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公帑運用更透明 17公資企業財報上網 | 2020-07-29 力報

 2020-07-29 力報  A01  |   要聞  |   頭條  |  公帑運用更透明 17公資企業財報上網

《公共資本企業對外公布資料指引》於上月23日公布生效,按照有關規定,公資企業的組織架構、賬目、營運報告等資料應於《指引》生效30日內提交公開。至昨(28)日,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網站上已可查閱12間公資企業及其旗下五間子公司合共17家企業賬務資料。依法需公開資料的公資企業中,還有澳大創科有限公司、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尚未公開有關資料。
為解決過去公資企業財務預算、組織運作不透明的問題,本屆政府成立「公共資本監督規劃辦公室」,由前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出任辦公室主任,主要職責為加強對公共資本企業和自治基金的監督,以確保公共資產的安全與效益,促進公共財政投資的保值與增值。上月23日,特區政府公布實施《公共資本企業對外公布資料指引》,明確本澳公資企業公開有關資料的標準與規範,令公共資本流向更加透明,接受全民的監督監管。截至昨日,共有17家由政府獲其他公法人持股超過50%的公資企業依法公布資料。根據《指引》,公資企業應公布包括基本資料、股東及其出資資料、組織架構資料、賬目及年度營運報告資料等,涉及商業機密、簽訂保密協議及法律禁止公布的資料則可豁免。從各企業公開的財務資料可見,包括澳廣視、科學館、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等公資企業均依賴特區政府補貼來維持運作,其中澳廣視2019年獲得3.03億元政府補貼,賬面錄得586萬元純利。而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成立不滿半年,獲得政府補助4.3億元,扣除約4.2億元經營開支,結餘1,122萬元,擁有約14億元淨資產。另外澳門科學館2019年獲澳門基金會1.65億元補貼,補貼金額較2018年增加。澳門電貿營收28 萬 虧990 萬元值得關注的是,成立於1999年的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由特區政府持股30%,工商業發展基金持股70%,2019 年錄得990.6 萬元的年度虧損。該公司的全年營業收入僅為28.5萬元,但人事開支就高達728.3萬元(18人),佔總支出71%。根據介紹,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推動特區政府的電子報關普及使用工作,致力為企業提供一套安全及高效的電子商貿平台,提供可靠的電子數據交換,促進市民與企業利用電子形式進行報關業務。雖然電子報關為該公司主要業務,但2019年的財報顯示,該公司28.5萬元收入中,只有4%來自准照或報關服務,約為11,400元;SSL證書及數碼證書收入佔11%,約為31,350 元,而其他85% 的收入則來自「利息與其他」,約為24.23萬元。該公司就財務狀況所做的報告中指出,「旅客因攜帶過量需徵消費稅物品而使用本公司電子報關系統申報進口准照服務方面收入較預期高,總計達13,000 元」。事實上,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受到立法會議員的關注,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今年3月審議《2018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後,曾約見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等五間公資企業,「想了解他們做了甚麼生意」。平心而論,公資企業設立的目的並不以營利為最重要目的,譬如科學館、澳廣視或基本電視頻道服務等公資企業,事實上都涉及公共服務與公共利益,因此難以光憑盈利與否論斷其價值。公資企業之後 輪到自治基金?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今次公布的公共資本企業清單基本符合《公共資本企業對外公布資料指引》要求,令過去非常神秘的公共企業得到一個日常運作及財務狀況的輪廓。但他指在細則上數據,例如採購、風險、擔保等數字空白,而社會熱議的十多個基金運作情況亦欠奉,他希望公產辦能持續優化相關數據。長遠來說,林宇滔認為公產辦應再全面檢視《指引》內容,並列出罰則,如有公共企業不能達到社會責任的期望標準,需要有機制處理,最嚴重便應考慮公司應否繼續存在。他補充如果《指引》條列細化完善後,公產辦可以說是完成任務,政府或可考慮關閉公產辦,不用在政府內架床疊屋,由相應常級部門運作《指引》便可。

