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問特首如何保教育醫療人均資源不減 回答無實質數字只稱筆者統計有誤?|2022-11-18 訊報 宇論滔滔

  剛完成的立法會特首答問大會上,筆者提問如何確保人均教育及醫療資源投放不會減少,但只獲特首「提醒」,「要識睇預算」,期望議員對預算案每個細節要睇透。作為後輩,對特首提醒定必謙卑檢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筆者最失望的是,「精於數口」又熟識財政預算的特首,整個回答上沒有用任何實質數字回應本人問題,限於不設追問環節,筆者只能藉會議結束握手時把握機會向特首表示千萬不能減人均開支,特首亦直接了當回答「一定不會」!筆者將會以此標準,在接下來的施政辯論,要求相關範疇的官員詳細交代如何不減人均教育醫療開支!

不設追問無法要求交代實質數字

 由於提問限時兩分鐘,筆者難以羅列足夠的數據。本人提問簡述如下:「新冠疫情已有三年,特區政府亦因稅收大減而緊縮開支,儘管政府在昨日施政報告一再強調教育、醫療開支不會減少,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非高等教育免費教育包班津貼已連續三年無調升,政府更逐步將每班人數由25人向35人靠攏,升幅達四成,意味每名學生分配到的教育資源正在大幅減少。另外,明年醫療開支預算為123億元,較今年140億元大跌12.05%,若再考慮近十年本澳老年人口急升逾倍而產生更多醫療需求,意味明年人均醫療資源將有明顯下降。請問行政長官會否承諾和有實質措施,確保未來的人均教育及醫療資源投放不會減少,甚至應維持合理的增加,更好地投資澳門的下一代,同時為本澳步入老年化社會做好醫療資源投放的規劃?"」

  特首回應時則認為,本人統計數字不準確,有關醫療開支方面,特首指要同時計算PIDDA(投資預算),當山頂專科大樓落成後,不可能每年再加入建設的PIDDA,故扣除PIDDA後醫療開支必然降低。

山頂專科大樓開支無法解釋醫療開支大減12%

  但事實上,2019年至2023年本澳醫療範疇開支的預算分別為:95億、99億、121億、140億、123億,至於特首所提及山頂專科大樓(正名應為仁伯爵綜合醫院擴建工程)的問題,筆者也為此專門翻查相關預算,該項目總預算僅為11億,且屬2022年的預算開支僅為6.1億,2023年的開支預算為9500萬,兩者僅差約5億,根本無法解釋醫療開支大跌17億的問題。

  在教育方面,特首解釋指,政府資助入網學校費用以每班30-35人計算,而非按「人頭」計算,且本澳仍保持77間基礎學校,沒有像鄰近地區(因每班人數減少)「殺班殺校」,也沒有減少相關預算。他更承諾任內不會減少教育和醫療的開支,即使本澳多年財政預算赤字,政府只減少公務員綜合開支5%。他更希望與議員多交流溝通,並通過電視直播,以免市民誤解教育醫療縮減開支。

小班教學30-35人屬口誤還是錯誤理解法律?

  首先必須強調,根據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二十三條第三款:「教育行政當局協助和促進學校的課程和教學的發展,包括鼓勵和支援學校推行小班教學。」而第19/2006號行政法規《訂定免費教育津貼制度》第六條一至三款則規定了免費教育每班學生人數為25至35人,第九條第三款亦明確學校義務,規定每班人數不能超過第六條的上限,其實在過去政府一直通過「優化班師比津貼」,鼓勵學校增聘足夠老師提升教育質素,簡單而言,只要學校聘有足夠數量的老師,且每班收生接近下限25人,將可獲得最高的學生人均資助金額,落實法定鼓勵小班教學的要求。

  受惠此政策,本澳非高等教育無論是每班人數和師生比,過去十多年來確有明顯改善,整個非高等教育階段的師生比由2011/2012學年的13.8,逐步改善至2019/2020學年的11.1,同期每班的人數亦由29.3人,降至27.5人,連同免費教育津貼(俗稱包班津貼)的每年調升,特區政府在免費教育的投放,確實令到學生人均獲得的教育資源不斷增加,為提升整體教育質素打好基礎!

