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林宇滔冀新經援真正助中小微企度難關 2022-06-26 | 市民日報

 

林宇滔冀新經援真正助中小微企度難關

271

  【本報訊】本澳現時正面對新冠疫情以來最嚴峻的一波疫情。因應社區傳播風險極高,行政長官批示關閉電影院、按摩院、美容院、健身院、酒吧、理髮店、向公眾開放的泳池等公共設施,並暫停所有餐廳的堂食服務,僅容許外賣。

  由於全民核檢結果仍然發現相當數量的陽性個案,可以預見,今波疫情未必能夠短期內完結,這勢必再重創本澳原已極疲弱的經濟環境,甚至為中小微企帶來致命衝擊。

  立法議員林宇滔期望政府的新經援措施,能真正助中小微企度過難關,如參考港府推出的「保就業」計劃,向僱主提供定期定額的工資補貼,減輕企業經營壓力外,又可留住員工;與銀行業界協商,直接延長個人樓按及中小企貸款期限和降低分期還款額,減輕還款壓力。

  政府本月19日宣布,將推出預算約100億元的7項經援措施,包括減免或退還多項稅費、新一輪《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企業銀行貸款特別利息補貼計劃》等。林宇滔支持盡快推出上述各項援助措施,也同意將適用企業聘用人數上限適度放寬,但不應變成無上限,導致將援助資源傾向大型企業。他期望政府充分用好逾6000億的財政儲備,推出更多針對中小企和有實效的幫扶措施,幫助企業度過難關,並保障居民就業。

  此外,林宇滔近日收到大量中小微企的僱主反映,原本一直聘用、負責技術性工作的外僱名額,在臨近到期前突然被當局一刀切取消,由於緩衝時間太短,加上勞工局也未能提供足夠數量真正願意入職的本地居民,令企業根本無法運作。

  不少中小企業主認為,當局就算削減外僱額,也應該按比例,並提前足夠時間作通知,而非外僱額臨到期前才一刀切取消所有技術性質的外僱,倘若當局堅持不考慮企業實際營運及本地勞動市場不同工種的實際供應,一刀切削減中小微企外僱額,相當數量的中小微企根本難以運作,只會形成中小微企大量倒閉、更多本地人失業和經濟更差的惡性循環和多輸情況!

  另外,政府亦宣布第四度延長個人和中小企物業按揭「還息不還本」,容許受惠人群在期限內僅向銀行繳付利息並暫停償還本金。雖然措施可為受疫情影響的個人和商戶解燃眉之急,但若「還息不還本」實施時間愈長,借貸人在剩餘供款期的還款額就會愈高,日後更難承擔還款。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特區政府再度宣布推出100億元的7項經援措施,其中一項為《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當局會否參考港府推出的「保就業」計劃,向僱主提供定期定額的工資補貼,減輕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的經營壓力,並協助僱主保留現時僱員?

  二、大量中小微企僱主反映,原本一直聘用、負責技術性工作的外僱額不獲當局續批,此舉將對大部分中小微企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當局能否交代削減中小微企外僱額的原因?會否考慮中小微企的實際狀況和經營困難,適度傾斜及彈性處理中小微企的外僱配額?會否考慮放寬外僱不能放無薪假的規定?

  三、雖「還息不還本」可為受疫情影響的個人和商戶解燃眉之急,但若「還息不還本」實施時間愈長,借貸人在剩餘供款期的還款額就會愈高,日後更難承擔還款。當局會否與銀行業界協商,直接延長個人樓按及中小企貸款期限和降低分期還款額,增加適用的貸款範疇,真正減輕居民與中小企的還款壓力,協助度過難關?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傳統流調追蹤難遏Omicron傳播 全民核檢限人員接觸才能控疫|2022-06-24 訊報 宇論滔滔

   今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自6月18日晚發現社區有核酸檢測陽性結果以來,直至執筆之時(23日中午),全澳共有110名核酸陽性個案,當局仍在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當局現共跟進4,109人,其中密切接觸者有554人,非核心密切接觸者(即共同軌跡人士)2,496人,次密切接觸者279人,一般接觸者108人,陪同人員562人。

  當局於22日的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暫時將核酸陽性個案分為3個群組,包括第一個「艷麗大廈」外僱群組,暫涉及36人;第二個「達昌大廈」群組涉26人;第三個群組暫時有2人,涉及黑沙環「添豐乾洗有限公司」。當局初步發現第一與第二個群組有一定關連,第三個群組則暫未找到流行病學的關聯。

疫情發展極迅速 陽性逾百 隔離逾四千

  此外,現時共有14個紅碼封控區,紅碼區居民實施只進不出和最低限度活動,如在指定地點領取配給品,並暫時安排第1、3、7天做核酸檢測,第2、4、5、6天做快速抗原檢測;另有5個黃碼防範區,黃碼區居民須於第1、2、3、5及7天做核酸檢測;實施離境限制,並需進行最少14天的密切健康監測及自我健康管理。