濠景頻跌窗威脅居民安全傳新促跨部門助住戶驗窗維修 | 2020-07-29 澳門日報

2020-07-29 澳門日報  B08  |   澳聞  |   濠景頻跌窗威脅居民安全傳新促跨部門助住戶驗窗維修

【本報消息】傳新澳門協會致函行政長官,促統籌協調部門解決濠景跌窗問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該會近期接到不少氹仔濠景花園小業主求助,反映該屋苑跌窗問題極為嚴重,極擔心遲早會出現人命傷亡。
八成窗戶安全成疑
林宇滔指出,根據《民法典》,大廈外牆、天台、公共走廊或公共部分窗戶屬大廈共有部分,出現脫落或意外由大廈所有業主共同承擔,但單位內窗戶則屬業主擁有,如出現跌窗問題,小業主要負上全部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不過,就算去年八月有團體主動為跌窗重災區的氹仔濠景花園及南新花園住戶(逾三千戶)提供免費驗窗計劃,最終只有八十五個住宅單位參與,比率不到百分之三,反映居民對窗戶保養意識不足。更令人憂心的是,該團體指在參與驗窗住戶中,有七至八成窗戶存在危險,反映濠景及南新兩屋苑的窗戶可能因為使用年期、用料或日久失修等原因,已出現系統性風險。
做好配套強制驗樓
林宇滔稱,目前本澳約三分之二樓宇樓齡已達三十年以上,總數更逾五千幢,當中大部分均沒有定期保養維修。當局如不盡快立法實行強制驗窗及驗樓計劃,跌窗、外牆剝落傷人,甚至奪命意外只是遲早問題。
林宇滔希望行政長官能指派部門優先處理濠景個案,要求所有業主驗窗及維修,再全面在澳推行強制驗窗及驗樓。例如立法強制驗窗驗樓,同時工務局有必要盡快做好配套,包括訂立驗樓驗窗的清晰標準程序,並與學術機構合作培育相關專業人員;房屋局亦應根據組織法,協助私人樓宇成立管理機關,以及通過樓宇維修基金資助業主等;都市更新公司亦可根據章程中"推動預防現存建築物老化以及衛生、美觀及安全條件惡化"的原則,為業主提供一站式技術顧問支援服務等,確保居民能在市場找到價格合理和具專業資格人士檢測維修,也可作出相應貸款或資助等,讓守法業主能依法做好自己單位及大廈維修保養。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林宇滔:次期消費卡服務免競投欠妥 | 2020-07-25 市民日報


2020-07-25 市民日報  P04  |   澳聞  |  林宇滔:次期消費卡服務免競投欠妥
【本報訊】政府第二期消費卡將在8月起使用,涉及金額36.8億元,澳門通將收取商戶0.5%手續費,商戶批評澳門通沒有延續免收手續費,市民質疑政府利益輸送。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澳門通在第一期消費卡是最大得益者,豁免所有行政費,是澳門通獲得政府豁免公開競投,成為消費卡唯一服務商的基本條件,該公司應延續免收手續費。現在若條件改變,政府應解釋清楚並考慮其他電子支付商的可能性,長遠政府應盡快籌建類似香港「轉數快」開放式電子支付平台。
澳門通日前表示,已按承諾不收取第一期消費卡計劃任何費用,澳門通在第一期消費卡付出3000萬元營運成本。受疫情影響收入減少,交易手續費一般收取1%或以上,強調收取商戶第二期消費卡交易的0.5%手續費,並不是賺錢,0.5%手續費亦不足以支付營運成本。該公司已開展全澳2.8萬部消費卡機升級工作,7月內會完成,升級後商戶才可收取第二期消費卡。
林宇滔對澳門通的解釋表示不能接受,他指出:當初政府指定澳門通作為發放消費卡唯一的電子支付商時社會有不少爭議,包括有意見質疑不應由澳門通獨攬,為此,當時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解釋,「因澳門通承諾豁免包括印卡、場所機具的按金和租金的行政費,與澳門通合作,原因是其願意豁免政府所有行政費用,且其覆蓋較廣方便市民。」在澳門沒有一個如香港「轉數快」的電子交易平台,而澳門通又豁免政府和商戶所有行政費用前提下,當時政府的選擇可以接受。
首期投入成本 次期何以收費
他謂,政府推出第二期消費卡時,若上述條件不變,再豁免公開競投直接由澳門通提供服務,相信問題不大,但如果條件已改變,政府就沒有理由再豁免公開競投,推定由澳門通做第二期消費卡服務。因為不排除市面上有其他合適電子支付供應商,他們可能有更優惠的條款。而因為第一期消費卡澳門通投入了成本,澳門通在第二期消費卡就不需投入固定成本,他質疑為何澳門通在第二期才向商戶收費?
林宇滔認為,儘管澳門通可能在第一期的消費卡中投入不少機具和成本,但相關成本是其擴大市場佔有率的必要投資,澳門通要擴佔市場就要有所投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而且器具安裝一向免費,商戶只需付按金,因應成為消費卡唯一指定電子支付商,澳門通增加了數以千計的消費點,這些都是其過去投入大量推廣費用也達不到的效果,加上澳門通機具除了消費卡,也兼容「Mpay」,居民在使用消費卡之餘,也會使用「Mpay」消費,當中「Mpay」對每筆消費會照收取手續費,澳門通完全有額外收益。故而他認為澳門通以投資大、收入減少為由,收取商戶手續費的理據不充足。
他直言,雖然澳門通沒有說過第二期都免收商戶手續費,公眾得到的訊息是「澳門通免收任何手續費」,認為是沒有分期的。而且澳門通在事件中獲得相當大的利益,現在整件事就變成米已成炊,如果政府與澳門通溝通期間,澳門通堅持相關操作,政府應及早通知公眾,倘若公眾反響大,政府應考慮尋找其他電子支付公司去做,或尋求其他解決方法,而不是含糊帶過。他認為今次事件政府的處理方式有欠妥之處。得知澳門通會收取商戶費用,有傾斜澳門通之嫌,難免惹市民質疑。他呼籲澳門通延續豁免收取手續費,否則負面聲譽所造成的影響遠高於可獲得的千多萬元。
速建支付平台 打破一家獨大
林宇滔續說,例如在電子支付方面,政府在很多方面向澳門通傾斜,如心出發遊澳門計劃,當中社區遊路線,每名居民可獲得1張100元澳門通的餐費,該100元就是旅遊局向澳門通購買,政府應交代,為何本地遊的消費卡要「幫襯」澳門通?為何不採用其他?有沒有詢問其他電子支付商意見?以及現時巴士服務,巴士票價都是透過澳門通支付等等,他認為,如若巴士續約後,仍由澳門通獨攬支付、獨家收取政府巴士優惠補貼結算費用,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當局應打破,長遠政府應盡快籌建類似香港「轉數快」的電子支付平台,將來就不會被人「箍住條頸」。
他又稱,政府解釋指澳門通收取的手續費上限是0.5%,代表著向大企收取的手續費會少於0.5%,中小企反而會被收取0.5%手續費,這完全有違消費卡為促進內需,幫助中小企的原則。
他同時關注澳門通註冊資本只有1000萬元,較其他電子支付公司少,然而消費卡數十億元現金流轉,澳門通除了1000萬註冊資本外,有否其他擔保金,確保流轉的幾十億安全?政府應檢討澳門通的註冊資本是否合理平衡到所有消費者的權益。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濠景跌窗百多隻政府依然官僚不作為 | 2020-07-24 訊報


