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服務 2019年6月29日 | 濠江日報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服務   
【特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匯賢社協辦的「民眾講壇」昨舉行,議題為「合同將到期無聲息 巴士服務何去何從」。
講壇日前於民眾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北區社諮委許治煒以及民眾建澳聯盟副理事長歐陽廣球等出席。
鄭仲批評新巴士服務合同不清晰,強調巴士服務牽涉面廣,政府應對外公佈更多資訊,並諮詢用家意見。就當局沒有為巴士服務公開招標,估計是擔心再次發生維澳蓮運事件,做法保守。他認同巴士服務較過去有改善,未來應改善司機服務態度。
林宇滔認為,巴士服務在數量與質量皆較過去提升,但民間仍然積怨。批評政府從未清晰交代巴士服務資助機制,欠缺透明度,做法絕對不能應用到新巴士服務合同。社會常抱怨繁忙時段搭車難,他稱,本澳每日早上的人流是北往南走向,惟關閘開出的巴士坐滿人,中途巴士站候車人士不能上車,加開班次亦不能改善情況,更令路面變得擁擠。政府曾在黃金周試行直通快線巴,他建議平日採用有關快線巴士。
林宇滔認為,巴士服務要「用得其所,應使則使」,但不能「應該用卻冇得用」,建議巴士費用撥為獨立預算。巴士車資優惠亦應面向特定人群,遊客要分開處理,避免被濫用。他並促請當局交代未來的巴士服務模式會如何接受公眾監督及推動改善服務。

林宇滔促政府交代巴士新約 2019年6月28日 | 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政府交代巴士新約   
【本報訊】本澳兩間巴士公司專營合約於10月到期,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要交代新約續約情況,包括如何處理點對點巴士服務,不應為旅客設優惠,以及巴士公司的財政狀況要公開透明,受公眾監督。
民眾建澳聯盟昨舉辦「民眾講壇」,探討巴士合約即將到期。林宇滔表示,距離巴士合約到期只剩下3個月,由2011年政府推動改革巴士服務至今,經歷「綠巴」破產、由購買服務合同轉為批給合同。巴士質量至今有提升,但繁忙時間仍上車難。
每日繁忙時間推點對點快線他表示,政府曾在黃金周試行點對點的外圍快線疏導人潮,他建議應每日應用於繁忙時間,將來快線的服務價值要有清晰機制去計算。
巴士的財政援助機制方面,他表示,現時政府用包車方式處理,按不同車型、日間、夜間巴士,大、中、小巴作不同服務價值計算,每年約10億元,但政府沒交代服務價值每年的調整幅度。
林宇滔表示,當年廉署批評購買服務方式是用錯法律,交通事務局用臨時方式更改可以接受,但不應長期維持,政府亦沒有交代不同巴士公司、類型、燃油、日夜間、大、中、小巴的服務單價,當中涉及交通事務的財政預算控制巴士公司營運收入,「當中多與少、賺與蝕、完全靠估,並不公開透明。」財政應公開透明供市民監督他促請政府交代巴士於10月後將採用甚麼模式營運,如何接受公眾監督,如何推動巴士服務改善,尤其對旅客的優惠方面,政府要交代有多少遊客,他們的優惠要與澳門居民及外僱分開處理,以減少濫用。
他又指出︰巴士公司不應再次臨時續期,因臨時續約關係,巴士公司無法計算合理的折舊去買新車,政府又沒有批出新巴士落地,已影響澳門的巴士班次及數量下降,政府要交代新約續約情況,包括如何處理點對點巴士服務、不設旅客優惠、財政要公開透明受監督。過去巴士的財政援助是交通事務局的內部預算,受政府緊縮政策影響,巴士服務應設獨立的財政預算,確保用得其所。
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相信,巴士再短期續約的機會低,新巴士合同仍未向社會公布,非常不清晰,政府亦沒有提供清晰資料,他認為政府最低限度要向社會公開諮詢。

巴士短約至十月底 未清晰交代資助機制 林宇滔:“一味靠估”欠透明 2019年6月28日 | 澳門日報

巴士短約至十月底 未清晰交代資助機制
 林宇滔:“一味靠估”欠透明
【本報消息】由民衆建澳聯盟主辦、澳門匯賢社協辦的“民衆講壇”昨舉行,與會嘉賓圍繞“合同將到期無聲息 · 巴士服務何去何從”為題各抒己見。與會嘉賓促請政府盡早向公衆交代新巴士服務合同事宜。
講壇昨日下午三時於民衆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北區社諮委許治煒以及民衆建澳聯盟副理事長歐陽廣球等出席,與居民共同探討相關議題。
車資優惠特定人群
巴士服務合同去年到期之際,當局卻以仍需與巴士公司磋商條文細節為由,按照原合同作短期續約十五個月,至今年十月底。至目前為止,當局未有發佈相關資訊。
林宇滔受訪時,促請當局交代未來的巴士服務模式會如何接受公衆監督及推動改善服務。客觀而言,他認為巴士服務如巴士的數量、承載能力及質量較過去提升,但民間仍積累很大怨氣。批評政府從未清晰交代巴士服務資助機制,仍繼續以“包車”模式運作巴士服務,這種“一味靠估”、欠透明度的機制,絕對不能應用到新巴士服務合同。
他引述政府曾指,本澳每日早上的人流是由北往南走向,即由關閘到澳門各區。惟關閘開出的巴士基本坐滿人,即使加開班次,中途巴士站候車人士同樣不能上車,也令路面更擠塞。針對繁忙時段搭車難問題,他一直提出“點對點、走外圍”的快線巴士,政府曾在黃金周試行直通快線巴,行之有效,應恆常採用。巴士作為公共民生服務,林宇滔認同要“用得其所,應使則使”,但不能“應該用卻冇得用”,建議巴士費用撥為獨立預算,而非部門預算。巴士車資優惠亦應面向特定人群,遊客要分開處理,避免造成濫用及影響居民乘車舒適度。
新合同欠廣泛認受
鄭仲輝受訪時批評,新巴士服務合同內容不清晰,社會都是“估估下”,是個非常不健康現象。巴士服務牽涉面廣,何解政府不能對外公佈更多?資訊過少,社會難給予意見,當局應更加“陽光”,若涉及商業機密可不公開,但若是政策層面理應對外公佈,並主動諮詢用家意見,否則祇會讓新合同欠缺廣泛認受性。他認為,現時的巴士服務較過去有改善,因應巴士數量之多,司機服務態度顯得十分重要。談及當局沒有為巴士服務公開招標,他估計是擔心再次發生維澳蓮運事件,做法相對保守。

巴士合同年底到期 民眾盼公開諮詢 2019年6月28日 | 力報

巴士合同年底到期 民眾盼公開諮詢   
巴士服務公證合同在今年10月31日到期,當局仍未公布有關資訊。由民眾建澳聯盟舉辦的「民眾講壇」昨(27)日討論相關議題。有意見認為是次再短期續約的可能性低,惟有關巴士合同的相關資訊尚未公開,促請當局盡快釋出相關資訊供社會討論,並希望可公開諮詢。
交通局在2011年實施「政府主導」的新巴士服務模式,然而過程問題重重,期間更經歷「維澳蓮運」破產,風波不斷,去年8月1日在合同到期前,當局卻以仍需與巴士公司磋商條文細節為由,按照原合同作短期續約15個月,巴士合同到今年10月31日將正式到期,但至目前為止,當局仍未有發布相關資訊。
出席講壇的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稱,目前新巴士服務合同未公布,社會都是「估估下」,是個非常不健康的現象。他認為是次再短期續約的可能性低,惟巴士合同牽涉甚廣,與大眾息息相關,但政府仍未公布內容難以供公眾討論。他又指,現時的巴士服務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期望交通局局可公開諮詢,讓用家市民發表意見。
林宇滔:巴士費用應為獨立預算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則批評,政府從未清楚向公眾交代現有對巴士的財政援助機制,如此不透明機制應該在新巴士合同上有所改善。他稱,客觀來說,巴士服務比以往的確有所提升,但目前在繁忙時段仍存在難上巴士的情況令市民有不少怨氣。他希望政府清晰交代新巴士合同內容,包括如何接受公眾監督,改善巴士服務,以及如何把居民及旅客的優惠區分等。並建議巴士費用撥為獨立預算,而非部門預算。
昨日論壇上亦有市民反映巴士總站發車不準時、年輕人不讓坐等情況。