根據筆者按目前資料的預判,今波疫情已出現廣泛的社區傳播,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將所有社區傳染源找出和隔離,疫情將一發不可收拾,但其他地區的經驗亦告訴我們,用傳統流行病學方法去追蹤COVID-19 尤其係Omicron 已基本確定是沒有可能,故此只能依靠全民核檢及限制人員流動,才有可能控疫和動態清零。

相對於之前數輪疫情,客觀而言,特區政府今輪控疫的準備更充份,除了有不同相應的預案、在處理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的隔離安排、密切接觸者的運送等等,確實較過去有更好的協調、計劃和處理。如紅黃碼區方面,筆者今次收到的都是個別性的求助;而密接者的接送和篩檢安排整體而言亦較之前進步,雖然安排接送時間仍然很長,但至少不會出現前兩輪時要求密接者乘巴士去隔離,隔離前的篩檢也按風險分級,及改善了流程及分隔,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流調資訊公佈遲 流調難追Omicorn

但根據筆者觀察周邊地區Omicron疫情,特區政府今次防疫工作上的進步,似乎難以追上Omicron的傳播速度,尤其在傳播鏈上的追蹤,或受第一群組屬緬甸籍外僱言語不通影響,當局公佈確診者行程的時間,甚至較早幾次更慢,且也未能如早輪疫情等,逐一公佈流行病學調查,而是逐批公佈,當局表示因為外僱看不懂中文,難以提供到過的地點,且因為感染者太多故會一次將行蹤上載網站。但今波疫情發現於6月18日傍晚6點鏡湖醫院向衛生局通報發現10混1樣本陽性,但當局要在19日0時40分才發佈第一宗本澳有核酸樣本檢驗初步呈陽性的官方信息,且到早上8時才召開記者召待會,首十個的核酸陽性個案的行程公佈,則要在6月21日下午5點才上傳,前後耗時共71小時,且當時已發現34名核酸陽性個案,公佈無論從時效性及完整性明顯不合格。

政府防疫進步遠追不上病毒傳播

 必須知道,Omicron的傳播速度,較之前的Delta快3倍,以特區政府的信息發佈、應對、流調及隔離速度,幾乎可以肯定是追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這也是今波疫情發現後,筆者一直最擔心的問題。

雖然特區政府今次很果斷地決定於發現疫情翌日(19日)中午推行首波全民核檢(48小時內完成),在已採的67.7萬已檢人士中,累計共34個10混1樣本初檢呈陽性,部份仍在複檢當中,其餘為陰性。

  這是澳門首次在全民核檢中發現如此多確診個案,但這確實屬預期之內,因為Omicron的傳播速度快,加上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高達六成,故特區政府也一再提示市民,要預計核檢站中有可能存在感染者,要做好保護及確保一米距離,當然實際執行仍有落差,但情況整體較之前的全民核檢稍為改善,但同樣問題又來了,這種些微改善,能否應對傳染力更強的Omicron?筆者難以樂觀,更擔心若不能嚴格執行一米距離等措施,全民核檢或成另一個傳播平台!

核檢陽性數字不理想 反映疫情正擴散

由於確診者不斷上升,特區政府在全民核檢完結後,又提出在廿二日展開的重點區域及重點人群核酸檢測及全澳快速抗原自我檢測,前者共採樣43,591人次,累計15個10混1樣本初步呈陽性,正作進一步複檢,其餘則為陰性。後者共有561,677人次已透過澳門健康碼快速抗原檢測結果申報平台申報檢測結果,當中透過圖片觀察初步懷疑14人可能是陽性病例,正進行核酸檢測。

按照其他地區全民核檢Omicron的經驗,全民核檢一般能夠篩檢出八、九成的個案,以首次全民核檢34個陽性計算,第二輪核酸檢測陽性數目若不超過雙位數,反映疫情處受控範圍,但昨日單是4.35萬重點人群,就有多達初步15個陽性比例其實極高,甚至反映疫情仍在擴散。而快速抗原檢測結果由於靈敏到較差及非重點區域等因素,仍發現14個可能的陽性個案,同樣反映疫情並不樂觀!

