以「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第83/92/M號法令)」和「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第31/2018號行政法規)」之身份,被列入法定保護清單的,即六國飯店是一所備受保護的「建築物」,但土地工務運輸局於2012年8月針對該地段所發出的街道準線圖顯示,當局要求該地段中的「地塊A」及「地塊B」建築物須保留「門面」,且不可增加高度。亦由於該地段位處已評定的建築群內,建築計劃須受文化局的審批。在行文中,六國飯店已不再被視作建築物,僅被要求保留門面。

12年工務局街線圖只保留「門面」 根據「Google 街景服務」於2008年12月所拍攝的街景圖顯示,當時六國飯店建築物的內部結構經已消失,而其立面則保存完好,亦可見其立面是以鋼架作為支撐。但近年地段業權人在六國飯店與相鄰的李錦記大廈外立面搭起棚架並以帆布圍封,導致公眾無法得知立面的保存情況。

  就坊間對六國飯店保護及被非法拆卸的質疑,工務局今年六月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已批准發出六國飯店的拆卸工程准照,在審理申請時已就此向文化局諮詢意見,並獲文化局回覆對該拆卸工程計劃的實施不持反對意見。"文化局則指過去多次與業權人進行溝通並提供歷史資料,除要求須嚴格按原貌復原建築立面外,亦要求留有一定空間以重現飯店的室內空間特色。現時相關地段的建築計劃,包括復原建築計劃正於工務局審批中,待獲發工程准照並實施工程時,文化局將繼續按《文遺法》進行監督。

  但筆者必須指出,就算按工務局所言,審批六國飯店拆卸工程准照時獲文化局回覆:"對該拆卸工程計劃的實施不持反對意見",也不代表工程是合法獲批准拆卸的!

拆文物建築須「三步曲」登批示  因為《文遺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明確規定:「禁止拆除被評定或待評定的不動產。」同條第二款則列明:「拆除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或屬組成建築群、場所的不動產,由行政長官經聽取文化局具強制性及約束力的意見和諮詢文化遺產委員會後,以批示核准(俗稱「三步曲」程序)」。 再者,法律第三十二條第三款亦表明容許拆除被評定不動產的必要前提是「存在倒塌風險或具體出現較保護被評定的不動產更優先的法益,但在任一情況下,均須顯示以其他方式保護或遷移該被評定的不動產屬不可行和不合理。」意味著,就算一座已被評定為文物的建築出現倒塌風險,且不能以其他方式保護或遷移時,也必須經過《文遺法》所規定的「三步曲」程序:一、由行政長官聽取文化局具強制性及約束力意見;二、行政長官諮詢文化遺產委員會;三、行政長官以行政長官批示核准後;方可拆除已評定的文物建築。

已去信廉署要求調查六國及準文物評定筆者翻查《特區公報》資料,並未發現行政長官有以任何批示准許拆除六國飯店;意味著六國飯店的拆卸明顯違反《文遺法》的相關規定,有關部門發出的拆卸工程准照也有行政違法之嫌!

就上述問題,筆者已致函廉政公署要求就其合法性作出調查。筆者認為,二零一四年生效的《文遺法》雖為澳門的文遺保護奠下堅實的法律基礎,但生效至今逾六年,實際執行實在強差人意,筆者甚至認為連「依法施政」的最低要求也達不到!不單「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行政法規仍未出台;法定的文物建築評定程序極為緩慢令「準文物建築」靜悄悄「被消失」;就算早年被評定為文物建築的六國飯店,竟可「依法」拆剩八條柱?若特區政府真的重視本澳的文化遺產保護,政府必須全面檢視《文遺法》的執行情況,確保法律得到切實執行,而非繼續單靠口號和念力保育本澳的文化遺產!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輕軌規劃唔清唔楚 林宇滔轟政府HEA做︳2020-09-11 訊報 論盡澳門街

政府將《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以及《輕軌東線方案》一併公開諮詢,但除了東線及正在興建的接駁媽閣站外,政府的未來20年規劃中,卻不見有其他輕軌線,社會關注東線之後,澳門會否再無輕軌?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同東線方案,因為輕軌第一期澳門段「胎死腹中」之後,現時只有氹仔線,根本只是浪費資源,「連線東線之後,起碼可以將整條氹仔線復活返,有助交通分流,這樣肯定是解決輕軌半死不活問題的捷徑。」但他指出,今次的諮詢方案沒有預算,沒有工期,質疑政府「HEA做」。

林宇滔批評,政府無考慮扭轉公眾對輕軌的負面形象,到今時今日市民用澳門通都仍要另外買票才能乘搭輕軌,「連一啲巴士的優惠都用唔到係輕軌上面,政府到底是否想輕軌投入服務,還是想東線建好之前就執咗佢?」

他說,澳門市民現時對輕軌的信心本已非常動搖,政府需要重新檢視過去一直存在的問題,清晰交代預算、工期、以及運載量,並盡快落實方案,才能夠爭取到公眾的信任。「如果政府覺得無預算就無超支,無工期無延誤,我覺得呢個邏輯係好不負責任。作為公共行政,無預算無工期的事情就不應該有項目,我點知有冇錢起?你估澳門真係永遠都咁有錢架?」

輕軌東線全程走地底,沒有與第四條跨海通道一併考慮,亦即意味政府的工程開支必然大增。2008年,審計署披露東線造價估算近200億元,令社會嘩然。林宇滔說︰「當時那200億,我相信有一半係用在第四通道。政府曾經形容隧道係全天候過海,但點解全天候過海唔可以包埋普通的交通?」他質疑,政府為何不可以興建一條隧道兼容輕軌以及其他交通,卻又要再花巨資去多建一條跨海大橋,這是絕對不合理。

政府過去曾提及,港珠澳大橋口岸專線以及澳門半島西側走線,無論是今次的東線諮詢方案,還是總體城規草案均不見蹤影,政府日前表明,東線不考慮接連接青茂口岸。林宇滔表示,現時政府沒有計劃興建西線,那麽東線怎麼也得連接青茂口岸,否則青茂口岸分流了關閘口岸的人流後,或者又要面對另一個嚴峻的交通問題。

