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都更應先易後難 林宇滔︰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2016-12-22 「都更」會搞邊科?╱每週專題文:論盡採訪組時間:2016年12月24日 0:00

政府將「舊區重整」推倒重來抛出「都市更新」概念,但卻一直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花了近一年時間舉行六次會議,亦未見政府推出任何實際措施以落實都市更新,改善居民生活質素的核心理念。早前有都更會委員建議下降同意重建比例,隨即引起巨大爭議。一方面要保護私有財產,另一方面要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如何從中取得適當的平衡點,可能需要社會長期而廣泛的討論才能取得共識。然而,「都市更新」的概念比「舊區重整」更為寬廣,但整個社會的討論焦點似乎都被困在「拆樓重建」的牢籠裡,無法展開更多元廣泛的討論。不論「舊區重整」也好,「都市更新」也罷,目標始終都離不開改善居民生活質素,如何多元深入這一目標,將是共建澳門美好明天的重要一環。

都更應先易後難 林宇滔︰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12月24日 0:00
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澄清,都更會只是對樓宇重建業權同意百分比不應「一刀切」有共識,有委員提出參考外地經驗將百分比定為五至九成,但委員會並無共識,政府亦沒有方向,只稱會繼續研究,他個人主張「宜緊不宜鬆」。林宇滔又批評政府府無用心做好都市更新工作,舉行了六會議都只是聽意見,「但連框架方案都沒有,咁可以傾啲乜嘢呢?委員會三年任期晃一下就過去了,我覺得呢個先係核心問題。」他認為重建比例爭議較大,政府應「先易後難」,先從緩減舊老化,改善社區環境、增加社區設施等方面入手,從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
林宇滔︰都更應先易後難,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林宇滔︰樓宇重建比不應一刀切
林宇滔表示,在重建樓宇業權同意百分比問題上,必然會有好大爭議。政府應從嚴處理,「必須尊重業權,尊重居民能夠以樓換樓,或者原區居住的權利。都市更新唔係以大壓細,真正要尊重居民的選擇。」他認為,對於不同狀況和樓齡的樓宇,政府應設不同的重建比例的門檻,以保障私人財產。例如一些危樓、樓齡較大的樓宇,其同意重建百分比可以降低一些,但對於結構上沒有問題,樓齡又不大的樓宇,則應保障所有業權人的私有財產。「十年、十五年的樓,未出現危機,連裝修都未折舊,點解又要拆呢?」
林宇滔表示,如果同意重建比例要百分百,則很難真正推動舊樓重建,改善舊區環境:「如果不降比例,可能有一成業主搵都搵唔到,消失咗,咁其餘九成的業主權益就受到好大影響。」他指出,即使下降百分比,並不代表就完全無需理會少部分業主,而直接「強搶」。而是要經各種善意渠道溝通,但最終都無辦法下,才能「強拍」。「完全唔降得,就完全唔洗傾,但降到點樣先可以尊重到少數的權益,我認呢個真係好難做好平衡,但都係要去做。」
林宇滔認為,社會在不同時期的需求都不一樣,無可能「一刀切」地定下一個「適中」的比例。「一開始可能要認真推動,整個社會都有共識,比例可以定得稍低一些,希望可以推動更多舊樓重建。但當社會希望尊重業權的時候,進展就要慢下來,將比例定得高一些。」因此,即使定下比例,政府亦都要隨時做好準備檢討和調整重建同意百分比。
但當社會希望尊重業權的時候,進展就要慢下來,將比例定得高一些。」因此,即使定下比例,政府亦都要隨時做好準備檢討和調整重建同意百分比。
林宇滔指出,現時社會討論得最多需要重建的地區,其實很多單位已經被人買下放租再待價而沽,「佢哋唔係以居民的角度睇呢件事,而是從利潤角度去看待,你要佢投放資源去維修保養,佢都未必會理你。而且將來重建時,這些人亦未必會輕易出售單位,會更多考慮利益。除非政府有強硬的政策,否則好多『落釘』的地方,或者講咗好多年要重建的地方,其實那才是最難重建的地方。」
先易後難 改善生活環境才是都更核心
林宇滔表示,下降重建同意比例必然是一場大爭論,然而,現時即使按十成的比例去處理,政府亦未有做足鼓勵措施,例如重建後,業主要為同一物業單位繳納雙重或三重物業轉移印花稅,這根本不合理。政府應該及早推動一些無爭議的立法工作,而非一直為一些難以取得共識的問題空轉。他指出,都市更新的核心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即使只是減慢舊區老化,改善舊區居民現時的生活環境,令居民居住得更開心快樂,這亦是都市更新的方向。「就算乜嘢都唔郁,有啲嘢係咪要改善下呢?呢到無人研究過。並唔係全部嘢都係要拆樓、放高,咁係唔得架!」
例如現時澳門有近3,000幢30年以上樓齡的5層高樓宇,很多長者居住在裡面,由於沒有電梯,令長者出入困難,他建議澳門可以參考台灣做法,資助一些符合條件的舊樓安裝小型電梯,這可讓居民住得更舒適,令都市更新多元化。
林宇滔指出,澳門有好多樓宇都日久失修,樓宇狀況好參差,亦曾造成多宗傷人事件。政府應該做好「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的改革工作,資助是一回事,但政府不可能連驗樓指引都不做。「現時沒有標準,沒有指引,居民點知要驗咩呢?資助唔可以空口講白話,一定要配套指引,將來業主都知道樓宇的情況。」
政府應該做好「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的改革工作,資助是一回事,但政府不可能連驗樓指引都不做。「現時沒有標準,沒有指引,居民點知要驗咩呢?資助唔可以空口講白話,一定要配套指引,將來業主都知道樓宇的情況。」
人口密度不可再增 集約發展釋放空間
不少地產商都經常向政府放話,要求都更放寛地積比,讓樓宇建得更高,便可以提供更多住宅單位。林宇滔指出,澳門的地積比其實不低,可以高達十倍,即使被稱為「石屎森林」的香港,其很多地產項目的地積比亦只是五至八倍,幸好澳門還守得住街影條例,否則高樓林立,密不通氣,將會有很大問題。

