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暴雨信號與全澳停課揭示制度漏洞 2019年5月31日| 訊報

暴雨信號與全澳停課揭示制度漏洞
雨季尚未到來,一個遲來的暴雨信號,加一個暴雨信號下的陽光,再次引起社會對暴雨預報和停課安排的眾多質疑!氣象局解釋,當日七點前雨量僅十毫米,且預計七到九時返學返工時段雨量不達暴雨信號水平(兩小時五十毫米雨量),故沒有發出暴雨信號。直至八時四十五分,強雨區移近澳門並迅速增強,故在九時十分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終在九時半在鴨涌河公園錄得剛逾五十毫米的「達標」雨量,其餘十一個監測點雨量均低於暴雨標準。
氣象局強調,一直將數據資料即時通知相關部門(筆者相信是教青局)作決策。但教青局被傳媒追問時則解釋有嚴格按制度辦事,因按規定氣象局在六點半至九點發出暴雨信號全澳學校才會停課,不能違反相關批示。
周一雨量預報確有偏差
一不離二,周二凌晨雨勢強勁,雨量早超暴雨標準,氣象局早在五點四十分就發出暴雨信號,全澳學校按機制停課,但天意弄人,及後八至九時雨勢大減,甚至放晴,氣象局又被譏諷是補發「暴雨信號」還債。
筆者翻查兩日數據,從「事後孔明」的角度,氣象局約在周一早上九時半在鴨涌河記錄得兩小時剛逾五十毫米雨量,假設氣象局能百分百準確預測,信號最早應可在七點半發出,從此角度氣象局預報確有偏差,也讓公眾覺得沒有發揮預報功能,不如改叫「氣象記錄局」,這是必須檢討改善的。
周二雨後陽光停課合規定
但客觀而言,儘管今日科技發達,要定量預報暴雨仍然十分困難。香港天文台曾事後驗證其二0一一年的暴雨預測結果,發現未來半小時的準確率雖有七成六,但未來兩小時的預報準確率就大降至僅四成,即連「五五波」也不到!故香港暴雨信號是以未來一小時為標準,只是「務求」提前發佈,且雨量僅屬參考性質,而非澳門「預測未來兩小時有五十毫米雨量」。
檢視周二雨量記錄,暴雨信號期間一小時雨量就逾七十毫米,證明暴雨信號合情合理,只不過按教青局機制,只要六點半仍有暴雨信號,就算明知九點前會取消、甚至放晴也要停課,若大家認為停課不妥,要檢討的應是教青局停課機制。
對連續兩日暴雨信號發佈的各種批評在此不再贅述。筆者更關心,議論過後,社會有否看到機制中的問題和有何完善建議?避免問題不斷重覆出現?
廿毫米預警應公佈
首先,目前氣象局在錄得降雨量達二十毫米時,會向民防、公共事業及低窪地區已登記商戶發出戒備信號,以便相關部門商號及早做好準備,但訊息不會作公開發佈。為此,本人在二零一三年經社諮會向氣象局發函建議,應將二十毫米戒備信號向全社會發佈,以便大家提前做好準備和應對,並重新將暴雨警告信號分級,以提升預警作用。
當年氣象局回覆本人: 「在制訂相關發放程序及完成網頁及系統後會向全澳市民發放戒備信號,同時亦承諾會重新將暴雨警告分級。」但六年後的今天,仍未落實有關工作。
大家或許忘記,在二零零四年七月前本澳是有「紅色暴雨」(有觀測站兩小時內錄得五十毫米或以上雨量)和「黑色暴雨」(有觀測站兩小時內錄得一百毫米或以上雨量)兩個信號,只是之後被取消合併為現時唯一的「暴雨警告」(預測未來兩小時雨量達五十毫米)信號,但至今還有不小人誤以為澳門仍有 「黑雨」、「紅雨」。
教青局應有酌情停課權
在二零一零年之前,社文司長批示的指引規定暴雨信號發出後,由教青局決定和宣佈全部或部分非高等教育停課,但因氣象局發出信號與教青局宣佈停課難免有延遲,加上發佈訊息網站經常塞車,以及停課不一定包括中學等眾多考量。二零一零年開始,社會司批示只要早上七至九時有暴雨信號,全澳所有非高等學校直接停課,不再另作公佈。新批示確減少了混亂,但變相將決定學校是否停課的壓力直接落在氣象局身上。
值得反思的是,颱風停課也會因不同風球對中學及小幼學生有不同安排,若只掛三號風球,中學不會停課。但暴雨沒有分級制,中、小、幼和特教學生對大雨應對能力有明顯差距,僅以單一暴雨信號作停課與否的唯一標準,爭議肯定不斷。故筆者認為,在現有機制上,社文司批示應加入教青局可按實際需要,自行宣佈全部或部分教育階段或地區的學校停課會更合理。套用在周一情況,即使氣象局沒有發出暴雨信號,教青局也可宣佈幼稚園或小學停課,爭議就可大減。
暴雨信號應重新分級
此外,正如筆者早在二零一三年向氣象局提出要重新將暴雨信號分級,澳門可參考鄰近地區,制訂不同級別的暴雨信號,以便社會分辨雨勢強度和走勢,及早做好應對和準備。中、小、幼及特教學生,可按不同級別信號作停課安排,既符合實際、又可減少混亂!
其實,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氣象局已明確承諾今年會修訂暴雨信號系統,但雨季到來仍未完成,再次反映行政效率低下的老問題。
在此一提,香港暴雨信號分三級:黃雨(每小時雨量三十毫米)、紅雨(每小時雨量五十毫米)、黑雨(每小時雨量七十毫米)三級;內地則分為藍(十二小時五十毫米)、黃(六小時五十毫米)、橙(三小時五十毫米)、紅(三小時一百毫米)四級。
三號波小學停課值思考
回想筆者小時候,渠網落後,新橋等低漥地大雨水浸普遍且嚴重,但當時沒有統一停課安排,僅由學校自決,因天氣停課情況也少很多。故有意見提出,今日學童是否太矜貴,動輒也要停課?
根據回歸前教育司在九六年頒佈的規定,僅要求學校在黑雨(三小時一百毫米)應停課,但紅雨(等同今日的暴雨信號)停課與否由學校自決;到二零零零年,才統一由教青局決定中、小、幼各教育階段是否停課。二零零四年,氣象局將紅雨和黑雨合併為暴雨,指引仍規定由教青局決定全部或部分非高等教育停課。二零一零年開始,只要早上七至九時有暴雨訊,全澳學校就直接停課。二零一三年,更將原本七時的颱風及暴雨停課指標時間提前至六點半,減少早出門學生的影響;二零一六年,教青局更加特殊天氣,即極高和極低氣溫的停課安排,低於零度、高於四十度全部停課,低於三度、高於三十八度幼、小及特教停課。
氣象預報應科學服務兼備
筆者記得小時候三號風小學仍要上學,原來教青局在二零一三年將小學加入三號風球停課行列!這些新安排,到底是順應氣候變化產生極端天氣頻現的合理安排?還是折射今日教育制度的深層矛盾問題?筆者不敢妄下判斷,但任何教育制度的成敗,都離不開政府、學校和家長三方合力、甚至角力的結果。
說回氣象預測,筆者最後引用香港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的名言:「氣象信息發佈應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人為目的、以人的生命為第一考慮!」這永遠是筆者衡量氣象工作優劣的原則和標準。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西灣湖木步道計劃欠透明惹爭議 林宇滔:市政署須公佈更多資訊讓公眾討論 2019年5月24日 |訊報

