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港珠澳橋通車逾四年為何獨剩港澳貨運物流未開通?2023-01-27|訊報 宇論滔滔

 

港珠澳橋通車逾四年為何獨剩港澳貨運物流未開通?

耗資逾一千二百億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正式開通,成為跨越粵、港、澳三地,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陸路運輸新通道,除為三地交通提供客運外, 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促進香港與內地及澳門三地之間的陸路貨物運輸便利化。過去幾年,珠海及香港積極通過港珠澳大橋發展兩地陸路運輸,尤其是兩地機場、貨櫃碼頭的貨運物流間的貨物轉運,通過兩地貨機航線及貨櫃碼頭的聯運, 為港珠物流提供新的航線、航點及航班選擇, 大大提升香港與珠海物流運輸網絡的效率、覆蓋面和靈活性。

澳非內地貨進口僅靠港澳海運早成行業瓶頸

本澳基本沒有第一、第二產業, 無論是鮮活食品或各式的生活及工商業用品,幾乎都要通過進口解決。除內地生產的鮮活食品及貨品會直接通過陸路口岸從內地入口外, 其他外地的鮮活食品及產品均須經香港通過貨櫃船或散貨船轉運到澳門,航班有限、且用時最少需五、六小時,遇上三號風球更會停運,是窒礙澳門物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意味港澳間的物流可通過不到一小時的陸路車程解決,勢必打破港澳物流僅能靠船運的瓶頸, 無論是物流業界, 又或是需要從香港入口貨品, 尤其是鮮活食品的商家,都對港珠澳大橋物流寄予厚望。

  但不說不知,礙於港珠澳大橋澳門人工島規劃中的物流中心及倉庫建設計劃一拖再拖,港珠澳大橋通車四年多來,除緊急貨物如疫情物資或疫苗等個別例外情況外,本澳物流業至今仍無法通過港珠澳大橋進行正常的物流運輸、轉運或聯運等,不單無助提升港澳間的散貨或貨櫃物流的效率,也令澳門機場貨運物流無法藉由港珠澳大橋與國際樞紐級的香港機場實現航空物流的轉運,令本澳物流產業在區域競爭中完全處於劣勢。

港澳經大橋物流既靈活省時且擴大澳物流網點

更令人疑惑的是,特區政府最初計劃在港珠澳大橋澳門人工島興建「物流中心」,其後突然改變其功能定位及選址,由過去的「物流中心」降級為「跨境貨物轉運站」,並遷移到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邊檢大樓東側停車場的南面,用地面積亦由原來的56,361平方米,大幅縮減約至16,125平方米,僅為原面積約四分之一。「轉運站」採用「(澳門)境內關外」及不設倉儲的運作模式,只供澳門及香港貨車進行即時跨境貨物的交收。當局從未提出任何科學數據解釋現時規劃的物流設施在面積僅剩四分之一的情況下,如何能應付本澳物流業現時及未來發展的需要?

根據保安司於2022年8月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港珠澳大橋澳門跨境貨物轉運站」的功能主要為港澳貨車進行即時貨物轉載或轉換貨櫃提供服務。站內設有辦公樓及貨物轉運區域,其中包括二十個貨櫃車泊車位連裝卸貨台、五個冷凍貨櫃的臨時供電泊位,以及集裝箱轉運區域。另外,根據承建公司發佈的資訊,「轉運站」的工程內容包括建造行政大樓、貨物轉運區域平台、港澳車輛入口控制室及保健中心、香港車輛出口控制室和衞生設施、車輛消毒通道、車輛稱重設備等,項目已於去年10月進行動工儀式,預計今年竣工。

多部門分管無問責「物流中心」降級至「轉運站」

  有物流業界人士反映,原本的「物流中心」計劃包含倉儲、分貨、拆裝及包裝設施等,業界對此十分期待,認為除了可以為貨物入口本澳提供更靈活的方式,更可進一步發展貨物出口的服務,促進本澳物流業的擴展。但無奈政府卻於2020年3月突然更改計劃,將物流設施規模和功能大幅降低和減少,且事前更未有與業界進行溝通或諮詢意見,只是拍板後才知會業界!

