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2019年4月5日|訊報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日前,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跟進防災減災公共工程的規劃及建設事宜。議員普遍不滿政府防災基建的工程進度,作為抵擋風暴潮關鍵的內港擋潮閘工程,目前仍在設計研究,甚至未能有明確的工程預計時間;委員會亦批評,其他區域如路環、外港等一帶的加高堤圍及排澇設施根本欠缺統籌,要求特首明確由誰人揹起統籌擋潮閘及其他防洪排澇基建的責任,確保能更有效協調和盡快落實。
立會要交統籌人揹治水責任
翻查資料,去年十二月中同一事務委員會已跟進此問題,但對比兩次內容,除了筆者上周提及巿政署二0二一年完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以及聊勝於無的「在內港沿岸現有的矮牆加裝十多個單向退水拍門,以便積水能盡量和潮水同一時間消退,將水浸時間縮短」的工程爭取在今年六月完工外,其他所有基本上是零進展!
幸好,昨日筆者執筆之時,應對風暴潮的關鍵防洪基建──「內港擋潮閘」終有進展--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內港擋潮閘開展環評第一階段公示」將至本月十八日,及後還要進入第二階段為編製環境影響報告書初稿和徵求意見公示。最終完成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亦要公開。
環看整份環評公示,只有三版內容,基本沒有任何新內容,一個當局承諾爭取今年下半年動工的工程,既然去年十二月初已獲中央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當局為何要拖延四個月才公示第一階段環評?
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為低
翻查資料,特區政府於二0一五年已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當時是因應二00八年「黑格比」風暴潮提出,「天鴿」(二0一七)和「山竹」(二0一八)仍未出現,故內港擋潮閘高度最初設計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一九九三年颱風「貝姬」的海平面水位四點七八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五點六米,留有八十二厘米的緩衝空間。但當這個設計還在?釀當中,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加持下,二0一七年「天鴿」帶來的風暴潮高度就達五點五八米,原設計僅剩二厘米的緩衝空間,故政府在「天鴿」襲澳後已明確要加高擋潮閘,但一直未公佈詳情。
然而,根據今次公示資料,當局目前擋潮閘的設計僅為三點八五米 MSL,「天鴿」的最高潮高為三點七八米MSL(氣象局「天鴿」最高潮高──澳門平均海面高度一點八米),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僅預留七厘米的緩衝空間,意味著今次設計的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的八十厘 米為低。
更令筆者擔心的是,去年「山竹」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雖較「天鴿」低約三十七厘米,原因只是因為「山竹」襲澳時剛巧屬潮汐低潮位,若如「天鴿」同時夾著天文大潮襲澳,「山竹」的風暴潮高有可能再高逾1米,意味著足以越過最近設計的擋潮閘。
儘管當局一直強調擋潮閘以二百年一遇為設計標準,但「天鴿」已證明這個標準根本不敷應用,連同「冧莊」襲澳的「山竹」,我們若僅僅以三點八五MSL作為擋潮閘的設計標準,僅七厘米的安全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和不合理的,當局有必要對此向公眾詳細解釋設計理據。
全球暖化標準宜鬆不宜緊
對於一個政府曾承諾今年下半年會動工、單是水底工程可能四、五年時間的民生工程,筆者本來不想就細枝末節糾纏,但這個重要防洪工程的安全系數若真是如此低,確實有可能引起災難性的後果,甚至令整個工程投放白費,當局必須要面對和向公眾交待!
