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統一訂定幼稚園招生安排免不必要恐慌 2015-03-04 社諮委議程前發言及後續新聞資料

統一訂定幼稚園招生安排免不必要恐慌

2015/3/4
林宇滔

近日本澳59多家幼稚園開始招生,部分學校再次出現去年家長通宵排隊的情況,外界或以為學位是先到先得,但其實家長通宵排隊僅為一張報名表或面試機會,與能否入學無必然關係,實在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此,教青局回應指:“從來沒有同意學校設定派發報名表上限"。不過有學校卻指出:“之前從未聽過教青局有這方面的指引”,儘管及後有學校跟從教青局表示不會對派發申請表數量設限,但仍有學校因為人手資源有限,仍要限制收表或面試名額。

  大家或會疑惑,學校為何不面試所有報名的幼童?其實,過去只要幼兒報名,學校都會安排面試選擇合適的學生,但教青局年前起規定「入網」學校(即免費教育網)不能收取報名費,但卻沒為此向學校提供額外資源應對招生面試工作,加上剛生效的「私框」嚴格限制老師額外工時需要補償,無限面試將令學校耗費大量額外行政資源,故校方只好限額派表和面試;有學校雖只容許網上登記免家長通宵苦候,但網上同樣“爭崩頭”,數百名額就在數分鐘內被搶光。

  不過,對於十家「非入網」幼稚園,因可收取報名費,故有資源面試所有學生。很明顯,若非缺乏資源,學校都想「有求必應」,至少可以有更多的收生選擇,這制度不單對「入網」學校不公平,更令部分無法調動家人排隊的學生少了公平選校和面試的機會,亦引起無謂的恐慌,令家長和學校雙輸。

  要解決問題很簡單,只要教青局容許入網學校能收取設定上限的合理報名費,又或者當局因應面試人數,向入網學校調撥額外資源,幼稚園派表或面試就不會再有限額,通宵排隊的不必要恐慌自然會消失,更可讓家長更理性擇校報名,實現校方、家長和學生三贏。

  但很可惜,社會在去年已經要求當局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但一年過去,教青局仍未對所有教育機構訂定明晰的指引,卻在今年有「入網」學校,因為限額派表而出現通宵排隊後回應指:“從來沒有同意學校設定派發報名表上限",但對於有家長投訴10家未加入免費教育網絡的學校收取報名費部分偏高的問題,當局卻又回應稱,有關報名費確是專款專用,並認為費用與面試時間相對較長有關。
  
教青局的回應,再次顯示出當局對於「入網」和「非入網」學校的態度截然不同,「非入網」學校就可以收取專款專用的報名費,而入網學校卻既不能收報名費,當局又不提供面試資源,卻要求校方面試不應設限,做法明顯有違教育公平的理念。當局一方面呼籲家長不應報名太多學校令幼兒壓力過大,卻不認真解決「入網」學校,因沒有資源面試需設限而造成的不必要恐慌,實有卸責之嫌!
      
  本人在此促請當局必須正視所有「入網」和「非入網」學校均應有同等的資源面試所有報名的學生,避免因為「入網」學校資源不足,就不為所有學生進行面試,造成學校招生不公平的同時,又造成恐慌性通宵排隊索取報名表;此外,亦應採取措施落實和監督學校,在面試時不應出現與幼兒年齡不相符的考核內容,令家長和幼兒壓力過大。

  長遠而言,當局亦必須反思,目前政府對所有「入網」和「非入網」學校都有相當大的資源投放,但本澳的「名校」效應和學校資源的差距近年卻不減反增,當局若不積極採取措施拉近學校資源的差距,“公平教育"或“就近入學"等教育理念和原則,只會繼續是“空中樓閣"!

  最後,本人亦要指出,教青局雖然表示明年開始幼兒入學人數會減少近一千人,學額需求就會逐步移向小學階段。但根據官方出生統計,明年適齡入學的小朋友雖較今年減少約750人,但2014年本澳出生嬰兒已經再次急升至7,360人,較7,315個「龍B」更多,意味著後年學位爭奪會較今年更為激烈,並非如當局所說已轉移到小學階段,當局除要及早為「龍B」三年後入讀小學做好鋪排,亦應做好規管和統一明確幼稚園的招生安排,為未來最少五到十年的嬰兒潮作好準備,避免不必的社會恐慌和通宵排隊索取報名表等混亂情況再現。


















