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雨季剛到多區現水浸 揭渠網巡查清淤乏力 2020-07-03 訊報

2020-07-03 訊報  P03  |   宇論滔滔  |   By 林宇滔  |  雨季剛到多區現水浸 揭渠網巡查清淤乏力
本澳剛踏入雨季,但早前數場暴雨導致多區出現水浸,再次引起公眾對當局治理暴雨水浸問題的關注。綜合歷史雨量和過去數十年的水浸情況,回歸後隨著各項雨水泵房及排水渠的基建工程完工,加上根據現行機制,當氣象局發出二十毫米以上的雨量提示,市政署會安排工作人員實時監測泵房,同時指派外判人員加強巡查工作,及時清走阻塞雨水井的街道垃圾。
只要上述基建保養及時,且應急機制得到切實執行,本澳多個暴雨水浸黑點問題,本應能夠有較明顯的改善,故對於已增建雨水泵房涵箱的傳統水浸黑點,如:關閘行車隧道、台山、青洲、新橋、高士德,?仔舊區、馬會一帶,只要泵房渠網運作正常,理論上已不會出現嚴重水浸;而下環、司打口、內港十月初五街一帶,由於仍靠重力流排水,只要天文大潮遇上暴雨,雨水渠出海口的止回閥被擋住,雨水不能排走就會造成嚴重水浸,只有加快渠網更新和建設雨水泵房才能徹底根治!
台山青洲新橋水浸責在渠網清淤不力
對於前者,當局只要恆常做好維修保養和清淤,加上20毫米暴雨戒備或以上信號期間,按機制啟動"暴雨緊急應變小組"派員實時監察泵房運作,並到水浸黑點清理渠蓋淤塞物,理論上不應再現水浸。翻查新聞資料,在雨水泵房建成後,上述地區仍不時出現零星水浸情況,原因離不開是在暴雨期間水泵損壞、跳掣、水閘未正常運作,以及渠網淤塞等,反映市政署在這些關鍵治水基建設施恆常保養並不理想。特別是今年剛進入雨季的數場暴雨,已先後有多個建有雨水泵房的地區出現嚴重水浸,市政署必須全面檢討和改革渠網檢查和維修清淤計劃,並向公眾詳細交代巡查計劃和記錄讓公眾監督,確保渠網暢通,避免市民商戶再受水浸之苦。
本澳渠網淤塞問題,根源離不開兩大類,第一類是商戶食肆沒安裝隔油井或非法接駁排污,造成雨水道阻塞,第二類則是地盤非法排放水泥砂漿及黃泥水堵塞雨水渠。
第一類商戶食肆非法排污的重災區在新馬路及內港一帶,市政署每月清理都會清出大量油污垃圾,當局如何加強主動執罰是治本的關鍵,再者大部分食肆均由市政署發牌,市政署對此也責無旁貸。
三百多萬清淤僅半年污泥核爆須徹查追責
此外,年前完成黑沙環東北區(海上居對出)的截污工程後,長期流出該海岸的污水,平日已被截污到污水廠處理,但按設計,大雨時因水量太大,污水仍會溢流排出海,但只要污水和淤泥不多,理論上雨水會稀釋污染物不會產生較大的污染;然而,早前多次大雨時,該處溢出大片形狀類似"核爆磨菇雲"的黑色淤泥,造成嚴重污染,情況極不尋常。
為此,筆者去信環保局,獲回覆指,原因是暴雨把積聚於涵箱內經年積聚的黑色淤泥沖刷並排放出黑沙環沿岸形成嚴重污染;此外,亦與排放口泵房潮水閘未達雨水涵箱設計的臨界雨量?度而過早開?有關。環保局早前已邀請工務局及市政署舉行工作會議商討改善措施,建議盡快徹底清理相關雨水涵箱內的淤泥,以及在下雨時適當延遲泵房潮水閘的開閘時間,最大程度地將下雨初期產生的大量雨水和污水抽走,以減少對沿岸水體環境造成影響。
但令人質疑的是,市政署二零一八年十月以三百八十八萬正式判給"黑沙環新填海區雨水箱涵清淤工程",新聞稿稱:"為加快黑沙環新填海區一帶暴雨期間排洪,民署將於十二月對該區的大型雨水箱涵清淤,並首次採用遙控推土機,徹底清理箱涵渠底部的淤積物及保障人員安全。"而根據市政署資料,該全長八百八十米的涵箱渠清理工程在去年十一月才完工,共清理出一千三百立方米的污染物(坊間另有一說有科研機構估計涵箱有五千立方米的淤泥),理論上就算有污水管錯接,同一涵箱也不可能在半年後的暴雨期間,排出如此大量淤泥。筆者認為,無論淤泥量是千多還是五千立方米,唯一客觀指標就是完工前後涵箱實況照片的對比,作為監督實體的市政署必須公開相關照片和資料,以便查清責任所在!