西灣湖木步道計劃欠透明惹爭議 
林宇滔:市政署須公佈更多資訊讓公眾討論
   

建經屋不須補貼 無地建屋是誤導 2019年5月24日 | 訊報

建經屋不須補貼 無地建屋是誤導
日前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與政府就經屋法有關訂價條文進行審議,會後一常會主席何潤生會見傳媒時表示,政府提出經屋訂價有「成本價」與「購買力」兩方案。「成本價」方案以每平方米土地溢價金2.6萬、建築成本每平方米1.7萬及10%的行政費用作計算,經屋實用面積每平方米價約4.85萬元;兩房實用面積約45平方米的單位,售價約218萬元。
第二方案按照購買能力作訂價,根據經屋申請者的入息證明,以七成按揭、供款20年、利息2.375厘、供款佔家庭收入30%計算,實用面積每一平方米約3.55萬,兩房單位約159萬元。
政府經屋計價方式極有問題
委員會認為兩方案各有利弊,認為「成本訂價」與成本掛鈎較實際,期望政府考慮下調行政成本費用比例。至於按照「購買能力」方案,政府補貼較大,建議供款能力佔總收入可提升至40%、供款期延長至30至40 年等。委員會期望政府多加考量,可於兩者間取得平衡。
筆者認為,上述討論由政府提出的兩個經屋訂價方案,到委員會所認為「購買力」方案補貼較大,以及經屋法「去投資化」的目的,均明背離了經屋法的立法原意和邏輯,更違背解決房屋問題是政府基本責任的原則,當局「只收緊門檻、不供應經屋」的施政邏輯一日不變,澳門的房屋問題永遠不會見到解決的曙光。
筆者有必要拆穿政府補貼經屋的謊言!以最近落成的氹仔經屋日暉樓作例子,根據建設發展辦公室公開資料,氹仔經屋日暉大廈項目佔地2,500平方米,樓高廿一層,合共提供二房一廳(T2)單位288個住宅單位,地下至二樓群樓分別建成商業設施、公眾停車場均屬政府物業。
萬七建築成本包政府設施項目
建造工程判給價近2.3億,連同近2千萬的工程監察合同,整體造價不到2.5億,以二百八十八個單位計算,平均每個兩房(T2)單位造價不到87萬,以政府兩房經屋面積約45平方米計算,建造成本每平方米約為1.7萬。必須強調,這個價錢已等同業主贈送公共停車場、群樓商業設施予政府,故所謂政府補貼經屋的說法,只是有心人誤導公眾!政府今次向立法會介紹的所謂經屋建築成本每平方米約1.7萬元,變相要業主承擔公屋商業和公共停車場設施建設成本?按此造價,政府只要落實更多經屋建設,不單可解決居住需求,更是可提供更多社區設施的賺錢生意!
或有人會質疑,上述價格僅計算建築成本,並未計算土地價值的溢價金,故政府計算每平方米二點六萬元溢價金合理!筆者必須指出,澳門從不是高地價地區,回歸後僅拍賣三幅土地,溢價金及地價收入從來只佔政府收入少數,更重要是,即使今日眾多豪宅,實際地價也十分低廉。以豪宅連酒店壹號湖畔為例,其總建築面積27.2萬平方米,溢價金僅4.97億,平均每平方米溢價金僅1800元。筆者去年發公開信要求廉署調查、涉歐案的漁翁街原“牛皮廠”地段去年初獲批動工,其建築面積為3.8萬平方米,但僅需按一九九三年的標準支付1400多萬溢價金,每平方米的溢價金僅368元!何以今日政府計算經屋溢價金,竟以每平方米2.6萬元計算,較現時眾多豪宅更高?
經屋溢價金高過壹號湖畔?
當然,近年隨著私人樓價高企,每兩年檢討一次的溢價金確實有大幅調升,但影響的項目數目有限。況且,溢價金的目的是向發展商收取任何供出售的項目,溢價金是項目預計利潤的四成,自住住宅則再減半為利潤兩成;若屬重新利用,溢價金會再減半至利潤一成。而利潤計算的方式,是按政府將本澳街道分成十個等級,每個等級均會有相應的建成價值,按此減去建築成本和融資及行政成本等得出。
筆者一直支持經屋以成本訂價,但不認同經屋「成本訂價」要計算溢價金!原因有三:一、溢價金的原意,是土地法向獲批出土地承批人的利潤分成機制,現行機制下經屋申請人根本不能通過售賣經屋獲利,為何要計算所謂溢價金成本?二、即使計算溢價金,每平方米2.6萬的溢價金成本是以哪個地段級別?經屋只能自住,當局計算溢價金有否有按自住減半?三、當局計算經屋訂價,既要收取建築、溢價金及一成的行政成本,更免費獲贈商業及停車場等公共設施,豈非多重獲利?
法案中亦建議新經屋轉售,只可轉售給房屋局及經屋申請者,且二手經屋轉售將按通脹、折舊率兩個參數計算,變相將經屋售價固化,更聲稱此做法有助達至:「《經屋法》去投資化的立法目的。」
去投資化是僭建經屋法
筆者對此大感詫異!經屋去「投資化」純粹是部分人士自行僭建法律條文,經屋法立法標的從沒提及。現行的經屋法標的僅兩條:一是「協助處於特定收入水平及財產狀況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解決住房問題」;二是「促進符合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實際需要及購買力的房屋的供應。」但筆者必須指出,經屋如果完全去投資化,缺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步升值能力,只會令其流動性更差。現時法律將經屋售價固化,設立眾多限制,筆者必須問一句,按此邏輯,經屋和社屋還有何分別?政府何不推全民社屋?
筆者一直認為,房地產巿場的健康發展,關鍵在於應與巿民收入同步,與收入同步的穩定升值才是對經濟和社會最有利,經屋作為協助居民置業的工具,其價格與整體樓巿同步調整,實際上有助經屋人士無縫對接私人市場,持續改善居住環境。
根據統計局資料,由2000年至2018年,本澳人口年均增長約1.3萬人,以現時本澳平均每住戶為三人計算,每年約需求約4,300多個新住宅單位,但同期每年僅新增不到2,200個住宅單位(已包括公私樓)。故筆者多次指出,今日本澳樓價高不可攀的核心原因,是整體供應持續不足,加上炒賣和恐慌性需求疊加導致的!若政府能夠下定決心,規劃未來十年每年供應四到五千個住宅單位,當中六成約三千個屬公屋單位,只要堅持落實四到五年,本澳房屋巿場自然能夠重回健康軌道。
公屋土地儲備四萬夠建十年
但政府一直沒有重視公屋供應,2003年、2005年的萬九申請人,接近拖了十年才在2013年完成萬九公屋,萬九後的4600公屋,五年後僅建4100個。有人或會說,政府無地建公屋,但筆者統計過政府曾公佈過的公屋規劃,幕拉士電廠1000、皇庭海景旁2000、氹仔奧林匹克游泳館東側1000、粵澳新通道1400、偉龍8000、A區28000,政府現時可建公屋的土地儲備逾41000個,當然部分地段宅度過高及有爭議,興建數目可能減少,但仍足夠本澳未來十年的公屋需求,沒地建公屋之說根本不成立。而目前數十幅已收回的閒置土地,本身亦可作為私人住宅供應的土地儲備。簡而言之,澳門今日不是沒有土地建公屋私樓,只是政府囤地不發展。

