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膠袋徵費11月終於執行 廢膠資源化應同步落實 2019年9月27日 | 訊報

膠袋徵費11月終於執行
廢膠資源化應同步落實
等待多年的澳門“膠袋徵費”將在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實施,標誌本澳正式踏出「以法限塑」的第一步,起步雖遲,但遲到好過無到,筆者希望澳門能夠加快限塑及落實回收廢膠的在地資源化工作,令澳門成為真正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城市。
根據環保局在去年八月公布《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7 》, 塑膠回收量從二零一六年的248.6 噸, 增至二零一七年的278.9 噸,增幅一成二,本來值得高興,但二零一七年的塑膠廢棄量為11 萬7,461 噸(佔城市固體廢物量的23%),即平均每日的塑膠廢棄量為321.8 噸,較2017 年全年回收的278.9 噸為高;換言之,塑膠一年的回收量不及一日的產生量!更重要是,膠袋佔塑膠廢物逾一半,故限制提供免費膠袋對減少塑膠廢料尤關重要。
零售膠袋須徵費每個1元
澳門「膠袋徵費」措施適用於所有零售行為,只要涉及零售交易,除了例外情況(如未事先包裝的食品,如鮮魚、菜、鮮肉或裝載食物等,以及藥品和機場禁區行李安全限制貨品),無論是否以現金交易均受規管,故如美容店售賣化妝產品、食肆售賣醬料、汽車維修店售賣鎖匙扣等,都屬規管範圍,不得免費向顧客提供膠袋;商戶須就每個提供的塑膠購物袋收取澳門幣1元,如消費者沒有就膠袋付款,商戶應拒絕提供,商戶若免費提供將會被罰一千元。環保局具職權監察法律的遵守情況,包括可查核向他人提供塑膠袋倘有的收費記錄資料,若零售業場所違反相關合作義務,則科處10,000元罰款。
含膠須徵費 無包裝可豁免
至於膠袋定義,基本上含有塑膠成份的開口袋就屬徵費範圍,無論是般的背心袋、手抽袋、手挽袋、平口袋、可降解膠袋、膠面紙袋、含有塑膠手柄的紙袋、手柄有膠粒的紙袋,以及含有塑膠成分的不織布袋、滌綸袋、尼龍袋等環保袋都屬?費範圍。若發現違規或有任何查詢可致電環境保護局環保熱線(28762626)舉報。為加強宣傳,法律生效後的首兩年內,須在零售業場所顯眼處展示官方的膠袋徵費宣傳品。
有意見質疑,膠袋徵費難有成效,因為“一文雞”在當今社會高消費環境下未必有作用,但參考其他地區,澳門一元的徵費水平,已較不少地區為高,例如香港0.5港元、台灣1元台幣(約0.26澳門元)、韓國10-100韓圜(約0.067至0.67澳門元)、英國0.05鎊(0.5澳門元),愛爾蘭0.22歐元(約1.9港元)。
政府估計減膠袋量一半
根據其他地區經驗,實施膠袋徵費後,膠袋使用量均可減少一半以上,北歐愛爾蘭更減少逾九成以上。香港2009年實施第一階段的膠袋徵費,涵蓋的三千多大型超市、便利店等,2015年再擴展至全港超過十萬個零售點。雖然香港不少環團批評,香港膠袋棄置量近年連續三年上升,應該要進一步收緊,但客觀而言,香港膠袋整體使用量仍然是較實施前減少逾半以上。根據環保局預計,澳門膠袋徵費將實施後,將可減少逾一半的棄置膠袋量,筆者認為,只要當局做好宣傳,適時執罰,要實現這個目標並困難。
鼓勵少用盡用重用膠袋
另一種擔心是,膠袋徵費後,會否大增其他膠袋如環保袋或垃圾袋的使用。平情而論,現時不少市民均使用用過的膠袋作垃圾袋,膠袋徵費後用量大減,垃圾袋的用量也會增加;香港實施膠袋徵費後,本澳派發含膠的環保袋數量確實也有大增,必須指出,有研究指出,因一般環保袋含膠量更多,若使用次數少於一百三十次,其可能較一般膠袋更不環保。但若源頭上不去限制濫用膠袋,也不可能保證每個膠袋均能物盡其用或用作垃圾袋。
筆者認為,塑膠制品開始大量生產使用僅數十年就成為最普遍的生活用品之一,肯定優點及方便易用性,今日推動膠袋徵費,也不是要即時禁用塑膠物品,因為無論從包裝、衛生等的角度,塑料物料至今有其難以取代的優勢,就算重視環保的歐美國家也未有禁塑,而是制訂明確時間表禁用一次性塑膠,因此,推動社會盡量少用、盡量重用、回收再用(資源化)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政府也應該開始帶領社會討論,制訂明確澳門禁用一次性塑料的時間表,讓社會和商界及早作出準備和尋找替代物。
全球塑膠再造僅一成澳僅0.23% 
近年無論是微塑膠,還是海洋塑膠垃圾等問題都引起社會關注,加上眾多的環保團體的推動下,很多企業也開始配合推出如無飲管、自攜杯優惠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的措施;民間也有不少自發性的活動,推動干淨回收。筆者也有參與制作澳門的斟水地圖,推動環保局制訂飲用水機指引,推動本澳公共部門及私人企業參與提供更多的斟水點,鼓勵和方便自攜水樽人士補水,減少飲用瓶裝水,目前本澳已有超過一百個斟水點,且正陸續增加中。越來越多環保生活,在澳門得到逐步推行。
但必須指出,根據統計,全球人類自1950年以來共製91億噸塑膠,當中一半塑膠在4年或更短時間內淪為垃圾,只有約30%仍被使用。若情況持續,2050年全球塑膠將進一步增至130億噸,重量等同3.5萬幢帝國大廈。在塑膠垃圾中,僅9%循環再用、12%焚化,其餘79%倒入堆填區、大海或其他地方。澳門的回收率更低,2017年回收塑膠278.9 噸,不及同年平均一日的塑膠廢料產生量,即回收率僅0.23%。
澳至今無塑膠在地資源化
澳門過去一直經香港將本地收集的廢紙廢膠轉運往內地,因為內地廢料價格較運往東南亞地區高出三、四成。但內地近年逐步收緊廢品入口標準後,本澳的紙類入口成本大增(因要分類入貨櫃),廢膠更苦無出路,僅可零散轉運到東南亞地區,但回收價遠較內地低,故除政府回收的塑膠,本澳基本已沒有任何私人塑膠回收。
加快落實在堆填區建塑膠回收設施
正如筆者過去一直提出,澳門除要提升回收率,更要實現干淨回收,因為目前街道三色回收桶受污染情況嚴重,成功利用率僅得5-10%,故坊間近年越來越多自發性的干淨回收計劃實在值得支持,但回收再多、再干淨,若澳門沒有在地化的回收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多的回收廢膠其實也沒出路。
因此,澳門目前最緊逼的工作,就是要準快在本澳建立將塑膠資源化的場地,政府早前已表示,會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僻出土地作廚餘回收廠(每日兩百噸),以及作為回收廢紙、廢金屬及廢膠的場地,但至今仍未招標。筆者認為,當局應該在招標中加入明確要求,確保場所承批人按承諾做好廢紙、廢金屬的分?,以及廢膠破碎及拉粒等回收及資源化工作。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保障業權應平衡整體業主利益 林宇滔:不降百分比都更難奏效 2019年9月22日 | 澳門日報

