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靜雞雞減教醫社服開支 因小失大將來後悔太遲|2021-07-02 訊報 宇論滔滔

 新一屆政府多次向外公開強調,政府整體開支要壓縮,目標是削減非必要的行政開支,但強調不會減少民生福利開支。但近期熱話的如世界百強大學的特別獎學金一度擬被終止的問題,就突顯實際操作上,政府縮減開支已明顯影響到民生開支,且被開刀的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

百強大學獎學金「失而復得」!

其中,今年政府一直未有公布資助本澳優異學生入讀世界一流大學的特別獎學金申請計劃的內容及手續,令到不少成績優異,放棄其他保送機會,期望通過申請計劃,入讀一流大學的莘莘學梓受盡折騰!

眾所周之,早前教青局與高教辦合併,並將相關的學生福利基金、高等教育基金、教育發展基金將陸續整合,並與澳門基金會及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就高等教育的資助進行整合,以落實政府資助項目「歸口管理」的政策。但值得留意的是,根據已公佈的學生福利基金2021/2022學年大專助學金計劃中,不單現有的一般的獎、助學金名額被大幅削減,例如用以支持本地生升讀指定學系以培養缺乏專業人才的特別助學金為例,名額亦由去年的510名減至350,更重要是,原有用作支援有意於世界頂尖大學或設置頂尖學科的大學就讀學生的特別?學金資助計劃突然「被」消失。

事件被公眾知悉後,當局並未有即時回應,而是在數天後在6月27日才以新聞稿回覆:該特別?學金資助章程亦正由澳門基金會和學生福利基金緊密商討草擬中,並會「爭取」於8月與大專助學金計劃的獎學金和特別助學金一併讓學生提出申請。

研究生獎學金同樣被消失筆者綜合多方消息,政府似乎早已落實終止特別獎學金的計劃,若事件沒有被公眾知悉及關注,特別獎學金計劃或就此消失。幸好事件被公開後引起不少討論,相信政府為平息事件,才在最後 「臨時轉?」,但獎學金名額及金額是否不變,當局至今並未作出公開承諾。

此外,亦有研究生向筆者反映,過去由高等教育基金發放的「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同樣被消失。該計劃是資助研究生的,去年博士獎學金的年金額為8.4萬,碩博連讀是7.4萬、碩士是6.1萬、學碩連讀是5.4萬,但計劃消失後,研究生只能申請一般獎學金。這樣不單變相名額少了,金額亦有下調。

不諱言,疫情況政府庫房收入大減,連續兩年每年緊縮一成開支並不容易,但政府一再強調削減預算不會影響民生福利,但事實上,不單上述的大專及研究生獎助學金計劃大幅縮水,筆者亦收到反映,當局實際上連非高等教育和社會醫療的開支都大幅削減。

本澳出生人口由九十年代初高峰期每年七千多人,大跌至回歸初的三千多人,由於學校收生大減,特區政府順勢推出小班教學,既提升教學質素、又保住老師飯碗,更不用如鄰埠香港般殺校,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德政。

回歸初順勢推小班教學乃德政然而,隨著八、九十年代澳門嬰兒潮出生的父母步入適婚年齡及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本澳的出生率逐步上升,並在2012年左右重拾每年七千多人的高峰,當時筆者一直提出政府要關注新一波嬰兒潮的入托額、學額及其他成長社區配套的及早規劃和興建,但政府一直未有重視,未有及早增加教育用地和校舍等。

根據資料,近年非高等教育的學生數不斷增加,由16/17學年的七點七萬,增加至20/21學年的八點五萬人,增長已越過一成。筆者當年就已擔心,由於政府未有前瞻覓地增建校舍,澳門遲早要走回大班教育的路,但至少教育當局從未敢公開談及此方向,近年在沒有太多新土地資源下,教育局亦確實投放不少資源於該學校原地重建,以便增加班房面積應付不斷增加的學生。不過,估不到近兩年政府財政緊縮,成為澳門重回「大班」制最後一根蹈草。

根據政府對入網學校的規定及資助政策,非高等教育每班學生規定數目為二十五至三十五人,但在津助上當局有優化班師比津貼,希望能夠將老師對學生的比率降低,提升教育質素,簡單而言,每班二十五人,學校獲得每個學生的平均資助數最高,所以非入網學校的學生人數大多維持在廿五人左右。

