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相對靜止遏疫初見成效 執行衍生問題應從速改善|2022-07-15 訊報 宇論滔滔

    執筆之時,本澳今輪新冠累計已逾1,600例,疫情依然嚴峻,幸好停工停業的相對靜止措施成功發揮作用,遏止社區傳播。近三輪(第六、七及八輪)全民核檢的陽性數目,分別為23、17及13例(未計抗原自檢陽性),社區發現的陽性個案亦明顯降低,反映社區傳播鏈已較快減少,但能否在社會面清零(即非管控區無感染源)仍要看之後的全民核檢結果。

珠控疫真正快狠準與澳反差大

    珠海自11日出現疫情後,共發現35個陽性個案,均屬本波「海蓮幼兒園」關聯,足證Omicron BA.5.1的傳播能力之強勁,珠海單是7月13日凌晨零時至中午12時就極速新增陽性個案27例,疫情嚴峻程度不比澳門疫情初起時低,幸好珠海反應迅速,管控區劃得足夠大,使第一次全檢混陽全在管控區內,只要重複數次檢測,大多數全陰的區域可以逐漸復常,集中資源,對少數存在傳播鏈的小區進行包圍殲滅,相信珠海疫情可在14日內可防可控。

相較澳門今波疫情之初對封控、停運呼籲為主、停賭場工地猶疑不決,浪費了首三周的黃金控疫期,兩地對疫情防控的決斷和執行力,仍有很大的差距。但筆者仍然期望,經過7日的相對靜止及多輪全民核檢,社區可最少7日(理論是十四日)不再發現陽性個案,讓社會盡快復常。

澳不停工錯失首三周控疫黃金時間

    說回今次政府推出的「相對靜止」措施執行,得益於在大部分市民的配合下達到預期目的,因為大量人員的接觸及流動,尤其工作場所間同事之間的長時間接觸,以及期間必須脫口罩的共膳及共同休息等的高危接觸,一直是今波疫情迅速增長的「原動力」,故政府之前一邊呼籲工商企業停運,但同時又容許賭場、甚至地盤及政府工地繼續開工的矛盾安排,明顯是嚴重錯誤的控疫決策!

    惟政府在「相對靜止」的具體執行上,部門之間明顯協調不足,引起不少混亂、也徒添不少無謂的爭議,政府若不從源頭做起,改善跨司、跨部門的協調,以及讓執行部門認清政策原意,往後將很難讓全體市民團結配合,也必會令政策成效大打折扣!

    第一,政府今次推出的「相對靜止」措施,是根據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第廿三至廿五條規定,以行政長官批示作出特別措施,若有違法,均以該法第三十條處以不同的徒刑或罰金,簡單而言,即居民如違反行政長官批示的內容,即屬刑事犯罪,檢控後需由法院裁決,且罪成後會留案底,而非大眾普遍以為的定額罰款。

相對靜止違法即刑處非罰金明顯過重

    必須指出,以澳門整體刑罰水平而言,若僅違反行政長官批示,且不涉違令或加重違令就均以刑事罪處罰,明顯是過重,且確有違反第13/2009號法律《關於訂定內部規範的法律制度》(俗稱「立法法」)第六條的相關規定之嫌。很明顯,疫後檢討傳染病防治法中所有違法均以刑事罪論處的罰則,政府必須面對和向公眾有所交待,再者,對於一些沒有違令的純粹違法,額定金額的處罰、甚或以輕微違法處理等,無論是從實際操作或刑幅角度,均明顯較為合理!

    第二,是應放寬全民核檢豁免的人群,執筆之時,本澳已進行八輪全民核檢,且已宣佈最少會有十輪,如果屬重點人群、黃紅碼區人士,核檢次數還要更多,故不要說老幼及障別等弱勢群體,就連正常成人對做全民核檢,都容易出現疲勞及厭倦心理,當局在第四輪全民核檢開始,聽取了民意,豁免3歲以下嬰幼兒(36個月以下)參與全民核檢,政府解釋,由於Omicron BA.5.1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強、傳播速度快,故今次疫情,同住人幾乎都全部染疫,故豁免必須由成人照顧幼兒參與全民核檢的風險可控。但紅黃碼人士仍然要按當局的要求強制進行鼻咽核檢。