保障業權應平衡整體業主利益
林宇滔:不降百分比都更難奏效 
【本報消息】都市更新公開諮詢或最快年底啟動。都更會前委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不降低重建業權百分比,看不到都市更新有成效。認同應保障業權,但需要平衡整體業主的利益。提到未必參考香港強拍房屋的做法,可透過強制仲裁機制保障小部分小業主的權益。
促仲裁找合理價值
都更會二○一七年已就重建業權百分比達成共識,建議按樓齡等條件把重建業權的比例由百分百降至九成及八成五的方案。但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於競選期間卻提到“降低業權百分比易有爭議,強拍房屋又會衍生很多司法訴訟”,社會有聲音擔心在重建業權百分比上再拉鋸。
林宇滔認為,重建業權百分比可在公開諮詢時討論,但不降百分比,都市更新難以成功推動。他以過去幾年重建的大廈都有因未能取得百分百業權同意而拖拉的情況,認同應尊重小業主的權益,但當危樓亦需要百分百業權同意時,是否應思考降低重建業權百分比?
“到底係一個小業主的利益大,還是其他九成業主的利益大?好多嘢唔可以就咁講話保障業權比例,呢個保障都有一定的限度。我同意權益應該充分保護,但當中亦要整體利益(其他業主)得到平衡。”他認同澳門可以不強拍房屋,但可透過強制仲裁程序找出合理的價值,嚴謹地保障小業主權益。
按地積比應分三類
都更公司日前提到舊區重建的建築費用者自付。林宇滔認為,只講建築費用者自付容易令人對舊區重整政策有誤解。重建項目按地積比使用應分為三類,分別是有剩餘地積比的重建項目。例如福寧大廈,因有剩餘地積比,重建項目有盈餘,可以增加電梯,甚至可換更大的單位。
當年都更會討論賠償等問題時,討論到有剩餘地積比的項目,最少應有樓換樓的選項,以及合理賠償讓業主可以選擇買其他樓。根據早年前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調查指出,住戶更願意有合理價格賣樓之後再買電梯樓。
等同地積比的重建項目,比如鉅富花園、明興樓,即使重建亦與原面積相若,需要給予建築費亦合理。按現時本澳最新的經屋項目計算,建築呎價為一千六百元,即一般五百呎單位的建築費為幾十萬元。
負地積比的重建項目,比如信達城商場新規劃條件圖的高度較現時低,林宇滔認為除非是強制重建,否則業主寧願繼續維修。對於等同地積比以及負地積比的項目,政府責任重大,要有誘因推動都市更新。
都更勿變地產項目
對於有剩餘地積比的重建項目,林宇滔談到,只要理順法律,已有業主及市場動力推動重建,都更公司應提供專業的顧問服務,包括協助制訂樓宇圖則、申請重建程序及招標等,以鼓勵業主自發重建。
他又相信地產商願意做有剩餘地積比的重建項目,但要留意避免都市更新日後成為地產項目。強調舊區重建以至都市更新唯一核心目標應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全球的都市更新項目佔整體樓宇市場比例亦不多,大部分樓宇仍需靠加強樓宇維修、安裝樓梯機及美化街區環境等優化。
他關注政府能否針對居住在唐樓的長者有特別的房屋政策。指出不少“三無長者”被排除在本澳公屋政策之外,批評政府邏輯有問題,政策應更多元。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舊區更新建築費業主自付 重建後單位 數量維持不變 2019年9月19日 | 力報

