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借石排灣建築培訓基地落成契機 推動建築業「專工專責」引新血|2022-06-10 訊報 宇論滔滔

    日前勞工局宣佈,作為建築業職業培訓基地的「石排灣職業培訓中心」將於 7月全面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為建築業提供逾 2,000個培訓學額;該中心佔地約一萬多平方米,以「基本」和「節約」的規格配置,包括九千多平方米戶外實習場,以及八百五十多平方米室內學習和行政空間,共分為五大區域,包括行政及理論教學區、裝配式建築實訓及展示區、重型建築機械訓練區、傳統建築工藝及新型施工機械訓練區和運輸機械訓練區。

建築業培訓基地佔地萬多平方米

    目前,勞工局正與相關業界團體和專業單位計劃於中心合辦多項培訓,共分新型建築技術訓練、基礎建築工藝培訓、建築機械操作訓練三大類別,包括裝配式建築施工管理人員、裝配式建築吊裝工、建造業訊號及吊索、吊具員、貨車吊機操作員、石材護理及翻新工、叉式起重車操作員、挖土機操作員、履帶式起重機操作員、自動批盪機及噴灰機操作員、泥水工和油漆工等多項訓練計劃。

    回歸後,澳門經歷了近二十年的建築高峰期,澳門建築業每年的工程總量均達數百億,但因政府長年沒有就行業人資需求作出前瞻的規劃及培訓,也沒制訂明確的行業晉升階梯,長年未有建立系統的工程認證及持續培訓體系,只求治標,並不治本的引入大量廉價建築外僱去應付人資需求(2022年首季本地工人平均日薪為968元;外地工人日薪則為716元,外僱較本地工人薪酬少三分之一)如此飲鴆止血式的做法,不但令行業薪酬調升及晉升空間受限,更長年沒有本地年輕人入行,本地建築工人不單供應不足,年齡老化也趨嚴重,難以適應新的建築技術及需求。

香港勞資官專多方共同推建築業專業發展

    同樣面對建築工人老化、無年輕人入行的香港,則選擇一條更治本的道路,香港政府2000年成立「建造業檢討委員會」,全面檢討建造業整體情況,翌年提交名為《建業圖新》的報告書,為建造業各個範疇提出109項改善措施,以提高業界的質素和成本效益。報告書其中一項主要意見是,儘管建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但業內界別各自為政,壁壘分明,妨礙行業的長遠發展。最終立法並在2007年成立由勞方、資方、官方、學界、專業人士及獨立人士聯合組成的「建造業議會」,下設多個委員會、香港建造學院等多個訓練中心及技能測試中心,統籌、負責香港建造業的專業培訓及工藝測試、行業人員薪酬標準、工人註冊及「專工專責」等制度,並致力提升建築業的專業水平、薪酬待遇及晉升前景,改變公眾對建築業的固有印象。

    根據香港《建造業工人註冊條例》,2007年開始要求所有工人必須先註冊才能在地盤工作,2017年實施的「專工專責」條文,進一步將建造業細分成37項工種和142項工種分項,訂定只有屬相關工種且通過技能測試的註冊技工,或由註冊技工指導下才能進行該工種分項的工作。

港推「專工專責」薪酬吸引新血入行

    《條例》亦訂明,如要成為註冊技工,必須先報讀香港建造學院的建造業課程,完成訓練並通過技能測試後,可按《條例》規定申請註冊成中工,或參加「認可技術專才培訓計劃」,透過有系統學徒訓練模式,申請註冊成為大工。學院開設了供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報讀的證書和文憑課程,修畢課程後可獲取香港資歷架構認可。學院亦為有意轉投建造業人士開辦短期課程,使學員短時間內掌握到某科專門的工藝技巧,以考取專業資格入行,短期課程同時免學費,並設有每月訓練津貼。

