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加大泵房可取代蓄洪池 為何要捨易取難? 2019年8月9日 | 訊報

加大泵房可取代蓄洪池 為何要捨易取難?
日前,工務局向城規會介紹“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的簡報,主要內容是在司打口到下環區一帶興建一個包括雨水箱涵、泵站及蓄洪池的系統,以改善由新馬路至航海學校以至司打口及下環區一帶面積約47萬平方米的低窪區域,在天文大潮時若同時出現強降雨,雨水未能排出海造成的水浸問題。
擬司打口休憩區也下建蓄洪池
按照當局的設計方案,建議取消現時內港沿岸十五個雨水排水口,在區內重新建造箱涵渠、泵站及一個大型排水口,同時加高海岸牆,防止海水及海浪淹浸內港區域,通過灌漿或其他措施控制海堤滲水問題。方案更建議在現時司打口休憩區地下建造一個長83米、闊二十20米、深9米的蓄洪池,面積與現時整個休憩區範圍相若,總容積達到15,000立方米。而建造的箱涵渠將分別位於河邊新街、比厘喇馬忌士街、火船頭街,總長為約1.1公里,容積約6,800立方米,雨水收集至蓄洪池後,再經設於十號碼頭與十一號碼頭之間的排水口排放出海。方案同時建議優化及重整司打口休憩區空間。
當局表示,根據研究單位分析,考慮到過去降雨記錄、水浸情況及未來極端天氣、安全系數等因素,有關研究設計標準按五十年一遇設計,相比目前一般設施採用十或二十年一遇為高。根據當局的預計,當五十年一遇的強降雨出現排水系統的峰值總降雨量為60,593立方米,而是次排水系統設計的處理能力達77,836立方米,即系統只要運作正常,能確保該區在五十年一遇的持續大雨下也不會出現水浸。
水浸成因不同應對有異
正如筆者之前在本欄所述,本澳低窪地區的水浸原因有幾種,暴雨水浸原因包括雨水渠道狹窄排水能力不足,或雨水渠出海口因天文大潮堵住無法排水等,通過雨水泵房將積水泵走就可解決(新橋及高士德是一例);另一種與海水有關的是天文大潮從海堤倒灌、滲漏、甚至雨水渠網反湧入陸地導致,最嚴重的則是因為強颱風造成的風暴潮,因與氣壓及風力有關,只能通過足夠高度的堤圍或擋潮閘抵檔,日前“韋帕”吹襲雖然風力不大,但因同時遇上天文大潮,也導致內港至新馬路一帶出現海水水浸。
今次司打口排水系統改善工程,若能按設計完工,理論上可解決目前該區天文大潮下暴雨無法排出海的水浸,以及避免一些輕微天文大潮經雨水渠網反湧倒灌的情況。情況就如當年民政總署通過升級渠網,並在筷子基北灣興建雨水泵房,解決新橋、高士德一帶天文大潮期間大雨水浸的情況。且客觀而言,今次系統工程和筆者一直要求當局盡快興建的擋潮閘沒有矛盾,且可互相配合,故筆者是支持在下環及內港一帶興建地下涵箱及雨水泵房;不過,筆者並不認同有需要在司打口休憩區地下建造一個9米深、容積約1.5萬立方米的蓄洪池,因為此舉實有浪費公帑,捨易取難的嫌疑!
萬米立方蓄洪池非瓶頸可取代
根據當局資料,“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最高的處理能力為77,836立方米,由箱涵渠儲存量6,796立方米、蓄洪池儲存量14,940立方米、水泵泵送量56,100立方米的泵房組成。可以看出,蓄洪池的容量僅約水泵泵送量的四分之一,並非關鍵設施或瓶頸,換句話說,只要增建水泵,提升水泵泵送量四分之一,就可取代蓄洪池約1.5萬立方米的儲水能力;況且,今次系統單是箱涵渠儲存量就達6,796立方米,是目前正施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容量(約2,200立方米)的三倍,作為臨時緩衝的儲水待排空間亦相當充裕,而且,其他地區選擇蓄洪池的原因離不開是該地點遠離排洪的湖泊或海洋,或者其地下本身是岩洞,只需簡單整理就可作蓄水之用,但司打口離海邊僅數十米的距離,且地下屬填海地土地,何需大費周章挖地儲水,直接排到海中不單直接更無後患,故筆者實看不到建蓄水池有任何優點!
