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僭建物優先個案處理虎頭蛇尾 力報 2013-09-05 P02 | 澳聞 | 力報眾論 | By 林宇滔

僭建物優先個案處理虎頭蛇尾   

力報       2013-09-05
P02 | 澳聞 | 力報眾論 | By 林宇滔

    為處理一些新建、自身有危險、影響所在樓宇結構安全和環境衛生,又或對公眾安全構成威脅的僭建物,政府早在早在2010年3月,成立由土地工務運輸局主導的「非法工程跨部門常設拆遷組」,優先處理嚴重影響其他住戶和公眾安全衛生的個案。

    僭建物是本澳歷史問題,故當局強調不會一刀切處理,根據「拆遷組」的準則,所有新增、翻新,以及危害樓宇結構安全、殘危、導至塞渠漏水、影響公眾衛生和影響防火安全等個案,都會列作優先處理個案。

    拆遷組成立之初,多次高調處理對其他住戶和公眾有嚴重影響的僭建物,取得一定的成效,不過隨著被評為優先處理不斷增加,當局在處理優先個案上明顯力有不遞!據當局表示,去年五月底被政府評為優先處理的個案多達629宗,完成清拆的個案總僅有283宗,比率不到45%。必須指出,被列作優先處理的個案,不少已對周邊住戶做成長期影響,亦危及住戶的公眾衛生和防火安全等等,但即使被列作優先個案,往往歷時數月、甚至數年也未能獲得處理,對於受影響的住戶極不公平。

     以去年傳媒曾報道的北區高層大廈天井被僭建物封閉為例,該個案因為廁所排氣天井被僭建物封閉近年半,樓下十多住戶廁所廢氣無路可走而互攻入屋,最初當局以無影響公眾衛生為由,拒絕優先處理。至去年7月經報道和社會壓力下,當局雖已將個案列為優先,並提起行政程序,但僭建物至今仍「健在」。上月有傳媒報道北區一僭建天台屋導至其他住戶長期牆身滲水、地板拱起及塞渠,戶主指早在零六天台屋興建時已開始投訴,但至今年初才當局列為優先處理個案,同樣至今未見任何行動。

     「拆遷組」成立至今三年,初時多次高調處理對其他住戶和公眾有嚴重影響的僭建物,並成功處理近300個案取得一定成效,但個案處理的速度仍然與長期受影響住戶的期望有巨大落差,更讓社會有虎頭蛇尾之感!當局必須全面檢討,真正站在受影響居民和公眾利益的角度,判別優先個案,更重要是必須總結三年來僭建處理成效不彰的經驗,採取應對措施完善流程,加快個案處理。長遠來說,更要從完善法律的源頭著手,加強處罰和簡化行政程序。


時事評論人( 逢周二、四見報)
林宇滔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可行選項與代價 力報 2013-07-16 眾言堂 林宇滔

可行選項與代價

力報 | 2013-07-16
報章 | P06 | 澳聞 | 眾言堂 | By 林宇滔

      上周香港政府擬擴建3個堆填區的撥款申請均觸礁而回,江門巿鶴山核燃料加工廠亦因應上千名群眾上街遊行抗議而取消,兩項目同樣因為民間反響極大而被迫擱置,但問題根本從未解決,社會最後仍須面對。
      首先是香港垃圾問題,源頭減廢和資源循環最多只可減量,且前提是居民必須接受嚴格的垃圾徵費制度,堆填區是必須的垃圾終端處理設施,要暫緩擴建就必須將垃圾焚化(可減量9成以上),但環保團體質疑焚化會產生劇毒二噁英,周邊居民則長期受堆填區臭氣和污染影響,即使港府能立即實施垃圾徵費,最多亦只能將興建焚化爐和擴建堆填區的時間稍為延後!
      至於核燃料加工廠,目前廣東共有5座核反應堆正在運作,連同正興建的5座和計劃興建的22座反應堆(全部距澳300公里內),在區內興建核燃料加工場只是遲早,否則長期遠距離運輸核燃料亦會衍生其他問題。
      今次備受爭議的核燃料加工廠,只是將自然鈾礦中濃度只有0.7%的「鈾235(同位素)」,提純至5%作為核燃料(核武鈾濃度需在85%以上),整個過程都不會產生任何高輻射,工人甚至不需特別保護,因為核燃料要在特殊的核裂變過程,才會釋出能量和產生高劑量輻射。在資訊不對稱下,加上福島核事故的陰霾,公眾憂慮核設施安全實可理解,但個人認為,正在運作和即將興建的核電廠的安全,更應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因為每個核電廠興建時都聲稱採用了最安全的技術,亦有最嚴格的管理和監管程序,但蘇聯切爾諾貝爾、美國三哩島和日本福島三大核事故,都與人為操作和設計失誤有關,事實證明再精密的設計和監管程序亦難保不會出錯。
     儘管發生多次重大核事故,但核能發電確實有低成本、超低污染等優勢,以台灣為例,核能發電成本若為1元,燃煤、燃油、水力和天然氣發電成本則分別要1.28、2.91、3.34和4.1元,更不會像燃煤發電會產生陰霾天氣,這正是核能無法被取代的關鍵原因。不擴建推填區、不興建焚化爐當然動聽,但社會準備好嚴格高昂的垃圾徵費了嗎?停用核能發電雖可防止核事故,但我們做好增加電費和空氣污染加劇的準備嗎?世上從來沒有萬全之策,客觀地在可行選項中,充份考慮每項決策的代價,並作出平衡取捨,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時事評論人( 逢周二、四見報) macaopen@gmail.com
林宇滔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勞師動眾斑馬線執法無成效 2013-06-16 P02 | 澳聞 | 市民日報