2020-07-24 訊報 P03  |   宇論滔滔  |   By 林宇滔  | 濠景跌窗百多隻政府依然官僚不作為

日前,氹仔濠景花園"又"發生跌窗事件,幸無造成人命傷亡,據該屋苑去年發出的公告,單是該屋苑近期發生跌窗事故竟多達168宗!不少氹仔街坊亦表示,近年平均每一、兩周就有跌窗,其中濠景花園近布拉干薩街更是重災區,年前甚至有窗戶跌入托兒所範圍,幸好被所方"早有準備"的隔物篷擋住未造成傷亡。為此,濠景不少業主甚至建議興建有蓋頂的行人通道保護行人,雖然有關建議或過猶不及,且不能治本,但也真正反映居民的憂慮和無奈。
近兩年最少三宗跌窗砸中途人
特首賀一誠去年八月競選期間,也曾落區到中央公園一帶,也有市民反映附近樓宇跌窗情況嚴重,賀表示有很多團體及市民反映過,認為問題值得重視,該區樓宇的窗戶不大,建議可加裝保險鏈防止事故發生,業主亦應多檢查窗戶的支撐及窗鉸等。
由於沒有官方正式統計,筆者只能翻查新聞資料,發現近年本澳已發生多宗跌窗傷人的意外,如二零一八年兩女途人在盧九街被跌下來的鋁窗戶砸傷;二零一九年,三盞燈及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也先後發生跌窗砸傷途人的意外,除飛窗落街外,大廈外牆石屎剝落砸傷途人的意外亦年年發生,無被報道或不涉傷人的外牆剝落個案更多不勝數。
外牆剝落砸傷途人全體業主有責
據筆者的不完整記錄,2017年初就有一名男子途經亞利鴉架街豐榮大廈時,被一塊約五厘米石屎墮下擊中,頭部受傷;2012年更有老翁在筷子基懷疑被從大廈甩脫約手掌大的石屎擊中,導致頭骨爆裂嚴重受傷;2015年一女子在下環被六樓剝落的一塊磚塊擊中至右小腿骨折。大廈窗戶及外牆石屎飛墮落街、甚至傷人,絕不是個別個案。
根據《民法典》一千三百二十四條,大廈的外牆、天台、公共走廊或公共部分的窗戶屬大廈的共有部分,出現脫落或意外由大廈所有業主共同承擔,但單位內的窗戶則屬業主擁有,如出現跌窗問題,小業主要負上全部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絕對不能輕視;面對越趨嚴峻的舊樓保養維修問題,政府必須加強法律的宣傳和推廣,一方面使小業主明白大廈公共部分和窗戶失修會危及住戶本身和途人的安全,且萬一出現意外,小業主亦可能要負上沉重的賠償和法律責任。
安全意識不高免費驗窗參與率僅3% 
不過,就算去年八月有團體主動為跌窗重災區的氹仔濠景花園及南新花園住戶(共逾三千戶)提供免費驗窗計劃,最終只有八十五個住宅單位參與,比率不到百分之三,這正好反映居民對窗戶保養意識不足,且對跌窗可能產生的巨額民事賠償、甚至刑事責任也不清晰。
更令人憂心的是,該團體指在參與驗窗的住戶中,有七至八成的窗戶存在危險性,這也反映濠景及南新(一九九七及一九九二年入伙)兩屋苑的窗戶可能因為使用年期、用料或日久失修等原因,已出現系統性的風險。
南新濠景驗窗問題比率達七八成
現行的《都市建築總章程》第七條一款雖已明確規定:「現有建築物應以五年為一期進行保養、維修及改良工程,目的是使建築物經常維持在良好的使用情況。」但礙於沒有明晰的驗樓指引和罰則,令法律僅為一紙空文,即使有個別小業主想履行大廈公共地方的驗樓責任,很多時也無從入手,對於屬私人單位因窗戶失修導致跌窗,也明顯更無能為力!故濠景管委會多年來只能不斷通過公告提醒業主注意窗戶保養,但根本沒有效果!很明顯,濠景事件若政府不介入,大家只能任由窗繼續跌!