重推「大班」或裁老師從未向公眾交待據筆者了解,今年一月教青局向本澳七十多所學校發出公函,通知學校在下學年的班級規劃中,由幼一、小一、初一及高一班開始,收生人數應向每班三十五人「靠攏」,換言之是通知學校下年開始,在該四年級不應再以廿五人一班教學,而要直接增至三十五人「大班」教學,有老師直言,此舉變相令每名學生獲得教育資源和投放減少,「大班」教學亦令原本工作量不少的老師,更難有時間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此舉勢必令整體教育質素下降。

但最令筆者驚訝的是,如此重大的教育政策改變,當局竟然事前未向公眾解釋政策。更重要是,由於入網學校統一將每班人數增至三十五人,令到新學年收生時,更多家長心儀的學校收生特別多,而一些位置較偏、或名氣較差的學校,就出現收生不足,未能開班的情況,由於收生不平均情況嚴重,不少學校不單開不成班,甚至可能要裁減老師,為此,據聞教青局月前又口頭通知收生不足的學校,可維持廿五人開班,變相是煞停「大班」計劃,但其負面影響已成,一些收生不足的學校,其能否保證不裁老師,至今仍是未知之之數。

社服醫療資助大減服務質素必下降由小班教育變成「大班」是教育政策重大調整,既關乎學生人均教育資源,也關乎不少老師教職,如此輕率推出煞停,不單未與教育界充分溝通,也未向社會公開說明原因,反映當局根本沒有認真評估措施帶來的實際影響!

筆者同時亦收部分醫療社服團體反映,政府今年對醫療及社服團體的資助金額亦較往大減,金額是近年最低,部分甚至縮減至十年前的水平,但政府卻要維持服務量,已直接影響不少對長者、弱勢團體的醫療或社會服務質素,只不少過由於服務對象大多數沒能力發聲,加上不少醫療社服團體也盡力維持服務水平,社會反彈聲音才不算太多。

善用公帑應支持開誠佈公方得信任筆者強調,並非反對政府全面檢視資助成效,或作歸口管理提升效益及善用公帑,但任何的調整均應以不影響服務質素為大前提;再者政府既然公開承諾削減資源不涉民生福利開支,就應履行承諾!即使證明當中有浪費或重疊資助,也大可開誠佈公向社會交待,再作調整,而不是目前般靜雞雞削減開資!

再者,教育、醫療和社服均屬必要的民生開支,教育是投資未來,醫療社服的投放是預防性投資,避免受助對象情況惡化。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是不應減、不能減的公共開支,因此有關服務做得不好,後面要付出的代價,肯定遠比而家慳下的公帑為大!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昨交候選名單及政綱 傳新力量冀解決問題|2021-07-01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傳新力量"昨日下午一時半向選管會提交七人的候選名單及政綱。候選人依次為林宇滔、甄慶悅、蕭盈榮、謝伊琪、韋浩風、余玉儀及張奕聰。林宇滔形容團隊是"解決問題的力量",強調會堅持獨立議政的路,站在不同階層角度,為澳門長遠發展作出負責任的決定及推動改變。

尋求共識解決問題

第二次參選的"傳新力量"在原有班底上加入來自醫療、工程、留學生等不同界別新成員,林宇滔冀能更全面了解社會各階層、年齡層的需要。上屆選舉得票七千多,加上四年來做實事,有信心能夠躋身議會。認為澳門現時最缺解決問題的力量,且能夠團結不同界別或理念立場的人。會繼續聆聽不同聲音,以科學方法協助尋求共識、行前一步,冀為社會帶來見得到的改變。

林宇滔指政綱中針對很多民生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外,亦包括促開放政府資訊、建立監督政府機制等,更着重解決社會問題。對於政改有何看法?他稱上屆和今屆選舉同樣提出在基本法框架下循序漸進推動"一人兩票","呢啲唔係口號而係深信澳門可以做得到。"

堅持是其是非其非

第二候選人甄慶悅表示,澳門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困難時期,經濟受到新冠疫情打擊,原則上認同要用公帑幫助社會重建信心和經濟,但社會監督公帑的力量似乎較弱,"唔係話有好多嘢為防疫、要振興經濟就可以亂嚟,我哋覺得監督係重要嘅。"未來也會堅持"是其是、非其非"的理念,敢說真話,用理據、數據講清楚問題,繼而提出解決方法。

第三候選人蕭盈榮是一名執業西醫,主張增加家庭醫生這一範疇,促進公私營醫療體系、私人執業醫生三方合作,形成一個全科醫療、專科醫療可以互相轉介的醫療體制。同時針對長者宿位短缺、護老者心理狀態提出解決方案。