他說,總體規劃雖然可以五年修訂一次,但亦是涉及重大不可預計變化的時候才作修訂,但現時政府對整個輕軌規劃到底想怎樣,根本無從得知,這絕對是令人無法接受。「作為有願景的規劃,政府可以告訴市民,輕軌已經過時,但要有替代方案,但現時政府整個操作上,擺明想有啲HEA做。」

另外,工期控制方面,亦是公眾極為關注的問題,過去就是因為政府將輕軌氹仔線斬件判給,導致官司不斷嚴重影響工程進度。林宇滔認為,現屆政府的操作已經不同以往,「相信不會再搞咁耐,亦都不會再拆分,當年拆分是要回應業界,結果就畀業界一齊玩死政府,又要政府拆分,又唔配合政府,逐個打官司,到頭來就搞到一鍋粥。」他認為,輕軌東線不應該將工程分開判給,減少影響工程進度。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傳新協籲教育當局對話家長︳2020-09-08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傳新澳門協會就K1學生必須滿三周歲才可回校上課事宜,昨日下午三時到政府總部,向社會文化司司長遞交四百多名家長親筆簽名信,反映對有關政策的意見及憂慮。促請當局與家長代表直接溝通對話,尋求更合理方式盡快讓K1學生恢復正常上課及幼兒全面復托。

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參與簽名的家長認為當局要求今年K1學生,必須滿三周歲才可回校上學的安排不合理。家長認同政府需因應防疫作整體部署,但無暇照顧小童時,需委託親友幫忙照顧,不可能避免到各類公眾場所,相對於學校有限度的人員接觸,幼兒染疫風險更大。

分開復課影響心理

K1學生年紀雖有數月的差距,但學校群體學習的氛圍,是讓他們逐步學習遵守規則、學習防疫要求的最好地方。同一班級的所有同學,一同由老師逐步教導防疫意識,肯定遠較家長在家教育更為全面;相反,按當局滿三周歲才可上課的安排,變相令K1各班經常會有插班生,實際上令老師更難系統性地教育和管理秩序,令K1班級的防疫更難有效執行。年幼K1學生被分開復課對幼童心理衝擊也很大,故有關安排,無論對整體防疫執行,還是幼兒心理都更為不利。



近五百名家長聯署 冀全面復課復托︳2020-09-08 濠江日報

 【特訊】傳新澳門協會收集474名家長簽名信,昨日到政府總部遞信,期望當局能夠與家長代表直接溝通對話,尋求更合理方式盡快讓所有K1學生盡快恢復正常上課及全面復托,妥善解決事件,真正落實特區政府常態化防疫政策,全民做好防疫工作。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當局僅以學生是否滿三歲作為能否回校上課的標準,不但未能做好疫情防控,也令家長壓力倍增,需安排不同照顧,令幼兒實際面對的染疫風險更大。K1學生年紀雖有數月的差距,但學校群體學習的氛圍,是讓他們逐步學習遵守規則、學習防疫要求的地方,同一班級的所有同學,一同由老師逐步教導防疫意識,肯定遠較家長在家教育更為全面;相反,按當局目前滿三歲才可上課的安排,變相令K1各班經常會有插班生,實際上令老師更難系統性地教育和管理秩序,令K1班級的防疫更難有效執行,年幼K1學生被分開復課對幼童心理衝擊也很大,故現有安排,無論對整體防疫執行,還是幼兒心理都更為不利。

林宇滔強調,認同政府常態化防疫的政策方針,但當局今次仍以一刀切的方式,以滿三周歲而非以年級作為復課標準的安排,實在是官僚思維和形式主義,對整體防疫只是徒添混亂。尤其在澳門與內地恢復通關及自由行,澳門仍未全面復課和恢復正常的托兒等民生服務,難以接受當局的安排和說法。認為在相應的防疫配套和指引下,盡量恢復社會所有正常運作,做好應急預案,應對本澳未來倘出現感染個案和相應的控疫方式,而非無限期停止社會服務的運作。若當局堅持有關安排,不少家長正考慮通過進一步行動表達訴求。



傳新協會遞信求K1生快復常上課︳2020-09-08 正報

 【本報訊】傳新澳門協會收到有家長向其提交共四百七十多份家長簽名信,家長提出希望約見社會文化司,反映對需滿三周歲才能上課政策的意見以及希望盡早恢復上課的安排。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衛生局的防疫指引過於刻板,單純以滿三周歲作為適宜上學與否作界線亦不夠科學,促請教青局與衛生局共同按目前情況,調節學童上學指引,盡快恢復全面復課及復托。

目前約有一千多名K1學生由於未滿三歲,未能符合局方防疫指引而上課,林宇滔表示,該會收到四百七十四份家長簽名信,希望約見社會文化司,反映有關政策的意見以及盡早恢復上課的安排。他引述家長意見表示,家長支持整體防疫政策,但不少家長是雙職家庭,即使有托兒所友善攻策,所提供的服務時間也很短暫,家長需要委託其他人照顧子女,令幼兒實際面對的染疫風險較回校上課更大,家長壓力倍增,質疑當局僅以學生是否滿三歲作為能否回校上課的形式化防疫標準;另一方面,對於教師而言,分批入學而出現的零散教學活動,實際上令老師更難系統性地教育和管理秩序,令K1班級的防疫更難有效執行,年幼K1學生被分開復課對幼童心理衝擊也很大,教師的工作壓力也會增加之餘,教學效果亦未必如理想。



新設紅綠燈幫倒忙?美副將頻現車龍 林宇滔:應探討根本原因 ︳2020-09-08 力報

 增設紅綠燈是否能解決交通問題?交通事務局針對美副將大馬路交通問題,分別在觀音堂及鮑思高粵華小學對出新加裝了兩個紅綠燈,上周六(5日)上午11時啟用,但新設備加裝後,有市民就反映令美副將大馬路交通壓力增加,即使在非繁忙時段亦有「車龍」出現,對當局總以增設紅綠燈來解決所有交通問題的作法感到不滿。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不是每個地方都應增設紅綠燈,不斷設燈對交通沒有太大幫助,應切實探討引起交通擠塞的根本原因。

