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憂高僅五點六五米難抵擋風暴潮 傳新協促公佈擋潮閘資訊 2019年4月20日| 澳門日報

憂高僅五點六五米難抵擋風暴潮 
傳新協促公佈擋潮閘資訊
【本報消息】內港擋潮閘的環評首階段公示周四結束。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去年四月提出擋潮閘的設計可抵擋五點八米高的水位,質疑為何連續兩年經歷逾五米高的風暴潮後,現時可禦二百年一遇潮水的擋潮閘設計高度卻“縮水”至五點六五米,要求政府清楚公佈擋潮閘資訊,前瞻設計保公衆安全。
傳新澳門協會昨日上午十一時在會址舉行記者會,林宇滔、該會副理事長甄慶悅主持。林宇滔表示,二○○八年颱風“黑格比”風暴潮高四點六三米,政府二○一五年提出興建擋潮閘,設計標準為二百年一遇、高度為五點六米,較歷史最高值的颱風“貝姬”的四點七八米還高八十二厘米。二○一七年颱風“天鴿”風暴潮高五點五八米,政府去年四月提出擋潮閘高度為五點八米。同年九月颱風“山竹”風暴潮高五點二一米,但政府今年公佈擋潮閘設計高度卻為五點六五米。
質疑縮水理據
林宇滔質疑為何擋潮閘由五點八米縮至五點六五米,留有餘量較二○一五年的八十二厘米大減至七厘米?本澳連續兩年經歷逾五米高的風暴潮,擋潮閘反較二○一五年提出的五點六米僅高出五厘米。“呢個閘一係唔起,一係起嘅時候必須夠高。因為風暴潮係海浪同埋氣壓降低,只要越過堤圍,海水好快就會淹沒低窪地區,沖擊力甚至比無潮還更高。”面對全球暖化加速,林宇滔指出,颱風能量來自海水溫度,海水溫度隨着全球暖化越來越高、風暴潮亦越來越強勁,認為設計應以更強的安全系數標準。
擋潮閘需要建多高值得社會討論,工務局亦應交代造價、工期及安全等。但現時設計僅高七厘米絕對不能接受。林宇滔批評工務局對於擋潮閘高度並無透明及合理的數據支撐,且迴避公衆質疑。擋潮閘年底將動工,認為現時高度不足夠,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風暴潮及強颱風?要求政府交代。
盼規劃填海地
甄慶悅稱,不理解政府為何不開誠布公地清晰公佈掌握的資料、設計公司提供的數據,甚至連擋潮閘預算亦無交代,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林宇滔提到,澳門水浸很多是源於當年填海區不夠深,存在工程缺陷。新的填海工程相對填得較深,故興建擋潮閘,澳門半島西區理論上可受到保障,但半島東北區、新口岸,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一樣會受水患影響。


林宇滔期望特首選舉有競爭 2019年4月20日| 大眾報

林宇滔期望特首選舉有競爭   
【特訊】澳門特區第5任行政長官選舉將於8月舉行,立法會主席賀一誠於本周四宣佈初步決定參選。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期望特首參選人士能提出貼地、接近民意的政綱,但他希望能再有其他人宣佈參選特首,不希望新一屆的特首選舉只有一人參選,相信有競爭的選舉,才能有更完善的政綱政策,令參選人士可以更謙卑積極地處理澳門將來面對的問題,同時期望新一屆政府能改變現有官場的氛圍,把官場改變成真正貼地、積極解決民生問題的政府。
林宇滔表示,現時特首選舉為間選,公眾參與度本身存在不足,期望有一日澳門能實現特首普選。他稱,即使現時為有間選,居民無投票權,但作為一個帶領澳門前進的領導人,特首候選人亦要面對公眾監督和民意洗禮、聆聽居民所需,以及作出積極回應,政綱上更要有具體承諾,讓公眾監督能否在任期內逐一落實。另一方面,他希望參選人士能更加積極主動、敢擔當的態度,接受公眾監督,認真提出涉及社會各方面的政綱,能就社會關注、政府能真正落實的民生議題作出承諾和方向。
林宇滔稱,不希望只有一人參選特首,因任何的候選人都要有競爭,都要經過競爭、充足的辯論完善政綱政策,才能令候選人可以更謙卑積極地處理澳門將來面對的問題。若只有一人參選,本身公眾就沒有投票權,或會讓公眾擔心候選人缺乏積極性,加上沒有競爭力,政綱有否經過辯論和討論而得出、是否符合澳門人所需等都會讓社會質疑。
對於有議員建議修法「禁止一人選舉」,林宇滔認為,尊重議員表達意見,但不贊成相關建議,客觀而言,世界上未見有地方會因只有一人參選而重新選舉的例子。他認為,相關建議某種程度反映社會對民主的訴求,但「無人競爭就要重來」,不是一個實現民主可行的辦法,更質疑是否任何一個人參選都可以。林宇滔則希望今屆選舉能再有其他人宣佈參選,成為有競爭的選舉,更希望這個有競爭的選舉能達致全民普選,相信由居民選出特首,經過公眾監督、競爭辯論能令其政綱更貼地、更符合民意,才是大家的期望。
對於新一屆的政府有何期望,林宇滔稱有很多期望,希望帶來更多正能量,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夠真正做實事,「做得一件得一件」。他指出,澳門是一個小城市,且很多政策停滯了很久,但澳門有很多的資源,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不過目前並未善用好資源,很多地方做好一件事情需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但是澳門從來不缺資金,只是缺乏落實政策、落實民意有執行力的官員,希望新一屆政府能改變現有官場的氛圍,把官場改變成真正貼地、積極解決民生問題的政府,更期望能通過競爭選出一位能由上而下、改變澳門政府積弱的執行力的特首,帶動澳門更好地前進。

