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林宇滔促立法監管電子支付︳2021-01-11 市民日報

 【本報訊】政府今年首季推出「聚合支付」服務,屆時商戶毋需使用不同收費機具處理不同電子支付交易。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當局首要先做好「聚易用」宣傳資訊,讓商戶選擇最合適、收費最合理的電子支付結算機構,同時希望巴士也能加入「澳門通」以外的電子支付方式。他並促請政府對電子支付制訂統一明晰的發牌和監管標準法制配套,下一個重要工作應盡快建立由政府主導、全天候運作的在線實時金融「快速支付系統」。

宣傳聚易用供商戶選擇結算機構

林宇滔認為,「聚易用」下月推出,將大大方便和減省商戶管理不同電子收費的行政成本和時間,打破營運商因機具普及率差距造成的競爭壁壘。他認為當局首要工作,先主動制訂簡明的「聚易用」宣傳資訊,向商戶和市民詳細介紹「聚易用」使用流程、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特別是讓商戶在充分衡量利弊及比較後,選擇最合適自身需要、收費最合理的電子支付結算機構,而非讓現時主要電子支付繼續壟斷終端機的市佔。

他又提到,「聚易用」的推出,也為巴士付費打破獨家優惠提供契機。政府自2011年開始,一直以「澳門道路集體客運電子收費及清算」服務直接判給,向澳門通每年支付逾1400萬元服務費,作為政府外判服務的巴士收費,理應要求承批人兼容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或公開招標讓巴士接受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以便推動電子支付工具的公平競爭和發展。

推動支付工具都享巴士票價優惠

他指,根據最新簽署的巴士合同要求:「用於營運車輛內的電子貨幣扣費儀器,其交易服務系統的制式、設備的規格及其營運商須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指定」,故只要交通局同意,居民便可以使用任一支付工具享受巴士票價優惠。

林宇滔續說,要推動電子支付市場長遠健康發展,必須制訂統一明晰的發牌和監管標準的法制配套,現行法律規定,只有澳門銀行或擁有「支付機構牌照」的機構才可經營電子支付服務,但當中仍有不少灰色地帶或不清晰的裁量空間。他又舉例,目前銀行存款有50萬元保障額,但電子錢包內的款項目前並沒有任何法律保障,性質不一樣,因此沒有設定保障額,萬一電子支付機構倒閉,消費者只能循民事追討,明顯保障不足,故更應對電子支付制訂統一明晰的發牌和監管標準的法制配套。

建實時金融快速支付破交易壁壘

另外,他強調,推出「聚合支付」和明確電子支付的監管機制,只是本澳金融實現電子化和智慧化首步,下一個重要工作應盡快建立由政府主導、全天候運作的在線實時金融「快速支付系統」,即類似香港的「轉數快」,讓市民及商戶實時在本澳不同銀行帳戶或電子錢包作資金轉帳,真正打破跨行、跨電子錢包的交易壁壘。他更舉例,未來政府若要向市民發放消費券等,只要通過為市民開設提供特定政府戶口,並訂立總額及每日使用金額上限的方式,市民就可選擇任一種電子支付提取戶口餘額,而不需如現時般必須依靠個別電子支付機構才能推出消費券。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南灣湖C區發展與否意見對立傳新:降低幾米可平息爭議︳2021-01-10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政府計劃在南灣湖C區建逾五十米高的司法大樓,備受各方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相信,大部分市民並非不想發展。

現有終審法院及中級法院大樓、初級法院刑事大樓等建築物高度為社會接受,要平息爭議,只須降低幾米至現有建築物高度即可。

應以理據數據服人

公衆意見反對放高,城規會卻出現壓倒性支持,並演變成發展與否的對立。"討論本身是幾米的事,唔係起同唔起,點解變咗成件事發展過程中變咗起同唔起?"林宇滔表示,個別人士批評公衆的意見,委員應反映本身代表界別的理據、數據,以理服人,而非公衆純粹表達意見。事件突顯現有民意表達機制及諮詢溝通渠道不暢,"連諮詢機構都不能夠充分反映意見,決策機構更難作出符合公衆意見的決定。"