巴士合同將到期當局尚未發佈相關資訊 論者關注未來服務如何改善 2019年6月28日 | 華僑報

巴士合同將到期當局尚未發佈相關資訊 
論者關注未來服務如何改善
【專訪】民眾講壇昨日舉行,會上探討巴士合同將到期以及巴士服務何去何從等議題,與會者關注政府在簽訂新巴士合同時,如何進一步提升巴士服務質素,優化本澳公共交通等。
 民眾建澳聯盟昨日舉行民眾講壇,邀請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許治煒及民建聯副理事長歐陽廣球等到場,就「合同將到期無聲息,巴士服務何去何從」主題發表意見。
 會上有意見認為巴士合同將於今年十月底正式到期,但目前為止政府仍未有發佈相關資訊,與會者關注合同到期有否新模式還是繼續續約,未來服務將如何改善等情況。亦有認為政府應透過是次合同到期契機,藉以檢討現有的補貼方式及補貼金額、評分制度成效及服務費計算標準等,以進一步提升巴士的服務質素等。◇
 

廉署批青洲規劃保育正確 惟土地屬性問題仍存爭議 2019年6月25日 | 訊報

廉署批青洲規劃保育正確
   惟土地屬性問題仍存爭議   
就筆者去年發函要求廉政公署就青洲山土地業權、面積及保育等問題進行合法性調查,經過約一年時間,廉署本周一正式公佈調查結果。該署認為,現階段沒有足夠的跡象或證據推翻物業登記所確立的業權及地籍圖所劃定的土地範圍及面積,但對於青洲山地段的保育及規劃,文化局及土地工務運輸局未有嚴格遵守《文化遺產保護法》及《城市規劃法》的相關規定。
首先,筆者必須感謝廉署人員就青洲山土地屬性及面積等涉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並理順了筆者在翻查青洲山公開資料中存在的眾多疑問,因此案件涉及的不少是數十年、甚至過百年的文件,工作量絕對不輕。
葡人偷步交易登記私佔青洲山
筆者提出的質疑包括:據史料記載,1887年葡萄牙政府逼使清政府簽訂《里斯本草約》及《和好通商條約》,青洲島上的清朝守界兵才開始撤出。1889年澳葡當局將蓮峰廟附近填海成堤,使青洲島、澳門半島相連,1890年清政府才將在青洲島駐防的水師船移駐前山。澳葡政府於1890年才實際佔有和管治青洲,卻在1886年以一份1828年3月的公證文件作依據,將青洲山土地作出官方登記為聖若瑟修院私有土地的做法,明顯與當時歷史背景並不符合,故筆者質疑1828年交易的真實性及1886年物業登記有效性。
廉署認為,自從1886年青洲山土地登記之後,沒有文件或記錄顯示有人曾經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有關土地的交易,或對聖若瑟修院的業權提出質疑。也無證據證明當年聖若瑟修院購買青洲山土地的公證書以及後來的物業登記存在偽造或虛假的情況,故即使當年交易和登記與歷史背景不符,廉署認為現時沒有足夠的跡象或證據推翻物業登記所確立的業權。此外,有文件顯示澳葡政府為在青洲山興建軍事設施曾與澳門教區磋商並簽訂租約,變相承認聖若瑟修院對青洲山土地具有業權人的資格。
登記不合理不影響土地屬性?
筆者在致函中亦提出,廉署在疊石塘報告曾提出,「假如當年崔霖購買的土地真的位於疊石塘山,那當中的軍事碉堡無論是在購買前還是在購買後興建都違反常理。」由於青洲山及周邊有十多個軍營、碉堡、倉庫等軍事設施,故同樣可質疑其私有土地的屬性。但廉署調查發現,1923年11月,澳葡政府去信澳門教區,請求容許政府在青洲山地段興建軍事設施和派駐部隊人員;1927年3月,葡萄牙軍事部門去信澳門教區,要求教區將青洲山的部分地段及建築物租予軍方使用;1975年5月,葡萄牙軍事部門將租用地段及建築物交給澳葡政府管理;1981年5月,澳葡政府正式終止租賃合同,將用於軍事用途的青洲山地段及相關建築物交回澳門教區。
經過廉署的深入調查,確實解答了筆者就青洲山土地屬性的不少疑問,也明白廉署的法律角度,但筆者認為報告未能釋除青洲山土地私有屬性的合理性疑問,廉署也沒否認1886年登記有不合理性,只是從後續無人質疑,澳葡政府之後一再承認土地屬性作為認定土地性質的標準,筆者亦會思考有何後續跟進,保護國有土地權利。
青洲山部分地段已作換地建私樓
另一個筆者質疑的關鍵是土地面積,根據地段「物業登記書面報告(查屋紙)」,青洲山土地編號為「2506」,法律制度為「私有產權地」,性質為「都巿用地」,面積為56,166平方米,位置為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組成部分包括「部分土地用作維持已建之學校,聖堂,避靜所和四間作住宅之樓房」,房地產紀錄編號為71027。
該土地1886年首次登記時,並未見有清晰的土地面積及土地邊界資料記載。直至1986年,與其他土地合併才首次明確該土地登記面積為56,945.49平方米。1990年登記資料顯示將多幅土地併入2506號土地,令該土地面積增為70,069平方米,並開始載有粗略的四周面積。1991年,登記資料顯示2506號土地再被分割出多幅土地,令其總登記面積減為56,166平方米。
現時青洲山周邊土地包括現時聖若瑟大學及青洲社屋等建築的所在土地,均是在2506號土地登記資料被分割出去的。其中,現時青洲社屋所在的兩個地段分別為22064號土地和21618號土地,資料顯示,22064號土地於2005年獲批換取林茂海邊大馬路B4地段,而21618號土地則於2008年獲批換取筷子基北灣C地段土地,後該兩地段再作為興建社屋之用。
澳葡政府配合土地變更大
但廉署調查指,最初的物業登記雖沒有明確記錄土地的面積,但註明地段的圓周長度約為1,000米。故在1988年3月,地圖繪製暨地籍司對土地面積進行分析,推斷土地的形狀應為圍繞山體的圓形,並計算出土地的面積為79,580平方米。根據地籍司的分析,由於標示編號2506的土地曾經進行過三次分割,剩餘的面積約為56,948平方米。1988年6月,澳葡政府將地籍司的分析結果告知澳門教區並徵詢意見。1988年7月,澳門教區致函澳葡政府,表示土地面積的計算和測量有誤,標示編號2506的土地應該還包括旁邊的土地。
1991年4月澳葡政府、澳門教區及聖若瑟修院三方簽署協議,確認地籍司1991年1月編製2506土地的地籍圖,總面積為70,228平方米;1991年5月聖若瑟修院向物業登記局遞交協議及其他文件,申請將其中多幅地塊分割令標示編號2506的土地面積減至56,166平方米。
廉署認為,無跡象顯示地籍司1991年1月編製地籍圖有虛假或錯誤,按照第3/94/M號法令第14條的規定,地籍圖為不動產位置、面積及邊界的充分憑證。
個別號數推斷為圓型山體不合邏輯
筆者認為,廉署就土地面積仍有幾點疑問未釐清,先不談1828年交易文件及1886的登記合法合理性存疑,就算按相關登記聲稱土地周長為1000米推論,物業登記明確指出位置屬於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組成部分包括「部分土地用作維持已建之學校,聖堂,避靜所和四間作住宅之樓房」,筆者認為1988年3月,當時地圖繪製暨地籍司對土地面積進行分析,推斷土地的形狀應為圍繞山體的圓形,面積為79,580平方米的判斷有明顯邏輯錯誤。
大家也知道,青洲河邊馬路是圍繞青洲山的一條圓型馬路,若土地範圍是圍繞青洲山體的圓型,為何門牌不是青洲河邊馬路1號或包括所有號數?卻是中間的14-17號?按此反推,該土地根本不可能圍繞整個青洲山體!
若在根據當時物業登記的基本資料:組成部分包括「部分土地用作維持已建之學校,聖堂,避靜所和四間作住宅之樓房」,房地產紀錄編號為71027等作推斷,2506號土地更合理的應是在山一旁的相對狹長地段。更重要是,該土地登記屬性為「都巿用地」,若包括青洲山整座未被開放的自然山體也不合理(未開放土地一般應為農用地)。故筆者對廉署認為地籍司1991年1月編製的標示編號2506土地的地籍圖沒有存在虛假及錯誤,實難苟同!
工務局偷步批項目違城規法
廉署認為,工務局未完成「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的修訂就批出建築項目的規劃條件圖,違反了《城市規劃法》第64條第2款的規定,這種未檢討規劃先批准項目的做法不僅本末倒置,難免令人產生「偷步」的質疑,而且會導致規劃的效力大打折扣,不符合《城市規劃法》第4條規定的「合法性原則」。
正如筆者在五月初在本專欄質疑,青洲山法定保護範圍與工務局規劃嚴重抵觸,廉署報告基本核實了專欄提出的各項質疑,很明顯工務局必須依法煞停青洲山及周邊規劃,以確保遵照《城規法》進行公開諮詢和正式發佈後的規劃正式生效後,才可批出和制訂規劃條件圖,「呢個要即時處理」。
筆者必須批評,《城規法》規定,總體規劃應在三到五年內完成,但至今仍未見踪影,為確保公眾有效監督,以及今次青洲山項目涉嫌偷步繞過城規的公開程序再次出現,當局必須系統性公佈目前全澳有何分區規劃仍然有效和正在執行?哪些因為抵觸《文遺法》等原因失效正在制訂?哪些地區仍屬白區?以便公眾有效監督及防止再有渾水摸魚的情況出現。
修道院水泥廠及軍事遺址均須保育
至於廉署批評文化局保育青洲山不力的問題,文化局隨即表示已約見業權人並會按《文遺法》第39條向業權人發出通知,業權人必須在期限內就修道院等文物建築開展必要的維修保養,否則政府會強制介入相關工作。筆者認為,文化局必須向公眾清楚交待修復限期,確保若業權人不履行法定責任下,文化局也可依法強制介入作修復,再向倘有的業權人追討相應費用。
此外,文化局亦應交待,包括青洲水泥廠遺址及十多個軍事碉堡和遺跡系統性保育規劃和落實的時間表。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傳新:廉署未釐清青洲山屬性 2019年06月25日 | 澳門日報