筆者在此引用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立法會的一段回覆:羅立文舉例,在他上任前政府曾託內地一間顧問公司為內港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做研究,當時有關公司稱可抵擋十年一遇的潮水,但他形容現時「咪撞哂大板」,現時再委託同樣公司來澳,有關公司的建議是做抵擋二十年一遇潮水的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
颱風的威力源自溫暖的海水(廿六度以上),隨著全球暖化,颱風威力只會越來越強,正如上周專欄所言,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頻發,澳門過去五十年僅出現六次十號風球,但過去兩年我們就連續受到風力最強和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吹襲,澳門確實難以有效預測天氣極端的惡化程度;長遠而言,單靠興建更高的擋潮閘去抵擋風暴潮,未必是好辦法,但在可行且選擇有限下,擋潮閘是短中期內治理內港水患的有效方案,故在這個重要的防洪工程設計時,必須充份考慮全球暖化這個因素,並在設計上留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雨水泵房有效何費周章建蓄洪池
內港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及新口岸,以及氹仔巿區、舊城區,以及路環舊區一帶同樣會受水患影響。根據立法會專責委員會昨日會後介紹,政府指路環西側治水方案起初沒有加入荔枝碗,但隨著荔枝碗片區被評為文物,路環的「一湖」治水方案範圍需要擴大至包括荔枝碗,因變化較大,需向城規會介紹後再進行方案比選。而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以解決天文大潮該處水浸問題正處於初步設計階段,仍要結合司打口周邊居民訴求;筷子基有堤岸加高工程的建議,現處於深化研究階段;外港堤圍加高方面,正開展初步設計,未有具體時間;很明顯政府對於有關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議,並未有認真統籌和協調,只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交待進度。
上述工程中,筆者對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的方案有所疑問,因為本澳過去多個天文大潮期間容易因大雨水浸的黑點,包括新橋、高士德及氹仔黑橋,都是分別靠林茂塘及氹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證明做法行之有效,故剛動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也是用雨水泵房解決問題,加上內港一帶地質要在地底建設蓄洪池工程耗時且所費不菲,蓄洪池或泵房對風暴潮也是沒有任何作用,何以工務局建議今次要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解決天文大潮的暴雨水浸問題?筆者實在不明所以!
新特首應提前做好治水功課
如果要問一個社會公認要做的民生工程,擋潮閘和一系列的防洪排澇工程肯定是老百姓心中的首要民生項目,但對於已經歷過「天鴿」和「山竹」兩次嚴重風暴潮慘痛教訓的特區政府,在此方面工作多年來竟然仍一籌莫展,至今仍由政府不同部門負責不同防洪排澇工程,根本沒有認真統籌,只是繼續官腔回應稱正有序跟進,甚至在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要求下,三個多月仍未交出清晰的治水規劃、藍圖和時間表。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明確治水的統籌負責人物和部門,並定期向社會公眾發佈相關工作進度和最新資訊,也寄語有意參選新一屆特首選舉的候選人,要就治水做好功課,並通過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和積極爭取配合支持,將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保安司怒斥機場保安現漏洞 「睇漏眼」不能接受 惟僅罰數千元 2019年4月3日|力報

保安司怒斥機場保安現漏洞 
「睇漏眼」不能接受 惟僅罰數千元   
