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團體憂免試駕照互認 難保駕駛安全 2017年10月31日|濠江日報

團體憂免試駕照互認 難保駕駛安全   

【特訊】對於交諮會討論內地與澳門輕型汽車駕駛執照互認方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澳門與內地兩地居民考取對方的駕照,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如何在對方的地區上安全駕駛,如將來可免試入境駕駛,則難以保障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內地與澳門輕型汽車駕駛執照互認方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坊間意見對於駕照互認出現明顯分化,有意見認為駕照互認是大勢所趨,措施有助澳門居民到內地生活就業;亦有意見憂慮駕照互認增加內地自駕遊數量,將令本澳道路車輛增加,加重道路負荷。林宇滔昨日對此表示,不認為當下有實施駕照互認的迫切性,現時澳門居民考取內地駕照難度不大,有需要者基本上都已經自行考取,實施駕照互認未必真能為市民提供太大便利。同時由於澳門與內地的路況、駕駛環境及駕駛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兩地居民考取對方的駕照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如何在對方的地區上安全駕駛。但如果將來實施駕照互認之後,在未經學習之下就直接到對方的地區上駕駛,顯然是難以保障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將提高便捷性建立於降低安全性的基礎上並非明智之舉。

林宇滔又認為,雖然內地近年來在考取駕照難度以及交通法規等方面都在不斷收緊,但在以往已經有一批在寬鬆的考試環境下考取駕照的人士存在,一部分人甚至是通過買證等不法方式來獲得駕照,上述人士的駕駛質素難免與本澳駕駛者有差距,因此在不受考核和限制的前提下就開放予所有內地駕駛者免試入澳駕駛,擔心會出現龍蛇混雜的情況,為本澳路面增加壓力和風險。雖然交通事務局表示近年本澳涉及內地人士的交通意外佔比不足1%,但就沒有公佈內地居民與本澳駕駛者的比例、人均交通意外事故的數量以及有無發生過重大傷亡事故等,在數據的公佈上有似是而非、避重就輕之嫌,亦無法讓市民真正放心。


林宇滔並稱,他個人認同駕照互認是未來大勢所趨,亦不反對內地居民來澳駕駛,但至於具體如何實施,相信在當局的初步構想之上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除非將來當局可以公佈更多理據及詳細數據,來說明實施駕照互認的合理性和迫切性,而民意對於駕照互認亦有了明顯改善,否則在現時社會反彈強烈的大環境下,認為是不應強推駕照互認,亦看不到急於上馬的必要。

林宇滔憂駕照互認增意外風險 2017年10月31日|澳門日報

駕駛環境及道路規則不同 林宇滔憂駕照互認增意外風險

    內地與澳門駕駛執照互認舊事重提,再度引起社會討論,意見兩極。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無必要,擔心兩地駕駛文化及規則的差異,令到交通意外趨增,相信澳門居民不會接受以兩地互認駕照來換取交通意外或增加的風險。

    理據不明難服衆
    林宇滔質疑當局以參考香港與內地互認駕照多年的經驗後,指互認駕照並不會令交通意外增加的說法。以他所知,很多港人反映互認駕照後,所產生的交通不禮讓及意外情況不少;加上目前有部分內地駕駛者先在香港取得駕照互認,再來澳門駕駛,形成漏洞,過往在澳門發生的多宗交通意外都涉及這批先在香港互認駕照再來澳門駕駛的內地人。

    當局僅表示涉及內地駕駛者的交通意外僅佔百分之一,但又不公佈涉及內地駕駛者的保險索賠等數據,難以說服公衆。

    維持現狀要考牌
    林宇滔不認同互認駕照是大勢所趨,內地與澳門駕駛的實際操作、駕駛環境及道路規則等不同,有必要維持現狀,即需要透過考試來取得當地駕駛資格。


    他個人亦準備到內地考取內地駕駛執照,我見唔到有強烈訴求要求兩地互認駕照,我唔反對區域合作的方向,但我唔接受呢件事,有心到內地發展的年輕人可透過現時途徑考牌,而非以兩地互認駕照來換取交通意外或增加的風險。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2017年10月27日|論盡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根據財政局的中央帳目,政府今年19月的開支約為500億。但再查看當中分項,只標示為「經常開支」、「資本開支」、「財務活動」等,非財務專業人士甚難理解。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討論預算的焦點不應是各司各加多少,而是如何分項,讓公眾可有效監督,及提出相應訴求。同時,亦應關注預算的增加有否涉及蒙混過關。

監督開支上升 落實問責
林宇滔認為,增加預算的討論焦點不應只是「哪個司加多少」的問題,「增加預算會否蒙混過關?這是公眾關注的。」他提到,「天鴿」之後,多個部門因為設備受損等需要增加預算,「例如黃司說海關浸了80部車,為何會浸?為何低地的車沒被處理?今次民署亦損失了很多車,為甚麼會損失?」他認為,壞了車買車合理,但要查清壞車的原因,繼而問責。「是百年一遇?還是過去有機制避免水浸車,但政府沒做?點解今次浸咗?『黑格比』有冇浸?其實要追究這些問題。」

