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巴士補貼車資一味靠估 檢討合同模式資助制度 投放巴士公帑用得其所 2018年1月2日|市民日報

巴士補貼車資一味靠估 檢討合同模式資助制度 投放巴士公帑用得其所  

【本報訊】政府日前回應議員提問巴士加票價問題,一再強調加價主要原因是現時巴士票價成本6.6元,以及政府補貼巴士公司的支出增至三七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現時政府做法是「限米煮限飯」,完全有違公交優先和政府強調「不減民生開支」的承諾。他形容,現時巴士服務到達很混亂狀態,在多方不負責任下,政府對服務價值、服務單價的計算亦很混亂,完全「靠估」,因此所得出的成本價根本不科學亦不公平。巴士服務變得「四不像」,巴士合同將於今年7月到期,他認為現有合同模式不能繼續採用,促請當局盡快檢討巴士合同模式,包括巴士服務費計算、政府對巴士公司的援助制度等,令公帑真正用得其所。

提出公交優先 改作補貼模式對於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起初表示,現在巴士公司收入當中,車資和政府補貼的比例為37,有關比例太高是加價的主要原因。林宇滔對此表示不認同,政府補貼比例高只是其中一個問題,核心問題是政府對巴士服務預算、服務價值計算等才是社會要認真討論的。

過去巴士服務是市場主導,2008年政府提出公交優先政策,推出巴士2元優惠票價,2011年政府進一步將按人頭補貼車資,改為「政府主導模式」,巴士公司所收到的所有車資歸政府,政府以「包車」方式按每條巴士線的行走里程計算服務費,2013年維澳蓮運破產,由政府接管該公司巴士服務,同年廉署公布調查報告指巴士服務合同違法,指競價方式投標的服務不應存在中途可調整服務費,故此由2014年起政府再逐步將3間巴士公司合同轉為特許批給合同,變成巴士車資歸巴士公司,政府再以「財政援助」方式補貼巴士公司。

他批評這種特許批給加財政援助的合同模式更不負責任,政府向巴士公司補貼的金額,是以預計收到的巴士款項減去該條巴士路線預計會收到多少車資,即全部「靠估」,而合同亦設獎勵制度,但設有獎勵上限,而3間巴士公司的獎勵上限卻各有不同,新時代盈利上限為3%、澳巴為4%、新福利則沒有上限,新時代在去年續約後,上述上限被取消,反映政府對3間巴士公司態度各有不同,難免令人質疑公平性。要知道,3間巴士公司的平均人均車資各有不同,在全部都「靠估」情況下,政府只是用「巴士成本是6.6元」來「大市民」,其實並不科學。

強調嚴格監管 數據收收埋埋林宇滔續說,單看20163巴的業績報告,澳巴蝕341萬、新時代賺2092萬,新福利更賺4656萬的史上最高盈利(包括租車業務),他質疑為何均由政府補貼的3巴賺蝕如此懸殊,3巴「服務價值」差距多少,計算是否合理?政府一直只強調有嚴格監督,但詳細資料和數據卻「收收埋埋」,外界根本無從置喙!

他又提到,日前交通局局長林衍新在立法會上提到,政府話3間巴士公司每月收入1.1億元,其中目前巴士司機約有1300名,平均月薪2.8萬,1個月司機薪酬3600萬元;1300人開支則是3640萬元,按相關數字,司機人員開支只佔公司成本開支的33%,何來局長所說:「巴士司機人工佔成本六成?」他從善意角度,相信政府官員只是口誤,但這種「報大數」的做法卻容易誤導市民,他促請局長澄清,交代清楚正確數據。

削預算加票價 有違不減民生林宇滔直言,現時的巴士服務變得「四不像」,過去是服務創造需求,現在則因政府主導,效益優先,又再因預算問題「限米煮限飯」,政府一直強調不會因為財政問題削弱民生開支,但事實卻是交通局因預算問題令巴士服務受到限制,現在政府的做法完全有違公交優先和政府強調「不減民生開支」的承諾。

他指出:巴士合同將於今年7月到期,如果再沿用現行這種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合同與3間巴士公司續約,公帑使用是否合理將成疑,他促請政府檢討巴士合同模式,包括政府資助制度等,令公帑真正用得其所。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急需推進 林宇滔:環局減廢目標太低 2017年12月31日|澳門日報

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急需推進 林宇滔:環局減廢目標太低

政府計劃十年後人均垃圾棄置量減三成。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此目標太低,亦無配套指標支撐。主張本澳的垃圾問題已拖不得,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等急需大步推進。

棄置膠樽問題嚴峻
澳門垃圾焚化中心去年接收了五十點四萬噸固體廢物,當中有機物佔三成八、紙佔兩成四、塑膠佔兩成一。林宇滔指出,全球已盡量減用塑膠,亞太地區使用率仍然較高,故澳門塑膠垃圾比例與其他亞洲地區相若。然而,澳門日棄膠樽高達十七噸,絕對嚴峻。建議所有政府公共設施、戶外休閒地方等均應設置濾水設備,讓市民自備水樽解渴,環保亦健康,政府舉辦的活動亦應避免派發樽裝水。

