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林宇滔倡訂推動環保車明確路線圖 2022-08-12|市民日報

 

林宇滔倡訂推動環保車明確路線圖


  【本報訊】議員林宇滔在議程前發言時關注本澳電動車路線圖及相關配套、私人車位安裝充電設施議題。建議政府制訂本澳推動電動車等環保車輛的明確路線圖及落實相關配套,更要推出實質便利措施協助私人車位安裝充電設施,更要針對「份額制」車位安裝充電設施的障礙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從源頭做好推動燃油車改用電動車的配套。更應立即全面檢視現行電動車充電的收費標準,制訂具吸引力的定價機制,推動燃油車主改用電動車。

  林宇滔提到本澳電價較周邊地區稍高,但電動車充電費用尤其是繁忙時段和快充的費用為粵港澳3地最貴,快充成本甚至接近現時高油價下的燃油車,而公共充電收費的繁忙及非繁忙時間與公共停車場的繁忙時間標準不一,政府又未有在事前向社會交代公共充電訂價標準、原則和收費時間表,有關措施不但大大降低居民選擇電動車的意欲,更與「綠色出行」政策背道而馳。

  當局雖有《私人停車場加裝電動車充電設施申請指引》,但據電動車主反映,指引要求「份額制」停車位安裝充電樁前,須按《民法典》取得停車場三分之二業權人同意,相關要求根本難以做到,等同令主流的「份額制」大廈業主無法在車位上安裝充電樁,而獨立業權的車位亦面對同樣難題。他早於去年5月去信廉署,要求就上述指引的不合理要求進行調查並公開調查結果,但調查至今仍未有進展。

  因應電動車的普及,全球各地都有清晰的推動電動車的路線圖,並由政府主導電動車的充電配套、稅務優惠及具競爭力的充電費用,期望更多燃油車使用者改用電動車。譬如港府於2021年制訂《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目標於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在2020年更推出20億元預算的「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致力在3年內涵蓋約6萬個私人停車位。

六一八控疫結果強差人意若屬小瑕疵乃自欺欺人|2022-08-12 訊報 宇論滔滔

    行政長官賀一誠本月九日出席立法會接受議員提問,而近日社會引起爭議和最關注的,莫過於「第二個百億」抗疫經援措施具體為何?以及有團體建議向外僱發放三千元消費卡的建議。正如筆者早前公開信所指出,政府之前援助安排的不公平,以及受惠人群甚至較二零二零年疫情之初更少,早已引起社會強烈不滿,故普惠政策根本沒條件、也不應該覆蓋至外僱,否則勢必引發更大的社會矛盾和衝突。

經援不公加擠牙膏挑起社會矛盾衝突

    筆者認為,社會確實急需政府經援和普惠措施去渡過澳門回歸以來最差的經濟環境,政府亦有責任聆聽社會意見,使經援普惠措施更公平回應各方不同的訴求,但特區政府一直以「擠牙膏」形式公佈各項經援及普惠詳情,加上未有認真聆聽和回應公眾意見,社會因此已累積大量不滿情緒,故現階段絕不應向外僱發放消費券。再者,為避免不滿情緒持續蔓延,特區政府應盡快向社會清楚交代整個普惠政策詳情,認真聆聽社會意見,以及避免社會進一步分化。

    賀一誠在答問大會也明確回應指:「第二個百億元」在七月十六日政府發佈的疫情過程報告中已清晰說明方向,定義為「普惠」、「澳門居民」。強調只是針對澳門居民,「外僱肯定冇,白紙黑字寫得清楚。」社團及個人都可發表不同意見,政府均會聆聽,但不是全部接納,希望社會給予政府時間,落實第一個百億元後抓緊做第二個百億元。

    賀的回應,基本上釋除公眾對政府會派三千元消費券予外僱的擔心,但筆者即時也收到反映,認為經財司李偉農當日在立法會上強調普惠目標是給在澳門的本地居民,賀今次回應是否「倒退」?但我相信特首今次主要回應普惠會否派給外僱的問題,相信政府仍會按原承諾,將普惠分享給在澳門居民。

    雖然賀在回答其他議員提問中,認為援助方案公佈沒有「擠牙膏」,但當局至今仍未就「第二個百億元」具體內容向社會介紹,社會自然會有眾多疑問和矛盾不斷產生。

控疫失敗應檢討調查問責避重複犯錯

    特區政府今波618疫情的控疫結果可謂強差人意,包括錯過疫情頭三周控疫黃金期才實施「相對靜止」措施、紅碼區管理及核檢安排混亂,以及巴黎人醫觀酒店閉環大量員工確診導致完成隔離人士感染並返回社區等。

