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建智慧城市後續採購要透明 2017-08-08 | 市民日報

建智慧城市後續採購要透明


【本報訊】社會有聲音質疑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沒有經過公開招標、欠缺透明度。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只是意向書,理論上應該沒有具體判給,客觀上亦與招標不同,但重點是後續招標採購政府如何做到公開透明、並非內定該公司,而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操作;他又強調,大數據收集利用應匿名化,由於《個資法》沒有定義大數據的概念,故應修法既保護個人資料又真正有效規範大數據。
  林宇滔昨接受訪問時表示,澳門發展智慧城市非常落後,政府是次與內地以致國際知名公司合作的方向值得支持,但社會對政府與該集團的合作有很多疑問,正正因為政府長年以來很多公共服務沒有按照正常程序,先斬後奏的情況不時出現,加上政府公信力不足,引起社會眾多疑慮。

  策略性傾斜要開誠布公清晰交代

  但他認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只是意向書,理論上應該沒有具體判給,客觀而言,他認為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應是互惠互利,若簡單看成政府判給亦不合理,但若是政府判給便要按正常招標程序;他又認為戰略性合作與招標不同,澳門一直欠缺高效、價廉、穩定的數據中心,而吸引企業來澳建數據中心並不是判給項目,某程度上亦較難招標,若當中有策略性的傾斜,只要開誠布公、清晰交代便可以接受。
  開放應用大數據收集利用應匿名
  他認為問題是當中有否其他公司亦願意在澳建設數據中心而被政府拒絕,政府應清晰交代,政府在後續項目如何做到公開透明、並非內定,而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操作,並要按法律進行才是重點,因之後的項目一定會涉及政府招標,一定要按正常的招標程序,雖然該集團屆時會佔有一定優勢,但他強調,所有招標採購都應公開透明。
  林宇滔又認為,公眾對大數據的使用有誤解,他說,現時《個資法》相對較嚴,但只是遵循個人資料保護的原則,沒有定義大數據這個新概念,故《個資法》應從如何保護個人資料又真正有效規範大數據取得平衡作出修訂。他又強調大數據收集利用應匿名化,但不要將個人資料與大數據混淆,指出大數據只是用統計式的匿名資料反映社會的情況,令公共行政、商業、市民各方面通過匿名統計數據,而令管理、工作、出行等方面提升效率。但他稱,隨着資訊科技處理能力愈來愈強,當匿名的數據不加以規範和保護,可通過高速的運用計算變成可具名的資料,如何保護大數據亦是一個難題,政府要更嚴謹規範,並應開放所有人應用,否則會違反大數據的原則。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林宇滔: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只談口號沒結果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兩女之父,真的要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無論是喜或悲,都讓我成長、讓我對澳門有了更深的了解、體會和感情!
 
     要選擇離開舒適區絕不容易,要在政治圈中獨立走出一條新路更不容易,但在太太和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下,去年底就做了一個隨心率性的決定,別人可以放一年長假去環遊世界,我就決定放一個長假,全職去為澳門做一件我覺得應該做的事!走到今天,得到各方朋友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更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所在!
 
    澳門今日不缺資源、財政富裕,但社會怨氣和矛盾卻不斷累積,原因更多是出自政府管治能力的問題。過去十多年,我每日都忙著處理各種民生個案,跟進各種社會政策和法案制訂,更要隨時監督著政府施政。不知不覺間,聆聽社會各方意見、研究分析法律和數據、尋找可行出路和解決辦法,已成為我僅有的專長,不少朋友戲言,我是澳門的百科全書。
 
    當然,自覺有閱讀障礙的我,不可能是百科全書,但十多年來跟進數以千計的民生個案,加上每個個案均要從法、理、情多方面分析,更要思量如何處理對案主最有利,這些難得的經驗讓我對社會有了更全面、深入和多角度的了解。故我經常笑著回友人,我做不了百科全書,但算是澳門百科全書的目錄了!
 