交通事務局在觀音堂及鮑思高粵華小學對出加裝紅綠燈,本報記者昨日在現場實地觀察發現,該路段即使是在非繁忙時段,亦出現一定的擠塞情況,「車龍」頻頻出現,且鮑思高粵華小學對出的紅綠燈裝設後,令到一些剛從肥利喇亞美大馬路等待完紅綠燈的車輛,一轉入美副將大馬路後又要再等燈,令到該交界處「打晒蛇餅」,十分擠塞。

市民:行人過馬路更安全

對於當局在美副將設紅綠燈,行人及駕駛者意見不一;有行人認為會令到市民途經過馬路更加安全,但有駕駛者就認為會造成交通問題。

市民蘇先生認為,加裝紅綠燈後對行人有保障,但同樣的對美副將大馬路造成嚴重塞車,特別對高地烏街轉出的車輛,甚至會影響雅廉訪一帶交通情況,認為當局未來應就紅綠燈裝設作數據分析;有駕駛者就直言,裝紅綠燈後「塞車一定有」,但認為至少不用與行人爭路。

可參考台灣作法 非繁忙時段改為閃燈

對於裝設紅綠燈是否對交通有實際幫助,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在實際操作上,繁忙時段加裝紅綠燈,如果設置的轉燈時間合理,是對交通有幫助,但非繁忙時段則沒有太多作用,反而會令交通更加擠塞。他建議當局可考慮在非繁忙時段作出改變,學習台灣作法,將紅綠燈改為「閃燈」形式。

對於當局曾解釋,裝設紅綠燈是因為該區曾出現交通事故,林宇滔指該區的交通問題在於巴士出站需要「切三線」行車,令到一些車輛視線受阻且交通擠塞。他認為,澳門不斷增設紅綠燈,對交通問題沒有太大幫助,應探討相關路段實際引起交通擠塞的根本原因。



林宇滔:盡快讓K1學生上學幼兒復托︳2020-09-08 市民日報

 【本報訊】傳新澳門協會近日收集474名家長簽名信,並於昨日到政府總部遞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促請當局盡快讓K1學生恢復正常上學及幼兒全面復托,他稱,若當局堅持有關安排,家長不排除進一步行動。

林宇滔昨午3時到政府總部遞信,而教青局已於昨午5時公布3周歲以下幼兒可於本月21日及28日起回校上學。

林宇滔表示,政府在非高等教育復課前數天宣布未滿3歲的約1000多名K1學生必須滿3歲才可回校上課,僅以「學生是否滿3歲」作為能否回校上課的形式化防疫標準,不但未能做好疫情防控,也令學生家長壓力倍增,更重要是未滿3歲的K1學生未能上學,家長必須安排不同照顧,令幼兒實際面對的染疫風險較回校上課更大。

他強調,一直尊重和配合特區政府的整體防疫安排,也肯定政府在過去大半年的抗疫成績,但本澳已經逾5個半月沒有出現本地感染,最新一宗輸入性感染也在2個多月前,本澳疫情在全球來說實已相當穩定,加上珠澳兩地亦已恢復通關數月,最近甚至逐步恢復自由行,澳門已進入常態化防疫階段。

儘管教青局及社工局隨即推出友善措施,但林宇滔表示,幼兒在托兒所內是不用戴口罩,若交由親友照顧也不可能避免到各類公眾場所,相對於學校有限度的人員接觸,未滿3歲K1學生不上學所面對的染疫風險,絕對不會較到K1上課為低。

該會表示,K1學生年紀雖有數月的差距,但學校群體學習的氛圍,是讓他們逐步學習遵守規則、學習防疫要求的最好地方,同一班級的所有同學,一同由老師逐步教導防疫意識,肯定遠較家長在家教育更為全面;相反,按當局目前滿3歲才可上課的安排,變相令K1各班經常會有插班生,實際上令老師更難系統性地教育和管理秩序,令K1班級的防疫更難有效執行。

該會強調,絕對認同和支持特區政府常態化防疫的政策方針,但當局仍以一刀切的方式,以滿3周歲而非以年級作為復課標準的安排,實在是官僚思維和形式主義,對整體防疫只是徒添混亂,有百害而無一利!「難道全球疫情一日未消失,本澳都不能全面復課及復托?」該會指出,若當局堅持有關安排,不少家長正考慮通過進一步行動表達訴求。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林宇滔:部分疊石塘供居住難接受︳2020-09-07 市民日報

 【本報訊】正公開諮詢的城市總規草案諮詢文本,將路環疊石塘山體一部分規劃為「居住區」,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政府對保護路環山體含糊其詞,從善意角度,路環山體應包括路環區內所有山體,惟偏偏把疊石塘山,以及九澳山體排除在外,當中備受爭議的疊石塘山部分土地更納為「居住區」,令人無法接受。他同時又質疑當局以示意圖誤導公眾對南灣湖C、D區規劃的理解,C、D區62.7米建築物高度限制完全破壞「山、海、城」景觀視線。他促請政府解釋清楚,釋除社會疑慮,並建議當局對每個區份規劃制訂清晰的模擬圖,讓市民快速了解各區未來在總規下的發展趨勢。

政府正就澳門總體城市規劃草案諮詢文本展開60日公開諮詢,不過諮詢文本被坊間形容是「魔鬼藏在細節中」,當中包括文本提出為平衡保護珍稀自然資源及適度開發土地以配合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草案明確劃分都市化地區及不可都市化地區,希望透過劃設「不可都市化地區」保護山體、水體及濕地的主要範圍。然而,從諮詢文本中可以看到,備受爭議、社會爭取保育的路環疊石塘山其中一部分被標為「居住區」。

社會一向期望制訂生態紅線

林宇滔表示,城市總規草案諮詢文本提到,路環區佔地約7.8平方公里,擁有天然山景及海景,如疊石塘山、黑沙海灘等,具有豐富自然岸線。規劃以延續舊市區城市肌理特色,保護自然岸線及自然資源為主,持續作為澳門後花園。事實上,《城規法》要求政府在制訂總規時要就澳門的自然生態保育寫清楚相關要求,規定總體規劃的目的包括制訂保護和維護環境、大自然、生態平衡、環境可持續性的指引性原則。制訂生態紅線是社會一直以來的期望。

