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促徹查六國飯店立面消失之迷 林宇滔批政府回應顧左右而言他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4月20日 21:21

促徹查六國飯店立面消失之迷 林宇滔批政府回應顧左右而言他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4月20日 21:21



法定文物六國飯店的立面被發現已基本被拆卸不見,令外界質疑當中有違反《文遺法》,文化局早前則回應稱,是殘舊剝落不是拆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文化局和工務局近期都回應都顧左右而言他,「答得唔清唔楚」,認為事件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需要徹查,政府有責任將自己掌握的事實向公社會交代。公眾若果拍攝到拆除的相關資訊,亦可向相關部門檢舉。他更擔心,有法律保障的文物都可以損毀到如此狀況,還未列入文物清單的歷史建築的處境則更危險。

文化局,2014年發現六國飯店外部牆體「進一步惡化」,已主動要求業權人恢復六國飯店的立面原貌,還原建築藝術價值特色。有關計劃已入則工務局。林宇滔認為,有關回應相當含糊,「進一步惡化」,到底是殘舊剝落,還是被人為拆除,文化局應該對文物保存狀況有存檔,相信可以查證核實。「如果有人為破壞,文化局有否開立卷宗?所謂的「惡化」,初步判斷是純粹殘舊,還是人為拆毀?如果是人為拆毀,有否通知工務局作出處理呢?」再者,從2014年到現在,颱風都打過幾次,正常建築物都會受損,為何修復工作要拖這麽久呢?

再者,《文遺法》規定拆毀文物建築的處罰亦很重,若是自然人可被科澳門幣100萬元至500萬元罰款;若是法人則可被科澳門幣250萬元至1,500萬元罰款。林宇滔質疑︰「到底當日的卷宗,文化局有無行處罰程序?法律是寫得好清楚,為何法定文物都會淪落到今時今日的田地?」他認為事件需由從頭到尾徹查一次,並向公眾清楚交代,將來才可避免重複犯錯。



另外,政府過去曾對對全澳超過100幢建築進行不動產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其中70幢已完成普查,有十幢則已完成了文物評定程序。林宇滔擔心,這些歷史建築還未被啟動文評程序,沒有任何保障,「納入清單的都已經搞成咁,冇納入清單的就更加危危乎!」再者,政府早年公開諮詢《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後就沒有下文,「政府本身有無依照法律精神保護所有文化遺產呢?恒常的保養計劃亦都無公佈過,咁點樣可以令公眾覺得政府是有心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呢?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輕軌後年通車如霧裡看花 林宇滔促交代營運財務 澳門日報 2017-04-16 A07 | 澳聞

輕軌後年通車如霧裡看花

林宇滔促交代營運財務   

澳門日報       2017-04-16  A07 | 澳聞

    【本報消息】政府拍心口輕軌可在二○一九年通車,但有關公司如何營運等仍未有方向,讓外界霧裡看花。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輕軌營運費用、政府財政補貼、如何監管等問題已逼在眉睫,政府應及早交代營運方向及財務預測分析。

     “輕軌法”諮詢工作日前結束,文本列明,將透過公共服務批給交予一政府全資成立的私營公司負責輕軌營運,政府對其監察。輕軌預計二○一九年通車。不過,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日前仍一問三不知,公司的性質、持股方式、輕軌票價等均沒有明確答案。

     輕軌法含糊不清

    林宇滔表示,政府應交代輕軌營運模式,全資與否非最重要,重點是如何確保營運效率,亦要負起公共事業的責任。到底是由這家公司營運,還是此為監管公司、再將服務外判,政府應及早定案。眼見所餘時間不充裕,“輕軌法”諮詢僅得概念框架,連基本資訊都未清楚,公衆難提意見。

     諮詢還提到輕軌票價與巴士相若。他指出,以此低票價政策,相信公司難通過票價、廣告等收入來自負盈虧,車站連基本的營商設施也從缺,令人擔心。公司的營運模式、財政狀況更值得社會關注。對公衆來說,當然希望輕軌低票價,公司又可自負盈虧,但相信輕軌無可能做到收支平衡。政府要及早拿出數個可行模式,分析財務模型、數據等,讓公衆提意見,解釋政府補貼之餘如何確保善用公帑。