全民核檢豁免年齡及範圍應放寬

    筆者絕對支持政府的豁免,因為不少家長反映幼兒根本難以佩戴高防護的口罩,加上社區存在多條隱形傳播鏈,不少家長因擔憂兒童的染疫風險,除了按當局要求出門參與全民核檢外,已絕少帶兒童出門。再者,由於兒童普遍對於核酸檢測這種具一定侵入性的檢測存在抗拒,採樣人員和家長為兒童採樣時,不單花時間,幼兒反抗也容易造成防護人員及幼兒間的互相污染,這些情況,對特殊障別兒童會更嚴重激烈,且每次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復。再者,不少障別兒童也甚為抗拒戴口罩,故每次全民核檢對家長都是極大的煎熬,對兒童本身也有極大的感染風險,筆者認為,只要確保其照顧者有完成全民核檢,且兒童有上載抗原檢測,政府應該盡快放寬豁免幼童全民核檢的年齡,以及將障別人士納入免核檢範圍。

    第三、在特區政府公佈上述措施後,不少寵物飼主憂慮在「相對靜止」措施下,無法帶犬隻到街上解決其生理需求。本人收到上述反映後向市政署查詢,獲回覆措施「不影響飼主帶動物求診等合理出行需求」,意味著飼主無法令狗隻在家中便溺的情況下,在短時間內和戴好KN95或以上標準口罩的前提下,帶犬隻到街上解決生理需求是批示所容許的範圍。

批示限出入非盡數列舉相對寬鬆

    但治安警卻在措施生效前一日突然表明飼主帶犬隻到街上便溺「與維持生命活動必要扯不上關係」,而市政署亦一改口風表示「不影響飼主帶動物求診的合理出行需求」,將「等」字變成「的」字,市署甚至為此向全民推出「狗隻暫託」服務,筆者對由非專業部門演繹狗隻生理需求是否緊急,以及專業部門關鍵時刻未挺身而出發表專業意見,甚至在全民抗疫的關鍵時刻,竟要調動額外資源提供錯焦(狗隻非無人照顧僅需解決生理問題)服務,實在極為失望!

    必須指出,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於7月9日的疫情記者會上明確指出,第115/2022號行政長官批示中:「所有居民須留在住所,但因執行必要工作、購買生活物資,又或其他緊急原因必需外出者除外。成年人外出時須佩戴KN95或以上標準的口罩。」的內容雖是法定的要求,但在操作層面上就未有對居民進行硬性的規定,如仍然容許居民前往超市購買生活物資、到餐飲場所購買外賣等。反映批示對於居民的限制相對寬鬆,且屬非盡數列舉。

容許就診不容妥善照顧非原意張司應釋法

    此外,今次批示是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廿四條第一款而生效的,其法律位階本身就較《動物保護法》為低。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第十一條「飼主的義務」第一款六項要求「為受傷或患病的動物提供必要的醫療」,七項則要求「為動物提供其他妥善的照顧」,而市政署及警方均同意「動物求診」屬第六項合理需求,為何同一條的第七項理應包括解決狗隻生理需求的「為動物提供其他妥善的照顧」,卻被警方明顯排除在合理需求以外?市署為何不就此作出公開澄清?這些都令筆者極為失望!筆者必須強烈、明確指出,有部門簡單將帶狗隻到街上解決必要的生理需求,演繹成非屬批示「其他緊急原因」,根本難以自圓其說,不單違反動保法,也明顯不符批示原意!

    故此,筆者要求張永春司長公開向社會清楚解釋批示的立法原意,避免此無謂爭議徒添社會矛盾,不利抗疫期間的團結。當然,本人也支持動保團體提出,在不增加防疫風險的前提下,可提出包括距離、時段等指引,讓有需要的飼主帶狗隻出外短時間解決生理需求!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林宇滔促擴大百億經援覆蓋面至全澳巿民2022-07-09 |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擴大百億經援覆蓋面至全澳巿民

317

  【本報訊】今波新冠疫情自6月18日起已經歷3周時間,至今錄得逾1300宗陽性個案,而每日新增核檢陽性個案亦連續兩日破百宗。因應突如其來的疫情為經濟帶來沉重打擊,特區政府宣布推出7項百億抗疫援助措施,當中「僱員援助款項計劃」備受社會關注。政府計劃向2020及2021年度職業稅可課稅收益合計金額多於6000元但不超過48萬元的職業稅納稅人中的特區居民,發放每人1.5萬元的援助款項,涉及總金額為受惠人數合共34.6億元。

