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澳人澳地應是房屋政策核心 2014-05-15 P27 | 專欄 | 澳人澳話 | 力報

澳人澳地應是房屋政策核心   

力報       2014-05-15
P27 | 專欄 | 澳人澳話 | By 林宇滔    


政府日前正式推出原名「澳人澳地」的「澳門本地居民置業安居計劃」諮詢文本(簡稱「置安居」),但定位僅為公屋政策補充,更明言會與公屋爭土地,再次反映當局根本沒有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

新《經屋法》首兩次申請分別只提供約1,500及1,900個經屋單位,錄得超額逾十倍和20倍申請,當局未來可見的經屋儲備卻不到4,400個,僅及最新一次公屋申請的10%,加上目前鋪鋪清和分組抽籤制度,令單身等排較後分組的申請人完全白排,虛耗申請人的時間和政府行政資源!當局經常強調,經屋收入上下限,即7,800(一人下限)至59,000元(兩人上限),已覆蓋80%住戶,根本是自欺欺人!更可笑的是,當局硬要將「置安居」定位為公屋的補充,即多一間「置安居」,就要少一間經屋!

澳大研究已指出樓巿泡沫已相當嚴重,2000至2012年間,居民收入中位數增加2.25倍,但私樓價格增逾十倍,遠超居民購買力。香港房屋同樣嚴峻,但已明確未來十年建屋46萬,公私樓比例為6:4;反觀澳門不單從沒有整體房屋政策,就連2010-2020 公屋規劃也要拖到2012 年才作諮詢,至今仍未有結論!

澳門房屋問題源於長年欠缺明確的長遠房屋政策目標和規劃,加上政府執行能力低,承諾於2012年建成的「萬九公屋」項目,仍有青怡經屋及台山中街社屋拖延至今仍未有明確落成日期,原定明年完工的新城A區填海至今仍未見雛形,政府對房屋問題無目標,更不見執行力和決心,巿民何來信心?

「澳人澳地」應是未來房屋政策的核心,絕非公屋的補充,當局應將擬收回的20多幅閒置土地和五幅新城填海土地,作為澳門人未來置業、向上流動、中小企商營商的持續發展要素,釐清目標後,具體細則可由社會各界共商。

時事評論人 林宇滔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林宇滔抨部門層層無盡責 政府工程無控制污染措施 分隔生活區工業區控制污染 市民日報 2014-04-07 P01 | 要聞 | 頭條

林宇滔抨部門層層無盡責 政府工程無控制污染措施
分隔生活區工業區控制污染   

市民日報       2014-04-07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九澳居民長期反映區內粉塵和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健康,惟當局態度闊老懶理,部門更互相卸責,引起區內居民強烈不滿召開聲討大會。聚賢同心副理事長林宇滔批評各相關部門層層沒有盡責,加上澳門現時又沒有環境標準,政府工程更完全沒有任何控制污染措施,沒有城市總體規劃將生活區與工業區分隔,相信未來類似九澳污染的問題將不斷上演,他促請當局盡快完成城市總體規劃,將高污染行業或設置集中在一起,令生活區與工業區分隔開,盡快就各項環境污染制訂標準,從嚴處理各重大污染源及設置。

    九澳污染問題曠日持久,飛灰場的有毒物質形成空氣污染,加上水泥廠產生粉塵,大型車輛出入捲起道路上的污染物,影響多時,始終未能治理。林宇滔形容,在污染問題上,環保局從來只是抽查角色,各相關部門層層沒有盡責,加上澳門現時又沒有環境標準,各部門只是做「文件工夫」,令跨部門合作變成死結。九澳污染問題是澳門污染問題的濃縮例子,該處有水泥廠、貨櫃碼頭、油庫、電力廠、廢車場等重工業設施,同時又有老人院、青年中心、學校等社區設施,更有村莊,而從環境及城市規劃角度,上述高污染設施與長者、青少年兒童等敏感受體根本不應安置在一起,現在九澳存在先天矛盾,即使政府部門在減低污方面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難將區內污染減至零。