      知道我要"蹚渾水"後,近日不少朋友善意提醒我,認為我批評聲音不夠別人尖銳,口號也沒人家漂亮,十分「蝕底」!但過去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與期花心思想口號,倒不如用更多時間去搜集資料和分析數據,提出更多可行的解決方案,以理服人才是最有實效的!
 
    一直以來,只要我認為有理有據和可解決的問題,我都會力追到底,還記得有官員私下向我同事呻過一句:「阿滔真係好難纏!」
 
     說話傳回我耳中,坦白說,我覺得這是對我工作的肯定!因為只要能解決問題,我絕不介意做一個「好難纏」的人。


過去十多年,我處理過千的民生個案,有份倡議推動並已落實的政策的包括:
 
「壓縮垃圾桶取代藍色街道垃圾桶」
「跨域流動數據自助和預設上鎖」
「流動數據先通知、後購買及自助上鎖」 
「幼稚園入學網上統一報名」
「制訂非禮罪」
「明晰私框生效後教師轉外就醫機制」 
「確保產檢度頸皮如期進行」
「興建松山行人隧道和連接健康徑的垂直電梯」 
「黑沙環沿岸污水截流工程」
「黑沙環污水廠遷至港珠澳大橋人工島」
 
等等......(詳見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必須強調,這些政策絕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但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倡議,不單要能聆聽澳門人的需要,更要通過人脈請教不同界別人士的意見,再以經驗思考如何提出具備可行性的建議和方法,進而爭取社會更多力量的支持和共同推動,這就是我一直推動澳門改變的方式。
 
    「鬧爆」或者可以制止一些事情,但想澳門不斷進步,是需要一些有心、有力詳細分析相關法律和理據,有理有據提出可行解決辦法的力量,讓大家重拾推動改變澳門的信心,從而凝聚更多的力量尋求共識改變制度,讓大家相信澳門仍是一個能有夢想和可以追夢的地方!
 
      我深信,澳門是可以變得更好的,我亦相信只要能將我的工作理念讓人知道、讓人相信,我一定能夠為澳門創造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未必能翻天覆地,但肯定能讓大家見到實質的改變和重拾希望!



其他個人專訪
 
放下立場鬥爭 堅持實事求是
林宇滔:溝通是為了化解矛盾
#036 二〇一七,票歸何處?╱論盡紙本


有你有我,傳新澳門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傳新微信
synergymacao



中央處理遇瓶頸 廚餘垃圾何處安置?惜食減廢從餐桌入手 2017-08-07 澳門時報

中央處理遇瓶頸 廚餘垃圾何處安置?

惜食減廢從餐桌入手

【發佈日期】2017-08-07 02:02:01

【澳時訊】本澳垃圾量驚人,現時每日產生多達1400噸家居垃圾,而且每年都有雙位數增長。而另據統計,本澳每日收集到的廚餘約有400-500噸,佔固體廢物四成,但全澳所有廚餘處理機每日合共處理量僅11.7噸左右,解決飯桌上產生的垃圾問題迫在眉睫。有意見指出,每日逾千噸的垃圾應從處理廚餘入手,以倡導惜食減廢及實現分類回收作為優先考慮的途徑。澳時記者 曹惠儀

由於本澳採用焚化方式處理生活垃圾,故未經分類處理的廚餘會與一般生活垃圾一同被送往垃圾焚化中心焚化。因廚餘所含水分多,焚燒困難,垃圾焚化中心正面臨飽和局面,最快或明年便會超出負荷。

環保局表示,當局正在覓地興建中央廚餘處理廠,期望可將廚餘發酵產生沼氣發電,加強利用廚餘。無奈土地資源稀缺,選址工作遭遇瓶頸。北區社諮委日前指出,早在2014年底,特區政府委託專業顧問公司,對澳門廚餘狀況進行研究分析,顧問公司於2015年底已向政府提交研究報告,但當局仍在對報告進行分析研究,迄今未公佈結果及未來處理廚餘的具體措施。