  立法議員林宇滔認為,有關經援覆蓋面不足,建議將僱員援助計劃的適用範圍大幅提高,甚至擴展至所有本地僱員,受助對象應包括長者、小童、家庭主婦、失業逾兩年半人士等;並向受隔離或控疫措施直接影響,又或被強制停運的行業商戶,提供劃一的津助,減少他們的損失。

  林宇滔指出:雖然當局強調今次1.5萬元僱員援助計劃受惠人數共23.1萬名僱員,佔已登記本地受僱人士八成。但因可課稅收益包括雙糧及花紅等,意味著月收入超過1.8萬元左右的人士也可能未獲支援,較同期本澳居民月收入中位數更低,故消息一出,隨即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社會普遍意見批評計劃上限過低、覆蓋面不足。尤其兩年半疫情再加上今波疫情社會已停運3周的影響,不少博彩業、中產或較高收入人士都同樣面對無薪假,甚至失業,他們受到的經濟衝擊,不比基層僱員為低。且當局僅以過去兩年的職業稅收益發放援助,將令不少於今年面臨收入減少的僱員無法得到援助。

  再者,新冠疫情已持續兩年半,社會各階層早已出現抗疫疲勞,加上今波疫情政府抗疫政策混亂,至今仍然清零無期,社會不同群體和階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各種社會不滿情緒持續升溫。考慮到今輪經援計劃合資格獲得僱員援助的居民僅佔居澳本地居民(56.86萬人)的四成左右,並未惠及社會上較弱勢的一群,如長者、小童、家庭主婦、失業逾兩年半的人士等等,造成不少反彈聲音,有關爭議不單做成不必要的矛盾,甚至開始引起社會的分化。

  另外,截至7月7日晚,本澳被隔離人士達萬多人,而全澳共有22個紅碼區和77個黃碼區亦涉及居民逾數萬人,加上政府強制食肆停堂食及多類娛樂場所被禁營運,亦令相關僱員及僱主受莫大損失,不少居民及商戶更因此導致收入大減。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今輪僱員援助雖然涵蓋八成本地僱員,但是有不少受疫情和去年底博彩業收入下調、貴賓廳停運影響,又或今年收入大減的中產收入等,同樣受嚴重經濟衝擊的群體無法受惠。當局會否將僱員援助計劃的適用範圍大幅提高、甚至擴展至所有本地僱員?

  二、今輪7項援助措施並不包含社會上較為弱勢的一群如長者、小童、家庭主婦、失業逾兩年半人士等。當局會否推出全民性援助措施,參照央積金撥款的標準,讓居澳超過183日的本地居民都可以取得援助款項,讓社會齊心抗疫盡快復常?

  三、因應現時受隔離、紅碼區和黃碼區影響的居民和商號愈來愈多,加上政府強制食肆停堂食及多類娛樂場所被禁營運,亦令相關僱員及僱主受莫大損失,當局會否參考鄰近地區,向受隔離或控疫措施直接影響,又或被強制停運的行業商戶,提供劃一的津助,減少他們的損失?

林宇滔促擴大百億經援覆蓋面至全澳巿民2022-07-09 | 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擴大百億經援覆蓋面至全澳巿民

317

  【本報訊】今波新冠疫情自6月18日起已經歷3周時間,至今錄得逾1300宗陽性個案,而每日新增核檢陽性個案亦連續兩日破百宗。因應突如其來的疫情為經濟帶來沉重打擊,特區政府宣布推出7項百億抗疫援助措施,當中「僱員援助款項計劃」備受社會關注。政府計劃向2020及2021年度職業稅可課稅收益合計金額多於6000元但不超過48萬元的職業稅納稅人中的特區居民,發放每人1.5萬元的援助款項,涉及總金額為受惠人數合共34.6億元。

  立法議員林宇滔認為,有關經援覆蓋面不足,建議將僱員援助計劃的適用範圍大幅提高,甚至擴展至所有本地僱員,受助對象應包括長者、小童、家庭主婦、失業逾兩年半人士等;並向受隔離或控疫措施直接影響,又或被強制停運的行業商戶,提供劃一的津助,減少他們的損失。