    鄰埠做法堪借鑑

    他有感輕軌難只談營商,大家公認運行得較成熟的香港地鐵,票價並不低,唯其整體服務水平高,每年有理想盈利,當中僅得三分之一來自票價,其餘來自物業開發、管理項目等。新加坡政府建成地鐵後,由兩家巴士公司負責營運,產生協同效應,票價也並非低水平。北京政府每年補貼地鐵數百億,故為低票價政策。本澳到底採取何種方式,政府理應有財務預算,才能算得上是科學決策。

     抨當局態度消極

    林宇滔批評,現時連輕軌公司運作、如何監督等仍是“零披露”、“零方向”。政府態度消極,予人模稜兩可之感,亦令人擔心是否能交出符合效益的方案。連運營費用亦說“問題早”,則一切空談。“如果你乜嘢都話早,咁你更加唔使成立公司啦。否則討論嚟真係冇意思,每樣嘢都有好處壞處,問題係你點樣揚長避短。”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林宇滔:財儲投資跑輸通脹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 2017/04/05 19:04 | 來源 / 澳亞網

林宇滔:財儲投資跑輸通脹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

2017/04/05 19:04 | 來源 / 澳亞網



  金融管理局日前公佈,2016年澳門的財政儲備初步統計是4387億澳門元,在財儲投資方面雖然錄得收益逾33.1億元,但是在股票類投資組合虧損約5億元,外匯更錄得約20.7億元的虧損 ,總體投資年度回報率僅為0.8%,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就表示,財政儲備涉及多個方面,整體是"有賺沒賠"。

  投資盈利跑輸通脹 通脹情況不同

  有資料顯示,鄰埠香港在1994年到2016年的複合年度投資回報率達4.8%,遠高於年均通脹率2.1%。

  而澳門在回歸之後的十幾年間,整體的投資回報隻有約1.1%的年增長率,近年來社會有聲音質疑,政府的投資盈利總是跑輸通脹。

  建立財儲回報指標 便於公眾監督

  針對澳門的財政儲備投資問題也有關注團體表示,希望政府能夠設定一個 財政儲備投資的回報指標,適時檢討相關的投資管理表現 ,從而讓社會能客觀衡量金管局基金管理的水平與能力。

  林宇滔:財儲投資跑輸通脹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

  政府一直以財政儲備管理需要確保穩妥等為理由,回應社會對儲備投資表現的質疑,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每年對儲備營運的基準回報目標,這樣一來,如何衡量當局基金管理的水平,真是要打個問號。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城規會明討論偉龍馬路公屋項目 林宇滔:土地資源應集約利用 偉龍公屋項目爭議相關報道╱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4月4日 18:18

城規會明討論偉龍馬路公屋項目

林宇滔:土地資源應集約利用


偉龍公屋項目爭議相關報道╱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4月4日 18:18

     政府規劃氹仔偉龍馬路原「御海南灣」地段將建逾8千個公屋單位,相關項目的規劃條件圖將於明天再次於城規會進行討論。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面對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及交通疏導等問題,偉龍馬路地段雖非完全不能興建住宅,但樓宇高度、密度應大幅降低,以減少污染對居民的影響。他亦指,本澳土地資源應集約利用,在工業區附近興建住宅勢必增加矛盾,認為北安應保留作工業區,而其他工業區的土地資源應釋放作住宅或社區設施用途。並認為在路環蝴蝶谷興建公屋比偉龍更適合,與石排灣共享社區設施,效益更大。

     林宇滔指出,不論是「御海南灣」項目及現在的公屋項目,樓宇高度均達到海拔155米,與大潭山海拔高度160米相差不遠,亦與垃圾焚化中心煙囪高度相若。將來公屋項目建成後,大潭山體將發揮不了阻擋污染物飄往民居的作用。早於2009年工務局就「御海南灣」項目的土地批給舉辦公眾旁聽會時,環保局官員已就相關問題提出疑問,質疑樓宇高度會否阻礙污染物擴散或直接接觸。加上本澳夏天的盛行風為東南或西南風,焚化中心污染物對偉龍公屋的影響較少,相反冬天的盛行風為東北風,偉龍地段處於焚化中心的下風位,污染情況會更嚴重。

     另一方面,偉龍地段正對著澳門國際機場,航班升降所帶來的噪音污染亦十分嚴重。林宇滔指,在當年的土地批給公開旁聽會上,環保局官員亦有提出相關質疑,但發展商回應時卻指,當噪音不大時就可以開窗,他形容「呢個係好被動式嘅處理。」
 