傳新:廉署未釐清青洲山屬性   

【本報消息】青洲山在百幾年前變成私地,投訴團體之一的傳新澳門協會認為,廉署報告未有解釋當年未有主權已有土地登記的問題,土地屬性仍然未釐清。
該會理事長林宇滔感謝廉署深入調查,但在地權屬性上,澳葡政府在一八九○年才實際佔有和管治青洲山,“一八二八年登記當時未管治,登記不應該有效,呢個係源頭問題”,廉署在報告中未有正面回應,之後仍會看有甚麼可以做,以確保國有土地的使用。此外,青洲山位於青洲河邊馬路十四至十七號,“點會係圓周的山體?到而家都覺得廉署未有清晰說法。”
不過,他認同廉署對青洲山規劃和保育的問題,他認為工務局必須煞停青洲山及周邊規劃,以確保遵照廉署所提出的法定規劃,才可批出和制訂規劃條件圖,“呢個要即時處理”。
清晰地區規劃
他又批評,“城規法”在生效後,政府制訂總規一再拖延,“而家澳門究竟有乜嘢正在執行的規劃,同邊啲係白區,要清清楚楚向公眾交代”。青洲區只是其中一個範例,相信澳門所有地區要清晰哪裡有規劃、哪裡沒有,尤其新城A區至今未有正式規劃,政府仍然含糊其詞,相信亦存在使用問題。

傳新指廉署報告仍然未釐清問題 2019年6月25日 | 新華澳報

傳新指廉署報告仍然未釐清問題 
【本報訊】青洲山在百幾年前變私地,投訴團體之一的傳新澳門協會認為,廉署報告未有解釋當年未有主權,已有土地登記的問題,土地屬性仍然未釐清。
  該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地權屬性上,澳葡政府1890年才實際佔有和管治青洲山,「1828年登記當時未管治,登記不應該有效,呢個源頭問題」,廉署報告中就此未有正面回應,之後仍會看有甚麼可以做,以確保國有土地的使用。

傳新協會拜訪教青局反映學童書包超重問題 2019年6月21日 | 大眾報

傳新協會拜訪教青局反映學童書包超重問題   

【特訊】傳新澳門協會昨拜訪教青局,與局長老柏生等會面,反映學童書包超重問題。理事長林宇滔會後引述局方代表稱,當局承諾將來所有由教青局資助的教科書,會採用更輕的紙張及分拆出版,以及推動學校實行書包稱重計劃,以掌握不同年級、班別學生的書包重量。
林宇滔受訪表示,該會四月初對小學生書包重量進行抽查,並成功調查181名來自本澳廿多所學校的小學生,發現超過當局訂定指引中「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15%」之比率高達75%;若以香港現行更嚴格的「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10%」之標準計算,則超重率高達93%。
調查顯示,一年級至六年級的書包超重比率依次為85%、82%、78%、67%、65%、33%,即年級越低,書包超重比率越高,反映書包重量未必與課業複雜性有關,可能與學童自理、收拾書包能力,以及書包中有工具雜物等相關。此外,根據調查結果,學校設有儲物櫃的學生書包重量平均較無儲物櫃的學生輕12.6%,反映儲物櫃可明顯減輕書包重量,不過抽查中僅31%的學童所就讀的學校有提供儲物櫃。
該會向教青局提出幾點建議,希望系統推動和支援學校為學生設立儲物櫃;推動學校與家長學生制訂實質可行的校本政策,清晰學童每日書本、習作及工具書的使用時間表,鼓勵家長協助及督促學童每日整理書包;推動出版商採用更輕質的紙章,及將書本、習作改成可分拆式的工作紙,減輕書本重量;確保所有學校均為學生提供飲水機減少學童攜帶水樽重量;將「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15%」的指引收緊到與香港現行10%一致,並設恆常措施落實指引和定期檢視成效。林宇滔說,教青局代表在會面中同意上述工作方向,亦表示會全力配合,下一步需要向學校及家長推廣有關指引,共同協助減重。


平均重量達5.48 公斤 逾七成小學生書包超重 2019年6月21日 | 力報

平均重量達5.48 公斤 逾七成小學生書包超重   
你有想過孩子們揹在身上的書包有多重嗎?有團體今年4月隨機抽查181位小學生書包重量,若按照教青局「學生書包不應超過學生體重15% 」建議,本澳小學生書包超重率高達75%,若按香港標準(不超過體重10% 計),則超標率更高達93%。
傳新澳門協會昨(20)日拜訪教育暨青年局,呼籲當局採取措施,包括支援學校設儲物櫃、減輕教科書重量等,協助小學生逐步「減負」。理事長林宇滔、副理事長甄慶悅與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副局長梁慧琪及龔志明會面,反映有關問題。
林宇滔會後表示,有家長反映學童書包過重問題,協會早於去年12月曾隨機抽查八位小學一至四年級學童書包重量,發現平均重量達5.48公斤,按當局發出的指引、且以本澳八至九歲學童平均體重約30公斤計算,僅有一位學生的書包沒有超重,超標率高達87.5%。不但反映了澳門學童書包超重情況十分普遍,也反映當局提出12 年的書包減重建議,未得到有效執行落實。
協會建議當局能有系統推動和支援學校為學生設立儲物櫃,減輕書包重量;推動學校與家長學生制訂實質可行的校本政策,清晰學童每日書本、習作及工具書的使用時間表,鼓勵家長協助及督促學童每日整理書包;確保所有學校均為學生提供飲水機減少學童攜帶水樽重量;推動出版商採用更輕質的紙張,將書本、習作改成可分拆式的工作紙,減輕書本重量;並將「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15% 」的指引,收緊到與香港現行10% 一致。
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圓圖)會後表示,局方就有關問題積極回應,並承諾會逐步落實有關建議,包括現時正逐步推動學校實行「書包秤重」計劃,掌握不同年級、班別學生的書包重量。