兩名分別是內地和韓國的女子日前涉嫌擅闖機場客運大樓禁區,坊間強烈質疑機場保安形同虛設,禁區如「無厴雞籠」。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回應時強調,對涉事機場保安公司有員工「睇漏眼」的說法不能接受,事件明顯是保安出現漏洞及過失。警方已要求保安公司作出解釋,若無法作出合埋解釋會依法作出處分。警方日後會公布相關資訊。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受訪時稱,機場作為本澳重要門戶,安全工作非常重要,事件最大問題是機場保安公司沒有做好自身工作。他希望相關保安公司做好檢討,加強監督,履行其職責。保安範疇亦會督促治安警及海關加強自身工作。他亦於昨日下午統籌民航局和保安公司開會,要求正視問題。
治安警策劃行動廳公共關係處警司李德輝(圓圖)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已要求機場保安公司就事件提交報告,若未能合理解釋會作出處罰,可被科處罰款。
事件嚴重但僅罰數千元
李德輝稱,機場是本澳重要設施,保安公司應做好保安工作,以上兩件強闖機場禁區事件不應該出現,包括有人進入離境大堂中央安全檢查區,以及有人經中央門口進入入境大堂。治安警察局冀機場保安公司能做好自身保安工作,對事件作出檢討並加強溝通和協調,正視保安問題,亦已要求保安公司提交報告給警方,否則根據《私人保安業務法》進行處罰,是次事件可被科處2,000至7,500元不等。
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法律規定只是最底線,更重要的是針對機場、口岸、碼頭等敏感區域,在判給保安合同時對於保安公司的背景和能力應有更高要求,並帶有具阻嚇力的罰款,甚至最嚴重的終止合同處罰。
短期公布兩關員違規罰則
另外,就有關近日有兩名男女爬上南灣中華廣場樓頂部的金屬球自拍。黃少澤表示,該大廈只是政府部門租用,整幢大廈屬私人物業,其保安工作亦不是警方負責。他又指,據悉該大廈的門禁失效,呼籲本澳所有大廈做好管理及安全措施。他強調,警方只限在有問題時執法,「私人場所冇可能伸隻手入去!」至於廉署報告揭發兩名海關關員涉詐騙公帑,其中一名關員申請1,200日有薪病假但兼職的士司機賺外快。黃少澤指,該個案已進行紀律及刑事程序,紀律程序最高的處罰是撤職,短期內會公布。
至於另一宗退休關員懷疑隱瞞資產騙取房屋津貼,黃少澤指,該名人士實施違法行為是退休後詐騙退休基金會款項,與海關的管理工作無關,但他強調,海關會以此個案作為反面教材,督促轄下所有部門以此為借鑑,做好管理工作。

公共工程規劃離地忽視集體需求 2019年4月2日|市民日報

公共工程規劃離地忽視集體需求    
【本報訊】工務局日前表示舊澳氹大橋旁計劃興建的澳氹第五條跨海通道,該海底隧道不建議電單車通行消息傳出引起社會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從第四通道沒預留輕軌通行,到第五通道不讓電單車通行,內港擋潮閘動工無期等,均凸顯政府在公共工程上沒有認真考慮社會訴求,工程設計閉門造車,領導和長官意志決定工務的快與慢,並非從社會集體需求出發,最核心問題是官員毋需向公大眾交代和問責,所以才致決策或工程計劃離地。
工程設計無思考平衡整體利弊
在去年11月,工務局把第五條跨海通道的初步設計、工程勘察及專題研究判給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公司負責,判給價9927萬元,工期800天。工務局局長李燦烽去年12月在立法會上表示,第五通道正處於設計階段,通道長約2公里,會興建兩條管道,來回各3條車道,走線基本確定。日前,工務局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則透露,按照研究單位的分析,嘉樂庇總督大橋旁計劃興建的海底隧道(澳氹第五條跨海通道),將不建議電單車通行。
林宇滔批評說,政府在公共工程設計上從未有認真思考和平衡整體利弊,與社會有充分溝通,以便最後作出最合理的選擇。除第五通道,第四通道設計也令人質疑,相關大橋設計完全沒有考慮預留輕軌通行空間,以致政府日後在興建輕軌東線時,需要額外再建跨海大橋讓輕軌通行,變相增加東線建造成本,令東線造價貴過氹仔線和媽閣、石排灣線總和。
與社會無溝通部門間各自為政
他認為,事實上,無論澳氹第五條跨海通道是否可以行電單車,還是澳氹第四條跨海通道是否可以預算輕軌通行空間,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是設計的問題,是技術和造價的取捨。可能澳氹第五條通道要讓電單車通行,在造價上會比現時方案高,政府應讓市民選擇,第四通道設計亦面對同樣情況,惟政府在公共工程上從來都閉門造車,不會將這些內容向社會詳細說明和交代,「第四通道嗰陣時就話趕啫,但趕到而家都重未招標開工,而輕軌東線又話2020年先展開,咁點解唔考慮埋輕軌(東線)呢?」他質疑指政府當年建西灣大橋時也有考慮預留輕軌,為何第四通道卻沒考慮?