澳配套難足不出戶 市民自覺配合更重要

正如筆者之前所言,單靠傳統流調根本無法有效追蹤及阻斷COVID-19 、尤其Omicron 的傳播,今波疫情的多輪檢測再發現更多病例實屬預期之內,特區政府能否阻斷疫情,成功控疫,實際上只剩全民核檢及人員限制2個手段。具體而言,就是全民核檢能否發現大部分或全部當時存在的感染個案;二是在前後2次全民核檢之間,社區是否繼續發生傳播。如果能夠確保上述兩點,疫情仍是有機會被控制下來。

  筆者執筆時,特區政府宣佈特首會在兩點半召開記招,很多人擔心是否要實施網格化管理和禁足,筆者沒有水晶球,但按照目前疫情的發展,相信政府會提出更多限制非必要人員出入的措施,但筆者相信除非本澳疫情極為嚴峻,否則澳門不可能實施如內地般足不出戶或配給物資的禁足措施,因為實際上澳門的社會環境難以做到。

控疫策略應共存清零下期再談

筆者也在此呼籲,在抗疫嚴峻的時刻,大家也要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也只有真正減少人員流動,才能避免政府要再實行更嚴格的禁足措施,避免衍生更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最後大家也要不忘留意身邊的人或鄰居,當中若有需要幫忙的弱勢,也記緊要主動作出協助,共同渡過今次疫情難關。至於很多讀者關心的共存清零等問題,下期再談!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古城牆山泥坍塌事故應獨立調查 全面檢討多項跨部門協調機制|2022-06-17 訊報 宇論滔滔

    加思欄馬路一個與在建傳染病大樓及古城牆相鄰的地盤,在六月九日(週四)傍晚約七時發生山泥傾瀉,波及旁邊大廈嘉安閣低層住戶,其中大廈停車場及兩個低層單位的牆壁更被強勁大石沙泥衝破,萬幸沒有造成傷亡。

    現場所見,大廈地面層停車場有電單車被壓毀,兩個受波及的單位更滿目瘡痍,房間因湧入的泥沙導致嚴重損毁,牆身磚頭散落地上,牆邊不少物件被沒入山泥之中,一樓單位整個房間基本被沙泥及巨石覆蓋,無法進入,可見事發時泥石傾瀉而下的威力。戶主表示,事發前兒子仍在房間,出房數分鐘後就突然發出巨響聲,「還沒來得及反應,地震聲般震耳欲聾,滾石飛下,無法用語言形容這種震撼」;及後他即時與兒子走落樓下並報警。事實上,今次山泥傾瀉不單波及旁邊的嘉安閣,大量沙泥大石及古城牆的夯土也直接塌入地盤,有挖泥車也被泥沙及大石壓著淹埋,今次沒有造成住戶及地盤人員傷亡,僅屬萬幸!

事後未清理即時危險 政府已「離場放假」?

    當日事發後,治安警及消防員先後到場,發現大量山泥及石牆石塊壓毀嘉安閣地下低層住宅的牆身、花籠及車庫。消防員隨即展開搜索,用熱能探測器在山泥及石塊間探測,未有發現,並聯絡大廈所有住戶、停車場車主及地盤負責人,初步確定無人失蹤。當日到場的工務局人員亦向住戶口頭表示,初步調查大廈的結構暫時沒有危險。

    土地工務局和公共建設局10日晚才首次正式發稿:「就2022年6月9日加思欄馬路嘉安閣後方發生山泥傾瀉事宜,土地工務局人員於接獲消防局通報後隨即抵達現場跟進。經檢測後,初步判斷嘉安閣結構沒有即時危險。局方於今(10)日再派員到相關大廈、相鄰建築項目地盤等進一步檢查及了解情況。由於山泥傾瀉發生位置緊鄰被評定的不動產城牆遺跡,且周邊環境複雜,加上考慮到未來數日仍會有大雨,為保障市民安全,土地工務局及公共建設局立即跟進,已展開緊急維護工程。另外,也會與相關部門協調後續處理。」

    然而,筆者在10日傍晚收到嘉安閣的受影響住戶求助,指接獲警方通知現場警員將撤離,且提醒住戶收拾好家中貴重物品;現場及地盤已不見任何政府人員,山泥也未見被清理;追問旁邊地盤負責人時也只獲回覆,因為週六日假期,要週一開會才知如何跟進。

古城牆斜坡四百年歷經風雨無損

    筆者聞悉實在驚訝,一是工務局等主責部門,在斜坡未作清理及臨時加固前,即斜坡仍有再倒塌危險時,要待週末假期後才開會?為何當局沒即時對斜坡作加固及通知警察要留守現場確保無人靠近危險位置?這充分反映今屆政府卸責的態度似乎更勝從前!

