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輕軌巴士應設轉乘優惠 林宇滔:社會效益和解決出行問題比成本效益重要 2019年06月09日 | 市民日報

輕軌巴士應設轉乘優惠 
林宇滔:社會效益和解決出行問題比成本效益重要   
【本報訊】輕軌氹仔線將於今年底前通車,政府較早前曾表示開通後會同時調整或縮減巴士路線配合輕軌,以「輕軌為主,巴士為輔」,但未來輕軌和巴士之間卻沒有轉乘優惠。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坦言,輕軌氹仔線「斷橛禾蟲」,如果輕軌和巴士之間沒有轉乘優惠,難以發揮更大作用,所以轉乘優惠是必須的,社會效益和解決繁忙時間居民出行問題比成本效益更加重要。他亦認同政府是時候對居民和遊客區別收巴士費,避免遊客濫用巴士服務。
林宇滔表示,多年前政府制訂的整體陸路交通規劃中,已提出未來公共交通以「輕軌為主,巴士和的士為輔」的方向,惟2015年輕軌第一期包括路環、氹仔和澳門半島線,並非現時只得氹仔線,現時輕軌已沒可能成為澳門公共交通的主力,所以輕軌的定位亦要重新作出思考。
輕軌規劃應建基實際狀況
林宇滔認為,所有輕軌規劃應建基於澳門實際狀況,倘若氹仔線只走氹仔路環,肯定在載客量和紓緩公交壓力上都難以正面發揮作用,故政府應利用其他交通配套令這條氹仔線能真正發揮更大作用。他同意氹仔線可以作為離島區的公共交通主力,但不認同未來輕軌和巴士之間卻沒有轉乘優惠。他質疑,「斷橛禾蟲」的氹仔線如果輕軌和巴士之間沒有轉乘,如何發揮主力作用呢?
林宇滔提到,根據早前有關輕軌審計報告,政府曾預測2026年在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的客流量,在包括轉乘服務下,短期客流量為6萬至17萬人次,若沒有轉乘則客流量為3萬至7萬人次,上述數據證明有轉乘優惠是必須和毋庸置疑的,政府應有傾斜政策引導市民使用更多公交,他不明白政府為何一方面認同輕軌票價應與巴士票價差不多,但一方面又拒絕提供轉乘優惠計劃。至於轉乘優惠多與少,應有討論的空間。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曾多次強調輕軌系統成本較高,未來補貼肯定要比巴士服務多。林宇滔不認同政府「因為輕軌成本貴就唔做轉乘優惠」的邏輯,他反問:「按政府邏輯,咁係咪巴士服務貴我哋就唔做巴士服務呢?按政府成本邏輯,似乎巴士服務都唔駛做啦!」但事實明顯並非如此,政府官員根本就難以自圓其說。
不能以盈利與否決定建設
他又不認同政府以港鐵的例子和澳門輕軌作比較,全世界的集體公共運輸系統都是蝕錢,只有香港賺錢,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做法,香港本身奉行高地價政策,香港政府是用土地換取地鐵的發展,且能收回成本的均是新開發的地區,舊區的地鐵線也仍在蝕錢,政府不應以偏概全。而香港也並非以賺錢的目標去興建地鐵,政府有關「公共運輸交通要賺錢才起」的邏輯根本不成立。
現時政府每年補貼巴士公司10億元,羅立文稱就任運輸工務司司長之初,每日平均50多萬人次乘搭巴士,數年間每日增加約10萬,至60多萬人次。日前羅立文稱,巴士加價後,政府補貼支出並沒有減少,主要是由於搭巴士人數變多。有意見認為不應讓旅客享用巴士補貼優惠,對此,林宇滔批評,巴士票價調升後,巴士班次並沒有增加,服務也沒有改善,當初政府以巴士支出龐大為由堅持調升巴士票價,純粹由於現有的巴士服務資助制度是一個畸型制度,令巴士服務補貼要由交通局預算來支出,等同社工局援助經濟困難人士。
建議澳門通採取實名制
林宇滔說,很多城市確實對所有人的出行有同一政策優惠,但時至今日澳門已變成了一個很擠擁的地方,旅客濫用巴士服務情況愈來愈嚴重,政府必須有應對措施去處理,包括可以實施「澳門通」實名制,或網上實名認證等,都可以進行有效區分收費;但對在澳門工作的外勞,則應維持給予巴士優惠,對合理逗留人士提供優惠,也是配合交通政策的一種。
他又指出,在是否加票價問題上,社會最關注的是巴士票價和巴士服務是否對等,以及調升票價是否可以令服務更優質,但在現有畸型機制下,一講到加票價,就變成政府和居民的對立,政府的邏輯就是「政府畀少啲,居民就要畀多啲」,且政府向巴士公司支付服務費問題上,澳門居民是沒有任何話語權和監督權,巴士服務費計算純粹靠政府和巴士公司之間的預估、預計,以及雙方同意,完全是黑箱作業,不公開透明。臨時短期續約巴士合同將於今年10月到期,至今仍未向社會作任何交代,包括新時代和澳巴在去年8月合併後,兩間公司合併為一間公司的巴士線路服務費如何計算等,都應向社會作出解釋。未來巴士合同應更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包括調價、每條路線的單價、日、夜,大中小巴士的單價等均應定期向公眾交代。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