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林宇滔促博企外僱續期須先接受配對 2022-04-11

  【本報訊】在上周五的立法會口頭質詢會議上,立法議員林宇滔就有關本地就業情況惡化、中小企「動態清零」及一博企子公司只聘用1名本地僱員卻聘請多達6011名外地僱員,當中更有5800多名非專業外僱的發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就此,林宇滔向透過立法會要求特區政府交代疫情前後6大博企的本地僱員人數、外地僱員人數、外僱所任職的工種和人數,以及外僱佔總聘用僱員的比例等資料,並籲博企在外僱額續期時,必須接受由勞工局監督的配對,落實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

  雖然勞工事務局近日發稿澄清,政府會以集團形式對6間綜合旅遊休閒企業的外僱申請和本地僱員聘用情況作整體考慮,不會以集團內單一公司作考量。但必須指出:所謂方便大博企將屬下公司分拆申請外僱,本來就是不合常理的安排,且中小企不可能有這樣的特別安排。

  即使如政府所言,按博企整個集團計算,早於2011年底,特區政府在回覆議員質詢時就曾強調,6大博企本地僱員比例平均達八成,而當時的失業率仍維持2.6%的低水平。但今日經濟和失業狀況是回歸祖國以來最嚴峻的時間,當局回應指6大博企整體本地僱員比例約為76.8%,即較10年前的比例更低,甚至較上屆政府博企外僱額不超過兩成的承諾更低!

  必須指出:政府多年來粗疏的外僱政策,早已從根本影響和窒礙本地人就業多元和向上流動。在疫境最艱難的時期,面對數萬人失業和就業不足,政府有必要主動削減博企及外僱比例高的大企業,如建築業,才能真正保就業,也才能逼使推動博企和大企業投放時間資源在本地人身上。

  有本地資深人資顧問反映,博企目前正經歷生意低潮,本來就是最有空間培訓新手本地僱員,但若政府不主動削減外僱,博企自然沒有動力。

  為此,林宇滔透過立法會要求特區政府交代疫情前後6大博企的本地僱員人數、外地僱員人數、外僱所任職的工種和人數,以及外僱佔總聘用僱員的比例。同時,也要求政府提供全澳聘請逾百名外地僱員的建築公司列表、其本地和外地僱員人數,以及其外僱比例,並索取上述兩類企業將於今年第三、四季及明年(2023年)第一季內合約到期的外地僱員數據,包括聘用企業、工種、人數、合約到期時間等。林宇滔敦促勞工局,在所有大博企和外僱比例高的企業的外僱額續期時,必須接受由勞工局監督的配對,只有在無本地人應徵時才為其外僱續期,相信能起到立竿見影之效。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林宇滔質疑博企外僱計算有例外 2022-04-08

   【本報訊】立法議員林宇滔日前在立法會發言時提到,至去年底的「聘用外地僱員企業名單」中,6家博企的外僱仍有約1.9萬人,當中「威尼斯人路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更有逾6000名外僱,而本地員工只有1名。勞工局事後發稿指有關比例是政府以集團形式為整體計算,不會以集團內的單一公司作本地及外地僱員的考慮;另根據2021年第三季資料,有關企業的本地僱員比例約74.2%,而6家博企整體本地僱員比例約為76.8%。林宇滔回應事件時直言,博企運作本身存在許多非常規性操作,令人難以監管,質疑博企既然在「聘用外地僱員企業名單」中羅列外僱數據,又屬於獨立公司,為何當局又在事後澄清計算方式,是否意味著博企仍存在其他例外狀況?

  斥政府無落實外僱退場機制

  林宇滔指,回顧2011年特區政府曾公開回覆立法議員質詢時,強調博企的外僱比例不多於兩成,並不會再放寬,惟根據勞工局所指「有關企業的本地僱員比例約74.2%,而6家博企整體本地僱員比例約為76.8%」,事實上已超過當初政府所訂定的指標,因應目前本澳正值經濟低迷,整體博企外僱比例不減反增,讓人質疑政府在主導削減外勞,確保本地人就業做了哪些措施?