方便掉減廢意識低
澳門人均固體廢物棄置量為每日二點一一公斤,林宇滔表示,雖然澳門遊客比例高,但人均垃圾量竟然高北京、東京整倍,亦較香港高出○點七二公斤,毋庸置疑地屬高消耗水平,第一無配套、第二無意識、第三掉垃圾好方便,社會根本無重視呢個問題。
他提到,焚化爐一九九二年建成後,大家無需再為垃圾堆填區的臭味所擾,減廢意識亦偏低,石排灣堆填區、鴨涌河以前好臭,當你感受過啲垃圾堆到咁臭,就會唔想製造咁多垃圾。澳門環保問題積重甚深,環保局訂出十年後減三成垃圾的目標,從國際環保角度要求相當低,如果去到二○二六年先到呢個水平,太低吧?澳門嘅固體廢物處理係唔係仲容許到攤慢嚟做呢?若能達成目標,亦算是行出第一步,過去環保工作講就好多,做就無做。

欠缺配套指標支撐
林宇滔質疑,環保局祇訂出減少人均垃圾量目標,卻無訂出其他配套指標供公衆監督落實,如回收率要提升到哪個水平、廢品再造率等,整份報告都無交代。依家回收比率係百分之二十二,十年之後你諗住升到幾多呢?減垃圾量唔代表資源回收率可以提升。
以當前來說,他希望環保局及其他部門盡快在公共地方設置飲水裝置,減少使用膠樽。已多次重申的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膠袋徵費等,亦要及早落實。易推行、對環保及環境衛生都有好處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更應大步落實,若政府真的將環保政策視為重中之重,廚餘處理場地定不會太難覓,加上建設,相信祇要一、兩年時間便可成事。根據有關計劃,當局預計第一期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要在二○二二年才能完成,令人失望,要用五年時間先做到,係唔係真係有決心呢?

廢品出口難度大增

他指出,業界現時將收集到的廢品打包、運輸到外地,廢紙、廢膠在本地的再造率為零。隨着內地收緊廢料入口標準,廢品出口難度增大,回收業經營環境將雪上加霜,廢紙、金屬嘅出口相對容易,膠樽、玻璃樽就比較難處理,燒都燒唔到。政府應考慮從空間、資源上扶持本地回收業界將廢品資源化。長期來說,以生產者自付的方式逐漸減少政府的支援。否則日後你生產者自付、污者自付,畀咗錢啲廢品都係擺咗喺度,無人處理。廢物徵費嘅目標唔係賺錢、收得越多錢越好,如果所有嘢都可以分類回收,其實你係唔使畀錢。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政府應策略研究財政縮經常開支 2017年12月30日|市民日報

政府應策略研究財政縮經常開支 

【本報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的「民眾講壇」昨探討「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如何科學釐定」。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並非財政開支增幅主因,應策略性和系統性研究財政問題,尤其縮減一些經常性開支才是重點。他舉例說,2008年首次現金分享每人5000元,共支出約25億,佔總開支8.2%。而今年派9000元,開支增加至60多億,但只佔總開支的5.6%,反映非現金分享的開支急增,他認為政府應該解釋清楚各項開支的比例,並定下財政盈餘投資回報的目標。

應從賭收建全民分享基金撐民生論壇昨午假民眾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邀請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等,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據介紹,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赴京述職總結時表示,在競選時曾承諾要設立的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將於明年啟動,現已與相關範疇司長商討。

施家倫認為,澳門現行的現金分享、出生補貼、醫療券等均為臨時措施,未能有效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尤其在房屋、醫療、養老問題方面未能滿足需要,贊成特區政府盡快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他又認為澳門可以效法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以穩健收益維持社會的穩定和長期發展。他建議當局從博彩毛收入中撥出10%,建立全民分享基金,恆常支撐民生福利,讓澳門居民在民生「三大難」方面得到持續、有效、比例可見的保障。

以用者自付向民生開刀本末倒置鄭仲輝指出:澳門正邁入老齡化社會,財政支出逐漸變大,目前養老及醫療等措施已經不足,若如今不做好預算,老齡化將令財政問題加劇。他又認為政府以「用者自付」名堂向公用事業開刀是本末倒置,如水費加價、巴士升價,將對民生有重大影響。他質疑政府為何不從改善理財着手開源節流,反而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小支出上斤斤計較。


李良汪則表示,本澳89%的財政儲備由政府投資管理,11%由專業的基金公司負責。面對投資回報收益屢屢跑輸通脹的現況,應當檢視哪一方面負責的投資未能達到預期,從而作出調整。他認為政府可利用超額儲備加大投資,增值回報,而對其他盈餘部分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房屋、基建、醫療等民生痛點設立長效分配機制。他又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研究未來3年的財政報告,開展更加長遠的財政規劃。

