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林宇滔:公開渠網排水力做好規劃|2021-06-30 市民日報

 【本報訊】本月兩次黑色暴雨,本澳多區均出現水浸。市諮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必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批評政府一直未有向公眾清楚交代本澳渠網排水能力,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能作為衡量指標,以便公眾及上級作監督,倘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

林宇滔表示,日前黑色暴雨的雨量確實超過100毫米,瞬時雨量只比本月1日的雨量低幾毫米,雨量確實驚人,亦超出本澳很多低窪地區渠網的排洪設計。他指是次水浸地點比本月1日少,水浸程度亦較上次輕,內港北亦沒有出現嚴重水浸,反映上次政府肯定有工作做得未夠好,相信近日泵房經過調控調整,加上通渠工作,故今次水浸情況稍好,期望市政署的通渠工作能進一步做好。

他續說,本澳近期水浸均是暴雨造成,政府應因應實際情況,認真排查每個水浸原因,找到瓶頸位並作出改善。而數十年一遇的暴雨愈來愈多,必須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指現時渠網的規劃和新渠網興建由工務部門負責,市政署作為維護和更新擴容,將來建設辦升為局級部門後,問題只會更複雜,現時跨部門協作已經做得不好,希望特區政府對此設跨司統籌機制。

盡快建筷子基泵房

另外,林宇滔重申,本澳舊區地低、人多、渠網有限且複雜確是事實,但政府亦從未有勇氣交代本澳雨水系統設計的瞬時雨水承受能力,每次水浸總搬出各種理由解釋。他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為本澳雨水排放系統的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等均應以此標準作為成效衡量指標。如果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若雨量超過設計標準而出現水浸,政府就要考慮將基建標準進一步提高,也只有通過客觀的指標,有關範疇的工作才能得到可量化的改善和評價,同時才能有更科學的理據爭取社會足夠的支持,盡快落實雨水渠網基建。

對於政府日前指有決心做好渠網改造、泵房等基建工作,林宇滔指因應是次兩個水浸重災區為新橋區和鏡湖馬路,政府必須檢視和處理區內渠網有否瓶頸位,筷子基泵房亦必須盡快興建;另一嚴重地點為下環街,他指除了不同意大費周章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水池外,應盡快增設泵房,政府已經接納有關意見,期望工程盡快展開,雖然難以擔保一定能解決下環區水浸問題,但至少能作為紓緩區內水浸的重要基建。




傳協:縮教育社服資助影響深|2021-06-30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政府疫下庫房收入減少,連續兩年緊縮開支,但強調不會影響民生福利。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特別獎學金一度擬終止、非高教推行大班教育後煞停、社服資助大削減等連串事件,反映政府正減少不少教育、醫療及社服資源投放,並非當初承諾的"緊縮開支不影響民生福利投放"。

政府不應在無任何合理理據及公佈下,就"靜悄悄"刪減教育、醫療及社服資助;並提醒"教育、醫療、照顧長者及其他社服工作做得不好,後面投放成本遠較現時慳下來的成本大"。

政府早前擬終止特別獎學金,不再支援有意於世界頂尖大學或有頂尖學科大學就讀的學生,引起社會熱議,政府後發出新聞稿解畫,特別獎學金的發放單位,由澳基會歸口管理至學生福利基金,並將於短期公佈新一輪資助計劃,才平息事件。

林宇滔表示,綜合多方消息,若沒有社會高度關注,政府已落實終止特別獎學金的計劃,政府新聞稿承諾續實施特別獎學金計劃,相信是"臨時轉軚"。又指政府早前整合所有公共實體的各項升大獎、助學金計劃後,獎、助學金資助名額明顯減少,如特別助學金名額由五百多個減至三百五十個,可見教育資助有所減少,影響準備升學學生,但政府卻從未解釋刪減資助名額的原因。

林宇滔表示,過去多年,非高教教育一直推行小班教育,當局雖容許每班人數由廿五至三十五人,但以廿五人一班學校獲得的人均資助最高。但教局今年一月突然要求所有非高等教育學校,由幼一、小一、初一及高一班的收生人數向每班三十五人"靠攏",逼使每班收生由廿五人直接增至三十五人"大班"教學,變相每名學生資助金額相對減少。

林宇滔並引述部分醫療社服團體反映,政府今年資助金額較往大減,金額是近年最低,甚至縮減至十年前的水平,卻要維持服務量,直接影響對長者、弱勢團體的服務質素。舉例如面向兒童的早療教育、及長者的照顧服務等,認為"教育做得不好、兒童早療、長者照顧問題惡化,後面投放成本遠較現時慳下來的成本大"。




石排灣線重新招標收11 標書 金額工期變化不大 最快下半年動工|2021-06-30 力報

 輕軌氹仔線一直被本澳市民質疑毫無作用,站點「到喉唔到肺」。政府在近年多次公開指出輕軌石排灣線將會建設,不過有關工程卻一拖再拖,連開標都要「推倒重來」,終在昨(29)日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重新公開開標。當局昨日共收到11份標書,工程造價介乎9.08億澳門元至10.8億澳門元,工期由638 工作天至760工作天。不過,有學者認為,當局重新開標的價格變化不大,建議當局不要再浪費時間,盡早落實動工。 【本報記者吳泳欣、陳嘉俊報道】

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在去(2020)年8月公開開標曾收到10份標書,當時10份標書的工程造價介乎8.96億澳門元至9.75億澳門元,工期由490工作天至820工作天,而最長施工期則為960個工作天;而石排灣線工程昨日重新開標,當局收到11份標書,工程造價介乎9.08億澳門元至10.08億澳門元,工期由638工作天至760工作天,最長施工期890工作天。不過,仔細發現,重新開標的造價卻與去年的造價相差不到一億元。

金額增加工時減少

建設辦土木工程師李漢明昨日開標後表示,經吸取了上次招標經驗,今次招標在評標標準方面作出了調整,其中「工程造價」佔 50%。「施工期」佔 30%,「施工經驗及質量」佔 20%;在重新招標的公告中亦提醒競投者要考慮到配合行車系統供應商的供應及安裝時間。另外,建設辦亦會要求未來承建商申請特許施工時段(即星期一至六晚上8時至10時),指因工程高架橋預製件的安裝吊運工序有機會影響該路段交通。

翻查輕軌石排灣線主體工程去年首次進行招標的文件,在評標標準方面,去年「工程造價」佔 45%;「施工期」佔 35%。至於「施工經驗及質量」不變,佔 20%。而最長施工期則為960個工作天。

施工期拖一年條數點計?

政府在去年曾揚言石排灣線會在去年年底動工,不過「重新招標」一事令工期拖足一年,且最後重新招標的金額卻與之前的相差不大。傳新澳門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訪問時就坦言「真的不明白政府想法」,認為政府拖了一整年才公布取消招標理由,根據去年《施政報告》,石排灣線應在去年就已經要動工。

林宇滔亦指出,政府重新招標,事實改變的只有少量金額及時間,但社會更關注的是輕軌乘搭的方便、便利的行人設施會否足夠等等;他認為,政府在建設輕軌時沒有從用家角度出發,舉例橫琴線的建設,為何不考慮澳門大學?

而重新招標令工程延遲了一年,林宇滔直言政府拖了一整年,一整年又如何計?不明白政府究竟想點,感覺上輕軌已成了「燙手山芋」,政府已經不想理會。

他強調,建設工程「愈遲起成本愈貴」,輕軌的車廂放了十年沒有用,遲了一年所有東西的折舊了一年,認為政府必須要做一個審計,究竟現時輕軌每年折舊多少錢、中間有多少成本是浪費了,由頭到尾要全面分析。他亦稱,現時沒有人知真真正正用了多少錢,將來又用了多少錢,而石排灣線正正突顯了政府求其、不聽民意。

輕軌石排灣線料下半年動工

據建設辦介紹,輕軌石排灣線全長約1.6公里,途經路氹連貫公路,石排灣圓形地及石排灣馬路。工程包括建造轉乘站,離島醫院站,石排灣站,高架橋及行人天橋。

施工地點包括蓮花圓形地,蓮花路,路氹連貫公路,樂居大馬路,石排灣馬路及博愛大馬路等部分路段。由於施工區域位於繁忙的行車道路,在本工程施工前,將與交通事務局等部門溝通協調及製定交通安排方案,以降低工程對週邊道路的交通影響。

其中石排灣站位於石排灣馬路上,南、北兩側設有出入口,並有行人天橋連接至石排灣公屋區內的行人天橋。至於離島醫院站位於路氹連貫公路上,東、西兩側設有出入口及設有行人天橋連接至離島醫院大樓入口。此外,乘客亦可透過與離島醫院站連接的轉乘站至氹仔線。

但在《 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當中,有提到輕軌石排灣線的發展,將連接現有的輕軌氹仔線,並建議在去年年底動工;而在2018年運輸工務司長長羅立文曾提到希望石排灣線在2019年初公開招標,不過最後延至2020年8月才公開開標。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空中走廊效益受質疑|2021-06-28 捷報

