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重整北區交通規劃須上馬 整改無助根治關閘總站問題 2017年9月21日 | 市民日報

重整北區交通規劃須上馬  整改無助根治關閘總站問題 

【本報訊】關閘巴士總站預計修復要在2019年第二季部分完成交付使用,2019年第四季整體完成才交付使用,相關消息引起社會嘩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該方案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完全根治關閘巴士總站現有問題,也沒有考慮北區長遠交通整治,他建議政府爭取時間開展關閘交通整體規劃,同時應逼使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和限制班次等,提高賭場巴效益的同時,釋放空間讓受影響的巴士路線優先使用關閘西側空間上落客,盡快將關閘總站巴士路線遷移到關閘廣場附近。

關閘總站在修復前,維持現時24條巴士路線分流到周邊10個站點,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指出:既然關閘巴士總站至少兩年後才能重開,時間太長,臨時措施方面,要考慮讓24條巴士路線每日3000巴士流量,在現在關閘廣場或附近空間上落客,減低巴士路線遷移到其他地方的影響。關閘西側原是巴士上落站,現在成為旅遊巴停泊區,政府是否可以考慮採取臨時措施,令上述地方優先讓巴士上落客。

巴士優先上落客 藉機整頓賭場巴他指出:巴士是本澳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政府力推公交出行,則理應讓巴士可以優先上落客。同時藉今次契機,整頓賭場巴的路線和班次,逼使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他不否認賭場巴有效益,但有見一些博企賭場巴班次很頻密,一些卻沒有人乘搭,如何令博企整合賭場巴服務,用最小空間發揮最大效益是關鍵。政府應要求多間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限制班次等,提高賭場巴效益的同時,可以釋放空間讓受影響的巴士路線使用,要盡快將關閘總站巴士路線遷移到關閘廣場附近。

有意見指關閘廣場東側及西側不改為巴士上落區是否偏袒博企,交通局局長林衍新日前解釋指,關閘廣場東側重型車站點在環境上有限制,需要到珍珠雕塑掉頭再駛入,加重該區的塞車狀況;而關閘廣場西側,巴士需要轉入菜園涌街,環境較狹窄。林宇滔對此不予認同,指關閘廣場西側原來就是巴士上落客區,只要對巴士路線作出調整,相信問題不大。
勿着眼簡單修復 需宏觀整體方案他又質疑,2008年「黑格比」襲澳時,關閘巴士總站也因為嚴重損毀,包括電梯、通風系統遭水浸損壞而暫時關閉,但兩周後很快重開,為何今次政府卻決定選擇大修關閉巴士總站,同時,為何會再發生水浸是問題關鍵,當局有否汲取過去水浸的教訓,對關閘巴士總站採取防水浸措施亦成疑。

他更指出:過去政府一直表示要解決北區交通,並對區內交通進行重整,多年前工務局亦對此作了整治規劃,為何政府不藉今次機會一併重整區內交通,否則用了兩年多時間,到頭來關閘巴士總站的通風仍然差劣,關閘交通擠塞仍沒有改善,那只會浪費公帑和時間。

他認為政府應用多點時間重新規劃該區交通,而不是簡單只從修復關閘巴士總站的角度、交通局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欠缺整體規劃。他亦要求政府交代,關閘巴士總站改善方案,是否只是純粹交通局自己分析的方案?有沒有跨部門協調,是否會有更宏觀、更整體的方案?工程費用和效益又有何優、缺點等。

林宇滔建議,當局可以採用2008年方法,先搶修關閘巴士總站,維持現狀重開,再爭取時間開展關閘交通整體規劃,「一係唔做,一做就做大啲,搞好佢!」

林宇滔指長兼局長難接受 2017年9月21日 | 澳門日報

當局公佈訊息須清晰說明免猜疑
    林宇滔指長兼局長難接受

    【本報消息】環保局長譚偉文兼任氣象局長一年,外界質疑其是否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指無法接受長期的“兼任局長”,但認為局長專業並不一定要百分百對口,重點是交出成績。
    救火抑兩局合併?

    譚偉文成為特區政府首位“雙料局長”,林宇滔對政府此決策感奇怪,認為特首、司長,理應在訊息公佈當日,便清晰向公眾交代有關委任原因。他並關心譚偉文到底是“臨時救火”,以整頓正被廉署調查的氣象局內患,還是長期兼任?抑或如早前坊間所傳,政府有意將氣象局及環保局合併?高官必須清楚說明,否則必會引起公眾猜疑或不信任。

    信具能力整治亂象
    林宇滔強調不能接受一官長期兼管兩局,不過對譚偉文的行政能力有一定信心。局長最重要的是領導部門正常運作,環保局過往有“諮詢多多、成事甚少”的頑疾,但自譚偉文去年上馬環保局後,有感該局的行政效率及立法工作加快,如已就車輛尾氣排放標準立法,過往“未郁過”的電池回收亦有些進展,雖遠未追到環保局○九年成立至今應有的進度,但行政上確稍有進步。加上譚曾領導民政總署此一大部門的履歷,相信他具能力整治氣象局,處理內部行政及人事問題,同時亦必須修改漏洞多多、“葡式中文”的懸掛颱風標準法律法規。

    思考培養管治人才
    譚偉文擁澳門大學土木工程(環境及水力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大學本科為環境科學的林宇滔認為,環境與氣象同屬理科,但並不相關。有感行政官員之專業也未必需要百分百對口,譚偉文為理科人,具行政管理經驗,“重點係,你一定要交到功課畀人睇。”