「政府有沒有汲取黑格比的教訓?是有措施避免今次損失,不過今次風災太厲害,還是我們重蹈覆轍?」又以關閘地下巴士總站為例,2008年颱風「黑格比」襲澳,關閘總站亦曾出現嚴重水浸。翻查資料,政府過去曾多次「改善」。例如據報章報道,2013年政府為改善站內通風設施招標,斥資560多萬元建造現時的中央安全島冷氣候車區,但效果遠低於公衆預期。
而今次「天鴿」吹襲,關閘地下總站再次遭受嚴重水浸,且當局是在「天鴿」之後才認為有必要把原先設於地庫層的機電設備,遷移至地面的關閘廣場,以至原來的重整設計圖則需要修改。「按照這邏輯,證明政府根本沒有汲取(黑格比)教訓。」

人性化分項有助公眾監督
另外,林宇滔指,現時澳門政府財政預算是純技術性的編制,例如只是劃分中央部門、自治機構、PIDDA(行政當局投資計劃及發展費用)等,較難看到一些細項,亦並非從居民監督政府角度分類,這並非好事。「項目分類處理,哪項增加減少,我們才有討論空間。」
他以巴士加價為例,「交局增加開支我唔認同,但巴士加預算我認同。」但巴士預算現是交局預算的一部分。他認為,預算不應以司的範疇去劃分,而應按操作範疇,如民生福利,去分項。「部門限開支,社服機構的預算也不能加,而公務員繼續加薪,仍是要繼續增加部門開支,但預算維持不變,於是社福機構或相關團體的開支都被控制着,(政府與機構)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他又表示,應關注預算上的資訊是否能讓公眾有效監督。「錢從哪裏來,錢從哪裏去,清楚讓我們看到,這是重點。」他認為,公開項目可包括每個部門的人事開支是多少、今年有否增長,部門購買服務、硬件等開支有多少等,「這樣會更客觀。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總額,沒有一個具體數字去分析。」


另外,一些「小金庫」,如基金會、財政自治部門的財政亦應受關注。他表示,政府的不少基金會行攻費用亦沒向公眾交待過,「而坊間盛傳這些行政費用,包括人事費用係非常高昂。可能是坊間謠傳,那政府就要公佈清楚話俾大家聽。」而如將來若要讓公眾更詳細知悉,各部門包括基金會、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公共開支預算等,應有獨立帳目,讓公眾可更有效知悉情況。「要有很清晰的財政理念、財政清單,分類要人性化,讓公眾可清晰地監督,並提出相應訴求。」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選賢與能 不應委任「溫室」委員 林宇滔建議設協調專員 2017年10月25日|力報

選賢與能 不應委任「溫室」委員 林宇滔建議設協調專員  

對於政府計劃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下圖)表示,最重要的是職能上是否有變化,包括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服務。而在過去兩年的時間,文化、康樂的服務已逐步轉移給文化局及體育局或其他部門,民署只負責環境衛生的服務,不清楚民署轉移至「市政署」後的職能。他建議設立類似香港的民政事務專員,以協調各個司級部門的運作,有效回應市政署及委員會的要求。

至於文本建議市政管理及諮詢委員會委員由行政長官委任,林宇滔稱,委員會若只以委任方式組成,會令公眾對機構的信心大減。市政機構是培育青年政治人才的大好平台,組成的委員不應是由「溫室」長大,應接受選舉的挑戰。他認為應從第一屆開始引入選舉成分,並逐步將選舉全面化,才能更貼地回應市民需求。


林宇滔冀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2017年10月25日|濠江日報

林宇滔冀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特訊】政府今日起就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展開為期三十日的公開諮詢,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非政權性市政機構除了解決民生問題,同時也應更充分地表達民意,他對不設由選舉產生的代議機關持不同的意見,希望市政機構應引入選舉機制,有助建立階梯式政治人才培養機制,亦更能代表民意。同時,他建議仿傚香港設置民政事務專員,負責協調,解決跨部門運作問題。

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諮詢文本今起公開諮詢,諮詢文本定義市政機構為非政權性,職能範圍包括為居民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服務。林宇滔表示,民署轄下的文化和康體部門,已轉移到文化局和體育局,而市政機構的職能範圍仍包括文化、康樂等方面,他對此存在疑問,認為職能架構重組的方向不夠清晰,需從一而終

他指出,很多未解決的老大難民生問題涉及跨部門合作,原因包括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欠缺牽頭,建議市政機構應仿傚香港設置民政事務專員,由行政長官授權,負責協調,解決跨部門運作問題,如當年香港花園街排檔大火,當時由該區民政事務專員,協調救援、善後、商販經營等工作。


諮詢文本定義市政機構是受特區政府委託提供相關服務及諮詢意見,不設由選舉產生的代議機關。林宇滔認為,市政機構除了解決民生問題,同時也應更充分地表達民意,現時諮詢組織的工作未達到公眾預期,希望市政機構應引入選舉機制,有助建立階梯式政治人才培養機制,亦更能代表民意。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