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審計揭公職招聘越改越錯核心原因值反思 2019年9月6日 | 訊報

審計揭公職招聘越改越錯核心原因值反思  

審計署日前公佈《公務人員的招聘及甄選制度》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審查截至2018年10月行政公職局對公務人員的招聘及甄選制度所執行的改革,報告批評,公職局並未針對原有招聘制度的問題作出針對性處理和糾正,甚至令制度越改越錯,且多年來在推動公共行政改革時一直邊學邊做,統籌工作亦有欠積極,甚至文過飾非、扭曲事實、重蹈覆轍,工作效率低得有違常理,最終演變成各部門合力協助公職局完成職責,本末倒置。報告特別指出,該局在2011年率先透過改組而擴大編制,增加人手,但多年來卻未能妥善協助其他部門及時完成招聘工作,更因其對公共行政的認知與現實存有落差,致使所設定的機制及草擬的法例在執行階段都遇上不同程度的問題。
舊問題新制任由繼續
報告指出,澳門公務員招聘制度自1989年開始沿用多年,確實未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公職局在2006年進行諮詢的總結,指出 1989 招聘制度容許以自行管理或集中管理模式進行招聘,當年自行管理的公職招聘,出現招聘成本高、應考人重複、人員聘用標準不一、透明度不足及欠缺公平競爭機制等問題;而集中管理的公職招聘,就出現人員錯配及時間冗長的問題,必須加強公職局與用人部門的協調。當年部分自行招聘公職人員是主流模式,而集中管理模式只曾用於非專業技術範疇的職程,如助理技術員及行政文員,特區成立前只進行數次,且特區成立後就再沒有集中管理的公職招聘。當局在2007年的行政法務施政方針中,提出研究“中央招聘及晉升機制”,建議以集中管理模式作為改革招聘制度的方向。
當局在2011年推出第23/2011號行政法規規範的中央開考,同年公職局完成擴編重組配合有關工作。但報告批評,公職局為提出“2011招聘制度”前,已明確指出“1989 招聘制度”兩個開考形式各自存在的問題,其中集中開考就算用在非專業技術範疇的助理技術員及行政文員職程,就已出現人員錯配和時間冗長等問題,按照正常邏輯,就算要推動中央招聘,也應從三十四個職稱中,選取一些技術要求較低的職程先作試行;但公職局對過去教訓竟視而不見,甚至先難後易地在專業性更複雜的高級技術員及技術輔導員職程實行中央招聘,且綑綁多個職缺方面需求極為不同的部門一併進行,更以抽籤方式分配人員,令人員錯配問題較過去更嚴重,加上沒有針對性措施簡化程序、提升效率,新制度重蹈原制度招聘時間冗長的覆轍,甚至令人員錯配情況較原制度更嚴重。
補鑊補出更多問題
由於制度廣受批評。為解決“2011招聘制度”的問題,當局又推出 “2016招聘制度”開展高級技術員、技術輔導員及勤雜人員職程的三個開考,每個職程的開考分別涉及一個綜合能力考試,以及同時進行13至100個不等的專業或職務能力考試。但當局對於職務內容共通性較高、無細化專業分工的職程,沒有進行合作開考。加上大部分考生重複投考多個部門,但實際可甄選考生並沒增加,令開考資源嚴重重疊浪費。另一方面,綑綁式開考使報考人數較正常大增,每個環節投入的時間資源更多。加上各部門開考時間相若,公職局未有全力協調,連考試場地也要部門自行尋找,為租用可供數千考生考試的場地加上要不“撞期”,用人部門更傷透腦筋。
電子報考學歷竟不能電腦篩選
報告亦批評,公職局在電子報考服務平台容許報考人“一鍵全選”,令大部分考生都全選所有部門考試,但當局並未有電子化分類報考人學歷資料,用人部門需要人手打印逐一篩選考生學歷是否符合要求,最後更發現有逾半考生根本不合資格,大大浪費部門資源;更可笑的是,公職局同樣負責推動本澳電子政務發展!
審計局揭示,2012-2016年間,僅有15%及44%的高級技術員及技術輔導員空缺被填補;“2016招聘制度”的專業或職務能力試的出席率僅三、四成,較過往公職開考逾六成的出席率低一半。報告亦披露以“2011招聘制度”於2012至2014開考費用為五百五十萬元, “2016招聘制度” 三個職程開考費用截至2018年上半年就高達三千一百六十多萬元 (僅計算限開考相關的直接額外開支),簡而言之,繼“2011招聘制度”重蹈覆轍後 ,“2016招聘制度”更是越改越錯的做法!
限面試人數非對症下藥
針對審計報告,公職局表示正積極研究研究限制面試人數,以及壓縮報考期及補交文件的期限、推行合作考試和改進開考資訊系統等,加快招聘時間。
但筆者認為,限制面試人數並非關鍵,加上筆試分數差距不大,限制面試人數甚至有影響報考人權力之嫌!筆者認為,針對一些複雜性較低的工種,如雜項人員、助理技術員及行政文員等,通過中央開考的一次性考試方式聘用並無不妥,只要當局認真善用整合資源、減省不必要程序,以及和用人部門認真坦誠溝通和提供協助,落實恆常的考試機制,理應可提升招聘效率。
然而,對於一些專業要求較高的職程,如高級技術員及技術輔導員等,相關的綜合考試應該定期開考,連同各部門的專業或職務能力試,也應使用公職局統籌的固定場地及監考人員等,相信可大大節省資源時間和提升效率。而針對社會批評不少部門任人唯親的質疑,筆者建議政府大可化繁為簡,只要引入適當的第三方監察機制和上訴機制,以確保所有開考的典試委員會客觀公平考核投考人和評分,就可有效回應社會對任人唯親的質疑,而不需在原有機制上不斷架床?屋,去實現所謂公平公正公開的目標。
審計折射官僚思維根深蒂固
為此,筆者在去年五月就此去信要求審計署按職能對「中央招聘(“2011年招聘制度”)」和現行的「統一招聘(即“2016年招聘制度”)」 作適時和全面的衡工量值式審計,讓社會了解「公務員統一招聘制度」招聘公務人員的成本效益,供社會客觀詳細的數據和資訊,以便對有關招聘制度的改善作出客觀全面的討論,確保公帑的合理運用,同時令公務人員的招聘制度更公平和更具效率。
但筆者更關心的是,審計報告將問題全面揭示後,問題會得到真正的重視和徹底改革?真的有官員需要為此問責嗎?
筆者認為,由2007年當局向各政府部門諮詢公務人員招聘制度的意見、再到 “2011年招聘制度”推出,社會各界、乃至政府部門都早已對制度運作低效提出眾多意見,何以當局在“2016年招聘制度”時會越改越差,這更折射本澳官僚思維和體系的根深蒂固!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林宇滔:典試會加獨立第三方政府上至下反思制度改革落實問責 2019年9月6日 | 澳門日報