教育暨青年局舉行“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新聞發佈會

http://www.gcs.gov.mo/showNews.php?PageLang=C&DataUcn=95671
2015-12-30 15:25:00

來源 : 教育暨青年局
教育暨青年局在12月30日召開新聞發佈會,教育廳廳長梁慧琪、學前暨小學教育處處長龔志明及組織暨資訊處處長黎玉燕出席新聞發佈會。會上介紹了“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下稱:中央登記措施)的重點內容,包括中央登記措施的日程及操作示範。
2016/2017學年推出中央登記措施
為進一步優化幼兒教育的招生工作,教青局將於2016年1月推出中央登記措施,讓家長能便捷辦理幼兒首次入學的手續,節省向多所學校輪候領取報名表的時間;簡化學校處理家長輪候報名的程序,減輕相關的行政工作。
中央登記的對象是2016年12月31日年滿3周歲(2013年12月31日或以前出生),並首次於澳門報讀幼兒教育階段的幼兒。家長可於2016年1月1日起瀏覽教青局專題網頁,了解各校的招生資訊,並於1月5日至25日透過教青局網頁(www.dsej.gov.mo)進行中央登記,為幼兒選報不多於6所的學校。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林宇滔:監管固網締有效競爭 市民日報 2013-12-02 P04


林宇滔:監管固網締有效競爭   
市民日報       2013-12-02  P04   

【本報訊】新固網電訊牌照自去年初開標後一拖再拖,直到今年6月月初始正式發出兩個固網牌照,澳門電訊(CTM)是其中一員,而新固網公司亦陸續開始在各區鋪設管網。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促請政府檢討為何發牌工作一拖再拖,同時希望政府要做好價格審批的把關,確保兩家固網公司形成有效競爭,避免聯手哄抬價格,讓各項電訊服務價格有下降之餘亦讓居民能夠有所選擇,最終達至真正的固網市場開放。
林宇滔表示:社會對固網市場開放期待已久,而按固網專營合約,原定是2011年底屆滿,惟政府對新固網牌照發牌卻一拖再拖,從招標到發牌經長時間拖延,結果整個發牌程序一拖1年半。按合約規定,新固網公司須在發牌後18個月啟動服務,且要至少有三成網絡覆蓋率,如果政府按原定時間表在2012年1月發出新固網牌照,相信新的固網公司現時已經投入運作,他促請政府反思和檢討為何發牌工作會一拖再拖。
先降專線費用 帶動連鎖效應隨着固網市場開放,市民最盼望是互聯網服務、各項電訊服務價格下跌,但林宇滔認為基於新固網公司網絡鋪設需時,根據合約要求,新公司的網絡可能要到2019年才有九成九的覆蓋率,故倘要看到固網寬頻服務有直接感受到的減價,相信仍需要一段時間。除了現時互聯網服務一直被社會批評費用高昂外,林宇滔指出:現有固網專線租賃費用亦被批評比其他地區高數倍以上,需要租賃的服務主要包括流動電訊營運商,甚至亦有銀行提款機連線等。基於新公司MTEL表示訂定的收費為另一營運商價格的七成,即意味未來MTEL專線租賃費用對比澳門電訊有三成的下調空間。
他期待MTEL在未來18個月投入服務,且即使只有三成覆蓋率,亦可先為商業公司提供價廉的專線租賃選擇,只要專線租賃費用下調,諸如流動電話營運商成本的下降將會非常明顯和迅速。至於成本下降後能否於價格上反映,關鍵是依靠電信局的審批,他促請當局做好流動電話營運商價格審批的把關工作,確保專線服務費的減低會間接反映到消費者身上。

同時,林宇滔指出:隨着MTEL網絡覆蓋率逐步增加,相信新營運商將逐步與澳門電訊開展商業上的競爭,並對澳門電訊各項固網電訊服務的費用構成壓力,基於政府對電訊服務有審批價格的權力,不論流動電訊到固網電訊服務,政府要透過做好價格審批的把關,確保兩間固網公司的有效競爭,亦要避免兩間公司聯手哄抬價格,最終達至真正的固網市場開放,讓居民能夠有所選擇。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僭建物優先個案處理虎頭蛇尾 力報 2013-09-05 P02 | 澳聞 | 力報眾論 | By 林宇滔