教青局助學校推動學童書包減重 2019年6月21日| 市民日報

教青局助學校推動學童書包減重   
【本報訊】傳新澳門協會與教青局代表會面,反映學童書包過重問題。該會理事長林宇滔引述教青局表示,將透過教發基金鼓勵學校安裝儲物櫃、飲水機,同時會推動學校落實書包秤重計劃,以減輕書包重量。
傳新澳門協會代表昨午拜訪教青局,獲局長老柏生接見。會後,林宇滔表示,該會去年12月及今年4月在街頭抽查學生書包重量,在4月抽查來自20多間學校共181位小學生書包重量,按當局學生書包不應超過其體重15%的指引,超重比率仍然高達75%;若以香港標準計(不超體重10%),超重比率更高達93%。
學校儲物櫃可減負12.6% 
調查亦發現,年級愈低,書包超重比率愈高,反映書包重量未必與課業複雜性有關,更可能與學童自理、收拾書包能力,以及書包中有不少工具雜物有關。
另外,學校有儲物櫃的學生,書包重量平均較無儲物櫃的輕12.6%,反映儲物櫃明顯減輕書包重量,不過抽查中僅31%學童所就讀的學校有提供儲物櫃。抽查亦顯示,多達81%學生表示「每日均有執書包」,但有執書包的學生書包重量僅較無執書包的輕4%,這反映執書包的成效不彰,可能是學生執書方式有問題,也可能與課程及課業安排交代不清楚,家長和學生無法有效執書包有關。
該會指出:書包過重會影響學童脊骨生長,甚至導至「寒背」,對正處在成長發育期的學童影響深遠。該會建議教青局系統推動和支援學校為學生設立儲物櫃;推動學校清晰學童每日書本、習作及工具書的使用時間表,鼓勵家長協助及督促學童每日整理書包;推動出版商採用更輕質的紙章,及將書本、習作改成可分拆式的工作紙,減輕書本重量;確保所有學校均為學生提供飲水機減少學童攜帶水樽重量;將《學校運作指南》「減輕學生書包重量」指引中「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15%」收緊到與香港現行10%一致,並有恆常措施落實指引和定期檢視成效。
當局拍短片宣傳執書包
林宇滔引述教青局回應表示,會透過教發基金鼓勵學校安裝儲物櫃、飲水機;當局亦承諾,由教青局出版的教科書,將來會採用更輕的紙張、分冊等方法減輕重量;同時會推動學校落實書包秤重計劃。據知,學校反映正面;當局亦同意支援學校購置工具書,包括字典、顏色筆,免卻學生攜帶。當局亦會拍攝短片,介紹執書包時將較重的物品放於貼近背部位置等知識。

教青局接納收緊書包重量標準建議 學校開展書包稱重計劃 2019年6月21日 | 正報

教青局接納收緊書包重量標準建議 
學校開展書包稱重計劃   
【本報訊】傳新澳門協會昨約訪教青局,反映小學生書包超重問題。該會本年四月進行的書包抽查中,按照教青局現時「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一成半」建議,所抽查小學生的書包超重比率仍然高達七成半,期望教青局能夠推動和支援學校為學生設立儲物櫃,同時教導學生如何正確「執書包」。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副理事長甄慶悅、秘書長談詠之、理事陳唯健及辦公室主任李沛如昨午約見教青局,反映小學學童書包過重問題。
澳門傳新協會於四月初招募義工對小學生書包重量進行抽查,抽查了一百八十一來自廿多所學校的小學生書包重量及收集學生體重作對比。抽查小學生的書包超重比率高達七成半;若以香港標準計(不超體重一成)超標比率高達九成三,而且年級越低超重情況越嚴重。而學校有儲物櫃的學生書包重量平均較無儲物櫃的學生輕一成二六,反映儲物櫃確可明顯減輕書包重量。抽查亦顯示,多達八成一學生表示「每日均有執書包」,但有執書包的學生書包重量僅較無執書包的輕百分之四,該會認為,這反映執書包的成效不彰,可能與課程及課業安排交代不清楚,家長和學生無法有效執書包有關。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調查不但反映了澳門學童書包超重情況普通,也反映當局提出十二年的書包減重建議未得到有效執行落實。該會期望,教青局能夠推動和支援學校為學生設立儲物櫃;推動學校與家長學生制訂實質可行的校本政策,清晰學童每日書本、習作及工具書的使用時間表,鼓勵家長協助及督促學童每日整理書包;以及推動出版商採用更輕質的紙,將書本、習作改成可分拆式的工作紙。確保所有學校均為學生提供飲水機減少學童攜帶水樽重量;以及將《學校運作指南》「減輕學生書包重量」指引中「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一成半」收緊到與香港現行一成。
林宇滔會後表示,教青局對該會的建議接納,並已在各校開展書包稱重計劃,與各校落實研究如何減輕學童的書包重量。


抽查小學生書包重量 超重比例高達七成半 傳新約見教局提五建議 2019年6月21日 | 星報(澳門)

抽查小學生書包重量 超重比例高達七成半 
傳新約見教局提五建議   

傳協建議教局收緊指引與港同為百分之十書包重量不應逾學生體重15% 2019年6月21日 | 華僑報

傳協建議教局收緊指引與港同為百分之十
書包重量不應逾學生體重15%   
 【專訪】傳新澳門協會一行昨日約見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反映小學生書包超重比率仍然高企,建議當局能夠系統推動和支援學校為學生設立儲物櫃、將《學校運作指南》「減輕學生書包重量」指引中「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百分之十五」收緊到與香港現行百分之十一致。
 傳新理事長林宇滔會後表示,今年四月就當局現時「學生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百分之十五」的建議,進行抽查了一百八十一位小學生的書包,發現超重比率仍然高達七成五。
 局方就問題積極回應,並承諾會逐漸推動落實相關建議,回應訴求。同時指出設立儲物櫃和飲水機資源絕對不是問題,學校可向教育發展基金申請,但有時面對的實際問題,反而是校方空間條件限制。◇