林宇滔更批評說,除沒考慮社會訴求,沒有與社會溝通,部門和部門間各自為政缺乏溝通協調,工務局設計第四通道時,運建辦有否向工務局反映預留輕軌通行的問題?如果有,工務局為何沒有預留?又例如A區連接澳門半島的通道為何沒有立交橋,要拖到最近才由交通事務局研究規劃?上述情況均明顯反映部門間沒溝通,官員在制訂政策上的思維、視野不夠前瞻性,而最核心問題是官員毋需向公大眾交代和問責。
政府完全有空間基建上加把勁
林宇滔指出︰很多國家地區的政府在決定一項工程時,往往由下而上收集很多社會意見,前線政府人員、業界等,可能因此而令政策出台時間較長,但至少政策或工程出台後更貼合社會訴求。澳門部門決策則較為上級主義,領導和長官意志決定工務的快與慢,並非從社會集體需求出發。
他又不認同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多次在立法會上稱人手不足,令工程「做唔切」或「做唔到咁多」的言論,內港擋潮擋提出興建多年,去年12月中央已批覆興建,至今政府仍未公開招標,動工無期,「有啲乜嘢緊要過擋潮擋」?即使多多錢都要投放,最近幾年本澳連續遇到兩個10號風球,沒有人知第三個何時會吹襲澳門,政府被動式應災有進步,惟本澳應有防洪基建主動應對颱風,擋潮擋應是民生優先工程。
林宇滔說,特區政府有資源,除財力,公務員總數3.8萬人,不計外判,今年公務員薪酬預算支出為417億元,倘若工務範疇人手不足,可以向其他部門借調,在不請人情況下就可以解決人手不足問題,或是將「做唔切」工作外判也可以。
他指出:政府完全有空間在基建上加把勁。從工程項目前瞻性設計到官員人力資源的分配等,政府都沒有以民為本和沒有由下而上真正收集社會意見。

制度著手致公僕不能貪不敢貪 公開採購招標及判給結果 供市民監督杜絕尋租行為 2019年3月30日|市民日報

制度著手致公僕不能貪不敢貪 
公開採購招標及判給結 供市民監督杜絕尋租行為
【本報訊】廉署工作報告揭示去年公職人員涉及詐騙、偽造文件、濫用職權等犯罪有所增加,當中特別是個別公共部門領導利用職位以權謀私而觸犯刑法。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要令公務員「不能貪」和「不敢貪」,要從制度著手,建立公開資訊機制。他促請政府把所有公共採購服務招標資料,包括公開招標、書面標、非書面標的招標結果、價錢、資訊等系統化上網,有利市民查閱和監督,杜絕尋租行為出現。
林宇滔表示,過去廉署、審計署揭示很多公務員違規或部門對公帑運用和監管的問題,但政府給社會的感覺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或者「意見接受,態度照舊」。他舉例說,如震驚社會的疊石塘山土地被非法霸佔事件,以及投資居留政策被揭發存很大漏洞,都是大事,惟在投資居留制度上政府只是修改內部指引,沒有從制度上作出改善;而被定義為國有土地的疊石塘土地不知為何至今仍未收回?這些都反映出了事後政府沒有積極處理,執行力差,對被揭露的重大問題,政府對社會更是零交代。
發放訊息機制須公平公開透明
他又質疑,前環保局領導涉嫌以權謀私、前駐京辦主任「呃」津貼兩個較嚴重個案早在2018年12月偵破,為何沒即時公布?而市政署1名處長在處理格力犬過程中涉嫌濫用職權案卻即時公布,廉署在公布訊息上是否因人而異?他強調,廉署作為把關部門,做事應一視同仁,要有清晰制度,不能讓人感到因人而有差別待遇。
他又提到「雙陳司長」推薦親屬入公職事件廉署已完成調查,並將調查報告和完善高官問責建議送交行政長官,但廉署卻沒有公布相關報告和改善建議內容讓公眾監督。廉署是監督政府的重要力量,大家應尊重,但更需公平、公開、透明的發放訊息機制,以免市民對廉署調查結果產生疑問和不必要猜測。「查完後個案要一視同仁處理、嚴格執法,唔理大老虎同蒼蠅都要查,唔好中間有裁量權去處理呢啲事,令到廉署威信受到損害。」林宇滔指出:眾所周知,新加坡政府採取「高薪養廉」公共行政管理邏輯,給部長和高級公務員高薪,當地政府廉政建設是為著令公務員「不想貪、不敢貪、不能貪」。澳門公務員整體薪酬算高,各級之間薪酬差距不大,單是2019年公務人員薪酬預算開支417億元,難怪坊間戲言「要參與政府最大嘅財富分配就要加入公務員隊伍」。他相信,大部分公務員都「唔想貪」,因為貪腐誘因不多,惟「不能貪」則要從制度著手,最簡單的做法便是公開資訊。