四年建檔潮閘 加高沿岸防洪牆 改善下水道工程 澳門內港防災連環招曝光 2019年5月22日東周刊

四年建檔潮閘 加高沿岸防洪牆 
改善下水道工程 澳門內港防災連環招曝光   
前年颱風天鴿吹襲澳門,造成十人死亡及逾百億元經濟損失。澳門當局就此制訂一系列防災減災措施,早前更正式啟動可抵禦二百年一遇超強颱風的內港擋潮閘工程,預計四年後建成。
紮根內港的城規委員及老街坊,對擋潮閘這項長遠工程表示期待,惟他們更關注中短期的防災減災措施,希望在即將來臨的風季以至未來幾年,能減低居民受水浸之苦。
澳門的治水防災連環招,還包括增建功率強大的雨水泵房、加高沿岸防洪牆及改善下水道等工程。有論政團體認為,隨着全球不斷暖化,未來澳門面對的颱風破壞力隨時大過天鴿,當局的防災減災建設必須更具前瞻性。
「請商戶撤離」、「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指示」。低窪地區的撤離警報持續在下環街街頭響起;民防人員忙於協助居民疏散,優先把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送到避險中心;消防員把被困高空的市民救回地面;海關則出動水陸兩用車等設備,拯救被困水中心的市民。
上述的逼真拯救及撤離行動,是澳門早前進行代號「水晶魚二○一九」的颱風民防演習。演習安排在青洲、筷子基、內港、下環街及路環五個經常受風災及水患摧殘的地區進行,模擬五十七項可能在颱風期間發生的事故,測試民防應變能力,共有逾二千五百名警民參與。
冀破「打風例必水浸」困局
一七年八月,超強颱風天鴿襲澳,導致多區水浸,大量樹木倒塌,不少樓宇玻璃爆裂及停水停電等,最終共造成十人死亡及二百多人受傷,經濟損失逾百億元。
去年另一颱風山竹襲澳,社會各界汲取經驗,防災工作明顯改善,但內港一帶水浸成河的情況依然。今年風季快將來臨,市民再次關心澳門防災減災設施的打造,能否有望突破內港「打風例必水浸」的困局。
澳門當局早在天鴿後已檢討及制訂一系列防災及減災措施,並於早前啟動內港擋潮閘工程的前期工作。工務局上月公布有關規劃及工程細節:當局準備於灣仔水道出口、澳門半島及珠海市城區之間興建擋潮閘;擋潮閘設計以抵禦二百年一遇的超強颱風為目標,高度為五點六五米。環評第一階段已於上月中完成,當局爭取年底開展相關基建銜接的前期工作,預計主體工程施工期約四年。
擋潮閘屬長遠建設,翻查澳門政府公布的工程資料,亦有針對短中期的防災連環招,重頭戲包括今年二月開始動工的內港雨水泵房,最快二一年二月完工。該泵房的排水能力,快至每秒鐘可排走超過十四立方米雨水,即兩分多鐘便可排走一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此外,因應一五年完工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在遇上三點六米高潮水已出現滲漏及倒灌,當局準備將防洪牆加高至可抵禦四點一米高潮水,按推算雖然未能擋住天鴿、山竹等超強颱風,但已可抵禦類似○八年黑格比等十號風球。
按照計劃,內港沿線將加建十三個固定式泵井,並進行灌漿防滲;而因應內港舊區下水道及渠道淤塞引致水浸,有關清理工程近日已在進行,為迎接風季作準備。
對於當局的防災減災大計,內港商戶及居民最關心是能否對症下藥。三代在下環街經營香燭店的李先生說,當局近年推出一些資助計劃,鼓勵商戶在店舖裝設防水閘及抽水泵,「但據我的經驗,每次打風或暴雨,水浸並非從街外湧入,而是由店舖內渠位滲出,所以裝防水閘都無用;至於抽水泵因要電力驅動,遇水即失靈,同樣成效不大。」
由城規會委員陳德勝擔任理事長的「城區發展促進會」,會址就在水浸重災區下環街,對區內情況極為熟悉。他指擋潮閘雖然為內港居民帶來希望,但只是解決水患其中一環,科學化的短中期防災措施更為重要。
「既然街坊都反映,在打風落雨下,海水會由地舖渠位滲出,所以改善下水道工程實在刻不容緩。據了解,當局雖然在沿岸設置了一些稱為『止回閥』的水閘,讓雨水可以經由水渠排出海,而海水就不能流入渠內,防止倒灌造成水浸;但久而久之,不少止回閥已經失靈,發揮不到效用,當局應該引入一些能以電腦統一監察的止回閥,確保排水運作正常。」陳德勝說。
過往曾有商戶在颱風來臨時只顧「救貨」而拒絕離開。陳德勝建議當局組織一些民防義工隊,在颱風來臨前一兩天,協助有需要的店舖把貨物搬至高位,風暴過後再派義工協助清理,商戶自然肯走。
他續說:「其實只要預先跟大廈法團協調,以及得到高層住戶同意,一旦打風,可以讓行動不便的鄰居或長者暫時棲身,就已經幫助很大,絕對好過將他們搬來搬去。」
未來颱風破壞力或更大
論政團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最重視各項防災基建及措施能否應付未來的超強颱風,並建議當局制訂各項防災減災建設時,必須更具前瞻性。
「澳門最初提出擋潮閘構思是在一五年,當時還未發生天鴿風災,所以設計標準是以歷來最強颱風、九三年的貝姬作參考,將擋潮閘高度暫定為五點六米,比貝姬水位高度多八十二厘米,作為緩衝空間,設計十分合理。」
林宇滔續說:「一七年颱風天鴿所引發的水位高度,錄得破紀錄的五點五八米,照計當局應該大幅調升擋潮閘設計高度,但上月公布,建造高度只是調升少少,去到五點六五米,僅僅比天鴿水位高七厘米,幾乎不再存在緩衝空間。面對全球暖化愈趨嚴重,未來形成的颱風,破壞力隨時大過天鴿,若澳門再度被正面吹襲,未知擋潮閘能否抵禦。」
前美國軍官 助潛水隊特訓
前年天鴿襲澳水浸處處,澳門海關潛水隊疲於奔命地進行搜救。據了解,海關為了進一步提升潛水隊員質素,以應付在極惡劣環境下工作,去年底邀請兩位國際級潛水界名師,專程到澳門舉辦培訓課程。
兩人分別是美國海岸防衛隊退役軍官Julian,以及擅長洞穴潛水、在中國極具名氣的香港教練李旭東。課程期間,潛水隊員接受了密集式訓練,包括理論、泳池及出海練習等,結果全數隊員完成課程及取得公共安全潛水員資格。
消息人士透露,澳門大部分水域能見度幾乎是零,兩位教練針對訓練潛水隊員在極惡劣水底環境下,如何安全及有效地進行搜索。此外,因應天鴿期間有市民在地庫停車場溺斃,故培訓亦包括密閉停車場搜救環節。

關閘換電梯應趕工夜間施工縮工期 2019年5月21日 |市民日報

關閘換電梯應趕工夜間施工縮工期   
【本報訊】關閘邊檢大樓出境入口處靠近洗手間的3條扶手電梯需要更換,為期兩個月,加上緊接的第二期更換工程,可以預見未來4個月關閘廣場仍會出現「逼爆關」情況,需實施人潮管制措施。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更換一組電梯需兩個月工期過長和不合理,由保安事務局這個非工務範疇部門制訂標書和批給是否專業和盡量縮短工期,他促請政府要求承批公司加班加點趕工,包括批准在夜間施工,避免工期過長對市民和旅客造成不便。
關閘口岸由於更換扶手電梯第一期工程,治安警於5月15日起首度在傍晚離境高峰時段實施人潮管制措施。關閘離境大堂第一期的扶手電梯更換工程將於7月中完成,而第二期工程預料8月至10月間展開,工期約60天,屆時會因應市民的反映,改善有關人潮管制措施。意即未來整整4個月,關閘口岸出境高峰時段仍會繼續「逼爆關」。
判標公布資訊少非常簡單
林宇滔表示,關閘口岸作為「中國第一關」,明顯通關壓力非常大,加上特區政府對相關口岸設施和配套沒有整體長遠規劃,以致關閘口岸很多設施出現滿載,甚至超負荷,所以當關閘邊檢大樓任何一部門要維修保養時,都可能造成連鎖效應,例如今次「逼爆關」的情況。
他認為,客觀而言,相關電梯使用超過10年時間,的確需要維修更換,否則可能造成更多危險;惟相關電梯的評估狀況如何?是否已到非換不可程度?由於關閘口岸設施接近臨界點,任何工程都會對口岸造成瓶頸,出現癱瘓,所以風險評估要做得更足,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換3條扶手電梯是否真的需要兩個月工期?這正正反映現時政府公共工程招標制度的問題,從資料顯示,今次工程由保安事務局負責招標,當中向外公布的資訊非常少,保安事務局網頁只公布兩期扶手電梯更換工程中標公司名稱和承批價格,可謂「非常簡單」,基本工程內容、工期都欠奉,其中第一期更換工程更是直接批給「奧的斯電梯(香港)有限公司」,涉及金額386萬元。
他指出︰其他部門公共工程開標,最差的除了會有中標公司名稱、標價外,也有工程等基本資料,而社會最大質疑的是究竟更換一組扶手電梯是否真的需要兩個月時間。他曾請教過工程界人士,以大型酒店或大型商場為例,更換類似扶手電梯兩個星期已非常充足,「2日已經拆晒部電梯吊埋部新機入去」,而關閘邊檢大樓究竟因為甚麼難處,工程需時兩個月,且為何不能夜間施工?按照關閘扶手電梯工程的影響性和急切性,絕對有條件獲行政長官批准夜間繼續施工,不過近日所見,未見承建商有「如火如荼」趕工跡象。
他強調,任何公共工程招標資訊應全面公開,包括詳細標書要求,這些資訊無論對業界,或者公眾監督工程的編製、投標、判標、工期是否合理等均是重要的參考依據,體現公開資訊透明。
「有時講緊唔係淨係錢嘅問題,更重要嘅係工程內容係咪合理,而家全部都透露啲唔透露啲,好難令人幻想在正常情況下點解需要兩個月去換3條電梯。」
應協同工程專業部門處理
他指保安事務局並非工程專業部門,質疑相關工程為何不是由工務局或建設辦這些專業部門負責?他解釋說,因為工務範疇部門對工程要求會較專業和嚴格,在審標上會盡量將工期縮短,鄰近地區香港即使由非專業部門開標,也會邀請專業部門派代表參與制訂標書、參與評標委員會評標,確保工期、技術和價格合理。今次事件,從制訂標書到標書的透明度、選標等,均存在很多疑問和受到社會質疑。
林宇滔表示,關閘作為澳門重要出入境口岸,涉及任何工程都需要跨部門協調,今次事件反映相關部門在事前評估和事後應對上存在不足,未來應汲取經驗,避免再出現同類情況。長遠而言關閘應面對大型革新整治,從整體規劃好關閘口岸和青茂口岸,包括做好青茂口岸周邊配套、交通、步行系統,令兩個口岸起到互相配合和分流出入境人流作用。

市政署擬沿民國大馬路設內湖木步道 市諮委:沿岸鋪石板路更實際 2019年5月21日 | 澳門日報

市政署擬沿民國大馬路設內湖木步道 
市諮委:沿岸鋪石板路更實際   
【本報消息】市政署優化西灣湖計劃中提出,沿民國大馬路設置寬約五米的內湖木步道。市政諮詢委員林宇滔憂慮步道影響景觀,要求當局提供更多資訊。認同西灣湖一帶有優化需要,尤其是運動跑步等設施。建議用簡單方式,如重鋪整理沿岸石仔路為石板路,回應跑步、散步人士的需要。他並促跨部門認真協調,落實早已規劃好、由媽閣至科學館長達五公里的濱海跑步單車徑。
冀提供更多資訊
市政署日前透露將優化西灣湖沿岸,設置戶外活動場地及健身設施。沿民國大馬路設置一條寬約五米的內湖木步道,連接西灣湖下層的行人道,形成長約二千三百米的下層環湖步道。另外,計劃優化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及西灣湖景大馬路一帶行人道。此外,利用鄰近西灣湖景大馬路的花圃及休息平台改造為健身區,設置獨立及群組式健身器材,另一側改造為兒童遊樂區等。並計劃於觀音像以東沿海建造臨時休憩區,按功能分為多個不同區域。
林宇滔表示,市政署曾與諮委會下設小組討論有關計劃。西灣民國大馬路景觀獨特,憂慮建於內湖的木步道破壞整體景觀。要求署方向公衆提供更多資訊,如設計效果圖、立體模型等,讓外界進一步討論。
落實濱海單車徑
南、西灣湖一帶一直是不少運動跑步人士之選,但因沿岸為石仔路,跑步、踩單車者經常走上馬路,構成一定危險。且沿岸部分地方使用率不高,當局擬加入不同運動、兒童遊樂設施等很有需要,更應優化建設。但認為大費周章建內湖木步道非好方法。建議以簡單方式,重鋪整理現時沿岸石仔路為石板路,參考水塘跑步徑之前的重鋪方式,以較大石板鋪設中央或一側,解決石仔路傷腳的問題。雖然民國大馬路堤岸涉及文物,但只要部門間充分溝通,認真研究採用的物料、設計、施工等,問題可以解決。
此外,澳門半島至今未有單車徑。但在之前多次規劃中,由媽閣至科學館長五公里的濱海走廊一直無變,且沿岸土地全屬政府所有,媽閣與科學館兩處亦有停車場等設施,方便駕車人士。他促當局認真落實計劃,打造澳門半島濱海跑步單車徑,回應社會需求。

