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公共工程設計費應脫鈎工程價 | 2016-09-13 P01 要聞 | 市民日報


公共工程設計費應脫鈎工程價   

2016-09-13 P01 要聞 | 市民日報

    【本報訊】近年公屋質量屢屢出現問題,去年多個公屋項目先後出現公共部分瓷磚剝落,事隔不到1年,又有公屋走廊瓷磚換完再換,引起居民不滿。聚賢同心副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公共工程的質量問題已成為澳門「風土病」,公屋質量問題源於設計費與工程價掛鈎,令承建商採用價格較貴的不適合材料,加上建設辦對公共工程興建和監督經驗不足,部門反應速度慢,方出現一次又一次公屋質量問題。他促請政府改革現行機制,設計費不應再與工程價掛鈎,同時在評標制度中引入用家評分,將用家部門和市民的評分納入評標考量。

    路環石排灣的新社屋落成才3年多時間,就面臨兩次鋪磚的命運。去年9月被揭「空鼓」瓷磚問題,事隔不久,6座大廈每層樓宇又被房屋局畫上記號,等待重鋪。雖然承建商無償換磚,但去年的鋪磚工程,在通風差的走廊內施工以及防灰措施不足,讓灰塵滿布走廊及屋內,住戶慘變「吸塵器」,現在又要面對重鋪瓷磚工程,居民怨聲載道。

    靚料推高工程價其他費用水漲船高林宇滔形容,公共工程質量問題成為澳門「風土病」,去年多幢公屋項目出現走廊瓷磚剝落事件,原因不是偷工減料,而是用了太名貴的材料所致。問題出於公共工程的設計費與工程價掛鈎,設計費約為工程造價的5%,於是就推動承建商用一些「靚料」,這樣工程價亦會貴些,顧問費也會高些,幾次的公屋問題都是承建商對大廈走廊牆壁選用體積較大的地板磚,這種地板雖耐磨和防水,但價格較貴,倘若這種磚用於鋪地板,則完全不需要太大黏貼力,「用塊靚嘅地板磚黏上牆,表面上好似好豪華,但實際上因為太重,又唔吸水,吸唔實啲沙漿,就會出現瓷磚剝落。」走廊牆壁根本毋需「咁靚嘅料」。

    他表示,經過他們多次反映意見,政府承諾新建的經屋改用面積較小的牆面磚,避免再出現同類情況。他又稱,並不是所有政府負責的公屋工程都出現質量問題,同是社屋的望賢樓由工務局興建,卻沒有出現質量問題,很多出問題的公屋項目均由建設辦負責興建,例如望善樓、湖畔、居雅等,反映建設辦對公共工程質量監管和操作出問題,對設計審批不仔細,沒質疑設計師採用了不合適的材料。

    倡引入用家評分納新工程評標考量而核心問題是公共工程承投公司過去的工程質量並不會影響競投新工程的評分,在招標過程中,承投人即使過去的工程質量出過問題,也不用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審標機制令到承建商不會注意工程質量細節,對於上述問題,政府完全可以在招標上引入合適的條款,例如引入用家評分制,用家部門和市民對公共工程進行評分,並將相關評分納入評標考量。事實上,政府知道問題所在,惟相關部門卻一直因怕麻煩「乜都唔想改」,最終惡果由政府和市民承受。

    林宇滔說,客觀而言,建設辦對興建公屋無經驗,所以「唔識監督」,監理公司本身也沒有盡責任監管工程,部門反應速度慢,才出現一錯再錯後要再處理問題,而部門主管和高層沒有承擔、沒責任感,即使知道問題所有,也不予改正。他促請政府認真反思現行招標制度的缺失並作出改革。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社屋為主,經屋為輔」不符居民需求 林宇滔促改革整體房屋政策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09月9日 21:21

 



政府昨日表示,五年發展規劃會堅持「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政策,而且未來將優先興建社屋。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社屋為主,經屋為輔」不符合澳門居民屋需要,而且很多地方的成功經驗都是透過購買房,而非租住房解決居民的置業需求,這樣一來可以減少政府的恒常支出,二來居民買樓亦較為安心。他促請政府盡快改革本澳的公屋規劃,並制訂整體的房屋政策,否則居民看到住屋前景,對公屋的恐慌性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林宇滔表示,直至今年七月社屋申請輪候的家團有1,571個。他認為,社屋是社會安全網,政府在實際操作上是應該優先回應需求,但並非要在公屋供應量上做到「社屋為主,經屋為輔」。他亦批評政府聲稱重視社屋需求,但一直以來都做不到社屋申請恒常化,「社屋優先是呃人,三年都開唔到申請,講咩優先呢?」