  據他粗略估計,疫情前後本地人在博企的就業數字減少3000多名,除了博企外,建築業九成為外僱,其中中資企業佔比較高,直言「政府攞愈多數字出嚟,只會證明削外僱保本地人就業方面愈來愈多問題」,外僱問題長期扭曲市場,難以即時改變,倘若先從中小企著手會容易導致社會混亂,因應6家大博企目前完全有空間和能力汲納本地失業人口,他認為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是政府主動削減博企外僱,針對博企、中資建築企業和大企業為外僱續期時,必須在勞工局監督下作配對工作,確保配對過程中沒有澳門人願意從事,或是否由於薪酬的合理性而導致未有本澳人應徵,強調倘若政府能實行,相信能在短期內解決保障本地人就業問題,再進一步解決整個機制問題。

  林宇滔指出:有失業者在參與博企職業配對會中,即使願意從事8000元月薪的清潔工作,最後仍未能成功配對,不禁讓人質疑是否假招聘,狠批「喺咁嚴峻嘅情況下,博企仍然採用如斯招聘招式玩澳門人,究竟是中層管理問題還是整體公司方向」,期望勞工局應予徹查。

  外僱減少近半涉及自然流失

  近年社會愈發關注外僱退場機制,對此林宇滔引述勞工局數據指出:截至今年2月底外僱減少28,096人,但認為當中接近一半外僱額,事實上是因應公司倒閉或職位取消而自然流失,並非政府主動削減。他坦言「政府根本無外僱退場機制」!他又直言,政府至今不僅仍未能解決家傭短缺問題,竟連減少的4874名家傭也計算在減少外僱的數據中,是「攞景定贈慶」?而建築業等外僱較多的行業卻嚴重忽視,可見政府未願意真正面對外僱政策的弊端,也不願意主動削減,還千方百計堆砌數字美化錯誤。

博企外僱以集團計習非成是 企業外僱續期須先接受配對|2022-04-08 訊報 宇論滔滔

    筆者上周五在立法會口頭質詢,有關本地就業情況惡化、中小企動態清零及一博企子公司只聘請1名本地僱員,但卻聘用6011名外僱,當中更有五千八百多名屬非專業外僱的片段,引起公眾廣泛討論。勞工局近日發稿「澄清」,指六間綜合旅遊休閒企業的外地僱員申請及檢視本地僱員聘用狀況,政府均會以集團形式為整體考慮。不會以集團內的單一公司作本地及外地僱員的考慮,以媒體提及的企業情況為例,根據勞工局於2021年第三季的資料,有關休閒企業的外地僱員有6,610人,其聘有本地僱員共19,022人,而該休閒企業的本地僱員比例約74.2%。另外,六間休閒企業整體本地僱員比例約為76.8%。

2011年強調博企外僱僅兩成疫下反增?

    首先,上述1比6011筆者上周在本專欄已詳細介紹,也明確指出:「博彩業本地僱員數目亦由疫情前的76,954人下跌至73,888人,減少約3,066人,雖然同期減少外僱數目更多,但至去年9月底,筆者以博企名稱搜索「聘用外僱企業名單」,六大博企仍聘用外僱近1.9萬人,平均外僱比例亦高達兩成,最高一家更達三成,當中還未計及六大博企仍有約兩成未使用的外僱額。更離譜的是,有一間博企旗下的路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在2021年9月底只聘用1名本地僱員,但卻聘用多達6011名外僱!且情況並非個別現象,該公司在2019年9月底雖聘用「多達」5名本地僱員,但外僱竟達8057名!令人不滿的是,在3月份舉辦的配對會,六大博企只給本地居民提供690個職缺,數據反映政府若不主動削減博企外僱額,優先保障本地僱員就業只是口號。