筆者一直同意,業主是大廈維修保養的第一責任人,但面對法律滯後、且不少業主心存僥倖心態,政府也必要有強制手段介入處理。故筆者須指出,該法第七條二款也規定:"透過事先驗樓,土地工務運輸局得着令進行上款所指工程,但倘業主拒絕或疏忽,在不妨礙有關處分的執行下,土地工務運輸局亦得進行必須的工作,並且在倘有必要時,對已支出的費用進行強制性徵收。"過去針對不少危樓問題,若業主不配合維修,工務局也會強制進行必要維修,及後再作追收費用。
濠景窗跌不停政府應主動介入保公眾安全
儘管有意見認為,第二款執行的前提是"透過事先驗樓",但正正在一些團體的免費驗窗活動就發現大廈七八成的窗戶有危險問題,正好也折射出兩個屋苑的窗戶根本就有系統性的安全問題,若一同考慮濠景花園近年錄得百多宗實際跌窗事故,已足夠反映濠景鋁窗失修的問題已嚴重威脅住戶及公眾安全!
筆者還記得賀一誠上任初期就曾公開表示"不能容忍不作為"!面對越來越多的跌窗及外牆剝落意外,當局多年來既不推出強制驗樓、驗窗立法,也不主動運用好現有的法律工具積極主動介入,如要求強制濠景業主驗窗維修,根本就是部門卸責,少做少錯、唔做唔錯的官僚態度經典,難度政府真的要搞出人命才處理?
港2012年強制驗窗驗樓去年仍有奪命意外
針對樓宇老化和欠恆常保養維修的問題,香港在2012年已修法正式實施強制驗樓,要求樓齡三十年以上樓宇的業主每十年檢驗樓宇公共地方、外牆及伸出物,並要求樓齡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業主每五年檢驗和維修樓宇所有窗戶。
在實際操作上,樓齡達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如接獲屋宇署的法定通知,就須委任合資格人士對其單位窗戶進行法定檢驗,並負責監督檢驗後倘有必須進行的法定修葺工程,有關修葺要由註冊承建商在合資格人士監督下進行,證實窗戶安全後會獲發證明書及交回屋宇署。
澳逾六成卅年樓跌窗外牆剝落進高峰
簡單而言,就是香港政府會發信給認為有需要驗窗的單位,業主須在限時委託專業人士檢查及維修,並向屋宇署提交證明。盡管有強制驗窗的要求,但去年一月香港亦有女途人遭墮下玻璃窗擊中死亡。這也意味著,即使有強制驗窗的法律,執行力和速度也十分關鍵,但無論如何,強制驗窗肯定較本澳目前甚麼也不做為好!
正如上周專欄所言,目前本澳約三分之二的樓宇樓齡已達三十年以上,總數更逾五千幢,當中大部分均沒有進行定期的保養維修,可以預計,本澳已經進入跌窗、外牆剝落的高峰期,當局如不盡快立法實行強制驗窗及驗樓計劃,確保大廈做好基本的維修保養,保障住戶和公眾的安全,跌窗、外牆剝落傷人、甚至奪命意外只是遲早的問題。
立法強驗訂程序培訓適當資助多舉並
行當然,立法強制驗窗驗樓的同時,工務局有必要盡快做好配套,包括訂立驗樓驗窗的清晰標準程序,並與學術機構合辦課程培訓和考核本澳驗窗驗樓的專業人員;房屋局亦應根據組織法,協助私人樓宇成立管理機關,並對"樓宇管理作出技術協調及輔助",以及通過樓宇維修基金資助業主等;而都市更新公司亦應根據章程 :"推動預防現存建築物老化以及衛生、美觀及安全條件惡化",以此思考為業主提供一站式的技術顧問支援服務等,確保願意守法的居民能夠在市場找到價格合理和具專業資格的人士進行檢測維修,對於有需要的住戶,也可作出相應的貸款或資助等,讓守法的業主能依法做好自己單位及大廈的維修保養,利己又利人。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本澳斑馬線多年從沒規劃 林宇滔:有投訴就隨意加減斑馬線 | 2020-07-23 力報


