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澳門論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澳門論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論壇議巴士服務新合同冀開誠佈公 2019年9月16日 | 澳門時報

論壇議巴士服務新合同冀開誠佈公 
【本報訊】去年7月政府與澳巴、新福利兩巴士公司臨時續約15個月,合約將於下個月屆滿,但政府至今仍未公佈新合同的內容,僅稱會以“公共合同批給”方式進行。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日討論有關議題,有嘉賓憂慮公眾將被迫“硬食”不合理條款,促政府應更公開透明向社會交代巴士合同細節,並建議未來巴士服務在價格調整、路線單價上亦要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
出席節目的立法會議員李靜儀表示,現時政府對兩巴的財政援助均未有設置上限,當乘客愈來愈多,巴士公司則賺得愈多,強調當局應設立財政援助的上限,或設回報予政府的機制。她指,雖然合同規定巴士不能用於其他業務,但卻能出租,而巴士公司出租巴士的收入並不計算在財政收入的規定,亦備受社會批評,認為應當作出調整,促政府應公開透明地交代巴士合同的細節。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當局透露以“公共合同”的方式處理新巴士合同問題,其實是法律的規定,並早在2011年經廉署作出糾正。問題是現時以財政援助方式處理服務價值,政府不用諮詢公眾,“既然毋須你監督,亦不用向你交代”。他指,由於巴士財政援助屬於交通事務局部門預算的一部分,會受到部門的開支緊縮影響,強調未來應當要有獨立的財政預算來處理巴士公司的財政援助,在價格調整、路線單價上亦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並要釐清巴士公司“飛單頭”、“插鐘”班次的計算方式。他更質疑政府至今未公佈巴士新合同的詳情,是“等到米已成炊才向公眾交代”。
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同樣質疑,“合同有冇需要咁高度機密?”巴士屬公用事業,政府須公開透明,加大公眾參與度,來屆政府應對此多下工夫。他又指,巴士環保化急不容緩,在無條件限制下全面採用電動車當然最理想,但本澳正正在環境上限制較多,因此建議可以電動車及天然氣車輛同時採用。
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陳家良認為,政府按巴士服務價值差額計算補貼巴士公司,包括巴士公司營運的公里數等,他認為應同時把“人頭補貼和巴士評鑑制度等作為計算補貼的考量。他同時呼籲增加包括接駁至其他口岸的“點對點”巴士線路,透過減少站點舒緩道路擠塞情況,而接駁至其他口岸未來則有助舒緩關閘口岸的壓力。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膠袋徵費應有配套推動環保 鼓勵居民踐行污者自付 速推家居垃圾分類回收 2019年3月18日|市民日報