舊區更新建築費業主自付
重建後單位 數量維持不變
都市更新公司董事會主席林金城昨(1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未來舊區重建,業主需要負擔建築費用,因為都更公司並非一間盈利公司,是一間服務公司,都更公司會做好本分,做好舊區重建的規劃、建築設計。在記者會上,林金城提到社會所關注舊樓重建的建築費用,他稱:「 (業主)應該係好樂意 ,一間舊嘅屋,到時畀返一間新嘅你,有電梯嘅(屋)。」但他在會上並未有詳細解釋建築費是業主承擔全部或只承擔建築成本。
林金城續稱,重建舊區並非是政府沒收居民的業權,要遵守「一間換一間」的原則,同時重建後戶數並不會改變,「假如有1,000伙,重建後都係會有1,000伙,由三幢樓宇變為兩幢」。他重申重建區內的密度不會增加,「屆時樓宇建高一點,比如原來有三幢需要重建,或會興建高一些,未必三幢,可能會興建為兩幢,且增加停車場以及其他設施,同時亦會增加綠化從而令居住環境更加舒適。」林金城稱,都更公司會規劃建設「暫住房」供舊區重建居民暫住,待舊區重建完成後,業主再遷回舊址居住。他預計,黑沙環新填海區原海一居「P 」地段會分三期發展,首期會興建2,100多個「置換房」單位,供原海一居樓花買家購買,之後再興建「暫住房」,當重建某一區時,某一區的住戶可先在「暫住房」暫住,當重建完成後,相關住戶會搬回原來的地方。現階段工務局已發出初步的地段規劃條件圖並安排與都更公司在30天內進行商討。賀一誠提出屋主負擔建築費候任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圓圖)在上(8)月落區時曾向傳媒表示,計劃興建「置換房」及「暫住房」,並以周期方式運行,他當時指出,第一批用完(暫住房),第二批又可以入去,該項工作必須持續走下去,「置換房」或「暫住房」的興建及規劃亦需數年時間,距離實現階段仍有一段時間,他又認同以「置換房」方式,全面規劃,而屋主負擔一定的建築費用,並有決心下屆政府能逐步解決問題。房屋問題是賀一誠參選政綱的重點政策,而都市更新更是他在參加競選活動時多次提及的一環。林宇滔: 建築費用自付方案合理澳門傳新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接昨晚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按照都更公司所述內容,相信只是初步的原則,同時又認為建築費用自付可以說是合理。他稱,都更公司所謂的建築費用已包括所有的建築成本、人工等,如該費用全數由第三方或政府所處理及支付並不合理。林宇滔亦指出,「樓換樓」只是一個選項,居民亦可變賣樓宇等,但日後舊區重建的具體操作及選項仍需待「都更」法律出台及公開諮詢研究,相信都更公司只是按照法律而行,但現階段都更公司亦可向居民提供優惠,例如合理費用的豁免等,以及給予專業的法律意見,協助他們重建。他則期望在世遺的高度限制、不增加該區的人口條件下,建築商可適度加建樓宇高度,以作為停車場、社區設施及空間等,以給居民一個適舒的居住環境。