他不反對重建放高,但澳門現時得多地區的人口密度已經「迫爆」,無可能再通過增加容積而增加人口密度,「無論是地下管網建設、污水排放都係承受唔到。」他認為,樓宇重建放高應透過集約發展,釋放空間。「例如現時有十棟五層高的樓,可以集約發展成兩棟或者一棟很高的樓,釋放的空間可以用作社區設施、綠化、停車場等等。大家唔好有個錯誤的幻想,新橋區七層樓突然間變成廿層樓。」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須因應不同樓宇狀況處理 林宇滔:樓宇重建比宜緊不宜鬆 澳門日報 2016-12-13 B06 | 澳聞

須因應不同樓宇狀況處理
林宇滔:樓宇重建比宜緊不宜鬆
  

澳門日報       2016-12-13  B06 | 澳聞



      【本報消息】一邊是城市發展,一邊是私產保護,近日樓宇重建業權比例受關注。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指出,政府未提出具體框架方案,其實該會委員就降低比例遠未有共識,他個人則主張“宜緊不宜鬆”。

“五至九成”非共識

      上月底都更會後,小組協調員表示,有委員建議將現時百分百的同意重建比例,降至五成至九成不等。對於如此寬鬆的“強拍”、“強拆”比例,立法議員鄭志強擔憂會衝擊基本法保護私有財產的核心價值。
      有份參與該次都更會會議的林宇滔澄清,其實會上大家參考了一份對比亞洲其他地區重建業權比例的報告,其中台灣特定地方為五成,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九成。或許是與傳媒的溝通上有誤會,會上大家都認為不應該“一刀切”,但各委員均沒提具體數字,“五至九成”非委員的意見,也絕非共識。
      不“一刀切”會否造成裁量權過大?林宇滔的理解是,不“一刀切”可向下調,但亦可向上調,要視乎樓宇狀況:“可能層樓起咗十年都唔夠,有啲樓宇根本應該維持係百分百,就算有九成業主同意,我嗰一成都要保障啦,除非佢即時變危樓啫。”

