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社科會舉辦「來屆特首施政與澳門前路探索」論壇 收集意見整理成冊擬供政府參考 2019年7女28日 | 華僑報

社科會舉辦
「來屆特首施政與澳門前路探索」論壇 
收集意見整理成冊擬供政府參考
  【專訪】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昨日下午舉辦主題為「來屆特首施政與澳門前路探索」的論壇,當中聚焦在:「回歸政經社情發展」、「廿載經驗總結」、「未來施政方向」,以及「澳門前路探索」等方向進行互動討論。
 社科會理事長關鋒受訪時表示,今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亦會產生新一任特首及政府,有必要好好總結過去廿年的政經社情發展,並探索未來施政前路。將收集與會者發言的意見整理成冊,並考慮提交政府作參考。論壇由社科會創會會員楊允中主持,獲邀嘉賓包括,公共行政學者余永逸、議員麥瑞權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參與論壇的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余永逸受訪時指出,現屆政府在行政改革和施政狀況並未達到市民的期望,建議新一屆政府在廉潔建設、官員輪調及完善政策諮詢等方面,需要加強著力。
 社會長期關注本澳的貪腐問題,亦對政府無信心,且常質疑存有利益輸送問題。余永逸指出,雖然廉政公署及審計署在過往已建立形象,而居民也十分關注及信賴兩署對於如何提升廉潔及避免行政違規的問題,但兩署向部門所提出的改善意見,個別部門沒仔細跟進及改革。他認為,本澳已有相關機制,未來的關鍵是如何深化機制。
 余永逸亦關注到,一直為人詬病的公職體系「任人唯親」情況,他認為,即使近年政府推出統一招聘,但統考的行政效率不高,未能完全杜絕「任人唯親」的情況。而在統一招聘工作,作為第三部門的公職局需做好守關的角色。他又認為,未來政府要考慮引入公務員輪調機制,不同部門、不同職位之間應增加輪調,一方面可以解決貪腐問題,另一方面亦可建構人才,讓公務員在不同部門中歷練,對日後的晉升及部門管理都會更好。
 此外,在政策制訂方面,余永逸指,過去十年的政策諮詢一直被社會批評:「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反映出諮詢並不是制度出問題,而是有結構性的問題。他提出,諮詢應要包括三個層次,包括政策目標、拋出及確立政策方案。他認為,過往政府與市民缺乏良性討論,建議下屆政府在推行政策前與社會多作溝通。
 另外,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受訪時就提醒下屆政府,施政要多思考居民的感受,真正落實以民為本,解決積累已久的民怨問題,「香港現時的政治情況警惕了本澳,不要少看小民生問題的長期積累,當到達了某個爆發點或導火線時,就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動盪。」他指出,民生問題離不開房屋、交通、旅遊承載力等,新一屆政府須真正反思過去廿年所存在的問題,「需要有一個突破口,需要令到居民的感受有直接的感覺。」 當中,對本澳老難問題之一的房屋問題,林宇滔直指,近十年房屋問題愈趨惡劣,不少年輕人認為樓價高昂、置業無望,已近乎「死心、絕望」。他認為,房屋問題並非補貼及土地儲備的問題,而是政府做與不做、願不願意回應基層需求的問題。
 至於交通方面,林宇滔指出,未來應開設點對點、走外圍的巴士路線,令巴士的流轉率更快,以解決繁忙時間上車難的問題。
 對於旅遊承載力爆煲且導致民怨不斷的狀態,林宇滔認為政府,需要處理好「零負團費」旅行團的問題,以及在尖峰時間控制旅客數字。他質疑,為何特區政府不直接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在尖峰期間限制內地簽註的人數?「我不是歧視內地旅客,但自由行旅客來澳門迫都十分辛苦,旅遊感受都不好,這樣為何不從源頭限制簽證數目?這對旅客、對本澳都好。」◇ 