市政諮詢委員會召開特別大會 2019年5月18日 |星報(澳門)

市政諮詢委員會召開特別大會 

都更既緩慢又缺乏透明度?林宇滔:因政府不想做 2019年5月17日 | 訊報

都更既緩慢又缺乏透明度?
林宇滔:因政府不想做
自第四屆特區政府上場後,「都市更新」就成為了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但是自都更會於2016年成立至今,政府的都更工作給予社會一種既緩慢又缺乏透明度的感覺。都更會前委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坦言,從自己三年來擔任委員的經驗,可以看出政府並不想做都更的工作,「其實一份都更研究報告,若果政府說要做的話,就應該要一早做,而不是在第一屆都更會任期尾聲時才提出要做。不想做,我覺得責任不只是在羅司身上,整個政府都有責任。」
他指出,都市更新自提出至今都沒有進行過公開諮詢,而按照《公共政策諮詢規範性指引》,都市更新理應屬於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是有必要進行諮詢的。但是工作本身是可以做得更前,而無奈地政府卻要找顧問公司進行研究及公開諮詢的工作。「即使是這些顧問報告的時限,都更會內都爭取了很久,最終政府將報告的工期縮短了一半至120日,而這120日是顧問公司實際工作的工作日,但因現在又說分成五階段,當中要等政府行程序,要走多久?這是政府永遠都無法回答我們的問題。」
林宇滔亦指,都更會過去曾經研究多個有關於都更的議題,包含稅務優惠、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甚至是爭議甚大的重建業權百分比、工廈活化等,亦就此提出具體方案。「但政府不是說要諮詢就是說防火例不行。其實無論是什麼界別的人都希望做好都更,但唯一不想做的就是政府。」
林:看不到現在的討論有利益爭議
因一到關鍵位討論就停下
雖然社會間對於都更的利益存在許多猜測及質疑,但他卻指,都更會到今時今日都未討論到利益爭議點。「所謂的利益爭議其實是源自於未來如何發起業權,如何保障少數、弱勢住戶的利益、樓宇百分比,以及實際上剩餘地積比的利益分配問題。」
他表示,對於有剩餘地積比的地區以及樓宇,本身就有一定發展潛力,無論是住戶自發重建還是由發展商收購重建,都帶有一定的空間,在許多地區的經驗上,只要有法規配套及保障住戶利益的條文下就可以交由市場去進行都更。而對於一些沒有地積比的空間,就需要設有鼓勵措施、誘因,如重建稅務優惠制度,來資助業權人更新住宅,改善居住環境。另外,現時本澳尚有不少為「負地積比」的樓宇,而這些樓宇即使有政策,業權人亦不會想重建,僅會作維修保養。
「在政策上,每當去到這些關鍵位,例如如何分配地積比的利益,其實到今日都更會都未討論到,因為政府不想做,導致所有議題未傾到敏感的位置就停下來。」
都市更新不只是拆樓重建
林:都更公司應負更大責任
每當談及都市更新,不少人都會認為所謂的都更就是拆舊樓、建新樓。但事實上,都市更新所涉及的不只是拆與建的問題,更涉及到居住環境的改善、美化舊區。林宇滔指出,在他擔任都更委員的頭數個月,就已向政府提交一份意見,要求政府在可行的情況下,推動舊樓加裝電梯,因現時擁有物業的長者基本被所有房屋政策排除,而舊樓沒有電梯亦令他們無法出入,基本生活沒法得到維持。而現時已有部分大廈的住戶夾錢,在樓梯安裝上落樓梯的機器,方便長者出入。
他強調,重建舊樓理應只是都更公司的其中一個責任,如何美化舊區、令舊樓做好維修改善生活環境、改善設施成為無障礙出行等方面,都更公司都應考慮及推動,「其實不要經常在想都更就只是重建,即使在香港,推動樓宇保養維修都屬於香港市建局的策略。事實上,即使未有都更法,都更公司都可以作為顧問的形式,在業主自發重建、集合業權、招標尋找承建商等方面提供顧問服務,而在樓宇的保養維修、舊區美化、推動無障礙出行等方面亦要承擔更多責任。」
「我當然同意都更公司最終應要有整體的權力,問題是,我們作為民間或曾經是委員會的成員,只能在政府肯做的部分盡量推他去做。其實現在不可以說都更公司沒有任何工作可以去做,問題是若政府不想去做,我就會覺得更核心的問題他都不肯去面對。」
都更「大法」遲遲未見
林:欠缺總體分區城規難做大規模重建
近年政府將多項涉及都市更新的法律「斬件立法」,但就遲遲未見都更「大法」出台,坊間有意見就質疑,在欠缺主體法律的情況下,諸如暫住房及置換房制度、樓宇重建稅務優惠等法律如何有效落實執行?林宇滔認為,都更理應要先易後難地去做,在現行法律的情況下,本澳難以展開大規模式的都市更新,原因在於欠缺總體及分區城市規劃,無法透過城規勾劃出各個片區的藍圖,只能以個案式的規劃條件圖來做,根本無法做好都更工作。
「你可以說今日沒有主體法律,沒有業權百分比的規範,就做不了大規模的重建,但這其實只是都更的其中一道門檻。沒有總規、詳規,其實你就什麼都不用做了。總體規劃說好要在《城規法》生效後三至五年內做好,現在過了多少年?已經到期為何還不出來?還要等分區規劃。都更工作是慢的,但我想說,政府不單都更不想做,連城規都不想做,連確立社會未來發展的東西政府都不願碰,但我看不到當中有利益之爭,純粹是政府在逃避責任。」
業權重建百分比至今未落實
林:應仿效舊區重整法設仲裁制度
雖然都更會早在2017年就已提出樓宇業權重建百分比的方案,其中樓齡少於30年的樓宇重建比例建議為100%,樓齡屆乎30至40年的重建比例為90%,樓齡逾40年或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等特殊情況的重建比例則為85%。但政府至今仍未就相關方案進行公眾諮詢。林宇滔指出,今次的都更研究報告將會就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及諮詢。
至於如何保障少數小業主的權益,林宇滔指,以前的舊區重整法案中,政府已提出相應的仲裁制度,發展商需要盡一切辦法與所有業權人商討補償價格,當業權人不同意就可交到法院仲裁,若對仲裁結果仍不滿意還可提出上訴。他亦認為,除了現金補償外,亦要有「樓換樓」的選項,容許業權人搬回新建物業居住,才能保障到小業主的權利。
社會至今對於應否設重建百分比、百分比多少存在爭議,但林宇滔則認同設立,因為現在有不少舊樓的業權人可能因為去世、失蹤等因素而消失,當出現繼承時,屬於消失業權人的份額就無法郁動,就會影響到都更的進行,「當然我覺得一定要尊重少數,但是少數人的權益是否大到可以不理其他九成多的業主的權益?這是有必要討論的。我覺得過去的舊區法是可取的,因為有仲裁等等機制,其他東西可以再於社會討論,政府也可以再提出方案。」
其實在以前的舊區重整法案中,政府已提出相應的仲裁制度,而非由發展商去定價,中間的價格是發展商要與所有的業權人,盡一切辦法去談,談不到才交到法院仲裁,若業權人不接受還可以上訴。其實這個問題有排都傾不完,所以我才強調要有樓換樓這個選項,容許他們搬回去。但實際上在香港都不多,但我覺得這個方法也會保障到小業主的權利。而價格亦不能像其他地方般以拍賣的價格來做,而是要有充份協商。
但必須要強調,很多時這些重建項目的百份比設定的原因在於,因為有一些業權人是消失的,若不降低百分比,他們就難以重建。消失的意思是,可能是一間屋有遺產繼承予十個兄弟,其中一個可能失了蹤、死亡,故此就繼承不了,他的那份就永遠都郁不了,降低百分比是有必要的。重建剩餘地積比如何分配,價錢如何保障弱勢權益。亦有一些住戶可能是釘子戶,開天殺價,拖延其他大部分住戶的時間,無法得到重建改善環境。
當然我覺得一定要尊重少數,但是少數人的權益是否大到可以不理其他九成多的業主的權益?這是有必要討論的。我覺得過去的舊區法是可取的,因為有仲裁等等機制,其他東西可以再於社會討論,政府也可以再提出方案。