他強調,事件的核心是政府在"城規法"、"文遺法"出台後,無依法盡快完成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及景觀保護的行政法規,才要討論今次規劃條件圖草案作為過渡措施、出現今次爭議。"如果有城規委員批評個別意見阻礙城市發展,呢啲委員更應該盡自己委員嘅職責,施壓特區政府遵照城規法辦事。"

做法違反"城規法"

工務局長稱,按照"城規法"政府項目毋須城規會討論。他批評說法走灰色地帶、規避立法原意。反問按照法律,非政府項目才要工務局審批,是否代表政府建築毋須遵守澳門法律?政府項目應更嚴格,並接受公衆監督,將法律掉轉演繹是違反法律原意。

"城規法"第五十九條第三款明確規定,規劃條件圖尤須載有"建造條件,尤其包括最大許可覆蓋率、地積比率及樓宇最大許可高度,以及城市設計指引"。法律生效初期,工務局發出的規劃條件圖均明晰列出上述要求,後來工務局僅以根據第01/DSSOPT/2009號行政指引的相關規定標示,令公衆難以掌握地段實際覆蓋率、地積比率等規定,做法有違"城規法"公開透明的原則。

文局冇守護景觀線

他亦批評文化局失職,無站在守護者角度守護景觀線。遇到爭議應主動提請諮詢文遺會,文遺會亦無主動要求就問題開會。

"政府唔應該同居民對立,可以降低幾米處理。正如當年松山高度爭議,中聯辦自己都降十米。連中聯辦都做回應民意的工作,點解特區政府唔識?"認為做法不能夠接受。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聚易用」遲到好過無到 勢將打破電子支付服務壟斷︳2021-01-08 訊報 宇論滔滔

金管局聯同金融機構昨日舉辦了「聚合支付」服務——「聚易用Simple Pay」的介紹會。局方表示,該局協調的「聚易用」將會先推出「反掃聚合」, 「正掃聚合」會在下階段推出,但會在今季之內完成!所謂的「反掃聚合」,是指商戶現有的電子收付機僅需要通過簡單的軟件升級,就可用一部終端機掃??客戶選擇的所有本地二維碼支付工具,市民則可自由選擇任何一種本地支付工具的二維碼給商戶掃瞄消費。而下階段的「正掃聚合」,即市民可以任選任一本地支付工具,掃瞄商戶展示的二維碼立牌付款。

一機可掃所有電子支付錢入同一帳戶「聚易用」將覆蓋本澳所有電子支付工具(現有包括:支付寶澳門、極易付、豐付寶、MPay、LusoPay,以及中銀、廣發、工銀的電子錢包等)。

據金管局介紹,金融機構將陸續聯絡商戶,更新服務協議及升級機具軟件,所有已升級軟件及收費機的商戶就會張貼「聚易用Simple Pay」的標誌,市民到這些商戶消費時,可自由選擇任何一種本地二維碼支付工具支付,遊客亦可繼續使用境外錢包付款,支付方式和使用方式與過去一致!更重要的,當局去年八月已推出聚合支付業務監管要求,訂明金融機構須以公平合理的商業條款合作,規定不可作出不正當的競爭行為,故無論消費者在有「聚易用」標誌的商戶使用任何的電子支付,商戶在原有的銀行帳戶就可一次收取所有電子支付的款項,免去目前須處理不同電子支付結算帳戶的麻煩。

市民將有真正選擇權減省商戶成本筆者相信,「聚易用」正式推出必會成為澳門電子支付踏入真正競爭白熱化時代的里程碑,屆時無論商戶和市民,相信可在短期內感受到市場競爭帶來的優惠和服務費用下調,並打破營運商因機具普及率差距造成的競爭壁壘,方便和減省商戶管理不同電子收費的行政成本和時間。

金管局表示,倘商戶及市民對「聚易用」服務有任何疑問,可聯絡相關金融機構查詢。但筆者認為當局應該主動制訂簡明的「聚易用」宣傳資訊,詳細介紹使用流程、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以便商戶能夠在充分衡量利弊及比較後,選擇最合適自身需要、收費最合理的電子支付結算機構,而非讓現時主要電子支付繼續壟斷終端機的市佔。

此外,「聚易用」的推出,也為巴士付費打破獨家優惠提供契機。不說不知,政府自2011年開始,一直以「澳門道路集體客運電子收費及清算」服務直接判給,向澳門通每年支付逾一千四百萬元的服務費,至2018年累計已支付1.1億元。根據澳門通向外表示,其在2018年每日70萬筆交易中,約60萬筆屬巴士支付(佔86%),數據充分證明澳門通長年依靠政府付費的外判服務,以「獨家巴士優惠」的優勢壟斷市場,而這個獨家優惠竟是政府沒有招標的外判服務!故若說澳門通由2006年成立至今已十多年,一直靠政府政策傾斜起家,絕對是客觀陳述!

