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觀音像休憩區多功能球場兩種球類交替使用,市政署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指出:澳門空間有限,場地選擇不算多,混合場地有必然的需求,並考慮到該區有意設置其他運動場所,讓市民對場地有更多元化選擇,因此交替形式的設計原意可以接受,亦是無奈的選擇。
對於每小時輪候1次的設置,他直指當局判斷錯誤,強調「該場地的問題並非太多人踢足球或打籃球,而是場地管理問題。」澳門自由波地管理,當局並未認真與社會溝通及完善,而市政署目前的想法,則是以「自由波地,先到先得」來實行場地使用,若果是籃球場和足球場單獨分開處理,民間也有「跟隊」等不同形式處理,問題不大。
籃足球每小時交替用錯方法
但林宇滔指,混合場地重點在於不同球類的場地使用分流,他建議當局採用日子或星期分流,「例如星期一、三、五踢足球,星期二、四、六打籃球,星期日再決定是否半日分,或以單雙日交替,設置使用秩序。」他強調,場地在繁忙時段使用者較多,非繁忙時段作其他球類則問題不大,重點要有清晰次序,從而提高場地使用率。
林宇滔認為,只要明晰操作,例如方便公眾上網查閱等,也能有助管理,現時1小時的設置,只會降低場地使用率,「大家辛辛苦苦約班朋友去打波,最後只能打1個小時,還未計算跟隊時間。」他指出:每個小時的交替設置似乎用錯方法,應該更適用於較受歡迎的兒童遊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