  林宇滔指出:雖然當局強調今次1.5萬元僱員援助計劃受惠人數共23.1萬名僱員,佔已登記本地受僱人士八成。但因可課稅收益包括雙糧及花紅等,意味著月收入超過1.8萬元左右的人士也可能未獲支援,較同期本澳居民月收入中位數更低,故消息一出,隨即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社會普遍意見批評計劃上限過低、覆蓋面不足。尤其兩年半疫情再加上今波疫情社會已停運3周的影響,不少博彩業、中產或較高收入人士都同樣面對無薪假,甚至失業,他們受到的經濟衝擊,不比基層僱員為低。且當局僅以過去兩年的職業稅收益發放援助,將令不少於今年面臨收入減少的僱員無法得到援助。

  再者,新冠疫情已持續兩年半,社會各階層早已出現抗疫疲勞,加上今波疫情政府抗疫政策混亂,至今仍然清零無期,社會不同群體和階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各種社會不滿情緒持續升溫。考慮到今輪經援計劃合資格獲得僱員援助的居民僅佔居澳本地居民(56.86萬人)的四成左右,並未惠及社會上較弱勢的一群,如長者、小童、家庭主婦、失業逾兩年半的人士等等,造成不少反彈聲音,有關爭議不單做成不必要的矛盾,甚至開始引起社會的分化。

  另外,截至7月7日晚,本澳被隔離人士達萬多人,而全澳共有22個紅碼區和77個黃碼區亦涉及居民逾數萬人,加上政府強制食肆停堂食及多類娛樂場所被禁營運,亦令相關僱員及僱主受莫大損失,不少居民及商戶更因此導致收入大減。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今輪僱員援助雖然涵蓋八成本地僱員,但是有不少受疫情和去年底博彩業收入下調、貴賓廳停運影響,又或今年收入大減的中產收入等,同樣受嚴重經濟衝擊的群體無法受惠。當局會否將僱員援助計劃的適用範圍大幅提高、甚至擴展至所有本地僱員?

  二、今輪7項援助措施並不包含社會上較為弱勢的一群如長者、小童、家庭主婦、失業逾兩年半人士等。當局會否推出全民性援助措施,參照央積金撥款的標準,讓居澳超過183日的本地居民都可以取得援助款項,讓社會齊心抗疫盡快復常?

  三、因應現時受隔離、紅碼區和黃碼區影響的居民和商號愈來愈多,加上政府強制食肆停堂食及多類娛樂場所被禁營運,亦令相關僱員及僱主受莫大損失,當局會否參考鄰近地區,向受隔離或控疫措施直接影響,又或被強制停運的行業商戶,提供劃一的津助,減少他們的損失?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社區傳染多點爆發已屬預案網格化級別 政府不真正停工限人控疫清零根本空談|2022-07-08 訊報 宇論滔滔

 澳門正面臨回歸以來最嚴重的一波疫情,持續已近三周的Omicron BA.5疫情在澳門繼續升溫,確診個案持續上升,陽性個案破百、累計過千已成為新常態,由於社區傳播鏈未切斷,甚至已「均勻」擴散全澳,民間的怨氣已累積至臨界點,由於政府控疫政策進退失據、朝令夕改早已令民間信心大失,不少控疫措施之間的矛盾及缺乏邏輯性,也令政府控疫措施的科學性備受坊間質疑。

浪費三周人員流動乃失敗關鍵

正如上兩周本專欄題目所指「傳統流調追蹤難遏Omicron傳播、全民核檢限人員接觸才能控疫」,以及「『佛系』清零無了期,真停工請求內地支援盡快控疫」,執筆時,特區政府已請求內地人員支援,也進行了前後五輪的全民核檢及多輪重點人群檢測,抗疫措施最大的短板,明顯就是未有真停工及限制非必要流動,這也是令過去三周澳門控疫清零「零進展」的核心原因!

執筆時,正進行第五輪全民核檢,第一輪為34管陽性,第二輪為72管及26抗原陽性(共98例),第三輪48管及36抗原陽性(共84例),第四輪94管陽性,第五輪已有結果的42.8萬管有30管陽性。全民核檢數字反映,Omicron BA.5的傳播速度極快,在發現陽性第二日中午已展開的全民核檢中,已發現34個社區傳染源,且在第二輪就翻倍,且一直維持70至80個的水平,而第四輪核檢發現社區近百傳染源後,第五輪仍然發現社區有數十個傳染源,這也意味著就算剛完成核酸檢測陰性的人,一日後也可能變成陽性,這也大大增加了撲滅社區所有傳染源的難度。