勞師動眾斑馬線執法無成效   


市民日報       2013-06-16
P02 | 澳聞     


【本報訊】治安警察局及交通事務局日前公布,兩部門自今年首5個月,合共錄得386宗車輛在斑馬線不讓行人的檢舉。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坦言,車輛在斑馬線不讓行人的情況十分普遍,但根據上述數據即平均每日約只有2.5宗檢舉,他批評當局並沒有定期抽樣執法,反而現時「勞師動眾」派員在斑馬線等人違法並沒有阻嚇性,建議當局定要加強作恆常執法。

對於近期本澳發生多宗行人橫過斑馬線時被撞倒受傷的車禍,當中更有學童死亡,社會廣泛關注斑馬線安全問題。治安警日前聯同交通事務局對車輛在斑馬線不讓行人檢舉,有傳媒質疑警方在意外後刻意「做SHOW」。

林宇滔更評政府「安排好先執法」,當局並沒有定期抽樣執法,反而「勞師動眾」,笑稱,「派一隊team啦,成隊人喺度望住一條斑馬線,跟住就等違法。」(右圖)他批評這種做法與恆常交通警看到有人違法便執法的阻嚇力差距很大,呼籲當局定要加強恆常執法。對於駕駛者的不良駕駛習慣及違反駕駛規則,他認為政府需加強宣傳教育,並持續執法。
為提高駕駛者安全意識,林宇滔認為需切實研究推出扣分制的時間表。

倡推扣分制提高駕駛安全意識他稱,具體操作上,當被扣到一定分數時必須停牌、或被扣到到一定分數時必須上一些教育課程等,這可由社會討論扣分制的操作形式。他強調,必須有機制令考獲執照的駕駛者持續安全駕駛,要有警剔性,並需要加強宣傳防禦駕駛技術,教導司機預測到一些意外可能發生的情況,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並提升安全駕駛意識。據他了解,本澳交通事務局有向巴士司機推行防禦駕駛技術,但這只是當局教導巴士司機巴士內部安全技巧,並沒有延伸到複雜道路環境有更多預測環境的情況。

社會有意見指,斑馬線設置在巴士站前方,其他駕駛者或會因被巴士遮擋視線而撞倒行人,本澳是否需檢討斑馬線及巴士站的位置?林宇滔認為當局可因應社會實際需求作出調整,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駕駛者要安全駕駛、行人亦要遵守交通規則。他提到,本澳部分斑馬線用料有問題並掉色,當下雨或天黑時,駕駛者看不清是否有斑馬線容易衍生意外,故斑馬線的用料及道路的燈光非常重要。他稱,交通事務局門前的斑馬線試行用反光、防滑等材料,即使天黑或下雨亦會清晰看見,而有關試行已有一段時間,當局為何不普及至全澳?「交局應該去做,整靚條斑馬線唔會有啲咩質疑呀!但唔知點解好似做極都做唔到落去咁樣」,促請當局立即跟進。

時事評論員余榮讓認為,本澳部分地方的斑馬線設置過多或過少,會影響行人或駕駛者安全,建議有關部門及時檢討。他又提到,新巴士服務模式營運後帶動很多人入行,但他們駕駛重型汽車的經驗未必足夠,且在巴士管理安排上,有時司機一程駕駛時間很趕,或會衝斑馬線及交通燈,易生意外。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公布環保基建數據有助公眾監察 2013-05-18 P01 | 要聞 |市民日報

公布環保基建數據有助公眾監察   


市民日報       2013-05-18
P01 | 要聞     


【本報訊】關係到未來路氹再生水供應的路環污水廠將建於路環再生水廠附近,環保局透露,當局將於今年就路環污水處理廠的營運保養服務進行公開招標,該項招標內容將包括再生水廠的部分,至於日後兩廠是合併管理或分開管理,當局則未有回應。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無論分管或是合併管理,關鍵是政府有否確切履行監管職責。他希望當局汲取路環污水廠事件的教訓,應公布相關環保基建設施恆常運作數據資料,有助公眾監察。
路環污水廠再生水廠管理今年招標日前港務局局長黃穗文提及再生水廠籌建進度時表示,「未來再生水廠將會建於路環污水處理廠附近,把路環污水處理廠所排出的尾水作深化處理,日後的路環污水處理廠亦會改名為再生水廠,將污水處理廠的一部分納入未來再生水廠。」至於被問及未來路環污水處理廠是否會與再生水廠合併,營運方面,路環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是否會由不同營運公司負責管理等問題,黃穗文則着記者向環保局查詢。