他續說,今次文本有把澳門主要的山體、水體納入保護範圍,但細節上仍有含糊的地方,包括備受爭議的疊石塘山腰土地,他完全不能理解當局為何把相關土地納入居住區。2019年相關土地被政府回收列為「國有土地」,目前交由市政署管理並進行簡單綠化,該幅土地在未收回前原規劃興建大型樓群,需要大量開挖山體方能發展成為「居住區」,後來因社會爭議大,廉署經調查證實土地承批存在造假,最後被政府收回,在追究責任之餘,政府為何要繼續開發相關土地作為居住區?從保育山體角度,該土地不應納入「居住區」。

九澳山制高點具價值應保育

他說,並非認為路環土地不應用來居住,但前提是相關土地已開發,例如蝴蝶谷土地由於已被開發,用於居住、建設社區,相信社會爭議不大,亦可以平衡社會對居住和休閒設施的需求,但疊石塘屬未開發土地,不應進一步破壞,他促請政府作進一步公開交代。

林宇滔又指出:九澳山可能當中部分涉及高爾夫球場,被納入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很小,大部分標為「可都市化」區域,且當局對九澳山並沒有設景觀控制,對此感到失望。諮詢文本也有提到景觀維護,草案提出致力保護澳門具代表性及價值的景觀視廊和視域,構建「山、海、城」景觀特色和城市格局,現時本澳360度全景視廊僅兩處,就是旅遊塔,以及路環疊石塘山頂的媽祖像位置。九澳山也是具有保護價值的制高點,應該受到保育,未來可以適當設行山徑和瞭望台,讓居民可以從不同解度去俯瞰澳門的景色。

諮詢文本也強調保護「澳門歷史城區」景觀視廊,提到社會關注的南灣湖C、D區將規劃為政府設施區,以完善和優化行政辦公設施布局。不過文本第92頁卻提到:「南灣湖以西的政府設施位處於重要景觀位置,為保護主教山聖堂與西灣湖之相互方向的景觀,建議建築物高度不超越西望洋山約海拔62.7米的山頂高度,並需採用具特色的建築設計。」

CD區建築62.7米損山海城

林宇滔批評說,根據當局提供的南灣湖C、D區政府設施區模擬圖,是以初級法院高度作參景物,而初院的建築高度只有35米,其他附近建築物高度也在40米以下,沒有62.7米高的建築物,模擬圖存有誤導之嫌,倘該區建築高度全都是40米以下,不會阻擋主教山景觀,他個人認為可以接受,平衡了土地使用和景觀的保護,但若建築高度限制是62.7米,則完全破壞「山、海、城」景觀視線。

他又質疑今次總城規草案中,有很多地區都沒有註明高度限制,然而卻特別在南灣湖C、D區標註了建築物高度,其用意令人有不少猜想,他促請當局在諮詢期間解釋清楚。

林宇滔認為,總規草案諮詢文本的模擬圖和示意圖,由於是作為公眾對草案理解的參考,絕對不能含糊,或與內容實際有出入,必須清晰反映未來相關規劃對各區的限制,否則就會誤導。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總規"諮詢技術文件應配相應模擬圖 傳新協:公衆感受更直觀︳2020-09-06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住房是本澳重大的民生議題,城市總體規劃(二○二○—二○四○)草案提出,居住區用地佔總土地面積將達到約百分之二十二,基本能滿足二○四○年約八十萬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公衆對於澳門的住宅比率屬高或低存疑,質疑政府只是按《城規法》的要求陳述已得出的結果,但推演過程及考慮因素則未有公佈,政府應提出數據支持訂定的比率。

交代青洲新增住地

對於總規草案建議除新城區外,再透過包括青洲、氹仔、石排灣等小區規劃研究增加新的居住用地。但運輸工務司司長曾明言北區不應再增住屋及人口。

林宇滔表示,在土地緊絀的情況下一定要集約利用,但強調不可發展青洲山,指出青洲公屋早已入侵法定保護範圍,過去無嚴格守法的情況不應再出現,又認為政府應詳細交代青洲作為新增居住用地的具體做法、會否影響保育等。

草案提出工業升級轉型,現時位於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區將逐步轉型作非工業用途。林宇滔表示認同,指出現時很多工廈作非工業用途,例如慕拉士區工廈有政府部門培訓中心及社團會址等,質疑政府只是"隻眼開、隻眼閉",應趁機撥亂反正,尤其現時混合用途使用並不安全。

開放討論溢價金等

他稱,其實工廈的防火要求不低,甚至比住宅及商業更高。建議政府推動先導計劃,若所有工廈業主取得共識,不進行高風險活動,大廈便可開放除工業外的用途,令工廈可真正活化,回應住宅區的非工業的社區需求,至於溢價金等問題可以開放討論。

林宇滔提到,由於工業區與周邊的用地需要有較大的緩衝,土地應集約利用,提升使用效率,指出青洲跨境工業區、北安工業區、聯生工業區、九澳工業區這四個傳統工業區能否適當整合,比如集中在北安、新城E區,令工業區更集中,把部分工業區改用其他用途。

保主教山景觀走廊

此外,林宇滔認為,總規草案把需要保護的水體及山體基本納入不可都市化的區域的方向正確,但不知是當局有遺留或別有用心,早前廉署調查的路環疊石塘山土地竟被劃為居住區,他認為不符合社會整體的方向,用途應回應公衆對休閒的需求,不應開發為居住區,除了路環蝴蝶谷,應凍結路環非綠化用地、休閒用地的發展。

至於草案建議南灣湖以西的政府設施高度不超越西望洋山約海拔六十二點七米的山頂高度,林宇滔對訂定此高度有質疑,政府應主動釋疑。但他稱,從草案中政府設施模擬圖來看並沒有高樓,相關建築物與初級法院三十五米的高度相若,按此模擬圖善意理解該區建築物高度是合理,應可保留主教山的景觀走廊。

林宇滔建議,諮詢文本的技術文件應配相應的模擬圖,讓公衆知悉將來的樓宇高度、景觀視線等,同時應每區增加示意圖,令公衆更直觀的感受。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未夠三歲無學返?談何常態化防疫?︳2020-09-04 訊報