有業界擔心,由於現時「轉運站」沒有倉儲設施,若果貨物從香港抵澳後,因手續問題未能即時完成報關,相關貨物應如何處理? 「轉運站」是否有足夠倉儲設施及空間處理鮮活及食品等貨品檢疫? 種種問題,當局至今仍未有清晰交代或與物流業界溝通!

儘管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跨境轉運站」今年會建成, 且營運亦已進行公開招標, 但物流業界亦期望當局在興建時, 能在設計上預留未來擴建空間和可能,以便未來可增建擴建倉儲、分貨、拆裝及包裝等本澳物流業界期望多年的配套設施! 物流業界亦期望政府對本澳物流業的發展定位提出具體的目標及規劃,並交代有何實質措施,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的便捷,通過港珠澳三地間的空運、船運及陸路貨運的靈活轉運及聯動,提升本澳物流效率及覆蓋,為本澳發展多元產業打好物流配套基礎。

一七年突撤委員會物流業變孤兒仔?

必須指出,業界及社會早在回歸初期,即筆者仍任職傳媒時,就關注本澳缺乏物流業發展規劃及政策,以及物流業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經過業界及社會各界的推動,政府曾於2011年設立「物流業發展委員會」,目的是「協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制訂、推廣及推行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策略和措施。」但在沒有落實過太多實際工作後,政府在2017年突然宣佈撤銷「物流業發展委員會」,至今沒有解釋原因。

更甚者是,政府至今從未向公眾交代推動本澳物流業發展及政策制訂和具體落實執行措施等是由哪個專責部門負責,難怪海關關長黃文忠在2022年4月的口頭質詢回覆議員有關港珠澳大橋物流設施建設一拖再拖時表示:「項目現時由三個部門共同跟進,項目設施、建造交由交通事務局負責;營運管理由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負責;跨境貨物轉運站的運作則由海關負責監管。」

每兩年改一次負責部門六年未建成轉運站

黃文忠亦承認:「項目至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2016年起由交通事務局負責,至第二階段由2018年改由海關負責,藉此更有效保障物流供應鏈的安全,以及為貨物日後在通關效率上營造更便利條件。但至同年十月,工務部門指出物流設施用地需按《城市規劃法》發出的規劃條件圖。 第三階段由2020年3月至今(即2022年4月),工務部門重新規劃澳門口岸人工島內各項公共設施用地,原物流設施的用地改為其他用途,物流設施遷移到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澳門邊檢大樓東停車場南面,用地面積大幅縮減,項目亦正式訂名為『跨境貨物轉運站』」。

  黃文忠坦言,雖然最初期望是港澳貨物兩邊往來,但無奈因交通等方面,決定改為「轉運站」,將先推動港澳貨物往來,再考慮擴至三地。就物流設施地點改變,已與業界開過幾次會,盡量滿足他們需要,強調沒有忽視物流業界。有關港澳間點對點貨運服務,預計在「跨境貨物轉運站」落成後逐步落實,具體情況待港澳兩地政府交通主管部門進一步磋商。

澳依賴進口物流是基礎配套產業須重視

  澳門所有食品貨品均依賴入口, 澳門無論發展博彩旅遊,還是其他多元產業, 物流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配套行業,高效的物流業有賴於硬件及政策等軟硬件配合, 但政府長年對行業的不重視,既無主責部門推動硬件及政策的持續完善,業界長年有苦無路訴,都是物流業真實的寫照。很明顯,多部門分管、無部門主責亦是直接導致港珠澳大橋通車四年多,本澳仍未能通過港珠澳大橋進行貨運物流的關鍵原因!

  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向公眾及業界交代目前是哪個部門負責本澳物流業的政策訂制及與業界進行溝通,才能確保有部門對物流業發展的問題上心及負責,才有可能回應本澳物流業長年對硬件及政策的訴求,才能令本澳物流業發展能夠真正面向社會經濟最新的發展需要。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樓宇高速老化建殘危樓宇清單主動跟進方治本|2022-09-23 訊報 宇論滔滔

    九月十七日,沙梨頭海邊街50-50A號一位於行人要道的長期空置舊樓發生石屎剝落事故,石屎及沙石散落一地,所幸沒有途人受傷,消防與警方到場處理,並通知土地工務局跟進。翻查資料,上述舊樓已非首次出現石屎剝落事故,二零二零年六月初,該舊樓旁的石牆已因暴雨導致石屎剝落,幸好未有傷及途人。