2020-07-23 力報  A04  |   澳聞  |  本澳斑馬線多年從沒規劃 林宇滔:有投訴就隨意加減斑馬線

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目前本澳斑馬線缺乏統一標準,全面整治有其必要,在斑馬線材質方面,由於承辦工程公司不同,斑馬線的防滑系數等落差可以很大;燈光方面,由於街燈屬電力公司管理,與交通事務局未能做好協調,很多時天氣一壞,燈光便照不到部分斑馬線;最重要則為斑馬線擺位。
林宇滔指政府缺乏宏觀思考,「邊度有市民投訴就隨意加減斑馬線或暫移左移右」,加上本澳道路狹窄,本來應在街口設置的斑馬線,又要移後約五米方便轉向,在各種歷史問題影響下,斑馬線確有需要重新規劃。至於交通局揚言設置的斜向斑馬線,林宇滔認為可以推行,但笑言這不是重點,當局更應考量周邊的紅綠燈及整區的配套。
因此,林宇滔認為政府應先清晰將各區做好定位,若然將舊城區定位為行人區域,可增加更多斑馬線;但若將新區的周邊大馬路列為行車區,便有需要減省斑馬線或增設天橋。問及未來總體規劃能否針對斑馬線作出詳細指引,林宇滔認為絕對要推行,但他笑言指引一直存在,只是條列不清晰及沒有量化,灰色地帶甚多,但要優化亦非難事,要看政府對於總體規劃的着力程度。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冀研判疫情優化核檢 促進經濟多元化 | 2020-07-22 濠江日報

2020-07-22  濠江日報 A04  |   澳門新聞  |  冀研判疫情優化核檢 促進經濟多元化


【特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有專家學者預測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難以徹底結束,本澳防疫工作未來或將常態化,政府有必要繼續做好防疫工作,切勿因擔心影響經濟而在防疫上有所延緩。他並期望政府藉疫情之際做好長遠打算,改善外僱退場、帶津培訓、就業配對乃至職業認證等一系列工作,促進本澳職業架構得以優化,真正做到經濟適度多元。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近日以來單日確診數量曾一度破百,有意見擔憂香港疫情反覆或會拖累澳門與內地之間逐步恢復正常通關的進度。林宇滔昨日對此表示,澳門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向來高度倚賴外來遊客尤其是內地遊客來澳消費,雖然澳門政府在疫情期間的防疫工作做得不錯,但遊客大幅減少、經濟嚴重受挫是在所難免。若香港疫情導致內地重新開放來澳自由行簽證繼續拖延,恐怕會導致本澳經濟繼續低迷,對於本已難捱的博彩業、旅遊業以及其他周邊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但他亦認同現時有必要澳門與內地有必要繼續合作做好防疫工作,避免如鄰近香港一樣出現第二波疫情,切勿出現因擔心剛剛復甦的經濟再遭打擊而在防疫上有所延緩的情況,否則受創的就可能不單只是經濟層面,長遠而言更會嚴重影響澳門的旅遊城市形象,令未來振興經濟的工作更難開展。
林宇滔並指出,有專家學者預測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難以徹底結束,可能要1年半甚至2年後才會完全消失,因此對於本澳而言,防疫工作未來或將成為常態化。他據此預計在悲觀情況下,本澳經濟或至明年底仍難以恢復到以往的水平,因此政府必須要認真做好對周邊疫情以及本澳經濟形勢的持續研判,在優化核酸檢測等防疫措施、嚴防出現第二波疫情的同時,亦應在必要時透過加大力度推行更多經濟援助措施,尤其是要吸取以往的措施在實施之後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並加以優化。
此外林宇滔又認為,以往本澳經濟長期處於結構失衡的狀態,過於倚賴博彩旅遊業已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上述產業在疫情當中亦是首當其衝,大量員工陷入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困境。雖然政府已面向失業人士或有就業需求者開展帶津培訓,亦計劃對開工不足的在職人士開展同類計劃,但很多人就算完成培訓課程後亦難以轉行,一方面是求職者自己未必真正有意欲和勇氣去嘗試新挑戰,另一方面亦與薪酬待遇有落差、職位空缺難覓、就業配對不足等因素有關。若疫情仍要持續一段長時間,政府有必要做好長遠打算,包括改善外僱退場、帶津培訓、就業配對與轉介乃至職業認證等一系列工作,從基礎上促進整個職業結構得以優化,從而真正做到經濟適度多元,減輕對外來經濟的倚賴,幫助全體市民一起共渡難關。


