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實質政策協助唐樓老人無障礙出行 2019年6月21日| 訊報

實質政策協助唐樓老人無障礙出行   
根據政府統計,本澳樓齡三十或以上的舊樓截至去年底已逾4,838幢,筆者根據過往資料推算,當中約六成約2,900幢為住宅樓宇,其中七層以上的高層住宅樓宇僅100多幢,其餘約2,700幢為七層以下的唐樓。2018年年終總人口為667,400人,當中老年人口 (65歲及以上) 佔11.1%,達74,081人,人口老化情況持續,老化指數按年上升1.1個百分點至84.1%,為連續第22年上升。更值得關注,若以澳門本地人口作基數(扣除居於本澳的外僱及外地學生),老年人口的比例更高達13.5%。對於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居於低層樓宇沒有電梯才是每日最困擾他們的問題。
長者上落樓梯關節退化更快
不少居住在唐樓的老人家均向筆者反映,多年來靠著辛勤努力和省吃儉用供完一層舊式唐樓,生活本來過得不錯,亦習慣了社區的生活環境,但隨著年紀漸大、行動越見不便,每天上落舊樓樓梯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最大的挑戰和困擾,加上上落樓梯時關節受壓力是平地的三、四倍,也令老人家的關節功能更快退化,甚至有長者如非必要的覆診等,寧願長期不出門,生活質素、身心均大受影響。筆者過去也曾跟進過不少個案,長者本身身體十分壯健,但因為意外跌倒或急病原因,無法正常走動,子女有能力的只好急急租電梯單位搬出去,無能力的變相要在唐樓單位“坐牢”,要靠社福機構上門送飯及護理服務過活,覆診等也要靠社福機構協助上落樓梯,生活質素和自理信心大大降低。
在街上也多次有長者主動上前向筆者反映,要推動政府出台協助居住唐樓長者的政策,當中不少目前仍然十分健行,但也生怕未來體力下降,甚至出現跌倒急病時無法出行。
擁唐樓長者被排除公屋政策
然而,在本澳的房屋政策中,居於唐樓的長者因擁有物業,完全被排除在社會和經屋政策之外,也無能力再購買私人樓宇。特區政府儘管一直強調關注老齡化社會,且提出“原居安老”(記住並非“原區安老”),但對於居於唐樓出入不方便的長者,至今仍無任何實質支援。
為此,筆者除一直通過各種渠道,要求政府在公共房屋政策中,應接納有唐樓但出行不便的老人家租用社屋或購買經屋,甚或參考香港房協,推出只租不賣,根據長者入住年齡作一次性付款的長者公寓,讓長者享有租住權直到百年歸老,當然細節可以再細則商討,確保制度不被濫用且能協助真正有需要的長者。
另一種解決辦法,就是解決老人家上落樓梯難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擔任都更委員初期,已提交正式文件,期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鄰近地區,推動資助舊樓安裝電梯的計劃,協助有條件的舊樓加裝電梯,不單解決長者出入問題,也能大大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台北補貼舊樓七十八萬裝電梯
例如,早在2015年,台北市為解決極為困擾長者的每天出入上落樓梯的問題,讓長者能夠有開心、方便和有尊嚴地在原居安老,推出了“老舊公寓增設電梯全國首創簡易補助方案”,協助居住在低層舊樓的長者能以一條龍的簡便手續,在原居的舊樓加裝電梯,申請大廈最高可獲300萬台幣(約78萬澳門元)的補貼。
筆者認為,補貼當然是一個重要的誘因,但該計劃更關鍵是台北市政府先通過內部理順法律條例、制訂明確程序、甚至提供承建商名單及提供技術支援等一系列的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居民作出一條龍申請,這才是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執行的關鍵,也看得出當地政府的誠意,加上當地已有數個成功加裝電梯的個案,說明政策有其可行之處。
筆者必須承認,澳門環境更狹窄,本澳能安裝電梯的舊式低層樓宇畢竟僅有少數,但筆者近日了解到,位於荷蘭園的一座五層高的唐樓,去年底成功安裝了“樓梯代步器”,用更簡單的方式,解決了老人家在唐樓原居安老的上落樓梯的大難題。
“樓梯代步器”數十萬可助長者出行
簡單而言,“樓梯代步器”就是將現時唐樓樓梯扶手的位置換成“代步器”的軌道,使用者使用時只需站上台板,按下按鈕就可以上落樓梯;不使用時,“代步器”台板會自動摺疊,不會阻礙樓梯,更重要是就算在最狹窄的唐樓樓梯,“代步器”使用的同時,旁邊也有足夠空間供其他人士正常走動。加上每段樓梯有獨立軌道及代步器,各層代步器可獨立使用,不需要等候,十分適合有老人家居住的唐樓安裝,該五層高的唐樓設備連安裝約40萬元,由業主自行集資,沒有任何資助。
據推動該大廈安裝的鄧婆婆表示,該大廈有10個單位,全部業主均同意安裝,但因不是每個單位都有老人家需要,故只有一半單位夾錢安裝“代步器”,但因設備平時不會阻礙其他人,且要拍卡使用,若沒有夾錢的住戶將來要使用,到時再夾也可以,加上設備安裝只需三、四天時間,這種彈性可減少其他未有需要住戶的爭議。
鄧婆婆憶述在安裝“代步器”前,因自己獨居於三樓,上落樓梯十分吃力,故每日只能出入一次,每天出門前都要想好整天的行程和工作,中間也只能在朋友店舖休息,不能回家。即便如此,因為每天仍要上落樓梯,關節狀況並不理想,且要用拐杖出入,當時也十分憂心最終是否要入住老人院。但去年底安裝“代步器”後,不單出入自由了,心情開朗了不少,加上不用再上落樓梯,連關節狀況也大大改善,現在已不需要用拐杖了。
體積小要用才夾錢可減爭議
鄧婆婆回想,當初自己提出要裝電梯或“代步器”時,教會朋友曾協助聯絡一些專業人士,但他們都異口同聲說“沒辦法”,曾十分失望。幸得到教會傳道人堅持協助,直接聯絡內地供應商,再找本地公司協助安裝,並要成功游說大廈所有業主同意,且有一半願意夾錢才能成事。
鄧婆婆要求筆者協助將案例向社會分享,讓居於唐樓出行不便的長者也能夠解決上落樓梯的問題,也期望政府能夠有政策協助和資助有需要的唐樓和長者安裝相關設施,方便更多居住唐樓的長者解決出行問題。
筆者已親身試驗過該“代步器”,使用簡單且感覺穩定,加上相關技術在內地發展多年已經成熟,且接合後僅十多厘米,即使在最窄的樓梯也不會有阻礙,確實是不少舊樓長者解決上落樓梯的好選擇。
特區“原居安老”不能只喊口號
澳門都市更新進展緩慢是不爭事實,其他地方的經驗亦告訴我們,舊區重整或都市更新的重建,永遠追不上樓宇老化的速度,故各地都推出不同政策,推動舊樓做好樓宇的保養維修減緩老化,同時也會鼓勵和資助舊樓加裝電梯和“代步器”,方便長者出行和改善生活質素。除了台北市安裝電梯的一條龍服務和最高300萬台幣的補貼,北京市今年也推出政策,對舊樓安裝“電梯”或“代步器”分別每部資助64萬及8萬元人民幣。
澳門作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之一,財政資源充裕,除一直喊出“原居安老”的政策口號,是時候要走多一步,提出貼地一點的具體政策,協助居住在唐樓的老人家實現無障礙出行,這也是下任特首必須關注的重點民生問題之一!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