    建築業同樣是重災區,受疫情影響,建築項目數量本已不多,不單建築工人面對搵工難,本地建築業界早有怨言,近年內地建築企業通過極高的外僱比例,以不公平的價格和人資優勢搶佔本地建築市場。根據2021年9月「聘用外僱企業名單」,有中資建築企業聘用571名本地僱員,但外僱人數多達5,735人(當中僅25名專業外僱),外僱比率高達91%,另有最少三家聘用外僱過百的中資建築公司,聘用外僱比率超過96%,難怪勞工局近期不斷出現建築工人「逼爆」搵工的情況。」

博企外僱比減荷官數量更高

    無論是專欄或片段,筆者一直強調是博企子公司或某某路氹城酒店有限公司的外僱比例為何高達1比6011, 且當中有逾五千八百個非專業外僱,而從無提及整個博企集團只有一名本地僱員。但正如當日筆者現場對司長的解釋不滿一樣,所謂方便管理容許大博企將屬下公司分拆申請外僱,本來就是不合常理的安排,且中小企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特別安排。

    再者,六大博企僱員人數當中,還包括了2.4萬以上的莊荷等賭場前線人員,由於莊荷不能輸入外僱,若扣去博企的莊荷數目,六大博企的外僱比例還會更高!就算按博企整個集團計算,早在2011年底,政府在回覆議員質詢時就曾強調,六大博企的本地僱員比例平均達八成,必須指出,當時的失業率仍維持2.6%的低水平,當時社會的聲音是要求博企應提供更多好的職位和進升空間給本地人上升,但今日經濟和失業狀況是回歸以來最嚴峻的時間,當局回覆該博企的本地僱員比例約74.2%,另外,六間休閒企業整體本地僱員比例約為76.8%,較十年前的比例更低,數字甚至較上屆政府博企本地僱員平均達八成的承諾更低!

中資建築外僱九成無回應

    此外,就中資建築企業外僱額過高的問題,政府也沒有任何回應,且澄清稿入邊也沒有包括建築業的統計,筆者根據官方統計,截至2021底本澳建築工人總數為33,500人,外僱比例90.63%,相較2019年底,建築業僱員人數31,300,外僱比例93.89%,外僱比例雖然「下跌」3%,但仍然超過九成!且必須指出,在建築業職位增加2,200個下,本地建築業失業人口竟由1300增至2100人,實難怪經常有建築工人聚集勞工局「搵工」。

    筆者也必須承認,在政府從不著重本地工人培訓下,本地建築工人確實有年紀大、技術低的情況,但作為擁有數萬職位的行業,長年無本地人入行,政府難度不是最大責任人?看看鄰埠香港,建築業在沒有外僱下,長年通過勞資官三方培訓本地建築工人入行,由於有技能認證,令到行業人工吸引,甚至有不少大學生也願意加入扎鐵等高薪職位。

外傭減近五千也當削外僱政績?

    此外,不知道當局是否病急亂投醫,在勞工局製作的「勞工局依法審批外僱、持續減少外地僱員」的圖表中,勞工局列舉數字,指疫情前後減少外地僱員「達」28,096人,但當中竟包括4874名外地家傭,政府竟然將極為困擾眾多中產家庭的家傭外僱額減少,作為「政績」?實在是向聘不到家傭的家庭傷口上撤鹽!

    根據政府數據,本澳目前仍有多達16.8萬名外地僱員,且政府所指的在疫情期間已削外僱額2.8萬人,但實際上同期本地職位流失就近1.3萬,意味著政府在如此差的疫境下,僅削減不到1.5萬的外僱,但同一時間,本地失業人口達1.6萬,就業不足率1.5萬,很明顯,政府削減外僱的力度和數量,遠遠未能達到保就業,本地僱員優先就業、外地僱員只作補充的口號!