破巴士獨家優惠交局「態度開放」等同不作為!

筆者多年來一直公開要求,作為政府外判服務的巴士收費,理應要求承批人兼容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或公開招標讓巴士接受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以便推動電子支付工具的公平競爭和發展,提供更多選擇和降低服務費用。但巴士新合同今年初已實施,而其實自2018年所有兩巴合同轉制後,車資統一歸巴士公司,故當年開始,已由巴士公司與澳門通簽署有關服務結算協議。

根據最新簽署的巴士合同,第十三條第七款「用於營運車輛內的電子貨幣扣費儀器,其交易服務系統的制式、設備的規格及其營運商須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指定。」只要交局同意,居民將可以使用任一支付工具享受巴士優惠。

金管局去年十一月亦曾公開表示,去年六月時已與交通事務局溝通,希望可在乘搭巴士時使用不同的支付工具,交局亦持開放態度,但因涉及轉乘免費等的優惠計算,要待下一階段將會研究。但筆者必須指出,既然合同明確指出,交局可指定扣款制式及營運商,態度開放實際上是不作為!除巴士收費優惠打破一家壟斷外,倘若政府未來再推出類似消費券的計劃,就不須再像去年沒有選擇地將消費券直判個別營運商。

消費卡營運商無得揀將成過去筆者認為,要推動電子支付市場長遠健康發展,制訂統一明晰的發牌和監管標準的法制配套,也是極為重要!根據第32/93/M法令(澳門地區金融體系法律制度)澳門銀行或擁有「支付機構牌照」的機構才可經營電子支付服務,立法時根本未有目前電子支付的概念,不單條文過時,也無任何明確的申請牌照標準,直到二0一五年底金管局才正式公佈「支付機構牌照申請指南」提供較清晰的申請流程,但當中仍有不少灰色地帶或不清晰的裁量空間。

以「澳門通」為例,多年來社會對其按金處理、收費標準、服務質素都有不少意見,去年舊「澳門通」不能在咪錶使用,用戶竟被要求實名或收費的爭議更屬公關災難。

 筆者認為,核心原因就是其牌照未有針對上述問題有細化要求和規定;且批准澳門通經營「電子貨幣儲值卡」的第8/2006號行政命令只要求公司資本不得少於一千萬,多年來也沒有要求調升,若相對於其公司數百萬用戶暫存帳戶的金額、每年數以億計的巴士收費、以及去年數以十億計的消費卡撥款金額等,澳門通一千萬的註冊金額明顯難以合理保障其金融安全。

應訂電子支付明晰監管制度統一規範 此外,又如目前銀行存款有 50萬元保障額,但電子錢包內款項目前並沒有任何法律保障,性質不一樣,因此沒有設定保障額,雖然政府聲稱有定期監察支付機構的財務狀況,但萬一電子支付機構倒閉,消費者只能從民事追討,明顯保障不足!

由於標準不清晰,令申請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增,本澳申請和成功獲批的電子支付牌照寥寥可數,更多是銀行兼營。但反觀香港,「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SVF)」牌照持有人共十八個,僅三個屬銀行兼營。

除應明晰電子支付牌照的申請標準,本澳銀行沒有公用跨行實時電子交易平台,令不同銀行帳戶和電子支付工具間資金無法相通,也一直窒礙本澳線上金融發展的關鍵障礙。例如最多人使用的電子支付工具無法用最多人使用的銀行帳戶及信用卡充值,不能在線上完成跨行轉帳,到櫃員機轉帳也只能轉到個別銀行及收手續費等!