    事後該處除拆除一幅有危險的石牆外,未見工務局有依法要求業權人對建築物進行全面維修,結果該舊樓再因失修出現剝落,當局若再置若罔聞,出現血的教訓是遲早問題。

沙梨頭殘樓非首次石屎剝落

    事後收到不少居民擔心舊樓再有剝落危險的意見,筆者特到現場觀察,該舊樓已空置多時,殘破不堪,舊樓外牆和天花出現多處裂痕和石屎剝落,鋼筋外露並已嚴重生鏽,加上該處屬過路處及行人要道,石屎及構築物剝落極容易傷及途人;更令人擔心的是,該舊樓的屋頂已長出大樹,其樹冠甚至已覆蓋整個屋頂並向外延伸,不單樹根令外牆和柱廊間出現明顯裂痕,樹木本身的重量更有可能令建築物結構受損甚至倒塌。

    根據官方資料, 澳門樓宇老化問題嚴重, 超過三十年樓齡的樓宇數量近五千幢, 佔本澳樓宇三分之二, 其中有近二千幢更有結構老化問題,加上過去本澳對樓宇定期維修保養的要求不嚴,每逢踏入雨季,樓宇外牆剝落甚至倒塌的個案只會有增無減,對公眾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外牆剝落砸傷途人每年數宗

    筆者翻查新聞資料, 平均每年最少有數宗涉及大廈外牆剝落傷人的事故,除一般砸傷的輕傷外, 有途人更被剝落石屎砸至骨折重傷,又或被砸中頭顱骨折造成永久損傷,沒被報道或不涉傷人的外牆剝落個案更多不勝數。本澳大廈公共部分如外牆、騎樓底等長期失修的情況隨處可見,樓宇外牆剝落、窗戶墮下、甚至倒塌亦時有發生,只是暫未發生嚴重人命傷亡而被社會忽視!

    針對現存殘危樓宇,當局雖然一直聲稱有對澳門舊樓進行持續巡查的機制,並按三大分類處理殘危樓宇,即第一類:即時殘危,即使業主不作清拆,當局亦會外判在七日內完成清拆,以解除對公眾的威脅,並向業主徵收清拆費用;第二類:殘舊,即對公眾沒有即時危險,會要求業主限期拆卸或加固,否則會外判清拆工程,隨後再向業主?收費用;第三類:需要維修,政府會通知相關業權人對樓宇進行維修、保養或加固。

部分殘樓外牆石屎跌不完反映機制缺失

    但在實際執行上,不少巿民反映若樓宇外牆出現剝落,一般僅由消防即場清理其他有剝落危險的構件,工務局人員到場檢驗和記錄後就完事,即使業主一直不進行維修,當局也不會主動介入跟進處理,任由情況繼續或再次出現第二、第三次剝落,質疑當局根本沒有按程序處理殘危樓宇問題。

    就如文端提及的沙梨頭個案,筆者翻查工務局的「通知跟進樓宇失修告示」資料,根本並未有發現當局對該舊樓發出修葺失修樓宇或拆卸殘危樓宇的告示。此外,該舊樓的業權人早於2018年向當時的土地工務運輸局申請該地段的規劃條件圖,而當局亦於2021年1月11日發出規劃條件圖(檔案編號:2018A070),反映當局根本有渠道直接聯絡業權人,並可以要求其對舊樓進行維修保養,避免再發生建築物石屎剝落、甚至倒塌危及行人。此個案足以反映,工務局根本未有對危樓進行主動巡查,就算對一些已有外牆剝落的危樓, 當局仍然置若罔聞, 未有盡職履責保障公眾安全。

    鑑於該危樓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處理,並已對公共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筆者促請工務局應盡快依法對該危樓進行巡查和驗樓,並向業權人發出修葺失修樓宇或拆卸殘危樓宇的告示,要求業權人限期前做好必要的維修和加固工程,又或拆除危險的建築物,確保公眾安全。