實質政策協助唐樓老人無障礙出行 2019年6月21日| 訊報

實質政策協助唐樓老人無障礙出行   
根據政府統計,本澳樓齡三十或以上的舊樓截至去年底已逾4,838幢,筆者根據過往資料推算,當中約六成約2,900幢為住宅樓宇,其中七層以上的高層住宅樓宇僅100多幢,其餘約2,700幢為七層以下的唐樓。2018年年終總人口為667,400人,當中老年人口 (65歲及以上) 佔11.1%,達74,081人,人口老化情況持續,老化指數按年上升1.1個百分點至84.1%,為連續第22年上升。更值得關注,若以澳門本地人口作基數(扣除居於本澳的外僱及外地學生),老年人口的比例更高達13.5%。對於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居於低層樓宇沒有電梯才是每日最困擾他們的問題。
長者上落樓梯關節退化更快
不少居住在唐樓的老人家均向筆者反映,多年來靠著辛勤努力和省吃儉用供完一層舊式唐樓,生活本來過得不錯,亦習慣了社區的生活環境,但隨著年紀漸大、行動越見不便,每天上落舊樓樓梯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最大的挑戰和困擾,加上上落樓梯時關節受壓力是平地的三、四倍,也令老人家的關節功能更快退化,甚至有長者如非必要的覆診等,寧願長期不出門,生活質素、身心均大受影響。筆者過去也曾跟進過不少個案,長者本身身體十分壯健,但因為意外跌倒或急病原因,無法正常走動,子女有能力的只好急急租電梯單位搬出去,無能力的變相要在唐樓單位“坐牢”,要靠社福機構上門送飯及護理服務過活,覆診等也要靠社福機構協助上落樓梯,生活質素和自理信心大大降低。
在街上也多次有長者主動上前向筆者反映,要推動政府出台協助居住唐樓長者的政策,當中不少目前仍然十分健行,但也生怕未來體力下降,甚至出現跌倒急病時無法出行。
擁唐樓長者被排除公屋政策
然而,在本澳的房屋政策中,居於唐樓的長者因擁有物業,完全被排除在社會和經屋政策之外,也無能力再購買私人樓宇。特區政府儘管一直強調關注老齡化社會,且提出“原居安老”(記住並非“原區安老”),但對於居於唐樓出入不方便的長者,至今仍無任何實質支援。
為此,筆者除一直通過各種渠道,要求政府在公共房屋政策中,應接納有唐樓但出行不便的老人家租用社屋或購買經屋,甚或參考香港房協,推出只租不賣,根據長者入住年齡作一次性付款的長者公寓,讓長者享有租住權直到百年歸老,當然細節可以再細則商討,確保制度不被濫用且能協助真正有需要的長者。
另一種解決辦法,就是解決老人家上落樓梯難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擔任都更委員初期,已提交正式文件,期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鄰近地區,推動資助舊樓安裝電梯的計劃,協助有條件的舊樓加裝電梯,不單解決長者出入問題,也能大大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台北補貼舊樓七十八萬裝電梯
例如,早在2015年,台北市為解決極為困擾長者的每天出入上落樓梯的問題,讓長者能夠有開心、方便和有尊嚴地在原居安老,推出了“老舊公寓增設電梯全國首創簡易補助方案”,協助居住在低層舊樓的長者能以一條龍的簡便手續,在原居的舊樓加裝電梯,申請大廈最高可獲300萬台幣(約78萬澳門元)的補貼。
筆者認為,補貼當然是一個重要的誘因,但該計劃更關鍵是台北市政府先通過內部理順法律條例、制訂明確程序、甚至提供承建商名單及提供技術支援等一系列的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居民作出一條龍申請,這才是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執行的關鍵,也看得出當地政府的誠意,加上當地已有數個成功加裝電梯的個案,說明政策有其可行之處。
筆者必須承認,澳門環境更狹窄,本澳能安裝電梯的舊式低層樓宇畢竟僅有少數,但筆者近日了解到,位於荷蘭園的一座五層高的唐樓,去年底成功安裝了“樓梯代步器”,用更簡單的方式,解決了老人家在唐樓原居安老的上落樓梯的大難題。
“樓梯代步器”數十萬可助長者出行
簡單而言,“樓梯代步器”就是將現時唐樓樓梯扶手的位置換成“代步器”的軌道,使用者使用時只需站上台板,按下按鈕就可以上落樓梯;不使用時,“代步器”台板會自動摺疊,不會阻礙樓梯,更重要是就算在最狹窄的唐樓樓梯,“代步器”使用的同時,旁邊也有足夠空間供其他人士正常走動。加上每段樓梯有獨立軌道及代步器,各層代步器可獨立使用,不需要等候,十分適合有老人家居住的唐樓安裝,該五層高的唐樓設備連安裝約40萬元,由業主自行集資,沒有任何資助。
據推動該大廈安裝的鄧婆婆表示,該大廈有10個單位,全部業主均同意安裝,但因不是每個單位都有老人家需要,故只有一半單位夾錢安裝“代步器”,但因設備平時不會阻礙其他人,且要拍卡使用,若沒有夾錢的住戶將來要使用,到時再夾也可以,加上設備安裝只需三、四天時間,這種彈性可減少其他未有需要住戶的爭議。
鄧婆婆憶述在安裝“代步器”前,因自己獨居於三樓,上落樓梯十分吃力,故每日只能出入一次,每天出門前都要想好整天的行程和工作,中間也只能在朋友店舖休息,不能回家。即便如此,因為每天仍要上落樓梯,關節狀況並不理想,且要用拐杖出入,當時也十分憂心最終是否要入住老人院。但去年底安裝“代步器”後,不單出入自由了,心情開朗了不少,加上不用再上落樓梯,連關節狀況也大大改善,現在已不需要用拐杖了。
體積小要用才夾錢可減爭議
鄧婆婆回想,當初自己提出要裝電梯或“代步器”時,教會朋友曾協助聯絡一些專業人士,但他們都異口同聲說“沒辦法”,曾十分失望。幸得到教會傳道人堅持協助,直接聯絡內地供應商,再找本地公司協助安裝,並要成功游說大廈所有業主同意,且有一半願意夾錢才能成事。
鄧婆婆要求筆者協助將案例向社會分享,讓居於唐樓出行不便的長者也能夠解決上落樓梯的問題,也期望政府能夠有政策協助和資助有需要的唐樓和長者安裝相關設施,方便更多居住唐樓的長者解決出行問題。
筆者已親身試驗過該“代步器”,使用簡單且感覺穩定,加上相關技術在內地發展多年已經成熟,且接合後僅十多厘米,即使在最窄的樓梯也不會有阻礙,確實是不少舊樓長者解決上落樓梯的好選擇。
特區“原居安老”不能只喊口號
澳門都市更新進展緩慢是不爭事實,其他地方的經驗亦告訴我們,舊區重整或都市更新的重建,永遠追不上樓宇老化的速度,故各地都推出不同政策,推動舊樓做好樓宇的保養維修減緩老化,同時也會鼓勵和資助舊樓加裝電梯和“代步器”,方便長者出行和改善生活質素。除了台北市安裝電梯的一條龍服務和最高300萬台幣的補貼,北京市今年也推出政策,對舊樓安裝“電梯”或“代步器”分別每部資助64萬及8萬元人民幣。
澳門作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之一,財政資源充裕,除一直喊出“原居安老”的政策口號,是時候要走多一步,提出貼地一點的具體政策,協助居住在唐樓的老人家實現無障礙出行,這也是下任特首必須關注的重點民生問題之一!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澳須速訂環保目標行動計劃 整合各部門環保政策及職能 實施建築廢料管理階梯電費 2019年6月15日 | 市民日報

澳須速訂環保目標行動計劃 
  整合各部門環保政策及職能 
 實施建築廢料管理階梯電費   
【本報訊】2018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指本澳面對較大的環境壓力。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環保局成立10年,被坊間揶揄只會「研究、建議、推廣」,立法、執罰「零作為」,淪為「教育宣傳機構」。特區政府一直欠缺整體環保政策目標和行動計劃,在環保政策推行上又缺乏統籌,部門各師各法,環保政策混亂,他促請政府整合不同部門之間的環保政策,以及部門職能,制訂整體環保政策目標和行動計劃,包括盡快實施《澳門建築廢料管理制度》和階梯式電費制度等。
環保局日前發布 2018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指出:2018年,隨著本地生產總值、人口和旅客量增長,各類資源的消耗呈上升趨勢,耗電量、收費用水量,以及城市固體廢物量均有 2%─3%升幅,顯示本澳面對較大的環境壓力。
政府選擇先發展後保育
林宇滔表示,特區政府一直欠缺整體環保政策目標和行動計劃。在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上,很明顯澳門選擇了先發展,後保育,所以一直以來政府都不重視環保,無論從社會實際需求,還是從一個地區管理,澳門那麼小的地方,如果不重視環保,根本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休閒旅遊城市,生活在這裏的居民都不會感到開心。
他指,在環保局成立10年期間,之前7、8年時間工作以宣傳形式的環境教育為主,幾乎「零立法」,雖為下一代埋下環保的種子,惟在政策上令居民日常生活配合、踐行環保生活理念方面卻完全欠奉,本澳不論環保政策、法律配套等都非常滯後。他舉例說,政府雖制訂《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當中提到要把澳門的水體、山體作為生態紅線進行保育,且按計劃在2015年就要完成相關工作,與《城規法》相配套,相關方向得到社會認同;遺憾的是不論《城規法》的執行,到環境保護規劃,已被政府「擺埋一邊」,體現特區政府對環保政策不重視、不執行和不面對的態度。
諮詢多年後立法無蹤影
林宇滔形容,澳門環保工作「起步遲、行得慢」,在環保局成立前已提出要修改的《噪音法》最近也只是修改了1次,且仍未能回應解決生活噪音問題。另外,社會提出了很久的建築廢料收費計劃,香港2006年已實施,並在去年調升收費;反觀澳門當局在2015年就《澳門建築廢料管理制度》進行諮詢,4年過去,到現在仍未實行,為何一拖再拖,期間出現了甚麼問題,政府應向公眾作出交代。
他又批評指,特區政府一直欠缺整體環保政策目標和行動計劃,環保局、市政署、能源辦、氣象局、海事局、交通局等均兼具環境保護工作職能,但各部門的環境政策和工作缺乏整合、統籌,部門各師各法。例如一些地區的環保工作,能源政策是其中一個關鍵,但現在的能源辦和環保局割裂,階梯式電費收費屬最重要的環保政策之一,在2011年諮詢公眾後,政府曾提及計劃在2013年立法,為何多年來都難以推行?
政策進取與否在於官員
林宇滔說,根據政府資料,現時本澳用電量最大的500個用戶,佔了本澳總耗電量的一半,他們每度電的電費比後一階用戶平,這些用電大戶所花費的環境成本卻是最大,當年階梯式電費目的是增加這些用電大戶的電費,令「少用者付更少,多用者付更多」。因為大企更有能力和效益管理用電和節能,所能產生的環境效益也更大。「點解唔推?點解推極都推唔到呢?究竟是部門自己立法慢?或是有決策機構,包括行政會限制住政策的推行?答案肯定是政府偏坦大商家!」他又提到,交通局局長較早前提出今年再推150部電的,他質疑以公司模式營運的電召的士更容易全部採用電動汽車,為何當局卻選擇在公開競投的「黑的」硬性統一用電動汽車?事件反映,環保政策是否進取取決於官員。
他促請政府整合所有部門的環保職能,「能源辦係咪真係重要獨立?氣候暖化責任,包括減排工作,係咪應該交番畀環保局,而唔係重由氣象局負責?呢啲都要去整合,否則部門各師各法,無統籌,又點執行到整體環境保護政策和目標?」