    必須指出,今次塌山泥的位置,屬於本澳被評定的不動產——城牆遺跡(近加思欄馬路一段),據文化局表示,全長50米的城牆,約有18米在今次事故中倒塌。該城牆的歷史逾四百年,不單經歷天鴿、山竹也無礙,甚至連造成五千人死亡的澳門最嚴重的「甲戌風災」(1874年)也沒影響城牆,若非近年接連受到山上傳染病大樓開挖大量山體,以及下端私人地盤開挖地基等影響,城牆根本不可能因暴雨倒塌。

    按照現行法例,政府公共工程由公共建設局負責招標及監管,私人工程則由土地工務局審批及監管,但必須指出,政府及私人工程的承建商及其工程專業人員應有措施確保工程不對周邊的建築物及古城牆造成影響,公建局及工務局也應對其有否落實施工方案作出監管,倘出現意外事故,公建局及工務局有權責分別對公共及私人工程事故進行監督及調查,且工務局亦有權對公共及私人工程負責的專業人員進行監督及調查。

工務局應領導獨立調查找出事因

    故現時應由工務局統籌,聯同公建局盡快做好斜坡臨時清理及加固,並對嘉安閣的結構安全做全面檢查,並發出書面報告確保大廈的安全,也要盡快協助住戶善後及修復,並就今次古城牆山泥坍塌事故進行獨立調查,交代事故原因及追究責任,方便住戶索償。

    另外一個問題是斜坡監管,其實早在1995年,澳門已成立由土地工務運輸局、民政總署及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的代表工程師組成的「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加強對本澳所有斜坡的監察工作,定期對本澳的斜坡進行巡查和勘探,並將斜坡風險作高、中、低三級進行分類,對有需要的斜坡及早加固和維修,倘若屬私人斜坡,土地工務運輸局會根據斜坡安全工作小組的建議要求斜坡所屬的業權人作跟進,截至今年三月中,被小組列入恆常監察的斜坡有260個,當中屬私人的有32個、政府和私人共同擁有的有29個,其餘為政府擁有。

    值得留意,近年多次出現低風險斜坡的坍塌現象,已反映出斜坡小組的運作及機制須作全面檢討,但更令筆者驚訝的是,翻查地籍資訊網,竟未能找到今次出事、且屬法定保護的於本澳被評定的不動產的古城牆所處斜坡,意味其竟不屬斜坡小組巡視的二百多個斜坡之一,即斜坡長年根本無被定時巡查及維護。

古城牆斜坡竟不屬斜坡小組恆常巡查範圍?

    要知道,斜坡小組一直由工務局統籌主導,今年四月因應職能重整才將斜坡小組的統籌職責轉移到公建局,故工務局審批古城牆下地盤時,不應、亦不可能不知悉斜坡的存在,而公建局在興建傳染病大樓時,以及在四月正式擁有斜坡小組統籌責任時,亦不可能不知悉古城牆所在的斜坡的存在;再者,工務局及公建局在審批工程和計劃時,就應依《文遺法》主動向文化局諮詢約束性的意見,甚至應盡責地主動協調兩工地承建商,共同做好保護措施,也絕不可能不將古城牆所在的斜坡列入斜坡小組資料庫及作恆常巡查,今次意外,明顯是多個部門缺乏溝通和互相卸責的結果!

    古城牆坍塌後,文化局表示:「就鄰近加思欄馬路城牆的兩個地盤工程,文化局基於文物價值及景觀保護方面考慮,在工程計劃階段已發出多項意見和要求,亦要求計劃須經權限部門通過後方能實施後續工程。」據筆者現場所見,出事工地近山坡位置確貼有:「古城牆5米範圍內禁止施工」,但現場地盤正動工的微型椿位置是否有5米距離確有疑問。到底文化局的意見在施工中有否得到公建局及工務局重視落實,總承建商有否嚴格執行要求,兩局又如何監督都是調查的重點。

全面檢討多項跨部門協調機制

    但其實早在十年前,政府已開始要求地盤動工前,要對周邊大廈進行監測,以便倘工程出現問題,能夠清楚責任,今次事故兩個地盤在山坡旁邊進行工程時,有否對周邊大廈、古城牆及斜坡進行監測,為何出事前沒有發覺異常等,都是調查報告需要釐清的問題。最後,政府也必須將斜坡列入恆常監察名單,確保其得到持續恆常的保養及維護。

    今次事故沒有造成人命傷亡只是萬幸,政府若不重視調查事故真相、追究責任及改善機制,問題只會繼續重複,出現人命傷亡只是遲早的問題。筆者在此促請政府,必須全面檢視今次事件帶出的斜坡、文物、公共及私人工程監管等眾多複雜問題,更要頂層做好跨部門協調,確保每個涉及跨部門範疇的工作有賦權問責的統籌負責部門,倘機制未能運作必須作出追究,才能改善目前越趨嚴重的部門卸責現象。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借石排灣建築培訓基地落成契機 推動建築業「專工專責」引新血|2022-06-10 訊報 宇論滔滔

    日前勞工局宣佈,作為建築業職業培訓基地的「石排灣職業培訓中心」將於 7月全面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為建築業提供逾 2,000個培訓學額;該中心佔地約一萬多平方米,以「基本」和「節約」的規格配置,包括九千多平方米戶外實習場,以及八百五十多平方米室內學習和行政空間,共分為五大區域,包括行政及理論教學區、裝配式建築實訓及展示區、重型建築機械訓練區、傳統建築工藝及新型施工機械訓練區和運輸機械訓練區。