 執筆之時,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病例已逾二千六百萬例,死亡數也逾八十六萬人,每日新增確診也以萬計,澳門小城博彩旅遊業雖受疫情重創,但已連續158日沒有出現本地感染、69日沒有出現輸入個案,在全球疫情陰霾下,澳門確是全球最安全的地區之一,也因此特首賀一誠上月中旬到訪國家衛健委時,就強調要與內地攜手做好常態化防疫工作。

終疫無期學會與疫情並存方為上策正如筆者數月前的專欄所言,在疫苗推出之前,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幾乎不可能終止,就算疫苗樂觀地能在明年初前推出,要讓全球人口大量接種至形成群體免疫,相信也要數年的時間,除非我們將社會經濟停運數年,否則就要學會與疫情並存,並將其影響降到最低。

不過,澳門的衛生部門似乎並不明白"常態化防疫"的核心意義,竟然在開學前提出,新學年須滿三周歲幼兒方可回校上課的防疫指引。衛生官員解釋,世衛提出五歲以下不應戴口罩、國家衛健委提出三周歲以上才可戴口罩,故本澳未滿三周歲的學童,要待三歲生日當天才可回校上課,受影響的K1學生約一千名。

曲解衛健委指引內地已全面復課但必須指出,內地中小幼也全面復學,內地衛生部門對低風險地區如珠海等,僅要求學生在上下課途中戴口罩,在校期間可不戴口罩,反映當局明顯是曲解內地衛生部門的防疫指引。再者,由於政府早前已宣佈非高等教育復課,但離開學數天才突然宣佈未滿三周歲不能開學的安排,不少家長已做好開學準備,但當局"怪令"一出,受影響學生家長為安排幼兒照顧甚為徬徨;有學校更以震驚形容有關安排,反映有關決定根本未有充份與學校構通!

不少家長批評當局一刀切以滿三周歲作為開學標準離譜,難道學童三歲生日當天就識戴口罩?也有幼稚園老師向筆者反映,年齡差數月的幼兒個人能力雖確有一些差距,但在校是群體互相模仿的學習氛圍,同一班級的所有學生,由老師一同教導防疫意識和衛生常識,肯定遠較家長在家單獨教育成效更高、學童的服從性也更強。

新生不斷K1防疫更難實行再者,當局目前滿三歲就可上課的安排,變相令K1各班經常會有新生插班,實際上令老師更難系統性地教育和管理秩序,令老師工作量大增之餘,也令K1防疫更難有效執行,反映官員思維極離地。

盡管教青局及社工局隨即合作推出托兒所的友善措施,但有家長指出,幼兒在托兒所內是不用戴口罩、若交由親友及傭人照顧,根本不可能避免幼兒要到各類公眾場所,相對於學校有限度的人員接觸,未滿三歲K1學生不上學所面對的染疫風險,絕對不會較到K1上課為低。

防疫指引才是離地決策關鍵教青局當災就未滿三周歲不能開學的問題,社會矛頭當然直接指向第一責任人教青局,教青局也為此事公開致歉,但熟知防疫運作的人都明白,疫情期間部門的決策都是以衛生當局的指引和要求為主,當然教青局有否據理力爭向衛生當局爭取K1應該全面復課?外界不得而知。但筆者多方面了解,衛生局在今次疫情期間提出的不少指引,似乎都甚為離地!

如學校五月陸續開始復課,衛生局的指引就認為,體育課難免導致學生聚集和近距離接觸,故要求所有學生只能在課室上"體育理論課",但也有體育老師和筆者反映,同一時間體育局已陸續開放運動場地予公眾,市署也開放籃足球自由波地,公共運動場所遠較校內人多和複雜,為何衛生當局只禁止學生上體育課?有關操作根本是形式主義;再者,長期停止體育課反會令整體學生體質下降。八月底,當局雖然修改指引恢復體育課,但仍禁止學生在體育課進行籃足球等"有身體密切接觸"的運動,只能說指引"無咁離地"!

室內食肆常滿公眾燒烤區不能開放另外,不少人均向筆者查詢,為何公眾的燒烤區至今仍未開放,據聞也與衛生局的指引過嚴有關。客觀而言,本澳疫情穩定,不少食肆平日或假日都人滿為患,暑假期間澳門人更幾乎人人住酒店、逼泳池,在此情形下,為燒烤區定出過嚴標準令其無法使用,真的有助防疫?還是根本就是形式主義?相信大家心中自有評斷!

有讀者或會疑問,衛生部門為何要制訂離地的指引,筆者不能代為回答,但按過去官員"唔做唔錯、不做不錯"的慣性思維下,只要搬出以"配合防疫政策"為由,指引越嚴對官員壓力越小,一來不恢復運作的風險肯定更低, 二來若機構不遵守指引,有問題就並非衛生部門的責任。如果要制訂一個貼地合適的指引,萬一將來出現疫情,衛生部門易受質疑,等同自找麻煩!

防疫指引三級制短板定成效套內地述語,常態化防疫就是"一邊撐傘、一邊幹活",期望在防疫和最大限度恢復社會服務間取得平衡,但衛生當局目前的防疫指引要求,並未對所有機構有效,而是"親疏有別"的三級制,第一級是一般商業機構,指引僅供參考,即"最好撐傘、不撐也可、不理死活"; 第二級則是政府場所或屬行政准照場所,市民進入要看健康碼及測量體溫,符合內地"一邊撐傘、一邊幹活"的常態化防疫方案;第三級則是最重點關注的示範單位,如未滿三歲不能復課、澳門居民進入賭場要核酸檢測等,就屬"撐傘要確保不沾一滴雨、否則千萬不能幹活";但根據木桶原理,"短板"才是決定木桶貯水能力的關鍵,衛生當局防疫三級制的要求,實際上只是形式主義。

全民口罩需堅持離地指引僅形式必須強調,過去多月,在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澳門目前已屬全球疫情最穩定的地區之一。包括筆者在內的大部分澳門居民絕對認同和支持特區政府常態化防疫的政策方針,只要相關指引合理、適度和具可操作性,作為市民或相關機構,也應盡量遵守和配合,尤其是澳門與內地在七日內有效核酸檢測的前提下,已逐步恢復正常通關,甚至已逐步開放全國自由行的情境下,筆者是絕對支持的當局仍堅持全民戴口罩的措施,這將可令萬一有傳染源進入本澳的影響降到最低,這也是對作為旅遊城市常態化防疫的合理要求。

但澳門多月未有本地感染的情況,本澳社會已基本回復正常運作,當局竟不讓未滿三周歲的K1學生復學,也未全面恢復正常托兒等基本民生服務,實際談不上常態化防疫。不小幼兒家長也反問,疫情不知何時才能終結,難道本澳未來數年都不能全面復課及復托?