諮委會綜合服務文教專題小組會議市政署研 市政服務手機APP 2019年6月15日 | 澳門日報

諮委會綜合服務文教專題小組會議
市政署研 市政服務手機APP 
【本報消息】市政署訊: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綜合服務文教專題小組日前舉行會議,就市政署即將推出的電子化服務與市政管理委員會交流意見。
會議本月十一日下午在市政署大樓禮堂舉行,由市政諮詢委員會綜合服務文教專題小組協調員胡景光及副協調員何凱玲主持,出席成員包括黃淑筠、張嘉敏、李兆祖。市政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鍾國榮、委員林宇滔列席。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偉農、委員關施敏及相關部門主管等列席會議。
市政署相關部門主管分別介紹“市政之友”自助申請及電子會員卡、澳門大熊貓館售票系統、活動報名系統、資訊服務亭與身份證明局自助服務機的服務整合工作。當中於市政署的資訊服務亭將提供“市政之友”自助申請服務,並設“市政之友”手機應用程式,供用戶綁定電子會員卡,提供各活動中心資訊及活動訊息推送。市民可於資訊服務亭透過新活動報名系統的全電子化流程,進行活動建立、申請、抽籤及電子支付。
澳門大熊貓館的門票則可於資訊服務亭以電子支付購買,以及提供手機版及桌面版網頁應用程式售票。另外,市政署八個資訊服務亭亦將與身份證明局自助服務機的部分服務整合,如現金分享計劃發放查詢、核實親屬關係自助服務及更改聯絡資料自助服務等,期望透個一系列電子化服務,方便市民。
與會的市政諮詢委員認同市政署將推出的電子化服務,除了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亦可有效減少人力資源及紙張的消耗。委員提到可考慮優化整合衆多電子化服務,同時須關注長者或幼童使用電子服務的習慣,建議提供適當協助。
李偉農感謝市政諮詢委員提出的寶貴意見,表示會持續研究和整合自助服務系統,使其更趨社區化,方便市民隨時辦理。現正研究將市政署各電子服務集合於一手機應用程式,期望通過優化,讓市民更便捷地以手機作為平台,辦理更多的市政服務,以配合特區政府電子政務工作。會上市政管理委員會與市政諮詢委員互動交流,並一一回應提問。
 

澳空氣質量指標落後易誤導應更新 2019年6月14日| 訊報

澳空氣質量指標落後易誤導應更新   
環境保護局日前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零一八》,報告提出本澳環境壓力,包括各類資源的消耗和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持續增加。但筆者今日想先談一談有關本澳空氣質量的問題,其他如固廢、能耗、水污染等,稍後再逐一和讀者詳細討論。
報告指出,二零一八年本澳各空氣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和「普通」天數佔該站監測總天數超過九成二,與二零一七年相若。二零一八年澳門空氣質量指數以五、七月較佳,十月較差。澳門的主要空氣污染物是臭氧(O3),而所有空氣監測站錄得的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年平均濃度值較2017年有所下降。然而,受交通排放及本地發電等因素影響,2018年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濃度在澳門路邊站和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均超出標準值。同時,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年平均濃度均低於標準值,與粵港澳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網絡的整體趨勢一致。
空氣質量夏優冬差
澳門空氣污染主要分為本地和外來污染,本地主要來自車輛尾氣及電廠發電,外來污染則主要受常季風影響,秋冬季的外來污染一般較為嚴重,原因是本澳春、夏季主要吹偏南風,會將南海海上無污染的空氣吹到本澳,故本澳春、夏季的空氣質量一般較佳,能見度亦較高。然而,本澳秋、冬季主要吹偏北風,容易將內地帶有工業污染物的霧霾空氣吹到本澳,故本澳冬季空氣質素一般較差,能見度亦較低,若加上無風狀況,空氣質素會迅速變差。
然而,近年環境狀況報告錄得空氣質量「良好」和「普通」的天數比例均高逾九成,故有意見質疑有關數據是否有造假之嫌!但筆者認為,空氣質量報告與公眾感觀落差巨大的關鍵原因,是本澳空氣質量標準低和參考點無代表性而造成。
澳門空氣質量標準雖在二零一二年七月曾作更新,加入PM2.5及收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兩個指標,但其標準實際仍未達世界衛生組織二零零五年制訂的「空氣質量准則」標準。
「良好」質素仍增死亡風險一成五?
例如澳門PM2.5的二十四小時平均濃度低於三十五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已屬良好及「對健康沒有影響」,但根據世衛建議的二十四小時平均濃度標準,PM2.5應低於二十五微克╱立方米才對健康無害;若以年平均濃度計,世衛認為PM2.5應低於十微克╱立方米才不會影響健康!
世衛研究指,PM2.5年平均濃度若達三十五微克╱立方米,即長期曝露在澳門仍被定義為「良好」的空氣質素之下,會增加大約百分之十五的死亡風險!這意味著,本澳目前的空氣質量指標所謂的「良好」,實有自欺欺人,甚至有一定誤導成分。筆者在此促請當局,應該盡快按照世衛空氣質量準則(AQGs)最嚴格的標準,重新制訂本澳空氣質量指數,確保空氣質量指數能夠真實反映本澳空氣質量和健康風險,更要同步理順下列現有指標存在的問題。
指標跨日無代表性易混淆
首先香港的空氣污染物統一用三小時移動平均濃度作標準,亦較澳門部分指標以二十四或八小時平均,可更緊密反映空氣質素的變化。此外,根據澳門的規定,本澳「當日」空氣質素是計算前一日中午十二時至當日中午十二時期間的空氣污染物濃度。故「當日」空氣質量根本不會計算「當日」中午十二時之後空氣污染情況,這種跨兩日的計算時段標準,也是很多時空氣質量指標與居民感觀有巨大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氣象局網站亦有「空氣質量實時指數」,但因兩者容易混淆,加上宣傳教育不足,大部分澳門人均不知悉!筆者建議,當局應參考香港,將本澳空氣質量指數分為早晚兩個時段,並應提供未來十二及二十四小時的空氣質量預測,令指數更人性化和更代表性,讓巿民及早作出準備。同時,亦應加強空氣質量實時指數的宣傳和發放渠道,讓更多公眾知悉及作出應對。
監測點離地無代表性
此外,本澳現時六個空氣質量監測站的位置也確實值得商榷,例如所謂的「澳門路邊監測站」其實是縮進位於水坑尾附近的水井斜巷,與真正的「路邊」仍有一段距離;而且,中央公園、澳北電站(鴨涌河側)的空氣已經相比起其他住宅區要好,但氣象局卻將兩個地點列為「高密度住宅區」;「氹仔一般性監測站」則在大潭山,筆者認為都難以反映出本澳真正路邊、高密度住宅區或「一般」地區的空氣質量。筆者認為,監測站選址明顯「離地」,根本難以真實反映居民感受到的空氣質量,必須重新盡快檢討及增加具代表性的監測點!
空氣質量指數應以健康為本
另一方面,與香港等不少地區空氣質量標準均由環保部門制訂和監察不同,目前本澳的空氣質量指數屬氣象局負責,更偏重於數據記錄,並非以巿民健康為本去設計。鄰埠香港,早於二零一三年底推出以香港市民健康為本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取代沿用十八年的空氣污染指數,並參照世衞空氣質素指引及當地的入院風險,制定一至十及十+級、分為低、中、高、甚高和嚴重五個健康風險級別的標準體系,讓市民在計劃戶外活動時,可掌握充分資料以考慮是否需要採取預防措施,無論分級的細緻程度,還是與巿民健康的關係,都更勝本澳。為此,筆者建議當局能盡快與氣象局、環保局乃至衛生部門協調和溝通,參考香港,為本澳制訂一個以巿民健康為本、具代表性,且可量化及適時作出預警的空氣質量標準體系!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市政署義工隊 探訪獨居長者送祝福 2019年6月11日 | 濠江日報