旅遊承載力爆錶?徵稅控制旅客量 市民意見不一 2019年5月17日 | 力報

旅遊承載力爆錶?徵稅控制旅客量 市民意見不一   
來澳旅客屢創紀錄,每逢節假日大街小巷人頭湧湧,澳門旅遊承載力成為近日城中熱議題目,討論焦點都在澳門旅遊學院2017年製作的研究報告,指澳門最佳旅遊接待能力為每日11萬人次,或每年4,010萬人次以下。但澳門去年接待旅客已達3,580萬人次,同比增加9.8%;而今年清明節三天「小長假」,來澳旅客達42萬5,258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23.6%,上月復活節假期訪澳旅客超過55萬人次,同比上升39.3%。已超越當年研究報告所指的最佳旅客接待能力,因此有建議參考其他城市向旅客徵收「旅遊稅」,以減輕接待壓力,徵收「旅遊稅」會帶來哪些利弊?如何從中找到平衡,讓城市和旅遊業健康發展?
雖然旅客消費可刺激經濟增長,但「過度旅遊」(Overtourism,根據網上資料,旺季時出現道路擁擠;當地人為應付旅遊項目要改變作息習慣,放棄曾有的生活,出現這些情形,一個地方就可算是「過度旅遊」)苦果浮現在全球各大旅遊景點,垃圾堆積、人潮擁擠及交通堵塞等,令當地居民苦不堪言。旅遊城市不堪重負,出招減輕壓力,徵收「旅遊稅」是方法之一。
十年內遊客增長56% 
面積僅30平方公里、承載60萬人口的澳門,十年內遊客增長56%至3,580萬人次,城市擠迫程度可想而知。在節假日期間,關閘口岸常被遊客逼爆,大三巴、新馬路等熱門景點水洩不通,在大三巴附近居住已30年的居民陸先生(圓圖)受訪時稱,近三、四年開始感覺遊客增多,「出入真係好塞,假期都行唔到,真係好多人。」他認為政府應該徵收「旅遊稅」,將稅收用於民生建設。
立法會議員林玉鳳認為,現時不少旅遊城市有遊客太多的問題,澳門也不例外,可參照其他國家或城市收取「旅遊稅」以「平息民憤」,「我哋唔係因為澳門人貪錢,每個人嚟澳門都要收佢哋『旅遊稅』,而是『旅遊稅』有一個重要意義,話畀大家知你嚟到一個地方不單止貢獻經濟咁簡單。」林玉鳳建議用「旅遊稅」幫助受滋擾居民,「居民投訴最多嘅就係人聲太大,關窗都覺得嘈,旅客帶來嘅噪音對佢哋會有影響,有啲建築或裝修技術可以幫助(減低噪音),政府係唔係可以嘗試用嚟幫助居民呢?」學者憂收稅有違發展方向自賭權開放後,博彩旅遊業成為澳門龍頭產業,一系列與其有關連的行業也受惠不少。對比2008年與2018年資料可見,本澳GDP(本地生產總值)從1,412億元(澳門元,下同)暴增至4,403億元,而總旅客消費也從1,245 億元增至3,244 億元,博彩總收益從1,098 億元增至3,028 億元。
此外,失業率從十年前3%下降至今年1.8%,人均工資中位數也增50%至16,000元。但另一方面,蒸蒸日上的經濟卻令居民負擔日漸加重,樓價十年內升幅高達300%,租金指數也增長超過70%,旅遊業令彈丸之地變得更擠迫。
非承載力不足 乃分布不均
澳門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旅遊業推動澳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但任何經濟活動都會帶來無可避免的成本,如旅遊業令地方空間變擠、人流增多及物價變高等。對於社會討論是否要徵收「旅遊稅」,他認為政府首先需明確要用「旅遊稅」解決哪些問題,「澳門係唔係唔夠公共收入呢?唔係。係唔係希望減少遊客呢?可能呢個手段唔係咁有效。」唐繼宗稱,目前澳門並非面臨「過度旅遊」或承載力不足問題,而是遊客分布不均問題,因此,政府需考慮如何均衡發展旅遊業,做好景點分流措施。他強調,「我哋希望(澳門)係一個多元開放多邊嘅經濟貿易體系,我哋唔可以反其道而行,一收『旅遊稅』就係唔歡迎遊客,唔歡迎服務貿易開放,我覺得呢個係有違澳門本身係一個自由港,有違大灣區整體發展方向。」清晰徵稅目的 方案交社會討論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分析,從經濟邏輯方面考慮,收取「旅遊稅」或可產生抑壓遊客數量作用,但政府要將開徵「旅遊稅」的正負效應分析清楚,是否真可減少旅客數字?「究竟收幾錢呢?呢個係問題,點收呢?都係一個問題。因為安排得唔好,唔用多啲電子成本,都會衍生好多行政成本,會唔會得不償失,令過關時間更長,本地居民更受影響?」他建議政府應提出不同方案及操作方法,給社會討論。
林宇滔提到,增加旅客逗留時間是政府和博企一直以來目標,但至今旅客逗留時間僅有1.2日。他建議政府可考慮用「優惠旅客稅」延長旅客逗留時間,「遊客嚟一日就收貴啲,嚟三天可以遞減甚至唔收,所以我哋收『旅遊稅』係要有目標。」林宇滔又認為,零付團費旅行團現象嚴重影響居民生活,也不利本澳旅遊業發展,政府應盡快打擊零付團費旅行團。

質疑港方不顧澳方需要 林宇滔斥對方「單邊主義」 2019年5月17日 | 力報

質疑港方不顧澳方需要
林宇滔斥對方「單邊主義」   
對於港珠澳大橋出現「不平等」現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受訪時批評,相關做法完全不公平,亦非對等安排,質疑香港政府「係咪少少配套都做唔到?」在兩地友好關係上也說不過去。
林宇滔表示,港澳兩地所謂的「對等」安排應該在大橋啟用前協商好,「(澳門)而家先傾,梗係處於劣勢!」他質疑,「香港係咪一定係咁單邊呢?」澳門在配套方面處處配合,「香港係咪少少配套都做唔到?」他認為,即使在香港口岸未建成停車場,亦可以臨時措施解決,例如在香港機場撥出部分車位予澳門車輛停泊,或者直接讓澳門車輛「落客調頭」回澳。他認為澳門政府被動及消極,希望澳門政府可全力爭取。