    更重要的是,政府根本未有按之前已對外公佈的《應對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處置預案》進行控疫工作,經常以「動態研判」為由,不斷自創「相對靜止」、「清零期」、「鞏固期」、「穩定期」等新字眼和標準,做法令整體控疫成效大打折扣,也讓社會難以配合、無所適從,更令控疫清零時間拖長至四十多天。然而,至今亦未見當局會作全面檢討、調查、總結和問責。因應政府在618疫情的控疫結果備受社會批評,政府應摒棄今波疫情「動態研判」、見步行步、缺乏全面考量的控疫思維,認真汲取教訓,制定並公佈真正與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下簡稱「第九版」)有效接軌、具可操作性和符合本澳實際的精準防疫方案,明確本澳不同疫情階段的具體定義和相應防疫措施。

參考內地新版控疫在地化減經濟通關衝擊

    為此,筆者當日向賀提問,會否因應內地控疫方案同步更新本澳控疫方案,確保本澳未來的控疫不單精準、高效,更與內地同步對接,將今後疫情對通關及本澳經濟的影響減到最低,以及會否對各種控疫問題進行全面調查、檢討,及公開交代解決方案,以及對官員失責及決策失誤問責,避免下波疫情再現同樣問題?

    賀回應時雖承認抗疫工作是有不足、有小瑕疵,已即時糾正,更以前線好辛苦、司法官都參加前線工作,以及事事問責無人願做閉環酒店等作回應,未有正面回應檢討、總結、調查以及提出解決方案避免問題重覆出現和問責部分。賀甚至反問筆者可提出向誰問責,政府會去調查,只可惜答問不設追問環節,筆者難以追問。

    筆者雖同意,任何抗疫工作不可能完美,檢討、總結、調查和問責的目的,也絕非簡單找人孭鑊落台,更重要是查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和避免重覆犯錯。筆者必須指出,如果將六一八疫情強差人意的抗疫結果只歸結於小瑕疵,這是難以令受今波疫情影響嚴重的市民、商戶和社會各界所接受,甚至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相信日後社會自有公論,但關鍵是代表政府根本沒有全面檢討今波疫情的真正問題,避免在下波疫情再犯同樣的錯誤,再者避免重覆犯錯,也是賀上任之初自己提出的官員要求,不面對和檢討問題,如何避免重覆犯錯?

第九版高風險「七加三」可變低風險通關

    就為何錯過頭三周的控疫黃金期才實施「相對靜止」,賀表示,很多遊客及核檢人手未配套等都是原因。但每波疫情初,遊客都會在疫情初段接受核檢下離開,且筆者也在疫情初早已提出,要找國家隊協助進行全民核檢,而社會和筆者的質疑都是,特首在六月廿三日召開記招聲稱疫情在「十四天內可防可控」,但及後社區傳染源仍多日維持近百情況下,政府為何仍堅持賭場、地盤運作,要第四周才正式停工停運實施「相對靜止」?很明顯,政府對疫情是出現錯判,這些都是政府未有真正交代的。

    再者,筆者要求政府參考「第九版」的控疫方案,制定符合本澳實際、又與內地同步更新對接的澳門控疫方案,讓社會及早知悉和配合安排,也可盡量減少控疫對通關和經濟的影響。

    賀則反問筆者:「是否一定要完全與第九版方案接軌?內地第九版方案是甚麼?高風險完成後七加三才進入中風險,再要七加三才進入低風險,再七加三才進入風險地區,再七加三才能通關」,「且內地高風險地區是足不出戶的,澳門市民會否接受?」他認為澳門是一國兩制,他們對我們的數據和防疫措施評估認為可以,在八月三日已經開關。

    筆者同意,本澳確實難以照搬內地「第九版」,包括足不出戶等安排,因為澳門環境法律不同,要完全禁止所有居民必要的離家權利確實難以做到,再者政府也無能力和組織力完全負責所有居民的日常生活,但今波疫情我們實施七加五的「相對靜止」,儘管筆者批評執行上未有尊重部分居民的權利,但由於大部分居民的配合,確實發揮到阻斷社區傳染源的效果。政府不能否認,如果能夠早一星期或兩星期實施「相對靜止」,六一八疫情真的有望在兩三周內結束。

