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林宇滔:公開渠網排水力做好規劃|2021-06-30 市民日報

 【本報訊】本月兩次黑色暴雨,本澳多區均出現水浸。市諮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必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批評政府一直未有向公眾清楚交代本澳渠網排水能力,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能作為衡量指標,以便公眾及上級作監督,倘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

林宇滔表示,日前黑色暴雨的雨量確實超過100毫米,瞬時雨量只比本月1日的雨量低幾毫米,雨量確實驚人,亦超出本澳很多低窪地區渠網的排洪設計。他指是次水浸地點比本月1日少,水浸程度亦較上次輕,內港北亦沒有出現嚴重水浸,反映上次政府肯定有工作做得未夠好,相信近日泵房經過調控調整,加上通渠工作,故今次水浸情況稍好,期望市政署的通渠工作能進一步做好。

他續說,本澳近期水浸均是暴雨造成,政府應因應實際情況,認真排查每個水浸原因,找到瓶頸位並作出改善。而數十年一遇的暴雨愈來愈多,必須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指現時渠網的規劃和新渠網興建由工務部門負責,市政署作為維護和更新擴容,將來建設辦升為局級部門後,問題只會更複雜,現時跨部門協作已經做得不好,希望特區政府對此設跨司統籌機制。

盡快建筷子基泵房

另外,林宇滔重申,本澳舊區地低、人多、渠網有限且複雜確是事實,但政府亦從未有勇氣交代本澳雨水系統設計的瞬時雨水承受能力,每次水浸總搬出各種理由解釋。他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為本澳雨水排放系統的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等均應以此標準作為成效衡量指標。如果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若雨量超過設計標準而出現水浸,政府就要考慮將基建標準進一步提高,也只有通過客觀的指標,有關範疇的工作才能得到可量化的改善和評價,同時才能有更科學的理據爭取社會足夠的支持,盡快落實雨水渠網基建。

對於政府日前指有決心做好渠網改造、泵房等基建工作,林宇滔指因應是次兩個水浸重災區為新橋區和鏡湖馬路,政府必須檢視和處理區內渠網有否瓶頸位,筷子基泵房亦必須盡快興建;另一嚴重地點為下環街,他指除了不同意大費周章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水池外,應盡快增設泵房,政府已經接納有關意見,期望工程盡快展開,雖然難以擔保一定能解決下環區水浸問題,但至少能作為紓緩區內水浸的重要基建。




傳協:縮教育社服資助影響深|2021-06-30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政府疫下庫房收入減少,連續兩年緊縮開支,但強調不會影響民生福利。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特別獎學金一度擬終止、非高教推行大班教育後煞停、社服資助大削減等連串事件,反映政府正減少不少教育、醫療及社服資源投放,並非當初承諾的"緊縮開支不影響民生福利投放"。

政府不應在無任何合理理據及公佈下,就"靜悄悄"刪減教育、醫療及社服資助;並提醒"教育、醫療、照顧長者及其他社服工作做得不好,後面投放成本遠較現時慳下來的成本大"。

政府早前擬終止特別獎學金,不再支援有意於世界頂尖大學或有頂尖學科大學就讀的學生,引起社會熱議,政府後發出新聞稿解畫,特別獎學金的發放單位,由澳基會歸口管理至學生福利基金,並將於短期公佈新一輪資助計劃,才平息事件。

林宇滔表示,綜合多方消息,若沒有社會高度關注,政府已落實終止特別獎學金的計劃,政府新聞稿承諾續實施特別獎學金計劃,相信是"臨時轉軚"。又指政府早前整合所有公共實體的各項升大獎、助學金計劃後,獎、助學金資助名額明顯減少,如特別助學金名額由五百多個減至三百五十個,可見教育資助有所減少,影響準備升學學生,但政府卻從未解釋刪減資助名額的原因。