 耗資3.4億元的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上周六正式啟用,但空中走廊設計走樣,原規劃自動步行系統和綠廊設計不見踪影,淪為普通行人天橋,居民評價譭譽參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政府交通整治欠整體規劃,部分交通基建又不按計劃開展,當初政府計劃沿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孫逸仙博士大馬路氹仔北(TN)地段及澳門運動場一帶建造空中步行綠廊,以構建氹仔市區舒適的慢行交通環境。但現在則為「慳錢」而「起啲唔起啲」,令區內空中走廊建造斷開「一節節」,事倍但工半之餘,效益下降。交通問題必須要有預先規劃、及時落實,他促請政府制訂詳細規劃時,應制訂完整交通規劃,並透明化讓社會監督當局有否按計劃落實執行交通規劃。

坊間以「天價」來形容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林宇滔相信,並非天橋本身造價貴,而是當局在開展工程時都沒有整體規劃,政府又喜歡逐個環節批給工程,令工程造價貴工期長。天橋本身建造費用並不多,工程最貴的部分是天橋地下的管線遷移,也是導致基建工程工期長、建造時出現混亂的主要原因。「可能起條天橋半年乜都攪掂,但地下管線就攪來攪去搬嚟搬去。」過去奧林匹克園形地建設進度慢,亦是相關原因。此外,將工期和工程對居民影響減至最低從來不是政府優先選項,當局只重視工程方便度,是官員思維問題。

多車就刪班馬路起天橋思維錯誤

過去有不少駕駛者反映該路段過多斑馬線,是造成區內交通擠塞原兇,現空中走廊啟用,沿途斑馬線全被取消,不少居民都感到不便。林宇滔不認同當局「多車就刪班馬路起天橋」的整治交通思維,是否起天橋或刪斑馬線,應視乎該區是方便行人,抑或是方便車輛通行的規劃定位。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方便居民由濠庭都會直達運動場輕軌車站,但對純粹只是橫過基馬拉斯大馬路的居民來說,則會覺得較為不方便,儘管有無障礙設施,但已影響了行人。

造空中步行綠廊「起啲唔起啲」變四不像

林宇滔表示,他認同長遠澳門應建設一些便利、全天候的步行設施,但批評政府除了交通整治欠整體規劃,部分交通基建設施規劃了又不按計劃開展,「起啲唔起啲」,2012年交通局與土務局在介紹氹仔步行設施的優化工作和其他設施的建設進度時,便計劃參考望德聖母灣大馬路步行系統的成功經驗,計劃沿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孫逸仙博士大馬路氹仔北(TN)地段及澳門運動場一帶建造空中步行綠廊,以構建氹仔市區舒適的慢行交通環境。其中,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步道,跨越布拉干薩街、成都街、哥英布拉街、南京街等四個路口,並考慮設置自動步行運輸帶,串連現有路網及未來路網建設後,將與柯維納交通樞紐、氹仔舊城區、氹仔北區住宅群、湖畔大廈以及相關輕軌站點,組成暢達、方便,能連接輕軌及巴士公交工具的慢行網絡,在改善市民大眾過路安全。

他指出,時至今日,政府為了節省工時和建設費用,空中走廊沒有了自動步行系統、綠廊、單車徑等設計,氹北空中步行綠廊也被擱置,整條空中走廊變成「一節節」,效益不高,「唔三唔四」。他又舉例,10多年前政府計劃在林茂塘建空中走廊,但一直以來都沒有落實,現在再推行,區內已高樓林立,環境改變,再難實現。「交通問題唔係可以小修小補」,必須要有預先規劃、及時落實。城規法已生效多年,總規亦將於今年底出台,接下來政府將制訂各區詳細規劃,而在各區詳細規劃出台前,理論上政府應制訂各項專項規劃,包括交通、文化、綠化、環保、社區設施等專項規劃,他期望有了相關規劃後,社會可以督促政府落實相關規劃。

促盡快對舊有行人天橋作重新規劃整改

此外,根據資料,本澳目前約有40條行人天橋,均安裝有上行扶手電梯或升降機,方便市民使用。但目前僅有24條行人天橋有安裝升降機方便行動不便或輪椅者使用。其中,提督馬路與美副將大馬路交界的舊麗都行人天橋就曾發生多宗涉及長者使用的意外,林宇滔表示,他就曾上述問題去信市政署,促請署方詳細調查意外成因及對外公佈,並認真檢視該天橋扶手電梯運作及設計上是否有高危因素,作出即時改善。本澳現時有很多行人天橋屬臨時性,包括麗都、提督馬路、關閘工人球場對開行人天橋,使用多年仍處於臨時天橋,極早盡快作出重新規劃和改善,他認為,長遠而言,當局有必要及早為本澳所有行人天橋加裝升降機,更配合老年化社會的需求,落實無障礙通行環境。

林宇滔又提到,現時本澳天橋建造由工務局規劃,建造則由工務局或建設辦負責,市政署管理,未來建設辦將升格為建設局,他形容很混亂,規劃和建造肯定不會比現在好。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暴雨警告應服務社會有預警性 學校惡劣天氣安排應加強宣傳|2021-06-25 訊報 宇論滔滔

 氣象局於周二(22日)早上七時五十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訊號,教青局隨即宣布小、幼及特殊教育全日停課,中學上午停課,由於發布時間已臨近上課時間,導致不少家長及學生"亂晒籠",市區交通大擠塞,被家長改編的歌詞"來回學校又折返房間"更被廣泛傳唱,大批家長批評氣象局失職,甚至質疑只是"望住窗"發警告,完全沒有預警功能!正所謂"好事成雙",翌日上學時間再有暴雨,氣象局明顯汲取經驗,早在七點十分就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訊號,雖然仍有零星投訴指連續兩日紅雨影響學生考試,但社會普遍認同安排。惟事有湊巧,周四早上再遇暴雨天氣,幸好雨勢高峰時段在六時左右,七點半後的上課高峰時段雨勢已減,氣象局沒有發出紅雨,只維持黃雨訊號,中小幼繼續上課,但家長們明顯汲取前日教訓提早出門,市面交通雖擠塞,但混亂情況較首日大減。

黃紅黑暴雨兼具預報實測根據本澳的暴雨訊號定義,當局"預測澳門特區廣泛地區一小時降雨量將達到約二十、五十、八十毫米,或澳門特區廣泛地區在過去一小時降雨量已達到二十、五十、八十毫米,且預料雨勢持續"則會相應發出黃色、紅色、黑色暴雨警告訊號。

事後回顧這三天的暴雨訊號,從技術上,首天七點十分已發黃雨,當時各站均未有雨量紀錄,直到七點三十分鴨涌河站在錄得黃雨雨量(廿三毫米),直到七點五十分鴨涌河站錄得五十三點八毫米雨量,氣象局亦即時發出紅雨;值得留意,七點五十分掛紅雨當刻,僅有鴨涌河達紅雨,除大炮台達黃雨,其餘都未達任何暴雨標準,路環兩站甚至僅錄得零點二毫米雨量;最終鴨涌河在八點二十分錄得七十一點四毫米的雨量,但其餘站點都未達紅雨。

單純技術考量不符社會實況總括而言,當日的黃雨有一定預警性,但紅雨就是達標即發,技術上都是準確,但肯定沒有預警性,加上時間是上學高峰,自然造成社會混亂、家長罵聲四起;值得反思的是,第二日(周三)暴雨天氣,黃雨六時四十分已發出,紅雨則在七點十分已發出,當時僅得路環及九澳站分別錄得九點六及六點六毫米雨量,其餘站點雨量均不超過一毫米,直到七點半海事博物館站(廿二點二毫米)才達黃雨,直到八點五十分該站才達高峰雨量四十四點二毫米,當日雨量較平均,除大炮台有四十一點八毫米外,外港、路環、東亞運站都錄得逾三十毫米的雨量。當日警告明顯有足夠的預警性,市面雖有雨天必現的交通擠塞,但因已及早通知停課,秩序大致正常;但遺憾的是,如果純以技術判斷,當日九站雨量都未達紅雨,其實算是虛報。

吊詭的是,周四本澳早上連續第三日受暴雨影響,黃雨早在五點四十五分已發出,六點零五分東亞運已達黃雨,六點四十五分大潭山及東亞運站,分別錄得四十六點八及四十點二毫米的雨量,大潭山峰值甚至較周三紅雨更高,若當時氣象局發出紅雨訊號,澳門將連續三日因紅雨而停課,但相信氣象局預計雨量將會逐步放緩,故只是一直維持黃雨,且到七點半上課高峰期,各站雨量已較黃雨更低,但氣象局仍一直維持黃雨。

首天"準確"惹批評 翌日"虛報"獲認同單從事後孔明技術分析和社會評價,首天紅雨雖然符合發放標準,但因沒有預警性,且正值上課高峰,交通自然癱瘓,社會一片罵聲!相反,第二日雨量雖逾四十毫米,未達紅雨標準,但雨量峰值預計在八點,且多區雨量平均,氣象局早在七點十分發出紅雨警告,普遍被認同有足夠預警性,市面交通秩序亦相對良好,只是技術上確屬虛報。至於第三天高峰雨量較第二天高,但卻沒發出紅雨,相信是考慮峰值雨量已在六點四十五分出現,且雨量趨減,加上大家在前車之鑑下提早出門,質疑氣象局不發紅雨的聲音相對較小,在技術上當天的預報亦是準確的。