擋潮閘設計高度“縮水” 團體質疑難敵強颱風 2019年4月20日| 現代澳門日報

擋潮閘設計高度“縮水” 團體質疑難敵強颱風   
【本報訊】有團體質疑政府計劃在內港建造的擋潮閘設計高度。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擋潮閘的高度比政府去年提出的“縮水”,質疑一旦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多區同樣會受水患。因此要求當局清晰交代相關設計,以保障公眾安全。
內港擋潮閘的環評作首階段公示,相應設計最高潮位高度為三點八五米,再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一點八米,即擋潮閘的高度為五點六五米;比政府去年提出的五點八米下降十五厘米。傳新澳門協會質疑擋潮閘的高度設計標準能否抵擋未來的風暴潮,該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二零一七年“天鴿”的風暴潮高度為五點五八米,而去年“山竹”風暴潮高度則為五點二一米,但預計在今年底動工的內港擋潮閘工程高度僅為五點五六米,較去年政府提出的高度下降。
林宇滔又指出,現時擋潮閘的設計僅比“天鴿”潮水高度僅多出七厘米,在全球氣候暖化加劇的情況下,未來的風暴潮可能會更加嚴重,質疑有關設計日後能否有效抵禦全球暖化下可能出現的風暴潮。
工務局日前書面回應稱,擋潮閘閘門高度,是以設計潮位高度為基礎,再加上安全系數及越浪等因素所需的額外高度;強調閘門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度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
林宇滔批評有關的回應沒有透明數據支撐,屬迴避公眾質疑,但擋潮閘年底即將動工,他擔心高度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強颱風。
他認為擋潮閘要起就必須起得足夠高,因為只要風暴潮越過堤圍的高度,海水很快就可以將低窪地區淹沒,衝擊力甚至會比原本沒有擋潮閘的時候更大。
林宇滔又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抵擋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因此建議政府應有前瞻性規劃設計,全盤解決各區因風暴潮的影響出現水浸等問題。
該會副理事長甄慶悅亦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的資訊,例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工程預算等都沒有向社會公佈,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團體憂擋潮閘設計高程防唔住 較天鴿僅有7厘米緩衝區 難適應全球暖化嚴峻影響 2019年4月20日|市民日報