林宇滔亦批評政府的公屋政策,無論從規劃、興建速度、樓宇質量、申請審批、上樓、做契,每一個環節都出現問題。例如房屋規劃,一直以來政府都只是說短中期規劃興建4,600個公屋單位,偉龍馬路地段預計可建超過8,000個;長期規劃於新城A區興建2.8萬個。但是一直都不見有落實經屋的戶型,社經屋比例、落成時間表等等的具體規劃。另外,政府之前要修訂經屋法,聲稱若不做到先抽籤後審查的話,上樓速度要再拖多兩年。「但是修法已經搞咗一年多,再拖多一年幾時間,先審查咗100多個申請。如果唔修法,係咪會快啲呢?」

政府正進行澳門公屋需求研究,預計2017年完成最終報告。林宇滔說︰「整體的房屋政策和規劃都沒有,又談何公屋需求研究呢?到時樓市低一半,肯定沒有這個需求,但若樓市升一半,需求可能又要乘以2倍。」他認為,有關研究是虛浮的,完全沒有邏輯。


林宇滔認為,澳門需要有整體的房屋政策,而非單一的公屋政策。「有整體的房屋政策,對公眾或商界都有好處,市民可以判斷是否上車,如何上車,買什麼類型的房屋等等,都有客觀的標準。但現時大家都看不到住屋的前景,所以都有恐慌性需求。」林宇滔說,公屋規劃必須考慮到私樓市場,因為即使樓價再高,市民仍然是以購買私樓為主。公屋政策要因應私樓市場的實際情況而定,才能發揮到槓桿效應。「私樓市場亦不會咁瘋癲,這是最有效的槓桿作用,什麼十招、八招都是無用的。」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委員倡政府推動區域校車 2016-09-08 P02 | 澳聞開講

委員倡政府推動區域校車 

澳門時報       2016-09-08
P02 | 澳聞開講     

【澳時訊】今年多項掘路工程所引致的交通擠塞浪潮,延續至開學周更令到要開車接送小孩的家長叫苦連天。昨日在中區社諮委會議上有意見指,在目前公交系統超負荷下,巴士沒有排隊設施加上車廂擠迫,令不少家長寧願開車親自接送小孩上落課,此舉卻在交通繁忙時間進一步加劇擠塞情況。建議政府可設立分區校車接載學生,以釋放道路空間之餘,減輕家長的負擔和憂慮。

委員林宇滔指,本澳已正式踏入最少五到十年的嬰兒潮,預計未來幾年間,適齡學童會以每年兩三千人規模增加,提醒當局不及早研究應對,勢必加劇上落課時間的交通壓力。另一方面,針對路程迂迴,加上營運效率和成本問題,大部分學校未能增加校車服務,甚至要限額供應,不少家長因為沒有校車服務或額滿而必須每日陪同小孩坐公交或開車接送上學。
他建議教青局及交通事務局能通過跨部門協調,設立分區校車集體載一區的學生,點對點到另一區學校上學,特別為往返澳門半島和離島的學生,開放包括舊大橋等的公交專道供校巴使用,縮減目前動輒一小時的校車車程,提升營運校率。他相信可便利家長之餘,亦大大減少接送學生上落課的私人車輛數量,有助釋放繁忙時段的道路空間。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學校校巴接載學生路程遠易遲到 林宇滔倡重議區域校巴 澳門日報 2016-09-06 A03 | 澳聞

學校校巴接載學生路程遠易遲到
林宇滔倡重議區域校巴   


澳門日報       2016-09-06  A03 | 澳聞

      隨著澳人收入增加,不少家長都以私家車接送小朋友上學,除頗為困身,相信亦難逃一塞。幸好有學校設校巴,一次過接載學生,避免他們受上車難、逼巴士之苦。然而,本澳近年經常掘路,氹仔現時又是重災區,連澳氹校巴都要扭盡六壬,以防遲到。有意見倡政府重議區域校巴,協調同區各校學生在同一地點上車,以免校車要兜勻全澳,減少交通壓力。