客觀而言,相對颱風、風暴潮等較可易預計的氣象預測,定時定量預測暴雨至今仍是世界難題。因就算雷達顯示有大雨區趨近,雨雲帶可能過門而不下雨,暴雨警告食詐糊更是各地氣象部門的普遍經驗。

事實上,香港天文台曾事後驗證自己二0一一年的暴雨預測結果,發現未來半小時準確率只有七成六,未來兩小時準確率更會大跌至四成,即連"五五波"也不到。故氣象界一直形容,預測暴雨等同"擲公字",考慮澳門面積僅三十二點九平方公里,遠較珠海、香港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積細小,要準確預測暴雨,除要估中"公字"(即雨區抵達時下不下雨)外,還要確保硬幣(即下雨區)擲中澳門。

暴雨分級利大如何服務社會值反思因此,氣象界也有意見認為,暴雨警告不應分級、停課安排應由教育部門自行缺定而非機械與暴雨訊號掛?等,單從技術觀點有其道理。但當考慮社會實際運作,筆者仍然覺得暴雨訊號分級,以及將過去只發佈給政府民防部門的二十毫米預警(即現在黃雨)同步向公眾發佈是更合適和有助政府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筆者一直認同香港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對其氣象人生的總結:氣象預報應以科學為基礎、服務人為目的、以人的安全為第一考量。坦白講,氣象局的任何決定,都無法滿足所有人,但只要氣象部門能夠不斷提升技術,完善相關氣象預告的標準,再加上明白社會對氣象預報的期望,定必能夠摸索出一套適合本澳、又符合科學基礎和以服務為目的,保障市民安全為第一考量的氣象警告發佈模式。

再者,全球?化導致的極端天氣越趨常化,惡劣天氣預報的磨擦必然會越來越多,以這幾天的經驗來說,氣象部門實在有必要在早上上學高峰期時,更果斷提前作出決定,確保暴雨警告具有預報性,平衡其對社會運作的影響,才能符合公眾的期望。當然公眾也要理解,礙於目前技術限制,當繁忙時段要提前作出警告決定,虛報機率也會大增,公眾對此也應有包容之心。筆者相信,只要氣象部門與公眾對此能有共識,今後的氣象警告發佈定必可以不失科學,又能更好服務社會。

學生氣象數據網抵讚官應開放大數據當然,氣象局也應該系統公佈所有氣象紀錄的大數據,並提供方便的查詢方式,以便公眾客觀檢視氣象局的預測水平提升或退步,以及作持續檢討。筆者在此必須鳴謝"培正天文氣象學社"同學們的努力,該網站定時在氣象局官網擷取數據並作系統式記錄,也提供方便和可視化的查詢,筆者本文的所有數據也是多得同學們的努力,真的是後生可畏,由於網站至今只能翻查近年的氣象紀錄,氣象局有責任開放原數據供公眾查詢之餘,也可方便同學更多創意的應用。

此外,現時學校運作指南"熱帶氣旋、暴雨及特殊天氣情況停課時學校應關注的事項"其實已有明確規定,例如黃色暴雨警告訊號於早上發出為減低學生出行所受的影響,家長或學生可因應天氣狀況自行判斷及調整出門時間,學校應酌情處理,不應視為遲到或缺勤,並調整或補回倘有的評核時間,請家長為子女在上學出行時安排合適的雨具和帶備替換衣物。據筆者了解,即使學生沒有替換衣物,學校也會盡量提供,或不開冷氣以風筒及吹風機為學生吹乾衣物,家長實不用擔心。

落實指引減家長自主壓力保學生安全倘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訊號發出而停課,學校須保持正常運作,期間校園一直開放,不應要求已返抵學校的學生折返或留校後勸回,並須安排人員照顧,以及為學生安排適當的教育活動。家長也可待安全或放學時間接回子女,不用急於在惡劣天氣下接回學生。

筆者認為,再完善的惡劣天氣警告,都不能顧及所有不同狀況的市民,即使有沒有紅雨,家長都要協助子女判斷當時是否合適上學時機,而只要上述惡劣天氣指引得到有效執行,家長也更可無顧慮的按實況作判斷。當然,社交媒體流傳有家長指學校並未遵守上述指引,但客觀而言,據筆者多方了解,大多數的學校都有按教青局指引行事,如有學校不遵守,家長應該作出投訴,教青局也應主動巡查,確保指引確切執行。

長遠應推校巴減交通壓力當然,長遠而言,筆者一直倡議教青局及交通局應跨部門做好校巴服務,並應以區域校巴的方式,某居住區到某學校區的高效方式運作,這不單可大大減輕繁忙時間的交通壓力,當校巴能夠取代私人車輛成為跨區學生上課主要交通工具時,就更能有條件為校巴上落車位置設置更完整的擋雨設施,實現多贏局面。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新聞局判給事件僅冰山一角 團體:免公開招標資訊應透明化︳2021-06-23 力報

時事評論員林宇滔受訪時直言新聞局不符免公開招標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他認為政府各部門應將公開競投招標、豁免公開競投標書等的資料內容、以至最後判給結果均有必要全面公開,放到網頁上供大眾瀏覽,方可有效杜絕因公開招標及直判所導致的不公以及部門缺失。

公布判給資訊無需修法

《採購法》正分兩階段修法,首階段主要把各部門採購門檻金額調升六倍,次階段將全面就《公共採購法律制度》進行立法。對此,林宇滔直言無法接受,認為目前提升採購金額並不足夠,提升門檻的同時更需增加其採購透明度更有必要性,以便大眾得悉其資訊,增強監督力度,改變目前政府採購中各種亂象。林宇滔強調,公布判給資訊的做法確實可行,並無需進行修法。

質問新聞局原公司滿意理由?

法例上明確可因特殊原因豁免公開招標的項目,林宇滔則指出,政府各部門有不同類型的招標項目,確實不排除有特殊情況,但政府則必須向公眾清晰交代其原因,且接受公眾監督,他坦言:「呢一方面政府真係做得差!」他又以新聞局的事件為例,當局以「滿意原公司服務、雙方合作良好」等為由直接判給,林宇滔則質問:「滿意喺邊到?金額係咪合理?」其理由公眾以至廉署並不會接受,而新聞局是有必要公開其實質理由,予公眾監督。

林宇滔直指,新聞局免公開招標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政府需跟進後續的補救措施,將類似問題系統化處理,而非「意見接受、態度照舊」。林宇滔又補充,若招標資訊可公開,業界可及時得悉其判給價、工期等資訊是否合理,某程度上可減輕政府監管壓力,同時對於廉署等有關監督部門可更有效率執行調查。廉署在報告中已排除當中有公職人員貪污濫權等行為,林宇滔則認為報告並不影響當局考慮開展紀律程序以進行處理,以追究責任。



市諮委促協調部門優化渠網|2021-06-23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市政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多名委員關注水浸、塞渠等問題,促政府積極協調各部門優化本澳排水系統,落實渠網升級,分階段整治水患。

修公地規章起阻嚇

會議昨日下午三在市政署大樓禮堂舉行。議程前發言時,市諮會副主席鍾國榮表示,本月一日的大暴雨使本澳多區水浸,部分過往較少水浸的地方亦失守,坊間質疑內港北雨水泵站的作用。認為長久以來的水浸問題由不同原因造成,渠道老舊、胡亂接駁渠網、食肆非法排污等,單靠市政署的力量難以解決。建議特區政府積極協調各部門共同優化排水系統,分階段整治水患。

委員梁鴻細指出,水浸另一因素是建築工程的泥沙及食肆油污令管道淤塞,建議修改《公共地方總規章》,加大罰則及提高部門的執罰權。同時引入智慧渠務概念,利用感應器探測各類水渠沙井的水位及流量,根據分析知道一定範圍內的管道是否有堵塞或者梗阻,加快人員檢查與維護。長期應通過沙井和下水道流量監測資料,為渠網建設提供數據參考。

排水系統設計短視

委員林宇滔稱,暴雨僅能提前數小時預警,建議將黑色暴雨警告納入民防機制,以利民防系統調動資源,並用各區廣播系統警示受浸區域。此外,現時僅靠市政署外判廿五人確保全澳雨水渠蓋暢通明顯不足,應調動更多人員到前線疏通渠口。市政署應全面檢視渠網維護以及檢討外判清渠監督機制,加入檢測支渠是否暢通。按公開資料計算,內港北雨水泵站相當於能應對一百一十毫米的雨量,邏輯上上游渠網設計應以泵房排水量作匹配設計,但本澳現時仍有近三成渠網屬清污合流,且多集中低窪舊區,如何根治?月初的暴雨每小時雨量達一百二十毫米,超出內港北泵站設計能力,亦反映本澳雨水排放系統設計缺乏前瞻性。