把握新法生效契機推動定期驗樓

    其實, 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生效的《都市建築總章程》雖有要求大廈業權人應每五年聘請合資格專業人士檢查和維修所擁有的物業,倘因樓宇日久失修而令他人性命及財產受損,業主須承擔法律引致的刑責和金錢損失。但礙於沒有明晰的驗樓指引和罰則,令法律僅為一紙空文;再者, 由於沒有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 即使小業主想履行驗樓責任亦不知從何入手,再加當局執法不嚴,私人樓宇的保養維修情況實在差強人意, 為加強業權人對樓宇的保養及維修責任,八月剛剛生效的《都市建築法律制度》規定,業權人須自樓宇入伙滿十年及往後每五年進行保養維修,以保持樓宇安全而良好的使用條件;為加強監察,當工務局發現樓宇有缺乏保養的跡象,可通知業權人提交由專業人士編製的「樓宇狀況報告」,其內列出須進行的保養維修措施或工程建議,倘業權人不按通知執行,將受到行政處罰,罰款金額更可能高達十萬至五十萬。

主動巡殘危樓建資料庫執法方治本

    為配合新法實施,筆者促請當局要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以及提供所有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的名單供居民查閱,讓有意驗樓的業主能夠按照指引和相關資料驗樓,藉以推動定期驗樓的恒常化和規範化,讓業主能更便捷履行好樓宇檢驗保養和維修的責任。當局除要進一步細化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的多項計劃外,更重要是加強法律的宣傳和推廣,一方面使其明白公共部分的失修會危及住戶本身和途人的安全,同時萬一出現意外,小業主亦可能要負上沉重的賠償責任。

    針對本澳目前樓宇正進入快速老化期, 當局實有必要盡快對本澳各區樓宇進行全面普查,並建立殘舊樓宇資料庫,以掌握本澳舊樓實際情況,主動作出恆常巡查和及時處理跟進,才是治本之道!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港珠澳橋通車逾四年為何獨剩港澳貨運物流未開通?|2023-01-27 訊報 宇論滔滔

    耗資逾一千二百億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正式開通,成為跨越粵、港、澳三地,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陸路運輸新通道,除為三地交通提供客運外, 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促進香港與內地及澳門三地之間的陸路貨物運輸便利化。過去幾年,珠海及香港積極通過港珠澳大橋發展兩地陸路運輸,尤其是兩地機場、貨櫃碼頭的貨運物流間的貨物轉運,通過兩地貨機航線及貨櫃碼頭的聯運, 為港珠物流提供新的航線、航點及航班選擇, 大大提升香港與珠海物流運輸網絡的效率、覆蓋面和靈活性。

澳非內地貨進口僅靠港澳海運早成行業瓶頸

    本澳基本沒有第一、第二產業, 無論是鮮活食品或各式的生活及工商業用品,幾乎都要通過進口解決。除內地生產的鮮活食品及貨品會直接通過陸路口岸從內地入口外, 其他外地的鮮活食品及產品均須經香港通過貨櫃船或散貨船轉運到澳門,航班有限、且用時最少需五、六小時,遇上三號風球更會停運,是窒礙澳門物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意味港澳間的物流可通過不到一小時的陸路車程解決,勢必打破港澳物流僅能靠船運的瓶頸, 無論是物流業界, 又或是需要從香港入口貨品, 尤其是鮮活食品的商家,都對港珠澳大橋物流寄予厚望。

    但不說不知,礙於港珠澳大橋澳門人工島規劃中的物流中心及倉庫建設計劃一拖再拖,港珠澳大橋通車四年多來,除緊急貨物如疫情物資或疫苗等個別例外情況外,本澳物流業至今仍無法通過港珠澳大橋進行正常的物流運輸、轉運或聯運等,不單無助提升港澳間的散貨或貨櫃物流的效率,也令澳門機場貨運物流無法藉由港珠澳大橋與國際樞紐級的香港機場實現航空物流的轉運,令本澳物流產業在區域競爭中完全處於劣勢。

港澳經大橋物流既靈活省時且擴大澳物流網點

    更令人疑惑的是,特區政府最初計劃在港珠澳大橋澳門人工島興建「物流中心」,其後突然改變其功能定位及選址,由過去的「物流中心」降級為「跨境貨物轉運站」,並遷移到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邊檢大樓東側停車場的南面,用地面積亦由原來的56,361平方米,大幅縮減約至16,125平方米,僅為原面積約四分之一。「轉運站」採用「(澳門)境內關外」及不設倉儲的運作模式,只供澳門及香港貨車進行即時跨境貨物的交收。當局從未提出任何科學數據解釋現時規劃的物流設施在面積僅剩四分之一的情況下,如何能應付本澳物流業現時及未來發展的需要?