常態化防疫重在恢復社會運作應急預案筆者認為,常態化防疫的核心是在有相應的防疫配套和指引下,盡量恢復經濟社會的所有正常運作,並確保民生服務恢復正常;與此同時,有必要做好應急預案,應對未來萬一本澳出現感染個案、相應的圍堵控疫方式,以及公眾場所的限制、甚至停運安排,而非無限期停止正常的社會服務和經濟運作。

為此,特區政府應重新檢視本澳整體的防疫政策及所有相關指引,確保其合理性和實際可操作性,並訂立清晰的目標回復所有正常的民生服務,包括盡快讓所有未滿三周歲的K1學生復課及落實全面復托,才能體現特區政府常態化防疫的決心!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增加原區就業 推進都市更新 居住面積佔比將 增至22%︳2020-09-04 力報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下稱《總體規劃》草案),當中明確住房規劃三個重要目標方向,包括居住用地基本滿足到2040年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優化將來職住平衡空間布局;建設宜居新區等。居住空間除新城區外,還將研究在青洲、氹仔、石排灣增加新的居住用地。在都更方面,則計劃透過土地利用分配,優先發展北區-2、中區-1等發展年期長、建築物樓齡較高的區域。草案預計,基本能滿足2040年80.8萬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

昨日公布的《總體規劃》草案提出將全澳土地劃分為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旅遊娛樂區、公用設施區、生態保護區、公共基礎設施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現時本澳居住區約佔全澳土地17%,未來希望透過新城A、C和D區,以及氹仔北、石排灣和青洲等新土地的建設,規劃研究增加新的居住用地,逐步緩解現有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偏高的情況。

青洲不再增加公屋

被問及為何仍新增青洲的居住用地,麥達堯回應指,青洲仍有較多未開發的土地,雖然總體規劃希望現有居住區不再大幅增加人口,但不代表所有區域都不作居住用途設置,具體居住容量將在詳細規劃中訂定。工務局長陳寶霞則指出,青洲區用地及氹北用地基本為私家地權,未來不會規劃作公屋用途。

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則表示,本澳到2040年屬於中程度預測,保守合理估算澳門人口增長將會速度放緩,而總規設有五年檢討機制,未來可到時按實際人口增長幅度調整總體規劃。

考慮北區-2、中區-1 優先都更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以都市更新的契機,透過土地利用分配,重新規劃住屋、商業、公用設施、公共開放空間等,提升居民生活素質,強化城市多核心發展。

草案提出未來的18區中,以北區-2及中區-1為都市更新優先發展區域,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麥達堯表示,北區-2主要為祐漢、台山區;中區-1則東起松山,西至新橋、提督馬路,因為該區建築物較舊及人口密度較高,故建築優先推動都更進程。

麥達堯表示,由於工業對社區有影響,故希望將工業區集中設置。現有居住區附近的零散工業用途希望轉非工業用途,如改為商業用途,因與慕拉士連成一片,希望轉為商業區域。

新城A、D 區增大型康體設施

規劃作全澳性且獨立佔地的康體、教育、醫療、文化、社會及市政服務等設施的區域為公用設施區,如體育館、高等院校、醫院、博物館、康復院舍及墳場等。鼓勵複合利用,持續優化公用設施的可達性及與居住區的連接性,以擴大服務覆蓋範圍。規劃構思於新城A區南端及路環荔枝碗新增全澳性文化設施,於逸園跑狗場原址、新城A、D區規劃增設大型康體設施,並於南灣湖C、D區規劃政府設施。

活化內港長遠整治計劃增設全新旅遊景點

草案提出構建都市防災減災體系,一方面透過防減災基礎設施的規劃,另一方面透過救災避險設施的規劃,以提升城市綜合安全保障能力,確保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颱風、暴雨及風暴潮會造成本澳低窪地區嚴重水浸,針對防洪排澇的基礎設施規劃,研究開展海堤、擋潮閘、蓄水池、泵站及主要排水管網等基礎建設,提高防洪、防潮、排澇及蓄水能力。

當中提出針對內港的長遠整治計劃,除加快落實防災減災工程,同時配合打造沿岸商業街暨水岸公園,結合周邊輔以泵站、避險中心、交通設施等基建,提振內港經濟活力,增加全新的旅遊景點,呼應建設「一河兩岸合作軸帶」。

另外,為應對未來人口及城市發展,規劃主要用於設置城市基礎設施的區域為公共基礎設施區,包括供水、排水、電力、天然氣、污水處理、廢物處理及電訊等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以提升基礎設施的服務範圍和效益。

除了維持現時的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外,澳門東側將集中規劃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例如於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集中設置污水處理廠、燃料中途倉、物流設施等,以及於路氹城的東側集中設置固體廢物處理等設施,有助創造基礎設施之間的迴圈協同效應。

致力保護歷史城區及景觀視廊視域體現人水親和 歷史文化永續目標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 將致力保護澳門具代表性及價值的景觀視廊與視域,建構「山、海、城」景觀特色和城市格局,同時保護「澳門歷史城區」景觀視廊。透過劃設保護制高點、城市景觀或具歷史文化價值景點等21 個景觀視廊及視域,以延續及強化「山、海、城」景觀特色,體現人水親和、生態共融、歷史文化永續的規劃目標。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於新城A 區南端、氹仔北岸及新城B 區沿岸建設景觀節點及標誌性建築物,優化澳門兩側的沿岸城市景觀,塑造全新城市門戶及獨特天際線。

新中圖選址兩周內公布

昨日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關於新中圖的建設方面,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表示,《總體規劃》是介紹八大類型土地使用情況,細化到每一地段的具體用途須在此框架下逐步落實,文化局正就新中圖選址進行相關研究,具體及詳細情況預計未來一至兩周內正式對外公布。她續稱,益隆炮竹廠部分土地現處程序中,正初步規劃土地,具體結果有待公布。

