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環保靠口噏垃圾資源化無影 提升回收產業生態鏈技術 建環保園工廈配合回收業 2018年4月6日|市民日報

環保靠口噏垃圾資源化無影 提升回收產業生態鏈技術 

建環保園工廈配合回收業   

【本報訊】環保局的《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提出10年後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6年的每日2.11公斤減少至1.48公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目標太低,達不到環保城市的目標。他又批評本澳環保政策停留在宣傳教育、概念性的推行為主;回收產業停留在低水平,完全沒有在本地實行任何垃圾資源化。他認為政府應推動回收產業生態鏈的技術提升,思考在堆填區設環保園,興建工業大廈,配合所有資源回收產業,通過技術及設備將本澳垃圾資源化。
林宇滔表示,澳門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10年後的目標才是1.48公斤,反觀北京、上海及東京都設在1公斤以下,而鄰近的香港亦只是1.39公斤,但亦考慮家居廢物徵費措施,希望與先進城市看齊。而澳門過去10年曾推出環境保護規劃,當時回收目標希望2020年回收率達五成,但明顯該計劃因沒有配套一直拖延,故要重新制訂,現時才推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明顯是遲起步,而且目標太低。
政府應有更大決心提升目標 
他又說:「雖然目標低,但政府如果重唔去做一啲配套,我擔心喺2026年都未必做得到」。他認為政府或因沒有足夠決心故將目標定得較低,要推動澳門成為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政府應拿出更大決心提升目標,以及有更多不同指標去落實標準。
「減三成嘅人均垃圾量,我哋嘅回收率係咪真係有效提高?」林宇滔質疑計劃沒有提及回收率會提高至多少,可能汲取之前教訓,提出來亦做不到,現時索性不提。「係咪人均垃圾量減低就代表我哋真係達到環保城市嘅目標?我覺得唔係!」他批評本澳環保政策停留在宣傳教育、概念性的推行為主,現時回收量低、不升反跌,更重要是回收產業停留在低水平,純粹是收集後再轉運,完全沒有在本地實行任何垃圾資源化。
內地收緊廢料進口澳響警鐘 
他坦言,內地收緊廢料進口標準,對本澳回收產業及環保政策是很大的警鐘,廢紙商可能因成本增加而導致未能出口,若政府不提供支援,他擔心本澳將來可能連廢紙都不能回收,玻璃樽回收亦暫停,他擔心將來本澳可能只餘下有一定價值的金屬可回收,其他垃圾逐步停止回收,只能焚燒。他認為較失望的是政府沒有在計劃中清晰提到回收方面的具體內容,而且較多是框架式及概念式的內容,甚至連實施日期亦不清晰。
落實污者自付生產責任廚餘 
他認為應推動回收產業生態鏈的技術提升,真正實現資源化,開始時要靠政府政策、土地空間傾斜,以及營運補貼,甚至購買服務,確保回收產業可將垃圾資源化。長遠而言,可通過污者自付及生產者責任制的模式去自負營運;政府應提升環保回收產業附加值達到資源化,引入更新技術,集約利用土地,能否思考在堆填區設環保園,興建工業大廈,配合所有資源回收產業,通過技術及設備將本澳垃圾資源化;希望環保產業不再是簡單、低層次的「收買佬」、轉運,要真正做到資源化。
特別是廚餘回收,林宇滔批評2019年才推行廚餘回收先導計劃,2022年才完成第一期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廚餘回收的研究早已完成,亦非新技術,困難點只在於土地,他認為只要政府將環保政策作為本澳重要政策,廚餘處理計劃根本應該在這一、兩年內落實;廚餘佔本澳垃圾量38.5%,特別是廚餘的水份較多,對焚化爐的壓力較大,處理好廚餘問題便可成為「政績」,政府應按輕重緩急去做。
而塑膠佔本澳垃圾量21%,2016年每日棄置的膠樽有17噸,林宇滔認為政府公共設施應帶頭設置濾水機,這是健康城市必備要素,亦有助市民更健康及環保。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