倡監管外賣店排污

委員李良汪建議訂定渠務整治規劃,透過短中長期整治計劃完善本澳渠網,以先後緩急原則優先整治水浸較嚴重的區域,減少水患影響社區。同時加大罰則。

根據現行《公共地方總規章》,非法排污罰款六百元,由於罰則過輕,未能達到成效。建議加快修法提升執法力度,加強阻嚇。

委員趙蘭瑛建議市政署推行外賣店登記制度的同時監管外賣店排污,以降低日後因渠道被油污堵塞出現水浸的風險,亦可提高外賣店的食安意識,因油污隨意排放易引來鼠蟻曱甴,影響食店衛生。

市政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




發布紅雨及宣布停課時間尷尬 林宇滔:技術上準確但缺少預報性|2021-06-23 力報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臨近上課時間發布紅雨警告及宣布停課,導致許多學生「來回(學校)又折返」,加劇混亂情況。

他認為,昨日早上氣象局發布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明顯喪失預警功能,因時間相當尷尬,雖從技術上來說是很準確,但沒有預報性,而在實際操作上是否真的可以「預早少少」?如果真的提早發布,氣象局又可能面對下雨情況臨時減弱,出現虛報情況。因此,林宇滔指出,作為氣象局應考慮預報達到幾個目的,第一,要以學生上課為基礎;第二,應以科學為基礎,服務為目的,需考慮社會安全運作等。此外,隨著全球暖化和氣候極端問題,現時暴雨天氣已經愈來愈頻繁,氣象局預報應更加人性化及以預報為目的,期望當局能改善有關情況,考慮實際情況提前發出相關信號。

另一方面,林宇滔又認為,教青局需予社會一個清晰的信息,若正在前往學校的學生應安全留在學校,而在黃雨期間學生出現遲到等情況,學校需按照教青局指引酌情處理。家長方面也應按照實際情況,自己判斷究竟小朋友是否適合前往學校上課。因為單靠一個氣象局信號再加上所謂的「機械式」暴雨停課機制,永遠都會出現不一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應有意識,因應自己的狀況彈性處理,以確保學生在各方面的安全。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冀維持現有"通常居住"定義 傳新協:放寬居留限制或刺激濫用︳2021-06-21 澳門日報

立法會第三常設委員會正細則性審議《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法案,政府擬放寬臨時居留許可限制,於近期提出允許居留許可持有人只要頻繁及有規律來澳就學、工作或從商,即使不在澳留宿仍被視為"通常居住",換言之,日後技術移民或重大投資移民在內地住宿亦能續期居留許可,直至申領澳門身份證。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擔憂若明文定義不用在澳留宿或會刺激濫用,衍生更多問題,建議維持現有"通常居住"定義,並應對過去積壓個案按實際情況作審批,新個案則應清晰"通常居住"的要求。

放寬或引社會爭議

按政府最新的修法提議,是否所有頻繁來澳讀書、工作或從商的人士,不在澳門住宿都能取得居留許可或居留權?林宇滔表示,法案有"逗留"及"居留許可"兩種概念,舉例如外地學生、一般外僱等持逗留許可入澳的人士,即使在澳門住多久都無法取得居留權。技術移民、重大投資移民或親屬團聚等持臨時居留許可的人士,則符合資格滿七年可以申請身份證。

"通常居住"是審批居留權(永久居民身份)的重要考慮因素,"出入境管控"法案擬修改"通常居住"的定義,最初提案為"常居所",近期改為"頻繁及有規律來澳",即不在澳住宿亦能取得居留許可。林宇滔不認同改為"常居所",舉例如一名澳人因澳門房價昂貴、輪候公屋無期,逼於無奈選擇內地居住,其後與一名外地人結婚,若法案列明澳門為"常居所",則其配偶無法循親屬團聚方向申請居留許可續期。

林宇滔亦不能接受一下子放寬至"不在澳門住宿",擔憂會刺激濫用情況,且易衍生其他的問題,這也容易與能否申領央積金抵觸?認為未有充份諮詢和討論下,該修法會引起社會爭議及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以裁量權解蘇州屎

林宇滔表示,政府從未認真規範"居留"的定義,過去審批個案標準不清晰。有一批居留許可人士在澳門工作,甚至子女也在澳門出生及上學,也有部分是因結婚申請來澳人士,因為樓價貴等原因,每日也在澳工作上學,晚上回內地留宿,政府過去一直容許且會續批居留許可,意味政府長期默許他們在內地留宿。直至貿促局涉貪案東窗事發,政府突然"轉軚"、收緊標準,以"不在澳門住宿"暫停續批居留許可,令他們措手不及。據悉受影響的個案有數百宗,身份證早已過期,無法在澳門銀行開戶口、無法領取消費卡、甚至影響其子女入學等,坦言該批人士好慘,政府確實要面對、實事求是處理,故建議當局用行政裁量權,逐個個案審批是否以澳門為生活中心,只要審批過程符合公開透明和秉持公平標準相信可以平息事件。但不宜因該批人士而大開居留權大門,擔心會因此衍生更多問題和挑起眾多社會爭議。

清晰定義審批標準

林宇滔建議,法案宜維持"通常居住"的表述,但政府今後要清晰定義居留權審批及續期標準,並清楚告知新申請者,"訂清楚條線,如要在澳門點住才能獲永久居留權",則新申請個案自然會跟隨新標準,避免再起爭議。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新街市管理制度成敗看管理細節︳2021-06-18 訊報 宇論滔滔

 《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案正式通過,將於明年一月一日起生效,法案建議街市法案建議街市攤位分配以公開競投方式取代抽籤,政府強調不會以價高者得作為標準,以挑選有利街市長遠發展的經營者,法案亦有過渡安排,現有街市攤販經營者倘有意繼續經營基本具條件過渡,簽署新的經營合同,不用提交競投書。此外,為改善街市經營環境或配合城市規劃等公共利益所需,市政署得以直接批給方式分配攤位。政府強調,公共利益是一個概念,行政法規不會細化列舉。但強調絕不會"偷偷摸摸"直接判給,歡迎社會監督。法案討論逾一個半小時獲細則性表決通過,將於明年一月一日起生效。

街市將不抽籤改競投非價高者得

根據之前小組會的討論,未來街市會提供市民常用服務,政府代表舉例近年市政署重建或重整街市時,會把小販遷入街市經營、增設停車場、社區活動中心及市民服務中心等,日後有條件會引入日常生活服務相關攤位,舉例如配鎖匙、補鞋等服務。

翻查歷史,本澳目前實行的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市立市場章程》早在1960 年制定,而小販管理制度則沿用於1987 年頒布,適用於澳門半島的《澳門市小販、手工藝者及收賣舊貨者市政條例》,以及於1974 年頒布,適用於澳門離島的《海島市自治規約》,明顯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廉政公署在2015 年10 月發布的《關於巿政條例及巿政規章的調查報告》,就已促請當局必須儘快修法,故制度《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律方向上是必須進行,社會也普遍認同,但值得一提是,儘管《小販管理制度法》在2018年曾與《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一同進行公眾諮詢,但政府並未同時提案,故今次立法僅處理街市管制,小販管理制度何時立法,當局至今仍未有明確的處理時間表。

《小販管理制度法》仍立法無期

據了解,本澳目前約有八百個街市攤販及九百個小販(當中有二百個小販已遷入街市小販大樓),且近年數量有不斷下降之勢,較回歸前後高峰期的總數三千五百檔已大減近半。由於《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會將目前位於小販大樓的小販納入管理,一來一回下,明年的小販將進一步下跌至約七百個,當局若仍不及時制訂《小販管理制度法》及小販政策,小販行業很快會成為歷史。

《公共街市管理制度》細則審議時,多位議員關心未來街市攤位的的競投及直判的詳細安排。政府雖強調公開競投不以價高者得作標準,並把具體競投標準加入法案,包括考慮競投者的營運策略、經驗、每日經營時間等因素,從而甄選出真正有心經營者。

目前街市和小販採用的"公開抽籤"制度沒有設立任何審查條件,年滿18 歲的澳門居民即可申請,且無須申請費用,致申請者眾。如近年街市熟食檔動輒吸引數百人申請,但中籤都不代表有能力經營得好,亦無從知悉其是否會用心經營,個別檔位更因中籤者缺乏經驗不斷被放棄及重覆抽籤,所以"公開抽籤"的形式表面雖公平,但未必能令公共資源得到有效運用。

法案討論應與行政法規草案一併討論

為此,筆者支持法案將街市攤檔由目前公開抽籤改成公開競投,且不以價高者得為優惠的方向,但關鍵是當局如何衡量和把關實際的競投標準,真正挑選有利街市長遠發展的經營者參與街市的競投?當局表示,未來在行政法規會有詳細要求,但這也是筆者一直質疑的立法邏輯。筆者雖同意法律應有行政法規配套及落實細節執行,但當局卻從不在法案審議時提供行政法規的草案,只是憑空向立法會聲稱會在行政法規細則規範,或會在行政法規考慮,但最終是否有執行?根本是當局自行演繹;早前《的士法》有關咪錶或車載機的爭議,也是源於當局的細則性行政法規刊登公佈前,根本未與社會、業界及立法會溝通!