  特首一直強調必須「依法施政」,所以一直迴避連續三年停止注資長者及殘疾人士央職金7000元的問題,故筆者希望特首回答所指「入網學校費用以每班30-35人計算」僅為口誤,而非其對《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及現行免費教育資助制度的錯誤理解。

今屆政府上場班師比變差 免教津貼調升斷纜三年

  然而,賀特首2019年底上場後,致力壓縮政府開支,儘管強調不會減少民生福利開支。但實際上,根據教育統計,自2020/2021學年開始,本澳非高等教育無論是每班人數和師生比,一改持續十多年改善的趨勢,並連續兩年錄得上升,反映學生人均教育資源有實質下降。

  再者,本澳自2006年通過第 19/2006 號行政法規設立《免費教育津貼制度》後,儘管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2015年本澳賭收大跌三分之一等經濟衝擊,政府仍堅持每年調升免費教育的包班津貼,確保教育資源投入,但這個連續十四年的「記錄」,在2021年被今屆政府「斬纜」,且已連續三年沒有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2021年初,教青局向本澳所有入網學校發出公函,通知學校在「2021/2022學年的班級規劃」中,幼一、小一、初一及高一共四個年級的每班收生人數應向35人「靠攏」,即每班學生要由「最佳」25人,變成「最佳」35人,變相重回「大班」教學。

必須指出,筆者收到不少老師和家長反映,每班由25人增至35人一班,學生數實際上大增四成,原本在「小班」教學工作量不少的教師,更難有時間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學生,勢必令整體教育質素下降。

靜悄悄推每班25變35人 教師工作量大增四成

  更重要的是,由於入網學校將逐步統一將每班增至35人,當新學年收生時,更多家長心儀的學校收生特別多,而一些位置較偏僻或名氣較差的學校,就會出現收生不足、未能開班的情況。由於收生不平均的情況嚴重,不少學校不單開不成班要縮班,不少學校甚至可能要裁減教師!

  然而,如此重大的教育政策改變,當局竟未有在事前向公眾解釋政策原由!筆者在立法會質詢時,教青局則解釋35人仍屬《免費教育津貼制度》第六條的範圍,措施主要是應對學生數量的變化,不肯正面承認和回應免費教育私立學校學生人均資源正在明顯減少的事實,今屆政府對非高等教育「靜悄悄」地採取了緊縮政策根本是鐵一般的事實,只是教育界敢怒不敢言!

逆周期聘師資提教育質素 一石二鳥為何不做?

  「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是近年特區政府一直強調的施政理念。加上政府早年鼓勵中學畢業生投身教師行業取得相當成效,近年不少畢業生均選擇就讀師範教育相關專業。根據官方資料,近年高中畢業生平均有500人選擇就讀師範及教育類學科,佔總體畢業生約一成,當中還未包含修讀純學科專業,如中、英、數、物理、化學等專業的潛在教師資源。然而根據官方統計,2020/2021學年本澳非高等教育的教師共7,050人,近5年,本澳教師數目年平均增長約200名,即使連同退休或其他離職的空缺,本澳非高等教育老師的職缺,目前明顯屬「供過於求」。

  近年無論是從非高等學生人數增長、提升教育質素、還是特殊需求學生的融合教育,對教學人員的實際需求本來就應該有增無減,只要政府能堅持「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信念,敢於繼續投放教育資源在下一代身上,不單可為澳門未來發展埋下更成功的種子;再者穩定、甚至因應實際需求增聘教師這種政府逆周期的操作,也有穩定就業市場和減少經濟衝擊的即時效果,實際是一石二鳥之舉!

討論公共政策不應以氣用事應以數據服人

  最後,筆者必須承認,自己對《財政預算案》、《預算綱要法》,以及其他很多要審議的專門法律真的無法「睇通睇透」,但向政府質詢提問卻是立法議員的天職,筆者也會謙卑接受社會任何批評,但筆者更深信不恥下問,有錯必認才能夠使人成長和學習。正如筆者早前在財政預算案將「錙銖必較」的「錙(正音為「知」)」錯讀成「老」音,筆者也提醒同事必須在片段中寫清楚讀法,以免誤導觀眾。

  立法會是討論公共政策的地方,也是講數據、說道理的最佳場所,針對特首未有回應任何實質數字,解釋今屆政府人均教育及醫療資源的減少的事實,筆者會正式通過立法會向政府索取資料,要求政府詳細交代本澳歷年的人均醫療及教育投放,期望特首要信守承諾,不能在今屆政府任期內,減少教育及醫療的人均投放。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