社會普遍期望全面停運換取盡快復常

    故不少社會意見均期望長痛不如短痛,希望政府能夠真停工限人流,換取早日清零、社會復常和恢復通關,否則社會經濟更快「清零」,大型的企業結業潮、打工仔失業潮勢將難免。

    然而,過去兩年一直強調做足萬全準備的特區政府,根據其精心制作並作演練的「應對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將疫情分成五個傳播級別,而本澳目前逾千宗、源頭未明且有多個不同群組的現況,明顯屬於傳播級別3:大型群集,或多個中小型群集,不能明確追溯同一來源。文本提出:「應實施全澳性的管控,才能達到短時間清零」、「大部分並非生活必須的經濟和文體活動需要暫停或只能限區進行」,這也意味著應實施預案中的「網格化管理」。所謂網格化管理非內地的禁足,只是將澳門分成多個防控小區,區內有超市、藥房、診所等必要設施,居民可在區內活動,並由政府提供基本生活物資等,而非內地小區禁足由政府全面支援所需。

按預案應社會停運但司長卻指代價大?

    不過,主管防疫的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日前卻在記招一反預期指出:城市靜止付出的代價非常大,不到萬不得已不希望採取「靜止」措施,只是繼續呼籲居民「少出街、多留家,就是相對靜止的方法」。簡單而言,就係不按預案行事,難怪筆者收到不少市民調侃:「澳門所有方案、預案,文件上全世界最齊,但只要經歷其中,從執行到細節,無一樣合格。」

    最令人不解的是,儘管政府在6月23日宣佈要求所有食肆無限期禁堂食,以及無限期關閉電影院、劇院、室內遊樂場、遊戲機及電子遊戲室、網吧、桌球室、保齡球場、蒸氣浴室、按摩院、美容院、健身院、健康俱樂部、"卡拉OK"場所、酒吧、夜總會、的士高、舞廳、歌舞廳、理髮店及向公眾開放的泳池;但政府至今仍然任由賭場及政府地盤及工程運作,今周亦恢復政府及銀行的非緊急服務,更諷刺的是,病例連日持續上升,眼見清零無期,加上街上人流也因上班及抗疫疲勞等原因越來越多,被政府無限期停業之餘,也未見政府有任何針對被停運企業及員工的援助,整體的百億經援也不知何時才能落實,被停運的企業及員工只能乾著急,荷包先「清零」。故筆者認為,政府應建立機制,針對這些因疫情被強制停工停業的僱員,以及大量被隔離或紅碼限制的人士,也應有明確的津助制度,減少他們的損失。

政策混亂順民也抱怨信心盡失!

    在防疫政策方面,澳門社會普遍是配合政策,無論是九成的疫苗接種率、還是多輪的全民核檢配合度,澳門居民真是模範生!但再「聽話」的順民模範生,由於今波疫情政府未能果斷決策、多項防疫措施問題叢生,甚至朝令夕改,社會怨言怨氣不斷,加上疫情拖延兩年半和過去三周社會停運的經濟壓力,社會抗疫疲勞已在臨界點,大眾對特區政府的防疫政策和措施信心不單大跌,對政府信任度也肯定是今屆政府新低,甚至是回歸後新低點,勢必令後續的抗疫工作更為困難!

筆者認為,為重拾社會信心團結抗疫,特首應仿效香港第五波疫情由行政長官主持每日的疫情記者會的做法,以身作則坐在最前線直接介紹控疫政策、回應傳媒提問及公眾關注問題,才能有機會重拾社會對政府抗疫的信心,也最大限度避免防疫政策因部門欠缺溝通害慘居民,又或無法得到有效執行落實。

紅黃碼標準亂申訴難 惹民怨失意義

    經歷兩年半的疫情洗禮,加上過去近三周停運的影響,受疫情影響或被停運的不同行業,無論僱主及僱員都早已彈盡糧絕,政府也實有必要為受今次大規模停業停工的企業、商號、僱員及自僱人士等,進行實質而有力的支援,政府應盡快將疫情初已承諾推出的涉及100億元的七項經援措施交到立法會審議,以便能夠盡快發放,且當中的對象亦應盡量放寬,尤其應針對僱員收入上限過低的問題放寬,甚至可以不設限避免措施進一步引起不必要的社會分化或爭議。