市政署義工隊 探訪獨居長者送祝福   
【特訊】市政署為實踐關懷理想,持續推動員工參與社區事務,義工隊二十名成員早前進行社區關懷行動,前往北區探訪獨居長者,在端午節前向長者送上關懷。
市政署義工隊於當天早上在明愛青洲老人中心集合。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馬錦強、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何觀倫、李煥江、林宇滔、張嘉敏以及相關部門主管積極支持極具意義的社區關愛行動,一同參與義務工作。眾人在聽取社工分享家訪技巧及進行熱身遊戲後,合作分裝探訪禮物,而每個禮物包內均有應節粽子、水果、食品及用品等。義工隨後分成三小隊步行前往台山區及青洲區探訪獨居長者。
是次探訪對象大部份為居家安老、屬年長及行動不便的長者,部份需要社區家援隊送飯或由該區長者服務中心社工跟進之個案。義工在探訪期間除向長者送上節日禮物外,亦透過傾談瞭解長者日常的生活狀況或遇到的困難。此外,義工亦協助獨居長者檢查家居水電裝置,並即場記錄以便繼續跟進維修工作。
義工隊成立至今已踏入第十年,每年均進行社區關懷行動扶助弱勢社群,至今服務對象近二千人次。市政署義工隊將繼續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共同推動鄰里互助、敬老愛老、參與社區等有禮精神。義工隊日常亦為有需要人士如獨居長者、雙老家庭、傷健人士等提供家居水電維修及檢查服務。詳情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或公民教育資源中心2847 1371查詢。



輕軌巴士應設轉乘優惠 林宇滔:社會效益和解決出行問題比成本效益重要 2019年06月09日 | 市民日報

輕軌巴士應設轉乘優惠 
林宇滔:社會效益和解決出行問題比成本效益重要   
【本報訊】輕軌氹仔線將於今年底前通車,政府較早前曾表示開通後會同時調整或縮減巴士路線配合輕軌,以「輕軌為主,巴士為輔」,但未來輕軌和巴士之間卻沒有轉乘優惠。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坦言,輕軌氹仔線「斷橛禾蟲」,如果輕軌和巴士之間沒有轉乘優惠,難以發揮更大作用,所以轉乘優惠是必須的,社會效益和解決繁忙時間居民出行問題比成本效益更加重要。他亦認同政府是時候對居民和遊客區別收巴士費,避免遊客濫用巴士服務。
林宇滔表示,多年前政府制訂的整體陸路交通規劃中,已提出未來公共交通以「輕軌為主,巴士和的士為輔」的方向,惟2015年輕軌第一期包括路環、氹仔和澳門半島線,並非現時只得氹仔線,現時輕軌已沒可能成為澳門公共交通的主力,所以輕軌的定位亦要重新作出思考。
輕軌規劃應建基實際狀況
林宇滔認為,所有輕軌規劃應建基於澳門實際狀況,倘若氹仔線只走氹仔路環,肯定在載客量和紓緩公交壓力上都難以正面發揮作用,故政府應利用其他交通配套令這條氹仔線能真正發揮更大作用。他同意氹仔線可以作為離島區的公共交通主力,但不認同未來輕軌和巴士之間卻沒有轉乘優惠。他質疑,「斷橛禾蟲」的氹仔線如果輕軌和巴士之間沒有轉乘,如何發揮主力作用呢?
林宇滔提到,根據早前有關輕軌審計報告,政府曾預測2026年在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的客流量,在包括轉乘服務下,短期客流量為6萬至17萬人次,若沒有轉乘則客流量為3萬至7萬人次,上述數據證明有轉乘優惠是必須和毋庸置疑的,政府應有傾斜政策引導市民使用更多公交,他不明白政府為何一方面認同輕軌票價應與巴士票價差不多,但一方面又拒絕提供轉乘優惠計劃。至於轉乘優惠多與少,應有討論的空間。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曾多次強調輕軌系統成本較高,未來補貼肯定要比巴士服務多。林宇滔不認同政府「因為輕軌成本貴就唔做轉乘優惠」的邏輯,他反問:「按政府邏輯,咁係咪巴士服務貴我哋就唔做巴士服務呢?按政府成本邏輯,似乎巴士服務都唔駛做啦!」但事實明顯並非如此,政府官員根本就難以自圓其說。
不能以盈利與否決定建設
他又不認同政府以港鐵的例子和澳門輕軌作比較,全世界的集體公共運輸系統都是蝕錢,只有香港賺錢,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做法,香港本身奉行高地價政策,香港政府是用土地換取地鐵的發展,且能收回成本的均是新開發的地區,舊區的地鐵線也仍在蝕錢,政府不應以偏概全。而香港也並非以賺錢的目標去興建地鐵,政府有關「公共運輸交通要賺錢才起」的邏輯根本不成立。
現時政府每年補貼巴士公司10億元,羅立文稱就任運輸工務司司長之初,每日平均50多萬人次乘搭巴士,數年間每日增加約10萬,至60多萬人次。日前羅立文稱,巴士加價後,政府補貼支出並沒有減少,主要是由於搭巴士人數變多。有意見認為不應讓旅客享用巴士補貼優惠,對此,林宇滔批評,巴士票價調升後,巴士班次並沒有增加,服務也沒有改善,當初政府以巴士支出龐大為由堅持調升巴士票價,純粹由於現有的巴士服務資助制度是一個畸型制度,令巴士服務補貼要由交通局預算來支出,等同社工局援助經濟困難人士。
建議澳門通採取實名制
林宇滔說,很多城市確實對所有人的出行有同一政策優惠,但時至今日澳門已變成了一個很擠擁的地方,旅客濫用巴士服務情況愈來愈嚴重,政府必須有應對措施去處理,包括可以實施「澳門通」實名制,或網上實名認證等,都可以進行有效區分收費;但對在澳門工作的外勞,則應維持給予巴士優惠,對合理逗留人士提供優惠,也是配合交通政策的一種。
他又指出,在是否加票價問題上,社會最關注的是巴士票價和巴士服務是否對等,以及調升票價是否可以令服務更優質,但在現有畸型機制下,一講到加票價,就變成政府和居民的對立,政府的邏輯就是「政府畀少啲,居民就要畀多啲」,且政府向巴士公司支付服務費問題上,澳門居民是沒有任何話語權和監督權,巴士服務費計算純粹靠政府和巴士公司之間的預估、預計,以及雙方同意,完全是黑箱作業,不公開透明。臨時短期續約巴士合同將於今年10月到期,至今仍未向社會作任何交代,包括新時代和澳巴在去年8月合併後,兩間公司合併為一間公司的巴士線路服務費如何計算等,都應向社會作出解釋。未來巴士合同應更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包括調價、每條路線的單價、日、夜,大中小巴士的單價等均應定期向公眾交代。

冀加大行政手段控制旅客過多現象 2019年6月3日 | 濠江日報

冀加大行政手段控制旅客過多現象   
【特訊】近年來本澳旅客數量不斷增長,使本地社區環境受到不少的影響,更增加了交通壓力。坊間有不少意見質疑現時澳門的旅遊承載力,並希望透過徵收旅客稅以減少人流帶來的影響。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徵收旅客稅可以討論,但他更希望政府能積極作為,從行政手段上加大打擊零團費旅行團,與內地部門協商推行節假日高峰時段限額自由行簽證的措施,控制旅客數量過度增長,避免再次出現旅遊承載力再次超負荷的現象。
日前統計局公佈,4月份參團旅客按年增加20.2%至90.8萬人次,首四個月參團旅客共329.3萬人次,按年增加14.3%。面對不斷增加的旅客數量,有居民希望透過徵收旅客稅以減少人流帶來的影響,為此,旅遊局於本月開展為期1個月的民意調查,收集市民和旅客對徵收旅客稅的意見,而當局對開徵旅客稅無既定立場。林宇滔表示,推行徵收旅客稅現時可以討論,但當局要搞清楚徵稅主要目標才可有效推動實施。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在民意上,本澳近期節假日高峰時段,過多的旅客量使本澳承載力超出負荷,對關口、旅遊熱點區域的居民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同時加劇了交通問題。此外,政府多年的人流疏導措施並不湊效,居民怨聲四起,提出徵收旅客稅減少旅客量無止境地增加,亦是無可厚非;而從旅遊市場結構,零團費旅行團依然佔據入境旅客的大比例,儘管政府多年打擊不斷,但有關旅行團依然屢禁不絕,經常引發導遊與旅客之間的爭執、因貪便宜敗興而返等負面現象。而港珠澳大橋的落成開通、自由行簽證更便捷等,也是造成旅客數量不斷增加的因素。他認為,相對透過徵收旅客稅減少旅客量,只要政府下定決心,對零團費旅行團持零容忍的態度,加大力度打擊,同時與內地部門協商,對節假日時段的自由行簽證進行限額等,以硬性措施控制入境旅客數量,會更有效果。而且,參考其他地區徵收旅客稅用於提升旅遊環境、宣傳地方傳統文化、整治自然觀光,並讓旅客更容易取得各種觀光資訊等,本澳並不缺乏該方面的資源,若貿然實施徵收旅客稅,難免遭人質疑。
他又稱,徵收旅客稅與否,關鍵在於當局要清晰地明白,只有將旅客數量控制在承載力之內,讓旅客和居民擁有更好和舒適的環境,促進兩者平衡發展,才可配合澳門打造世界旅遊休閒城市的目標。
旅客對徵稅意見不一
記者昨日走訪熱門旅遊地點收集旅客對徵收有關稅務的意見,當中有不少旅客並不了解旅客稅概念。黑龍江孫小姐認為,儘管有關徵稅措施未實施,但旅客稅會限制中低層收入的旅客訪澳,她希望可以根據旅客不同的消費水平制定不同徵稅標準;來自汕頭賴先生表示,徵收旅客稅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旅客訪澳,至於徵稅金額方面,他希望在幾十塊的範圍內;而香港?先生則對旅客稅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他認為徵收旅客稅可接受,若金額不大則不太會影響旅客訪澳的計劃,同時他希望政府徵收稅款可以用來保護歷史文物。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做好雨季安全維護保障居民安全 市諮委促增巡查護土牆斜坡 2019年6月1日 | 澳門日報