維持百分百重建難

     對於鄭志強的擔憂,林宇滔表示認同,不過亦坦言,若然同意重建比例維持百分百不變,則很難真正改善舊區老化:“有啲業主可能消失咗、揾佢唔到,唔通都唔降得比例?咁其他嗰九成幾業主嘅權益又點保障?層樓爛啦喎。”另外,基本法第一百○三條亦列明:“澳門特區依法保護徵用私人和法人財產時,被徵用財產的所有人得到補償的權利。徵用財產的補償應相當於該財產當時的實際價值,可自由兌換,不得無故遲延支付。”證明從基本法角度,出於公共利益徵用私人財產並非不可為,而即使徵用,也要尊重財產所有人的合法權益。

     林宇滔認同業權比例宜緊不宜鬆,不應大幅降低同意重建比例,須因應不同的樓宇狀況作處理。但他有感政府在都更工作上沒盡全力,在方案未明,到底是強拍、還是仲裁收樓?如何保護小業主權益等等內容均未有的情況下,難談比例。批評當局仍未提出都更方案:“城市總體規劃都係政府委託顧問公司做,之後先交城規會啦,點解城規會係呢個模式,而都更會係無任何框架?諮詢機構並無能力執筆。”

倡資助舊樓裝電梯

    工務局長李燦烽早前指轄下部門人手緊絀,要同時為多個會服務、工作量大。林宇滔反駁:“喂,唔夠人做嘢,唔係唔做嘢嘅藉口,應揾資源揾辦法負你應負嘅責任。”其實,都更會已完成討論避免重建雙重徵稅、擴大舊樓維修資助範圍的討論,待政府相關部門跟進立法,主張應加速推進沒有爭議的內容,亦有感政府沒有重視街道環境整治。他建議參考台灣的“老舊公寓增設電梯補助方案”,資助低層舊樓市民加裝電梯,以解決困擾長者的上落樓梯問題,為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質素提供多一個選項。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中區社諮委關注垃圾收集問題 當局擬覓地建廚餘處理設施 澳門日報 2016-12-08 A03 | 澳聞

中區社諮委關注垃圾收集問題當局擬覓地建廚餘處理設施  

澳門日報       2016-12-08  A03 | 澳聞

    中區社諮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環境保護局和民政總署代表分別向委員介紹本澳廚餘和垃圾收集等工作。會後,副召集人陸南德、委員林宇滔引述政府代表稱,當局正覓地興建中央廚餘處理設施,估計完成後每公噸廚餘可產生約一百八十度電,委員則期望當局盡快落實計劃,並加強資源回收筒的分類提示,以免公眾隨意拋棄垃圾,影響成效。

冀日收二百噸廚餘

    會議昨日下午三時在三盞燈綜合大樓會議室舉行,社諮會召集人戴祖義,副召集人陸南德、徐達明主持會議。環保局環保基建管理中心主任陳國浩、職務主管洪進財、高級技術員林穎妍,民署環境衛生及執照部長馮惠星、環境衛生處長何炳雄,分別向委員介紹本澳垃圾和廚餘收集工作,以及循環回收方案和壓縮式垃圾桶的運作成效。

    會後,陸南德、林宇滔受訪表示,據環保局代表估計,現時焚化中心每天處理約一千四百噸生活垃圾中,約三成五至四成是廚餘,每天產生超過五百噸,其中逾半由居民棄置,商業廚餘佔四成五。當局初步研究期望可覓得約二萬至二萬五千平方米土地,建設一百至二百噸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主要採用生物厭氧處理技術,估計每公噸廚餘可產生約一百八十度電力及約兩至三成的沼渣,藉此把廚餘集中處理且發電,減輕焚化中心的處理壓力和擴建需求,沼渣經處理後還可製成土壤改良劑,改善環境。

貼警示促垃圾分類

    同時,當局同步展開減少廚餘計劃宣傳工作,包括加強推廣惜食文化和鼓勵機構轉贈未過期食品,以及在學校、機構和新建公共房屋等設置廚餘處理機。委員則期望當局盡快研究建設中央廚餘處理設施可行性,同時增加部分區域尤其旅遊區中的資源回收箱張貼警示,呼籲旅客切勿把非回收資源的垃圾胡亂丟掉,以免影響資源回收箱成效。