倡分析本地遊數據 調整路線吸引高端客 |2020-07-22 濠江日報

2020-07-22 濠江日報 A02  |   澳門新聞  | 倡分析本地遊數據 調整路線吸引高端客


【特訊】第二階段"心出發遊澳門"今日開始增加10條路線。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建議適時整理、分析有關數據,作為未來調整旅遊路線的參考依據。他又提醒業界做好準備,思考本地遊路線脫離政府補貼後還是否具備吸引力,冀吸收足夠經驗,重新整理、包裝成全新的旅遊產品,將來吸引高質素旅客或更著重旅遊享受要求的旅客。
林宇滔表示,是次新增10路線相對有吸引力,尤其是探秘私人飛機、直升機等體驗有賣點,體現當局的心思,嘗試發掘澳門更多旅遊元素;而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報名手續等可簡化完善,更靈活處理。對於珠澳兩地人員恢復通關,會否削弱本地遊對居民的吸引力?他認為,礙於現時較難預約核酸檢測,及現階段暫不鼓勵居民大量出關旅遊,加上有政府補貼部分費用,相信短期內對本地遊未構成影響。
首階段15條路線推出已有一段時間,林宇滔指出,當局應適時整理、分析有關數據,用作未來調整旅遊路線的參考依據,向居民和旅客提供更豐富的旅遊體驗。與此同時,考慮到本地遊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在於有補貼,對於未來脫離政府補貼後,這些旅遊路線還是否具備吸引力?值得業界和當局深思。他建議業界做好準備,因不可能長期、持續補貼,相信本地遊項目運作一段時間後,業界能更清晰知道哪些路線、什麼項目更吸引人,從而重新整理、包裝成全新的旅遊產品,將來吸引高質素旅客或更著重旅遊享受要求的旅客,提供更多元優質的服務。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回收率創新低 產業商業化時代已過 林宇滔:政府唔好只係嗌口號 | 2020-07-18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回收率創新低 產業商業化時代已過 林宇滔:政府唔好只係嗌口號

環保局上月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指出去年本澳的城市固體廢物量達到55萬噸,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達每人每日2.24公斤,同創歷史新高。而資源回收率則下降至16.8%。垃圾「圍城」的情況再次令人關注。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坦言對此「絕對無法接受」,強調本澳除了要做好資源回收,更應在本地做好資源化的操作,由本澳承擔自身的環境責任,「政府應擔當主導的角色,不應只是嗌口號。」

林宇滔指出,不只本澳,全球都正面對垃圾量增加的問題。本澳近年垃圾量呈上升趨勢,很大程度與居民生活習慣改變,以及旅客量急增有關,「例如近年居民比較多在網上購物,加上外賣App的興起,所帶來的廢棄包裝,都與垃圾量的上升有直接關係。」

政府去年就焚化中心第三期工程進行公開招標,工程總造價達到25.67億元,建成後將新增兩台處理能力為每日650公噸的焚化爐。林宇滔認為,政府透過擴建焚化爐來緩解垃圾量過多的問題屬「無選擇中的選擇」,因本澳並無堆填垃圾的地方,焚化垃圾屬唯一選擇,加上垃圾量逐年上升、營運及維護等各個因素,導致擴建迫在眉睫,「問題是,擴建過後,我們雖然有足夠的垃圾處理能力,但是否代表我們要用盡它?」

內地收緊回收政策 林:應考慮在地資源化

去年資源回收率下降至16.8%,跌幅高達半成。林宇滔指出,一直以來,本澳的資源回收物經收集及處理後,都會運往內地進行回收再造。但近年內地收緊廢物回收政策,對本澳的回收產業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內地對於資源垃圾有很大的需求,故此過往內地一直是垃圾資源化的終端,簡單來說就是垃圾大國。但是過往內地對於資源垃圾的規管較為寬鬆,導致他們付出了很巨大的環境成本。故此,內地收緊資源垃圾的入口都是必然的,但是這個動作卻影響了全球,連澳門也受害。」

林宇滔亦指,內地政策收緊,亦令本澳的回收產業難以生存。他以紙類為例,過往內地需求較大時,本澳的紙類回收價曾經達到每公斤六毫子。但自從內地收緊紙類入口政策後,回收價就跌至每公斤三毫子甚至一毫子,「你會見到,以前還有不少公公婆婆以及外僱推車收紙皮,但現在基本上沒有人收了,因為不值錢。沒有人回收紙皮,導致不少商家都將紙皮扔在街上。」

「在紙類回收的問題上,我們是否應做多一點呢?我想,政府第一步可以在公共地方劃設空間,讓商戶可以清理乾淨並包扎好紙皮後,放在這些空間上集中回收,政府亦可給予優惠予這些商戶,鼓勵他們參與回收。相信這樣的集中回收計劃,可以將紙類的回收量提升至兩成左右,亦能減輕焚化爐的處理壓力,好過直接扔到焚化燒掉。」

他亦建議,政府可以仿效香港政府與廠商合作,在本澳興建紙張回收廠處理紙類資源,「澳門是否可以做一些工夫,將紙皮變成紙漿,甚至變成紙張,並由本地重新使用?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在地資源化的概念同樣可用於塑膠及玻璃回收物上,林宇滔指,在塑膠回收上,本澳應嘗試進行本地的預處理,「不只是將膠樽壓縮而已,政府除了要推動乾淨回收外,更應將之破碎,令這些塑膠成為更有用的原料進行回收再造。」玻璃方面,他提及現時本澳所回收的玻璃樽都會被送到氹仔進行處理,先磨成玻璃砂,再送到外地製成玻璃磚,「我認為本澳可以自行將玻璃砂製成磚,因為本地經常使用到,若技術不高時理應由澳門自行處理。」