林宇滔表示,過去多年,非高教教育一直推行小班教育,當局雖容許每班人數由廿五至三十五人,但以廿五人一班學校獲得的人均資助最高。但教局今年一月突然要求所有非高等教育學校,由幼一、小一、初一及高一班的收生人數向每班三十五人"靠攏",逼使每班收生由廿五人直接增至三十五人"大班"教學,變相每名學生資助金額相對減少。

林宇滔並引述部分醫療社服團體反映,政府今年資助金額較往大減,金額是近年最低,甚至縮減至十年前的水平,卻要維持服務量,直接影響對長者、弱勢團體的服務質素。舉例如面向兒童的早療教育、及長者的照顧服務等,認為"教育做得不好、兒童早療、長者照顧問題惡化,後面投放成本遠較現時慳下來的成本大"。




石排灣線重新招標收11 標書 金額工期變化不大 最快下半年動工|2021-06-30 力報

 輕軌氹仔線一直被本澳市民質疑毫無作用,站點「到喉唔到肺」。政府在近年多次公開指出輕軌石排灣線將會建設,不過有關工程卻一拖再拖,連開標都要「推倒重來」,終在昨(29)日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重新公開開標。當局昨日共收到11份標書,工程造價介乎9.08億澳門元至10.8億澳門元,工期由638 工作天至760工作天。不過,有學者認為,當局重新開標的價格變化不大,建議當局不要再浪費時間,盡早落實動工。 【本報記者吳泳欣、陳嘉俊報道】

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在去(2020)年8月公開開標曾收到10份標書,當時10份標書的工程造價介乎8.96億澳門元至9.75億澳門元,工期由490工作天至820工作天,而最長施工期則為960個工作天;而石排灣線工程昨日重新開標,當局收到11份標書,工程造價介乎9.08億澳門元至10.08億澳門元,工期由638工作天至760工作天,最長施工期890工作天。不過,仔細發現,重新開標的造價卻與去年的造價相差不到一億元。

金額增加工時減少

建設辦土木工程師李漢明昨日開標後表示,經吸取了上次招標經驗,今次招標在評標標準方面作出了調整,其中「工程造價」佔 50%。「施工期」佔 30%,「施工經驗及質量」佔 20%;在重新招標的公告中亦提醒競投者要考慮到配合行車系統供應商的供應及安裝時間。另外,建設辦亦會要求未來承建商申請特許施工時段(即星期一至六晚上8時至10時),指因工程高架橋預製件的安裝吊運工序有機會影響該路段交通。

翻查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去年首次進行招標的文件,在評標標準方面,去年「工程造價」佔 45%;「施工期」佔 35%。至於「施工經驗及質量」不變,佔 20%。而最長施工期則為960個工作天。

施工期拖一年條數點計?

政府在去年曾揚言石排灣線會在去年年底動工,不過「重新招標」一事令工期拖足一年,且最後重新招標的金額卻與之前的相差不大。傳新澳門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訪問時就坦言「真的不明白政府想法」,認為政府拖了一整年才公布取消招標理由,根據去年《施政報告》,石排灣線應在去年就已經要動工。

林宇滔亦指出,政府重新招標,事實改變的只有少量金額及時間,但社會更關注的是輕軌乘搭的方便、便利的行人設施會否足夠等等;他認為,政府在建設輕軌時沒有從用家角度出發,舉例橫琴線的建設,為何不考慮澳門大學?

而重新招標令工程延遲了一年,林宇滔直言政府拖了一整年,一整年又如何計?不明白政府究竟想點,感覺上輕軌已成了「燙手山芋」,政府已經不想理會。

他強調,建設工程「愈遲起成本愈貴」,輕軌的車廂放了十年沒有用,遲了一年所有東西的折舊了一年,認為政府必須要做一個審計,究竟現時輕軌每年折舊多少錢、中間有多少成本是浪費了,由頭到尾要全面分析。他亦稱,現時沒有人知真真正正用了多少錢,將來又用了多少錢,而石排灣線正正突顯了政府求其、不聽民意。