聚合僅首步澳「轉數快」明年推出破金融壁疊 故此,推出「聚合支付」和明確電子支付的監管機制只是本澳金融實現電子化和智慧化的首步,下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政府應盡快建立由政府主導、七乘廿四全天候運作的在線實時金融「快速支付系統」(即類似香港轉數快),讓本澳市民及商戶能實時在本澳不同銀行帳戶或電子錢包作資金轉帳,真正打破目前跨行、跨電子錢包的交易壁壘。屆時不單可以大大減低市民、商戶資金往來的時間和難度;更重要是,屆時政府若要向市民發放消費券等,只要通過為市民開設提供特定政府戶口,並訂立總額及每日使用金額上限的方式,市民就可選擇任一種電子支付提取戶口餘額,而不需要如現時般必須依靠個別電子支付機構才能推出消費券。

但金管局指「快速支付系統」要構建數據中心及嚴謹配套,估計最快要2022年才能投入服務。

澳「轉數快」勢降交易成本時間助推電子金融 電子支付越趨普及已屬難以改變的趨勢。筆者相信,「聚合支付」的正式推出,再加上明晰電子支付的發牌標準推動更公平競爭,再加上本澳「快速支付系統」的開放交易平台能如期在明年投入運作,市民或商戶能隨時進行不同銀行帳戶、不同電子支付的轉帳和交易,完全打破跨銀行交易或電子支付工具間的交易壁壘,不單可吸引更多經營者進入市場、推動更公平有效的競爭,也勢必可以降低目前仍然高企的電子支付手續費用(本澳目前為百分之一點幾,內地微信支付寶收取商戶的交易費僅千分之幾),提升金融效率和減輕商戶成本,消費者也可有更多不同選擇。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政府所有對外服務須按序上網︳2021-01-04 市民日報

【本報訊】特區政府提出發展電子政務多年卻成效不彰,源於當局可以網上辦理的服務實在太少,政府部門各有各做,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澳門電子政務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的決心和沒有具體工作計劃,以及執行力等,部門為應付而應付。政府部門所有對外服務都應該網上化,而非由政府部門挑選一、兩項容易做的去做,他促請政府把現時各部門零散的網上服務整合,制訂政府所有對外的服務都全都可以在網上辦理的時間表,並要求各部門落實執行。

綜合中心一站式服務五花八門

林宇滔表示,電子政務早在回歸初期便已提出,只是政府一直都沒有推行,近年又重新包裝「攞番出嚟」,其他地區發展電子政務原因包括:資訊科技發展,居民使用電子政府的門檻愈來愈低,公眾對電子政務需求愈來愈大,歐美地區更希望透過電子政府減省政府行政資源,澳門則一直沒有上述需求,所以各政府部門從來都各自為政,政府更專門在多區設立政府綜合服務大樓推行所謂的「一站式」服務,其實也只是把各部門集中在一個地方辦公而已,市民仍要排不同的部門窗口辦理各種手續,而最奇怪的是,各個綜合服務中心服務五花百門,一個部門在不同的綜合服務中心會有不同的服務,不能提供該部門所有的服務和申請,理論上一個部門在某區設服務站,該部門的所有服務理應可以接受申請,不可能黑沙環綜合服務中心受理30項服務,中華廣場綜合服務中心則受理35項,離島可能只得20項,從政府「一站式」服務可以看到政府的決心。

《電子政務法》去年9月27日生效,為電子政務提供法理基礎,使用者毋需再上傳簽名等身分資料,他又質疑,既然政府要發展電子政府,為何所有服務項目都不能在網上辦理?現時政府的情況似是部門求其交差,例如推出網上辦理在生證明,為何政府每推一項電子服務,都要大力宣傳,而非設定在一定年期內,例如兩、三年內政府所有對外的服務都全可以在網上辦理?等同銀行,現時銀行大部分服務都可以網上辦理,「商業社會做得到,點解政府做唔到?」