僭建物優先個案處理虎頭蛇尾   

力報       2013-09-05
P02 | 澳聞 | 力報眾論 | By 林宇滔

    為處理一些新建、自身有危險、影響所在樓宇結構安全和環境衛生,又或對公眾安全構成威脅的僭建物,政府早在早在2010年3月,成立由土地工務運輸局主導的「非法工程跨部門常設拆遷組」,優先處理嚴重影響其他住戶和公眾安全衛生的個案。

    僭建物是本澳歷史問題,故當局強調不會一刀切處理,根據「拆遷組」的準則,所有新增、翻新,以及危害樓宇結構安全、殘危、導至塞渠漏水、影響公眾衛生和影響防火安全等個案,都會列作優先處理個案。

    拆遷組成立之初,多次高調處理對其他住戶和公眾有嚴重影響的僭建物,取得一定的成效,不過隨著被評為優先處理不斷增加,當局在處理優先個案上明顯力有不遞!據當局表示,去年五月底被政府評為優先處理的個案多達629宗,完成清拆的個案總僅有283宗,比率不到45%。必須指出,被列作優先處理的個案,不少已對周邊住戶做成長期影響,亦危及住戶的公眾衛生和防火安全等等,但即使被列作優先個案,往往歷時數月、甚至數年也未能獲得處理,對於受影響的住戶極不公平。

     以去年傳媒曾報道的北區高層大廈天井被僭建物封閉為例,該個案因為廁所排氣天井被僭建物封閉近年半,樓下十多住戶廁所廢氣無路可走而互攻入屋,最初當局以無影響公眾衛生為由,拒絕優先處理。至去年7月經報道和社會壓力下,當局雖已將個案列為優先,並提起行政程序,但僭建物至今仍「健在」。上月有傳媒報道北區一僭建天台屋導至其他住戶長期牆身滲水、地板拱起及塞渠,戶主指早在零六天台屋興建時已開始投訴,但至今年初才當局列為優先處理個案,同樣至今未見任何行動。

     「拆遷組」成立至今三年,初時多次高調處理對其他住戶和公眾有嚴重影響的僭建物,並成功處理近300個案取得一定成效,但個案處理的速度仍然與長期受影響住戶的期望有巨大落差,更讓社會有虎頭蛇尾之感!當局必須全面檢討,真正站在受影響居民和公眾利益的角度,判別優先個案,更重要是必須總結三年來僭建處理成效不彰的經驗,採取應對措施完善流程,加快個案處理。長遠來說,更要從完善法律的源頭著手,加強處罰和簡化行政程序。


時事評論人( 逢周二、四見報)
林宇滔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可行選項與代價 力報 2013-07-16 眾言堂 林宇滔

可行選項與代價

力報 | 2013-07-16
報章 | P06 | 澳聞 | 眾言堂 | By 林宇滔

      上周香港政府擬擴建3個堆填區的撥款申請均觸礁而回,江門巿鶴山核燃料加工廠亦因應上千名群眾上街遊行抗議而取消,兩項目同樣因為民間反響極大而被迫擱置,但問題根本從未解決,社會最後仍須面對。
      首先是香港垃圾問題,源頭減廢和資源循環最多只可減量,且前提是居民必須接受嚴格的垃圾徵費制度,堆填區是必須的垃圾終端處理設施,要暫緩擴建就必須將垃圾焚化(可減量9成以上),但環保團體質疑焚化會產生劇毒二噁英,周邊居民則長期受堆填區臭氣和污染影響,即使港府能立即實施垃圾徵費,最多亦只能將興建焚化爐和擴建堆填區的時間稍為延後!
      至於核燃料加工廠,目前廣東共有5座核反應堆正在運作,連同正興建的5座和計劃興建的22座反應堆(全部距澳300公里內),在區內興建核燃料加工場只是遲早,否則長期遠距離運輸核燃料亦會衍生其他問題。
      今次備受爭議的核燃料加工廠,只是將自然鈾礦中濃度只有0.7%的「鈾235(同位素)」,提純至5%作為核燃料(核武鈾濃度需在85%以上),整個過程都不會產生任何高輻射,工人甚至不需特別保護,因為核燃料要在特殊的核裂變過程,才會釋出能量和產生高劑量輻射。在資訊不對稱下,加上福島核事故的陰霾,公眾憂慮核設施安全實可理解,但個人認為,正在運作和即將興建的核電廠的安全,更應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因為每個核電廠興建時都聲稱採用了最安全的技術,亦有最嚴格的管理和監管程序,但蘇聯切爾諾貝爾、美國三哩島和日本福島三大核事故,都與人為操作和設計失誤有關,事實證明再精密的設計和監管程序亦難保不會出錯。
     儘管發生多次重大核事故,但核能發電確實有低成本、超低污染等優勢,以台灣為例,核能發電成本若為1元,燃煤、燃油、水力和天然氣發電成本則分別要1.28、2.91、3.34和4.1元,更不會像燃煤發電會產生陰霾天氣,這正是核能無法被取代的關鍵原因。不擴建推填區、不興建焚化爐當然動聽,但社會準備好嚴格高昂的垃圾徵費了嗎?停用核能發電雖可防止核事故,但我們做好增加電費和空氣污染加劇的準備嗎?世上從來沒有萬全之策,客觀地在可行選項中,充份考慮每項決策的代價,並作出平衡取捨,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時事評論人( 逢周二、四見報) macaopen@gmail.com
林宇滔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勞師動眾斑馬線執法無成效 2013-06-16 P02 | 澳聞 | 市民日報