環保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計劃今年就路環污水處理廠的營運保養服務進行公開招標,該項招標內容將包括再生水廠的部分,而再生水廠將設於路環污水處理廠附近。未來,再生水廠將採用路環污水處理廠的尾水作深度處理,提升至再生水質量,因此在建造再生水廠的同時,亦會進一步優化路環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技術,保障再生水的質量。至於具體招標細節,待正式開展公開招標程序後將正式對外公布。

環保局的回覆並沒有明確解釋日後路環污水廠及再生水廠是否合併,或者由不同營運商管理。林宇滔指出:無論日後再生水廠及路環污水廠是由同一間或由兩間營運商運作,監管才是最重要問題。從客觀分析,由同一間或分兩間營運商營運各有利弊。

他說,如果同一間營運商管理,因利益驅使,水質素會更易控制,因為倘若污水廠尾水不達標,再生水廠在加工尾水時的易滲透成本就會增加;如果有兩家不同營運商分管污水廠及再生水廠,好處是當污水廠排出尾水不達標時,再生水廠營運商自然不會「收貨」。不過,關鍵都是政府要加強監管,否則當局怎知兩間廠對污水的處理是否恰當?希望當局汲取路環污水廠事件的教訓,應公布相關環保基建設施恆常運作數據資料,以助公眾監察。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速增托額、學額應對新一波嬰兒潮 林宇滔 2013-05-08 社諮委議程前發言及回覆

速增托額、學額應對新一波嬰兒潮

林宇滔
2013-05-08

  隨著八十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步入適婚年齡,近年本澳出生率快速回升,去年更龍B就逾7500個。根據近年出生率的趨勢,龍B效應僅是新一波嬰兒潮的序幕,本澳未來幾年出生率應會維持在七千人左右的歷史高峰水平,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爭入托、爭入學的問題只會越趨越烈!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本澳經濟暢旺,目前25到34歲的勞動參與率高達93%,數字反映正值生育期的家庭雙職工比例相當高,令托兒服務需求甚為殷切,爭入托兒所是新嬰兒潮家長首要面對的難題。
  儘管政府近年積極增加托兒學額,單是今年就新增5間新托兒和1400個新托額,令托額總數可達6591個,較去年大增三成,其中全日托額5600餘個。然而,相對於目前逾18000個3歲以下的適齡嬰幼兒,全日制的托兒學額供應不到三分之一,難怪近年托兒學額爭崩頭,不少雙職家庭漁翁撤網也只能空手而回!
  近年同樣面對出生率上升和雙職家庭增加的新加坡,目前全日托額佔適齡幼兒的比例與澳門同是約三分之一,當地政府為回應社會需求,已承諾會將托額比例增至二分之一,確保每兩名幼兒就有一人享有全日托的服務。
  反觀澳門,入托難問題其實早在幾年前已開始出現,但由於沒有明晰的硬指標,但相對快速回升的出生率,當局增加托額只是杯水車薪。當局必須明晰,龍B效應亦只是新一輪嬰兒潮的序幕。為此,本人促請當局應從三方面著手回應社對托額的殷切需求:一是要儘快明晰本澳全日托兒學額佔適齡嬰幼兒的目標比例,並以此作為規劃增加托兒學額的硬指標,想方設法爭取空間和資源增加托額;二是不斷完善半日托、緊急托、臨時托、假日托、延長托兒時間至八時等新服務,並加強宣傳,讓有不同需要家庭能因應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服務;三是儘快落實籌劃支持民間機構開展社區為本的托兒服務的具體工作,為雙職家庭提供更彈性的托兒服務。
  教青局年初預計三年後K1學額最多可增至7200個,這意味著三年後K1學額根本無法滿足去年逾7,500名龍B的入學需求。這還不包括家長選擇心儀學校等的因素,可以預計,繼入托難,爭K1學額將是新嬰兒潮家長面對的第二個難關。
  面對近年本澳步入老齡化社會,近年出生率回升亦本是喜訊,但剛踏入新一波的嬰兒潮,坊間已感覺近年入托、入學問題爭崩頭!政府必須反思為何對此反應遲緩,更未有及早作好規劃和應對。目前,當局不單要亡羊補牢回應社會對托兒服務的迫切需求,並採取措施確保三年後的K1學額能夠滿足龍B需要,更要汲取教訓,及早為新一波嬰兒潮嬰幼兒逐成長產生的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和設施需求作好規劃和籌謀,為我們下一代創設更好的成長環境!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