傳新力量交候選名單及政綱 林宇滔冀團結不同界別人士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林宇滔:公開渠網排水力做好規劃|2021-06-30 市民日報

 【本報訊】本月兩次黑色暴雨,本澳多區均出現水浸。市諮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必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批評政府一直未有向公眾清楚交代本澳渠網排水能力,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能作為衡量指標,以便公眾及上級作監督,倘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

林宇滔表示,日前黑色暴雨的雨量確實超過100毫米,瞬時雨量只比本月1日的雨量低幾毫米,雨量確實驚人,亦超出本澳很多低窪地區渠網的排洪設計。他指是次水浸地點比本月1日少,水浸程度亦較上次輕,內港北亦沒有出現嚴重水浸,反映上次政府肯定有工作做得未夠好,相信近日泵房經過調控調整,加上通渠工作,故今次水浸情況稍好,期望市政署的通渠工作能進一步做好。

他續說,本澳近期水浸均是暴雨造成,政府應因應實際情況,認真排查每個水浸原因,找到瓶頸位並作出改善。而數十年一遇的暴雨愈來愈多,必須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指現時渠網的規劃和新渠網興建由工務部門負責,市政署作為維護和更新擴容,將來建設辦升為局級部門後,問題只會更複雜,現時跨部門協作已經做得不好,希望特區政府對此設跨司統籌機制。

盡快建筷子基泵房

另外,林宇滔重申,本澳舊區地低、人多、渠網有限且複雜確是事實,但政府亦從未有勇氣交代本澳雨水系統設計的瞬時雨水承受能力,每次水浸總搬出各種理由解釋。他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為本澳雨水排放系統的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等均應以此標準作為成效衡量指標。如果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若雨量超過設計標準而出現水浸,政府就要考慮將基建標準進一步提高,也只有通過客觀的指標,有關範疇的工作才能得到可量化的改善和評價,同時才能有更科學的理據爭取社會足夠的支持,盡快落實雨水渠網基建。

對於政府日前指有決心做好渠網改造、泵房等基建工作,林宇滔指因應是次兩個水浸重災區為新橋區和鏡湖馬路,政府必須檢視和處理區內渠網有否瓶頸位,筷子基泵房亦必須盡快興建;另一嚴重地點為下環街,他指除了不同意大費周章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水池外,應盡快增設泵房,政府已經接納有關意見,期望工程盡快展開,雖然難以擔保一定能解決下環區水浸問題,但至少能作為紓緩區內水浸的重要基建。




傳協:縮教育社服資助影響深|2021-06-30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政府疫下庫房收入減少,連續兩年緊縮開支,但強調不會影響民生福利。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特別獎學金一度擬終止、非高教推行大班教育後煞停、社服資助大削減等連串事件,反映政府正減少不少教育、醫療及社服資源投放,並非當初承諾的"緊縮開支不影響民生福利投放"。

政府不應在無任何合理理據及公佈下,就"靜悄悄"刪減教育、醫療及社服資助;並提醒"教育、醫療、照顧長者及其他社服工作做得不好,後面投放成本遠較現時慳下來的成本大"。

政府早前擬終止特別獎學金,不再支援有意於世界頂尖大學或有頂尖學科大學就讀的學生,引起社會熱議,政府後發出新聞稿解畫,特別獎學金的發放單位,由澳基會歸口管理至學生福利基金,並將於短期公佈新一輪資助計劃,才平息事件。

林宇滔表示,綜合多方消息,若沒有社會高度關注,政府已落實終止特別獎學金的計劃,政府新聞稿承諾續實施特別獎學金計劃,相信是"臨時轉軚"。又指政府早前整合所有公共實體的各項升大獎、助學金計劃後,獎、助學金資助名額明顯減少,如特別助學金名額由五百多個減至三百五十個,可見教育資助有所減少,影響準備升學學生,但政府卻從未解釋刪減資助名額的原因。

林宇滔表示,過去多年,非高教教育一直推行小班教育,當局雖容許每班人數由廿五至三十五人,但以廿五人一班學校獲得的人均資助最高。但教局今年一月突然要求所有非高等教育學校,由幼一、小一、初一及高一班的收生人數向每班三十五人"靠攏",逼使每班收生由廿五人直接增至三十五人"大班"教學,變相每名學生資助金額相對減少。

林宇滔並引述部分醫療社服團體反映,政府今年資助金額較往大減,金額是近年最低,甚至縮減至十年前的水平,卻要維持服務量,直接影響對長者、弱勢團體的服務質素。舉例如面向兒童的早療教育、及長者的照顧服務等,認為"教育做得不好、兒童早療、長者照顧問題惡化,後面投放成本遠較現時慳下來的成本大"。