    根據保安司於2022年8月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港珠澳大橋澳門跨境貨物轉運站」的功能主要為港澳貨車進行即時貨物轉載或轉換貨櫃提供服務。站內設有辦公樓及貨物轉運區域,其中包括二十個貨櫃車泊車位連裝卸貨台、五個冷凍貨櫃的臨時供電泊位,以及集裝箱轉運區域。另外,根據承建公司發佈的資訊,「轉運站」的工程內容包括建造行政大樓、貨物轉運區域平台、港澳車輛入口控制室及保健中心、香港車輛出口控制室和衞生設施、車輛消毒通道、車輛稱重設備等,項目已於去年10月進行動工儀式,預計今年竣工。

多部門分管無問責「物流中心」降級至「轉運站」

    有物流業界人士反映,原本的「物流中心」計劃包含倉儲、分貨、拆裝及包裝設施等,業界對此十分期待,認為除了可以為貨物入口本澳提供更靈活的方式,更可進一步發展貨物出口的服務,促進本澳物流業的擴展。但無奈政府卻於2020年3月突然更改計劃,將物流設施規模和功能大幅降低和減少,且事前更未有與業界進行溝通或諮詢意見,只是拍板後才知會業界!

    有業界擔心,由於現時「轉運站」沒有倉儲設施,若果貨物從香港抵澳後,因手續問題未能即時完成報關,相關貨物應如何處理? 「轉運站」是否有足夠倉儲設施及空間處理鮮活及食品等貨品檢疫? 種種問題,當局至今仍未有清晰交代或與物流業界溝通!

    儘管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跨境轉運站」今年會建成, 且營運亦已進行公開招標, 但物流業界亦期望當局在興建時, 能在設計上預留未來擴建空間和可能,以便未來可增建擴建倉儲、分貨、拆裝及包裝等本澳物流業界期望多年的配套設施! 物流業界亦期望政府對本澳物流業的發展定位提出具體的目標及規劃,並交代有何實質措施,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的便捷,通過港珠澳三地間的空運、船運及陸路貨運的靈活轉運及聯動,提升本澳物流效率及覆蓋,為本澳發展多元產業打好物流配套基礎。

一七年突撤委員會物流業變孤兒仔?

    必須指出,業界及社會早在回歸初期,即筆者仍任職傳媒時,就關注本澳缺乏物流業發展規劃及政策,以及物流業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經過業界及社會各界的推動,政府曾於2011年設立「物流業發展委員會」,目的是「協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制訂、推廣及推行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策略和措施。」但在沒有落實過太多實際工作後,政府在2017年突然宣佈撤銷「物流業發展委員
會」,至今沒有解釋原因。

    更甚者是,政府至今從未向公眾交代推動本澳物流業發展及政策制訂和具體落實執行措施等是由哪個專責部門負責,難怪海關關長黃文忠在2022年4月的口頭質詢回覆議員有關港珠澳大橋物流設施建設一拖再拖時表示:「項目現時由三個部門共同跟進,項目設施、建造交由交通事務局負責;營運管理由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負責;跨境貨物轉運站的運作則由海關負責監管。」

每兩年改一次負責部門六年未建成轉運站

    黃文忠亦承認:「項目至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2016年起由交通事務局負責,至第二階段由2018年改由海關負責,藉此更有效保障物流供應鏈的安全,以及為貨物日後在通關效率上營造更便利條件。但至同年十月,工務部門指出物流設施用地需按《城市規劃法》發出的規劃條件圖。 第三階段由2020年3月至今(即2022年4月),工務部門重新規劃澳門口岸人工島內各項公共設施用地,原物流設施的用地改為其他用途,物流設施遷移到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澳門邊檢大樓東停車場南面,用地面積大幅縮減,項目亦正式訂名為『跨境貨物轉運站』」。

  黃文忠坦言,雖然最初期望是港澳貨物兩邊往來,但無奈因交通等方面,決定改為「轉運站」,將先推動港澳貨物往來,再考慮擴至三地。就物流設施地點改變,已與業界開過幾次會,盡量滿足他們需要,強調沒有忽視物流業界。有關港澳間點對點貨運服務,預計在「跨境貨物轉運站」落成後逐步落實,具體情況待港澳兩地政府交通主管部門進一步磋商。