垃圾房設置獲認同

    垃圾收集方面,他們引述政府代表稱,自引入垃圾房和壓縮式垃圾桶後,傳統垃圾桶現已減至二百多個,封閉式垃圾房共一百三十三個,六十七個壓縮式垃圾桶。因應部分居民反映垃圾站的衛生問題,民署今年也相應在部分垃圾站設置非接觸式感應開關投入口,成效顯著。委員一致認同其成效,且有助進一步優化垃圾收集工作。不過,有委員關注到現時不少橫街窄巷仍擺放傳統垃圾桶,汙染環境,期望當局盡快制訂其他可行方案,同時有委員提出工作人員在處理壓縮式垃圾桶時發出聲響問題,局方將適當調整。

本報記者 張嘉燕 報道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處理黑沙環沿岸臭味問題的過程 2013-2017

促請跨部門協調落實沿岸污染治理

2013-09-04
林宇滔

  上月中至今,黑沙環至關閘海濱一帶疑因持續有污水直接排入海中,令沿岸臭氣熏天,附近居民叫苦連天;近日,筷子基北灣亦連續數天出現大量死魚,總量達數千公斤。
  兩事件再次揭示本澳沿岸水質污染嚴重,成因一方面是本澳長年有污水渠錯接雨水渠令污水長年流入沿岸;再者是近年不斷填海,令不少沿岸地區水流變慢、甚至變成死水,污染物難以擴散稀釋和不斷沉積,令海底底泥富含大量有機污染物質,每當遇到天氣或水流劇變,水中藻類或微生物在污染物催化下,出現大量死亡或繁殖等,都會令水中溶解氧大降,進而令大量魚類窒息死亡。

  環保局公佈的檢測亦證實,近日筷子基北灣水中溶氧不足0.5毫克/升,遠低於正常的4毫克/升。周邊填海令北灣成為“死水區"多年,加上長期有污水渠錯接入雨水渠,污水直接流入北灣產生的臭味問題長年嚴重影響周邊居民。民署近年通過渠網重整截污,流入北灣污水已大減,臭味問題已有所改善,但對於長年沉積在該區富含有機污染物的底泥,當局至今仍未有任何清淤計劃,這亦是北灣近年不時出現死魚的關鍵原因。

  至於近兩、三星期黑沙環海濱沿岸海水臭味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問題,不少居民認為與近日港珠澳大橋填海工程有關。據目前資料,填海確令該區的海域收窄和污染物擴散能力降低。但近日出現的嚴重臭味問題,主要原因應是該區污水泵站正作緊急維修,由於系統原設計沒有後備系統,令工程期間,有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沿岸,導至今次臭氣事件,目前首要的工作,是要確保緊急維修儘快完成,避免污染繼續流入該區,但事件再次揭發我們的污水和排水系統設計仍相當落後。
  從整體上,要長遠根治沿岸水質差、臭味和不時出現大量死魚問題,必須從截污、清淤和防治三個方向著手。
  截污就是要避免再有污染未經處理流入沿岸水體,當局需要全面檢視本澳渠網現況,並在更新渠網時確保避免再有渠網錯接;此外,無論筷子基北灣,還是黑沙灣海濱一帶,由於毗鄰內地,故除要做好自身截污外,相關部門更要通粵澳合作機制,共同做好整區沿岸的截污工作。

  清淤就是將長年沉積在水底的污染物清走,清淤可分為工程和生物法,工程就是通過挖泥機械等將污泥直接清走,時間短但對生態影響很大,生物法就是種植水生植物,讓植物生長並吸收底泥中的污染物(又稱生物富集),其優點是對生態破壞少,但需要會較長,早前南西灣湖就是以此方式處理湖底污染物。

  長遠防治就是要有措施避免再次有污染物流入沿岸,包括要從規劃設計上,提升污水渠網安全系數,防止渠網個別部件出現故障時,污水無法分流至後備管網而須直接排到沿岸。此外,考慮澳門污水廠目前仍有逾半污染未經二級處理就排放,當局有必要及早完升污水廠的硬件升級,改善出水水質,減少環境污染。