有意見批評巴士服務合同透明度不足 2019年9月18日 | 捷點資訊報

有意見批評巴士服務合同透明度不足

林宇滔:先滿足經屋需求再拓夾心樓 2019年9月17日 | 市民日報

林宇滔:先滿足經屋需求再拓夾心樓
【本報訊】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希望在年輕人「夾心」階層的房屋問題上加把力,讓他們安居樂業,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現時不是適合時機,應先滿足居民對經屋的需求再去想其他。現時樓宇價格高企源於無論經屋和私樓供應量都不足,政府要制訂整體房屋規劃、土地儲備,確保每有穩定的公私樓供應,居民恐慌性需求便會逐步降低,樓市自然會健康發展。
賀一誠的《參選政綱》提及要加快公屋建設,研究構建合理的「夾心階層」置業階梯。如果新城A區 2.8萬個經屋單位可以滿足需求,其他土地便可分配給夾心階層。林宇滔直言,本澳土地資源「係得咁多」,客觀來說若推「夾心階層」置業階梯必會爭奪公屋資源。政府較早前公布未來已規劃了近4萬個公屋單位,包括新城A區已規劃了2.8萬個公屋單位,加上偉龍馬路的6500個單位、發電廠原址1000個單位,正規劃設計中的路?西側東亞運大馬路2000個單位等,現時政府有土地資源,只要當局肯集中精力建造經屋,並開展預售,經過一兩次「開隊」,讓居民重拾對政府的信心,相信無論對私人樓市或是經屋,居民恐慌性需求會逐步降低。
每年公私樓穩定供應利樓市健康
他指出:在有持續和穩定的經屋供應前提下,若政府再研究推出其他多元性房屋,滿足不同階層的房屋需求,他並不反對,「問題係要先解咗前面個結(經屋供應量不足),如果個結唔解開,你再講千萬個花款,有幾多類型房屋都係無謂!」過去社會跌入是否推新類型房屋爭拗,惟最基本的經屋供應政府都未能滿足社會需求,政府一直「只係得個講字」,不單令居民恐慌性需求增大,也進一步加劇社會怨氣。
為此,林宇滔認為政府應先落實較早前公布的近4萬公屋規劃,之後才有條件討論是否推「夾心階層」房屋。
在會否出手再調控私人樓宇市場問題上,賀一誠並沒有正面回應,只稱要避免出現負資產,林宇滔說,近幾年政府從來給市民感覺是以商為本,甚至有人講是「地產霸權」,要平衡樓市,關鍵是回應供應需求。澳門回歸祖國來,每年新增人口約1.3萬至1.4萬人,如以3人一個單位計,就需要4000至5000單位,不過實際上每年公、私樓供應只得2000個,明顯結構上欠缺樓宇,在市場供應不足情況下,政府再推更多辣招,猶如「食藥」一樣,治標不治本。更重要是政府要制訂整體房屋規劃、土地儲備,確保每年有穩定的公私樓供應,只要未來5年有穩定的公、私樓供應,每年有4000至5000個單位落成,其中六成是公屋,四成是私人樓宇單位,5年後樓市自然會健康發展。
他直言,樓宇單位供應是樓價高企根源,不優先處理而推出「辣招」只會火上加油,進一步推高樓價,吃力不討好。
況且,他強調,倘政府沒有恆常土地拍賣讓一些殷實的商人建造住宅樓宇,未來政府也應進行土地儲備規劃,以便訂定土地儲備拍賣計劃和時間表,為私樓有恆常供應提供條件。
至於負資產,林宇滔強調,制訂整體房屋規劃並不是要令樓市火上加油,或是「推冧樓市」,是為確定樓市重回健康軌道。樓市發展必然有周期,樓市重回健康軌道後,無論未來是升或跌都不會出現太極端的波動,透過提供穩定供應去避免樓市出現負資產,居民便不會因此受苦。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