勞師動眾斑馬線執法無成效   


市民日報       2013-06-16
P02 | 澳聞     


【本報訊】治安警察局及交通事務局日前公布,兩部門自今年首5個月,合共錄得386宗車輛在斑馬線不讓行人的檢舉。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坦言,車輛在斑馬線不讓行人的情況十分普遍,但根據上述數據即平均每日約只有2.5宗檢舉,他批評當局並沒有定期抽樣執法,反而現時「勞師動眾」派員在斑馬線等人違法並沒有阻嚇性,建議當局定要加強作恆常執法。

對於近期本澳發生多宗行人橫過斑馬線時被撞倒受傷的車禍,當中更有學童死亡,社會廣泛關注斑馬線安全問題。治安警日前聯同交通事務局對車輛在斑馬線不讓行人檢舉,有傳媒質疑警方在意外後刻意「做SHOW」。

林宇滔更評政府「安排好先執法」,當局並沒有定期抽樣執法,反而「勞師動眾」,笑稱,「派一隊team啦,成隊人喺度望住一條斑馬線,跟住就等違法。」(右圖)他批評這種做法與恆常交通警看到有人違法便執法的阻嚇力差距很大,呼籲當局定要加強恆常執法。對於駕駛者的不良駕駛習慣及違反駕駛規則,他認為政府需加強宣傳教育,並持續執法。
為提高駕駛者安全意識,林宇滔認為需切實研究推出扣分制的時間表。

倡推扣分制提高駕駛安全意識他稱,具體操作上,當被扣到一定分數時必須停牌、或被扣到到一定分數時必須上一些教育課程等,這可由社會討論扣分制的操作形式。他強調,必須有機制令考獲執照的駕駛者持續安全駕駛,要有警剔性,並需要加強宣傳防禦駕駛技術,教導司機預測到一些意外可能發生的情況,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並提升安全駕駛意識。據他了解,本澳交通事務局有向巴士司機推行防禦駕駛技術,但這只是當局教導巴士司機巴士內部安全技巧,並沒有延伸到複雜道路環境有更多預測環境的情況。

社會有意見指,斑馬線設置在巴士站前方,其他駕駛者或會因被巴士遮擋視線而撞倒行人,本澳是否需檢討斑馬線及巴士站的位置?林宇滔認為當局可因應社會實際需求作出調整,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駕駛者要安全駕駛、行人亦要遵守交通規則。他提到,本澳部分斑馬線用料有問題並掉色,當下雨或天黑時,駕駛者看不清是否有斑馬線容易衍生意外,故斑馬線的用料及道路的燈光非常重要。他稱,交通事務局門前的斑馬線試行用反光、防滑等材料,即使天黑或下雨亦會清晰看見,而有關試行已有一段時間,當局為何不普及至全澳?「交局應該去做,整靚條斑馬線唔會有啲咩質疑呀!但唔知點解好似做極都做唔到落去咁樣」,促請當局立即跟進。

時事評論員余榮讓認為,本澳部分地方的斑馬線設置過多或過少,會影響行人或駕駛者安全,建議有關部門及時檢討。他又提到,新巴士服務模式營運後帶動很多人入行,但他們駕駛重型汽車的經驗未必足夠,且在巴士管理安排上,有時司機一程駕駛時間很趕,或會衝斑馬線及交通燈,易生意外。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