劃分三類主要經濟產業用地慕拉士工業區擬轉為商業區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劃分三類主要的經濟產業用地,即商業區、工業區及旅遊娛樂區。同時構思發展多個商業圈,助力本澳開拓高端產業新核心,把握橋頭經濟新機遇,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提高城市經濟韌性及綜合競爭力,配合未來經濟戰略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新合作。

第一類:商業區規劃主要作商業辦公、金融、零售、餐飲、會展等服務性活動區域。維持現時主要位於新馬路及新口岸的商業區,亦配合口岸設施、居住區及旅遊娛樂區的分布,於關閘、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管理區、路氹邊檢大樓原址、新城區、氹仔北側、內港及慕拉士大馬路等區域增加配套商業,以帶動區域合作及口岸經濟的發展。

第二類:工業區規劃主要作工業活動及產業發展的區域。整合現時較為分散的工業用地,集中設置於青洲跨境工業區、北安工業區、路環聯生工業區和九澳工業區,鼓勵產業升級。居住區內的原工業用地將釋放作非工業用途,逐步緩解工業與居住用地毗連所引致的社區問題,優化宜居生活環境。

第三類:旅遊娛樂區規劃主要作旅遊項目及相關服務的區域。用地布局維持集中於路氹城及新口岸等分區,構思於澳門半島打造「濱水歷史旅遊軸帶」,

加強其他旅遊娛樂元素和配套設施,發揮協同效應,促進旅遊業與其他行業共同發展,持續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由於工業區對社區始終有影響,因此希望將居住區附近零散的工業區轉為非工業區,例如改為商業區、公共設施、綠化空間等,而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區計劃轉為商業區。

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稱,總規草案希望整合和逐步遷移土地使用率較低的工業活動,到一些較為核心的工業區,為澳門促進新興和高端產業創造環境,釋放鄰近居住區的工業用地,緩解附近一帶的環境污染問題。

草案具體落實細節欠奉學者提醒防災建設要放首位

《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昨(3)日終於出爐。有學者認為草案內容大致正面,但只是概念性規劃,欠奉具體的落實細節,是否可行相信要等到正式執行時才能見真章。學者又提醒政府在構思新規劃的同時,勿忘將防災抗災建設作為首要達成目標。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草案雖然正面,亦避開了一些社會爭議的內容,但整體而言草案內容仍屬保守,而且在數據支持方面顯弱,例如沒有提及草案希望達成的人均目標是多少;或者在工業區轉型方面,沒有提及是否要先將本澳既有的工業區先整合。

勿讓新規劃拖累內港防洪建設

就政府有意將內港碼頭一帶改造成商業區,林宇滔表示不反對,但特別強調該區規劃重點仍然是防災抗災,不能一拖再拖,提醒政府不應該讓新的規劃影響既定的防洪建設,要盡快落實。

解決業權問題仍是都更重點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同樣認為草案目前仍未釋出更多操作細節。而對於草案將本澳土地劃分為18 個規劃分區,又將祐漢、台山、松山至新橋一帶列為都更優先發展區域,他則關注未來政府要如何解決業權問題推動都更,仍有商確餘地。他以現時政府推動祐漢區都更計劃為例,主要是該區有不少業主早已搬走,認為要業主自資參與重建的方式,難對業主造成誘因。建議政府未來可參考其他做法,例如招攬發展商協助重建,如此市民不用自資重建,發展商在重建後又可出售部分建築樓層回本兼獲利。

構建輕軌巴士一體公共運輸網絡鼓勵居民綠色出行

在交通運輸方面,草案指出將會貫徹公交優先的原則,構建集輕軌、巴士於一體的公共運輸網絡,鼓勵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模式,於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站、交通樞紐周邊規劃配置混合、緊湊的住宅及商業用地,方便居民出行,鼓勵居民使用公交運輸系統。此外,透過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站、交通樞紐向外輻射,持續改善行人環境、過路設施及可達性,並串連公共開放空間,形成連續、無縫的步行網絡。

為加強口岸交通配套,實現無縫連接,草案中提出在關閘口岸、新城A區、原路氹邊檢大樓(蓮花口岸)及氹仔碼頭作為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的地區,以發揮口岸經濟優勢,提升綜合發展潛力,打造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草案亦規劃建立外環跨區道路及主要道路網絡,促進交通分流,實施道路等級。停車設施方面,規劃布局融入職住平衡概念,有利減少通勤交通及泊車需求。另外,未來對停車位缺口較大的地區採用多管齊下的措施,適當增加供應及優化停車位資源。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林宇滔:宜按停車場實際使用率調整收費︳2020-09-01 市民日報

 澳門路況日趨複雜,政府近年又以優化路面為由刪減街道泊車位,令市民找車位難上加難。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交通局一直沒有站在市民角度回應泊車需求,部分長期免費泊車位確實造成濫用,建議當局透過增加咪表泊位處理;同時,不同區域停車場有自身特性,宜適當增加夜間泊位、按停車場實際使用率調整收費,從而吸引駕駛者充分使用停車場。

林宇滔表示,基於公共利益和保障道路暢通,交通局刪減車位無可厚非,但從過去到現在的車位調整措施來看,當局從來沒有認真與市民溝通,也沒有站在駕駛者角度提供適當的便利,猶如「設計師」隨意劃分車位和行人道範圍。近期當局在巴波沙大馬路刪減逾百電單車泊位,若政府認為該區免費車位被濫用,或可改用咪表位,而非將其剷除;且該區並沒有阻塞交通情況,並不存在瓶頸位置,至於關閘停車場在繁忙時間基本上「一位難求」,故當局不可能以附近有停車場為由取消街道泊位。

不設咪表位難增流動性

過去交通局在本澳多個地點的電單車泊車區增設式樣12a的輔助標誌,並加裝泊車架處理橫泊問題,電單車駕駛者須以垂直並列方式停泊車輛,否則可被罰款300元。據交通局統計,過去3年在公共街道電單車泊位共安裝約2900個泊車架,其中約670個設有收費咪表,已規劃但尚未施工的泊車架數量約460個。林宇滔認為,安裝泊車架卻不設咪表位,減少泊位數量之餘難以增加流動性,令僅有的車位幾乎被長期停泊的電單車佔據,讓車主找車位更困難。