建築業培訓基地佔地萬多平方米

    目前,勞工局正與相關業界團體和專業單位計劃於中心合辦多項培訓,共分新型建築技術訓練、基礎建築工藝培訓、建築機械操作訓練三大類別,包括裝配式建築施工管理人員、裝配式建築吊裝工、建造業訊號及吊索、吊具員、貨車吊機操作員、石材護理及翻新工、叉式起重車操作員、挖土機操作員、履帶式起重機操作員、自動批盪機及噴灰機操作員、泥水工和油漆工等多項訓練計劃。

    回歸後,澳門經歷了近二十年的建築高峰期,澳門建築業每年的工程總量均達數百億,但因政府長年沒有就行業人資需求作出前瞻的規劃及培訓,也沒制訂明確的行業晉升階梯,長年未有建立系統的工程認證及持續培訓體系,只求治標,並不治本的引入大量廉價建築外僱去應付人資需求(2022年首季本地工人平均日薪為968元;外地工人日薪則為716元,外僱較本地工人薪酬少三分之一)如此飲鴆止血式的做法,不但令行業薪酬調升及晉升空間受限,更長年沒有本地年輕人入行,本地建築工人不單供應不足,年齡老化也趨嚴重,難以適應新的建築技術及需求。

香港勞資官專多方共同推建築業專業發展

    同樣面對建築工人老化、無年輕人入行的香港,則選擇一條更治本的道路,香港政府2000年成立「建造業檢討委員會」,全面檢討建造業整體情況,翌年提交名為《建業圖新》的報告書,為建造業各個範疇提出109項改善措施,以提高業界的質素和成本效益。報告書其中一項主要意見是,儘管建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但業內界別各自為政,壁壘分明,妨礙行業的長遠發展。最終立法並在2007年成立由勞方、資方、官方、學界、專業人士及獨立人士聯合組成的「建造業議會」,下設多個委員會、香港建造學院等多個訓練中心及技能測試中心,統籌、負責香港建造業的專業培訓及工藝測試、行業人員薪酬標準、工人註冊及「專工專責」等制度,並致力提升建築業的專業水平、薪酬待遇及晉升前景,改變公眾對建築業的固有印象。

    根據香港《建造業工人註冊條例》,2007年開始要求所有工人必須先註冊才能在地盤工作,2017年實施的「專工專責」條文,進一步將建造業細分成37項工種和142項工種分項,訂定只有屬相關工種且通過技能測試的註冊技工,或由註冊技工指導下才能進行該工種分項的工作。

港推「專工專責」薪酬吸引新血入行

    《條例》亦訂明,如要成為註冊技工,必須先報讀香港建造學院的建造業課程,完成訓練並通過技能測試後,可按《條例》規定申請註冊成中工,或參加「認可技術專才培訓計劃」,透過有系統學徒訓練模式,申請註冊成為大工。學院開設了供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報讀的證書和文憑課程,修畢課程後可獲取香港資歷架構認可。學院亦為有意轉投建造業人士開辦短期課程,使學員短時間內掌握到某科專門的工藝技巧,以考取專業資格入行,短期課程同時免學費,並設有每月訓練津貼。

    香港建造學院2018/19年度畢業生調查亦顯示,一至兩年全日制課程的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逾90%,其中高等文憑的就業率達100%,新入行的平均月薪達港幣15,000元。此外,為吸引有意入行人士和鋪設晉升階梯,香港建造學院推出一年制「建造文憑(鋼筋屈紮)」課程」,適合具中六學歷的年輕人報讀,畢業生可獲得「雙重認證」,包括考取中級工藝測試(中工)資歷及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認可的資歷架構第三級,修讀期間更可免費保送入讀職業訓練局基礎課程文憑,讓具有更高學歷的人,除掌握專業的扎鐵技術外,將來可向管理層進發,課程期間學生亦可獲發生活津貼,完成課程後,初入行的紮鐵工友月入可達港幣25,000至30,000 元;師傅級月入則可高達港幣5萬多元,因此吸引了不少白領甚至大學生參與課程而入行。

澳僅靠外僱老化嚴重 港推專工制引新血入行

    筆者想引用一組數據,以便讀者了解香港和澳門建築業過去十多年的變化,香港2007年正式成立建築業註冊制度,當年香港註冊建築工人僅為33.2萬人,當中註冊熟練技工約17.5萬人,截至去年底,註冊建築工人已增加逾倍至84.6萬人,當中註冊熟練技工(包括臨時)亦大增至42.3萬人;現時香港的建築工人平均年齡約為46.6歲,年紀相對偏大,但四十歲以下的仍超過三成,反映不斷有新血願意加入行業。澳門方面,2007年澳門建築業工人約4.06萬名,當中1.15萬為外僱,僅佔28%;現時澳門建築工人總數雖已增至4.8萬人,但當中2.9萬為外僱,佔比高達61%。