筆者認為《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僅是為未來街市管理定立框架性規劃,但今後街市能否持續發展,關鍵還是政府對街市管理的定位。近年,政府在多個大型公共房屋社區,如湖畔、石排灣等,均有以有濕貨售賣的超巿取代街巿的趨勢,這確實減少政府的管理壓力,但實際上是令市民的買餸選擇減少。

新區有否傳統街市規劃成疑?

筆者認為,有濕貨售賣的大型超巿確可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但有關設施不應代替街市,因傳統的街市有眾多不同的攤販,居民可在不同攤檔格價,這種競爭是維持市場健康與避免劃一定價的有效方式,也保障了普羅大眾購物的價格選擇權利。

但無論是新口岸街巿用地被改作建設賭場酒店、石排灣公屋群無公共街巿等,都反映當局缺乏對街巿用地的前瞻規劃,未來整個新城填海A區的詳細規劃,到底有否街市用地?就算有,會否如石排灣公屋群的方式,又以有濕貨售賣的大型超市取代傳統街市?

此外,街巿熟食中心不單為巿民提供多元和價廉的飲食選擇,也為有意經營飲食業的市民提供創業和低成本營商的條件,同時可為街巿帶來更穩定的人流,但當局近年對增建熟食中心並不積極,如水上街巿是在建成後才將空置活雞檔改建成熟食檔,營地街巿則寧將地庫改成貨倉也不考慮擴建該街巿極受歡迎的熟食中心,路環街市長期閒置也不考慮引入餐飲因素等。筆者認為,做好熟食中心,是今後未來街市發展的重要基本策略,故今後規劃和興建任何街市,應必須設有熟食區。

街市應有新定位小販應承傳尋出路

近年當局雖有重建街市,新街市的硬件設備有所改善,但與香港新型的乾式街市仍有相當一段距離。筆者認為,未來新建或重建街市均是服務年輕一代,要讓更多年輕家庭走進街市購物,未來街市的發展策略需要改變思路,既保留傳統街市選擇?多的優勢,也須在硬件及管理上作出適時調整,賦予新街市持續的生命力。

街巿及小販管理規章長年滯後,當局未有因應社會發展變化及早制訂街巿及小販的前瞻的規劃和管理政策,加上近年超巿售賣鮮活食品的趨勢越漸普遍,導致街巿及小販的經營正走下坡,更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近年,除固定小販區外,當局近年對其他街道小販均採取"少一檔、得一檔"的政策,這與保留本澳小城特色的方向相違背,當局有必要對此作出檢討,並應參考新加坡政府主動協助當地特色小販傳承配對的計劃,研究推動街道小販承傳的可行性,不單為本澳特色小販傳承創造契機,更為年輕人提供更多不同的出路選擇,然而,連《小販管理制度法》至今仍立法無期,本澳小販衰落、甚至消失,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噪聲投訴增多或與疫情相關 內港水污染屬老大難問題︳2021-06-18 論盡每週專題

 針對《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下稱:報告)中的噪聲及水污染問題,針對前者,綠色未來副理事長陳俊明認為噪聲投訴增加或顯示居民壓力增大,至於水污染應從源頭解決,他則呼籲政府部門以身作則,選用環保清潔劑以減少污染。而長期關注環保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應對非管制時間內的噪聲也作相應限制,以及需從渠網的前瞻規劃、污水廠的興建和擴容及舊區渠網更新三方面持續下工夫,整治水質。陳:當局應推廣環保清潔劑及加快廚餘回收


陳俊明指出,污水中較多的是有機污染物如廚餘,不少市民及食肆直接將廚餘和油污排到污水渠,若能進行廚餘回收,某程度上可令水的污染物減少從而降低污水處理廠的負擔。此外,非環保清潔劑也是水污染的重要源頭。陳俊明稱政府一直未正視澳門所用的清潔劑是否對環境友善,「環保團體一直向市民推廣環保清潔用品、如何合理處理廚餘,但環保局的宣傳廣告從未講過環保清潔劑或如何減少水污染,這方面很落後。」


他認為在環保層面,政府應以身作則。「政府是一個很大的用家,每年用幾多水、用幾多清潔劑,用嘅殺蟲劑係咪環保,呢方面完全冇考量。如果政府帶頭,已經減少很大的污染源。」又指,現時當局的環保政策似有先後次序,現階段先著重減塑,下階段再推行其他政策,認為環保政策應同時並進,否則一旦造成污染則難以恢復原貌。

預計疫情持續 醫療廢棄物或更多

陳俊明表示,《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難以與前幾年作比較,因疫情下來澳旅客減少,該報告呈現的狀態非常態。他提到,過去一年醫療性污染物如口罩、醫護用手套等的處理量增多,當局應思考若疫情持續該如何更好地處理這類廢棄物。澳門現行的焚燒方法會產生大量飛灰,倘飛灰量日漸增多又無法填埋或引致其他問題。因而他建議當局升級危險物品處理中心,或研究引入新技術等,尋找更合理的處理這類醫療廢棄物的方法,以減少污染。

根據報告的數據,各相關政府部門(包括治安警察局、環境保護局、巿政署及旅遊局)在 2020 年接收的噪聲投訴總數較 2019 年亦大幅增加超過4成,環保局表示由此反映疫情期間居民更關注所處環境的噪聲狀況。林宇滔及陳俊明都認為疫情下有關噪聲的投訴個案增多,與居民多留家活動有關。

陳俊明表示,居民在疫情下無法出外,甚或長時間留家負面情緒難以排解,某程度上對噪聲的投訴也體現居民所承受的情緒壓力。「表面上是噪音問題,實際上可能是心理狀況,或是情緒炸彈 ,準備可能(被)引爆。」

林宇滔認為,除了限制管制時間內的噪聲,或也需為非管制時間內的噪聲制定嚴格標準。他舉例,某些商戶長期播放喇叭作推銷,聲量之大足以影響其他商戶及住戶;又如,不少居民早上9點「準時」在公共休憩空間熱烈起舞,因9點前屬管制時間,做法或滋擾輪班人士,但上述行為亦未違法。故他認為可先從分貝等作適當規範,讓居民意識到噪聲之影響,以顧己及人。

另外,工程噪聲方面,林宇滔認為工務局及環保局應做好協調,對於一些必定會產生噪聲且不合規定的器械作出限制,「(在噪聲)萌芽的時候通過跨部門協調處理」,相信工程噪聲會大大減少。

談及澳門的水污染,兩人亦認同官方報告所述,主要原因包括舊式雨污合流下水道的溢流排放、下水道錯駁、非法傾倒等。

目標、指標及時間表皆欠奉 林:政府未具決心處理水污染問題

「一個先進的地方,渠網應該清污分流,清水即雨水應直接排向海,污水即生活污水等應直接排向污水廠……天晴時若雨水渠都有水排出,證明為污水渠錯接清水渠,澳門常見這種情況。」林宇滔稱,澳門存在清污沒有分流,渠網亂駁、駁錯、非法改裝的種種情況。他形容清污合流是致命傷,當局的臨時污水處理設施或只能止一時之痛,要根治問題需從渠網的前瞻規劃、污水廠的興建和擴容及舊區渠網更新三方面持續下工夫。

他亦指出當局現時對清污分流、截污,甚或未見進展的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污水廠,都沒有清晰目標及明確時間表,顯示當局仍未具決心處理水污染問題。

林宇滔又表示,低窪地區水浸與污水排放屬「環環相扣」,他以早前八角亭附近水浸為例,較八角亭地勢更低的地區都未水浸,後發現原來是渠道淤塞。而當局從來對外公佈渠網去水能力的清晰指標,「澳門的渠網一個鐘可以承受多少雨量,唔超過唔應該浸,超過咗浸都唔關你事」,無從追責也無數據可參考。

林宇滔關注旅遊業影響空氣質量

去年疫情嚴重,澳門及周邊城市各類生產活動頻率有所降低,空氣明顯改善,見藍天的日子亦隨之增加。林宇滔提到,本澳旅遊業在疫情下曾一度停擺,期間突出某些空氣污染特徵,如船舶交通對於空氣質量的影響。他引述報告內數據指出,一般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源方面,各類懸浮粒子(TSP、PM10、PM2.5)的主要排放源由2019年的海上交通運輸轉為 2020年的建築業。認為數據值得當局警惕,當旅遊業恢復後是否應進一步收緊船舶的排放要求?甚或建築業機械的排放標準也需更嚴格規管?