司機扭六壬防遲到

      九月一日為開學日,交通壓力大增又遇上天公不造美,多區告塞。培正中學幼稚園由氹仔孫逸仙博士圓形地開出的一班校巴,上周四被道路工程以及天雨導致在氹仔塞死,整車十幾個學生一同遲到。昨日早上七時五十五分,記者登上該校巴,實測校巴會否再遲到?
     校巴跟車保姆珍姨表示,由於一早已與家長溝通好上車時間,故即使有天雨等突發情況,也不能提前出車。為了避開塞車黑點,她還特意提前接了一位小朋友到頭站上車,其間校巴要到十幾個地點接人,又要避開多車路段,一切都是為保障小朋友能準時到校。校車司機奇哥說,氹仔區處處掘路,道路環境欠佳,為安全起見,車速不能太快。若遇天雨或交通意外,塞車難免,遲到機會很大。幸好昨天交通尚算順暢,校車在上課前能夠準時到達。

天雨意外難免塞車

     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認為,長遠來說,當局應思考以區域校車解決跨區、離島上學的交通需求。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都會安排校車,每所學校自行負責校車路線,校車要經過很多地方才能到達學校,路程較長,從起點或要差不多一小時才能到學校。若然政府將來可協調區域性校車,在某一個區域接載該區學生到另一個區域的不同學校上課,將學校對全澳學生的校車線,變成區域對區域,無須再兜遍全澳門,卻可同時服務到同一個區域的數所學校,相信有助紓緩整體交通,發揮校車更大效益。
     要協調不同學校的校車線,林宇滔坦言實屬不易,數年前交通局亦曾考慮,不過礙於跨部門協調,以及確實不易為,最後擱置,相信需要交通局、教青局通力合作。
他表示,許多學校及家長都認為區域校車可行,相信可大大減少家長的折騰。同時,近年新生兒多,可以預見未來五至十年,每年的學生數目將增數千人,若及時制訂區域校車,相信長遠來說有助減輕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希望政府將區域校車建議重新放在議事日程。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林宇滔:政府應公開可用地清單 正報 2016-09-03 P01

林宇滔:政府應公開可用地清單   

正報       2016-09-03   P01


    【本報訊】政府計劃在舊初級法院建設新中央圖書館,單是工程開支的估算已是九億元。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指出,在過去十年的籌建過程中,已是波折重重。他認為,無論在設計、空間等多方面,新中央圖書館的投資應具前瞻性,但是現在看不到舊初級法院將來能夠滿足多少要求。政府應該提出更多資訊讓公眾思考選址等問題,但將來公開的內容不應是偏面的、宣傳的。

     關於建設新中央圖書館的地點,林宇滔指出,南灣湖 C、D 區,新城填海 A 區南端 (政府早有計劃在那裡建設有特色的標誌建築物) 等都是選擇。他認為,政府應該公開可用土地的清單,這有助進行理性討論。公眾既可監督土地是否用得合適,也可建議各地段的用途。
「政府很多決定都是很狹窄的。有一塊地,就想用來做甚麼。」林宇滔認為,應先檢視全澳各區的土地,並考慮各區缺乏甚麼設施,再從整體角度重新佈局。對於政府一有建設就說:該區的相關設施很少,林宇滔指出,直至現時為止,政府仍沒有全澳和各區人均社區設施 (醫療、教育等) 的數據來客觀決策。

      政府應交代改建及新建工程費用比較

     對於在舊初級法院興建新中央圖書館,林宇滔認為,政府應該清楚交代:改建一幢歷史建築的工程費是多少,在另一選址興建新中央圖書館的工程費又是多少。好讓公眾知道,哪一個方案「賺多尐」,哪一個方案「蝕多尐」。很多年前,林宇滔已撰文提出,把愛都酒店活化成中央圖書館。

    譚司到處點火

     近年,社文範疇的施政不斷出現爭議,林宇滔提出,南灣‧雅文湖畔做得不錯。但是,要把龍環葡韻商業化,不留愛都酒店立面,動用三億改建大賽車博物館,就真的令人難以明白。他認同,大賽車博物館要更新、龍環葡韻要修葺、愛都酒店要活化。續說:「上述都是都要做的。問題在於做的程度和方式。似乎現在感覺 (譚俊榮) 不是到處做事,而是到處『點火頭』。」有記者提出:是否譚俊榮容不下異議?「他很堅持。問題在於他是否真正做到擇善固執?真是見仁見智。」林宇滔表示,核心在於遇到反對意見時,需要求同存異、尋找共識。「他 (譚俊榮) 沒有真真正正客觀冷靜地聽取社會不同意見、處理矛盾。」林宇滔坦言,譚俊榮需要反思做事的手法。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