社科會論壇研討新屆政府施政 學者籲關注吏治民生 2019年7月28日 | 澳門日報

社科會論壇研討新屆政府施政 
學者籲關注吏治民生

【本報消息】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昨日下午三時在饒宗頤學藝館舉辦論壇,以“來屆特首施政與澳門前路探索”為主題,由該會資深會員楊允中主持,邀請學者及團體代表就澳門未來發展發表意見。
該會理事長關鋒表示,今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年的大日子,亦會產生新一屆的特首及政府班子,認為有必要總結過去廿年的政經社情發展,並探索未來施政前路,該會將收集與會者發言的意見整理成冊,並考慮提交特區政府作為參考。
官員輪調強歷練
參加論壇的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主任余永逸認為,現屆政府的行政改革未達居民期望,未來在廉政建設、官員輪調及完善政策諮詢制訂方面宜多着墨。雖然現時有廉政公署及審計署監督部門行政違規及廉潔問題,並提出相關改善意見,但有部門沒有認真跟進改革,建議未來要加強行政部門上下級廉潔的機制,再由廉署審計署“守尾門”監督。
余永逸表示,政府繼央聘後,再推出統一招聘,但統考行政效率不高、亦未必能完全杜絕任人唯親情況。認為除繼續完善制度,未來宜考慮公務員的職位輪調機制,讓官員有機會調任不同部門或不同職位,加強歷練,有利於日後晉升。而且輪調機制有助解決貪腐問題,亦有助人才建設。
另外,要完善政策諮詢及制訂方面。鑑於有時政策諮詢時,部門“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又或民意反對大,政府就撤回政策,過一段時間又推出類似方案,虛耗社會元氣。建議政策諮詢宜分政策目標、政策方案及確立具體政策三個層次。
解決青年人上樓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期望下屆政府反思過去廿年的社會問題,真正做到“以民為本”,尤其直面房屋、交通及旅遊承力等“老大難”問題。
他指出,房屋問題在近十年更趨惡劣,不少青年認為樓價高昂、置業無望,已近乎“死心、絕望”。現時房屋問題並非缺乏土地儲備及補貼問題,而是政府做不做、願不願意回應居民訴求的問題。
據政府公佈,現時可考慮建房屋的土地儲備已逾四萬個單位,但過去五年僅供應約四千一百多個單位。林宇滔亦批評現時巴士車資的補貼制度“四不像”,無法有效鼓勵巴士公司提供良好的服務,需要改善。並建議政府考慮推出“點對點”走外圍巴士,解決繁忙時段總站就客流爆滿、中途客難上車問題。
限制旅客減民怨
至於旅遊承載力爆煲,民怨漸大,他建議政府要處理零負團費問題,並考慮在大時大節限制旅客簽證人數,紓緩承載力,由源頭控制來澳旅客數量,紓緩承載力。
就近期香港社會事件,林宇滔提醒,民生問題是長期積累,至某些爆發點或導火線,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動盪,值得澳門警惕。
參加論壇的與會者還包括有立法議員麥瑞權、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曾澤瑤、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以及社會科學學會會長楊開荊等。

社科學會為下屆政府建言 2019年7月28日 | 市民日報

社科學會為下屆政府建言
【本報訊】澳門第五屆行政長官即將誕生,在新一屆政府班子確立之前,社會高度關注澳門未來的發展。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昨舉辦論壇,以「來屆特首施政與澳門前路探索」為主題,務求集思廣益,為澳門繁榮穩定發展建言獻策。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長楊開荊表示,是次論壇發言整理後會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政府關注學者意見。
論壇昨日下午3時假澳門饒宗頤館學藝館舉行,會議由社科會創會會員楊允中主持,邀請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主任余永逸、立法會議員麥瑞權、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等社會各界以及社科會成員就澳門未來的整體發展,尤其對新一屆政府施政發表意見。
林宇滔指民生問題不外乎房屋、交通、旅遊承載力等,均是居民期待改善的問題,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能反思過去20年存在的社會問題,並加強做好以民為本的工作。他認為需解決民生關注已久,但處理不善的問題,如房屋價格和供應、交通擠塞及旅遊承載力等問題。
余永逸望提升行政體系廉潔
余永逸認為現屆政府在行政改革和施政狀況似乎未達到市民的期望,他指出本澳廉潔問題,過去市民十分信賴審計處及廉政公署提升本澳行政體系的廉潔,改善行政違規問題,但上述兩部門提出改善方案後,部分有關部門並未能就此作出仔細的改革,可見問題在於本澳現時有相關機制但仍需在如何深化上做努力。他又指出「用人唯親」問題,公職局如何做好協調人、把關角色,未來跨部門合作需要多加留意,而未來公務員正常輪調亦可以適當增多。另外,因政府與市民缺乏良性討論,建議下屆政府在推行政策前與社會多作溝通。
是次論壇將聚焦在:「回歸政經社情發展」、「廿載經驗總結」、「未來施政方向」,以及「澳門前路探索」等方向進行互動討論,務求集思廣益,為澳門繁榮穩定發展建言獻策。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澳門最老五百年古樹竟未受文遺法保護? 2019年7月26日 | 訊報