林宇滔:典試會加獨立第三方
政府上至下反思制度改革落實問責
【本報消息】繼電子政務,審計署再批評行政公職局負責的公務員招聘制度。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當局越改越錯,卻屢獲容忍,必須認真追究責任,落實問責制。
協會去年五月去信審計署要求審計統一招聘制度,林宇滔認為,今次報告比較全面、客觀反映中央招聘眾多問題,揭示了當局推進中央招聘、統一開考過程中沒有認真聆聽社會,尤其是政府部門的意見。
批評當局聽之任之
他批評當局聽之任之,不僅沒有針對改善過去請人龜速、錯配人員問題,還重蹈覆轍,統一開考制度更越改越錯,令時間、成本大增,“點解成個特區政府體系容忍到呢個錯誤咁多年,而且越改越錯?”認為不只公職局,其監管上級,乃至特首都要全面反思整個制度改革,如何才能有效落實。
公職局事後提出的改善措施之一,是限制面試人數,以加快整體招聘進度。然而,這再次反映當局迄今仍然是未知問題所在的局外人狀況,這完全解決不到效率低下、浪費資源、人員錯配等問題。
他指出,公職局有研究及發展公務人員的規劃、統籌及發展入職與晉級的招聘及甄選程序的中央管理等法定職能,縱使本澳公務員不少,但如何令公務員各展所長,用人唯才,善用人力資源,才是首要處理的問題。招聘制度上,則要做到提高效率、簡化程序、公開透明。
他認為,對技術要求較低的職程,通過中央招聘已可發揮效益。技術要求較高例如高級技術員職程,不反對設綜合能力試,但須恆常化,在典試委員會中加入獨立第三方人士,包括其他部門人員、乃至社會人士,從而避免用人唯親,以至人員錯配。
問責關鍵官員決心
公職局大打推行電子政務旗號,卻遭部門批評典試委員會專用系統不便使用,如系統未能把所有資料電子化,需耗用大量時間列印投考學歷資料,以便核對;也有很多部門反映尋找考場困難。林宇滔建議公職局事先將文件分類,另可與高教局合作,設置固定的考試場地,由公職局負責統籌。
面對審計署批評,他有感當局態度“非常官員”,有人批評“今日澳門推唔到問責制,核心原因是負責問責制的是公職局,無論電子政府、公開招聘都無認真面對問題和落實執行”。要真正落實問責制,首要通過這件事認真追責,才可作為推動問責制的好開始。強調問責關鍵取決於官員決心,而非制度本身、條文是否完美。

市政諮委會召特別大會 2019年9月5日 | 星報(澳門)