澳依賴進口物流是基礎配套產業須重視

    澳門所有食品貨品均依賴入口, 澳門無論發展博彩旅遊,還是其他多元產業, 物流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配套行業,高效的物流業有賴於硬件及政策等軟硬件配合, 但政府長年對行業的不重視,既無主責部門推動硬件及政策的持續完善,業界長年有苦無路訴,都是物流業真實的寫照。很明顯,多部門分管、無部門主責亦是直接導致港珠澳大橋通車四年多,本澳仍未能通過港珠澳大橋進行貨運物流的關鍵原因!

    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向公眾及業界交代目前是哪個部門負責本澳物流業的政策訂制及與業界進行溝通,才能確保有部門對物流業發展的問題上心及負責,才有可能回應本澳物流業長年對硬件及政策的訴求,才能令本澳物流業發展能夠真正面向社會經濟最新的發展需要。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說明澳物流業發展定位 林宇滔促交代人工島物流規劃|2023-01-23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港珠澳大橋通車四年多,立法議員林宇滔書面質詢關注澳門物流業發展及人工島物流設施問題,促請當局說明政府對未來人工島物流設施及本澳物流業的發展定位有何目標及規劃。


"轉運站"怎檢疫?

林宇滔稱,政府曾於二〇一一年設立"物流業發展委員會",目的是"協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制訂、推廣及推行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策略和措施。"然而,政府在二〇一七年在沒有解釋原因下,突然撤銷"物流業發展委員會",及後亦未有交代制訂、推廣及推行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屬哪個部門負責,間接導致港珠澳大橋通車四年多,本澳仍未能通過港珠澳大橋進行貨運物流。

他促請政府交代當年突然撤銷"物流業發展委員會"的原因,並說明目前是哪個部門負責本澳物流業的政策訂制及與業界溝通。以及當局將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物流中心"改為"跨境貨物轉運站"的理由為何,事前為何沒有與業界溝通及諮詢意見。

物流設施用地面積由原來的五萬六千三百六十一平方米縮減約至一萬六千一百二十五平方米,林宇滔促請當局有否科學數據解釋現時的規劃,在空間及設備方面是否足夠應付本澳物流業現時及未來發展的需要。由於現時"轉運站"沒有倉儲設施,若貨物從香港抵澳後因手續問題未能即時完成報關,相關貨物該如何處理,以及說明"轉運站"是否有足夠的設施及空間處理入口貨品檢疫。

質詢當局會否在目前"轉運站"興建時,在設計上預留未來擴建空間,以便未來可增建業界一直期待的倉儲、分貨、拆裝及包裝等設施,為澳門物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基建配套。並要求當局說明有何實質措施,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的便捷,通過港珠
澳三地間的空運、船運及陸路貨運靈活轉運及聯動,提升本澳物流效率及覆蓋,為本澳發展多元產業打好基礎。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官員迴避議員質詢是玩忽職守 表面過關實屬挫政府管治威信|2022-01-21 訊報 宇論滔滔

    立法會剛完成今屆首次的口頭質詢會議,共處理十九份由議員提出的口頭質詢,除保安司外,基本上涵蓋各個範疇的社會問題。相對書面質詢而言,口頭質詢要求官員到立法會現場回答,並設議員追問(雖然只得一次),如果官員是有心聆聽社會意見和面對問題,其成效理應較一般的書面質詢更高。但實際操作上,官員似乎不想面對問題,只要繼續「裝作聽唔到、聽唔明」就可以不回應,如特首對此風氣仍不重視,只會令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每況愈下,各類社會民生問題越積越多,甚至積重難返!

輕軌停運半年「不應以今日眼光睇過去」?