澳門最老五百年古樹竟未受文遺法保護?
根據2013年3月1日生效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本澳除要對文物建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系統性保育外,亦有明文規定要對本澳古樹名木進行保育;根據《文遺法》定義,“古樹名木”是指因樹齡逾一百年、樹種珍貴、樹形奇特、稀有或具特殊的歷史或文化意義而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的樹木。該《名錄》由具職權維護樹木的公共部門評估、擬訂和更新,並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行政長官批示核准。法律亦明確,除了維護原因,禁止拔除、砍伐或以任何方式毁損古樹名木的整部分或部分;且除非屬“重大的公共利益或具職權維護樹木的公共部門宣告為預防危害公眾安全而採取相應措施的情況”,否則禁止移植或移除《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所載的任何樹木。
百七私地古樹拖六年仍未列入《名錄》
若按嚴格的法律邏輯,《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理應與《文遺法》同時頒佈生效,但最終拖延三年半,特區政府直至2016年10月才首次在《公報》刊登《古樹名木保護名錄》,555棵在澳門公共地方的古樹獲列入《名錄》保護,當時的民政總署(現為市政署)曾表示,當局下階段計劃處理的170棵位於私人地方的古樹,但至今已近三年,現時市政署仍未將任何私人地方的古樹列入《名錄》,變相令私人地方的古樹無法受到《文遺法》保障,也明顯違反了《文遺法》的立法原意!
翻查資料,民政總署早在2004年就發行《澳門古樹》一書,當時載入書中的附錄的“澳門古樹名錄”就有593棵,其中澳門半島263棵、氹仔129棵、路環201棵,共有 36個品種。而根據2013年當時民政總署的《樹載濠情—澳門古樹名木》,當局於2011年進行的樹木普查,有記錄的古樹增至792棵,本澳古樹品種較為集中,單是假菩提樹就有378株,佔澳門古樹總數約48%,其他超過30棵的品種還包括:榕樹(47棵)、樟樹(44棵)、龍眼(38棵)。
16年列名錄古樹已死17棵
不過,2016年10月當局刊登《政府公報》,最終被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僅555棵,當局解釋是有約170棵私人地方古樹需要在下階段處理。
筆者認為,當中帶出古樹減少迅速和私人古樹未被依法納入法定保護的問題。首先,即使計算當局承諾下階段會加入《名錄》的約170棵私人地方古樹,本澳在2011至2016年的五年期間,公共地方古樹就迅速減少最少67棵。
更令人擔心的是,根據民署回覆議員質詢的內容,截至2017年11月30日,位處公共地方被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的555棵古樹,已有17棵因受褐根病及823風災影響而死亡,反映即使列入法定保育清單,本澳近年古樹保育狀況也並不理想,未被列入《名錄》受法定保護的170棵位處私人土地的古樹保育狀況更令人擔憂!
澳最老兩棵古樹均在觀音仔廟
根據《樹載濠情—澳門古樹名木》的記錄,本澳最老的古樹正正是位處私人土地-—美副將大馬路的觀音古廟(又稱觀音仔廟),該廟兩棵海南蒲桃樹齡分別達500年及480年,同廟另一棵古樹雞蛋花樹齡也達280年,但至今仍未列入《名錄》受法定保護。
最近引起社會關注的青洲山,也有36棵百年以上的古樹,有樹齡更達200年以上,也有澳門唯一一棵的血桐古樹,但均因位處私人土地而全部未被依法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作強制保育。
為此,筆者已公開要求市政署應依法盡快將私人地段的古樹資料提交特區政府刊登《公報》,確保私人地段的古樹同樣得到《文遺法》的強制保護。
樹木除可帶給城市綠悠悠的自然氣息外,更是見證小城無數變遷和故事的有機載體和歷史見證。客觀而言,本澳古樹名木資源亦遠較鄰近地區豐富,香港面積是澳門的35倍,但編入古樹名木的樹木僅約500棵,數目上甚至較澳門更少,這更顯得澳門保護古樹的重要性!
但不諱言,本澳對古樹認知的推廣極為有限,市民大眾或教育界要了解本澳古樹狀況,除了筆者上文提及的書籍外,已無其他網上及公開途徑可作參考研究。為此,筆者將推動市政署,參考香港康文署,將本澳古樹資料庫上載網頁,讓公眾能實時和方便地以分區、品種、樹木特徵等搜尋相關古樹位置及資料。
應設現場二維碼網上資料庫助推廣
當局亦應在古樹旁標誌簡單介紹,並設二維碼等方便公眾可隨時詳細查閱每棵古樹的資訊和歷史背景,加深公眾對古樹認識和感情。此外,市政署亦應公開修剪指引,並把定期巡查古樹的狀況、基本數據、健康狀況等電子化,讓居民可方便查閱,更應設有回饋跟進機制,當公眾發現樹木出現一些特別的變化,也可主動通報予有關部門作即時跟進和處理。
筆者認為,本澳豐富的古樹資源除要有法定的保護外,更重要是通過多元手段的推廣教育和宣傳,加深公眾對本地古樹的認知了解,這才能更全面地建立全社會共同保育古樹的氛圍,全方位和可持續地保護好澳門豐富的古樹資源。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美副將巴士專道應交代數據模擬分析 2019年7月20日 | 市民日報