廚餘回收處理問題迫在眉睫,有聲音呼籲,政府可從商家入手,統一垃圾分類,進行回收廚餘。同時也可以參考鄰近地區的廚餘回收機制,減少焚化中心的壓力。

回收關鍵分類收集

本澳廚餘約佔垃圾總收集量四成,日均約400-500噸。但現時在廚餘收集方面,政府只在小部分地區設有相關設施作試點,每日僅能處理11.7噸。換言之,澳門每日產生的廚餘量,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處理完。

清潔專營公司總經理孔祥輝認為,要成功回收廚餘,必需首先將廚餘與其他固體廢物分開,然後收集運往回收設施。與其他廢物混合的廚餘已遭污染,不能回收。故而廚餘的分類和收集是廚餘回收系統的關鍵一環。孔祥輝指出,澳門如要在住宅區進行相關工作,難度相對較大,若以大型酒店、度假村等進行收集工作,則較有系統性及規範性。

從商戶推廣至住戶

本科修讀環境科學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曾表示,現時龐大的廚餘量中,超過一半是商業廚餘,亦即每日約有200噸。由於現時政府沒有要求食肆將廚餘分類,亦無指引和支援,食肆一般都只會將廚餘運到焚化爐去燃燒。近年澳門自助餐、任食放題等大行其道,成為飲食旅遊文化的一大特色。有飲食業人士指出,自助餐每日都會產生大量廚餘,因為就餐期間要一直補貨,擺設數量要夠多才夠體面,往往有三至四成食物會直接倒進垃圾筒。

林宇滔亦同意,要立即回收生活廚餘比較困難,因為要突然改變居民生活習慣並非易事,所以廚餘回收由商業垃圾入手最簡單。只要去過韓國旅行,都會發現食肆的每張餐桌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器皿用來盛載廚餘,一個簡單的措施可以有效將廚餘和食肆的其他垃圾分開。


民間回收盼獲支援

針對固體廢物處理規劃、廚餘回收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政策支援等方面,議員宋碧琪認為,隨著政府推動非博彩元素的發展,預計廚餘的棄置量會有上升趨勢,希望政府可以結合民間力量,出台政策和創造平台讓大企業與中小企合作,聯動發展互補優勢,完善廚餘回收渠道。
宋碧琪表示,參考世界處理廚餘經驗,很多國家和地區陸續採取了回收處理代替焚化措施。當前,本澳雖然也支持廚餘回收和再利用工作,但因為各種局限,行業運營一直不理想。日前有居民反映,有私人企業在地舖經營廚餘回收行業,發出的惡臭嚴重影響附近住戶。經了解,因政策扶持未到位,經營企業在場地、技術手段方面受到約束,終引致連鎖效應。

宋碧琪認為,做好廚餘回收離不開企業參與和社會合作,也同樣離不開政府支持和部門配合。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旅遊餐飲大企固然需要持續升級優化設備設施,當局也應當從全局著手,在加大社會環保意識宣傳的同時,不斷完善環保政策措施支援,扶持中小企紓緩回收場地局限等實際困難,從而提升處理加工能力,推動本澳綠色環保事業向前邁進。

光盤行動減廚餘

澳門地飲飲食食風氣頗盛,日常對食物的浪費,從杯盤狼藉的任食文化可見一斑。無論是官方組織、社團活動,抑或是家庭設宴,無不以聲勢浩大、菜品豐富為標準。一年到頭各類宴席不斷,成為大量廚餘垃圾的主要來源,其間的浪費現象更是令人痛心。

市民劉先生因工作和交往經常參加不少官方或社團組織的酒會活動。他表示,每次參加活動都眼見不少食物被浪費,整隻燒乳豬擺上桌,食不到兩三口就撤走,最後的歸宿就是變成當日的廚餘被處理掉。這只是一天一場飲宴中的一個縮影,而本澳大大小小的酒店中每日都不斷進行著類似活動,所以日均400-500噸的廚餘垃圾產量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參加他人主辦的飲宴不同於家宴。參加者即使看到大批食物被浪費也不可能打包帶走;而在只有自家人參加的家宴上,凡有剩餘菜餚自然會想到打包帶回家,這種做法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廚餘的產生。

