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林宇滔問十年防災規劃落實進度 2022-08-26|市民日報

   【本報訊】今年8月23日是強颱風「天鴿」正面吹襲本澳5周年,當年「天鴿」引發本澳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風暴潮,令本澳廣泛地區出現嚴重水浸,多區斷水斷電多天,城市運作癱瘓多日。風災造成10人死亡、逾200人受傷、經濟損失逾125億元。這場風災導致不少澳門居民至今仍猶有餘悸。痛定思痛,為此,特區政府於2019年10月公布《澳門特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下簡稱「防災規劃」);惟立法議員林宇滔表示,時至今日部分當年提出的防災基建一直未有下文,因此他問擋潮閘到底建還是不建,是否有後備方案?緊急情況下澳門電網自主供電能力佔日最高負荷達五成目標何時達成?以及在小潭山興建高位水池的進度。

  林宇滔表示,風災過後,特區政府於2019年10月公布的「防災規劃」,提出了多項針對防災減災的軟硬件措施。事實證明,經歷了「天鴿」風災的慘痛教訓後,當局在氣象預報、訊息發布、災前預備、緊急應變、善後清理等應急處理機制上都有明顯進步,工作值得肯定。

  但在防災基建方面,當局雖在防治暴雨水浸的基建上加快了步伐,包括終於在2021年5月建成內港北雨水泵站和箱涵渠,減輕內港北一帶暴雨水浸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也加快擴容各區渠網和加大恆常疏通的力度。儘管近年暴雨愈趨頻繁,但各區水浸黑點和水浸情況都有所減少和改善,他期望當局盡快展開筷子基雨水泵站、內港南雨水泵站及涵箱工程,減緩內港一帶的暴雨水浸情況。

  但必須指出:自2008年颱風「黑格比」對澳門造成嚴重風暴潮影響後,社會各界均認為本澳需要建設針對風暴潮的防災基建,特區政府在2014年亦自行提出在媽閣到灣仔興建擋潮閘的計劃,但該項工程一直「只講不做」,直到2017及2018本澳低窪地區接連受「天鴿」和「山竹」風暴潮的重創,上屆政府曾表示擋潮閘最快能在2018年第四季動工,但直到今時今日,擋潮閘的方案仍在研究設計階段,至今仍動工無期,但政府也未有任何替代、後備或短期方案。

  此外,「防災規劃」提及過多項針對風暴潮的基建項目,包括筷子基至青洲沿岸堤防工程、外港堤防優化工程、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等。但資料顯示,除了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已完工外,其餘抵禦風暴潮的工程項目仍處於規劃階段尚未落實,更沒有工程的時間表和預算,意味著本澳現時抵禦風暴潮的能力,仍與5年前「天鴿」時相若,簡而言之,13年後的今天,澳門在應對「黑格比」級別風暴潮的防災基建,幾乎仍是「零實際進展」!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內港擋潮閘工程在2014年提出至今已8年,但仍停留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至今仍未有明確的時間表和工程預算,政府到底會否興建擋潮閘?若擋潮閘興建無期,針對風暴潮的防災基建,政府有否其他後備方案?政府向立法會透露,外港堤圍優化工程將被新城A區堤堰優化工程及輕軌東線項目灘塗整治工程替代而暫緩,有關替代方案何時才能發揮防止外港至東北區一帶免受風暴潮影響的作用,兩工程的詳細內容、興建時間表如何?政府決定在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中採用「兩湖」方案,預計今年第三季展開初步設計招標,當局會否有清晰預算和工程時間表?

  二、「防災規劃」提及緊急情況下澳門電網自主供電能力佔日最高負荷達五成,措施包括新建天然氣發電機組,以提升本地發電能力。但翻查歷年的《澳電年報》,除了提及新天然氣機組工程的公開招標程序於2017年12月展開、2018年已完成招標並完成最終綜合評審報告外,之後的年報就再無提及新發電機組的消息。2020年和2021年的《澳電年報》更披露近年本地發電佔總用電量的比例愈來愈少。當局能否交代新天然氣機組工程的進度和時間表?為何近年本地發電的比率逐年下降?何時才能達到「本地緊急發電能佔日最高負荷達五成」的目標?

  三、「防災十年規劃」亦提及要提高澳門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措施包括在本地選擇合適地點新建高位水池,當自來水廠因停電、風暴潮等原因而停運時,可保障供水時間至12小時,當局於2018年提出在小潭山興建高位水池,2019年更稱已招標並將展開工程,但相關高位水池的進度以及其他高位水池的選址至今仍無下文。當局可否解釋該高位水池現時的工程進度?何時才能確定其他高位水池的選址,提升本澳的應急供水能力?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