市政諮委會召特別大會

林宇滔︰需求大地方應增電單車泊位 2019年9月3日 | 市民日報

林宇滔︰需求大地方應增電單車泊位
【本報訊】據交通事務局資料顯示,將繼續在澳門半島刪減約75米電單車位及84個電單車位。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交通局一味推出「反智」的泊車政策,促請當局在泊車需求大的地方,增設電單車停車場、機械式收費泊車設置。
對於交通局繼續刪減路邊電單車泊車位,包括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及羅保博士街70個咪表位,林宇滔表示,目前本澳最少尚欠5萬多個電單車泊車位,交通局由始至終都沒有積極增設合理的車位,包括栢寧停車場已設有電單車入閘閘位,但最後沒有開放電單車位。
他指出︰栢威、栢寧、栢港停車場在不需減少私家車位的情況下,仍有空間增加電單車位,當局應該思考,並在車位緊張的地區增加更多電單位。
至於交通局強調本澳車位有增加,林宇滔說,不能作為交通局的政績,因所有公共停車場新增的車位都是由新建公屋及基建項目而產生,「一個交通事務局因應市民需求的停車場都沒有見過,交通事務局在交通規劃上,為市民做了甚麼工作?除了從官僚角度減少車位。」
他又指出︰交通局逼於無奈受社會壓力才去做「禁止電單車橫泊」的標誌,而當局過去設立毋需入表的電單車架,已淪為「殭屍車」泊位,反映當局沒有決心處理問題,沒站在居民角度思考如何吸引居民使用泊車設施,他促請當局在車架中加入咪表。
籲善意原則提醒咪表位違泊
「有不少居民想畀錢泊車,但想搵個位都泊唔到,(交通局)從來只批評違法人士,卻沒考慮如何配合希望守法的居民。」
林宇滔批評說,當局在泊車政策上「反智」、「與居民鬥氣」、「欺善怕惡」,是引起居民最大怨氣的來源,他促請當局在泊車需求大的地方,增設電單車停車場、機械式收費泊車設置。
另外,早前治安警公布今年首7個月罰款總額為1.1億,共檢控13萬宗收費 咪表違法泊車,對比去年同期輕微下降4%,但在公共道路鎖車及收費 咪表鎖車數字整體升幅21%及33%。林宇滔表示,數字符合實際預期。
他指出︰倘出現其他交通違例行為,當局可以10分鐘內發短訊提示駕駛者,但並不包括咪表違例泊車,從公共行政的善意原則角度,應及早通知駕駛者處理。他表示,釋放路面車位、停止違法行為是合理的,但不能接受咪表位無法做到10分鐘內發短訊通知駕駛者,該會一直要求同步發放通知,惟治安警回應時堅持目前做法。
林宇滔表示,違例者反映,收到違法通知時已被鎖車,該局應循善意原則提醒,減少駕駛者被罰款,亦能起到盡快釋放車位的作用。該會已將有關信件轉介廉署展開合法性調查,「服務本身是合理,只是實際所有的違法行為上,要從善意原則提醒違法者。」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新屆政府施政應重視居民獲得感 2019年8月30日 | 訊報

