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環保局:年內訂公共飲水機指引 2018年7月5日|市民日報

環保局:年內訂公共飲水機指引   


【本報訊】「澳門斟水地圖」上周約見環境保護局,獲環保局局長譚偉文等人接見。局方表示,正著手制訂公共飲用水設備指引,推動和方便對外開放的公共部門提供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設備,估計最遲今年底推出;並正著手尋找適合澳門使用的濾水機,以便在公共大型活動中可在現場提供飲用水。為鼓勵更多巿民自帶水樽出門,減少購買及使用即棄水樽,傳新澳門協會、綠色未來及澳門減塑日常多團體共同製作「澳門斟水地圖」(有GoogleMap、微信),並與「撲水」(香港飲水機地圖)合作,將收集到的取水資料同步至該「撲水」APP和網站,方便有需要的市民可隨時方便查詢「補水」點,並已於65日「世界環境日」正式發布。至今本澳有逾百個斟水點,並錄得逾5300次瀏覽量。

酒店設水機博企限派細水
「澳門斟水地圖」上周約見環境保護局,會上建議當局盡快制訂有關公共部門提供飲水設備的指引,鼓勵公共部門中對外服務機構設置飲水設備,並規範水質及維護管理的標準,讓巿民可方便地取得安全飲用水,打破部分市民認為飲水設備衛生欠佳的印象,以及推動政府部門在室外大型活動中設置濾水機,避免過去大型活動派發樽裝水產生大量棄置膠樽的情況,更可考慮推動環保酒店設置免費飲水機,以及限制娛樂場派發小容量樽裝水等,方便巿民和旅客斟水和減少膠樽水的使用,在推動環保之餘,亦讓市民飲得安心。

譚偉文表示,環保工作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推動,高興看到民間製作及推出斟水地圖。方便居民和有助實踐環保生活,推動減少膠水樽等即棄塑料使用,是當局今年的重點工作;該局亦正著手制訂公共飲用水設備指引,推動和方便對外開放的公共部門提供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設備;並著手尋找適合本澳使用的濾水機,以便在公共大型活動中可在現場提供飲用水,方便居民斟水,減少大量即棄樽裝水的使用,估計最遲今年底推出。此外,環保局亦正與博彩監察協調局協調,減少博企派發過多的樽裝水。另一方面,雙方會上還就減少本澳人均固體廢物量、協助巿民實踐環保生活、膠袋徵費、大型廚餘收集和處理,以及廢物回收處理等工作交換意見,雙方期望能通過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實現10年內將人均每日廢棄物由2.11公斤減至1.48公斤。

澳日棄膠樽達68萬個
根據環保局2015年提供的有關城市固體廢物的成分分析數據顯示,塑膠廢物佔城巿生活廢棄物的18%,每日達251噸,當中塑膠飲料樽約佔整體廢棄物的1.24%,即每日約17公噸。以每個膠樽約25克計算,本澳每日廢棄的膠樽多達68萬個,超過本澳整體人口數量。「澳門斟水地圖」認為,推動政府所有對外開放部門提供飲用水取水點,是鼓勵本澳巿民自備水樽,減少使用即棄膠樽的重要第一步。在台灣,環境保護署就已制訂「飲用水連續供水固定設備使用及維護管理辦法」,通過法例明確所有公私場所供公眾飲用的取水點的水質標準及維護辦法,方便公私營機構按此基準向公眾提供飲用水。5月下旬,「澳門斟水地圖」在義工們的協助下,連同交化局、教育暨青年局、民政總署及行政公職局正式回覆的資料,已收集超過100個供公眾飲用水的取水點,並已將資料上載至澳門「斟水地圖」及香港「撲水」App。市民或遊客只要開啟該手機程式,便可得知附近的免費取水點。


為持續完善內容,「澳門斟水地圖」會開放網上表格,任何巿民若發現向公眾開放的新取水點,或任何公私營單位有意增設等,也可填寫資料提交,期望藉此鼓勵居民培養環保習慣,自帶水樽出門,減少購買及使用即棄水樽,從源頭減廢。出席是次會議的還包括環保局環境宣傳教育合作廳廳長楊健思、環保基建管理中心主任陳國浩,以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綠色未來會長袁嘉浩、副會長陳俊明,澳門減塑日常負責人潘曉鑫等。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審批移民申請須攤陽光下供監督 2018年7月4日|市民日報