    此外,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本澳紅碼人士就逾萬二人,黃碼人士更多達六萬人,但根據筆者親手處理的個案、還是網上的反映,目前紅黃碼的操作並沒有清晰的指引及執行制度,當居民被錯誤變成紅、黃碼時,不單熱線電話無法撥通,連網上平台進行申訴也近乎癱瘓,這個問題已越來越困擾市民,如何制訂明確的紅、黃碼機制,如何有效批量處理相關問題,也是維持紅黃碼防控機制的重要一環,否則只會名存實亡,不單令市民疲於奔命申訴或核檢解碼,也會浪費大量人力及核檢資源,對疫情防控不會帶來正面作用。

抗疫無期閉環管理必須回應員工訴求

    最後,本澳各類長者、殘障人士及戒毒院舍已先後採取閉環管理,避免高危人群出現感染,據統計目前有4,700人閉環當中,近四成是員工。按照當局政策,相信要社會面清零,先有條件解封院舍的閉環管理。考慮到院舍閉環已兩周,但至今仍控疫無期,如果當局短期內解決不了為員工提供有適當分區分隔、兩點一線的員工宿舍,以及通過輪班制讓員工能夠回家與家人團聚等,院舍閉環管理也勢必難以長期持續!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佛系」清零無了期 真停工請求內地支援盡快控疫|2022-07-01 訊報 宇論滔滔

    自6月18日晚發現社區有核酸檢測陽性結果以來,至今踏入第13日,截至6月30日上午累計錄得572宗核酸陽性個案,年齡介乎8個月至94歲,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共跟進10,108人。今次本澳爆發的Omicron BA.5.1, 一般Omicron病毒變異株其致病致死率雖較之前的Alpha及Delta都低,但其傳染力R0(指沒有任何防護力介入下,一個感染者平均可以傳染給多少人)Omicron達10-12,明顯較Delta的5-8、Alpha的4更高。

Omicron潛伏期已中高傳染性

    Omicron短時間內能成為全球主流的病毒株,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潛伏期僅3至5天,且潛伏期時就已有中高傳染性,經過潛伏期後,有四成帶病毒人士會變成無症狀感染者,六成則會變成確診者,有高度傳染性,部份無症狀感染者,甚至會變成極低傳染性的長期無症狀感染者。

    由於其傳播力強、潛伏期已有中高度傳染性、且無症狀比例達6成等特性,意味著之前防控手段已不能有效應對Omicron的衝擊。更重要是,目前對Omicron BA.5.1的研究還比較少,但初步判斷,Omicron BA.5.1較之前的Omicron BA.2或BA.1的傳染能力再高出最少15%,且較BA.2或BA.1更多的影響患者的下呼吸道,即更容易引起肺炎,這並非好的方向!

    要阻斷傳播源主要的手段離不開:找出和隔離傳染源和阻斷傳播鏈,前者與流行病學調查的能力和效率有關,後者則與限制人員流動及接觸有關。必須指出,目前本澳流調跟進人數已達一萬,且數字仍快速上升,明顯難以有效追蹤所有社會感染源,而多次全民核檢及快篩結果亦證實,本澳社會仍有為數不少的傳染源頭,單靠流調根本控制不了疫情,故只能通過全民核檢,主動尋找出社區中的傳染源。有人或許會質疑本澳疫苗接種率已逾9成為何仍不能阻斷病毒傳播?由於新冠病毒變種極快,疫苗的保護力(即避免感染率)也不斷下降,疫苗目前最重要是發揮減少重症及死亡的風險,雖然打疫苗仍然有一定避免感染的保護力,但無法發揮阻斷病毒傳播的作用了。

全民核檢結果顯示社區傳播源持續維持近百

    政府至今先後進行過多輪全民核酸檢測、重點區域人群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等措施,首輪6月19日累計有34個十混一樣本呈陽性;第二輪6月23日累計72個十混一樣本呈陽性,且同期有26人快速抗原測試結果申報呈陽性,合共98個陽性人士;第三輪48個混管呈陽性(有132人因檢測機構失誤未有檢測結果),36人抗原陽性,即合共84個陽性人士。期間當局亦要求進行重點人群及自我抗原檢測,亦先後發現數十宗的陽性個案。

    根據結果可發現,儘管當局在發現陽性個案翌日中午就已展開全民核檢,但病毒已在社區廣泛存在,且雖然當局暫停非緊急的政府服務、呼籲停工及留在家中,但社區傳染源在第二輪仍然增近2倍,儘管第三輪核檢及抗原陽性數字較第2次稍有輕微下降,但只反映疫情未迅速嚴重惡化,但當局若未有更多更明確的限行措施,疫情只會持續不退,且只要稍一鬆懈或出現個別超級傳播者或群組,疫情就會迅速惡化,一發不可收拾。又或簡而言之,在多個行業停工十多天後,本澳控疫未有實質進展,只是暫時「穩定」在社區仍有近百個傳染源的階段,不單清零未見影,且只要無法有效限制人員流動,疫情就會即時惡化。

賭場地盤繼續開工如何限人流?

