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七旬姊弟住所倒斃逾月悲劇敲響警鐘 建獨居長者資料庫恆常關懷方能治本|2022-10-07 訊報 宇論滔滔

    本澳上月底發生七旬姊弟在住所去世多時後才由鄰居報警發現的悲劇,據傳媒報道指,初步相信姊姊死去逾月,需姊姊照顧行動不便的弟弟相信亦是死去多時。今次悲劇,再次敲響獨居和「雙獨」(即同住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皆年滿65歲或以上)長者的生活支援和緊急求助問題的警鐘。社工局回覆傳媒時亦承認,今次悲劇中的七旬長者姊弟,生前並未申請社會工作局各項津貼或民間長者服務設施的服務,屬於隱蔽長者,面對人口越趨老化及獨居長者數量持續上升,如何掌握準確的獨居、「雙獨」長者資料庫,以及主動提供到位針對的上門和社區支援,避免同類悲劇再現,已是政府必須面對和處理的迫切問題。

獨居長者支援不少 惟覆蓋不到三分一

    事實上,包括「平安通」在內,本澳不乏針對獨居、「雙獨」長者的支援服務,如「長者關懷服務網絡」和「獨居長者連網支援計劃」等專項服務,通過慰問探訪,以及廿四小時的緊急呼援服務等方式,回應獨居長者的各項需要。對於健康欠佳、自理能力不足、缺乏親友照顧支援的獨居、「雙獨」長者,社工局轄下的「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提供到戶式個人照顧、護理、復康訓練和日常起居協助等家居服務;針對獨居長者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由社工局資助、社團營運的「平安通24小時緊急呼援服務」,令長者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簡單方式求助;平安通中心亦提供「匯應鈴」服務,為獨居長者提供如致電問安、義工探訪、情緒生活支援、轉介社區服務等非緊急服務。

    但值得留意,按社工局回覆傳媒查詢資料,根據統計局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1年的65歲或以上獨居長者共有9,387人,較2011年的5,229戶大增8成,屬「雙獨」的兩老夫婦共有15,689人,意味本澳獨居長者及「雙獨」長者總戶數逾1.7萬戶。尤須關注的是,社工局指,目前正在使用獨居長者專項服務的長者約有6,200人,僅佔整體的約3分之1。比例較社工局2020年委託香港老年學會進行的「本澳長者生活狀況及長期照顧服務需求研究」所指,逾半長者沒有使用任何長期照顧服務的比例更低。

扣除外地住澳人口 長者比例已達14.5%

更令人擔心的是,按照「2021年人口普查」,2021年本澳總人口為682,070人,其中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口達到82,812人,佔總人口12.1%,較10年前增加逾一倍,若扣除外僱及外地學生等非本地居民人口,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則進一步升至14.5%;而按「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至2026年本澳本地老年人口比例預測將上升至19.6%,至2036年更進一步攀升至24.7%,這不單意味本澳很快進入超老齡化社會,對長者的各項需求會持續增長,也意味著若政府未有調整策略,未獲定期關顧的獨居長者和「雙獨」長者數目只會越來越多。

一般市民可能難以明白,澳門政府長年對長者及弱勢社群都有各種不同的援助,但確實仍有部分家庭,因為家庭狀況複雜或資訊鴻溝等原因,並未獲得適當的協助。筆者月前就曾接觸一個社工轉介的個案,一家四口都有各種長期病患殘障,僅靠大兒子一人工作養活全家,由於多年前購買了經屋,儘管收入微薄但仍能維持一家溫飽,雖然一家人符合申請經援、殘疾津貼等多種福利,但多年來除人人有份等現金分享外沒有申請任何津貼經援,這個案一方面反映儘管社會資訊發達,但隱蔽弱勢家庭仍非特例,也反映給基層家庭一個經屋單位,已基本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