審批移民申請須攤陽光下供監督   

【本報訊】廉署報告砲轟貿促局在審批和監管「重大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有種種問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相關問題遠超制度漏洞或不作為的層面,廉署和執法部門應嚴查是否有人從中收受不法利益。他又促請貿促局必須公開所有投資移民和技術移申請個案的基本資料,包括哪間公司申請「技術移民」,申請多少個名額,「重大投資」項目的基本資料,讓公眾有效監督,確保當局合法審批。

林宇滔坦言,過去坊間對貿促局執行移民政策的種種傳言,均被廉署報告證實所言非虛,反映政府長期把關不力,整個政策完全不能發揮應有作用,更完全沒有站在保護公共利益角度。現在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濫批亂批,根本沒有為社會發展帶來甚麼好處,甚至為社會帶來混亂,變成外地人獲得澳門居留權爭取澳門居民福利的捷徑。

應嚴查有否從中收受不法利益
他質疑相關審批工作甚至處於不正常狀態,例如廉署報告所指,「重大投資移民」有28宗個案的申請人,報稱的投資金額低於150萬澳門元;有「技術移民」長年不在澳門,全部都是不可思議的個案,遠遠超出制度漏洞或不作為的層面,廉署和執法部門應該嚴查是否有人從中收受不法利益。

對於社會不少聲音要求政府暫停移民政策,林宇滔個人認為,投資移民以至技術移民不一定要即時暫停,因即使暫停新的申請,已有申請仍需處理,且澳門確實需要引入人才,長遠而言,本澳仍然需要有途徑輸入真正的人才,更重要的有些短期措施必須要做,特別是對於現有申請,審批工作應該嚴格把關。

定時間表銳意改革勿得過且過
他續說,現時公司聘用外僱的資料,包括公司名稱和外僱名額都可以在網上查詢,他促請貿促局必須公開所有投資移民和技術移申請個案的基本資料,包括哪間公司申請「技術移民」,申請多少個名額,「重大投資」項目的基本資料,都有需要公開透明,在不牴觸法律的情況下盡量公開資料,審批的標準亦應清晰,讓公眾有效監督,確保當局合法審批,相關工作必須即時去做而毋需修法,他慨嘆現時情況顯示單靠政府內部監督已經完全沒有作用。

長遠而言,整個移民政策必須作出大改革,林宇滔冀政府必須拿出清晰的時間表,向公眾交代甚麼時候對整個移民政策展開全面改革和修法,不能一如其他廉署報告出台後,相關部門繼續得過且過,若果不能解釋清楚甚麼時候改革移民制度,就應該叫停。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林宇滔促盡快推出 歷史城區保護方案 2018年7月3日|濠江日報

林宇滔促盡快推出 歷史城區保護方案   

【特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文化局至三月中完成《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公眾諮詢,日前則公佈了意見總結報告,在時間上算快,但只是簡單地將現有諮詢報告的統計數字、意見取態等進行整理,當然亦提出了備受關注的「景觀視廊」議題,而至於將來政府具體怎樣做,至今未有詳細說法,實際上政府應盡快推出有關具體保護方案,向公眾交代清楚,不能再迴避。由於必須於年底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中心提交澳門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報告,現時已非常緊迫,希望政府盡快完成相關法律草案。

林宇滔續稱,針對《管理計劃》公開諮詢文本,傳新澳門協會曾提出希望明確十一條景觀視廊具體保護及限高,例如2008年當局訂定東望洋燈塔周邊區域興建的樓宇容許的最高海拔高度時,儘管限高不同,但對燈塔三百六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限高,故無論外地經驗還是本地的實例,都實證了視廊絕不應是一條線,文化局也應訂立所有視廊中的建築及限高最低要求。此外,該會認為主教山聖堂視廊應包括南西灣湖,亦希望文化局與工務局必須有明確的協調和具體執行程序,確保所有歷史城區的文物建築及其他建築,均能按照《管理計劃》進行。


