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政府應按車流規劃美副將交通 交通設計須重科學分析 長遠制訂分區交通規劃︳2020-10-05 市民日報

【本報訊】美副將大馬路加設兩組交通燈令區內交通擠塞加劇,近日交通局又透露將在該區及周邊安裝智能感應器,按車輛流量分配行車時間。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交通燈在繁忙時間確可對部分道路起分流作用,但非繁忙時間只會令交通更擠塞,現時交通政策邏輯混亂,交通設計全憑長官意志,欠缺科學分析和理據支持,更沒有分區的交通規劃,他促請按交通流量重新規劃美副將及周邊交通,分流區內車流,同時制訂分區交通規劃,方能長遠解決區內核心交通問題。

林宇滔表示,《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以公交優先為整體核心,從完善建設及提升服務兩方面提供優質的交通供給,在新城、舊區、歷史核心區3個層圈因地制宜分區實施交通政策,例如歷史城區會以步行為主,新城輕軌加快速幹道等等,惟現時政府沒有相關方向,也沒有具體操作,交通局局長在做交通設計時不是以分析數據、科學為基礎,全憑長官意志,按自身想法行事,再找一堆似是而非的數據支持其想法。欠交通意外資料公眾難科學分析過去很多交通政策亦出現相關情況,他舉例指,林衍新對美副將加設交通燈的理由是附近有7家學校,過去5年有31宗交通意外,情況嚴重,需要平衡行人和私家車的需求。

林宇滔不認同澳門交通問題簡單靠增設交通燈便可以解決,他形容當局做法「粗暴」。不同交通設施有不同功能,以高地烏街街口增設的交通燈為例,原本該位置是讓先符號,改設交通燈令車輛由高地烏街轉入美副將大馬路時起分流功能。不過交通燈並不會提高車流和通車效率,非繁忙時間只會令交通更擠塞,例如美副將轉入鮑思高學校的交通燈,則純粹是截停車輛讓行人橫過馬路,連基本分流作用都沒有。至於林衍新指區內交通意外嚴重,然而卻沒有實際數據顯示31宗交通意外屬於甚麼類型的意外,涉及傷亡情況,當中責任誰屬、意外原因又是甚麼等,故而難以得到結論是「因應該區交通意外嚴重而需要增設交通燈」。從上述反映,交通局局長總是不會客觀、恆常、詳細介紹過去的交通意外資料,不利於公眾科學分析交通意外情況和成因,從而尋求更有效的解決辦法。例如同安街旅遊巴意外,至今當局仍未公布相關調查報告,包括意外成因和歸責等。他促請政府交代所有交通意外的事後調查報告,從而汲取教訓,避免同類事件發生。近期每到下雨天,慕拉士、美副將、高士德、提督馬路等主幹道交通擠塞情況愈趨嚴重,林衍新則認為上述問題是家長以私家車接送小朋友上學所致,呼籲市民多用公交。

林宇滔指出:出行首選應是步行,公交屬出行次選,當局應鼓勵居民步行,當「行唔到」才選擇用公交,這是世界採用的交通政策。政府提出的公交優先政策,當中包括行人,真正的步行環境是過路環境,惟近年當局胡亂取消斑馬線,步行環境非但沒有優化,更變得惡劣,由培正中學步行上鏡湖醫院,由於斑馬線取消,行人需要呈「S」型行走,在沒有條件擴闊道路的舊區,往往出現人車爭路情況。居民愈行愈困難,自然就放棄步行,巴士又上不到車,最後唯有選擇自己駕車出行。惡性循環下,澳門交通便愈來愈擠塞。質疑感應器運作前一任繼續塞車。

林宇滔又謂,交通局局長表示自己在上、下班時間也有乘搭巴士,但局長的下班時間並不是一般市民的下班繁忙時間,他永遠感受不到居民上不到巴士、交通擠塞的無奈。自美副將大馬路兩組交通燈運作以來,近1個月他不斷收到市民和駕駛者、的士司機投訴,不過當局卻永遠不認錯,林衍新所提及的智能感應器,要待明年第二季方可以試行,他質疑在相關新設備試用前,當局是否任由美副將大馬路一直塞車下去,而不做檢討和改善?同時,智能感應器屬於公交專道的配套,當局去年已為相關專道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雖然現在擱置了公交專道計劃,但為何現在才提智能感應器,不是在之前便安裝好?反映當局在交通問題上見步行步。

林宇滔又提到政府現時正就城市總體規劃公開諮詢,但很可惜未見當局對分區的交通規劃有所著墨,令他感到很失望,交通政策應有方向和原則,再配合相應交通設施,才能真正系統地理順本澳交通環境。交通政策理應回應市民的需求,但交通局局長永遠抱持著「與民為敵」態度,堅持己見,不僅挑起政府和居民矛盾,更嚴重影響政府的民望,他不明白類似的官員為何仍可以繼續在其位。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