    香港建造學院2018/19年度畢業生調查亦顯示,一至兩年全日制課程的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逾90%,其中高等文憑的就業率達100%,新入行的平均月薪達港幣15,000元。此外,為吸引有意入行人士和鋪設晉升階梯,香港建造學院推出一年制「建造文憑(鋼筋屈紮)」課程」,適合具中六學歷的年輕人報讀,畢業生可獲得「雙重認證」,包括考取中級工藝測試(中工)資歷及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認可的資歷架構第三級,修讀期間更可免費保送入讀職業訓練局基礎課程文憑,讓具有更高學歷的人,除掌握專業的扎鐵技術外,將來可向管理層進發,課程期間學生亦可獲發生活津貼,完成課程後,初入行的紮鐵工友月入可達港幣25,000至30,000 元;師傅級月入則可高達港幣5萬多元,因此吸引了不少白領甚至大學生參與課程而入行。

澳僅靠外僱老化嚴重 港推專工制引新血入行

    筆者想引用一組數據,以便讀者了解香港和澳門建築業過去十多年的變化,香港2007年正式成立建築業註冊制度,當年香港註冊建築工人僅為33.2萬人,當中註冊熟練技工約17.5萬人,截至去年底,註冊建築工人已增加逾倍至84.6萬人,當中註冊熟練技工(包括臨時)亦大增至42.3萬人;現時香港的建築工人平均年齡約為46.6歲,年紀相對偏大,但四十歲以下的仍超過三成,反映不斷有新血願意加入行業。澳門方面,2007年澳門建築業工人約4.06萬名,當中1.15萬為外僱,僅佔28%;現時澳門建築工人總數雖已增至4.8萬人,但當中2.9萬為外僱,佔比高達61%。

    必須指出,由於香港沒有外僱政策,當地建築工人均須由本地人擔任,兩地的數字反映,由於澳門沒有建築專業認證及「專工專責」等行業制度,薪酬偏低且發展空間有限,行業長年依靠外僱,令本地人更加不願意入行,令本地建築工人年齡偏大、技術偏低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建築業有人資需求惟薪低無發展 難引本地人入行

    按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澳門建築業未來人才需求調研」總結報告指出,未來3年和6年建築業需求最大的是技工類職業,需求區間達2千至3千人,以地渠工、木工(裝修)、泥水工和油漆工的工種需求最大。在疫情下,特區政府透過擴大公共投資,推進不少基礎設施、公共房屋、市政設施等公共工程,擴大內需提振經濟,可見未來對於建築業基層工種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但礙於政府對建築業的人資發展從未作前瞻規劃、針對性培訓,行內亦缺乏如香港的專業培訓及工藝測試、行業人員薪酬標準、工人註冊及「專工專責」等制度,加上相關工作強度大、無晉升前景,莫說年輕人、就算中壯年人也不願意入行,更重要是,由於建築業長期依靠流動性極高的外僱人資,加上沒有系統性的培訓及統一的專業工藝標準,澳門近年的公共工程質量問題不斷,絕非偶然,而是系統性問題所致!

資歷架構助澳人才發展建築業應先行

    針對本澳建築業人資不足、人員老化,薪酬技術過低,未有統一專業技術標準及認證等問題,當局應把握好「石排灣職業培訓中心」作為澳門建築業職業培訓基地的契機,參考香港建造業議會的模式,成立由勞、資、官及專業人士等不同持份者共同參與的委員會,統籌負責澳門建築業的專業培訓及工藝測試,落實建築業各工種的「專工專責」制度,並訂立行業人員薪酬標準等制度,為建築業訂立相關的專業技術發展制度,提供更好的環境,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就業選擇,逐步提高行業整體的專業水平和形象。

    長遠而言,除建築業外,本澳現時有不少行業都缺乏專業和職業技能認證制度,當局有必要盡快參考香港資歷架構認證制度,讓各行業人才均有明確的進修及職涯發展階梯,並通過加強職業技術及專業持續進修的資源投放,資助居民報讀符合相應資歷架構要求的課程及考取相關專業證照,推動本地居民在不同的專業持續提升,本澳人才發展才能真正走上專業化、多元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