博企大企外僱續期先接受勞工局配對

    必須指出,多年來政府粗疏的外僱政策,早已從根本影響和窒礙本地人就業的多元和向上流動。但在疫境最艱難的時期,面對數萬人的失業及就業不足,政府有必要主動削減博企及大企業的外僱人數,才能真正保就業,才能逼使推動博企大企投放時間資源在本地人身上,有本地資深人資顧問就向筆者表示,博企目前正經歷生意低潮,本來就是最有空間培訓新手本地僱員,但若政府不主動削減外僱,博企自然沒有動力。因此,該顧問提醒筆者,要督促政府在所有大博企、外僱比例高的企業在外僱額續期時,必須接受勞工局在場的配對,無本地人應徵才續期外勞,相信能起立竿見影之效!為此,筆者已準備向當局索取相關資料,以便持續監督。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林宇滔促皇朝政府辦公樓增民生設施 2022-04-04

【本報訊】據「地籍資訊網」資料顯示,政府擬利用外港新填海區(俗稱「皇朝區」)的兩幅已收回閒置土地(12地段和25地段)興建政府辦公設施,上述兩幅土地的規劃條件圖已分別於2020年9月和2021年1月生效。公共建設局(原建設發展辦公室)早前已為外港新填海區25地段公共辦公大樓的基礎及地庫建造工程開標,大樓佔地面積6480平方米,將興建兩座分別12層和17層的政府辦公大樓。而外港新填海區12地段公共辦公大樓基礎及地庫建造工程亦已於今年2月24日展開公開招標程序。為此,立法議員林宇滔促當局在皇朝區增加民生設施,並考慮開放閒置土地供巿民使用。

  林宇滔表示,有當區居民指出:政府通過興建辦公大樓,減少巨額的政府部門租金開支方向正確,但目前皇朝區僅剩的未發展土地極為有限,政府在興建辦公大樓的同時,也應考慮將當中部分面積,用作衛生中心、乾式街市及政府綜合服務中心等民生設施,回應區內居民的訴求。

  事實上,皇朝區連同附近的新口岸區,經歷近20、30年的發展,早已是本澳重要的商業區,並有數以萬計的居民遷入居住,區內社區設施規劃明顯未能跟上發展步伐。例如區內缺乏衛生中心,目前新口岸及皇朝區居民只能到塔石衛生中心尋求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塔石衛生中心面積有限,加上該衛生中心的服務範圍橫跨澳門半島的中區和東南區,服務人口眾多,實在有必要在新口岸及皇朝區利用閒置土地增建衛生中心,回應當區居民的需要。

  又如街市,按已廢止的第68/91/M號訓令《核准外港新填海區都市規劃章程》,現為「澳門凱旋門」所在的4地段,在原規劃中為街市用途,但特區政府最終於2003年將此地段改用途批予私人發展商,用作興建酒店和住宅的樓宇。

  由於當局並沒在區內另覓地段建設街市,新口岸及皇朝區至今仍未有任何街市設施,故坊間亦一直要求政府重新在皇朝區覓地規劃興建街市,或至少設立如路環石排灣般的有鮮活食品的乾式街市,不用該區居民經常「跨區買餸」。

  此外,截至2021年10月15日,特區政府依法宣告84幅、總面積超過71.8萬平方米的土地批給失效,並已收回當中51幅、總面積超過48.4萬平方米的土地,意味著仍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仍未被正式收回。在已收回的閒置土地中,已利用作興建及規劃建設公共房屋、居民休閒設施、政府辦公樓、檔案館等面積約18萬平方米,意味著最少仍有多達53.8萬平方米的土地面積被列作土地儲備未被充分利用。另外,至去年11月30日,政府收回被非法佔用的土地共88幅,總面積達770,360平方米,當中有29幅、總面積達379,055平方米的土地,同樣被列作土地儲備短期內未有利用計劃。