    必須指出,由於香港沒有外僱政策,當地建築工人均須由本地人擔任,兩地的數字反映,由於澳門沒有建築專業認證及「專工專責」等行業制度,薪酬偏低且發展空間有限,行業長年依靠外僱,令本地人更加不願意入行,令本地建築工人年齡偏大、技術偏低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建築業有人資需求惟薪低無發展 難引本地人入行

    按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澳門建築業未來人才需求調研」總結報告指出,未來3年和6年建築業需求最大的是技工類職業,需求區間達2千至3千人,以地渠工、木工(裝修)、泥水工和油漆工的工種需求最大。在疫情下,特區政府透過擴大公共投資,推進不少基礎設施、公共房屋、市政設施等公共工程,擴大內需提振經濟,可見未來對於建築業基層工種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但礙於政府對建築業的人資發展從未作前瞻規劃、針對性培訓,行內亦缺乏如香港的專業培訓及工藝測試、行業人員薪酬標準、工人註冊及「專工專責」等制度,加上相關工作強度大、無晉升前景,莫說年輕人、就算中壯年人也不願意入行,更重要是,由於建築業長期依靠流動性極高的外僱人資,加上沒有系統性的培訓及統一的專業工藝標準,澳門近年的公共工程質量問題不斷,絕非偶然,而是系統性問題所致!

資歷架構助澳人才發展建築業應先行

    針對本澳建築業人資不足、人員老化,薪酬技術過低,未有統一專業技術標準及認證等問題,當局應把握好「石排灣職業培訓中心」作為澳門建築業職業培訓基地的契機,參考香港建造業議會的模式,成立由勞、資、官及專業人士等不同持份者共同參與的委員會,統籌負責澳門建築業的專業培訓及工藝測試,落實建築業各工種的「專工專責」制度,並訂立行業人員薪酬標準等制度,為建築業訂立相關的專業技術發展制度,提供更好的環境,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就業選擇,逐步提高行業整體的專業水平和形象。

    長遠而言,除建築業外,本澳現時有不少行業都缺乏專業和職業技能認證制度,當局有必要盡快參考香港資歷架構認證制度,讓各行業人才均有明確的進修及職涯發展階梯,並通過加強職業技術及專業持續進修的資源投放,資助居民報讀符合相應資歷架構要求的課程及考取相關專業證照,推動本地居民在不同的專業持續提升,本澳人才發展才能真正走上專業化、多元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纜車作打卡點違陸路交通規劃林宇滔籲做好現有規劃 早建成A區各連接通道 2022-06-05 | 市民日報

 

纜車作打卡點違陸路交通規劃

林宇滔籲做好現有規劃 早建成A區各連接通道

467

  【本報訊】政府在《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中,拋出在新城A區與科學館之間建設跨海纜車的構思。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看不到現代化的城市且有其他交通連接的地方需要新建纜車,他更質疑當局指纜車可成為網紅旅遊打卡點,與陸路交通運輸規劃完全是兩回事,此舉會令陸路交通的諮詢失焦。林宇滔促請當局應先做好已有的規劃,盡早建好新城A區與澳門的各個連接通道,而非畫蛇添足建跨海纜車。

  林宇滔表示,纜車過去主要用於完全沒有交通連接的地方,是先建纜車索道再興建橋樑,纜車或於部分地區登山之用,而大運量纜車在全世界都所剩無幾,因為已經是過時的交通工具。他直言交通局局長指跨海纜車屬初步方案,但不理解過去沒有任何建議和諮詢的情況下,突然把有關構想放在陸路交通規劃,且現在澳門是反過來有橋隧規劃下再構思建設索道纜車,他質疑有關構思在邏輯上有問題。

  越權旅遊操作 交通諮詢失焦

  就交通局局長更指,跨海纜車可成為本澳另1個新網紅點。林宇滔強調,打造網紅打卡點與陸路交通運輸規劃是完全兩回事,旅遊項目效用和成效應該由旅遊部門去處理,而不是由交通運輸規劃來提出,交通局此舉根本是越權的操作,亦令整個交通規劃諮詢失焦,把討論焦點帶入無謂的討論。他更認為,若為增加旅遊吸引點新建跨海纜車,但打卡點沒有核心底蘊和過去的使用歷史,註定不會成為有持續吸引力的旅遊點。林宇滔斥責,想不到有任何邏輯澳門適合興建跨海纜車甚至在交通規劃中提出,他反問究竟交通規劃應該寫實在的東西,還是虛無縹緲甚至不屬交通範疇的東西?有關操作亦反映澳門官員的水平,製作規劃的專業程度等一系列問題。此外,林宇滔指出:10年前的上一份陸路交通規劃,以至新城規劃,本身已提出採用橋或隧連接新城A區和B區,為何現在又要再建跨海纜車連接A區和B區附近的科學館?他更提醒有關位置涉及飛機航道,海上則有外港碼頭航道,「(跨海纜車位置)高得滯低得滯都有問題」,加上位處迎風點,必須考慮通行情況,故有關跨海纜車不論建造到營運都有很大問題,他質疑當局以至顧問公司有否作出合理研究分析,完全「九唔搭八」,作為交通諮詢其實有更多值得討論的內容,建跨海纜車議題根本不值一提,他反問官員是希望轉移視線,抑或官員本來就專業性不足?