政府之環保承諾尚未兌現

此外,林宇滔亦關注資源回收的問題。他提到若建成廚餘回收廠,可降低焚化爐壓力與污染之餘,更能大幅提升回收率。「即使處理一半的商業廚餘,回收率大概都可提升15%-20%。」其次,他亦促請政府盡快兌現承諾,在堆填區批出及劃分作塑膠、紙、金屬回收產業的土地,令乾淨回收實現一定程度的在地資源化。他認為環保基建刻不容緩,投資環保基建是為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前任特首崔世安曾在2019年施政報告中提及,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撥出 1.5萬平方米土地,供回收業界競投使用,作為紙張、塑膠及金屬 3類物料出口前的預先處理場地;又提到,撥出 1幅 30,000平方米的土地,興建廚餘集中處理設施,以每日處理整體廚餘量 50%為目標。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居民嘗鮮石排灣休憩區市諮委冀次期工程改善西側行人路保安全︳2021-06-15 澳門日報

 澳門地小人多,人均綠化、休憩面積小得可憐,每次政府興建新公園、開闢新的步行徑,居民都會迫不及待試"新場"。已現雛形的石排灣水庫休憩區近日引起居民關注,有意見指休憩區被公路包圍,應優化過路設施。

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認同,指現階段為第一期工程的"成品",希望下階段會擴闊水塘西側近路氹連貫公路的行人路,確保使用者安全。

新休憩區料受歡迎

隨着石排灣社區發展,越來越多居民遷入。政府為優化社區環境及增添休憩設施,一九年開始在石排灣水庫旁打造休憩空間,於水庫東側及北側建造單車徑、跑步徑、步行徑及兒童遊樂場、康體區等。設施現已"準備就緒",不少居民期待盡早開放。

市諮委林宇滔樂見政府合理規劃水庫周邊空間,表示參考澳門大水塘的使用情況,水塘周邊的跑步徑、康體設施及休憩空間甚受歡迎。加上石排灣社區已入住三、四萬人口,周邊欠缺足夠的休憩空間,相信石排灣水庫休憩區將來的使用率會很高,尤其親子客群及晨跑、夜跑的居民。

完善現場交通設施

林宇滔稱,水庫周邊被公路包圍,加上石排灣以至路環仍在發展,不少大型車輛穿梭。且途經車輛車速較快,附近街燈又不足,危及居民過路安全。建議政府在現有的斑馬線前加設警示燈,提醒駕駛者減速、注意路況。同時重新調整、增加附近的路燈設計,確保駕駛者的視線不受影響,保障交通安全。

目前水庫東側和北側已建成戶外康體休憩空間,南側道路亦擴闊並加設圍欄,唯獨西側近路氹連貫公路的一段相對狹窄,亦沒有圍欄,途人經過甚或跑步都可能發生危險。

林宇滔指出,石排灣水庫周邊環境改善工程分不同期數,首期工程是優化水庫東、南、北側及建設休憩區。若按原計劃進行第二期工程,將會整治水庫西側,不僅是加設安全圍欄,甚至會擴闊行人路,優化整區的綠化、跑步空間等。建議當局先開放東側及北側的休憩區,緩解居民對休憩設施的需求,同時汲取用家意見,為第二期工程提供優化方向。

空中走廊連接社區

他認為,隨着石排灣社區人口不斷增加,水庫休憩區的使用率會攀升。建議政府及早規劃行人天橋,考慮與石排灣原有的行人天橋接駁,建設便捷、安全舒適的空中走廊,可以通過天橋到達休憩區,或如即將建成的離島醫院區等,為居民打造設施齊全、安全出行的生活社區。



林宇滔促明確食肆排污標準︳2021-06-15 市民日報

 日前市政署在中華廣場垃圾房附近渠道清理出大量油脂污垢,當中發現3間食肆違規排放油污導致渠道淤塞,有業界呼籲署方制訂標準處理食肆的隔油井問題,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市諮委林宇滔表示,解決相關問題需要市政署有策略地教育和監管食肆、定期清理渠道,並制訂食肆明確處理油污標準等多渠道解決有關問題。

林宇滔表示,食肆非法排污經常發生,市政署要有策略指導食肆正確清理隔油井。他認為渠道被油污堵塞,除食肆需負主要責任外,署方亦有責任處理,包括有無及早向食肆做好預防性教育、說明食肆應該怎樣處理排污、署方是否有恆常監管食肆進行相關工作,以及是否在大雨到來前清理渠道等,今次事件顯示當局有關工作仍做得不夠好。

訂渠網排放標準始能有效監管

他指出:現時本澳食肆由不同部門發放牌照,市政署只能監管由其發出牌照的食肆,而無法監管旅遊局發出牌照的飲食場所。他稱,市政署已有標準監管食肆,只是相關標準未夠清晰,反而旅遊局無標準監管其發牌食肆,若然當局有意修法規管食肆發牌制度,就要及早制訂時間表,交代相關工作進展。

他強調清理隔油井雖屬食肆責任,但市政署更責無旁貸,應制訂更清晰的標準和操作流程要求業界遵從。他指出:現時未有清楚針對隔油井清理的標準,和具體要求食肆在一段時間內需要清理隔油井;他認為可參考現時食肆油煙排放的標準為隔油井是否達標制訂準則,旅遊局發牌的食肆也須遵守,當有一系列明確指標,當局就可嚴格執法,確保渠道正常運作。所以要訂立清晰客觀的標準,確保隔油井保養良好。

被問到食肆非法排污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水浸問題是否會更嚴重?林宇滔認為市政署要有清晰的渠網排放標準,包括規劃、系統設計、建造和維修保養等一系列事情,向市民清晰交代雨水系統能應付多少雨量,有客觀指標才能監管官員是否有負好責任,以及派員恆常清理渠道等。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廣東疫情嚴峻澳收緊防疫更要人性化 生活物資及防群集才是全民檢測關鍵︳2021-06-11 訊報 宇論滔滔

  自去年內地基本控制疫情後,本澳逐漸進入常態化防疫,除維持七日有效核酸檢測外,內地與澳門的人流往來也逐漸恢復,早前內地入境本澳旅客數更達到日均三萬的疫情新高。

  然而,因應廣東省疫情受變種病毒影響日趨嚴峻,特區政府日前宣佈,六月八日起所有往返廣東與澳門的人士有效核酸檢測由七日有效,大幅減為四十八小時內,新措施對每日需跨境往返的本澳居民、數千跨境學生及教職員,以及以萬計的外僱,肯定造成極大的不便和額外負擔,但作為與珠海實施聯防聯控的澳門,為保兩地人員基本和必須往來,也必須跟從配合。

核檢有效減至兩日經常往返人士成磨心

  客觀而言,澳門與廣州、佛山等地地緣人緣相近,過去兩周便至少有五千三百多人往來三地,加上每日數萬的跨境居民、師生及外僱等,要嚴防輸入,確實有必要管控好第一度防線。但站在人性角度,經常往返兩地人士變相隔日一檢,變相令檢測需求大增三、四倍,檢測時間大增,每月檢測費用也飆升至每月過千,確實賠了夫人又折兵,但因無選擇,只能無奈接受。

  當然,新措施也勢必令非必要的兩地往來大為縮減,要知道,有不少人早已習慣七日核檢,且準時再檢續期,確保任何時候均可跨境往返兩地,新措施下,非必要的兩地往來勢必大減,肯定有利管控疫情,但剛開始復甦的旅遊業也勢必再受沉重打擊。

  不出所料,新政策首日實施前,內地檢驗站大排長龍,澳門數千跨境學童也要即日集中到綜藝館檢疫,其他檢疫站也人流不絕。筆者期望政府應增加檢測點和預約名額等針對性措施,縮短相關人士排隊做核檢的輪候時間,更應合理下調檢測費,必要時提供一定支援,確保有關人員能夠配合防疫新要求,盡量減低對他們的影響。

隔日鼻檢難頂跨境學童應可選口咽檢測

  翌日,教青局及衛生局亦已即時在黑沙環青年活動中心增設臨時核酸檢測站,專為跨境學生提供免費的核酸檢測,減少跨境學生奔波,工作值得肯定。但有家長及老師反映,跨境學童過去主要在內地作「口咽拭子」檢測,不習慣接受「鼻咽拭子」採樣,故不少出現抗拒及哭鬧,甚至有學童採構後有鼻出血。有家庭醫生亦擔心,跨境學童過兩日一次反覆「鼻咽拭子」採樣,很容易導致鼻黏膜出現損傷。

  翻查資料,本澳去年因有六歲兒童在「口咽拭子」檢測時反抗咬斷拭子棒及吞下,故當局硬性規定所有兒童必須以「鼻咽拭子」採樣是有一定原因。但考慮跨境學童已長期恆常接受「口咽拭子」採樣,再出現咬斷拭子的風險可謂「微乎其微」,故本人建議衛生當局能與教青局協調,讓跨境學童可選擇「口咽拭子」,減少對學童的生理及心理影響。

  因應內地疫情,本澳亦收緊防疫措施,並開始實施綠碼出行,除以往進入特定場所外,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到食肆用膳亦須「亮碼」,但由於沒有配套措施確保政策徹實執行,綠碼出行實際上只變成官宣口號,有沒有綠碼同樣可通行無阻,措施只是影響一些無手機,又遵守政府措施的長者或小童。

  為配合綠碼出行措施,當局實有必要為長者及小童提供方便,例如由有服務中心的政府部門,或在政府的自助服務機,協助長者或沒有手機學童列印健康碼,且為降低列印門檻,當局應考慮在現時健康碼設計中,加上文字表現緣、黃及紅色,方便黑白列印。