輕軌石排灣線料下半年動工

據建設辦介紹,輕軌石排灣線全長約1.6公里,途經路氹連貫公路,石排灣圓形地及石排灣馬路。工程包括建造轉乘站,離島醫院站,石排灣站,高架橋及行人天橋。

施工地點包括蓮花圓形地,蓮花路,路氹連貫公路,樂居大馬路,石排灣馬路及博愛大馬路等部分路段。由於施工區域位於繁忙的行車道路,在本工程施工前,將與交通事務局等部門溝通協調及製定交通安排方案,以降低工程對週邊道路的交通影響。

其中石排灣站位於石排灣馬路上,南、北兩側設有出入口,並有行人天橋連接至石排灣公屋區內的行人天橋。至於離島醫院站位於路氹連貫公路上,東、西兩側設有出入口及設有行人天橋連接至離島醫院大樓入口。此外,乘客亦可透過與離島醫院站連接的轉乘站至氹仔線。

但在《 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當中,有提到輕軌石排灣線的發展,將連接現有的輕軌氹仔線,並建議在去年年底動工;而在2018年運輸工務司長長羅立文曾提到希望石排灣線在2019年初公開招標,不過最後延至2020年8月才公開開標。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空中走廊效益受質疑|2021-06-28 捷報

 耗資3.4億元的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上周六正式啟用,但空中走廊設計走樣,原規劃自動步行系統和綠廊設計不見踪影,淪為普通行人天橋,居民評價譭譽參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政府交通整治欠整體規劃,部分交通基建又不按計劃開展,當初政府計劃沿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孫逸仙博士大馬路氹仔北(TN)地段及澳門運動場一帶建造空中步行綠廊,以構建氹仔市區舒適的慢行交通環境。但現在則為「慳錢」而「起啲唔起啲」,令區內空中走廊建造斷開「一節節」,事倍但工半之餘,效益下降。交通問題必須要有預先規劃、及時落實,他促請政府制訂詳細規劃時,應制訂完整交通規劃,並透明化讓社會監督當局有否按計劃落實執行交通規劃。

坊間以「天價」來形容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林宇滔相信,並非天橋本身造價貴,而是當局在開展工程時都沒有整體規劃,政府又喜歡逐個環節批給工程,令工程造價貴工期長。天橋本身建造費用並不多,工程最貴的部分是天橋地下的管線遷移,也是導致基建工程工期長、建造時出現混亂的主要原因。「可能起條天橋半年乜都攪掂,但地下管線就攪來攪去搬嚟搬去。」過去奧林匹克園形地建設進度慢,亦是相關原因。此外,將工期和工程對居民影響減至最低從來不是政府優先選項,當局只重視工程方便度,是官員思維問題。

多車就刪班馬路起天橋思維錯誤

過去有不少駕駛者反映該路段過多斑馬線,是造成區內交通擠塞原兇,現空中走廊啟用,沿途斑馬線全被取消,不少居民都感到不便。林宇滔不認同當局「多車就刪班馬路起天橋」的整治交通思維,是否起天橋或刪斑馬線,應視乎該區是方便行人,抑或是方便車輛通行的規劃定位。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方便居民由濠庭都會直達運動場輕軌車站,但對純粹只是橫過基馬拉斯大馬路的居民來說,則會覺得較為不方便,儘管有無障礙設施,但已影響了行人。

造空中步行綠廊「起啲唔起啲」變四不像

林宇滔表示,他認同長遠澳門應建設一些便利、全天候的步行設施,但批評政府除了交通整治欠整體規劃,部分交通基建設施規劃了又不按計劃開展,「起啲唔起啲」,2012年交通局與土務局在介紹氹仔步行設施的優化工作和其他設施的建設進度時,便計劃參考望德聖母灣大馬路步行系統的成功經驗,計劃沿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孫逸仙博士大馬路氹仔北(TN)地段及澳門運動場一帶建造空中步行綠廊,以構建氹仔市區舒適的慢行交通環境。其中,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步道,跨越布拉干薩街、成都街、哥英布拉街、南京街等四個路口,並考慮設置自動步行運輸帶,串連現有路網及未來路網建設後,將與柯維納交通樞紐、氹仔舊城區、氹仔北區住宅群、湖畔大廈以及相關輕軌站點,組成暢達、方便,能連接輕軌及巴士公交工具的慢行網絡,在改善市民大眾過路安全。

