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人為保育紅樹林合理 惹爭議欠事前溝通 林宇滔:民署生態管理應透明 澳門日報 2013-01-27 B07 | 澳聞

人為保育紅樹林合理 惹爭議欠事前溝通
林宇滔:民署生態管理應透明   

澳門日報       2013-01-27   B07 | 澳聞  

    【本報消息】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指,望德聖母灣濕地在多年前因填海被封,民署多年清淤管理使其成為人工濕地,現時以人手將底泥堆建成生態池,使鄰近葡韻一帶有較高水位,豐富該區生態系統,提升自淨力能,認為生態原理上說得過去。但民署在開展同類工作前,應預先公佈,聽取不同的意見,取長補短,減少爭議。

    近期龍環葡韻五個生態池建設引起反對和議論,民署幾經解釋但仍難釋除公衆疑慮。林滔宇認為,今次問題需從上述地方的歷史瞭解,望德聖母灣前身為鹹淡水交界的紅樹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因填海造地被封閉,失去海水潮汐更替,紅樹林逐步枯死,僅靠雨水和含相當汙染物的地表水補充,水體逐步由鹹變淡,枯水期更幾乎乾塘,沒有水循環,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過去十多年,民署以人工濕地的管理方式“幹預”,每年清淤並引入各種動植物,清除有害植物,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現時該處已成為保育特色和繁茂鷺鳥林的人工濕地,若非人為的管理,該處已是死水或泥沼一潭。

     翻看資料和實地觀看,今次民署以底泥堆建生態池,方式類似“梯池”,池體與整個水體連通,豐水期水面會連成一體,枯水期則可令龍環葡韻一帶相對水位較高,有水作為媒介,加上生態池上種植多種植物,形成生態循環,發揮自淨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民署長年均以人工濕地方式管理望德聖母灣,每年亦會清淤和持續生態工程,原理類似鄉間池塘需定期“刮塘”一般,否則池塘生態難以循環恢復;又如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需定期清淤和生態補足區內由荒廢漁蝦池改造的人工濕地。


    對於有關工作是否需要環評,林宇滔指現時社會討論的環評工作是涉及土地用途改變對環境影響的問題,性質與今次事件有別,即使環評也未能對準問題。引起今次爭議,認為源於社會對生態保育的意識不斷提升,從是次事件亦反映民署日後在有關生態管理工作上,應及早公佈年度計劃,簡明向公衆介紹,聽取不同意見,取長補短,減少社會憂慮和爭拗。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