他建議因應地區特性加裝咪表收費,只要時限設置合理,對大家而言相對公平,例如中區公共停車場不多,尤其電單車泊位極為緊缺,若設置限泊4小時咪表位方便上班族實屬合情合理。同時,過去曾建議政府在所有公共停車場應劃分電單車泊位,但至今部分繁忙地區如位於新馬路栢寧停車場,雖已設置電單車入口,但一直沒有電單車停泊區,他認為當局可在不需減少私家車位的情況下,利用空間增加電單車泊位,為駕駛者帶來便利之餘,亦可培養泊車入停車場習慣。

林宇滔表示,現時澳門停車場計費方式較滯後及欠缺科學性,因停車場繁忙時段會因應該區是住宅區、商業區或混合區的特性而決定,以南灣(栢湖)停車場及石排灣居雅大廈停車場為例,兩者輕型汽車日間收費同是每小時6元,令到住石排灣的居民更想開車到市區上班,而非停車在自家停車場,對交通造成一定負擔。他建議公共停車場可因應地區特色,如將石排灣停車場日間收費下調至3元不等,釋放誘因推動市民公交出行;交通局亦可以因應停車場各時段使用率作收費標準,若日間使用率超過九成,便可調升收費,若低於九成,可減價吸引市民,以確保車位流動性。

按時段開放月票泊車位

他續稱,現時澳門停車場仍有數千個月票車位,他質問當局為何至今還不作處理,如最繁忙地段南灣(栢湖)停車場至今仍有大量月票位,無論是固定還是非固定車位全日都要預留給申請人,他認為此舉浪費公共資源,建議部分區分可設置月票位,如蓮花路停車場長年沒有泊滿,應以公平方式,每月開放予車主購買月票,分時段開放予申請人使用,才能真正善用停車場的資源。

另外,關閘綜合體育場停車場夜間電車位使用率不高,或可推出廉價月票將這些電單車泊位租出,居民才會有意欲「行多兩步」,習慣到停車場停車。林宇滔強調,若月票不是終身制社會自然沒有爭議,而時段性月票亦不會造成資源浪費,但現時原有月票制度未取消,當局也沒有規劃具吸引力的新政策推出。

近年多個公共停車場都在興建公屋或公共基建時設立,而非由交通局因應市民需要而興建,隨著澳門道路環境日趨複雜,車輛數字節節攀升,居民泊車難在所難免,故政府加強管理泊車有必要性;免費泊車位逐漸被取替是趨勢,但政府不應漠視駕駛者的需求,操之過急「搏命」減車位,應給予市民適應過程,釋出善意方便駕駛者出行,以「政策有道、方便居民」為大原則,管理好泊車效率、靈活性及平衡公共道路的暢通等問題,並換位思考,推出更多鼓勵措施吸引市民泊車入停車場。市民日報專題組




持續進修賴足夠人手巡查遏亂象︳2020-09-01 市民日報

 【本報訊】新一期持續進修計劃今日起接受申請和報名,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新一期持續進修雖引入電子化監管和嚴格審查制度,但關鍵在於教青局有否足夠人手執行監管和巡查。他又認為持續進修計劃無助提升澳門居民專業發展,促請當局恢復持續教育資助計劃,以及建立各行業職業認證制度,鼓勵專業人員持續進修考取專業資格。

由民众建澳聯盟主辦的《民众講壇》昨邀請林宇滔、城大通識教育部主任麥雁玲、私立持續教育機構協會理事長許宏輝、民众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出席,探討持續教育計劃的優化和效益問題。

培養專業人才須建職業認證制度

林宇滔表示,新計劃加強了電子化的監管,制度上有所改善,然而能否完全杜絕不規則行為,關鍵在於當局有否足夠人手執行監管和巡查。他又對政府自2011年推出持續進修計劃後,便取消持續教育資助計劃,至今亦無意恢復相關資助計劃感到非常失望。他認為。持續教育資助計劃更能應對現代專業化、職業化的培訓發展。

他解釋,因為過去持續教育資助計劃的課程由政府開辦,並與職業的專業認證有關,相關課程資助是只要申請人出席率達八成且成助考取證書,政府會資助八成課程學費,一些專業人士、有持續進修需求的人士,只要考取專業認證愈多,政府的資助亦會愈多,倘出席率不達要求或不合格,便不會有資助,在這情況下,更有效推動專業人士持續進修。現時政府推行持續進修計劃,資助課程範圍和參與人士年齡雖廣泛,結果令過去可以受惠於持續教育資助計劃的人士,報讀考取專業資格的課程資助金額反而減少。

林宇滔又批評,不應以新計劃取代行之有效,且能針對專業培訓的資助計劃。持續進修計劃無助提升澳門居民專業發展,因為本澳在專業發展中,至今未有完整涉及所有行業的資歷架構認證系統,令很多人報讀了進修課程只是多了1張證書,未必能確定在行業中有相應地位。若澳門要培養專業人才,就必須建立各行業職業認證制度,再針對性推出持續教育資助。

推導師獎勵計劃有助持教更完善

許宏輝表示,新一期計劃審批機制較上一期嚴謹,具體包括學員出席率、導師和學員出席採電子簽到、對課程的審批等都加強監管和作出相應完善。作為教育機構,他希望進一步完善導師資格的審核工作,因為現時對導師證照並沒有認證制度,當局沒有清晰指引,證照的真偽全靠機構自覺和自行辨別。

許宏輝認為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證照認證制度,但又擔心因此會限制一些機構提出舉辦課程申請,且教青局亦沒有大量人手查證相關證照真偽,他建議推出持教導師獎勵計劃,鼓勵導師投入持續進修行業,令持續進修計劃更完善。

他又提到,在暫停持續進修計劃期間,篩走了很多教育機構,因為很多教育機構是靠開辦持續進修計劃維持運作,新制度不再資助網上遙距課程、化妝、美容等課程,所以新一輪計劃預計會有一半教育機制被淘汰。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