調查問責避免重複犯錯非洪水猛獸

    再者根據「第九版」的規定,高風險地區七日社區無新增陽性及經一輪全民核檢陰性、再過三天無陽性就可直接變成低風險地區,中風險地區七日無新增陽性及經一輪全民核檢陰性就可變低風險地區,就可與其他地區恢復人員往來。其實澳門今波疫情在八月三日開關,就是根據「第九版」高風險變低風險的規定,故由澳門社區清零到通關,澳門實際上是「七加四天」。故筆者不明白特首所謂連續四次「七加三」才能通關的要求,是官員通報錯誤,還是口誤?

    又如,巴黎人醫觀隔離酒店是次所出現的漏洞,不但對相關隔離人士造成影響,亦對社區構成風險,這不是一句「 小瑕疵 」就能把問題蓋掉,當中必定是整個監管、操作等環節出現了問題才會發生,這都是有檢討調查的必要。

    不諱言,筆者對賀的回應是失望的,因為特區政府根本未有正面面對過問題,沒有認真檢視過在整個防疫過程中的錯漏。筆者希望的是政府能就是次疫情作全面檢討、總結和調查,這些工作的主動權都在政府;一個負責任、想社會持續進步的領導人和政府,絕對要有責任、有胸襟承認錯誤,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和避免重複犯錯!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林宇滔籲廉署建機制監管部門改善 2022-08-08|市民日報

 

林宇滔籲廉署建機制監管部門改善


  【本報訊】特區政府本月3日刊登《2021澳門廉政公署工作報告》。立法議員林宇滔認為,當中公共行政申訴進度緩慢,有部分反映經數年時間但仍無回覆。與此同時,經廉署調查部分部門有改善,但依然有部門「意見接受態度照舊」,未有針對問題進行實際改善,他建議廉署建立系統機制,加強有關方面的監管檢視。

  林宇滔表示,他過去都會通過廉署要求跟進不同方面的事項,確實每年有一定行政申訴案件涉及到他反映的問題。他認為廉署本身的職責主要是反貪及公共行政申訴;反貪方面,廉署一直嚴厲打擊涉貪行為。林宇滔強調行政申訴亦同樣重要,他一直都有運用行政申訴方式反映各方面的問題,包括於2021年5月出信反映私人車位裝充電樁的程序問題、反映政府之間無協調溝通、無真正落實一些推動電動車政策,以至早幾年就牛皮廠價金都有出信,但至今仍未收到回覆。

  未充分發揮主動偵查角色

  他續指,一直認同廉署可以發揮行政申訴調查的重要角色,如最近的「電梯法」和已出台8月生效的《防火安全規章》,電梯制度就是因為他之前出信到廉署反映現時自然登記制度錯漏百出,而且由2002年稱要強制電梯年檢至今仍未生效,通過廉署令到政府推出有關立法及更改法律。但同時都認為,廉署始終未能做到所有的反映調查都能夠及時有效公布,令他比較失望,當然,明白不同的申訴、個案難易程度有別,但「牛皮廠」、「電動車充電樁」這些問題至今依然未有回覆,希望廉署盡快公布結果,而且有關反映都是公開反映,希望都收到公開的回覆。

  關於個案性的問題,林宇滔指出:現時廉署、審計署都有一些「回頭看」清單、定期跟進的工作,很多問題可能經廉署調查後能夠證實,有部門的確會有改善,但更多的部門只是「虛認」,並無就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和改變,「意見接受態度照舊」,他建議廉署、審計署針對「回頭看」、重新跟進建立系統機制,加強有關方面的監管檢視。

  林宇滔稱,整體感覺廉署處理回應工作上,未能發揮主動偵查角色,當然同意具名檢舉能夠讓廉署更好去調查,但一般居民或會受到各原因壓力而無法具名檢舉。他認為廉署可否能夠更主動就一些社會可見的問題作出調查?再不是永遠待有人反映意見才去追查,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善進步空間。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林宇滔:總結經驗訂快狠準抗疫預案 2022-08-05|市民日報

 

林宇滔:總結經驗訂快狠準抗疫預案


  【本報訊】山旮旯俱樂部時事討論節目《濠江開講》昨以「疫後大挑戰 你準備好未?」為題,邀請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會長陳德勝、立法議員林宇滔分享討論。林宇滔回顧本澳3波疫情,指出特區政府順利度過前兩波後,認為一切「可防可控」,但實際上除了最拿手的全民核檢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如理想,希望政府重新檢視,痛定思痛制訂可行又與內地能夠相配合的快狠準方案,才能重拾社會的團結和信心。