七旬姊弟生前未申請社工局津助或服務

    筆者認為,今次悲劇的七旬姊弟,屬於生前並未申請社工局各項津貼或民間長者服務設施服務的隱蔽長者,反映當局至今仍未有足夠條件和網絡為獨居及「雙獨」長者提供恆常適切的關懷,當局有必要訂立明確的時間表及行動計劃,盡快建立較全面的全澳獨居、「雙獨」長者資料庫。考慮到隱蔽長者不易發掘的因素,當局可考慮在辦理各項福利手續、在生證明、衛生護理等服務的地點,通過跨部門協作針對性對獨居、「雙獨」長者主動了解、登記及資料更新,確保資料庫的實時性及準確性,以便適時提供適切的上門及社區支援,盡可能減少「隱蔽長者」的數量,避免同類悲劇再現。

    此外,擴展「平安通」等服務不單可讓獨居及「雙獨」長者在突發緊急狀況時能及時找到適切援助,亦可定期關懷長者情況,是減少隱蔽長者的其中一個有效辦法。但根據資料顯示,今年一月「平安通」服務使用人數為4,985人,相對本澳逾一萬七千的獨居及「雙獨」長者住戶,「平安通」的普及率僅約三分之一。

平安通覆蓋率低 應全面檢討定目標

當局有必要對「平安通」的推廣、使用方便性、安裝要求及收費等作全面檢討,並投放足夠資源作出改善,以便提升「平安通」的普及率。考慮到鄰近香港提供類近「平安通」服務的私營供應商最少就有六家,當局也可適時評估是否考慮引入新營運者,引入新技術或提供更多服務選擇,推動類似「平安通」服務的良性競爭;中長期而言,筆者認為當局應該訂出類似「平安通」服務在澳門獨居長者的普及率指標,確保平安通的技術及服務持續提升,減少同類悲劇再次出現,為本澳踏入老齡化社會做好準備。

此外,社區鄰里其實是支援獨居或「雙獨」長者,又或發現「隱蔽長者」的第一線,據筆者在社區中的接觸,其實社區中亦有不少年輕、中年、親子,又或老友記等,都願意參與義工工作,恆常關懷和幫助同區的獨居長者,當局只要投放資源建立官方通報平台、提供合適的支援和培訓等,相信可以較有效將義工組織起來,發揮鄰里互助的精神,相信能更有效地對自己大廈和社區的獨居及「雙獨」長者作恆常關懷和照顧。

筆者相信,本澳正快速踏入老齡化社會,當局有必要通過多元手段,多點支撐的方式,動員好社區鄰里力量,才能真正做好獨居長者的照顧工作,減少悲劇再現。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卅年無建新街市A區仍不建? 政府無心管理還是應被淘汰?|2022-09-30 訊報 宇論滔滔

    澳門的街市發展多年來一直缺乏明確的定位和發展目標,自1994年祐漢街市啟用至今28年來,本澳都無新增傳統濕式街市。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對街市發展並不重視,亦沒有按照規劃落實街市建設。以皇朝區為例,按1991年的原規劃Lote4地段本已規劃為街市用途,但街市興建計劃一直未落實,特區政府最終於2003年將此地段改用途批予私人發展商興建酒店和住宅樓宇,即現時的「澳門凱旋門」。

皇朝街市用地改建賭場 新政府大樓仍無街市!

    皇朝及新口岸區雖有不少超市,但該區至今仍未有超市或店舖出售活魚及海鮮等,加上超市新鮮蔬菜及活豬牛的選擇有限,該區同樣有大量居民每日需跨區買餸,這也是社區長年要求政府在皇朝新口岸區興建街市的核心原因。為此,本人今年4月曾透過書面質詢要求特區政府交代會否在皇朝區兩幢正在興建的政府辦公大樓中增設乾式街市或鮮活食品超市,但當局回應乾式街市或鮮活食品超市不屬兩地段的規劃條件用途,意味著居民爭取多年的皇朝區街市仍然無望。

    近年新發展的氹仔湖畔大廈和石排灣社區同樣未設傳統街市,只是分別於2012年及2018年公開招標設置有新鮮蔬菜、鮮肉及活海鮮售賣的超市,但該區仍有大部份居民選擇每日跨區買餸。上述例子充分表明,儘管政府已停建新街市近三十年,且本澳各區已有越來越多有鮮活食品出售的超市,以及近年日趨普及的新鮮蔬菜、鮮肉或海鮮零售店,但傳統街市仍有相當的市場需求。再者,香港政府在新社區不建設傳統街市,以及將部分傳統街市交由市場化的領展經營,確實造成壟斷和推升物價。

湖畔石排灣新社區鮮活超市代替傳統街市A區照跟?

