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澳門水域水質改善應有規劃統籌落實 2019年7月12日 |訊報

澳門水域水質改善應有規劃統籌落實   
澳門自2015年底獲中央政府明確擁有85平方公里海域的管理權,但在水域管理和水污染治理上,卻不見得有整體協調,除2018年通過《海域管理綱要法》外,多項的細則法規和政策配套仍未見落實,明顯未有利用好中央給予的85平方公里管理水域。筆者認為,當局應對本澳水域的管理應用、治污和水質改善等制訂策略和規劃,逐步改善本澳水域管理。
大雨後泳灘水質惡化勿下水
筆者今日先談一下本澳水域的水質改善問題,海洋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根據市政署上月底公佈的《2018年度澳門泳灘水質監測報告》指出,參考香港環境保護署的泳灘水質全年級別制,本澳年度的泳灘水質細菌類總體情況被評為“水質欠佳",其中兩泳灘均於11月評為“極差”等級。當局亦指出,泳灘的水質在大雨期間或大雨過後可能會迅速惡化,通常在三天左右水質會回復正常。因此,應盡量避免在大雨期間或雨後三天內到泳灘游泳,這是居民應該要留意的信息。
此外,近日本澳沙灘接連出現大量垃圾堆積,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其實有關情況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原因是周邊地區因洪水、大雨或颱風原因,將原本堆積在岸上或岸邊的垃圾沖到水中,垃圾隨水流風勢沖到澳門,每當夏季吹南風時,本澳兩個主要泳灘就成重災區。據悉,每年最少有兩三次,短則兩三天,長則情況可維持一周,由於垃圾隨海水而來,澳門可做的只能待其沖到海灘上再由清潔專營公司處理。現時每日在兩個海灘上平均收集的垃圾約一至兩噸,當海水垃圾多時,垃圾量可達8噸以上,過去最高記錄更試過一日達30噸,數量驚人!
南風將海水垃圾吹至泳灘
當然,要避免澳門的海灘受海水垃圾影響,也可考慮在海灘外設欄網阻隔,但網的大小、安裝維護清理成本等都要作考量平衡,免得成本高昂或產生新的問題出現。
在海域海水水質方面,環境保護局自 2017 年底開展“澳門海域水質監測方案研究”,作為日後制定海域水質監測工作的基礎數據,根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是影響澳門海水水質的主要指標。同時,外海水、珠江地表徑流、周邊陸源污染和水動力條件亦會對澳門海域的海水水質?生影響。近十年,澳門沿岸水質總評估指數整體呈下降趨勢,當中重金屬評估指數呈下降趨勢,但非金屬評估指數呈上升及超出標準值的趨勢。
筆者認為,上述兩個研究基本反映出本澳水質的現況。不過,最影響公眾的往往是沿岸的海水臭味問題,坊間不少意見均認為,澳門半島沿岸的污染與污水廠逾半污水未經二級處理有關,但實際上,澳門污水廠的尾水是通過一條長三點八公里的管道,排放至珠澳人工島的南端,與近岸污染無關,但其對整體水質確有影響,這相信也是本澳整體水質“非金屬評估指數”呈上升及超出標準趨勢的原因之一。
污水廠離岸排放非沿岸臭味關鍵
為此,當局已承諾盡快落實在珠澳人工島興建大型污水廠,將A區及澳門半島的污水集中處理並全部經二級處理才作排放,筆者期望當局應交待清晰的時間表,讓公眾監督落實時間。
本澳沿岸污水臭味問題原因是生活污染經雨水渠直接排放到沿岸,污染物不斷累積造成。其成因如下:一、如食肆等商舖或住宅將污水渠非法或錯接入清水井;二、住宅用戶將洗衣機放在露台或天台令洗衣水通過露台地漏進入雨水渠網;三、僭建天台屋或更改單位間隔時,將起居飲食、洗衣及廁所產生的污水非法駁入雨水渠。由於這些情況在本澳甚為普遍,故即使在晴天,本澳沿岸的雨水渠口若未作截污工程,都經常會見到有污水持續流出,若遇上水退或水流緩慢,污染物就會在沿岸沉積產生惡臭。只要實地觀察,本澳包括黑沙灣海濱、皇朝觀音像、甚至路氹區在內的多個沿岸雨水渠在晴天仍有持續排水,且不少帶有泡沫、油份、甚至排泄物的污水。
近岸污染臭味應截污清淤解決要根治
沿岸污染,必須按部就班從截污、清淤和防治三個方向著手。截污就是要避免再有污水直接流入沿岸水體,即如今次擬在黑沙環沿岸排放口進行工程,將平日在雨水渠流出的污水截流至污水渠網,停止再有污染物流入沿岸。
清淤就是將長年沉積水底的淤泥污染物清走,可分為工程和生物法,前者通過挖泥機械等將污泥直接清走,時間短但對生態影響較大;後者是種植水生植物或紅樹林吸收底泥中的污染物(南西灣湖有用此方法),對生態破壞小但需時較長。
防治就是要有措施避免再有污水經雨水渠網流入沿岸,包括定期巡查商戶及食肆,打擊違法接駁渠道,以及修例將露台地漏改為應接駁至污水渠,以及提升污水泵房的安全系數,防止幾年前因北區泵房故障,污水無法分流至後備管網而須直接排到沿岸的情況再次出現;此外,針對鴨涌河及內港等涉及跨境污染問題,當局亦應通過粵澳合作機制,確保兩地一同做好截污和清淤工作。
為此,幾年前筷子基北灣已作雨水渠截污,臭味已有改善,另一個重災區是黑沙灣東北沿岸截污工程也剛完工,應可有效阻截污水再流入沿岸。現時臭味是源於水底下的污泥未清,環保局、海事及水務局和市政署等應落實跨部門治污。
應檢測原水及供水微膠粒作應對  
海水微膠粒污染近年亦備受關注,最近聖若瑟大學科學及環境研究所指出,在黑沙和竹灣泳灘收集的沉積物樣本顯示,每公升水有700至800粒微塑膠,而西灣大橋澳門落腳點的數量更逾1700粒。筆者記得去年曾與家人到香港赤柱海灘,當時已肉眼看到水中有大量的塑膠碎片,故對澳門水域發現微塑膠不感意外,加上早有研究發現連礦泉水都存在微塑膠,雖然目前未有研究證實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但筆者建議政府應先對本澳原水及供水的微塑膠含量作出檢測及分析,有需要時要在水處理工藝作調整,減少市民通過食水吸入微塑膠的量。順帶一提,澳門目前仍沿用1996年頒佈的《供排水規章》和食水標準,有關標準已嚴重落後,如澳門食水含鉛標準較香港寬鬆十倍,雖然水公司會按世衛標準檢測食水,但標準應該與世衛指引同步,確保食水安全得到更明確的法律保障。
總體而言,澳門針對整體水域的管理和水質改善,應該統一的統籌和規劃,並通過有效的跨部門去落實,確保本澳水域得到有效的利用,水質和水域環境也能得到持續的改善。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