  規劃不夠前瞻 落實執行乏力

  林宇滔強調,10年前的新城規劃已有新城A區和B區的連接通道,A區填海工程亦已完成,在新的10年陸路交通規劃文本卻未見如何落實完成已經延遲多年的交通基建、連接規劃和立體交通安排,反而天馬行空畫蛇添足建跨海纜車,反映當局仍未知道澳門交通問的癥結在於當局規劃不夠前瞻,有規劃又不盡早落實執行,執行上又超時延期。他促請當局做好現有的規劃才是重中之重,盡快按原有規劃建好A區連接B區及A區與澳門的各連接通道,而不是待交通擠塞才去興建,不要再重蹈友誼圓形地大塞車才去建造立體交通的覆轍。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博彩法修訂提引外地客可豁免特別撥款 貌似合理實是得不償失|2022-06-03 訊報 宇論滔滔

    特區政府早前向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提交《修改第16/2001號法律〈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法案的最新工作文本,當中涉及兩個重大修訂,一是行政長官可因博企拓展海外市場,全部或部分豁免「5%博彩毛收入特別撥款」;二是取消衛星場在重新競投賭牌後三年過渡期需設於承批公司物業內的規定;後者修訂筆者是支持的,相信可在經濟蕭條下,為衛星場生存提供空間,社會討論也不少,今日不贅,筆者將重點談論第一個重大修訂對長遠民生福利資源的影響。

逾九成旅客屬內地港台確單一

    客觀而言,疫情前2019年本澳旅客量雖然多達3,640萬人次,但內地、香港及台灣分別佔71%、19%和3%,佔總體客源高達93%,確實反映本澳旅遊過份依賴內地及港台市場,急需開拓東南亞等外地客源。故筆者雖同意並支持開拓海外客源,但政府提出為此可豁免最高達5%、本來明確用作社保及各類民生、教育、醫療福利的「博彩特別撥款」,做法實有違當年訂立「博彩特別撥款」的立法初衷,更必定會對本澳民生福利資源的長期投放和穩定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現行博彩法第二十二條「承批公司之其他義務」的第七及第八款規定:承批公司除了要繳納稅率為毛收入35%的博彩特別稅外,亦須「每年撥出不超過其博彩經營毛收入2%之款項予一個以促進、發展或研究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活動為宗旨之公共基金會;及每年撥出不超過其博彩經營毛收入3%之款項,用以發展城市建設、推廣旅遊及提供社會保障。」簡而言之,即每年須承擔不超過毛收入5%的特別撥款(下簡稱「博彩特別撥款」),當中不多於2%予澳門基金會,不多於3%用以發展城市建設、推廣旅遊和提供社會保障。

已長年豁免博企利得稅及1%毛收入撥款

    筆者認為,市場動因才是博企開拓客源的最大動力,而能否成功引客到澳門,也涉及眾多複雜因素,只要政府在投標方案中要求投牌人提出引客的方案加以監督落實,根本就不用以豁免特別撥款作為誘因。再者,政府在目前最高5%的「博彩特別撥款」中,早已豁免六大博企撥款其中1%(後文將詳細解釋);且政府在多年來僅以「避免雙重課稅」為由,從未解釋以何種「公共利益」下,引用現行《博彩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 「基於公共利益之原因,行政長官可暫時及例外地全部或部分豁免承批公司繳納所得補充稅。」長年豁免六大博企繳納所得補充稅。故在不影響目前的稅收及「博彩特別撥款」的前提下,筆者同意政府應透過公開透明機制,為吸引外地客源訂定明晰的指標,倘博企能夠達到上述指標,才可豁免六大博企毛收入特別撥款其中1%,以及豁免六大博企繳納所得補充稅作為鼓勵,筆者認為此舉才是較能獲得社會支持,並鼓勵博企吸引外地客源的做法。