更重要是,無論從工程難度、減少工期、降低造價的角度,加大雨水泵房抽水能力的方案,均遠勝勞師動眾要在司打口深挖蓄洪池,筆者實難明當局為何捨易取難,選擇一個難度大、工期長、造價高的方案?
建蓄洪池應考慮先天條件
更令筆者疑惑的是,除司打口建雨水泵房,與司打口情況相類似的的原狗場土地,當局也透露正進行地下蓄洪池可行性研究,當局為何突然偏愛蓄洪池治水?而不用行之有效的雨水泵房?當局有責任向公眾解釋清楚!
再者,司打口下環區一帶目前最缺乏公共停車位,若真的要在司打口休憩區地下施工建設,社區更大的訴求是興建公共停車場,而不是一個非必須且使用頻率極低的蓄水池。難怪在城規會上,有委員提出可否將蓄洪池挖更深,近地面的一兩層作公共停車場,當局則回應,加深開挖規模需要視乎現場土質情況,會考慮最大可能性設計。
當然,無論在司打口休憩區狹窄的空間要興建蓄洪池或停車場,工程難度本身不低,更重要是有足夠的事前措施確保對周邊大廈安全不會構成影響,這對於公信力不高的特區政府,本身就不容易。但必須指出,雨水泵房也非無缺點,過去也曾出現閘門關閉過慢,導致氹仔黑橋因暴雨水浸,也試過停電、跳標令泵房沒有運作等,市政署有必要通過增加後備水泵、後備電源、遠程管理等技術,加強泵房運作的安全系數。
防洪排澇基建應雙向討論
筆者同意本澳要加快防洪排澇基建及雨水排放系統的建設,但當局有責任向公眾及時公佈及討論方案的細節內容,並回應公眾的疑問,並應因應社會合理的建議作出修訂,確保方案實用和盡快得到落實。
據當局早前向立法會介紹,擋潮閘可行性研究在今年四月已將修改版本交予國務院及由相關部委提供意見,並同步展開初步設計。筆者認為,當局應盡快交待擋潮閘最終閘高,並落實興建、完工期及造價外,亦應按之前承諾爭取今年底前盡快開工。而“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預計今年第三季度進行施工計劃編制。
特區政府目前尚欠坊間的工程還包括:航海學校到水上街市旁的海港樓之間、長逾兩公里的沿岸堤岸防滲工程,避免天文大潮的海水倒灌或滲漏,但海事及水務局至今仍未交待確切的動工時間,至今只完成沿岸退水閘門工程,僅能令水浸後排水稍快!市政署正在施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目前已出現延誤,但市政署至今仍表示可追回進度,按計劃2021年完工,此工程完工後,將可避免沙梨頭內港一帶在天文大潮期間遇上大雨造成的水浸,但若屆時海事及水務局的堤岸防滲工程未完工,工程的成效將大打折扣。
筷子基外港加高堤圍動工未有期
至於筷子基至青洲沿岸的臨時防洪工程,當局計劃將沿岸堤岸加高至標高為3.2米,施工範圍由林茂海邊大馬路向青洲海關方向,全長約2,500米,施工圖則爭取今年完成。外港堤圍優化工程計劃將友誼大馬路近外港碼頭向關閘方向堤圍加高到海拔5.6米,全長3,600米,但堤圍加高將對行車望海景觀有影響,局方正研究其他取代方案。至於路環西側的防洪排澇工程,因項目涉及廣東省,本月內將研究交由國內部委徵詢意見。
筆者認為,真正的防洪基建除上述的工程項目,還包括災難期間的供水、供電、電訊服務穩定供應,以及防災救災工作等各個方面。眾多工作目前僅分散由不同部門各自處理,成效甚低,更容易出現卸責缺位的情況。
明確治水的統籌負責人物和部門,並定期向社會公眾發佈相關工作進度和最新資訊,應是特區政府首要工作。筆者也寄語新任特首,要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和積極爭取配合支持,確保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並加快其他治水配套的建設,以及提升水、電、電信等公共服務災難應變能力,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