做好雨季安全維護保障居民安全
 市諮委促增巡查護土牆斜坡 

【本報消息】踏入雨季,本澳近日接連有護土牆及斜坡倒塌,引起市諮委的關注。市諮委林宇滔、梁鴻細認為應加緊巡查所有斜坡,重視相關維護及安全檢查工作,保障居民安全。市諮委馬志興、辜文達關注到新種樹木的抓土力較弱,所衍生的山體斜坡穩定性。
倡每年巡查一次
林宇滔指出,本澳現有二百多個斜坡,均為中低風險的斜坡,但近期相繼出現問題,認為斜坡巡查和風險評估機制急須改善。他引述“斜坡安全資訊網”資料,連日倒塌的斜坡上一次評定為四年半或近三年前,反映巡查頻率及跟進處理不足,無法確保斜坡的安全。
他促跟進加大斜坡安全工作小組的資源和人力投放,爭取全面巡查和重新評估所有斜坡,以作相應安全跟進。同時全面改善現有斜坡巡查機制,確保每年至少巡查一次。尤其在可能影響人流、車流較多路段的斜坡,巡查密度應更高。
梁鴻細表示,進入雨季及颱風季節,本澳出現暴雨和長時間降雨的情況可能增加,市政署有必要加強巡查公園圍牆及一些斜坡,其他部門也應進行其他護土牆、斜坡、路堤的維護及安全巡查,全面重視相關維護和安全檢查工作,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馬志興指出,有收到居民反映皇朝區樹木加固的支架不穩固,強風下快將鬆脫。本澳推動綠化,花草樹木隨處可見,希望把握風季前巡查街道上的樹木,避免成為隱憂,危及途人。亦提及經歷“天鴿”、“山竹”風災後,氹仔大潭山行山徑不少是新種樹木抓土能力較低,宜多加注意相關山坡泥土的穩固情況。
保山徑穩固安全
辜文達提到過去風災損壞了大量樹木,儘管當局已全力修復山林,但種樹和樹木生長扎根都需時間。其關注山體斜坡,尤其是全澳十多條步行徑、健康徑兩側山體的穩定性,希望加緊巡查以保安全。


本澳鼠患達可控水平 藉市政在線舉報黑點 2019年6月1日 | 濠江日報

本澳鼠患達可控水平 藉市政在線舉報黑點   
【特訊】市政署昨日舉行市政諮詢委員會平常大會,有多位委員關注蚊患及鼠患問題。市政署表示,本澳鼠患現時處於可控水平,亦有條件做得更好,同時希望市民能透過“市政在線”舉報鼠患黑點。
會議昨日下午三時假市政署大樓大禮堂舉行,由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主席司徒民義主持,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副主席李偉農、羅志堅、委員馬錦強、杜淑儀,技術輔助廳廳長黃寶儀、綜合服務及質量監察廳廳長何菁華等列席會議。
委員何凱玲、李良汪、辜文達、林宇滔等均關注鼠患問題。委員何凱玲表示,最近有市民反映,發現有些食肆在早上都會出現一個情況,在未開店之前有食品供應商送食物到店舖時,由於未開門無人接收,導致食物只用膠袋包裹就隨意放在店門外的地上。由於澳門天氣潮濕,現時是夏天季節,此舉不但儲存溫度不理想,而且地上亦有各種細菌、曱甴、老鼠等,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引發腸胃疾病,食安風險令人憂慮;另一方面,食品儲存不妥善亦會增加鼠患風險。另外,鄰近地區香港至今已出現5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所以食安問題不容忽視。對此,何凱玲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多渠道加強業界對食肆進行防鼠工作的意識及提供有關食品安全及鼠患防控措施的指引;二是加強對食肆的衛生巡查以及食品監測,對於曾經出現食品或衛生問題的食店加強覆查,確保店舖及周邊環境衛生情況得到改善;三是設立業界相關的「食得安心」獎勵計劃,對衛生環境良好的食肆予以表彰鼓勵食店商戶積極做好衛生,提升食客的信心,維護澳門美食之都美譽。
李偉農表示,滅鼠屬市政機構重要及持續性的工作,2年前與內地昆蟲研究機構評估顯示,本澳鼠患現時處於可控水平,亦有條件做得更好,正從防鼠和滅鼠著手,滅鼠工作必須有食肆、屋苑及市民參與,並依循“三無原則”,即“無路可走、無地可藏、無嘢可食”作宣傳。他指出,市政署往後會針對各區的鼠患情況,包括鼠患指數和市民投訴情況繼續開展相關工作,同時也會加強和屋苑、管理公司等合作,共同應對滅鼠工作。
戴祖義稱,當局加強力度宣傳推廣滅鼠工作,已拍攝了8個不同的宣傳短片將陸續推出,希望提升市民關注鼠患的意識,和政府共同做好滅鼠工作,他又呼籲市民透過“市政在線”舉報鼠患黑點。
至於蚊患方面,戴祖義稱,會聯同衛生局加密至每周滅蚊,包括休憩區及公園,不過若想維持山林昆蟲的景色,滅蚊需考慮到生態平衡。

結合科技宣教執法 籲保環境衛生 市諮委促多渠道滅蚊鼠 2019年6月1日| 澳門日報

結合科技宣教執法 籲保環境衛生 
市諮委促多渠道滅蚊鼠 
【本報消息】市政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市政署管委會主席戴祖義、副主席李偉農稱,兩年前與內地昆蟲研究機構開展評估,階段性報告顯示本澳現時鼠患情況屬可控水平,也有條件做得更好。今後防鼠滅鼠工作將針對鼠患指數及居民投訴開展,呼籲大眾遇鼠患及衛生問題時,善用“市政在線”舉報。
會議昨日下午三時在市政署大樓禮堂舉行,市政署管委會主席戴祖義、副主席李偉農及羅志堅,委員馬錦強、杜淑儀列席,市政署諮詢委員會主席司徒民義、副主席鍾國榮等出席。
市諮委何凱玲引述居民反映,一些食肆在未開店前,供應商將食物隨意放在地上,加上現時氣溫高及潮濕,地上各種細菌、老鼠等易引起交叉感染,引發疾病並增加鼠患風險,有必要提升業界防鼠意識。
市諮委李良汪、辜文達、林宇滔等,也關注本澳蚊患、鼠患問題,認同要引入科技手段,及加強宣傳教育,讓居民保持公共衛生清潔,令防控蚊患、鼠患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維護食肆廚房衛生
戴祖義、李偉農稱,防鼠滅鼠乃持續性及非單方面工作,需食肆、屋苑及居民參與,並依循斷絕渠道、藏身地及食物的“三無原則”。為此,他們在兩年前已面向食肆,派出食品安全及環境衛生人員,巡查食肆廚房、堂食區,有狀況時會勸喻及給予技術建議,執法則是最後手段。
同時,市政署亦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多段宣傳短片目前正繼續推出,希望喚醒和教育居民提升防鼠意識,共同合作做好防鼠滅鼠工作。
至於蚊患方面,戴祖義指聯同衛生局,加密在休憩區及公園滅蚊。提到倘維持山林休憩區的其他昆蟲及景色,滅蚊需考慮到生態平衡。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