    林宇滔續指,除了空氣及噪音污染外,交通問題亦是重中之重。他憶述當時無論政府還是土地發展諮詢小組成員都有針對交通問題作出質疑。但他指,御海南灣這個私人項目的規模只是26棟塔樓合共4千多個單位,但現時公屋項目提供達8千個單位,數字翻一翻,「相信以現時嘅規劃,人口密度當然更迫。」他亦指,雖然偉龍地段與石排灣公屋居雅大廈、樂群樓及業興大廈地段面積相若,但偉龍地段更狹長,交通等各方面問題更難處理。

北安工業區遷不走 本澳土地應集約利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本澳工業起飛,青洲、黑沙環、氹仔北安、路環石排灣等地可見大大小小的工業區。但工業發展自九十年代開始放緩,發展商紛紛將原有工業區地段改為住宅用途,不少住宅樓宇都位處於工廈旁邊。林宇滔指,在工業區中「見縫插針」興建住宅,按照這個方向發展,不同用途項目之間的矛盾只會愈來愈大,「金峰南岸係聯生工業村,周邊都有工廠,亦有水泥場,污染唔細。相信未來隨住金峰南岸入哂伙,都會有一啲投訴。」
      「究竟澳門需唔需要工業區?究竟邊個工業區需要留?需要從整體劃上去思考。」林宇滔認為,北安是本澳唯一要保留的工業區,指該區既有焚化中心、污水廠、建築廢料堆填區等環保基礎設施,亦有機場、墳場等設施,難以遷離原址,「中央經常講土地要集約利用,係功能區上分野。既然係咁,點解唔將所有工業規劃都集中係呢區?咁大家個影響咪最低。而其他工業區就要釋放土地資源,用嚟做住宅項目或者社區發展,咁先係最有效嘅土地利用。」


路環蝴蝶谷發展公屋 與石排灣共享社區設施效益更大


     林宇滔批評,現時政府的做法就像「為搵地而為地,為追公屋數量而起咁多」,質疑偉龍地段是否真能興建8千個公屋單位,「難道8千個單位大部分都係一房?我相信係,以而家嘅空間,人地豪宅就起4千個,你起到8千個,我好擔心政府做唔做到人口、交通及一系列社會配套。」他亦疑,即使偉龍地段西側用作興建公屋,東側為社會設施,「問題係你起得幾多社會設施?係咪每區都要起一個?」

他認為,與其在偉龍地段興建高密度公屋群,不如利用路環蝴蝶谷地段所收回的閒置土地用作興建公屋,「鄰近嘅石排灣已經發展成社區,即使蝴蝶谷用嚟起公屋,都可以利用埋石排灣嘅社區設施,無論對蝴蝶谷抑或石排灣嘅社區都會好啲,效益更大。呢啲點解唔考慮吓?至於北安,作為一個污染、噪音嚴重嘅地方,不如保留成工業區,做返工業應做嘅嘢?這樣才能用盡每一塊土地。」

林:偉龍地段應與週邊整合 倡建廚餘處理設施


    林宇滔認為,比起興建公屋,偉龍馬路地段應與周邊地區作整合,如發展成機場的輔助設施,或是焚化中心的廚餘處理設施。他指出,政府早前承諾會興建大型廚餘回收設施,但因一直找不到面積達25,000平方米的土地,才一直無法落實,「一旦興建廚餘回收設施,就可即時將焚化中心壓力大減,因每日處理垃圾量中,有三份之一都係廚餘,就算做到一半,都可以減到六份之一嘅壓力。」

     政府經常抱怨「無地起公屋」,但林宇滔指,當政府於2014年提出慕拉士發電廠、氹仔運動場、氹仔花城警局等公屋規劃時,至今卻「郁都未郁過。」認為當局不應單純利用偉龍地段來解決公屋供應問題,亦應將之前規劃的4,600個單位,加上閒置地的利用,才是重要的方向,「普羅大眾唔了解北安環境,其他地方乜都無,政府當然把握住社會對公屋嘅急切需求,先會批准起8千個。但係嗰度會唔會大部分都係一房單位?係咪適合家庭長遠發展?我好有疑問。究竟政府計劃起幾多社屋、經屋單位?政府唔交代清楚就係問題,點叫我哋取捨?」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