團體憂擋潮閘設計高程防唔住 較天鴿僅有7厘米緩衝區 
難適應全球暖化嚴峻影響
【本報訊】工務局公布內港擋潮閘設計,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3.85米,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1.8米,即擋潮閘的高度為5.65米。傳新澳門協會質疑最新設計比政府去年提出的5.8米「縮水」15厘米,現時設計僅比「天鴿」潮水高度多出7厘米,恐有關設計日後能否有效抵禦全球暖化下可能出現的風暴潮。該會促請政府清楚交代擋潮閘設計理據,確保公眾安全。
澳門內港擋潮閘工程位於灣仔水道出口,左岸為澳門半島,右岸為珠海市城區,擋潮閘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3.85米,擋潮閘總淨寬300米,包括泄水孔、通航孔、排澇泵站、應急船閘及管理區。
須向公眾解釋設計理據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副理事長甄慶悅昨就內港擋潮閘設計高度舉行記者會。其中,林宇滔表示,翻查資料,特區政府2015年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當時因應2008年「黑格比」風暴潮而提出,那時2017年「天鴿」和去年「山竹」仍未出現,故內港擋潮閘高度最初設計是以200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1993年颱風「貝姬」的海平面水位4.78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5.6米,留有82厘米緩衝空間。
但當這個設計還在醞釀階段,在全球氣候暖化影響下,2017年「天鴿」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達5.58米,與擋潮閘原設計僅剩2厘米緩衝空間,故政府在「天鴿」襲澳後明確要加高擋潮閘,但一直未公布詳情。然而,根據早前公示資料,當局目前擋潮閘的設計僅為3.85米MSL,「天鴿」的最高潮高為3.78米MSL(氣象局「天鴿」最高潮高─澳門平均海面高度1.8米),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僅預留7厘米緩衝空間,意味著今次設計的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的80厘米低。
林宇滔直言,更令人擔心的是,去年「山竹」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雖較「天鴿」低約37厘米,原因只是因為「山竹」襲澳時剛巧屬潮汐低潮位,若如「天鴿」同時夾著天文大潮襲澳,「山竹」的風暴潮高有可能再高逾1米,意味著足以越過最近設計的擋潮閘。
他說,儘管當局一直強調擋潮閘以200年一遇為設計標準,但「天鴿」證明這個標準根本不敷應用,連同「冧莊」襲澳的「山竹」,若僅僅以3.85米MSL作為擋潮閘的設計標準,僅7厘米的安全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和不合理的,當局有必要對此向公眾詳細解釋設計理據。
一係唔起起就要足夠高
對於工務局日前書面回應稱,擋潮閘閘門高度,是以設計潮位高程為基礎,加上安全系數及越浪等因素所需的額外高度,強調閘門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程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林宇滔批評工務局的回應沒有透明數據支撐,迴避公眾質疑,但擋潮閘年底即將動工,他擔心高度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強颱風,要求政府清楚交代。他說︰「呢個閘一係就唔起,要起就必須起得足夠高。因為只要風暴潮越過堤圍高度,海水好快就可以將低漥地區淹沒,衝擊力甚至會比原本沒有擋潮閘的時候更大。」甄慶悅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布公討論,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全盤解決各區大潮水浸
林宇滔又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例如「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影響。根據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介紹,政府指路環西側治水方案起初沒有加入荔枝碗,但隨著荔枝碗片區被評為文物,路環的「一湖」治水方案範圍需要擴大至包括荔枝碗,因變化較大,需向城規會介紹後再進行方案比選。而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以解決天文大潮,該處水浸問題正處於初步設計階段,仍要結合司打口周邊居民訴求;筷子基有堤岸加高工程的建議,現處於深化研究階段;外港堤圍加高方面,正開展初步設計,未有具體時間;很明顯政府對於有關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議,並未有認真統籌和協調,只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交代進度。
他促請政府對解決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水浸問題,應有前瞻規劃設計,全盤解決各區因風暴潮影響下出現的水浸問題。

擋潮閘高度縮水僅高天鴿7厘米?傳新協會促政府解釋 2019年4月20日| 正報

擋潮閘高度縮水僅高天鴿7厘米?
傳新協會促政府解釋   
【本報訊】號稱設計標準為「二百年一遇」的內港擋潮閘環評首階段前日結束,傳新澳門協會指出,當中設計的最高潮位高程為海拔3.85米,換算即潮高5.65米,較政府過去提出的5.8米「縮水」,比造成傷亡的天鴿只多0.07米,質疑這樣標準能否應付日趨嚴重的風暴潮,促請當局清楚交代擋潮閘資訊。
該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天鴿後已提出內港擋潮閘可抵潮高5.8米,但環評公示資訊中則為海拔3.85米,若換回潮高實為5.65米,其計量單位改變令公眾混亂難以比較,更重要的是閘矮了0.15米,但當局並沒任何解釋和交代。
林宇滔指出,內港擋潮閘政府早在天鴿前的一五年提出,在當時歷史最高、九三年的貝姬(潮高4.78米)及○八年的黑格比(潮高4.63米)基礎下,方案同樣是二百年一遇的設計標準,建議擋潮高度為潮高5.6米。
天鴿後政府官員曾宣稱會調整方案高度,結果是提高0.05米。林宇滔問,為何經歷兩年內天鴿和山竹兩個逾5米高的風暴潮後,同樣是二百年一遇設計的擋潮閘,為何僅較舊的調高0.05米?為何閘高與歷史最高潮位戶所留餘量由0.82米大減至新的0.07米?
「究竟點解得出5.65米?佢冇任何的交代。點解唔起高啲呢?係起唔到還是怎樣?亦冇交代」林宇滔認為,有關方面應釋出數據去說服公眾,還是在迴避公眾的質疑、不敢回應,才「無回應、零數據」。
林宇滔強調,他們並非這方面專業人士,但閘高「返咗轉頭」等疑問政府顯然需要向大眾解釋,而且在全球暖化下,風暴潮將越趨強烈,閘的緩衝空間理應要越來越高,為何結果卻是不加反減。他們認為,現高度實非常不足。
林提醒,山竹風暴潮高為5.21米,專家已指其時屬低潮位,若發生在每日最高潮位甚或天文大潮時,潮高至少高多1米,意味這個擬年底開前期工程、工期四年的擋潮閘是擋不了,且當潮水越閘,其衝擊力會較沒有閘時更大。
副理事長甄慶悅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理據,以至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佈公,令人不解,其堅持選擇不與公眾討論或釋出更多訊息,態度甚為惡劣。
另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風暴潮影響,他們亦促政府也交代說明治水方案和時間表。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