各自為政一戶通未納普及服務

政府一直對未來有哪些服務可以網上辦理避而不談,林宇滔批評官員思維落後,「唔係加幾多項服務的問題,而係政府所有對外服務幾時能夠全電子化?」若政府有決心推電子政府,便應設立具體工作計劃,接著便按相關工作計劃推動電子政務。他又以早年行政公職局推出「澳門e辦事(ePass)」為例,居民透過ePass只能查詢選民登記記錄、退休基金會的公務員公積金、衛生局的醫療報告申請、勞工局網上求職服務、財政局的電子服務等,對居民來說其實作用不大,所以很少人會申請。過去各部門很多小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到今日政府又再推「一戶通」,但儘管衛生局也加入「一戶通」,但該部門又並非所有服務都上網,只有「我的健康」,最多人用的醫療券帳戶則不能用「一戶通」登入,需要另外用衛生局獨立手機應用程式登入。

另一樣最多居民用來繳付交通罰款的治安警手機應用程式,也沒有加入「一戶通」。所以,當局聲稱會把最多人用的服務加入「一戶通」,令人感到質疑。

林宇滔又表示,近日政府一直強調「一戶通」開戶人數不斷增加,至昨日為止更突破10萬人,惟當中有多少是開了戶但沒有再登入的「疆屍戶」?居民開戶後,網上電子服務使用人次、電子申請佔了多少百分比等,這些都需要定期交代。他相信當局交代不到,等同上市公市不敢交代活躍用戶數目一樣。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賀政府2020防疫戰報捷 2021年常態化防疫真考驗︳2021-1-1 訊報 宇論滔滔

 踏入2021年,首先祝各位讀者新年進步、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事順心!更希望能送走2020年晦氣,全球能夠盡快擺脫新冠疫情的陰霾,一切有新的開始!

若要選最能代表2020年的詞語,肯定是非"新冠肺炎"莫屬!疫情肆虐全球下,共令8,200萬人感染,逾180萬人死亡!全球各地經濟和社會運作也因應防疫幾近全面癱瘓和停頓,疫情甚至被認定是全球化進展逆轉的里程碑,故有人戲稱2020是被病毒偷走的一年,也有人嘲笑2020是"慢長的2019年",因為對很多忙於防疫的人或社會而言,2020年仿佛從未開始過!但無論如何,2020年將肯定被記入史冊,且有他自己的篇章!

4、6月賭收插水不及去年日收入對一直依?旅遊博彩業單天保至尊的澳門經濟及公共財政收入,2020均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首11個月的博彩收入僅得526億,儘管10及11月份賭收已重上6、70十億的水平,但累計總收入仍較去年同期大跌8成,當中221億更是一月錄得(當時澳門仍未因疫情封關),甚至在4及6月賭收僅得七億多,較去年平均日賭收八億更低!

賭收大跌自然拖累公共財政收入插水,首11月幸運博彩稅收僅271億,僅約原預算982億的四分之一(過去預算一直過於保守,賭稅只有多不會小)。經過三次的預算修改,政府已動用近600億超額財政儲備,還未計及原來財政預算中逾220億的結餘,以及在澳門基金會撥出一百億的疫情財政援助款項。簡而言之,澳門庫房因疫情今年就已蒸發掉近千人億。

截至2019年底,本澳財政儲備的資本金額按年上升13.9%至5,794億元;其中,基本儲備及超額儲備分別為1,489億元及4,305億元。由於普遍預期就算疫情完結,賭收也難以重回過去約3,000億的水平,可能只有過去一半或三分之一規模,在預計未來賭收入跌下,過去感覺本澳極豐厚的近6,000億儲備,扣減今年疫情耗掉的近千億,澳門的"身家"絕非大家想象中豐厚!

賀決定人人有口罩打好防疫基礎面對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澳門至今已連續270多天沒本地病例,連續181天無境外輸入病例報告,累計確診病例46例,沒有死亡病例,至今也從未出現新冠肺炎病毒社區傳播,無醫務人員受到感染;澳門抗疫成績表放眼全球確屬最佳之列,這與新特首賀一誠商人思維的決斷作風有莫大關係,尤其在疫情之初,各地在搶口罩時,特首明確承諾保證澳門全民日日有口罩,以及停運賭場兩周等的安排,成功穩定民心,為抗疫戰打好良好基礎!