他指出,時至今日,政府為了節省工時和建設費用,空中走廊沒有了自動步行系統、綠廊、單車徑等設計,氹北空中步行綠廊也被擱置,整條空中走廊變成「一節節」,效益不高,「唔三唔四」。他又舉例,10多年前政府計劃在林茂塘建空中走廊,但一直以來都沒有落實,現在再推行,區內已高樓林立,環境改變,再難實現。「交通問題唔係可以小修小補」,必須要有預先規劃、及時落實。城規法已生效多年,總規亦將於今年底出台,接下來政府將制訂各區詳細規劃,而在各區詳細規劃出台前,理論上政府應制訂各項專項規劃,包括交通、文化、綠化、環保、社區設施等專項規劃,他期望有了相關規劃後,社會可以督促政府落實相關規劃。

促盡快對舊有行人天橋作重新規劃整改

此外,根據資料,本澳目前約有40條行人天橋,均安裝有上行扶手電梯或升降機,方便市民使用。但目前僅有24條行人天橋有安裝升降機方便行動不便或輪椅者使用。其中,提督馬路與美副將大馬路交界的舊麗都行人天橋就曾發生多宗涉及長者使用的意外,林宇滔表示,他就曾上述問題去信市政署,促請署方詳細調查意外成因及對外公佈,並認真檢視該天橋扶手電梯運作及設計上是否有高危因素,作出即時改善。本澳現時有很多行人天橋屬臨時性,包括麗都、提督馬路、關閘工人球場對開行人天橋,使用多年仍處於臨時天橋,極早盡快作出重新規劃和改善,他認為,長遠而言,當局有必要及早為本澳所有行人天橋加裝升降機,更配合老年化社會的需求,落實無障礙通行環境。

林宇滔又提到,現時本澳天橋建造由工務局規劃,建造則由工務局或建設辦負責,市政署管理,未來建設辦將升格為建設局,他形容很混亂,規劃和建造肯定不會比現在好。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暴雨警告應服務社會有預警性 學校惡劣天氣安排應加強宣傳|2021-06-25 訊報 宇論滔滔

 氣象局於周二(22日)早上七時五十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訊號,教青局隨即宣布小、幼及特殊教育全日停課,中學上午停課,由於發布時間已臨近上課時間,導致不少家長及學生"亂晒籠",市區交通大擠塞,被家長改編的歌詞"來回學校又折返房間"更被廣泛傳唱,大批家長批評氣象局失職,甚至質疑只是"望住窗"發警告,完全沒有預警功能!正所謂"好事成雙",翌日上學時間再有暴雨,氣象局明顯汲取經驗,早在七點十分就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訊號,雖然仍有零星投訴指連續兩日紅雨影響學生考試,但社會普遍認同安排。惟事有湊巧,周四早上再遇暴雨天氣,幸好雨勢高峰時段在六時左右,七點半後的上課高峰時段雨勢已減,氣象局沒有發出紅雨,只維持黃雨訊號,中小幼繼續上課,但家長們明顯汲取前日教訓提早出門,市面交通雖擠塞,但混亂情況較首日大減。

黃紅黑暴雨兼具預報實測根據本澳的暴雨訊號定義,當局"預測澳門特區廣泛地區一小時降雨量將達到約二十、五十、八十毫米,或澳門特區廣泛地區在過去一小時降雨量已達到二十、五十、八十毫米,且預料雨勢持續"則會相應發出黃色、紅色、黑色暴雨警告訊號。