    他有感颱風、氣象的預測應靠專業團隊,局長之位,更應由政務官擔任,不一定要局限於技術官員。“專業技術嘅嘢,本身就應有制度機制、專業人員作分析,局長再從而作出政治或行政決定。”情況如同政務主任出身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政務職系會定期被派往香港特區政府各決策局和部門,平均每兩至三年調職一次。透過定期的職位調派,政務主任可汲取各方面經驗,是專業的管理通才)。雖香港制度不能直接比較、套用,然而本澳官員常被批評有山頭主義、固化思維,在行政任用上,如何令局長橫向流動,是特區培養管治人才值得思考的方向。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傳新力量一鳴驚人惜高票落選 林宇滔:凝聚新力量改變澳門 2017年9月19日|澳門日報

傳新力量一鳴驚人惜高票落選 林宇滔:凝聚新力量改變澳門

第十五組傳新力量於今屆選舉中獲七千一百六十二票,無緣躋身議會,但作為首屆參選組別,表現亮眼。第一候選人林宇滔表示,感受到澳門民衆關心本地政治、政策,會繼續凝聚解決問題新力量,改變澳門。

政綱宣傳打動民衆對於首次參選的表現。林宇滔表示,票數上滿意,每一票都相當真實,較預期理想。選舉期間的辯論、網上節目、政綱宣傳成功打動不少居民,亦促使部分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主動瞭解澳門,對此感到意外。未能當選,對支持者表示抱歉,認為可能宣傳上受資源條件限制,未能將理念更好更廣泛地宣揚出去。

是次參選結果感受到澳門選舉文化仍根深蒂固,為何是組別政綱及表現未如理想、非大衆心儀對象能勝出?值得思考。不過,正如政綱所述要改變舊有文化,非增加直選議席就能達到,推動更多人關心澳門,才是長治久安、真正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社會繁榮的關鍵。

關心非盲撐盲鬧至於下屆會否參選?他回應,未來充滿變數,談下屆言之過早,屆時可能有更好的候選人能取代自己。不過他承諾未來即使沒有資源,仍會盡力凝聚及壯大推動澳門進步和改變力量,使其力量在立法會、社會上發揮作用,強調新力量是必需、且值得在立法會上出現,自己不會放棄。過去可能忽略或主觀地認為澳門民衆不關心政治、政策,惟經過今次參選,感受並非如此,民衆是對高質政治討論感興趣,故日後會做好網頁及直播節目,凝聚更多人關心社會,這種關心非停留於表面的盲撐盲鬧,更重要是緣於政策的討論。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在競選期間獲得更多認同 林宇滔:定對選民有交代 2017年9月18日|力報

在競選期間獲得更多認同 林宇滔:定對選民有交代


立法會候選組別第15組「傳新力量」第一候選人林宇滔昨日受訪表示,認為在競選中最深的感受是由一開始不被外界看好的候選組別,經過電視辯論後得到不少人認同。在團隊落區宣傳政綱時,讓市民加深對團隊的了解並得到鼓勵,同時在網上亦得到不少回響,證明在政網方面符合市民對社會要求,燃起市民對社會的關心,想改變澳門的熱情。他表示結果無論如何,都會對選民有個交代,自己會延續和實踐推動改變、推動進步的力量。


林宇滔稱,自己在決定參選時放棄原本的全職工作,在選舉期間未能好好照顧家庭,完成競選後第一時間就是想多點時間可以陪伴家人。


首戰立會得七千高票 惜未能入局 2017年9月18日|論盡

首戰立會得七千高票 惜未能入局
林宇滔:很抱歉令大家失望


【雖敗猶榮】「傳新力量」候選人林宇滔首次參選便成功爭取七千多名選民的支持,惜距離晉身立法會尚差一點點。林宇滔表示,很抱歉未能走到最後,但希望能凝聚這股關心澳門的力量,一起為澳門多想辦法。

林宇滔表示,由選舉初期覺得選舉是個人或團隊的成敗,到今時今日覺得是背負了這七千多名朋友的寄望,「很抱歉我令大家再次失望,但我希望大家唔好絕望,我相信澳門一定能夠進步,一定有曙光及希望。希望大家繼續努力,或者我哋可以失望一晚,但我哋應該可以繼續向前行。」

他表示,感謝每位投票給「傳新力量」的朋友,相信每一票都是真心真意想推動澳門改變及進步,又指在短短的選舉期間凝聚了七千多個關心澳門的人,這種力量亦應延續下去。雖然將來未必有資源維持運作,但會想辦法去凝聚這班想推動澳門進步及改變的力量。

他又希望,當選的立法議員能夠在未來四年能盡責及向市民負責,真正做好立法及監督的工作,令澳門不要變壞,亦都應該要向前行。

至於日後的打算,林宇滔表示會先放假,並思考這七千多票的力量可以怎樣於將來持續凝聚及壯大,並凝聚更多想關心及推動澳門改變的人,告訴他們是有辦法、有平台、有出路去將意見表達,進而影響政府的政策。「即使我們不在立法會,我們仍然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這方面無論是資源,或怎樣聚集、凝聚大家,這系列的工作、問題,亦希望大家能在網上多給意見。我們團隊會認真思考,和更多的人去想辦法搵出路,在未來仍然會繼續為澳門打拼。」


會繼續直播嗎?「密度肯定無法維持每晚,但我相信我哋可以維持到直播。亦希望關心我哋嘅朋友,繼續同我哋一齊關注澳門社會,為澳門諗多啲辦法。」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