    欠缺污染標準 更無違法罰則

    林宇滔認為,澳門政府對土地利用沒有總體規劃是致命傷。澳門面積小,但卻有北安、青洲、聯生工業村、九澳等4個工業區,但哪個才是真正的工業區?當沒有土地時,發展商就會將土地申請改變用途發展住宅,這樣就會不斷出現矛盾。當局應將高污染行業或設置集中在一起,令生活區與工業區分隔開,否則類似九澳的矛盾將不斷上演。他認為,在現有4個工業區中,北安屬理想集中重污染工業設施區地點,皆因該處有焚化爐,而區內又未有大型住宅項目。

    他說,現時澳門已有城規法,未來政府將對澳門進行總體規劃,屆時政府就應研究哪些地方容納高污染設施或工業場所,把居民生活區與工業區分隔開來,這樣才能從核心去解決問題。

    林宇滔又指出,除了總體規劃外,澳門從來都沒有環境污染標準,雖有噪音法,但對空氣污染、水排放等卻沒有法律要求,包括對水泥廠粉麈監管、車輛濺起泥沙等,只有意向性的標準,例如運泥車要密封,不能造成污染,惟如何密封、何謂造成污染等均沒有定義,更沒有違法罰則。他直言,當局對水泥廠污染根本無任何標準可言。現在環保局就制訂規管重大污染源法律展開諮詢,對相關重大污染源的監管,政府應從嚴處理。但根據政府方案,令人覺得當局放軟手腳,例如文本對水泥廠的監管是參考內地標準,遠較香港、台灣的要求低,對於這些貼近居民的高污染設施,為了居民健康着想,澳門相關設施的污染規管要求,至少應是兩岸四地最嚴格的標準。

    水泥廠管唔到 地盤全部亂嚟

    水泥廠污染長期嚴重,雖現行沒有相關法律,是否代表政府甚麼都不能做?林宇滔表示,企業也應負起社會責任,做好密封措施。據他了解,環保局經常有去水泥廠視察,但對方由始至終都沒有改善過硬作設施,水泥運送完全是在開放式環境下操作,一旦有風,又是落貨日子,處於下風位的居民就會受災,政府也知道問題所在,水泥廠問題也不難解決,只要做好密封措施即可,環保局稱沒有法律對其作出直接監管,但作為發牌部門的經濟局完全可以從行政着手對水泥廠粉塵污染作出監管,只要肯做,肯定能做到。

    林宇滔續表示,水泥廠只是其中一個污染源,工地沙塵污染沒有受到監管是造成九澳污染源頭之一。當初政府決定興建九澳隧道是為了可以讓重型車有便捷的通道來往九澳及氹仔,然而相關隧道是否唯一的便捷方式亦成疑?現時九澳接連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之前進行了護坡工程,將山體削去一大半,以及正展開的新監獄、九澳隧道工程,他形容相關工程「全部都亂嚟」,均是粗放式地盤環境下進行,完全沒有任何控制污染措施,這就涉及到政府工程的監管問題。去年環保局推出需要進行環境評估項目清單,當中包括隧道、公路等公共工程,該指引對上述政府工程有效,但仍發生今時今日的情況,他質疑是工程批出前沒有做環評,政府部門自己也沒有遵守指引,環保局應向社會交代。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新法經屋申請費時失事!2014-03-20 P28 | 專欄 | 澳人澳話 | 力報

新法經屋申請費時失事!   

力報       2014-03-20
P28 | 專欄 | 澳人澳話 | By 林宇滔     

《新經屋法》2011年生效後首次多戶型經屋申請本周二截止,今次申請包括八個經屋項目合共1,900個單位,一、二房分別800多個,三房約160個,房屋局收到4.2萬宗申請,超額22倍,再次反映社會的龐大需求,但當局至今仍未有抽籤和上樓時間表,更未知下期經屋申請何時展開。

去年3月政府在新法生效後首次推出1,500個路環業興一房單位申請,就吸引逾1.5萬申請,當中不乏多人家團,經審查後仍有1.2萬個申請符合資格,上月才完成電腦抽籤,當局爭取6月開始揀樓,意味即使有現樓,新法單是申請到上樓,最少也要年半時間,根本費時又失事!

新經屋申請不再沿用過去計分排序輪候形式,申請人須每次遞交申請,並按核心家團(直系親屬)、非核心家團(旁系親屬等)和個人申請順序分組;所謂抽籤,只是抽出每組順序,單位按分組順序一直分配。換言之,只要供應不夠,個人申請永遠只是陪跑分子,當局今次接受多戶型申請時,同時收到3,000個放棄之前一房資格的申請,因新法規定申請人若出現在一張以上的名單,將同時失去全部資格,但即使放棄,個人申請在今次多戶型申請肯定又只是陪跑!