應助無手機人士印健康碼長遠應有出行程式

  客觀而言,考慮到本澳暫未發現社區病毒源頭,加上嚴格要求所有巴士司機逐一檢視乘客健康碼,確實會嚴重影響繁忙時間交通,暫不執行必須出示健康碼上車也屬情有可原,但筆者認為,政府只要強調紅黃碼人士不能乘坐公交,否則須負刑責,以及司機有權拒載黃紅碼人士就可以,但當局表示司機有權抽檢健康碼,將責任卸給前線司機的講法,筆者難以苟同。

  在疫情期,嚴格要求出示健康碼本來無可厚非,但實質操作上,健康碼內容均為自願填寫,僅靠信任,只有少數情況,例如政府急診醫生會因為病人發熱及染疫風險等,將病人調整至黃碼及紅碼,但由於健康碼僅得姓名及身份證號碼等,拿其他人綠碼出示基本無法分別,這種暪騙行為當然不值得鼓勵,發現後也必須嚴格執罰,但在目前機制下,也幾乎難以被發現的,再者,由於目前健康碼僅作為憑證展示,沒有任何行蹤紀錄,萬日出現疫情,也僅能通過有關人士記憶才能找出傳播鏈的行蹤。

  必須指出,萬一疫情不好彩殺到,防疫措施必須嚴格執行,否則防疫戰線定必決堤崩潰。為此,歐美及周邊多個地區,都通過資訊科技及手機應用,高效嚴格執行健康碼或紀錄行蹤,以便在病毒傳播時有效找出可能的傳播鏈,只要通過香港的「安心出行」又或台灣的「簡訊實聯制」(即非智能手機通過短訊也能記錄行踪)都是可參考的經驗,當然政府如何通過開源程式的設計方式,確保有關資料不便濫用及暴露個人行蹤,也是有關程式成敗的關鍵。

全民檢測非萬能但可大降傳染率

   另一個公眾關心的疑問是澳門到底應否做「全民檢測」,據筆者向有關專家請教,新冠肺炎變種病毒進化得越來越難防避,尤其越來越多的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傳播能力極高的病毒變種防不勝防,客觀而言,只要如去年武漢的嚴格封城才能有效阻截其傳播,但其經濟和社會成本太高,故今次廣州爆疫,雖然廣州人員流動極頻繁,但也僅採取逐區封閉,再加全民檢測的方法處理,有關措施雖然不能確保病毒不傳出,但內地經驗顯示,措施能有效將傳染率降低少於一、甚至接近零,至少趨勢上能遏止傳播。

  故澳門若真的發現社區感染,尤其無症狀感染源頭,實行個別區域封閉及全民檢測也實屬無奈之舉,政府表示四日可完全檢測本澳人口,但專家認為,根據內地經驗,有關措施成敗關鍵不在檢測操作,更重要是如何確保被封區域居民的基本生活正常及物資派送,以及在全面檢測時盡量避免群集導致的交叉感染!

全民接種疫苗是抗疫唯一出路

  說回疫情,近日多國、台灣及廣東均因變種病毒引發疫情,甚至有醫生直言,有關變種病毒是各項人為防疫措施下的「選擇」,不少新變種病毒都有傳播能力強、無症狀感染、潛伏期長等特點,以便能突破目前各項的防疫措施,只要我們一日不能通過接種疫苗達到群體免疫屏障(接種率七至八成),病毒仍是會因應我們的防疫措施,不斷進化,突破防線。

  唯一可幸的是,目前的疫苗大部分對現時的變種病毒,仍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尤其是防止絕大多數的重症及死亡率,故全民接種疫苗,仍是唯一能走完疫情最後一哩路的唯一方法。

  有人或會疑問,既然病毒不斷進化,為何疫苗能夠終結疫情?實際上,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後,幾乎已不可能在地球上消失,亦會一直與人類共存。全民接種疫苗構成群體免疫屏障(接種率七至八成)的目標,不是完全消滅新冠病毒,而是要降低其傳染力,以及將感染病毒的重症率及死亡率,約10%及2%,前者就算救回性命,不少都有嚴重後遺及病發症,大量重症也會令醫療系統崩潰,從而增加死亡率及重整率形式惡性循環,接種疫苗後,新冠的重整及死亡率可大幅降低數十、甚至過百倍,令新冠的影響力降至與季節性流感相當,人類社會才能恢復正常。



批評政府態度消極 政策混亂 林宇滔︰都更調研再多也沒用︳2021-06-11 論盡每週專題

 祐漢七棟樓的重建問題,特區政府已提出十六年,但歷經四屆政府仍然只是空談。早前都更公司公佈了祐漢七棟樓群調研報告,結果顯示,約三成業主生活於樓群內,約四成半為租戶,其餘為空置單位或無人應門等,樓群約三成單位為外僱宿舍,當中大部分單位的居住人口為七人以上。

都更會前委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調查結果與以往掌握的情況沒有太大分別,「咁做完調查,下一步點呢?政府到今日都沒有明晰的方向。其實就算做一萬次調查,到最後都係無一套都更法律,又係乜都唔做,又點樣都更呢?」他認為,政府若想推動都市更新,應盡快完成都更法的立法工作,並制訂規劃配套,才能集約利用土地,達到改善區內居民生活環境的目的。

沒有方案基礎 社會討論只是吹水

林宇滔認為,政府推動重建的態度消極,而且政策混亂,2005年成立舊區重整委員會,開了百次會議,政府於2011年向立法會提交《舊區重整法律制度》法案,2013年撤案,2016年成立都市更新委員會,當中的工作並非按原有的基礎作調整,而是推倒重來,2018年外判《都市更新研究顧問服務》,2019年突然改由行政法務司主導開展法律公開諮詢工作,「所有嘢都係重新再黎過,咁都更會又係咩角色呢?政府推動都更政策十分混亂。諮詢總結報告做咗,咁幾時先有法律草案呢?」他說,推動都更最大的問題是政府一直都交不出法案供社會討論,「咁其實無一個方案基礎,社會討論都只係大家吹水,你有你講,佢有佢講,無一個具體方案係傾唔到共識。」

七棟樓狀況堪憂 政府有好大責任

祐漢新村七棟樓的樓齡已將近50年,樓宇保養狀況令人憂慮,區內樓宇石屎剝落、鋼筋外露、塞渠漏水等情況普遍,樓宇安全、環境衛生以及社區安全等問題都困擾居民多時。林宇滔批評,祐漢七棟樓的狀況如此地惡劣,因為當年政府「出口術」,一早宣佈要重建卻拖沓多年,工作毫無寸進所致。正常情況下,大廈保養工作都不容易展開,而政府早早就宣佈會推動祐漢重建,「導致大部分業主更加無乜誘因去保養間屋,因為嗱嗱聲重建才是最大得益。」

逐棟重建整體社會效益低

調研報告指出,由於業權問題複雜,不同樓群可以接洽到業主的比例有很大落差。都更公司稱,將採取逐棟解決方式,優先興建業權收集完整的樓群。林宇滔認為,都市更新模式不應將單棟重建排除在外,然而,祐漢七棟樓的情況並不適合採用逐棟重建方式,「有咁大片土地,好明顯應該集約利用,通過重建增加更多社區設施以改善整體居民的生活質素。」

林宇滔認為單棟重建,由小業主承擔重建費用的方式行不通。而調研報告亦指出,逾90%受訪者支持重建,但僅有12.5%願意支付重建費,更有52%明確表示不願意支付。林宇滔說︰「成個祐漢重建計劃,需要有法律規範,跟住要有規劃的配套,咁先可以集約利用土地。假若真的單棟重建,第一,唔覺得佢真係可以推動到,業主夾錢已經麻煩,第二,對邊個有益呢?社區無法通過土地集約利用增加社區設施。呢個係同都市更新的原意背道而馳。」

都更不應排除私人發展商


降低同意重建業權百分比一直是社會上極具爭議的問題,林宇滔認為,必須一定程度降低同意重建業權百分比才可以推動重建,但應該「宜緊不宜鬆」,要平衡大部分業權人利益平衡,「我哋在都更的過程中,唔能夠忘記小業主的權益,樓換樓又好,現金補償又好,都應該盡量配合。」然而,除了降低同意重建業權百分比之外,林宇滔認為,政府需要推出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業主、發展商參與重建,方能真正落實本澳都更工作。「如果排除私人發展商,其實效率真係唔會高,政府做唔係唔得,但做咗廿年都仲係得個祐漢仲討論緊囉。」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傳新力量遞交 參選提名委員會名單︳2021-06-10 濠江日報

傳新力量昨日向立法會選管會遞交500名選民簽署的提名委員會名單,申請確認其提名委員會合法性。受託人林宇滔表示,希望通過參選讓市民更加理解其團隊理念,亦會不斷聽取民意並加以消化,對社會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

昨日上午11時,傳新力量一行代表到行政公職局辦理提名委員會確認手續,林宇滔於受訪時表示,希望通過參選爭取議席,更好地為市民做事,推動社會改革。最終參選名單目前尚未確定,除會保留上屆參選班底之外,亦會有年輕人和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等新面孔加入。