新屆政府施政應重視居民獲得感  
周日,賀一誠在無競爭下以三百九十二票當選澳門第五任行政長官。正如筆者之前所言,沒有任何競爭的特首選舉,對澳門政制的健康發展不是好事,不單會影響候選人的社會認受性。但選舉已塵埃落定,今日筆者先與大家討論來屆政府的施政期望和輕重緩急。
回歸初經濟起飛民生問題未處理
今年是回歸二十周年,客觀而言,澳門經濟、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確實較回歸前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必須承認,特區政府在過去二十年的施政,明顯未能及時回應眾多因經濟過急發展引起的各種問題,造成民怨長期累積,只是在財政資源豐厚,包括現金分享和各項福利措施不斷加碼的緩解下,民怨未致爆發。
回歸頭十年,特區政府處理了博彩業開放的關鍵問題,並在內地開放「自由行」政策的東風下,令澳門博彩業出現井噴式的發展,各行業或打工仔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惠,特別是與回歸前治安不靖、百業蕭條相比,當時社會和特區政府間確曾經歷一段蜜月期。
不過,在經濟過急發展下,政府未有及時處理和回應發展過快過程中產生的眾多如樓價、交通、基建不足等民生問題,導至民怨開始累積,加上長期行政效率低下、跨部門工作缺乏整體協調,以及法律滯後等眾多問題,連同歐文龍案重創政府的管治威信,特區政府的管治開始急走下坡,到第二、三任政府,基本上除延續和加碼福利政策,過去十年以無甚作為總結,實不為過。但近十年本澳公共開支猛升已破千億,單是公務員薪酬每年就達三百多億,公共開支瘋狂增長是下屆政府必須著手處理的問題。
澳門財政豐厚解決民生問題不難
客觀而言,澳門地小、人不多,加上擁有豐厚公共財政資源,要做好管理和民生工作其實並沒難度。筆者認為,下屆政府的施政必須更多思考居民的感受,真正以民為本解決積累已久的民怨問題,尤其是香港今日的現況,更警惕了澳門不要少看民生問題的長期積累,隨時可能會引發難以想象的社會動盪。
本澳的民生問題,離不開房屋、交通、旅遊承載力等,新一屆政府須真正反思過去廿年所存在的問題,且應該有新的思維,要以實際行動令市民真正感受到政府施政風格的實際改變,套用內地術語,就是施政要令居民有「獲得感」!
房屋問題就是關鍵之一,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十年前到中學、大學與學生接觸,不少年輕人都向筆者反映高樓價和房屋政策是他們最關心的社會議題,年輕人在求學時期,本應有自己的追求與夢想,過早憂心樓價問題本已不正常。但近一、兩年筆者與在學年輕人接觸,不少青年人對於房屋問題甚至已經死心,這種絕望絕不應輕視!
定房策保供應五年可大減樓市恐慌
筆者一直強調,目前本澳有逾四萬個公共單位的土地儲備,且興建經屋至今仍非需補貼項目,如最近落成的氹仔經屋日昇樓,政府招標的顧問及建築成本大約僅千六元每平方呎,目前的經屋樓價即使不計算十六年後出售要補回的一半差價,也完全能承擔所有建築及顧問費用,故變相是經屋住戶夾錢送群樓停車場社會及商業設施給政府,何來補貼?
根據統計局資料,由二000年至二0一八年,本澳人口年均增長約一萬三千人,以現時本澳平均每住戶為三人計算,每年約需求約四千三百多個新住宅單位,但同期每年僅新增不到二千二百個住宅單位(已包括公私樓)。故筆者多次指出,今日本澳樓價高不可攀的核心原因,是整體供應持續不足,加上炒賣和恐慌性需求疊加導致的!若政府能夠下定決心,規劃未來十年每年供應四到五千個住宅單位,當中六成約三千個屬公屋單位,只要堅持落實四到五年,本澳房屋巿場自然能夠重回健康軌道。
繁忙時間點對點巴士解巴士困局
交通方面,巴士去年的臨時續約一直不公開透明,由2011年政府主導巴士服務後,經歷維澳破產、廉署質疑巴士服務合同違法等風波,目前政府每年補貼逾十億的巴士服務資助已經成「四不像」,純粹靠交通局及巴士公司估算上年乘客量,再補差價。實質補貼和增加無須向公眾交待,補貼多少全憑官員意志和裁量。
筆者認為,今年十月底巴士到期後,必須改變目前「一味靠估」、不用向公眾交待的機制;針對目前本澳日間由北往南、晚間由南往北的瞬時單向人流,當局在每日的繁忙時段應開設更多點對點、走外圍的巴士路線疏導瞬時人流,釋放繁忙路段壓力,令巴士的流轉率更快,以解決繁忙時間中途站上車難的問題。
治水執行應有統籌部門及問責官員
另一個筆者關心的議題是治水問題,由提出至今已四年的媽閣至灣仔擋潮閘工程,仍未交待何時能完工,但過去兩年本澳已先後受天鴿及山竹影響,造成低窪地區嚴重的風潮,筆者認為當局目前治水的首要工作,是要明確治水的統籌負責人物和部門,並定期向社會公眾發佈相關工作進度和最新資訊,應是筆者也寄語新任特首,要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和積極爭取配合支持,確保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並加快其他治水配套的建設,以及提升水、電、電信等公共服務災難應變能力,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處理零負團費推動旅遊轉型減磨擦
旅遊承載力累積的民怨也絕不容忽視,筆者一直批評,當局從來不肯認真面對和處理內地「零負團費」問題,不單造成大三巴等旅遊點的過分擠擁,位置居民區的團客購物及進餐點對居民生活影響更深,加上內地多次明令嚴打零負團費行為,當局若肯下決心,處理每年五六百萬的內地零負團費旅客,澳門旅遊業才能有喘息空間,並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減少對居民的直接影響。
近年承載力另一個問題,就是黃金周等尖峰時間的自由行旅客數字飇升,故此社會才會有提出徵收旅遊稅民意,但筆者認為,旅遊稅操作複雜,若當局肯與內地部門直接商討,限制尖峰時間的內地簽註人數,肯定更直接有效。筆者必須強調,操作不是歧視內地旅客,正如內地很多地區都會有旅客人數限制,這對旅客、對本澳都屬雙贏。
筆者認為,新屆政府應該優先處理上述民生問題,只要肯面對和處理,居民將可以有明顯的獲得感,創造和爭取更多社會互信的空間,從而再推動公共行政、跨部門協調、法律滯後等一些需要時間體現的複雜改革。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