低風險斜坡倒塌敲警鐘 投資源保最少一年一檢 2019年5月17日 | 訊報

低風險斜坡倒塌敲警鐘 投資源保最少一年一檢  
松山晨運斜坡近東望洋酒店對上一幅約二十米乘十米的石砌牆上周五下午突然倒塌,連同一台施工中的掘土機齊翻落下方的海邊馬路,由於該路段經常有車經過,事發時也剛好有駕駛者目睹倒塌過程,今次沒造成任何傷亡,實乃不幸中之大幸。當局正派員進行緊急臨時加固,將斜坡噴漿,做防止雨水滲漏等後續護養工作,才可重開道路。至於長期維修方案仍在制訂,估計需時兩個月,屆時或需封閉半條道路施工。
松山塌石砌牆無傷亡僅幸運
今次事件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本澳的斜坡安全問題,其實早在一九九五年,澳門已成立由土地工務運輸局、民政總署及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的代表工程師組成的「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加強對本澳所有斜坡的監察工作,並定期對本澳的斜坡進行巡查和勘探,並將斜坡的風險級別進行分類,以確定哪些斜坡有需要及早加固和維修,倘若屬私人斜坡,土地工務運輸局會根據斜坡安全工作小組的建議要求斜坡所屬的業權人作跟進。
按照現行機制,小組會對斜坡進行風險評估,並以對行人、對建築物及斜坡塌坡的風險程度,將斜坡評定為高、中及低三個風險級別。按照當局的角度說,高風險級別斜坡表示斜坡不一定有即時塌落,但對人或經濟損失存有風險,應盡快進行較全面的維修工作;中風險級別斜坡表示斜坡對人或經濟損失有一定風險,應該受到關注並應作出適當的小型維修工作;低風險級別斜坡表示斜坡對人或經濟損失有較小或沒有風險,表示毋需進行維修工作,但應作定期觀察及清潔處理。根據資料,本澳目前有二百三十三個斜坡,當中低風險的有一個五十四個,中風險的有六十九個,現時並沒有斜坡被評為高風險。
低風險斜坡迅速惡化倒塌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倒塌的石砌牆斜坡編號為M-011,是被評為低風險斜坡,但今次卻出現大範圍倒塌,正正為本澳斜坡安全監察和巡查機制敲響警鐘!
事發後,筆者是成員之一的巿諮委城巿建設小組已與巿政署開會,據巿政署的解釋,三月底已發現斜坡有異常,故聯同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在三月廿八日到場聯合巡查,同意需要進行工程處理,避免路面裂縫滲水導致水土流失,影響斜坡安全,工務局建議填補路面上的裂縫,避免雨水滲入而導致水土流失,由於該斜坡屬巿政署管轄範圍,工程由巿政署招標施工。工程展開時已發現斜坡有較大變化,開工不久就倒塌。
筆者認為,事件一方面反映工程現場的安全評估不足,今次只是好彩才無導致工人及巿民傷亡,政府所有部門日後對工地的安全評估機制必須全面檢討和改善!另一方面是一個被評為低風險的斜坡,在被發現出現異常且已準備進行維修,但也出現如此大的倒塌意外,反映現行機制有很大的隱憂!
石砌牆斜坡風險高應排查
根據「斜坡安全資訊網」資料,今次倒塌斜坡對上一次更新的「斜坡觀測表」,該斜坡對上一次的觀察日期已是二零一四年八月十四日,即已是四年半前,巡查頻率明顯不足確保斜坡的安全。
據了解,該石砌牆斜坡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前的設計,斜坡的工程資料並不齊全,今次倒塌後,證實斜坡根本沒有任何椿柱或鋼筋混凝土作結構支撐,斜坡上邊的道路路面石屎層連鋼筋也沒有,加上沒有排水系統,只要路面出現滲漏,容易出現水土流失令石牆斜坡倒塌。此斜坡日後維修,必須加入樁柱及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並在外面鋪石料以維持外觀,以確保安全保育兩不誤。
據了解,本澳不乏類似的石砌牆斜坡,結構與出事斜坡相類似,確實有較大的安全憂慮。巿諮委已要求巿政署,即時巡查所有市政署轄下公園及管理的石砌牆斜坡,以及整條松山賽車跑道的斜坡,確保安全。亦有不少意見向筆者反映,崗頂劇院在「戲院斜巷」的石砌斜坡是其中一個高危對象,在政府的分級也屬「中風險」,負責的文化局應盡快找專業人士排查和檢測。另外就是瘋堂中斜巷樓梯旁的石砌牆,同樣已出現變型,須即時處理。
投放資源人力最少一年一檢
本澳現存二百多個斜坡,其實只要當局投放足夠的資源,要做好監察維護並不困難。但若你有細心留意,「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僅由三個部門機構派出工程師代表組成,連跨部門工作組的級別也談不上,機制根本難以確保斜坡和公眾安全,尤其近年天氣變化極端,豪雨超強颱風甚至成為常態。筆者在此強烈促請特區政府,必須正視斜坡安全問題,投放足夠人力和資源改革巡查和評估機制,至少確保對現存所有斜坡做到「一年一檢」,同時針對人流車流較多的斜坡,更要做到「一年數檢」,風險評估亦要更多考慮斜坡對公眾造成的危險因素,更要確保有需要維修的斜坡能夠獲得資源即時進行維修,也要有機制確保私人業權的斜坡持有人必須配合維修斜坡,才是治本之道!也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再次出現斜坡倒塌、甚至引起人命傷亡!

前車之鑑 勿輕視非高風險斜坡 市諮委籲全面排查斜坡安全 2019年5月16日 | 澳門日報

前車之鑑 勿輕視非高風險斜坡 
市諮委籲全面排查斜坡安全   
【本報消息】松山跑道一幅護土牆日前倒塌。市政諮詢委員會城市建設專題小組委員林宇滔表示,專題小組前日與市政署開會,市諮署承諾會即時巡查所有市政署轄下的公園及斜坡結構,確保相關斜坡無即時危險。有懷疑個案會由專業部門進行詳細檢測,確保斜坡結構符合安全,以確保斜坡的風險在雨季前受控。
林宇滔表示,市政署三月底發現該斜坡有問題,三月二十八日與斜坡安全工作小組聯合巡查,現場發現斜坡有少許異常。由於該斜坡是市政署管轄,工務局給予建議後由市政署修復,工程剛展開便發現斜坡較當時巡查的變化大,包括裂縫出現滲水等。工程主要是填補路面上的裂縫,避免雨水滲入而導致水土流失,惜展開工程不久後便倒塌。
舊石牆斜坡存風險
全澳現有二百二十三個斜坡,暫沒有被評為高風險,但倒塌的斜坡只是被評為低風險斜坡。林宇滔指,據悉相關斜坡至少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前的設計,當時的工程資料不多,沒有鋼筋混凝土作結構支撐,加上沒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令石牆斜坡存在較大的風險。現時增加鋼筋臨時加固,市諮委向市政署相關工程部門反映,施工現場要更嚴密及審慎進行安全評估,確保安全。由於該斜坡位於緩衝區,林宇滔認為修復應是裡面有樁、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外面鋪石料以維持外觀。
市政署承諾即時巡查所有市政署轄下的公園及斜坡結構,包括松山跑道。但林宇滔指出,本澳有不少石牆結構的斜坡存在較大的安全憂慮。雨季將至,擔心容易出現滲水、水土流失等情況。他希望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全面排查所有斜坡,包括部分為私人所有或租借地的斜坡。又希望政府加大斜坡安全工作小組的資源,對全澳斜坡最少每年巡查一次及跟進維修,認為斜坡的評估不應只考慮本身的技術情況,斜坡周邊有較多人流、車流亦應是考慮因素之一,並應加密巡查。他又提到,戲院斜巷及風堂中斜巷的石牆斜坡有潛在風險,希望相關擁有人或政府部門檢查。


林宇滔籲巡查斜坡評估安全 2019年5月16日 | 市民日報

林宇滔籲巡查斜坡評估安全
【本報訊】松山近東望洋酒店早前發生護土牆倒塌事件,工務局懷疑事故因土牆上方地台滲水引致,現時交由市政署開展相關維修工程。市政諮詢委員會城市建設專題小組委員林宇滔表示,希望當局投放更多資源,讓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做好「一年一檢」,同時建議市政署對於歷史悠久的石砌護土 作即時巡查,並做好工程安全評估,避免意外再次發生。
事故發生後,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城市建設專題小組亦就事件與市政署開會。林宇滔昨召開記者會引述會議內容表示,今年3月28日,由市政署、工務局及土木工程實驗室組成的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到涉事斜坡巡查期間發現有少少異常狀況,遂通報市政署修復,惟修復工程剛開展便發現斜坡較當初巡查的變化大,包括出現裂縫和滲水,故有關工程主要是填補路面裂縫,避免雨水滲入以致水土流失,惜在開工不久後便發生護土牆倒塌意外。
冀增資源讓小組「年檢」
他表示,現時本澳有記錄斜坡共223個,劃分低風險的有154個,中風險69個,暫未有斜坡被列為高風險。而涉事的倒塌斜坡在2014年8月被評為低風險,倒塌事件發生後,調查發現該石砌護土牆未有良好排水系統,缺乏鋼筋混凝土進行結構支撐,且現時的石砌護土牆年代久遠,沒有施工圖則,故較難查到相關資料,以致石牆存在較大風險,現時當局已增加鋼筋臨時加固。因此,市政署承諾即時巡查轄下公園及斜坡,確保沒有即時危險,若有懷疑個案,會通報專業部門詳細檢測,確保結構安全。
他續稱,現時223個斜坡中有不少屬石砌護土牆結構,當中174個屬公共斜坡,26個屬私人,23個屬政府機構持有。鑑於風雨季即將到來,他建議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全面排查,尤其對於舊有的石砌護土牆進行優先的全面風險評估,包括現時列為中風險、位於崗頂戲院對出的戲院斜巷,以及龍嵩正街的石牆均有潛在風險。他又希望當局投放更多資源,確保跨部門的斜坡安全工作小組每年可巡查一次,針對不同風險的斜坡進行安全維修及跟進處理,同時對於周邊人多車多的斜坡加密巡查。

