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澳應以實質行動回應全球氣候暖化 2018年10月12日|訊報

澳應以實質行動回應全球氣候暖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在韓國仁川發布了《IPCC全球升溫1.5oC特別報告》,指全球若保持目前速度繼續暖化,2030年至2052年之間的氣溫或將上升攝氏1.5度,導致嚴重旱災、山火、洪水、食物短缺等危機出現。2015年簽定的《巴黎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於攝氏2度內,聯合國現建議收窄至攝氏1.5度內,即在2030年前減少45%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在2050年達至「碳零排放」。

升溫差半度颱風風暴潮將更可怕
根據資料,自1850年工業時代開始,人類活動已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約攝氏1度。全球升溫明顯感受全球增加的颶風、颱風、乾旱和其他天災。澳門也連續經歷了兩年兩遇,十號風球和有記錄以來僅兩次逾五米高的風暴潮吹襲,由於颱風的能源就是源自海洋中的熱量,大家可以幻想一下,升溫2度的世界的颱風和風暴潮將有多可怕。

IPCC估計,若將2100年的升溫由《巴黎協定》的2度,進一步減至1.5度,可避免全球珊瑚礁全面滅絕,海平面將多升10CM令千多萬人失去家園、多一億人面對缺水危機、大量動植物會失去棲息空間。

報告指出,如果要讓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將需要科技協助和投資研究減排,確保在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方面,進行快速而深遠的轉型,實現大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還建議大眾飲食習慣要大為改變,減少進食肉類,因製作肉類產生的二氧化碳高於種植蔬菜,人類也應停止使用化石燃料發電,並改以電動車代步,以及擴大植樹以吸收大氣層的二氧化碳。IPCC警告,「這份報告不是說我們有不同選項,我們只能採取所有選項,立即大幅減少碳排,才有機會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

減環境污染不等於減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或會將氣候暖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兩者有所混淆,例如:電動車確實可在行駛時實現零排放,減少城巿空氣污染,且電動引擎能源轉換效率可高達八成,遠較燃油引擎僅兩成五為高(燃油引擎還會排放其他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不過,目前本澳無論是本地發電,還是內地輸電,都是使用石化燃料(煤、柴油或天然氣等),故即使我們改用電動車,同樣會產生碳排放,只是將碳排放提前。

有美國研究甚至指出,由於美國當地仍以石化燃料作為主要發電來源,若考慮發電效率、輸電損耗等,在美國一些地區使用石化燃料發電產生電能的電動車,其碳排放最終可能較一般使用石化燃料,但能源轉化效率高的車輛更多,這與許多人的固有判斷明顯矛盾。當然,筆者不是要大家不使用電動車,但我們推廣使用電動車的同時,也要關注如何將產電方式轉為非石化燃料。

作為普通巿民,若想對全球暖化出一分力,除了過去要減少環境污染的傳統角度外,還要多加思考減碳生活。例如:我們採購食物和生活用品時,應盡量減少非必要的購物,即使要購買應盡量選購本地和近地產品,減少運輸的碳排放,例如淘寶時要先選珠三角地區、購買耐用的物品,而非便宜但不耐用的物品;在出行時多走路或公交出行、減少非必要的長途出行、節約用電用水等。另外,飲食習慣上多菜少肉,同樣可減低碳排放,因為養殖動物需更多飼料能源,紅肉比白肉會有更多碳排放等。不過,最終的碳排放其實也受其運輸距離和方式影響,即大家也要思考,一份來自美國空運的素食與在珠海養殖雞的碳排放也可能相當。

《巴黎協定》適澳但無實際行動
不說不知,根據第7/2017號行政長官公告,由於中國是《巴黎協定》的簽署方,協定同樣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並於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四日正式生效,中國在《協定》提出在2030年使用非化石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佔「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約20%;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等。儘管澳門排放非全國大戶,同樣有責任履行國家的承諾,甚至應訂出更嚴格的標準作為對國家支持的回饋。

但筆者翻查資料,在二零一五年三月成立了一個由運輸工務司司長任主席、由十四個公共部門組成,氣象局局長協助統籌的「應對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小組當時表示工作主要分成兩部份,國際上要求發展中國家也需為減排行動適當地制定具「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機制,讓減排承諾能更具體、更有效地達至目標;故正與內地研究、評估和制定澳門減排政策。同時,特區政府需配合國家定期向聯合國提交氣候變化國家信息通報及兩年期更新報告。但在過去幾年,除了數場講座和研討會外,未見小組有更多具體實質工作向公眾交待。

階梯電費難產耗能年年上升
若要數本澳減排節能措施的大事,能源辦在二零一一年底擬修訂沿用二十五年的電費制度所進行的《電費制度與電價釐訂》公眾諮詢肯定是其一,政府當時提出的三個方案中,都基本能體現「少用者付更少、多用者付更多」的推動節能原則,能源辦當年曾表示「階梯電價」最快可在二零一三年實施,但二零一五年六月,能源辦就以經濟環境轉變為由,將經兩次諮詢的「階梯電價」打入冷宮,將當初推行電費制度改革和節能減排的初衷忘記得一乾二淨。

正正由於沒有推行階梯電費,近年本澳人均耗電量持續上升,去年人均用電達八千三百五十度(千瓦每小時),相當於每人每日用電達二十二點八度,較前一年增百分之三。儘管以單位GDP計算的能源消費強度去年較前年低百分之六,但因澳門GDP貢獻大部分來自賭收,賭場酒店也是用電大戶,且賭收升跌博企用電量也相若,故賭收上升時,單位GDP計算的能源消費強度就會大跌,賭收跌時則會大升,意味著本澳能源消費強度主要源於博彩業收入大幅波動引起的,與特區政府的環保或節能政策完全無關。


事實反映,不單本澳的環境保護問題,未有作為整體政策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節能減排政策亦同出一轍!我們若要為下一代負責,特區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份清晰的上層環保節能減排規劃,並制訂具體實質、可行和可落實的目標和行動措施。為對抗全球暖化、為一下代的生活環境,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和行動!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