美副將巴士專道應交代數據模擬分析
【本報訊】交通事務局計劃推行美副將大馬路巴士專道備受爭議,雖然當局指未有實施專道的時間表,但現場所見局方已啟動前期工程,甚至沿線的指示牌都已經裝好。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美副將巴士專道根本勢在必行,沒有向市民交代清楚便推行,亦沒有解釋如何處理好美副將大馬路尾段巴士切線的瓶頸位,希望當局拿出更多車流數據、交通模擬分析,以科學方式說服市民。
林宇滔指,交通局總表示沒有時間表,但其實美副將大馬路巴士專道不少前期工作已經做好,故不是沒有落實的時間表,而是未知具體施行時間,他預料美副將巴士專道勢在必行,質疑政府官員要推行政策應該講清楚,毋需「遮遮掩掩」。
巴士連切兩線右轉成瓶頸位
他續說,不反對推出更多公交專道,理論上巴士專道有助提升巴士運轉效率,例如內港巴士專道的確取得有關效果,但美副將大馬路的巴士行駛路線卻存在瓶頸位,就是美副將尾段鮑思高學校的巴士站,有幾條巴士路線離站後需要向右連切兩線才能轉往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亦是現時區內交通擠塞的原因,內港巴士專道則不存在類似問題。他質疑交通局至今卻沒有解釋清楚如何處理有關問題,倘若在瓶頸位沒有做好細節操作,除了因減少原有的行車道可能令交通更擠塞外,巴士運轉效率亦得不到提升。
林宇滔建議當局必須處理好美副將大馬路瓶頸位塞車的問題,例如在道路上劃出禁止車輛停留的「黃格」,令巴士出站後更易切線而不會阻塞其他巴士和車輛,當局真的需要思考應對辦法,以至做好交通流量的模擬分析,確保巴士專道發揮功效,而不是為做而做。
籲官員聆聽以科學說服市民
另外,曾出任中區社諮委的林宇滔表示,往屆政府推行不少交通規劃時,都會向交諮會或社諮會介紹交通流量數據和交通模擬等資料,在有數據、有模擬分析下,即使委員有不同意見都只能接受,但現在交通局卻從沒有向社會交代有關資料,他批評現在交通局的態度是甚麼都毋需交代,「我話(推)行就行啦!」感覺交通局官員不夠謙恭聽取民意,亦沒有認真通過所有渠道向公眾交換意見,希望政府在交通政策上更多聽取民意,拿出更多車流數據、交通模擬分析,以科學方式說服市民。
林宇滔最後提到,他個人認為於繁忙時段或大批旅客訪澳的黃金周假期,推行更多點對點外圍巴士路線,會較在已經擠塞的道路實行公交專道有實際效益,相信可有效於繁忙道路釋放空間,否則所謂公交專道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