旅遊休閒勿只講人數 須嚴厲打擊零負團費 特定日子限簽注額壓旅客潮 2019年5月14日 | 市民日報

旅遊休閒勿只講人數 須嚴厲打擊零負團費 特定日子限簽注額壓旅客潮
【本報訊】過多旅客來澳居民出行不便和造成滋擾,同時亦對本澳城市承載力造成考驗,政府正研究徵收旅客稅,避免旅客集中同一時段來澳。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直言,相信徵旅客稅成效甚微,建議政府與內地商討,根據一些特定日子,設定內地訪澳簽注限額,藉行政措施管理內地訪澳旅遊人潮,比用徵收旅客稅更立竿見影,繼而慢慢形成內地旅遊錯峰出遊。
林宇滔批評現時澳門出現的旅客問題,是政府一直沒有積極處理和面對所造成的結果。首先,澳門的旅遊發展方向和目標是甚麼?中央給予澳門的定位是發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惟用甚麼標準衡量?當年開放賭權引入外資企業,目的就是希望透過一系列新旅遊設施,增加中場博彩收入,延長旅客留澳時間,當時政府目標是令旅客平均留澳時間延長至2.3日,然而經過10幾廿年後,根本就做不到,近年更提都不再提。「發展旅遊休閒城市,佢(旅客)嚟澳門1日半日,點感受到休閒?要過1晚、2晚先可以感受到休閒㗎嘛!」他形容,如果政府認同要發展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就不應再講旅客數字,因為旅客數字愈高,就反映旅客根本不休閒,甚至「負分」。政府應以延長旅客留澳時間,增加中場博彩收入作為發展目標,並以此建設城市發展模式。
徵旅客稅行政成本高過關更複雜
林宇滔又提到,近年居民對旅客影響生活的不滿度,大部分來自零負團費旅客,這些旅行團到達哪區,區內居民就會怨聲載道,這問題存在10幾年,多年前漁翁街、慕拉士馬路,發展到近年筷子基、青洲、皇朝廣場均出現相關團客,在900萬人次團客中,有超過八成都是零負團費,大三巴經常被逼爆,也是源自零負團費,當局也知澳門旅遊業問題所在,只是一直不肯處理,更沒認真打擊,政府和業界更聲稱沒發現零負團費旅客。相關問題需要特區政府與內地相關部門協調處理,認真向中央反映。
他發現,最近每逢內地節假日,訪澳旅客特別多,本月2日比農曆年初三只少7000人次,這些大部分是自由行,因為成本關係,團客大都會避開節日期間訪澳,對於這些旅客高峰期,徵收旅客稅,未必能有效解決過多旅客集中同一時間訪澳的問題,「收得太複雜,行政成本可能更高,令過關更複雜」,他建議根據一些人流高峰期日子,與內地商討,設定內地訪澳簽注限額,藉此管理內地訪澳旅客人潮。他認為「呢啲強制額,比收旅客稅更加直接同肯定有效! 因為如果用經措施,除非你收得好高,但收得高,在節假日就會無效,因為旅客唔會覺得貴。」他解釋稱,現時內地自由行簽注就如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年票,可以在一年內多次入場,不過也規定新年和節假日無效,避免持年票人士集中某些節日湧入樂園,令樂園更擠逼;澳門可以參考類似做法,劃定某些日子,自由行旅客需要再額外申請,或者預訂方可以來澳,這樣能紓緩澳門旅遊承載壓力。相關措施某程度上等於內地景點人流控制,他強調,相關措施並非將內地旅客拒諸門外,而是為令他們更好感受澳門。
社區經濟應由居民帶動吸引旅客
林宇滔又批評說,政府對解決旅客承載力問題久缺跨部門協調,令到居民生活舒適感被拉低,他舉例指,一到旅遊高峰期,亞馬喇前地就會出現嚴重交通擠塞、巴士排長龍情況,點對點走外圍的巴士線平時繁忙時間不出現,只會在某些節假日才提供服務,他質疑,如果平日也有這些點對點巴士快線,旅客和居民的矛盾自然減少,也有利於澳門繁忙時段交通流暢。「你做咗平時,假日去做就會更加暢順」。
至於旅遊局計劃將旅客分流到美副將,林宇滔認為「政府思想無錯,但唔會有效。」正如之前旅遊局推出的幾條旅遊路線亦未能起到分流作用,所以居民毋需過分擔心。不過,政府和社會對社區經濟有誤解,近年政府會搞一些活動,吸引旅客入舊區,要令一個社區有活力,參考其他地區經濟,應由本地居民帶動,而非專為旅客而設,「有澳門人食,自然就會有旅客食」,當居民生活在舊區舒服和方便,自然令社區人口結構更平衡,也令社區經濟更有活力,進而不用宣傳也會有旅客找來;惟現時不論政府或團體,都經常搞一些針對旅客的活動,惟旅客量的不穩定性,難帶動社區經濟發展。


林宇滔建議開通港澳機場接駁巴士吸引長途客 打造一程多站旅遊服務 2019年5月14日 | 星報(澳門)

林宇滔建議開通港澳機場接駁巴士吸引長途客 
打造一程多站旅遊服務   

青洲山法定保護範圍與工務局規劃嚴重抵觸點解決? 2019年5月10日 | 訊報

青洲山法定保護範圍與工務局規劃嚴重抵觸點解決?  
上月工務局公示十四幅規劃條件圖草案,當中包括兩幅位於青洲山腳,鄰近青洲河邊馬路的相鄰非工業用地,兩地均屬私人土地,其中面積一千六百多平方米編號為94A110的土地位於青洲山修道院對出,限建樓高二十點五米的低層樓宇;較大的一幅土地編號為2007A082,面積為六千七百多平方米,樓宇限高達五十米,最大地積比為九點五倍,最大覆蓋率為百分百,該地段內有軍事碉堡及舊牆體保留,並要維持場地現有地形及綠化環境特徵。
規劃條件圖地段與青洲山保護範圍重疊
可堪玩味的是,將交城規會討論的2007A082地段,其北部邊緣與文化局劃定青洲山文物場所保育範圍有明顯的重疊,但規劃竟指出 「保留軍事碉堡及舊牆體」僅為「參照文化局意見」;「維持場地現有地形及綠化環境特徵」才屬「根據文化局具約束力的意見」,兩者為何有差別對待?當局有必要在城規會討論時清楚交待!
翻查資料,位處於兩幅土地中間近青洲河邊馬路的土地,編號為91A034,於2016年中已獲發規劃條件圖,面積一千八百八十七平方米,屬長期租借批地,樓宇最大許可高度為五十米,地積比為九點五倍。
筆者必須指出,三幅地段均與青洲山山體緊鄰,其建築高度也關係著青洲山修道院的景觀視野會否被阻擋,其建築對青洲山、尤其修道院的景觀和視廊都有很大的影響。青洲山高五十七米,修道院約位處山腰海拔約二十米處,若上述三幅土地,其中兩幅和另一幅分別按最高五十米及二十點五米興建,明顯會嚴重影響修道院視野及青洲山的景觀。
青洲山業權疑問廉署仍未公佈結果
針對青洲山的保育問題,筆者去年已經向社會公開青洲山土地屬性存在的疑問,並要求廉署撤查:一八二八年清朝軍隊仍未撤出青洲島,為何澳門政府首次將青洲山土地進行官方登記時,是依據一份一八二八年的公證文件,證明聖若瑟修院在當年以二千澳門元購得該私人土地?且為何「青洲河邊馬路十四至十七號」的土地,竟包括全青洲山面積達五萬三十多平方米的土地?以及為何屬私人地段的青洲山被文化局證實最少發現十一個軍事碉堡及建築?……但廉署至今仍未公佈調查結果。
針對今次位於修道院對出的幾幅土地,筆者仔細翻閱資料後,同樣發現疑問,首先是「青洲都巿化整治規劃」到底正式生效與否?因為剛完成公開諮詢的兩幅青洲山腳土地,及另一幅土地在二零一六年公佈的規劃條件圖,均明確指出「此地段屬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但翻查新聞記錄,早在二零一一年,當年提出「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並向社會進行宣講,以取代原有一九九六年的「青洲都巿化重整研究計劃」。但礙於當時社會有不同意見,加上發展商並不同意,到最後無疾而終。
《城規法》生效前,本澳分區規劃僅靠工務局的內部指引執行,公眾所知甚少;故《城規法》二零一四年三月生效後,法律明確包括總體規劃、分區詳細規劃(相當於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均必須進行公眾諮詢及城規會等把關,並應按先有總體規劃,再作分區詳細規劃的規劃順序制訂。若當局並非在《城規法》生效後違法實施「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就意味著當局在《城規法》生效前已「偷雞」執行。
工務局規劃僅保護青洲山二十以上山體
不過,筆者發現,在編號為91A034的2016年5月26日發出的「規劃條件圖說明」中均是「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研究」」相稱,字面上理解並非屬正式規劃,但同日發出的正式規劃條件圖則沒有「研究」兩字。
另一個必須面對的是,根據「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的資料,該規劃中青洲山的保護區,明顯遠較文化局在網上公佈的「被評定的不動產(建築文物)」的青洲山文物場所的面積為小。工務局的規劃中,青洲山保護範圍僅限約二十米以上海拔(即相當修道院所處位置以上的山坡)作為保育範圍,而修道院地段則以獨立地塊作文物保育。然而,文化局則把整個青洲山、即包括二十米以下的山體都作為文物保育場所,兩者有明顯的重疊和抵觸。
必須指出,《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保障了所有被評定不動產不能受到破壞,故即使工務局在《城規法》生效前,已走「法律罅」將「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以內部指引形式生效,但由於該規劃明顯與文化局的青洲山保護範圍有嚴重衝突,實際上也逃不過違反《文遺法》的宿命!
青洲公屋早已入侵法定保護範圍
被評定的青洲山面積被侵害已非首次出現,早在二零零六年,青洲社屋的興建,早已與文化局劃定的青洲山保護範圍衝突,據悉當時興建公屋時,曾拆毀多個有歷史價值的碉堡,青洲山北面大幅山體也被開挖,在文化局公佈的青洲山保育範圍內,北部有相當大部分顯示已被用作青洲公屋而受到破壞!
青洲山問題複雜,由青洲山本身土地所屬,到已被依法評定為文物場所的青洲山範圍,與分區規劃長年的抵觸衝突,若公眾仍不關注,政府跨部門間仍不面對,青洲山的保育根本無從談起,只能任其繼續荒廢,並不時用公帑由跨部門處理山上的衛生垃圾問題。
筆者認為,長遠要理順青洲山保育問題,首先工務局須公向眾明確交待現時青洲山是否有有效分區規劃?如有,無論是「1996年青洲都巿化重整研究計劃」及「青洲都巿化整治計劃2011」都明顯與文化局劃定的青洲山文物場所範圍有嚴重抵觸和衝突,文化局及工務局必須主動協調,確保任何與《文遺法》有抵觸的規劃不能繼續生效。
工務局文化局須在城規會清晰交待
如無,工務局則應與文化局盡快協調青洲山及周邊規劃,確保任何周邊工程和發展不應影響法定的青洲山文物保育範圍,並應根據《文遺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的規定,通過設立適當的緩衝區,確保青洲山、修道院及其軍事遺跡的歷史價值得到更全面的保育。
筆者認為,下次城規會討論相關規劃條件圖時,工務局及文化局代表必須在會上就上述眾多問題交待清楚,而廉署就青洲山業權問題已進行了近一年的調查,有關結果亦應盡快公佈,還公眾一個清晰交待,三個部門均不能蒙混過關!