究責懶慢市民感政府包庇縱容
他又以市政署為1位處長長期利用職權,在7年內超過120次獲得採購判給予自己暗中持股的貿易公司案件為例,未來市政署先行先試,把所有招標資料,包括公開招標、書面標、非書面標的招標結果、價錢、資訊等系統化上網,方便市民查閱和監督。若可以實現資料透明公開化,就可以杜絕市政署處長濫用職權事件再次發生。由於現時招標資訊不公開,往往會造成尋租行為出現,即使有人想揭發,由於舉報成本高,令查處困難。長遠而言,他促請政府將各部門的所有採購資訊上網,公開讓公眾查閱。
而「不敢貪」則要懲教和阻嚇兼備。林宇滔認為,社會,特別是司法界要認真研究,澳門的刑法有足夠社會阻嚇力,以及能否達到懲教阻嚇性兼備。就如政府建議修改《道路交通法》,倡議加重醉駕、毒駕處罰,但卻允許違法者可以緩刑,即最後可以罰錢了事,毋需坐監,因而起不到懲教作用。現在本澳在「不敢貪」方面做得不好,除了處罰,官員有否被起訴是核心問題,過去廉署揭發不少違規事件,涉案官員不是退休離開了公職,就是案件過了追溯時效,政府態度不積極,修補漏洞速度緩慢,難免令市民覺得政府有包庇縱容之感。倘若政府有完善制度避免公務員以權謀私,且一旦發現就即刻嚴格查處,加上有一定懲罰的話,相關公務員涉案的情況就可以減少。
林宇滔直言,最近公布的「雙陳司長」事件,廉署指出兩位司長的做法雖不違當時法律,但難以令社會接受,他對此有保留。首先,法律是否繼續容許這種事情發生,法律有否彰顯公義?從一個高級官員的政治問責,應就事件向公眾作出鄭重道歉,否則如何給公眾信心?行政長官應認真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高官問責制度。他直言,在外國,官員發生大事,不論責在不在他,問責辭職是件很普遍的事情,相關官員辭職後仍可在政府擔任其他公職;不過澳門的官場文化卻是「落台就是永不超生」,故而「死不認錯,死不落台」,最後「死撐」不認錯。他慨嘆現時本澳官場唯上主義比澳葡時代更嚴重,這並非好事。林宇滔強調,改變官場文化需要從上而下,而關鍵是行政長官有沒有魄力去改變。

中央去年底批覆擋潮閘至今仍然零進展交待? 2019年3月29日|訊報

中央去年底批覆擋潮閘至今仍然零進展交待?   
市政署將在四月六日開展“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 工程包括於內港北、即25號與26號碼頭之間水域建造雨水泵站、沿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建造箱涵渠、鋪設排水渠道、封閉沿岸9個舊有出水口及抬升路面等工作。
去年底,海事及水務局亦提出“內港防洪潮排澇優化及應急方案”在內港沿線建造在內港路面計高約1.5米高防洪牆,以及設置泵井加強排澇能力,但因內港的地質複雜且水土流失情況嚴重,防洪牆工程預計需要打一百多支迷你樁以及進行灌漿防滲,因此遷移超過兩公里的地下管線,加上23至26號碼頭之間的防洪牆,要待巿政署內港北雨水泵站箱函渠建成後才開始施工,意味2021年前不可能完成,且此工程亦未列入運輸工務司司長超過一億元的工程項目清單,即連計劃招標工作亦未開始。
內港泵房防洪牆僅能應對天文大潮
內港一帶多年來每逢農曆初二、十六的天文大潮均會出現海水倒灌,若同時遇上大雨更會出現嚴重水浸,再加上2008年黑格比的風暴潮教訓,政府經數年的研究,本在2012年已提出上述計劃,但當年民署泵房因為23號碼頭文物保護問題拖延,加上2015年完工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即在內港路面計高約0.8米高防洪牆),因地基裂縫、止回閥失修及水土流失等出現嚴重滲漏,內港每逢天文潮必水浸的情況多年來沒有任何改善,加上近年全球暖化加劇,水浸情況越演越烈!