石排灣線重新招標收11 標書 金額工期變化不大 最快下半年動工|2021-06-30 力報

 輕軌氹仔線一直被本澳市民質疑毫無作用,站點「到喉唔到肺」。政府在近年多次公開指出輕軌石排灣線將會建設,不過有關工程卻一拖再拖,連開標都要「推倒重來」,終在昨(29)日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重新公開開標。當局昨日共收到11份標書,工程造價介乎9.08億澳門元至10.8億澳門元,工期由638 工作天至760工作天。不過,有學者認為,當局重新開標的價格變化不大,建議當局不要再浪費時間,盡早落實動工。 【本報記者吳泳欣、陳嘉俊報道】

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在去(2020)年8月公開開標曾收到10份標書,當時10份標書的工程造價介乎8.96億澳門元至9.75億澳門元,工期由490工作天至820工作天,而最長施工期則為960個工作天;而石排灣線工程昨日重新開標,當局收到11份標書,工程造價介乎9.08億澳門元至10.08億澳門元,工期由638工作天至760工作天,最長施工期890工作天。不過,仔細發現,重新開標的造價卻與去年的造價相差不到一億元。

金額增加工時減少

建設辦土木工程師李漢明昨日開標後表示,經吸取了上次招標經驗,今次招標在評標標準方面作出了調整,其中「工程造價」佔 50%。「施工期」佔 30%,「施工經驗及質量」佔 20%;在重新招標的公告中亦提醒競投者要考慮到配合行車系統供應商的供應及安裝時間。另外,建設辦亦會要求未來承建商申請特許施工時段(即星期一至六晚上8時至10時),指因工程高架橋預製件的安裝吊運工序有機會影響該路段交通。

翻查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去年首次進行招標的文件,在評標標準方面,去年「工程造價」佔 45%;「施工期」佔 35%。至於「施工經驗及質量」不變,佔 20%。而最長施工期則為960個工作天。

施工期拖一年條數點計?

政府在去年曾揚言石排灣線會在去年年底動工,不過「重新招標」一事令工期拖足一年,且最後重新招標的金額卻與之前的相差不大。傳新澳門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訪問時就坦言「真的不明白政府想法」,認為政府拖了一整年才公布取消招標理由,根據去年《施政報告》,石排灣線應在去年就已經要動工。

林宇滔亦指出,政府重新招標,事實改變的只有少量金額及時間,但社會更關注的是輕軌乘搭的方便、便利的行人設施會否足夠等等;他認為,政府在建設輕軌時沒有從用家角度出發,舉例橫琴線的建設,為何不考慮澳門大學?

而重新招標令工程延遲了一年,林宇滔直言政府拖了一整年,一整年又如何計?不明白政府究竟想點,感覺上輕軌已成了「燙手山芋」,政府已經不想理會。

他強調,建設工程「愈遲起成本愈貴」,輕軌的車廂放了十年沒有用,遲了一年所有東西的折舊了一年,認為政府必須要做一個審計,究竟現時輕軌每年折舊多少錢、中間有多少成本是浪費了,由頭到尾要全面分析。他亦稱,現時沒有人知真真正正用了多少錢,將來又用了多少錢,而石排灣線正正突顯了政府求其、不聽民意。

輕軌石排灣線料下半年動工

據建設辦介紹,輕軌石排灣線全長約1.6公里,途經路氹連貫公路,石排灣圓形地及石排灣馬路。工程包括建造轉乘站,離島醫院站,石排灣站,高架橋及行人天橋。

施工地點包括蓮花圓形地,蓮花路,路氹連貫公路,樂居大馬路,石排灣馬路及博愛大馬路等部分路段。由於施工區域位於繁忙的行車道路,在本工程施工前,將與交通事務局等部門溝通協調及製定交通安排方案,以降低工程對週邊道路的交通影響。

其中石排灣站位於石排灣馬路上,南、北兩側設有出入口,並有行人天橋連接至石排灣公屋區內的行人天橋。至於離島醫院站位於路氹連貫公路上,東、西兩側設有出入口及設有行人天橋連接至離島醫院大樓入口。此外,乘客亦可透過與離島醫院站連接的轉乘站至氹仔線。

但在《 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當中,有提到輕軌石排灣線的發展,將連接現有的輕軌氹仔線,並建議在去年年底動工;而在2018年運輸工務司長長羅立文曾提到希望石排灣線在2019年初公開招標,不過最後延至2020年8月才公開開標。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