事後回顧這三天的暴雨訊號,從技術上,首天七點十分已發黃雨,當時各站均未有雨量紀錄,直到七點三十分鴨涌河站在錄得黃雨雨量(廿三毫米),直到七點五十分鴨涌河站錄得五十三點八毫米雨量,氣象局亦即時發出紅雨;值得留意,七點五十分掛紅雨當刻,僅有鴨涌河達紅雨,除大炮台達黃雨,其餘都未達任何暴雨標準,路環兩站甚至僅錄得零點二毫米雨量;最終鴨涌河在八點二十分錄得七十一點四毫米的雨量,但其餘站點都未達紅雨。

單純技術考量不符社會實況總括而言,當日的黃雨有一定預警性,但紅雨就是達標即發,技術上都是準確,但肯定沒有預警性,加上時間是上學高峰,自然造成社會混亂、家長罵聲四起;值得反思的是,第二日(周三)暴雨天氣,黃雨六時四十分已發出,紅雨則在七點十分已發出,當時僅得路環及九澳站分別錄得九點六及六點六毫米雨量,其餘站點雨量均不超過一毫米,直到七點半海事博物館站(廿二點二毫米)才達黃雨,直到八點五十分該站才達高峰雨量四十四點二毫米,當日雨量較平均,除大炮台有四十一點八毫米外,外港、路環、東亞運站都錄得逾三十毫米的雨量。當日警告明顯有足夠的預警性,市面雖有雨天必現的交通擠塞,但因已及早通知停課,秩序大致正常;但遺憾的是,如果純以技術判斷,當日九站雨量都未達紅雨,其實算是虛報。

吊詭的是,周四本澳早上連續第三日受暴雨影響,黃雨早在五點四十五分已發出,六點零五分東亞運已達黃雨,六點四十五分大潭山及東亞運站,分別錄得四十六點八及四十點二毫米的雨量,大潭山峰值甚至較周三紅雨更高,若當時氣象局發出紅雨訊號,澳門將連續三日因紅雨而停課,但相信氣象局預計雨量將會逐步放緩,故只是一直維持黃雨,且到七點半上課高峰期,各站雨量已較黃雨更低,但氣象局仍一直維持黃雨。

首天"準確"惹批評 翌日"虛報"獲認同單從事後孔明技術分析和社會評價,首天紅雨雖然符合發放標準,但因沒有預警性,且正值上課高峰,交通自然癱瘓,社會一片罵聲!相反,第二日雨量雖逾四十毫米,未達紅雨標準,但雨量峰值預計在八點,且多區雨量平均,氣象局早在七點十分發出紅雨警告,普遍被認同有足夠預警性,市面交通秩序亦相對良好,只是技術上確屬虛報。至於第三天高峰雨量較第二天高,但卻沒發出紅雨,相信是考慮峰值雨量已在六點四十五分出現,且雨量趨減,加上大家在前車之鑑下提早出門,質疑氣象局不發紅雨的聲音相對較小,在技術上當天的預報亦是準確的。

客觀而言,相對颱風、風暴潮等較可易預計的氣象預測,定時定量預測暴雨至今仍是世界難題。因就算雷達顯示有大雨區趨近,雨雲帶可能過門而不下雨,暴雨警告食詐糊更是各地氣象部門的普遍經驗。

事實上,香港天文台曾事後驗證自己二0一一年的暴雨預測結果,發現未來半小時準確率只有七成六,未來兩小時準確率更會大跌至四成,即連"五五波"也不到。故氣象界一直形容,預測暴雨等同"擲公字",考慮澳門面積僅三十二點九平方公里,遠較珠海、香港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積細小,要準確預測暴雨,除要估中"公字"(即雨區抵達時下不下雨)外,還要確保硬幣(即下雨區)擲中澳門。