    故此,限制人員流動阻斷傳播鏈是能否控疫的關鍵。特區政府在疫情出現後,隨即呼籲暫停非必要的政府服務,雖然不少居民響應當局呼籲,留在家中減少不必要出行,而當局亦封閉了公園、休憩區等公共設施,減低群聚機會,但市面上仍有不少非必要的出行。政府在6月23日下午5時起關閉所有戲院、室內遊樂場、遊戲機中心、按摩院、健身院、酒吧、理髮店及向公眾開放的泳池等場所,並宣佈繼續關閉政府非緊急公共服務。但諷刺的是,政府一直呼籲社會及企業配合減少非必要的人員流動,但卻任由多項非緊急的公共工程在疫情嚴峻時間繼續趕工,當中更包括數千人的地盤,當中涉及大量工人聚集及共餐等,而娛樂場繼續營運,意味最少逾五萬員工需要返工及在公司進餐等,當局對必要社會服務和運作的標準和控疫政策的執行,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由於當局要求進入賭場和建築工地的人除須在每天上班前進行自我快速抗原檢測,亦要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才可上班,但又沒增加足夠的名額及人手處理大量增加的核酸需求,導致執筆之時,工人球場核檢站出現大量為返工核檢的人士聚集且場面失控,幾乎可以肯定,經此一役病毒又會在人群中大規模傳播。特區政府的控疫能力,著實令人憂心!

共存乃必然結果 階段清零保通關經濟

    雖然社會對「清零」和「共存」或有不同看法,但正如筆者公開所提及,「共存」也不應躺平,新加坡是一好例子;且與病毒共存不是選擇,而是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故內地和澳門遲早也要與新冠病毒共存。但內地目前仍然維持「清零」策略,澳門目前與內地高度同城化,經濟亦與內地緊密相連,且有十多萬本地居民及外僱居於內地,如果本澳不採取內地相同的防疫策略,澳門不可能與內地維持通關,不單經濟會崩潰,社會運作也會即時出現問題!

    但「清零」也不能「佛系」,本澳目前的「佛系」防疫根本不可能清零。有本澳專家就按目前情況作預測,即使由現在開始實施與內地的同級的禁足措施,最樂觀仍要最少一到兩個月。但必須指出,除內地外,幾乎沒有任何地方能夠實現同級別的禁足措施,澳門就算實施網格化管理,也並非內地完全禁足,但根據實績,目前政府應對未到20個紅碼區大廈已疲於奔命,將來若實施全澳大規模的網格化管理,相信政府難以提供及時、有效和足夠的民生支援,到時將衍生更多問題。

核檢失控勢必傳播病毒反映政府失職

    故筆者一直認為,實際上澳門難以實行內地同級的禁足措施,但確有必要有更強硬手段限制非必要的人員流動,否則「清零」之路遠未見終點。執筆最後,筆者剛獲悉在關閘核檢失控事故後,當局又隨即取消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的要求,反映當局政策朝令夕改的混亂。

    本澳政府抗疫控疫能力過去十多天已基本現形,前線人員亦已長時間在高強度的壓力下工作,社會亦出現抗疫疲勞和累積不少怨氣,及後的控疫措施執行效率和居民的配合程度只會每況愈下,當局有必要及早請求內地支援,並採取更果斷有效的停工限行控疫措施,並且謙卑聽取民意反饋調整政策,否則只會重蹈香港覆轍,走向被逼「共存」之路,不單經濟重創,也會出現醫療系統癱瘓及大量重症死亡個案。筆者曾以Omicron的重症率粗略計算,只要十萬人感染,澳門醫院現有的病床將爆滿,而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人數逾九千人,若按人口比例,澳門或有逾九百人可能在「被逼共存」下死亡。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