但不諱言,近月本澳面對常態化防疫,特區政府的防疫政策鬆緊不一及不協調的問題也逐步顯現,這也突顯澳門長期積弱的公共行政問題。在危急關頭,單靠領導層個人的決斷力或許就能力挽狂瀾,但若要真正做到常態化防疫,政府部門間的高效交流、分工協助、科學決策及能與民意溝通的公共行政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關鍵,特區政府這方面的短板,近月已非常特出;其中幼稚園K1學生未夠三歲不能復課的安排就是經典之一。

常態化防疫目標為社區零確診非零輸入筆者認為,未來常態化防疫政府應該繼續緊守"外嚴內鬆,口罩不放鬆"的原則,意味著本澳地外地入境的人士,除了內地或將來評估可作旅遊氣泡外,必須堅持指定酒店隔離。在社區運作上,政府要確保口罩計劃持續,社會上也要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常申報健康狀況等的防疫意識,才能真正落實常態化防疫,將社區運作最大程度常態化。

筆者也必須提醒,澳門要守住的防疫核心指標,應該是本地沒有出現社區感染、特別是不明源頭的社區感染堅持為零。但筆者必須指出,內地目前每日都有輸入性確診,政府若不惜代價麻目堅守在指定酒店隔離期間的人士確診為零,即"輸入性確診為零",其實並不科學,也絕對常態化防疫的真正目標和指標。11月特區政府願意邀請外地賽車手及工作人員到澳門參加大賽車,就是明白澳門可以接受隔離期間出現確診的風險,何以同樣的邏輯定,不能適用到澳門居民的非居民直系親屬?又或急需聘請外地家傭的家庭身上,這才是部份民怨對疫下辦大賽車出現反感的核心原因!

賭牌臨時續約表面合理不利行業發展如何能夠以最合適的代價,確保不出現本地確診及社區感染,做到真正的恆常化防疫,當中不單涉及公共衛生和防疫的科學分析,也涉及政府內部的訊息溝通及民意反饋能力,當然更涉及民眾對政府信任程度等,環環緊扣、缺一不可,這將是考驗特區政府官員智慧和管治能力的指標性考題,也是今年的必考題!

更令筆者擔心的是,經濟單一的澳門,特區政府在過去一年不惜代價以千億代價穩住民心經濟,但2021年能否照版煮碗?將是很大疑問。雖然去年賭收大跌,但在賭牌續期的敏感時刻,各大博企雖然收入大跌,但仍保住本地僱員的飯碗,不敢輕易裁員,最多只是用買一送一的名義讓僱員選擇無薪價,是本澳穩就業保經濟的重要支柱,但長貧難顧,若賭收未能回升,博企是否願意長期不裁員,將是要密切關注的。但近日檢察院以不可歸責僱員的理由,僅按《公職法》第十二條第二款的提前六十日通知規定,終止一公務員的不具期限行政任用合同,做法等同裁員,政府在敏感時刻自己開了一個極差的先例,多少也反映政府智慧和敏感力不足!

政府敏感時刻帶頭"裁員"極不智最近有外媒報導,政府有意將賭牌續期(應為重新競投)時間由2022年中,再推延三年至2025年中,政府對此不置可否,但表示2021年下半年會就《博彩法》修訂作公開諮詢,按這個進度,連同諮詢細節、加上立法提案、立法會審議及賭牌招標程序等,確實未必能趕及2022年中完成,政府雖沒正面回應,但也側面引證賭牌將會延遲續期的講法合理!

疫情令澳門賭收插水,延期新賭牌的競投表面上合適,但筆者從來都認為,臨時續約、尤其不止一次的臨時續約,對任何公共事業的發展其實都不利,因為臨時續約表面上是維持公共服務的運作,但真正高質的公共服務都涉及到長期投資,包括基建、硬件及人力資源等,在前景不可預期,只會令營運者不會作任何長期投資,只會延長折舊或不投放人資培訓,令服務質素下降。澳門巴士服務多次臨時續約,令巴士公司無法購置新巴士就是一例,只是這些影響短期內較為隱蔽,公眾未必會察覺!

儘管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已推出,澳門訂購的140萬劑疫苗明年也將陸續抵澳,確保本地居民每人能接種兩劑,但除非全球人口均成功接種(估計最快也要2022年下半年),且疫苗有效期夠長,否則新冠疫情將仍會與人類繼續糾纏不清,揮之不去!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