    根據公建局資料,估計人口近十萬的新城A區B6地段,包括市政街市、熟食中心及其他公共設施的大樓已在興建中,預計明年落成。由於未見當局有就A區街市計劃作主動介紹及聆聽社會意見,有居民擔心,感覺政府近年對興建街市態度甚為抗拒,A區街市會否沿用湖畔及石排灣單一超市出售鮮活食品模式,令一個人口達十萬的大社區,連一個公共街市也沒有?若真的如是,不單影響未來A區居民買餸的選擇,又或被迫跨區買餸,這對本澳未來街市整體發展也會造成標誌性的影響。

    本澳雖有城規法及總體規劃,但至今仍未有清晰的社區設施標準,以街市需求為例,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列明每55至65戶家庭就設有一個街市檔位,或每一萬人設有約40至45個檔位。按此要求,新城A區應有400至450個街市檔位,儘管兩地社會狀況不同數字不能直接比較,但足以證明A區有需要興建至少一個具規模的傳統街市。此外,港府於2017年宣佈會檢視全港現有街市,並預留20億元推行為期10年的街市現代化計劃,致力提升街市的營運環境。針對空置攤檔,港府推出「長期空置街市攤檔優惠競投底價」,以優惠價格吸引新經營者,又研究以短期租約形式靈活善用空置攤檔。

新法生效空檔仍未競投 如何引新血提競爭力

    反觀本澳,《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已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但面對傳統街市日益低下的地位和競爭力,當局亦沒有給出任何針對性改善方案,甚至沒有依法對現有街市的空置攤位展開「公開競投」,引入新經營者提升街市活力。當局在未有向社會交代未來街市定位及發展方向的前提下,近年又突然宣佈,將包括台山、下環、氹仔和路環四個街市作綜合外判,即原來只將街市清潔及保安等服務外判,今後四個街市的日常開放、設備設施維護管理,以至協助當局人員完成鮮活食品報價、巡查攤位營運、售賣食品安全、記錄違法行為及檔位衛生情況均由外判商負責,社會亦憂慮這是否仿效香港領展由市場化管理傳統街市的首步。

    故此,本人促請政府盡快向社會及街市攤販清晰解釋街市管理外判服務的目標及操作,同時亦要把握新街市法生效的契機,針對街市的發展定位、新區街市的設置和規劃指標、現有街市的整治升級和街市管理的完善等作出詳細規劃並落實執行,使街市攤檔能與超市及鮮活食品零售店達到功能互補及良性競爭,並盡快依法引入新經營者,充分利用街市硬件空間及活化營商環境,令街市重拾活力,讓消費者有更多質優價廉和安全的鮮活食品選擇。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古城牆報告僅陳述公私地盤監管失責 政府應交代改善問責|2022-09-16 訊報 宇論滔滔

    加思欄馬路一個與在建傳染病大樓及古城牆相鄰的地盤在六月九日(週四)傍晚約七時發生山泥傾瀉,波及旁邊大廈嘉安閣低層住戶,其中大廈停車場及兩個低層單位的牆壁更被強勁大石沙泥衝破,萬幸沒有造成傷亡,但有逾四百年歷史的加思欄古城牆逾三分一被摧毀,而當局亦曾表示會聘請第三方調查。

    事發後逾三個月,公共建設局終公佈由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所作的事故最終調查報告摘要(下稱調查摘要),並分析於古城牆上、下兩地盤對於古城牆倒塌之影響,認為事故由多項因素共同誘發。