不合理抽籤機制令單身人士只能不斷「白排」,輪候名單「鋪鋪清」,耗費大量無謂的行政資源,以及政府缺乏長遠明晰的房屋規劃,都是做成經屋恐慌性申請的元兇,若當局仍自我感覺良好,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因此,當局必須儘早明晰公共房屋的具體興建、社經屋比例、戶型分布和落成時間表等。同時,亦要儘快檢討經屋法,讓排在較後組別的申請人亦有一定機會中籤,更應取消「鋪鋪清」機制,減省行政資源,避免對巿民和政府前線人員造成無謂的折騰。

時事評論人 林宇滔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面試額設限令家長爭崩頭 力報 2014-03-06 P28 | 專欄 | 澳人澳話 (逢周四刊載) | By 林宇滔

面試額設限令家長爭崩頭

  
力報       2014-03-06  P28 | 專欄 | 澳人澳話
(逢周四刊載) | By 林宇滔



    上周六各幼稚園開始招生,部分學校更有家長通宵排隊,外界或以為學位是先到先得,但其實家長通宵排的僅是一張報名表和一個面試機會,與能否入學無必然關係,實在可憐天下父母心!大家或會疑惑,為何連報名表也要爭崩頭?學校為何不面試所有報名的幼童?
    長年以來,只要報名學校都會對幼童作面試,但教青局數年前起規定「入網」(即免費教育網)學校不能收取報名費,但卻沒因此向學校提供額外資源應對招生面試工作,加上剛生效的「私框」嚴格限制老師額外工時需要補償,面對額外的行政資源和老師工時,學校只能「睇餸食飯」限制派表和面試名額,有學校雖用網上登記免家長通宵苦候,但網上同樣爭崩頭,有學校600名額,十分鐘就被搶完。
    而一些非入網學校,因可收取報名費,故會面試所有學生,如有學校僅收160人,首日已近1,600幼童報名,估計最後須面試逾2,000人。很明顯,若非缺乏資源,學校都想「有求必應」,因至少可以有更多的收生選擇,這制度不單對入網學校不公平,更令部分沒有太多家人可調動的學生少了公平面試的機會。
    要解決問題不難,只要明年教青局容許入網學校能與非入網學校一樣收取報名費,但可設定收費上限;又或者當局因應面試人數,向入網學校調撥額外資源,幼稚園的面試就不會再有限額,通宵排隊的情況自然會消失,更可讓家長更理性擇校報名,實現校方、家長和學生三贏,更重要是體現免費教育的公平擇校原則!
    隨著本澳出生率由回歸初的每年3,000多人,急升至近年的6,000至7,000 人,有關幼兒入托、入學的問題將會成為下一波最熱的民生問題,當局必須及早完善制度,避免不公平和對家長不必要的折騰。

時事評論人 林宇滔
電郵 : macaopen@gmail.com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統一訂定幼稚園招生安排免不必要恐慌 2015-03-04 社諮委議程前發言及後續新聞資料

統一訂定幼稚園招生安排免不必要恐慌

2015/3/4
林宇滔

近日本澳59多家幼稚園開始招生,部分學校再次出現去年家長通宵排隊的情況,外界或以為學位是先到先得,但其實家長通宵排隊僅為一張報名表或面試機會,與能否入學無必然關係,實在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此,教青局回應指:“從來沒有同意學校設定派發報名表上限"。不過有學校卻指出:“之前從未聽過教青局有這方面的指引”,儘管及後有學校跟從教青局表示不會對派發申請表數量設限,但仍有學校因為人手資源有限,仍要限制收表或面試名額。

  大家或會疑惑,學校為何不面試所有報名的幼童?其實,過去只要幼兒報名,學校都會安排面試選擇合適的學生,但教青局年前起規定「入網」學校(即免費教育網)不能收取報名費,但卻沒為此向學校提供額外資源應對招生面試工作,加上剛生效的「私框」嚴格限制老師額外工時需要補償,無限面試將令學校耗費大量額外行政資源,故校方只好限額派表和面試;有學校雖只容許網上登記免家長通宵苦候,但網上同樣“爭崩頭”,數百名額就在數分鐘內被搶光。