一般公眾或會以為,上述兩個工程完工後將可減少風暴潮對低窪地區的影響,但正如本專欄多次提及,按照政府的工程規劃,只有完成位於灣仔和媽閣間的大型擋潮閘工程,才能有效抵擋“天鴿”、“山竹”等強颱風級別的風暴潮。
故就算上述所有工程如期完工且能發揮預期實效,也僅代表要到2021年方能根治內港一帶因天文潮時出現的輕微海水倒灌或暴雨造成的水浸問題,對於強颱風級別的風暴潮根本不會有任何作用。唯一短期可見的改善是海事局承諾在今年中前,在內港沿岸現有的矮牆加裝十多個單向退水拍門,以便積水能盡量和潮水同一時間消退,將水浸時間縮短,只能說聊勝於無。
客觀而言,相對於過去根本不承認“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出現嚴重滲漏,今次海事局的優化方案確實承認了之前的工程錯失,有針對性的作出改善。
連續兩年十號波擋潮閘仍嘆慢板?
坦白講,對於天文大潮的水浸,主要影響內港沿岸商鋪,但由於水位不高,受影響地區不大,經常受影響的商舖早已習慣和有所應對,例如將地台和電掣升高。但無論是內港一帶,還是整個內港、筷子基沿岸低窪地區的居民,如何抵擋“天鴿”、“山竹”級別的風暴潮,才是社會最關心的。
但令筆者甚為擔憂和不解的是,本澳已連續兩年受到超強颱風引發的嚴重風暴潮影響,儘管在“山竹”一役,政府的被動式災難應對確有長足的進步,但我們在主動式應對,即因應風暴潮的防洪基建上,至今仍然是零進展,當局唯一能抵擋強颱風級別的擋潮閘工程,至今仍在紙上談兵,未有任何動工計劃的階段,難度真的想每年廣泛低窪地區均受風暴潮影響成為慣例?
討論多年的內港擋潮閘設計方案,本在去年底已獲中央政府正式批覆,工務局長李燦烽當時表示,內港擋潮閘設計方案與以往公佈的相似,維持設活動式擋潮閘,寬度為650米,會兼具防災、景觀及維持通航條件的要求,估計單是水底工程需時就要近4年,要等到完成整體工程設計後,才有較準確工期。但近四個月過去了,當局至今仍未有任何具體的工程項目計劃,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或輿論對此討論甚少。
羅司億元工程清單竟不見擋潮閘
翻查過去的資料,當局曾公佈計劃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建設寬六百五十米,包括三個通行閘和三個非通行閘的活動式擋潮閘,屆時抵擋五點八米潮高的風暴潮(“天鴿”最高潮位五點五八米),相當二百年一遇的標準,並指最樂觀的預期,是在2019年第四季動工。不過,在早前公佈的運輸工務司範疇超過一億元的工程項目清單中,擋潮閘工程仍未上榜,似乎連初步工程計劃也未展開,這是立法會應該主動跟進的項目,工程的儘快開展和完工,更是下任特首候選人必須向公眾承諾和交待的民生項目。
根據澳門氣象局預計,今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估計今年約有 4 至 6 個熱帶氣旋進入本澳 800 公里範圍內,數量屬正常,但當中可能有強颱風或以上級別,預料首個影響澳門之熱帶氣旋在 6 月 中旬或以後,而整個颱風季約於 10 月上旬結束。但翻查本澳歷史資料,過去五十年本澳僅懸掛了六次十號風球,且“天鴿”及“山竹”是本澳唯一一次連續兩年懸掛十號風球,前者是平均和陣風風速都打破紀錄,後者則是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波。按照工程學預計,“天鴿”及“山竹”等均屬百年一遇級別的風暴潮,但我們卻幸運地兩年兩遇,在目前的防洪基建零進展下,筆者實在亟為擔心會否三年三遇嚴重的風暴潮。
下任特首要承諾擋潮閘何時落成!
筆者認為,要真正為澳門治水,社會各界均應共同關注,特別是在中央已正式批覆後,政府更有責任主動向公眾詳細交待工程方案、施工計劃、工程設計的擋潮高度、工程期和造價等;在澳門政府財政充裕的條件下,政府部門間也必須充分溝通,確保這個民生優先工程獲得足夠的資源儘快開展,並且在保質、保量、不超支、不延期下完工。更重要是,不要有意無意將成因不同的天文大潮海水倒灌和暴雨排澇問題,與風暴潮問題混為一談誤導社會以為已開始抵擋風暴潮的防洪工程。因為擋潮閘工程一日未建成,面對強颱風級別的風暴潮,澳門根本是不堪一擊,本澳數以萬計的低窪地區居民商戶只能自求多福,期望下一個強颱風和嚴重風暴潮,不要再來了!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