  政府訊息混亂市民無所適從

  陳德勝表示,由於政府在今波疫情的預計和準備不足,導致後面的時間攤得好長,尤其政府在疫情新聞發布會給予市民的訊息讓他很感慨,疫情近3年,領導班子亦具有一定經驗,但發布的訊息卻朝令夕改,令市民無所適從,不信任其管治;且不同層級人員公布的內容不時亦有差別,難免令人認為各層級無做好協調工作。他指出:今次疫情傳播力較強,但毒性較弱,多輪全民核檢後控制,但假若未來遇到毒性較強的病毒,政府又有何準備?醫療系統等等各方面是否有足夠準備?

  林宇滔回顧本澳抗疫歷程指出:本澳由最開始2020年初被稱作「抗疫模範生」,去到第一波疫情,當時無那麼多方法,連全民核檢都未有,而且又對病毒不了解,大家都人心惶惶,全靠全民配合又好運氣,正好假期市民都不出外。政府並實施賭場停運、派口罩,就像全世界的口罩都被澳門買光一樣,確實令市民安心。到第二波疫情,涉及醫觀酒店員工的問題,當然員工不戴口罩是個人操守問題,但同樣是管理問題,最後疫情都順利受控,經過兩波疫情輕鬆受控似乎政府開始對自己太有信心。

  到今波疫情,由6月18日有外僱因發燒求醫而發現確診,當日下午6時第一個十混一樣本至6月19日凌晨才發出第一條新聞稿,之後直至早上8時才開記者會,唯一較快就是6月19日中午啟動第一輪全民核檢。由第二波疫情爆發開始,全民核檢經過多次實施後變成特區政府最拿手的一招,但他認為今波疫情前後共14輪全民核檢中,頭7輪、10輪是浪費的,並非做全民核檢浪費,而是根本無配合「相對靜止」措施而浪費了頭3周,當時不斷做全民核檢予人感覺就是為做而做,卻非為清零。

  他續指,今波疫情期間要求賭場員工做核檢,但在實行時才發現人多混亂又臨時殺停,可見整個防疫沒有整體目標,沒有因應實際結果而去改善,而且過程中政府很多實際操作問題挑起民間不少無謂矛盾。他直言,今次抗疫不是靠政府,而是靠全民配合,政府很多控疫政策雖不能說一無是處,尤其做全民核檢就「最叻」,但很多其他政策不夠快,不夠科學,充滿矛盾,甚至希望市民配合的同時引起很多族群之間的矛盾,何解?就是因為政府做得差,整體來說要汲取的教訓就是不要輕敵!

  向受影響僱員商戶提供補貼

  與此同時,因為6月23日特首召開記者會稱「可防可控」,且於當日起才禁堂食,以及美容院、健身中心停止營業,但九成五食肆已經在6月19日停止堂食,實際上他們都停足40日。不過在援助措施上,被要求停運、有限制營運的商戶竟與其他商戶一樣,就如去年因為紅黃碼區很多人停工停業,商舖無法營運時已要求政府設立機制,針對受影響的人士及行業予以一定數額津貼,但這些機制至今仍然欠奉,無疑令人失望。他希望政府重新檢視,痛定思痛制訂可行又與內地相配合的快狠準方案,才能重拾社會團結和信心。

檢討今波疫情錯失交代改善方案 快狠準防控未來疫情減經濟衝擊|2022-08-05 訊報 宇論滔滔

    特區《公報》於八月一日刊登第139/2022號行政長官批示,命令解除第102/2022號行政長官批示所採取的防疫措施,意即食肆可於八月二日零時起恢復堂食,以及電影院、按摩院、美容院、健身院等場所可恢復營運,但入場人士需要持三天內核酸採樣證明,正式意味著本澳今波新冠疫情自八月二日零時起進入為期六天的「穩定期」,至今已連續十二日未有錄得社區陽性個案,「鞏固期」內進行的全民核酸檢測和多輪重點區域、人群核檢亦未再發現陽性個案,意味著社區已基本清零。