林宇滔強調,政府長遠應想出一套完整的策略來處理資源回收的問題,「現在是時候訂出相關時間表,令市民慢慢消化,否則永遠都做不到。」過往商業化的資源回收產業的時代經已過去,要提升本澳的資源回收率,必須要靠政府適當的援助,來令回收產業可以持續發展,「政府在這個部分是責無旁貸的。應提供誘因予產業本地資源化,將資源化的其中一環變成本地的其中一項產業,變成一項公共服務來看待。」

長遠政策需配套 執法守法缺一不可

膠袋徵費已於去年11月生效,有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應進一步推行即棄塑膠餐具徵費與家居垃圾徵費等政策。但林宇滔認為,本澳應先逐步提升資源回收量,再配合其他環保政策,才能相輔相成,「本澳有許多工作都未做,應先做好資源產業的配套,令垃圾可在地資源化,再配合垃圾徵費,政策邏輯才會變得合理,亦能達到環保的效果。而非搞完一大輪後,最終都是扔入焚化爐內。」

他亦強調,除了強而有力的執法外,居民的守法意識同樣重要。「澳門很難一夜之間變成垃圾收費,你只會見到垃圾周街扔,如何改善居民這種習慣?就要靠政府要做一系列配套,令大家比較容易去接受。」

疫症當前 口罩消耗在所難免?林:疫情放緩時政府應推可重用口罩

肺疫年初在全球各地蔓延,政府在本澳疫情初期就推出「保障口罩供應澳門居民計劃」,本週政府更宣佈已售出一億個口罩,「全民口罩」被視為是本澳防疫成績亮麗的其中一個關鍵。但防疫之外,消耗口罩所帶來的公共衛生及環境問題亦不容忽視。

林宇滔強調,目前政府首要任務仍是嚴控疫情,公共衛生相較於環境仍是優先任務。他指出,口罩無法被回收再造,因當中涉及衛生問題,亦未必有回收價值。但他認為,市民切勿胡亂丟棄口罩,在疫情緊張時,應將口罩放入膠袋並棄置於有蓋垃圾桶,疫情放緩時亦應紥好口罩丟棄。他亦認為,在疫情放緩的情況下,政府可在取得疫情風險與環境衛生的平衡後,推廣使用可重用口罩,「因為可重用口罩肯定比一次性口罩更為環保。」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舊樓助設備殘損容易引發火警 政府卸責市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 2020-07-17 訊報


2020-07-17  訊報  A02  |   宇論滔滔  |   By 林宇滔  |  舊樓助設備殘損容易引發火警 政府卸責市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