論壇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2017年12月30日|大眾報

論壇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特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昨日下午舉行,今期講壇以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如何科學釐定為主題,邀請到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從目前的政府財政收支、社會福利政策、民生痛點出發,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認為,澳門現行的現金分享、出生補貼、持續進修計劃、醫療券等均為臨時措施,未能有效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尤其在房屋、醫療、養老問題方面未能滿足需要,贊成特區政府盡快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他認為澳門可以效法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以穩健收益維持社會的穩定和長期發展。他又建議當局從博彩毛收益中撥出10%,建立全民分享基金,恆常性支撐民生福利,讓澳門居民在民生三大難方面得到持續、有效、比例可見的保障。

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指出,澳門正邁入老齡化社會,財政支出將逐漸變大,目前養老及醫療等措施已經不足,若目前不做好預算,老齡化將令財政問題加劇。他又認為政府以用者自付名義向公用事業開刀是本末倒置,例如水費加價、巴士升價,將對民生有重大影響。他質疑政府為何不從改善理財著手開源節流,反而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小支出上斤斤計較。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絕非財政開支增幅的主因,政府當務之急是煞停開支急劇增長的快車。他舉例,2008年第一次現金分享每人5000元,共支出25億,佔總開支8.2%。而今年派9000元,共支出61億,但只佔總開支的5.6%,說明有其他開支佔了更大的比例,政府應該解釋清楚各項開支的比例,以及定下財政盈餘投資回報的目標。他並建議政府需有35年的收入及開支預估,例如若增聘公務員所帶來的開支增長。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表示,本澳89%的財政儲備由政府自身進行投資管理,11%由專業的基金公司負責。面對投資回報收益屢屢跑輸通脹的現況,應當檢視是哪一方面負責的投資未能達到預期,從而作出調整。他認為政府可利用超額儲備加大投資,增值回報,而對其他盈餘部分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房屋、基建、醫療等民生痛點設立長效分配機制。他又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研究未來三年的財政報告,進行更加長遠的財政規劃。   


提高財政儲備投資比例作長效機制支撑點 賭收撥一成設全民基金 2017年12月30日|星報

提高財政儲備投資比例作長效機制支撑點 賭收撥一成設全民基金

【特訊】對於特區政府明年啟動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有議員表示贊成,並建議當局從博彩毛收益中撥出一成,建立全民分享基金,恆常性支撐民生福利。另外,對於政府開支不斷上升,有團體指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絕非財政開支增幅的主因,政府當務之急是煞停開支急劇增長的快車。又認為政府在推出預算案前,應研究未來三至五年的收入和開支增長,重新檢視各部門的開支增長。

    昨午民眾建澳聯盟舉辦「民眾講壇」,以「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如何科學釐定」為主題,邀請到議員施家倫、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從目前的政府財政收支、社會福利政策、民生痛點出發,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對於特區政府明年啟動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施家倫認為,現行的現金分享、出生補貼、持發計劃、醫療券等均為臨時措施,未能有效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尤其在房屋、醫療、養老問題方面未能滿足需要,贊成特區政府盡快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他表示,支撐福利的收入來源一定要拓展,建議當局盡快完成「特區投資發展基金」的法案,確保於二零一九年能夠設立基金,並提高財政儲備的投資比例,以作為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的重要支撐點;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二零二零年賭牌重新競投的契機,爭取未來能從博彩毛收入中直接劃撥一成設立全民共享基金,支撐長效性的福利機制。施家倫又認為,政府在進行分配機制頂層設計的過程中,應要選擇更加有效益的分享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市民解決現時深層次的民生問題,實現長效紓困效益。例如用以扶助市民置業安居、幫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提升長者退休福利等等。

    鄭仲輝指出,澳門正邁入老齡化社會,財政支出將逐漸變大,目前養老及醫療等措施已經不足,若如今不做好預算,老齡化將令財政問題加劇。他又認為政府以「用者自付」名號向公用事業開刀是本末倒置,例如水費加價、巴士升價,將對民生有重大影響。他質疑政府為何不從改善理財著手開源節流,反而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小支出上斤斤計較。

    林宇滔表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絕非財政開支增幅的主因,政府當務之急是煞停開支急劇增長的快車。他舉例,二零零八年第一次現金分享每人五千元,共支出二十五億,佔總開支百分之八點二。而今年派九千元,共支出六十一億,但只佔總開支的百分之五點六,說明有其他開支佔了更大的比例,政府應該解釋清楚各項開支的比例,以及定下財政盈餘投資回報的目標。他稱,政府近年的開支預算增長遠遠大於收入增幅,政府應研究削減經常性開支的可行性,並建議政府需有三至五年的收入及開支預估,例如若增聘公務員所帶來的開支增長。

    李良汪表示,本澳八成九的財政儲備由政府自身進行投資管理,一成一由專業的基金公司負責。面對投資回報收益屢屢跑輸通脹的現況,應當檢視是哪一方面負責的投資未能達到預期,從而做出調整。他認為政府可利用超額儲備加大投資,增值回報,而對其他盈餘部分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房屋、基建、醫療等民生痛點設立長效分配機制。他又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研究未來三年的財政報告,進行更加長遠的財政規劃。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