暴雨分級利大如何服務社會值反思因此,氣象界也有意見認為,暴雨警告不應分級、停課安排應由教育部門自行缺定而非機械與暴雨訊號掛?等,單從技術觀點有其道理。但當考慮社會實際運作,筆者仍然覺得暴雨訊號分級,以及將過去只發佈給政府民防部門的二十毫米預警(即現在黃雨)同步向公眾發佈是更合適和有助政府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筆者一直認同香港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對其氣象人生的總結:氣象預報應以科學為基礎、服務人為目的、以人的安全為第一考量。坦白講,氣象局的任何決定,都無法滿足所有人,但只要氣象部門能夠不斷提升技術,完善相關氣象預告的標準,再加上明白社會對氣象預報的期望,定必能夠摸索出一套適合本澳、又符合科學基礎和以服務為目的,保障市民安全為第一考量的氣象警告發佈模式。

再者,全球?化導致的極端天氣越趨常化,惡劣天氣預報的磨擦必然會越來越多,以這幾天的經驗來說,氣象部門實在有必要在早上上學高峰期時,更果斷提前作出決定,確保暴雨警告具有預報性,平衡其對社會運作的影響,才能符合公眾的期望。當然公眾也要理解,礙於目前技術限制,當繁忙時段要提前作出警告決定,虛報機率也會大增,公眾對此也應有包容之心。筆者相信,只要氣象部門與公眾對此能有共識,今後的氣象警告發佈定必可以不失科學,又能更好服務社會。

學生氣象數據網抵讚官應開放大數據當然,氣象局也應該系統公佈所有氣象紀錄的大數據,並提供方便的查詢方式,以便公眾客觀檢視氣象局的預測水平提升或退步,以及作持續檢討。筆者在此必須鳴謝"培正天文氣象學社"同學們的努力,該網站定時在氣象局官網擷取數據並作系統式記錄,也提供方便和可視化的查詢,筆者本文的所有數據也是多得同學們的努力,真的是後生可畏,由於網站至今只能翻查近年的氣象紀錄,氣象局有責任開放原數據供公眾查詢之餘,也可方便同學更多創意的應用。

此外,現時學校運作指南"熱帶氣旋、暴雨及特殊天氣情況停課時學校應關注的事項"其實已有明確規定,例如黃色暴雨警告訊號於早上發出為減低學生出行所受的影響,家長或學生可因應天氣狀況自行判斷及調整出門時間,學校應酌情處理,不應視為遲到或缺勤,並調整或補回倘有的評核時間,請家長為子女在上學出行時安排合適的雨具和帶備替換衣物。據筆者了解,即使學生沒有替換衣物,學校也會盡量提供,或不開冷氣以風筒及吹風機為學生吹乾衣物,家長實不用擔心。

落實指引減家長自主壓力保學生安全倘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訊號發出而停課,學校須保持正常運作,期間校園一直開放,不應要求已返抵學校的學生折返或留校後勸回,並須安排人員照顧,以及為學生安排適當的教育活動。家長也可待安全或放學時間接回子女,不用急於在惡劣天氣下接回學生。

筆者認為,再完善的惡劣天氣警告,都不能顧及所有不同狀況的市民,即使有沒有紅雨,家長都要協助子女判斷當時是否合適上學時機,而只要上述惡劣天氣指引得到有效執行,家長也更可無顧慮的按實況作判斷。當然,社交媒體流傳有家長指學校並未遵守上述指引,但客觀而言,據筆者多方了解,大多數的學校都有按教青局指引行事,如有學校不遵守,家長應該作出投訴,教青局也應主動巡查,確保指引確切執行。

長遠應推校巴減交通壓力當然,長遠而言,筆者一直倡議教青局及交通局應跨部門做好校巴服務,並應以區域校巴的方式,某居住區到某學校區的高效方式運作,這不單可大大減輕繁忙時間的交通壓力,當校巴能夠取代私人車輛成為跨區學生上課主要交通工具時,就更能有條件為校巴上落車位置設置更完整的擋雨設施,實現多贏局面。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