  目前,民政總署負責本澳的渠網建設和管理、沿岸習慣水域由海事及水務局管理,環保局則有責任協調任何本澳的環境問題。目前澳門沿岸水質污染、臭氣和死魚問題成因基本上已十分清晰,關鍵是制訂時間表,落實跨部門協作,選定方案從截污、清淤和長遠防治三大方向去進行根治!特別是面對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本澳新城的大規模填海,勢必令本澳沿岸水污染面對更大的壓力,這個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全面檢視沿岸截污 制訂清淤行動計劃

林宇滔
2016/12/07
      因應黑沙環沿岸的臭味問題,環保局表示擬於黑沙環東部沿岸的五、六個排放口,截流污水至新建的黑沙環海濱公園下水道網絡,令沿岸不再流出污水。本人對此表示認同,因為數年前當局曾在筷子基北灣完成同類工程,阻截了污水繼續流入北灣,令該區沿岸臭味有所改善,不過,該區水底因長年沉積大量淤泥,每當出現天氣或水流劇變,細菌會利用水底淤泥中的有機物和氧氣大量繁殖,令水中溶氧大降,故該區不時會出現大量魚類因缺氧而死亡,故截污工程僅屬解決本澳沿岸污染問題的第一步。

      本人在此促請當局必須協調民政總署、環保局、港務局等部門,全面檢視本澳沿岸雨水排放口和增設截污系統,並制訂行動計劃,逐步清理筷子基北灣、黑沙環沿岸及皇朝觀音像對出沿岸的淤泥,才能徹底根治困擾居民已久的沿岸臭味和死魚問題,當局應按此方式,及早處理鴨涌河、內港及至皇朝區觀音像一帶的沿岸污染問題。

  本澳地下渠網一般採用清污分流,法律規定大廈天台、住宅露台及公共地方的地漏,以及街道上的雨水渠要接駁地下雨水渠(或稱清水渠)網直接排放到沿岸,黑沙環海濱就有五、六個雨水渠排放口用作疏導雨水之用,按道理晴天下不會有任何排放。但只要實地觀察,本澳包括黑沙灣海濱、皇朝觀音像、甚至路氹區在內的多個沿岸雨水渠在晴天仍有持續排水,且不少帶有泡沫、油份、甚至排泄物的污水。

      雨水渠持續排放污水原因有幾種,一、如食肆等商舖或住宅將污水渠非法或錯接入清水井;二、住宅用戶將洗衣機放在露台或天台令洗衣水通過露台地漏進入雨水渠網;三、僭建天台屋或更改單位間隔時,將起居飲食、洗衣及廁所產生的污水非法駁入雨水渠。由於這些情況在本澳甚為普遍,故即使在晴天,本澳沿岸的雨水渠口若非已進行截污工程,都會見到有污水持續流出,若遇上水退或水流緩慢,污染物就會在沿岸沉積產生惡臭。近年因珠海圍堰建公路連通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以及A區填海等工程影響,令黑沙環一帶水流進一步減慢,故沿岸臭味更趨嚴重。

      要根治沿岸污染,必須按部就班從截污、清淤和防治三個方向著手。截污就是要避免再有污水直接流入沿岸水體,即如今次擬在黑沙環沿岸排放口進行工程,將平日在雨水渠流出的污水截流至污水渠網,停止再有污染物流入沿岸。

      清淤就是將長年沉積水底的淤泥污染物清走,可分為工程和生物法,前者通過挖泥機械等將污泥直接清走,時間短但對生態影響較大;後者是種植水生植物或紅樹林吸收底泥中的污染物(南西灣湖有用此方法),對生態破壞小但須時較長。

      防治就是要有措施避免再有污水經雨水渠網流入沿岸,包括定期巡查商戶及食肆,打擊違法接駁渠道,以及修例將露台地漏改為應接駁至污水渠,以及提升污水泵房的安全系數,防止年前因北區泵房故障,污水無法分流至後備管網而須直接排到沿岸的情況再次出現;此外,針對鴨涌河及內港等涉及跨境污染問題,當局亦應通過粵澳合作機制,確保兩地一同做好截污和清淤工作。