    回顧疫情前,若以2019年全年的博彩毛收入為2,924億元計算,5%的「博彩特別撥款」就高達146億元,若以2013年3,607億歷史最高賭收計,「博彩特別撥款」一年就達180億元,只是現時政府與六大博企的承批合同中,政府將兩者的比例分別減為1.6%及2.4%,即僅要求博企承擔4%的「博彩特別撥款」,但無論如何,「博彩特別撥款」一直是各項社會民生福利的重要收入來源。或者大家未有留意,2020年特區政府推出的百億抗疫援助基金,推出《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自由職業者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帶津培訓計劃》、「心出發遊澳門」本地遊項目以及「擴客源興經濟」提振方案,就是由澳門基金會撥出100億元設立的。

毛收入撥款一直是社保民生福利開支主要來源

    筆者絕對明白,社會對於過去多年「澳門基金會」的財政透明度及使用效益早有不滿,也被批評為「亂花公帑的小金庫」,故筆者一直建議,應要革新澳門基金會的資助審批機制,確保基金會運作的透明度、公平性及社會效益,同時亦應將基金會的「博彩特別撥款」比率降低,將一定明確百分比的「博彩特別撥款」投放於教育、醫療及弱勢社群等範疇,確保相關社會民生能有持續穩定的資源投放。

    此外,本澳正踏入「老年化社會」,據官方資料,社保基金近年的福利和津貼支出持續上升,2020年單是領養老金和殘疾金的人數已達 131,867 人,較十年前社保轉用新制度時增加了 74,000 多人;隨著本澳步入老齡化社會、居民平均壽命延長、社保受益人增加等因素,社保基金的開支非常龐大且日益增加,2016至2020年總支出已超過 240 億元,單是2020年和2021年的支出就分別高達51億及55億元。

    社保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制度的僱主及僱員供款、「博彩特別撥款」、特區政府每年財政總預算經常性收入1%的共同分享、外地僱員聘用費,以及投資及利息收入等。然而,社保基金僱主及僱員供款長年偏低,就算2017年將社保供款金額由每月45元調升至90元,但仍只佔社保整體收入約3-5%。

社保博彩撥款多年來是社保主要恆常收入

    為穩定社保長年入不敷支的情況,特區政府自2013年至2016年向社保基金合共額外注資370億元,且近年一直不斷調升「發展城市建設、推廣旅遊和提供社會保障」的「博彩特別撥款」(即毛收入2.4%)中注資社保基金的比例,從最初的45%一路調升至現時的75%,高峰期每年注資金額就達到30至40億元,歷年來博彩撥款注資總額超過 297 億,故由始至終「博彩特別撥款」一直都是社保基金的主要恆常收入來源(約四至六成)。根據最新的精算研究結果顯示,基金在未來50年內仍可維持正資產總值,但前提是「博彩特別撥款」維持穩定。

    政府雖一再強調今次豁免「博彩特別撥款」的修訂,必定會為澳門帶來更多的毛收入,不影響民生資源的投放,但卻未有提出具體方案如何確保用於不同民生福利範疇的毛收入撥款不受影響。

    筆者必須指出,「博彩特別撥款」一直屬承批公司依法須承擔的稅務義務,當年《博彩法》立法時,並無將其簡單併入博彩毛收入特別稅一同徵收,而是以獨立條文規範並指定其撥款用途,目的就是要確保將這部分資源用於特定的社會功能,確保包括社保等民生開支能有長年穩定的財政支持。

兩年停長者七千元央積金撥款如何保證長期投放?

    多年來,政府一直將央積金的七千元盈餘注資社保作長者的恆常福利分享,並將其列入長者恆常收入福利計算,但今屆政府卻以疫情令公共財政沒有盈餘為由,連續兩年停止向央積金注資七千元,明顯違背其不減民生福利開支的承諾。再者,根據第7/2017號法律《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第四十條預算盈餘特別分配第一款的規定:「如歷年財政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允許……可獲發放預算盈餘特別分配」。

    法律條文用的是「歷年」非「曆年」,意即不是以單一財政年度的預算執行情況作為衡量是否發放預算盈餘分配的標準,且根據金管局資料,截至今年三月底,本澳的財政儲備總額仍然高達6,249億元,甚至較2019年底疫情前的5,794億元,增加455億元,故從整體財政執行狀況來說,本澳是客觀符合「如歷年財政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允許」的前提。

    再者,筆者也建議政府可以在今年現金分享加入一定的留澳標準,每年就可省下逾十億的開支,將當中的五億多元向符合提前領取的長者及障別人士發放七千元,就可維持長者收入不減,又不用額外新增資源,但政府仍無動於衷!

    根據往績,政府貿然在《博彩法》新文本提出:行政長官可因博企拓展海外市場,全部或部分豁免「5%博彩毛收入特別撥款」,筆者實難相信政府未來仍有決心確保社保及其他民生資源投放。更重要是,可以預見未來短中期本澳博彩收入仍面對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在整體財政收入偏低下,容許政府豁免用在社會民生福利及社保用途的指定毛收入特別撥款比例,社會民生福利必定受到最直接的影響。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