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嬰兒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嬰兒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面試額設限令家長爭崩頭 力報 2014-03-06 P28 | 專欄 | 澳人澳話 (逢周四刊載) | By 林宇滔

面試額設限令家長爭崩頭

  
力報       2014-03-06  P28 | 專欄 | 澳人澳話
(逢周四刊載) | By 林宇滔



    上周六各幼稚園開始招生,部分學校更有家長通宵排隊,外界或以為學位是先到先得,但其實家長通宵排的僅是一張報名表和一個面試機會,與能否入學無必然關係,實在可憐天下父母心!大家或會疑惑,為何連報名表也要爭崩頭?學校為何不面試所有報名的幼童?
    長年以來,只要報名學校都會對幼童作面試,但教青局數年前起規定「入網」(即免費教育網)學校不能收取報名費,但卻沒因此向學校提供額外資源應對招生面試工作,加上剛生效的「私框」嚴格限制老師額外工時需要補償,面對額外的行政資源和老師工時,學校只能「睇餸食飯」限制派表和面試名額,有學校雖用網上登記免家長通宵苦候,但網上同樣爭崩頭,有學校600名額,十分鐘就被搶完。
    而一些非入網學校,因可收取報名費,故會面試所有學生,如有學校僅收160人,首日已近1,600幼童報名,估計最後須面試逾2,000人。很明顯,若非缺乏資源,學校都想「有求必應」,因至少可以有更多的收生選擇,這制度不單對入網學校不公平,更令部分沒有太多家人可調動的學生少了公平面試的機會。
    要解決問題不難,只要明年教青局容許入網學校能與非入網學校一樣收取報名費,但可設定收費上限;又或者當局因應面試人數,向入網學校調撥額外資源,幼稚園的面試就不會再有限額,通宵排隊的情況自然會消失,更可讓家長更理性擇校報名,實現校方、家長和學生三贏,更重要是體現免費教育的公平擇校原則!
    隨著本澳出生率由回歸初的每年3,000多人,急升至近年的6,000至7,000 人,有關幼兒入托、入學的問題將會成為下一波最熱的民生問題,當局必須及早完善制度,避免不公平和對家長不必要的折騰。

時事評論人 林宇滔
電郵 : macaopen@gmail.com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速增托額、學額應對新一波嬰兒潮 林宇滔 2013-05-08 社諮委議程前發言及回覆

速增托額、學額應對新一波嬰兒潮

林宇滔
2013-05-08

  隨著八十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步入適婚年齡,近年本澳出生率快速回升,去年更龍B就逾7500個。根據近年出生率的趨勢,龍B效應僅是新一波嬰兒潮的序幕,本澳未來幾年出生率應會維持在七千人左右的歷史高峰水平,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爭入托、爭入學的問題只會越趨越烈!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本澳經濟暢旺,目前25到34歲的勞動參與率高達93%,數字反映正值生育期的家庭雙職工比例相當高,令托兒服務需求甚為殷切,爭入托兒所是新嬰兒潮家長首要面對的難題。
  儘管政府近年積極增加托兒學額,單是今年就新增5間新托兒和1400個新托額,令托額總數可達6591個,較去年大增三成,其中全日托額5600餘個。然而,相對於目前逾18000個3歲以下的適齡嬰幼兒,全日制的托兒學額供應不到三分之一,難怪近年托兒學額爭崩頭,不少雙職家庭漁翁撤網也只能空手而回!
  近年同樣面對出生率上升和雙職家庭增加的新加坡,目前全日托額佔適齡幼兒的比例與澳門同是約三分之一,當地政府為回應社會需求,已承諾會將托額比例增至二分之一,確保每兩名幼兒就有一人享有全日托的服務。
  反觀澳門,入托難問題其實早在幾年前已開始出現,但由於沒有明晰的硬指標,但相對快速回升的出生率,當局增加托額只是杯水車薪。當局必須明晰,龍B效應亦只是新一輪嬰兒潮的序幕。為此,本人促請當局應從三方面著手回應社對托額的殷切需求:一是要儘快明晰本澳全日托兒學額佔適齡嬰幼兒的目標比例,並以此作為規劃增加托兒學額的硬指標,想方設法爭取空間和資源增加托額;二是不斷完善半日托、緊急托、臨時托、假日托、延長托兒時間至八時等新服務,並加強宣傳,讓有不同需要家庭能因應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服務;三是儘快落實籌劃支持民間機構開展社區為本的托兒服務的具體工作,為雙職家庭提供更彈性的托兒服務。
  教青局年初預計三年後K1學額最多可增至7200個,這意味著三年後K1學額根本無法滿足去年逾7,500名龍B的入學需求。這還不包括家長選擇心儀學校等的因素,可以預計,繼入托難,爭K1學額將是新嬰兒潮家長面對的第二個難關。
  面對近年本澳步入老齡化社會,近年出生率回升亦本是喜訊,但剛踏入新一波的嬰兒潮,坊間已感覺近年入托、入學問題爭崩頭!政府必須反思為何對此反應遲緩,更未有及早作好規劃和應對。目前,當局不單要亡羊補牢回應社會對托兒服務的迫切需求,並採取措施確保三年後的K1學額能夠滿足龍B需要,更要汲取教訓,及早為新一波嬰兒潮嬰幼兒逐成長產生的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和設施需求作好規劃和籌謀,為我們下一代創設更好的成長環境!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