膠袋徵費應有配套推動環保 
鼓勵居民踐行污者自付 
速推家居垃圾分類回收   
【本報訊】膠袋收費法案已提交立法會待審,政府建議每個膠袋收費1元。昨日出席《澳門論壇》的市民和嘉賓普遍支持,但有市民認為1元收費過低,倡參考歐洲調高膠袋收費,令市民購買膠袋時更審慎,同時應對商舖徵收環保稅。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形容澳門膠袋徵費起步比香港慢了10年,膠袋徵費只是「污者自付」原則的第一步,政府應推出配套措施鼓勵居民由自身做起,落實環保理念,包括盡快推行建築廢料徵費制度、家居垃圾分類回收等,他指應由博企先行先試推行各項環保回收。
行政會日前完成討論膠袋徵費法案,建議每個膠袋收費1元,法案將提交立法會審議。澳廣視電視台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邀請環境保護管理學會理事長曾錦培、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梁彥邦、澳惜會創會會長陳春紅等出席,共同探討膠袋收費問題。
勿拖延建築廢料徵費立法進度
較多市民在《澳門論壇》發言時支持膠袋徵費,更認為收費1元過低,難以真正達到減少使用膠袋的成效;更指在歐洲每個膠袋收費1歐元,由於收費昂貴,得以推動居民自備膠袋購物。有市民不滿意當局將膠袋問題「斬件」立法,認為不應忽視外賣盒、塑膠杯、塑膠吸管等問題。但亦有市民認為膠袋徵費金額過高,且所收費用不應全部由商戶所有,政府應保留一部分用於推動環保,建議政府向商家徵收環保稅。
林宇滔表示,澳門膠袋徵費起步比香港慢了起碼10年。澳門每日約有300多噸塑膠垃圾,當中過半為塑膠袋。他認為,不論收費是參考香港的5毫還是法案建議的1元,均較不收費有成效,建議及早推行,並定期檢討。他說,膠袋徵費只是「污者自付」原則的第一步,政府不應該再拖延建築廢料徵費的立法進度。並認為要鼓勵居民由自身做起,落實環保理念,如自備膠袋或飲水樽等。他又建議,各項環保回收措施應由博企先行先試,較容易收到成效。
他認為,膠袋徵費目的是令居民減用膠袋,最重要還是居民自覺少用、善用,再重用,最後是資源回收。而在資源回收方面,澳門仍存在空白,自內地收緊了廢料入口條件後,澳門廢膠出口面對很大困難,做好資源管理和重用,令到廢料可以出口到周邊地區再製造,這是社會一直缺乏思考的問題,政府也缺乏支持,推行垃圾徵費並不是為了收取金錢,而是希望居民自覺做好垃圾分類回收。現時街道上設置了垃圾分類回收桶,但相關垃圾回收率只有5%至10%,即100公斤垃圾中只有5至10公斤垃圾可以回收再造,中間還要花大量人力資源處理。大企業,包括博企只要肯做垃圾回收,可能成效比全澳街道上的資源回收桶回收成效更大。
環保袋須多用才不致釀成浪費
曾錦培形容,膠袋徵費是「做咗好過冇做,遲做好過唔做」,認同要落實膠袋徵費政策。他希望政府多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政策,舉例如購買30元的物品,倘不使用膠袋,可減少收費1元。法案建議設例外情況,包括盛載未事先包裝的食物或藥品,例如在街市買菜或醫院向患者提供藥物等,可無償提供膠袋,他又擔心例外情況出現會如香港一樣被濫用,並批評政府環保政策是「一單還一單」,當局在環保政策上並沒有整體的短、中、長期構思。
陳春紅引述數據指,平均每人每年到街市消耗約1800多個膠袋,是使用膠袋的重災區,不應排除收費。又認為政府應設有配套措施,鼓勵居民循環使用膠袋,亦應鼓勵家庭主婦自備膠盒盛載鮮活食物。她又建議向商戶徵收環保稅,不能單方面向消費者徵費,需各方面都做好配合。
梁彥邦表示, 香港實施膠袋徵費後,商戶曾推出環保袋,但據統計,環保袋需循環使用131次才達到環保效果,倘只使用一或兩次就棄置,反而造成浪費,必須多向居民推廣環保理念。

「論壇」上對膠袋徵費立法多表支持 認除收費外尚需多方配合 2019年3月18日| 華僑報

「論壇」上對膠袋徵費立法多表支持 
認除收費外尚需多方配合   
【特訊】行政會日前已完成討論膠袋徵費法案,其中建議每個膠袋收費一元,該法案將提交立法會審議。社會普遍支持一元收費。
 《澳門論壇》昨日探討膠袋收費法案,大部份意見都支持膠袋收費立法,不過,認為收費一元過低,難以達到真正減少使用膠袋的成效,在歐洲每個膠袋收費一歐元,由於收費昂貴,可真正推動居民自備膠袋購物。亦有市民批評當局將減塑問題「斬件」立法,認為不應忽視外賣盒、塑膠杯、塑膠吸管等問題。不過,也有意見認為膠袋徵費金額過高,有關費用不應全部由商戶收取,政府應保留一部份用於推動環保。
 出席論壇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澳門膠袋徵費起步比香港慢了十年有多。澳門每日約有三百多噸的塑膠垃圾,其中過半為塑膠袋。認為不論收費是參考香港的五毫,還是法案建議的一元,均較不收費有成效,本澳應盡快推行,及定期檢討。
 他稱,膠袋徵費只是「污者自付」原則的第一步,政府不應該再拖延建築廢料徵費的立法進度。要鼓勵居民由自身做起,落實環保理念,如自備膠袋或飲水樽等。還提出項環保回收措施應由博彩企業先行先試,較容易收到成效。
 環境保護管理學會理事長曾錦培形容膠袋徵費是「做咗好過無做,遲做好過唔做」,認同要落實膠袋徵費政策。又鼓勵政府多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政策,例如,購買三十元的物品,不使用膠袋,可減少收費一元。
 澳惜會創會會員陳春紅建議向商戶稅收環保稅,不能單方面向消費者徵費,需各方面都做好配合。
 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梁彥邦表示,香港實施膠袋徵費後,商戶曾推出環保袋,但據統計,環保袋需循環使用一百三十一次,才達到環保效果,倘只使用一或兩次就棄置,反而造成浪費,必須多向居民推廣環保理念。◇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