據悉,文化局日前公佈《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公開諮詢意見總結報告》。文化局稱,從議題討論量來看,討論量排名首位的議題為景觀視廊,約佔總體意見數量的五成以上,反映該議題受到公眾集中關注。在相關意見及建議中,又以增加主教山至嘉樂庇大橋的景觀視廊增加主教山至新城B區的景觀視廊訂定景觀視廊範圍內建築物具體限高的關注及討論程度較高。




智慧城市發策無落實時間又成空談 2017年7月3日|市民日報

智慧城市發策無落實時間又成空談   


對於「澳門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及重點領域建設」諮詢文本提出的13個重點發展領域,本會認為,政府已把澳門要發展成智慧城巿必須落實的政策、基礎及法律配套等都詳細列出,然而,目標訂得太多,反而沒有工作重點;加上文本未有提到如何具體落實工作,以及由哪個部門牽頭落實;更重要的是,文本提出的大部分工作方向,均需要政策和法律配套,而制訂法律一直是特區政府的施政瓶頸,若政府不訂定明確的工作時間表,以及協調跨部門落實工作,文本內容根本難以落實。

文本內容齊全惟欠落實時間表
文本中,政府列舉了所有可以做的工作方向,但至於如何做、何時做、有何法律法規配套等,均沒有交代。本會期望政府先釐清社會需求及工作的難易程度,權衡之後列出優先工作重點,同時制訂整體工作規劃和時間表,包括具體的年度及中長期工作計劃,先易後難協調跨部門落實有關工作,並由相應權責部門監督和確保工作計劃按時完成,並接受公眾監督。

共享公共大數據便民應用強監督
本會認為,建設智慧城巿的核心目標,應是通過科技和大數據的應用,提升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方便巿民。回歸初期,特區政府已提出要發展電子政府,但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統籌,各部門後台系統不一,沒有統一的登陸方式等問題,令政府對內對外的電子化發展至今仍強差人意。

針對後台不統一的問題,政府正引入雲端數據庫的應用,為統一不同部門的數據庫提供了契機。本會認為,政府除要藉此統一各部門的後台數據,令數據互連互通外,還應進一步推動部門間文件的全電子化流程,提升行政效率和減省紙張的使用。當局更應藉此機會,將各部門的民生大數據,如巴士、的士運作等原始數據,通過共用的數據開放格式,供社會以此作為基礎進行科研及技術應用開發,令社會能享受大數據應用的成果,亦有助公眾更客觀全面監督政府施政成效。

此外,目前大部分開放給巿民的電子服務仍停留在預約取籌、網上下載表格等,僅有極個別的服務能夠完全於網上完成所有手續,且必須由居民親身到部門申請電子帳戶識別身分,令服務普及程度大降。本會期望政府針對對外服務,能夠盡快設立統一的登入帳戶和確認身分的方式,同時制訂明確時間表,以實現所有對外服務可全面於網上完成申請和審核程序,便民的同時亦可大大減省政府人手辦理手續的龐大行政費用。

個資法按領域管私隱權要新思維
本會亦認為,2005年生效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修訂同樣重要,由於立法當時仍未有大數據的概念,加上其採用的立法邏輯是歐洲一套比較嚴謹的個資監管方式。

隨著大數據和新科技的應用,部分條文已無法適應和配合最新的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也無法保障大數據時代下,個人對其資料在大數據中的適度控制權,故有必要作出全面修訂。

本會認為,修法方面包括:建議針對創新科技、電訊、數據行業、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個資法規限,要在確保個人私隱保障的前提下,適當針對行業的特性作出調整,能夠在受規管和使用者知情的情況下作出匿名數據收集,讓包括網上地圖、實時交通數據等新的技術,可通過大數據分析,讓社會實時掌握全澳交通情況等,共享大數據的效益。