羅司信年內有都更研究初期報告 2019年5月9日 | 正報

羅司信年內有都更研究初期報告
【本報訊】都市更新委員會主席、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委託顧問公司做的都更研究分五期進行,現處第一期階段,對方正因應各部門反饋的意見去修訂初期報告,相信可在今屆政府任內完成,但難以預計何時完成整個研究。
都更會在八個月後再召開全體會議,也是換屆後首次,議程主要是簡介都更顧問服務現時的工作進度和內容,負責的顧問公司德勤也由公司合夥人等六人出席會議,不過就未有在會前拍攝時現身。會議閉門舉行約兩小時。
都更研究有五期
羅立文會後見記者時表示,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的都更研究分五期,包括初期報告、最終報告、公眾諮詢文本報告、收集諮詢意見後的分析報告,以及總結報告。現時正處於第一期,即編制初期報告的階段。第二及三期則會同步進行。
顧問公司在初期報告中會就暫住房、重建百分比、都更優惠措施及受影響業權人的補償措施四方面去研究,並分別比較香港、台灣和新加坡三地的都更相關制度,是次會議主要是向委員介紹相關資料內容並聽取意見。
德勤諮詢服務公司是透過邀標方式奪得「澳門都市更新研究顧問服務」,作價一千四百五十萬元,服務期為一百二十日,而早前有意見關注早已超時。羅立文強調,顧問公司是如期在十一月提交初期報告的。
羅立文解釋,只是當時局方不滿意報告要求修改,對方再於一月交新文本,文本隨後交十四個政府部門聽取意見,現顧問公司正就收回來的部門意見再修改,將於本月中再有新文本,並再交予相關部門檢視。
難以預計何時完成研究
對於何時完成,羅立文相信第一期的初期報告應可在年內完成,而整個研究則肯定不可能在今屆政府內完成,因顧問公司每期工作需獲當局批准,通過才進入下一期的工作,故很難去控制時間,這實難以預計,設立都更公司的行政法規及公司章程經已公布,就具體都更公司何時成立,羅司直言不知道,「我暫時答唔到你,你哋等一等先」。目前他們手上也沒有其他都更相關法案,會先集中做好這個研究。
被問到都更是否還須要一段長時間才能推動?羅著記者別心急,因研究有五期,現才第一期而已,「所以唔好問今日有冇結論,重加有排捱」,重建百分比等通通要待總結報告才會有,「第一期肯定冇結論」。
會議還討論更改專責小組之委員組成。由於是次換屆大部份委員獲續任,只三名委員換人,故各專責小組基本不變。代替黃承發的周子鍵及代替林宇滔的羅華杰入第二小組,代替葉兆佳的陳榮達入第三小組。

研究程序共分五期 任內最多完成初期 羅司:都市更新有排捱 2019年5月9日 | 澳門日報

研究程序共分五期 任內最多完成初期 
羅司:都市更新有排捱  
【本報消息】都市更新委員會相隔八個月再度舉行全體會議,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昨於會後表示,都市更新研究程序有五期,分別是初期報告、最終報告、公眾諮詢文本報告、公眾諮詢意見分析報告及總結報告。
羅立文相信今屆任期內可完成初期報告,但預計不到五期工作需時多長。顧問公司目前無提出都市更新重建百分比等建議,至於公眾諮詢時會否提出具體建議?羅則稱:“到時先算”。
工作仍處討論階段
都市更新委員會昨日下午三時舉行本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閉門會議約兩小時,議程包括簡介顧問服務現時的工作進度和內容、更改專責小組的委員組成等。
羅立文表示,顧問公司於會上向都更會介紹研究第一期內容,包括暫住房、重建百分比、都市更新優惠措施及受影響業權人的補償措施,就四方面的研究資料與都更會交流意見,並幫助都更會了解台灣、新加坡及香港三地都市更新的情況。
被問到顧問公司對重建百分比等四方面的建議?羅立文指暫時仍處於討論階段,顧問公司並無提出具體建議,做到最後才有澳門如何處理都市更新的建議。羅立文指出,相關工作總共有五期,現時是第一期,着大家不要太心急,“唔好問今日有冇結論,仲加有排捱”。
難以預計需時多長
政府曾表示去年十一月可完成都市更新研究顧問服務初期報告?羅立文解釋說,顧問公司按合同準時於十一月提交第一期報告,只是之後政府內部不滿意並提出修改,顧問公司今年一月提交修改文本,經聽取十四個政府部門意見後再作修改,預計該公司今個月中會提交修改文本,當局收到後會再交予十四個部門檢視,即要通過第一期研究報告仍需時。相信今屆政府內完成第一期研究(初期報告),但肯定不能完成整個研究工作。
但羅立文指出,“第一期肯定無結論,行到第五期就有結論”,而最終報告與公眾諮詢文本報告會同步進行,被問到公眾諮詢時會否提出具體建議?他則稱:“到時先算”。他又表示難以預計每一期的時間,即預計不到五期工作需時多長。
都更公司成立無期
都市更新斬件立法,關注到目前有否相關法律正在草擬?羅立文表示暫時未有,現時集中做研究。至於都更公司何時成立?羅立文亦表示,“唔知,我暫時答唔到畀你,你哋等一等,我畀唔到個日期畀你”,傳媒追問能否於今屆政府任期內成立?他只稱:“你哋等一等”。
至於更改專責小組的委員組成方面,由於林宇滔、黃承發及葉兆佳不獲續任,新任委員為周子鍵、陳榮達及羅華杰;羅華杰及周子鍵填補第二專責小組成員空缺,陳榮達填補第三專責小組成員空缺。

市政署訪華工了解新瀝青技術 2019年5月7日| 澳門日報

市政署訪華工了解新瀝青技術
【本報記者廣州六日電】市政署考察團今日拜訪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就先進高韌超薄瀝青技術學習交流,並參觀實踐案例。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麥儉明指出,澳門道路因車流量大等因素影響,損壞較快,頻繁的道路維修保養,為居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希望能引進該校先進的瀝青鋪設技術,增強道路的耐用性。
考察活動由華工澳門校友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協澳門委員黃燦文協調聯繫,市政署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管理委員會委員麥儉明、道路渠務廳長何萬謙、道路處長李華苞、維修處長何成沃,高級技術員黃紀樂、梁振榮、高耀根,技術輔導員莫健明等參加考察,並與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吳業春、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江海、外事處副處長楊浩松,土木與交通學院黨委書記鄭存輝等座談交流。
該學院道路工程系系主任虞將苗介紹,新型超薄瀝青磨耗層是一種厚度僅為○點八至一點二厘米的高性能加鋪層,全球最薄且性能優異。其採用同步攤鋪技術,作業效率可提高百分之一百五十,且可降低道路建設成本約百分之四十,節省原材料約百分之六十,降低路面行駛噪音三至七分貝。目前,該技術已成功推廣實施面積達五百萬平方米,相關成果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白雲國際機場、廣澳高速、廣佛高速等一百多個路段實施,遍及全國十一個省市。
麥儉明指出,澳門天氣多雨潮濕、路面車流量大,不少道路常現裂縫坑洞,導致道路維護保養的周期大大縮短,為居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以美副將大馬路為例,其於兩三年前做過一次大規模維修保養,但去年便再次出現道路損壞情況。本次拜訪華工土木與交通學院,認識到超薄瀝青技術在抗裂、抗滲、抗滑和降噪等方面的優異性能,認為十分適合在澳門推廣使用,接下來會進一步探討技術引進落實的具體方式。
但他認為,引進新技術需要破解相關難題,比如必須購置新型瀝青鋪設設備,該設備單價較高,達一百萬美元,這可能會成為影響建築商購買的因素。
黃燦文認為,建議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創新合作方式,引進華工超薄瀝青技術和設備,盡快建造一個樣板工程,並公佈其檢測數據和結果,待得到社會認可後便全面推廣落實。
澳門嘉賓隨後還參觀了華工土木與交通學院實驗室,並前往珠江新城華夏路、東濠涌高架、解放大橋等地,實地了解高韌超薄瀝青技術的應用情況。
吳業春期望華工相關創新技術成果能服務好澳門,同時他指出,作為教育部重點大學,華工在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土木交通等領域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領先優勢,未來更希望加強與澳門相關機構在新技術前期研發和後期應用推廣合作,為大灣區建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