  不過,對於十家「非入網」幼稚園,因可收取報名費,故有資源面試所有學生。很明顯,若非缺乏資源,學校都想「有求必應」,至少可以有更多的收生選擇,這制度不單對「入網」學校不公平,更令部分無法調動家人排隊的學生少了公平選校和面試的機會,亦引起無謂的恐慌,令家長和學校雙輸。

  要解決問題很簡單,只要教青局容許入網學校能收取設定上限的合理報名費,又或者當局因應面試人數,向入網學校調撥額外資源,幼稚園派表或面試就不會再有限額,通宵排隊的不必要恐慌自然會消失,更可讓家長更理性擇校報名,實現校方、家長和學生三贏。

  但很可惜,社會在去年已經要求當局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但一年過去,教青局仍未對所有教育機構訂定明晰的指引,卻在今年有「入網」學校,因為限額派表而出現通宵排隊後回應指:“從來沒有同意學校設定派發報名表上限",但對於有家長投訴10家未加入免費教育網絡的學校收取報名費部分偏高的問題,當局卻又回應稱,有關報名費確是專款專用,並認為費用與面試時間相對較長有關。
  
教青局的回應,再次顯示出當局對於「入網」和「非入網」學校的態度截然不同,「非入網」學校就可以收取專款專用的報名費,而入網學校卻既不能收報名費,當局又不提供面試資源,卻要求校方面試不應設限,做法明顯有違教育公平的理念。當局一方面呼籲家長不應報名太多學校令幼兒壓力過大,卻不認真解決「入網」學校,因沒有資源面試需設限而造成的不必要恐慌,實有卸責之嫌!
      
  本人在此促請當局必須正視所有「入網」和「非入網」學校均應有同等的資源面試所有報名的學生,避免因為「入網」學校資源不足,就不為所有學生進行面試,造成學校招生不公平的同時,又造成恐慌性通宵排隊索取報名表;此外,亦應採取措施落實和監督學校,在面試時不應出現與幼兒年齡不相符的考核內容,令家長和幼兒壓力過大。

  長遠而言,當局亦必須反思,目前政府對所有「入網」和「非入網」學校都有相當大的資源投放,但本澳的「名校」效應和學校資源的差距近年卻不減反增,當局若不積極採取措施拉近學校資源的差距,“公平教育"或“就近入學"等教育理念和原則,只會繼續是“空中樓閣"!

  最後,本人亦要指出,教青局雖然表示明年開始幼兒入學人數會減少近一千人,學額需求就會逐步移向小學階段。但根據官方出生統計,明年適齡入學的小朋友雖較今年減少約750人,但2014年本澳出生嬰兒已經再次急升至7,360人,較7,315個「龍B」更多,意味著後年學位爭奪會較今年更為激烈,並非如當局所說已轉移到小學階段,當局除要及早為「龍B」三年後入讀小學做好鋪排,亦應做好規管和統一明確幼稚園的招生安排,為未來最少五到十年的嬰兒潮作好準備,避免不必的社會恐慌和通宵排隊索取報名表等混亂情況再現。


















教育暨青年局舉行“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新聞發佈會

http://www.gcs.gov.mo/showNews.php?PageLang=C&DataUcn=95671
2015-12-30 15:25:00

來源 : 教育暨青年局
教育暨青年局在12月30日召開新聞發佈會,教育廳廳長梁慧琪、學前暨小學教育處處長龔志明及組織暨資訊處處長黎玉燕出席新聞發佈會。會上介紹了“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下稱:中央登記措施)的重點內容,包括中央登記措施的日程及操作示範。
2016/2017學年推出中央登記措施
為進一步優化幼兒教育的招生工作,教青局將於2016年1月推出中央登記措施,讓家長能便捷辦理幼兒首次入學的手續,節省向多所學校輪候領取報名表的時間;簡化學校處理家長輪候報名的程序,減輕相關的行政工作。
中央登記的對象是2016年12月31日年滿3周歲(2013年12月31日或以前出生),並首次於澳門報讀幼兒教育階段的幼兒。家長可於2016年1月1日起瀏覽教青局專題網頁,了解各校的招生資訊,並於1月5日至25日透過教青局網頁(www.dsej.gov.mo)進行中央登記,為幼兒選報不多於6所的學校。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