事故報告歸納四大原因

    報告指出,經現場調查、採集土壤樣本分析、以及收集雙方地盤及權限單位提供的施工記錄及事件報告後,指出根據專科大樓觀光走廊的施工記錄,事故前已完成主要開挖、建造結構體、回填土等,這些工序在原有地形上進行,未對古城牆體產生重大影響。事故發生當日其他結構體正施工,並無開挖土體。根據私人地盤的施工記錄,事故前已完成主要位置的鋼管圍護樁、圍令、擋土支撐結構以及開挖。事故當日在離古城牆倒塌位置約二十米的地盤門口正進行圍護樁鑽樁。綜合雙方地盤及權限單位提供的施工記錄及事件報告和倒塌的過程分析,歸納出可能導致嘉安閣側古城牆下方砌石護土牆最先失穩而誘發古城牆倒塌的原因。

    報告亦指出,事故當日,全澳累積降雨量僅為一點二毫米,排除因降雨產生的地表逕流沖刷古城牆基腳以及護土坡底部而導致古城牆倒塌,但有四個主要原因導致古城牆倒塌及出現水泥傾瀉。

    首先,根據專科大樓承建商明信公司提供的事故前古城牆周邊的照片記錄、以及私人地盤承建商建鵬公司提供的事件報告,均顯示事故前靠近嘉安閣側古城牆下方的砌石護土牆及三角矮牆本身結構不完整、砌石塊鬆散並存在較大的孔隙等缺陷。而且上述砌石護土牆沒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對該處的古城牆牆體的穩定構成隱患。

    其二,事故發生時,私人地盤正在鑽圍護樁施工,鑽樁機在岩層中鑽孔衝擊時產生的振動會向四周擴散。當振動傳遞至處於失穩臨界點的古城牆下方砌石護土牆,或古城牆後方已經飽和的土體,使土體更加鬆動。

    其三,古城牆所在地點靠山頂醫院一側地勢較高,嘉安閣一側地勢較低。因降雨入滲到古城牆下方土體內積水由高向低集中流向嘉安閣一側,或經嘉安閣側古城牆下方砌石護土牆的孔隙由內向外排出。積水排出時會沖刷砌石塊間隙的顆粒使間隙變大,對護土牆的穩定構成不良影響。

    其四,摘要指出專科大樓地盤觀光走廊施工範圍內存在降雨入滲土體的局部開放面。六月七及八日連續兩日強降雨的雨水從開放面入滲古城牆下方及砌石護士牆後方的土體內。由於土體的透水性低,砌石護土牆沒有完善的排水路徑,入滲到土體內的積水無法及時排出,導致土體內的含水量變高、孔隙水壓力變大、土體的強度降低,同時增加土體對嘉安閣側古城牆下方的砌石護土牆的側壓力。

兩地盤皆有問題責任導致事故

    因此摘要指出,因嘉安閣旁的古城牆下方砌石護土牆的自身結構不完整和砌石塊之間鬆散存在穩定缺陷,而專科大樓觀光走廊及私人地盤同期施工,對砌石護土牆構成安全隱患。加上六月八日的極端暴雨進一步弱化該砌石護土牆的穩定性,共同誘發古城牆倒塌事故及山泥傾瀉。

    客觀而言,摘要基本陳述兩地盤施工期間出現的問題,但筆者必須批評,摘要並未提出任何避免同類事故再次發生的施工及監管改善建議,亦未有提及歸責問題。

    此外,針對社會關注的文化保護問題,事故發生後,文化局曾回應指有要求施工單位對古城牆進行監督,但並未發現監測數據異常。調查摘要指出,在私人地盤「設置的監測系統中,監測頻率為每三日一次的人手讀數,監測頻率較低;監測點的安裝位置集中在古城牆牆體頂部、嘉安閣及金麗閣的結構上以及基坑頂部,僅能反映該地盤的基坑開挖情況,未能有效監測古城牆牆體、特別是嘉安閣側砌石護土牆的穩定性」。而專科大樓工程展開前,「並未對古城牆的尺寸、結構、以及其下方的山體和護土牆的穩定性及完整性作深入的調查及評估,並進行安全監測,也沒有適當的古城牆保護措施以及妥善的雨水收集及排放措施」。