地盤黃泥水塞渠應事前拍照佐證
第二類的地盤非法排放水泥砂漿及黃泥水堵塞雨水渠的問題,市政署已多次發現雨水渠被地盤非法排放的泥砂淤塞,最近包括台山中街上游一段渠道被砂漿塊堵塞,最終市政署要更換該段渠道。目前,法例雖有要求地盤設有沉砂池,避免水泥砂漿及黃泥水流入周邊下水道造成淤塞,但實際上監管困難,且罰則極低,多年前?仔南新一帶、近年台山一帶的水浸,不少水浸都確與周邊地盤非法排放砂石水入雨水渠淤塞有關。
筆者認為,當局除要加強巡查執罰外,更重要是做好事前預防和排查,即在周邊工程展開前,通過渠道視像監控機械人(CCTV)主動監測拍攝渠道情況,並將渠道情況知會地盤,待地盤完工後再次檢測周邊渠道和施工前對比,屆時地盤有否非法排放黃泥砂石水進入渠網就一目了然,相關地盤也難以卸責。
但根據市政署資料,今年市政署共巡查食肆及建築地盤共1827次,但至今僅發出通告通知清理隔油井及實況筆錄167次,與目前非法排污的情況,實在是九牛一毛。
公開巡查清淤記錄讓公眾共同監督
筆者認為,要真正根治本澳暴雨水浸的問題,必須有策略地在不同層次入手,正如開文所言,針對下環、司打口、內港十月初五街一帶,只有建設雨水泵房和更新渠網才能徹底根治水浸。但必須指出,筆者不同意當局建議在司打口大費周章建蓄洪池,而是應該增加雨水泵代替蓄洪池會更簡單有效。
對於已增建雨水泵房,但目前仍有出現水浸的傳統水浸黑點,如:關閘行車隧道、台山、青洲、新橋、高士德,?仔舊區、馬會一帶,當局的精力應集中做好泵房渠網恆常巡查和清淤,並確保緊急應變小組在暴雨期間切實執行任務,這些地區已可免受水浸之苦。
目前市政署已將有關工作外判減輕人手老化和不足的壓力,故市政署渠務部門因應風險評估,定立明確的渠務巡查和清理計劃,尤其是明確水浸黑點的清理計劃及巡查頻率,並向公眾公開渠道的具體檢查巡查時間表及記錄,讓公眾共同監督,確保本澳總長度四百公里的渠網及二萬四千個雨水井,得到系統性的定期巡查和維修保養,這才是目前治理暴雨水浸首要解決的問題。
清晰交待設計養護標準確保渠網排水能力
筆者認為,要衡量政府處理水浸的成效,最簡單的指標就是政府須清晰交待渠網的設計承受排水能力,簡單而言,就是政府應承諾在每小時多少毫米的雨量下,本澳不應出現水浸,若未超標準就出現水浸就代表渠網不正常或有淤泥,也足證目前渠網設計和巡查清淤機制不足,當局理應自我排查作出跟進處理,而不是每次出現水浸,就用天文潮、非法排污至渠網淤塞等借口作為推搪解釋的理由。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