在現時無法通過加大處理能力等手段解決龐大的廚餘垃圾問題時,從源頭減少產生不失為一種好的手段。其實,減少面子宴會的食物浪費,倡導光盤行動對於解決廚余垃圾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原文:http://www.jornalsisi.com/news-cd.asp?id=26868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樓宇重建同意比例擬降到八至九成 林宇滔:訂特別法避觸動民法根基 澳門日報 2017-03-17A02 | 澳聞

樓宇重建同意比例擬降到八至九成
林宇滔:訂特別法避觸動民法根基
  


澳門日報       2017-03-17A02 | 澳聞



    【本報消息】降低樓宇重建同意比例涉基本法及《民法典》,都更會初步得出重建方案,並引述法務部門指可訂特別法解決私產問題。不過,法務局回覆表示未能透露立法方向及構思。

     都市更新的一大關鍵內容,是降低樓宇重建同意比例,使有共識的大部分業主可得以重建家園。前日在都市更新委員會全體會議後得出結果,初步擬訂,根據樓宇的不同條件將同意比例降低至八至九成。至於降比例所涉的私產問題,據指法務局稱可訂立新的特別法律解決。

討論研究未定案

      降業權同意比例所涉關係重大,去年底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曾指未有取向,會認真考慮以平衡私產保護及城市發展需要。到底法務局有何立法方向予以解決?當局回覆本報查詢時指不便透露。

      法務局稱,都更會作為一政策諮詢機構,當局不適宜就該會正討論研究且尚未定案的內容,以法務局名義做出任何評價。在特區政府重大政策尚未定案之前,亦不能以法務局的名義對將來的政策方向,單方面表明任何立場。

      都更會委員林宇滔表示,法律技術上可透過修改《民法典》或以特別法的形式,解決降低業權比例所涉的私產問題,他個人較支持後者,以避免觸動法典根基。

      同時,主張即使降低比例亦須有許多前提條件,如須與剩餘業主有充分協商和提出合理補償,亦可參考《舊區重整法》法案(多年前被政府撤案)般,經必要條件及向法院申請重建等。



電話詐騙網擴大 山頂醫院熱線電話遭2小時密集攻擊

2017/08/03 19:08 | 來源 / 澳亞網   

最近,電話詐騙在澳門十分活躍,不但市民深受困擾,連公共部門都受到影響。山頂醫院稱日前受到長達2小時的密集電話騷擾。有團體代表認為,政府部門應該提早建立應急機制,避免熱線電話的系統受到攻擊,影響正常運作。

山頂熱線電話 2小時密集攻擊

  近日,電話詐騙在澳門履禁不止,市民也防不勝防。受害人數和損失的金錢也不斷上升。司警最新消息顯示,截止到81日共接獲929宗相關舉報,當中造成錢財損失有19宗,共涉及200萬人民幣 17萬港幣,以及37千元澳門幣。但原來不僅市民深受這些詐騙連環call”的影響,就連政府部門也不能倖免。

  根據山頂醫院表示,日前收到疑似假冒出入境事務廳的詐騙電話攻擊時間長達2小時,嚴重幹擾醫院電話系統運作,不過沒對醫療服務造成影響。

團體促訂應急機制 防熱線受幹擾

  對此有團體表示,涉及民防、民生治安以及衛生等政府部門,應該與郵電局以及電信營運商預先溝通一個應急機制,從而快速解決熱線電話遭受長時間的電話騷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籲政府增宣傳教育 提高市民意識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還呼籲,政府應該加強日常防騙宣傳教育,並在固定的地點,例如櫃員機旁邊張貼慎防詐騙宣傳單張,市民也要提高自己警惕性。

  澳亞衛視記者 馮靖欣 葉嘉誠 澳門報道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