    今次事故突顯,由於公共工程由公建局監督,私人工程則由工務局監督,相信文化局只是就獨立項目向兩監管部門提出意見,但兩部門未有因兩個分別在古城牆上、下方施工的地盤而進行跨部門的溝通,文化局亦無帶頭做好跨部門協調,摘要內容足證相關監測點只是形式性應付而非有效,反映目前對可能受周邊施工地盤影響文物的監察保護,根本在系統上存在漏洞,未能有效監測文物受到周邊地盤施工的影響。

文物監察流於表面斜坡監察要檢討

    此外,今次山泥傾瀉所在位置並不屬於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列入恆常監察的斜坡,當局除應立即將古城牆所在的涉事斜坡列入恆常監察名單,更應檢討現行斜坡監測的機制,確保本澳所有斜坡得到持續恆常的保養和維護。

    縱觀整份調查摘要只陳述出事故的成因,但對相關地盤有何改善措施、責任追究、部門的疏失等,都需要向公眾清楚交代。調查摘要已證實不論是受山泥傾瀉波及的嘉安閣以及金麗閣之滲漏水問題,都是因為兩地盤進行工程前沒有做好對城牆及斜坡的對應措施,才會導致事故發生,所幸嘉安閣未有人因此傷亡。若事故再次發生,極有可能導致人命傷亡,當局必須亡羊補牢,避免再有同類意外出現。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林宇滔促減排工作交回環保局 2022-09-14|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減排工作交回環保局


  【本報訊】為保障環境質素,按序推行減塑措施,澳門明年元旦起禁止進口不可降解即棄塑膠刀、叉、匙。立法議員林宇滔表示,該項政策在預料之內,政府並非沒有環保規劃,但環保政策還不是澳門的頂層政策,導致不少目標落實受阻。他促請將減排工作交回環保局並統籌落實計劃。

  林宇滔指出:去年禁止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今年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及飲料攪拌棒,再到明年禁止進口不可降解即棄塑膠刀、叉、匙,可見政府一路以來在環保工作上都有進展,先易後難一步步推進亦十分合理。他指,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是世界大趨勢,不少國家和地區已訂立明確時間表,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用品,但遲遲未見澳門提出清晰時間表供大眾配合,導致每次政策提出都讓人覺得「十分突然」。

  此外,根據《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2022年計劃完成多項基礎設施,但現時已9月,仍有多項計劃中的基建未見蹤影。林宇滔提出:政府應該重新檢視減排工作的進程,用政策措施確保計劃的落實。儘管疫情令經濟受到衝擊,但不應耽誤環保工作的推進和基建工程的如期規劃和興建,各項內容都應同步推進。雖然政府已經訂立時間表,但在落實過程中卻有不少工作被拖延,甚至「跳票」。他認為,澳門環保政策重點之一是配合國家政策達到雙碳目標,但澳門由於GDP高低和賭收有關,賭收處低位則人均碳排放較高,導致澳門碳排放數值高低並非來自環保政策的努力,而是取決於賭收增減,實現雙碳目標恐難度較大。

  特首司長領軍應對氣候變化

  他指出:澳門作為先進的地區,應該承擔更多責任,然而,特區一系列減排工作只是由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領導的應對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承擔,「連廳、處都沒有,也沒有其他環保政策的決定權」,他反問如何確保澳門減排工作可以達到國家標準,甚至不拖國家後腿?因此,林宇滔認為,環保政策和社會、經濟有密切聯繫,相關工作應由更高層次、更專責的部門處理,特區政府應該將減排工作的責任交回環保局,並由環保局統籌落實計劃;而應對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則至少應由司長級甚至特首直接領導。

  林宇滔表示,環保政策執行應該由上層建築設定具體計劃並具體實行,同時持續檢討修訂,但澳門的環保政策從來沒有達到司級範疇,導致環保工作有規劃,但在落實中卻往往因為跨部門協調不暢頻頻受阻。他以電動車普及工作為例,單一個私人充電車位「就搞死全局」,環保局的確有為車主提供一系列援助,但僅僅局限於環保局的工作內,工務部、法務局等法律、政策配套都有掣肘,導致安裝私人充電樁工作難以推進。他指,環保局和工務部同屬運輸工務司,跨部門合作都無法暢順實現,又如何期望跨司協調?