  上述數據表明,政府對土地的使用效率極低,一方面至今仍有大量被宣告失效的土地仍未依法收回,且不少被列作土地儲備的收回地段,僅被鐵絲網圍封後就被長期閒置,部分甚至成為雜草、蚊蟲、垃圾或鼠患的溫床,影響周邊的居民。

  林宇滔認為,當局除應按規劃將收回土地用作公共房屋興建及未來私人土地拍賣等土地儲備,以及市民的休憩空間和各類公共用途之外,也應參考新加坡不讓任何國有土地閒置或任由其雜草叢生的做法,將所有短期內未有計劃使用的土地平整、種上草皮,放置寫有「國有土地」的告示牌,同時開放公眾使用。新加坡當地的國有土地都可見民眾在內散步、做運動等,直至需要發展才關閉,實現與民共享,此做法遠較目前政府圍封國有土地再閒置為好!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特區政府計劃於皇朝區兩幅閒置土地興建公共辦公大樓,新建的公共辦公大樓除了政府辦公室和供政府車輛停泊的地下停車場外,當局會否善用現有兩幅土地,在公共辦公大樓中增設衛生中心、政府綜合服務中心、公共停車場,甚至乾式街市或有鮮活食品出售的超市,方便該區居民和上班族使用?

  二、截至2021年10月15日,特區政府依法宣告84幅、總面積超過71.8萬平方米的土地批給失效,但僅收回51幅、總面積超過48.4萬平方米的土地,剩餘33幅、總面積達53.8萬平方米的閒置土地為何仍未收回?

  三、目前政府收回閒置土地後,會將其圍網並寫上國有土地,地段倘若被列作土地儲備未被發展,就等同被二次閒置。為此,政府會否考慮參照新加坡做法,將所有短期內未有計劃使用的土地平整、種上草皮,放置寫有「國有土地」的告示牌,同時開放公眾使用,讓市民在內休憩、散步、做運動等,直至需要發展才關閉,實現與民共享?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超額儲備疫下不減反增 用好資源削博企外僱穩經濟保就業|2022-04-01 訊報 宇論滔滔

    新冠疫情持續至今已兩年多,本澳博彩業及旅遊業的收入銳減,再加上早前貴賓廳連串事件影響,本澳經濟受到沉重衝擊,打工仔、中小企首當其衝,雖然特區政府這兩年間先後推出數輪經濟援助措施「保就業、穩經濟」,但疫情卻由「最後一里路」變成現在仍未見曙光的「漫漫長路」。

就業市場惡化情況遠較4.1%失業率嚴重

    更令人擔心的是失業和收入數據的實際惡化情況,筆者比較2019年第4季疫情前與2021年第4季《就業調查》數據,本地居民的失業率兩年內由百分之2.3急升至百分之4.1,失業人數由6千7百多人,大增至接近1.2萬人,當中,失業超過一年的人士由疫情初的200人飆升至2千人,大升十倍;亦有約2千人失業逾半年。本地居民就業不足率由百分之0.7飆升至百分之4,人數達1.5萬人。

    值得留意,在澳工作而居於境外的澳門居民由疫情前2019年第3季的9,900人,下跌至2021年第3季的8,400人,減少了1,500人,由於就業調查方法是在澳門進行抽樣入戶調查,故在澳工作的境外澳門居民若失業或就業不足,也不會被列入相關統計。

    此外,在本澳僱員收入亦有「向下流」的情況,雖然本地全職僱員月收入中位數仍維持疫情前的2萬元水平,但月薪低於1.6萬元的就業人口,疫下大增6.8萬人,而月收入1.6萬至4萬元的人口則大跌9.3萬人,收入高於4萬元微增4,500人,反映許多本澳居民疫下收入大跌,且中等收入人口數量大跌。數據證明,居民面對的實際就業環境,遠較百分之4.1的失業率嚴重。除失業人口大增外,就業不足、無薪假和收入下降更是打工仔疫情期間的最普遍寫照。