    如公眾關注的大白象輕軌有關要停運半年更換電纜的責任問題,以及輕軌不同路段的預算等,運輸工務司司長只一再強調之前的論調,包括三菱重工已經承擔了責任,故此政府不用支付任何更換電纜的費用,且電纜的保養期更換後會重新計算。更「提醒」議員及社會,「不應用今日的眼光,去睇過去的事情」,強調輕軌氹仔線通車前已進行各項驗收及測試,且當時各方都一致認為無問題,故不認為需要追責,甚至放話指:「日後出現問題唔好煩我同事!煩我!」

    但筆者對司長講法實難苟同,首先作為保養期未過就出現電纜問題,並且需要更換標準更高的電纜,明顯是原設計方案已出問題,就算三菱願意承擔更換更高標準電纜的責任,但由此衍生包括輕軌需要停運半年等的連帶責任,肇事者也應負上相連責任。再者,不交待事故的真正成因,也難以檢視政府有否從機制上作處理,避免問題重覆出現。

議員索事故調查報告交新聞稿了事?

    更令筆者不滿的是,筆者去年根據《立法會議事規則》第二條 d) 項之規定,入信要求提供輕軌事故的詳細調查報告,但當局竟以新聞稿作回覆,此舉不單完全不尊重立法會和議員履行監督政府的職務,再者倘若事件如司長所言今次事故無人須負責?又為何不敢提供專業報告讓公眾釋疑?為此,筆者將再入信索取事故的詳細報告。

    不過,司長當日終於首次向外交待包括媽閣延伸線(海洋站至媽閣)、石排灣線及橫琴線的工程造價,分別為四十五億、五十億及三十億,合共一百廿十五億,預算已包括路線系統、列車及所有車站建設和設備費用。但司長至今仍不肯交待東線的造價(審計報告曾指2017年9月估算已達209.8億元),只表示只有粗略的預算範圍,故認為現在公開會令公眾錯誤理解更「不負責任」,但筆者在追問時就指出,只要有預算範圍也應開誠佈公,因為若政府到判給後才公佈預算,到時錯誤更大,現在公佈預算,讓社會討論這條路線應否繼續興建?才能確保不犯更大的錯誤!

輕軌唔判標唔交待預算怕公眾錯誤理解?

    再者,議會和社會關心的不止造價問題,還要考慮輕軌建成的效益,以及包括車廠、車輛維修及營運費用,政府理應制作一個輕軌的財務審計及預算,讓社會知悉多一條輕軌路線,政府會花多少開支,又可以帶來多少社會效益。

    另外,對有議員口頭質詢有關業興跌磚問題,羅立文回應指,工程2013年完工,兩年保養期在2015年保養期就完結,並強調政府一直有跟進問題,直到2018至2019年都一直有跟進,之後在完成驗收後才沒有再跟進,並以事件已在廉署調查中,不適合評論為由,不再談論。

筆者是其中一位入信廉署要求調查湖畔及業興甩磚事件的人,原因是兩經屋的甩磚情況極為嚴重,筆者曾到場視察,部分樓層幾乎大部分瓷磚均已跌落,與個別私人屋苑出現的個別跌磚情況絕不能同日而語,只有從設計、選材,再到施工都接連出現問題,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跌磚現象,但當局一直未有針對根本問題,只是通過簡單更換同樣瓷磚,令跌磚問題一而再再而三重覆出現。

輕軌換纜經屋跌磚保養期重計雙重標準

    為此筆者在當場追問時就質疑司長及部門,在輕軌電纜問題上,三菱最後以更換新標準的電纜,且重新計算保養期解決事件(筆者仍然不滿三菱未負上輕軌停運連帶損失的責任),但為何針對經屋嚴重跌磚、維修後仍再跌磚的問題,沒有在日後工程加長保養期?沒有尋找更好的新辦法或標準處理?經屋跌磚問題為何不能如輕軌電纜更換一樣,重新計算保養期?這也是筆者當日入信廉署要求調查政府在經屋跌磚問題上有否行政違法的核心原因。

    面對政府一直的消極態度,筆者也不敢奢望政府在廉署完成調查報告前,會協助小業主更換瓷磚,筆者僅要求政府能夠負起基本責任,在廉署調查報告完成前,定期檢查瓷磚,倘發現有空心就先拆卸確保安全。

    但司長對筆者雙重標準的質疑,以及會否承諾在調查報告前,定期協助經屋業主檢查及拆卸空心瓷磚等,均選擇避而不答,由於非提出該口頭質詢的議員只能追問一次,司長也成功「過關」。現在,只能期望廉政公署盡快完成調查,給湖畔及業興經屋業主一個清晰的交待!

    正如開章所言,官員避答問題表面成功過關,但實際上是錯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時機,最終輸掉的就是政府的管治威信!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