本澳近月接連發生大廈電力設施殘舊或超負荷引發火警和停電事件,樓宇電力設施保養和負荷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根據官方統計,2019年本澳總用電量達58億度(千瓦時)、人均用電量也達8,640度,兩者分別較三十年前大增7.6倍及2.8倍;目前本澳約三分之二的樓宇樓齡已達三十年以上,總數更逾五千幢,可以預計,五千多幢舊式樓宇的供電設施就算得到合適的保養維修,也極可能出現超負荷的情況。
澳三分二樓宇樓齡逾卅年
澳電則指,不少舊大廈的公共電力裝置涉及設備殘舊、負荷達設計上限及不符合現行技術要求等問題,過去三年就發出近三百份通知,呼籲業主、管理公司正視大廈的公共電力裝置涉及設備維修保養,並於電費單上以特別訊息提醒涉及的約兩萬個業主,提醒其樓宇的公用電力設備有安全問題應作維修,但成效明顯不大。
幸運閣上月中低壓總掣櫃因短路而發生火警,引致總掣櫃及整個低壓掣房其他掣櫃都受波及,導致幸運閣A、B座及商場停電,其中住宅單位更停電超過兩天才恢復臨時供電。據澳電表示,分別於二零一三年及二零一七年先後向幸運閣的業主發出通告,提醒該大廈的公共電力設備存在安全隱患,而大廈亦曾於二零一八年發生總掣跳電事故。去年四月,黑沙環金海山十四座低壓總掣箱懷疑因缺乏維修保養,出現電線老化及漏水情況,引致短路故障,發生火警和電力設備嚴重損壞而導致停電,澳電同樣於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已在大廈張貼通告通知各業主,大廈的總掣箱及上升電線等公共電力裝置已嚴重老化及鏽蝕,對大廈供電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構成威脅,要求業主聘請電業承辦商進行更新工程,並停止所有電錶加大申請。
大廈電力缺維護超負荷非新鮮事
其他的低層大廈電力設施老化故障的情況更多不勝數,但共通點是,電力設施老化和超負荷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但礙於本澳沒有強制檢驗的要求,加上本澳不少大廈根本沒有業主會,令大廈公共設施的維修保養長期不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廈電力設施問題並非突然出現,基本都是設施長期沒有保養維修及超負荷運行才導致嚴重問題,只要業主或當局足夠重視,上述的停電及火警都是可避免的。
在香港,為保障電力設施的安全,法律規定一般住宅或商業處所內的固定電力裝置,若其允許負載量超逾100安培,電力裝置擁有人須為其電力裝置安排每5年最少接受一次檢查、測試及領取證明書,並須遞交至機電工程署加簽。定期檢查、測試及領取證明書,且所有電力工程(包括檢查、保養、維修等)必須由註冊電業承辦商進行,違法者會被檢控。
港電力設施每五年專人保養交證書
當然,正如筆者一直批評,本澳至今一直缺乏專責規管包括機電設施、燃氣設施、電梯及大廈電力設備的機電部門,連電梯強制年檢機制都未有,更遑論制訂詳細的電力設備維修保養標準。不過,第79/85/M號法令《都市建築總章程》第七條第一款規定:"現有建築物應以五年為一期進行保養、維修及改良工程,目的係使建築物經常維持在良好的使用情況。"故理論上是涵蓋樓宇的電力設備保養維修,但礙於土地工務運輸局數十年來堅持"佛系"應對,一直沒有訂制詳細的驗樓要求和程序,加上條文沒有罰則等,令強制驗樓條款在澳成為空文。
筆者也必須指出,《都市建築總章程》第七條二款已明確賦權土地工務運輸局"透過事先驗樓,土地工務運輸局得?令進行上款所指工程,但倘業主拒絕或疏忽,在不妨?有關處分的執行下,土地工務運輸局亦得進行必須的工作,並且在倘有必要時,對已支出的費用進行強制性徵收。"簡單而言,如果經檢驗證明樓宇必須作出維修保養工程(包括電力設施)而業主不執行,工務局可以先作必要強制維修或工程,及後再向業權人追收費用,但此條文當局只應用在有倒塌危險的樓宇或拆僭建物,其他情況幾乎不見當局應用。
澳無機電署但工務局可強制介入
以幸運閣為例,澳電七年前、三年前已先後出信要求處理大廈公共電力問題,兩年前也出現總掣跳電事故;必須指出,電力設備的故障或超負荷,不單影響大廈的供電和正常生活,其產生的火警危險更涉及居民的性命財產安全,其安全影響絕不亞於樓宇問題,工務局明顯可依法作出強制介入,如限時要求大廈業主作出維修,否則就會先作強制維修,再向業主追討費用等,此舉力度明顯遠較澳電的通告為高,對於一些想做好自身大廈管理的業主,也可因應工務局的要求推動大廈做好維修更換電力設施的決議。
問題是,監管電力公司的能源業發展辦公室有否將問題作出轉介及跟進?此外,針對工務局樓宇安全問題的公告,除要在現場張貼或刊登報章等傳統做法,亦應整理資料將訊息在網上公開有安全隱患的大廈名單及相關詳情,除方便大廈業主知悉,並可以提醒有意購買相關大廈單位的人士,此舉亦有助給予大廈業主適當壓力,做好大廈公共設施維修保養。當然,筆者也不排除對於如幸運閣等高層大廈,由於當年預計的電力負荷沒有考慮今日用電量大增,導致大廈沒有足夠增加電力設施的空間等,但若如是者,政府更有責任作出協調介入與業主共同商討解決辦法。
工務局應訂五年驗樓程序標準
大廈公共地方的設施包括供排水、外牆及電力設施均屬業主共同的責任,筆者同意業權人自身有責任做好定期保養維修,以保障自身安全;但在實際操作上,土地工務運輸局也應積極制訂一些基本要求,包括每五年驗樓的詳細內容、標準、程序及人員資格等。而房屋局也應主動協助有心參與自己大廈管理的業主們能更好的依法履行職責,做好樓宇管理和維修保養等。但很可惜,在筆者眼中,兩局都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工務局三十多年來在驗樓標準、程序及強制介入等長年"佛系"不作為!
私樓管理新法生效房屋局反卸責
根據組織法,房屋局有責任"對有利於分層建築物管理的輔助措施作出研究及建議"、"對分層建築物的管理作出技術協調及輔助"、"鼓勵及協助履行適用於分層建築物管理的法例及規章規定的義務",以及"對樓宇管理仲裁中心提供行政及技術支援"等。但房屋局不單未把握《分層建築物共同部分的管理法律制度》二零一八年八月生效、理順和簡化大廈管理問題的契機,主動出擊鼓勵和協助居民做好大廈管理;相反,在現任局長上任後以"逃避"方式處理樓宇管理的問題,甚至今年撤銷樓宇管理仲裁中心,過去房屋局會主動派員協助私人樓宇成立業主會,到今日從不派員,也不調解管理糾紛,若有管理爭議最多只作實況筆錄,建議業主交由司法途徑處理,幾乎將"樓宇管理廳"對私人樓宇的十八項職能推卸得一乾二淨!可以預見,隨著本澳樓宇老化進入高峰期,樓宇管理和樓宇設備的保養維修將成為最困擾市民的民生問題之一。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