有博企子公司一本地人六千外僱

    作為本地經濟支柱,博彩業本地僱員數目亦由疫情前的76,954人下跌至73,888人,減少約3,066人,雖然同期減少外僱數目更多,但至去年9月底,筆者以博企名稱搜索「聘用外僱企業名單」,六大博企仍聘用外僱近1.9萬人,平均外僱比例亦高達兩成,最高一家更達三成,當中還未計及六大博企仍有約兩成未使用的外僱額。更離譜的是,有一間博企旗下的路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在2021年9月底只聘用1名本地僱員,但卻聘用多達6011名外僱!且情況並非個別現象,該公司在2019年9月底雖聘用「多達」5名本地僱員,但外僱竟達8057名!令人不滿的是,在3月份舉辦的配對會,六大博企只給本地居民提供690個職缺,數據反映政府若不主動削減博企外僱額,優先保障本地僱員就業只是口號。

中資建築外僱建築工比例逾九成?

    建築業同樣是重災區,受疫情影響,建築項目數量本已不多,不單建築工人面對搵工難,本地建築業界早有怨言,近年內地建築企業通過極高的外僱比例,以不公平的價格和人資優勢搶佔本地建築市場。根據2021年9月「聘用外僱企業名單」,有中資建築企業聘用571名本地僱員,但外僱人數多達5,735人(當中僅25名專業外僱),外僱比率高達91%,另有最少三家聘用外僱過百的中資建築公司,聘用外僱比率超過96%,難怪勞工局近期不斷出現建築工人「逼爆」搵工的情況。

    由2020年9月截至2022年3月15日,雖有逾萬人參與勞工局的「帶津培訓計劃」,但至上月僅得約1,300人能成功重投就業市場,仍有約八成七學員無法成功就業。當局有必要正視上述問題,一方面要主動削減博企及大型建築公司極不合理的外僱比例,更應研究更符合僱員和僱主需求的職業培訓、見習和配對計劃等實際措施,減低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

旅客賭收GDP大跌公共開支援助不增反減?

    官方統計顯示,2021年旅客數字、賭收、GDP分別僅為770萬、870億及2,394億,分別僅及疫情前2019年的兩成、三成及五成四。不諱言,澳門經濟已經跌入博彩業開放後的谷底。

    政府有責任作出更實質的經援措施,但實際上政府去年疫情期間的經濟援助投入,竟較疫情初不增反減!2020年因應疫情及經濟援助措施的推出,公共開支上升至961億元;而2021年的公共開支僅有861億元,較前一年減少100億元,反映疫情踏入第二年,政府經援程度竟有所下降!

    更令人不解是,截至去年底本澳的財政儲備總額達6,462億元(包括基本儲備1,391億及超額儲備5,041億),金額較2019年底疫情前的5,794億元,大增668億元,相當於本澳七年多的公共開支總額,遠較香港的一年半為高!

財儲逆境反增六百億應用得其所

    必須強調,筆者絕對支持政府慎用公帑、用得其所,更不是要求用盡財儲,但根據《財政儲備法律制度》第五條,明確指出超額儲備「尤其可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年度財政預算赤字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需求提供財政支持。」故在疫後最艱難的時間,如何善用目前逾4,800億的超額儲備中的部分資源,推出真真正正的抗疫援助,推出新一輪消費補貼計劃和稅費減免措施,真正做到「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並及時作出超前投放的逆周期操作,為日後復甦經濟和未來培育多元經濟發展打好基礎,才是訂立超額儲備的政策原意。

    此外,亦應著力削減大企業尤其是博企的外僱額,讓最有條件提供職位和培訓資源的企業落實聘用本地人,並透過「在職培訓見習計劃」,津貼中小企聘用本地人,並提供培訓和見習,令居民和中小企可以見到疫情結束的曙光,真正走完「最後一里路」。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