      雖然,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因本身設計問題,已連續多年有逾半污水未完成二級生物處理就直接排放,確對本澳周邊水域水質產生很大污染,但因澳門半島污水廠排放口已延伸三點八公里至港珠澳人工島的南端,故其污水排放並非本澳沿岸污染和臭味的元兇。本人認為,澳門半島污水廠鄰近民居且缺乏足夠的擴容空間,期望當局能儘快落實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興建一所有能力處理澳門半島及新城A、B區需要的污水處理廠,長遠解決澳門半島污水廠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

本澳沿岸雨水渠在晴天仍持續有污水排放





海事及水務局回覆

環境保護局回覆






2016-11-02澳門電台新聞
電台新聞聲音版:
http://vod4.tdm.com.mo/radio/cnews/2016-11-02_18-39-47.mp3

2017-01-23 A01 | 澳聞 | 頭條 初步設計方案已交工務部門擬今年招標 當局截流助黑沙環除污
初步設計方案已交工務部門擬今年招標當局截流助黑沙環除污   澳門日報      2017-01-23
A01 | 澳聞 | 頭條

     【本報消息】黑沙環沿岸污染嚴重,臭氣熏天,周邊居民備受困擾。政府跨部門去年決定合作設計污水截流,擬於黑沙環沿岸的五、六個排放口截流污水至新建的黑沙環海濱公園下水道網絡。環保局長譚偉文昨日透露,已將民署提供的初步設計方案交予工務部門,爭取今年內為工程招標。

應急工程未達要求

      黑沙環沿岸污水和臭味困擾附近居民多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馬場北大馬路、近駿青活動中心對開海邊設有一泵房出水口,一三年有大量帶異味及混濁污水源源不絕由渠口直接排放至附近海域,原來與當時更換污水泵站主壓力喉管及壓力支管工程有關。現場刺鼻惡臭隨風飄散,遠至關閘亦聞到陣陣異味,引起社會關注。當局於一五年十二月完成“黑沙環近岸污染應急處理工程”,平整了該區海床,加強了水體流動,以及在深水區設置分隔堤避免淤泥沖回岸邊淺水區。當局雖稱臭味已改善,但區內居民“未收貨”。

      黑沙環污水成因是有污水渠非法接駁雨水渠,令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出海面。加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新城填海A區工程等影響,導致淤泥堆積,水質變差發臭。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曾公開說明該區臭氣熏天的“禍因”。隨著北區人口密度不斷提升,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即使短期無法根治,坊間期盼當局謀劃短期緩解措施。
截流污水進下水道

     幾經波折,政府跨部門去年決定合作設計污水截流,計劃在黑沙環沿岸的五、六個排放口,截流污水至新建的黑沙環海濱公園下水道網絡,令沿岸不再流出污水。

     譚偉文昨日受訪稱,工作進度理想,今年初已收到民署的初步設計方案,該局隨即交予工務部門,稍後招標及深化設計方案,才開展工程。相關部門爭取今年內為截污工程招標,期望盡快落實施工,根治黑沙環沿岸水污染情況。

多管齊下方能根治

     曾有社諮委建議當局全面檢視本澳沿岸雨水排放口和增設截污系統,同步制訂行動計劃,逐步清理筷子基北灣、黑沙環沿岸和皇朝觀音像對開沿岸的淤泥,徹底解決問題。並按此方式處理鴨湧河、內港和皇朝觀音像附近一帶的沿岸污染。


      當局曾透露會把污水廠尾水排放口延至更遠、水體流動更佳的地方,但隨後未有下文。社會有意見指出,截流工程只屬短期措施,未能根治黑沙環沿岸的污染。除截流外,更要清理積聚的淤泥,還要堵截違法接駁污水渠行?,以及提升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能力。長遠當然是遷移排污口。工務部門主管曾表示,未來污水處理廠或有三個,位於黑沙環的不變,但會提高處理污水能力。一個在E1區,另一個或移至珠澳人工島。 

20170602-黑沙環排兩截污工程開標

    工程完成後困擾居民的黑沙環沿岸污水臭味問題有望可徹底解決。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