  林宇滔指,年輕一代接受足夠教育,環保意識強,只要生活配套上讓市民踐行綠色生活理念,大家都會很好地配合;中年一代也意識到「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道理,而老一輩則有著節儉的生活習慣,可見不同年齡層都有踐行環保的出發點。因此,他強調,要實現環保目標,「除政府政策,還是政府政策」。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林宇滔促公布C區填海延誤處罰 2022-09-10|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公布C區填海延誤處罰


  【本報訊】特區政府於2006年施政報告提出設立新城區的計劃,經中央政府審批後,特區政府於2009年確立面積達350公頃的新城5區,經歷3輪新城區總體規劃公眾諮詢後,至今新城A、B、E1和E2區的填海工程經已完成,新城C區的填海工程亦踏入尾聲,但新城D區至今仍未動工填海。其中,C區填海工程有延誤,為此,立法議員林宇滔促當局公布上述工程延誤的處罰,並確保承建商拆除臨時堤的做法不對附近水環境構成負面影響。

  林宇滔指出:按新城區總體規劃方案第三階段公開諮詢文本,新城C區面積達32公頃,並規劃成為綠色低碳社區,將設綠色交通走廊貫穿C、D、E1區並分設與現有城區聯繫通道,並設有濱海綠廊。而據公共建設局資料顯示,新城C區填海工程自2018年11月進行工程委託並隨即動工,期間受天氣、缺砂、地質沉降和新冠疫情影響,已延誤達52個工作天,完工日期由2021年10月延至2022年。

  當局於2021年11月表示,雖然填海工程承建商申請延期時提出理據,主要是受前段時間的供砂短缺、新冠疫情影響下供砂數量較預期少、颱風下配合部門指示撤離施工船舶,以及第一階段的堆載預壓時間較預期長所致。但部分延期申請存在不合理且缺乏依據的情況,如承建商在工程前段時間一直以周邊地區供應短缺為由,沒有按時按量供應,影響後續的排水板打設及堤岸建造等工序延誤。當局僅批准工程延期至今年1月,並按合同規定作出延誤罰金的科處及相應期間的監察費用等。而當局於今年6月表示,罰款程序正在進行中。

  此外,有居民向林宇滔反映,指新城C區現時正拆除臨時堤,但看到挖泥機拆除圍堰後將廢土直接拋入海中,質疑此舉將會污染附近的水環境,更質疑會否違反新城C區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新城C區填海工程自2018年底動工至今歷時近4年,期間受不同因素影響令工程延誤。填海工程預計何時才能竣工?當局於2021年11月表示,正按合同規定對新城C區填海工程的延誤作延誤罰金的科處及相應期間的監察費用,但至今未公布過任何進展。當局能否交代對承建商作延誤處罰的進度?

  二、居民反映看到有挖泥機進行拆除新城C區臨時堤工程時,直接將廢土拋入海中,質疑此舉將污染附近的水環境。上述情況是否符合新城C區填海工程的環評報告要求?如何確保承建商拆除臨時堤的做法不對附近水環境構成負面影響?

  三、新城區總體規劃方案第三階段諮詢提及,新城C區將設綠色交通走廊連接D、E1區和現有城區,亦設有濱海綠廊,儘管一般填海地需要一定時間自然沉降,但當局會否及早規劃及進行簡單建設,讓C區的濱海綠廊與現有氹仔海濱休憩區盡快連接,為居民提供更多親水休憩空間?為避免土地的長期閒置,C區土地在自然沉降期間,會否適當地進行簡單綠化,讓該區土地可先用作市民郊遊、野餐、露營地休閒地點?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