此外,更應參考歐盟資料保護規則(簡稱GDPR),因應大數據而修訂的條文及守則,讓公民擁有對其個人資料的控制權利,包括:如72小時內的違規通知以及「被遺忘權」。GDPR亦特別明文規定要從設計方面著手保護隱私(Privacy by Design),即數據保護的程序必須從新系統的設計階段便加入等。

計劃成敗看協調暫不需設新部門
最後,本會對於政府有意成立智慧城市辦公室,協調建設智慧城市工作的建議有所保留。本會認為,本澳部門架構已相當龐大,公職局轄下電子政務廳過去10多年一直負責推動和落實電子政府,但過去工作成效不佳,如果政府沒有決心,沒有頂層政策支持,相信再新增一個辦公室亦不會有太大成效。因此關鍵在於政府須認真統籌智慧城市、電子政府的政策,本會建議先從司長級別層面,開展跨司跨部門協調,待將來有大工作量時,再考慮設立智慧城市辦公室也不遲。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跨部門協作訂落實時間表 傳新倡先易後難建智慧城 2018年7月3日|澳門日報

跨部門協作訂落實時間表 傳新倡先易後難建智慧城   

【本報消息】對於《澳門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及重點領域建設》諮詢文本提出的十三個重點發展領域,傳新澳門協會認為,政府已把澳門要發展成智慧城市必須落實的政策、基礎及法律配套等都詳細列出。然而,目標訂得太多,反而沒有工作重點,亦無提及如何落實、由誰落實;更重要的是,文本提出的大部分工作方向,均需要政策和法律配套,此乃施政瓶頸,若不訂明工作時間表,協調跨部門落實工作,文本內容根本難以成事。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期望政府先釐清社會需求及工作的難易程度,權衡後列出優先工作重點,同時制訂整體工作規劃和時間表,包括具體的年度及中長期工作計劃,先易後難協調跨部門落實有關工作,並由相應權責部門監督和確保工作計劃按時完成,並接受公眾監督。

數據互通行政提效
該會指出,回歸初期,特區政府已提出要發展電子政府,但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統籌,各部門後台系統不一,沒有統一的登陸方式等問題,令政府對內對外的電子化發展至今仍差強人意。針對後台不統一的問題,政府正引入雲端數據庫的應用,為統一不同部門的數據庫提供了契機。認為政府除要藉此統一各部門的後台數據,令數據互連互通外,還應進一步推動部門間文件的全電子化流程,提升行政效率和減省紙張的使用。更應藉此機會,將各部門的民生大數據,如巴士、的士運作等原始數據,通過共用的數據開放格式,供社會作基礎進行科研及技術應用開發,令社會能享受大數據應用的成果,亦有助公眾更客觀全面監督政府施政成效。

修個資法配合發展
此外,目前大部分開放給市民的電子服務仍停留在預約取籌、網上下載表格等,僅有極個別服務能完全於網上完成所有手續,且必須由居民親身到部門申請電子帳戶識別身份,令服務普及程度大減。期望政府針對對外服務,能盡快設立統一的登入帳戶和確認身份的方式,同時制訂明確時間表,以實現所有對外服務可全面於網上完成申請和審核程序,便民的同時亦可大大減省政府人手辦理手續的龐大行政費用。

傳新同時認為,二○○五年生效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修訂同樣重要,由於當時仍未有大數據的概念,加上其採用的立法邏輯是歐洲一套比較嚴謹的個資監管方式。隨着大數據和新科技的應用,部分條文已無法適應和配合最新的社會和科技發展,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也無法保障大數據時代下,個人對其資料在大數據中的適度控制權,故有必要全面修訂。


該會對於政府有意成立智慧城市辦公室,協調建設智慧城市工作的建議有所保留。認為本澳部門架構已相當龐大,公職局轄下電子政務廳過去十多年一直負責推動和落實電子政府,但工作成效不佳,如果政府沒有決心,沒有頂層政策支持,相信再新增部門也不會有太大成效。其中關鍵在於政府須認真統籌智慧城市、電子政府的政策,建議先從司長級別層面,開展跨司跨部門協調,待將來有大工作量時,再考慮設立智慧城市辦公室也不遲。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