八月二日應進「正常期」非「穩定期」

    今波疫情至今已經歷逾個半月,自六月十八日起歷經長達三周的社區持續感染無法遏止、前後十二天的相對靜止期和「七加三」天的「鞏固期」,以及十四輪的全民核檢後,澳門已連續十二日社區陽性個案清零。必須指出,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下簡稱「第九版」)規定,連續七天無新增感染者,且於第七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中風險區;再連續三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即社會基本恢復正常,且可與內地各地區正常人員往來,即可通關等,方案亦無要求堂食、離家工作人群等要定時接受核檢。

然而,特區政府並非參照「第九版」規定,於八月二日零時將社會復常,而是「創作出」暫訂一周的「穩定期」。當局在八月一日的疫情記招上表示,若六日「穩定期」沒有特別情況,本澳將在八月七日進入「常態化防疫」階段,屆時不再要求居民堂食做核檢或離家工作人群三天一檢,但會根據不同行業、崗位的風險判斷,要求高危人群作定期核檢,具體安排或與今波疫情前常態化防疫安排會有不同。

動態清零要避過度防疫損經濟民生

    筆者必須指出,按照「第九版」規定,本澳已正式社區清零及成為低風險地區,根本無必要推行六日的「穩定期」及要求外出工作、進入食肆及娛樂場所的人士持有三天核酸採樣,因為若社區有感染源,這些措施也根本無法遏止社區傳播,完全屬內地「第九版」正嚴厲打擊的「一刀切」、「層層加碼」的過度防疫舉措。

回顧今波疫情,筆者認為有以下問題需要針對處理。首先,由於今波疫情源頭仍未查清,如何通過病毒基因排序等手段盡量溯源,並針對性作出防範和應對,並因此更新高風險人群如醫護、冷鏈、發燒人士等的核檢安排(今波疫情是發燒人士檢測發現的),避免同類情況再為澳門帶來新一波疫情,才是常態化防疫的核心關鍵。

核檢應全聘澳人 調查控疫失誤向公眾交代

    第二,今波疫情進行十四輪全民核檢,加上多輪重點人群核檢,政府亦已就常態化核檢安排交由不同機構進行,考慮到勞工局之前的招聘數據充分表明,本澳核檢採樣、化驗人手,以及核檢站輸入資料、保安及清潔等人資供應充足,當局必須全面公開三間核檢機構承批合同的全部內容,以及交代如何確保所有核檢站均全面聘用本地採樣員、化驗員和其他相關工作人員。

    第三,特區政府今波疫情控疫表現強差人意,包括錯過疫情頭三周的控疫黃金期才實施「相對靜止」措施、紅碼區管理及核檢安排混亂以及巴黎人醫觀酒店閉環員工確診導致完成隔離人士感染並返回社區等,當局有必要就今波疫情期間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全面調查並作公佈,並交代如何總結和檢討今波控疫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有何應對和解決辦法?更要對倘有的官員失責及決策失誤問責,避免下波疫情再現同樣問題!

澳應參考內地新控疫方案訂預案便接軌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是,今波疫情政府不單未有按之前自行公佈的《應對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處置預案》進行控疫工作,更經常以「動態研判」為由,不斷任意自創「相對靜止」、「清零期」、「鞏固期」、「穩定期」等新字眼,但每個期間的時段及實際控疫措施和要求存在任意性及缺乏科學性,有關做法令整體控疫成效大打折扣,也令社會各界難以配合防疫政策和無所適從。

    由於特區政府一直強調會與內地實施聯防聯控,當局必須摒棄今波疫情「動態研判」、見步行步、缺乏全面考量的控疫思維,必須認真汲取今波疫情的教訓,制訂真正按國家最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有效接軌、可操作和符合本澳實際的精準控疫方案,以便明確本澳不同疫情階段的具體定義和相應防疫措施,並向社會正式公佈。更需要因應內地控疫方案的持續更新作出同步更新,確保本澳控疫不單精準、高效,亦可與內地同步對接,使今後面對疫情時,能將其對通關及本澳經濟的的影響減到最低。

做好共存準備配合內地控疫策略轉變

    筆者也必須指出,與病毒共存必然是內地和澳門與國際接軌的必經階段和最終結果,現階段本澳除要做好與內地同步實現「快狠準」的動態清零控疫,也必須為今後共存,包括進一步提升疫苗接種率,以及做好醫療準備,及加快火化設施建設等安排,也是現時必須推進的工作,否則若內地改變防疫政策,澳門也會因為未做好準備而付出沉重代價!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