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內港防洪基建拖逾10年捱轟 中央批覆建擋潮閘可行報告 政府若無替代方案始終要建 2020-07-05 市民日報

2020-07-05  市民日報  P01  |   要聞  |   頭條  | 內港防洪基建拖逾10年捱轟 中央批覆建擋潮閘可行報告 政府若無替代方案始終要建



內港防洪基建拖逾10年捱轟 中央批覆建擋潮閘可行報告 政府若無替代方案始終要建
【本報訊】「天鴿」和「山竹」風災後,社會都希望各項防洪基建盡快建成,然而政府早前指,7項防洪基建中僅兩項開展,內港擋潮閘工程更需再進行研究是否興建。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內港防洪基建提出已逾10年,中央更於2018年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現在政府卻仍要研究是否動工,且沒有提出其他替代方案,做法完全不負責任,沒有回應居民治水的訴求。他認為若果政府沒有替代方案,擋潮閘始終都要興建。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早前向立法會介紹本澳7項防洪基建進展時透露,7項工程中僅「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及「筷子基至青洲沿海防洪工程」的進度符合預期,其餘5項仍需研究和未有明確時間表。當中,內港擋潮閘工程更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今年底或明年初或可決定是否興建,理由是一旦興建擋潮閘,可能導致內港以外地區的水位上升。
一貫態度 防洪基建10年無成
對於政府的說法,林宇滔表示,內港擋潮閘並非近年才提出,早在2008年「黑格比」風暴潮後,社會已有強烈呼聲要求政府採取措施謀劃防洪基建治水,但拖沓至2015年政府才正式提出在內港興建連接媽閣到灣仔的擋潮閘應對風暴潮。他直言如果擋潮閘能夠在「黑格比」之後盡快落實興建,按當時的設計已可成功抵擋「天鴿」和「山竹」的超強風暴潮,令澳門低窪地區免受水災之苦,也可免去兩次風災數以百億計的經濟和人命損失。
他進一步指,中央早在2018年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意味著工程完成論證及工程屬可行,若果不可行中央根本不會批覆,政府當時甚至表示最快在去年底可以動工,現在政府竟然表示最快今年底才決定是否動工,他指有關操作不能接受,更大問題是政府若果認為興建擋潮閘不可行,但同一時間卻沒有提出其他替代方案,仍然一如過去10多年繼續不斷研究,他批評有關做法完全不負責任,倘若繼續以現在的態度處理防洪基建,相信再花10年都沒有實際效果。
若需研究 應為擋潮閘高與低
林宇滔認為,風暴潮原因是颱風中心低氣壓「吸起」海水,與洪水需空間洩洪不同,建擋潮閘基本不會增加其他地方水位,這是基本的科學常識,若果政府沒有替代方案,擋潮閘始終都要興建,否則內港仍不能抵擋5米以上的風暴潮,「天鴿」、「山竹」級別的風暴潮仍然會對低窪地區造成嚴重水浸。他指政府若需要再研究的,理應是擋潮閘高與低的問題,因隨著全球氣候暖化日趨嚴重,現有擋潮閘方案的高度仍然太低,反而應加高擋潮閘以提升安全系數。
另外,林宇滔更指出:反對在司打口休憩區地下興建蓄洪池,因有關位置在海邊,若果政府認為要加強排水能力,增建更多水泵就可替代蓄洪池的作用,實在不明白當局何以堅持大費公帑和時間在司打口挖建蓄洪池。他又認為,現時政府對於氹仔未有提出任何治水方案,「天鴿」、「山竹」期間氹仔舊區和中央公園附近都出現嚴重水浸,希望政府思考氹仔方面的治水方案。他最後並促請政府,整個防洪基建的建設中,必須有人作為跨部門的統籌人,且必須有清晰時間表,以向公眾交代澳門在多少年內,能免受多少米高的風暴潮,否則治水工作只會繼續陷於不斷研究和拖延。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