林宇滔又認為,澳門在發展過程中面對很多問題,包括制度上存在很多陳規陋習,要想辦法逐一改善,讓制度變得更透明和公平,令澳門成為所有人都能一展所長、追逐夢想的地方。雖然上屆立法會選舉未能成功躋身議會,但傳新力量於過去4年仍不斷落實其團隊理念,亦持續聆聽各界市民的意見,希望通過參與今屆選舉,讓市民更加理解他們的理念,進而團結進步力量,推動社會向前。

至於參選政綱方面,林宇滔稱將重點關注公共行政改革、改善民生經濟等方面,對交通、房屋等問題都會提出具體建議,近段時間仍會不斷聽取民意並加以消化,思考提出具體解決方法,並以客觀數據和指標進行分析與討論,從而推動社會達成共識,共同促進改變。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冀為跨境居民外僱提供核檢便利措施︳2021-06-09 大眾報

粵澳通關人士昨日起須持有48小時內核檢陰性報告出入境,每日通關人士須每兩天做一次核酸檢測,費用須自己承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關注每天往返珠澳兩地人士,包括跨境學童、外僱和居住在內地的澳門居民之困擾,期望政府推出針對性的便利措施,縮短相關人士排隊做核檢的輪候時間、合理下調檢測費金額、開設更多檢測點等,必要時提供一定經濟支援,確保有關人員能夠配合防疫新要求,盡量減低對他們的影響。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昨日表示,本澳目前無具體開展全民核酸檢測的日程時間表,當局還在部署預案。林宇滔認同現階段本澳尚未有全民核檢的迫切性,近期廣東省多個城市疫情升溫,而粵澳人員交往頻密產生諸多不確定性,儘管通關人士一直憑7天內核檢陰性報告出入境,但無法百分百確保沒漏洞,故此,特區政府應提前準備各種預案。鄰埠珠海昨日開始啟動全民核檢,大批民眾頂著烈日排隊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他建議特區政府從中吸收經驗,一旦本澳開展全民核檢,可以充分協調醫療人員、資源,更妥善地安排檢測工作,盡量減低人群聚集的風險。

他同時呼籲居民提高警覺,見到近期市面上的恆常防疫措施有所鬆懈,政府昨日公佈公共場所出示健康碼新指引,可謂相當及時。此外,今日預約接種疫苗的人數明顯增加,由於疫苗從接種到產生效力需要一定時間,故此呼籲居民盡快預約接種。

對於政府計劃以疫苗接種作為通關的必要條件,林宇滔認為現階段可行性不大,他曾向相關專家請教,本澳疫苗接種率仍較低,且鄰近地區的疫情仍較為嚴峻,形容是兵臨城下,所謂的疫苗通關目前未必可行。不過,相信在疫情穩定後,有條件為已接種疫苗人士放寬核酸檢測陰性報告的時效。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林宇滔:防災基建應考慮極端天氣︳2021-06-07 市民日報

日前黑色暴雨信號期間本澳各區水浸嚴重,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本澳各項防災基建除了一再拖延外,安全系數亦較低,防洪防災防水浸的設計完全沒有考慮極端天氣日趨增多和惡化,他促請政府除盡早公布各項防災基建的落成時間表外,在防災基建和雨水排放系統應更多考慮極端天氣,做好前瞻規劃。

林宇滔表示,在應對風暴潮的基建方面,特區政府在「天鴿」風災至今仍然是零作為,在應對暴雨水浸、海水倒灌方面雖然有做工作,但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他更指擋潮閘工程早於2018年底獲中央政府批覆,特區政府曾提到爭取2019年動工,然後至今仍未有實質的動工方案,進度極為緩慢,他批評只有1個方案下政府卻仍一直研究,不是合理的操作,而擋潮閘興建肯定需要數年時間,究竟何時才能夠建成?

他又指,除了擋潮閘抵擋澳門半島西面最嚴重的風暴潮外,但外港、氹仔未見抵擋風暴潮的建設,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亦沒有任何進展,他認同優先建擋潮閘,但不代表其他地區毋需處理任由水浸,希望工務部門整體交代。

倡盡快興建筷子基雨水泵

林宇滔更指,擋潮閘高度相信維持只比「天鴿」潮位高7厘米,當年若「山竹」遇上天文潮,潮位會遠比「天鴿」高,他質詢為何政府「搞一大輪」研究再研究,卻沒有提高安全系數標準,擋潮閘「起咗等於冇起」。他說面對極端天氣愈來愈多和惡化,日前的暴雨又是有紀錄以來最高,反映政府的防洪防災防水浸設計,完全沒有考慮極端天氣日趨增多和惡化。

雨水排水系統方面,林宇滔表示,日前黑色暴雨每小時超過120毫米,新建成的內港北箱涵渠初步計算每小時處理約110毫米,即不能應付當日的雨量,新建成的設施已經超負荷,值得反思;而高士德新橋區一帶雨水是依靠林茂塘雨水泵,其排水能力也只有每小時55毫米雨量,當逾百毫米雨量似乎變得常態化,是否任由本澳各區水浸?他促請政府為各雨水泵房擴容,盡快興建過去曾提出的筷子基雨水泵,在防災基建和雨水排放系統應更多考慮極端天氣,必須做好前瞻規劃,亦建議應將黑色暴雨納入民防機制。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黑色暴雨應納民防機制強應對 公開雨水系統承載力接受監督︳2021-06-04 訊報 宇論滔滔

  澳門氣象局在六月一日發出今年首個黑色暴雨信號,大炮台氣象站更錄得423毫米的日雨量,是一九五二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單日雨量,中午時份友誼大橋東面更出現水龍捲。當日凌晨二時四十五分氣象局發出黃色暴雨警告,四時二十五分改發紅色暴雨警告,五時至七時更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當中五至六點雨量高達120毫米,是有記錄以來第二高每小時雨量。

  豪雨令多個地區頓成澤國,內港、下環、新橋、慕拉士、台山、青洲及離島一帶多區水浸嚴重,最深更達大腿位置。由於暴雨訊號凌晨時份才發出,不少商戶未及收拾,街上及多個停車場亦有車輛被水掩。筆者以下將會從暴雨訊息發佈及民防機制、雨水排放系統標準、渠網維護等不同角度,就今次超強豪雨揭示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善要求及建議。

黑色暴雨影響不遜風暴潮八號波

  首先,本澳自去年九月實施三級暴雨系統,黃色是過去非公開的20毫米預警提示,紅色則為過去沒有分級的五十毫米暴雨警告,黑色是新增的八十毫米警告,六月一日是新系統生效後首個黑色暴雨訊號,無論以當日的雨量、水浸範圍、山泥傾瀉,甚至對地下停車場的災情等,影響均不會較八號風球或風暴潮等為少,但本澳的民防法例法規並未將黑色暴雨納入民防體制。

  與颱風、風暴潮等可作提前預測不同,暴雨訊號最先進也僅能提前數小時預警,如暴雨當日凌晨,氣象局已提前發出不同級別的暴雨訊號提醒居民,惟不少人仍在睡夢中。為此筆者建議,應將黑色暴雨警告納入民防機制,以便利用現有民防系統調動資源,以及利用已安裝在各區的廣播系統,針對性向受水浸影響的區域作警示,將可大大減低不必要損失。此外,現時僅靠市政署外判廿五人確保全澳各區的雨水渠蓋暢通,有需要時亦可配合市政署調動更多人員,減緩水浸。

  還記得暴雨前一天,筆者在公開會議追問時,市政署回覆已在五月完成所有低窪地區的渠網清淤,但當日如栢惠、八角亭等地勢較高點也出現水浸,反而下游未有水浸情況,而羅利老馬路、渡船街等到下午紅雨期間又再次出現水浸,這都明顯反映部分支渠仍有淤塞,當局平日清除雨水渠井垃圾的成效成疑。

六一雨量較頭五月總量更多

  此外,全球暖化導致的極端天氣已成為我們日常,如澳門今年一月完全無雨、五月份僅有正常雨量的四分一,但六月第一天的雨量已超過今次一至五月的總雨量,也較平常六月份的總雨量還多。

  正因如此,本澳確實要全面檢視整體雨水排放系統的設計標準,以當日新橋、渡船街、提督馬路一帶的水浸為例,該區的雨水渠都是經匯集入林茂塘的雨水涵箱、經海港樓的雨水泵房抽出海。據市政署回覆,該泵房最高排水能力為55毫米每小時,不及當日最高雨量的一半,就算渠網暢通,渡船街、光復街、羅利老馬路一帶新橋區也肯定會出現水浸。

  翻查資料,市政署前身民政總署早在2014年已提出在筷子基增建雨水泵房,提升筷子基、新橋區及提柯區等地段疏導和排放雨水的能力,只是未能獲得部門及社會支持而擱置;同樣,剛完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其實早在2012年左右就提出興建,同樣因為跨部門協調拖至2019年才動工。

  根據當日實際水位監測,內港北泵站對出水位站早上六時的水浸高度為0.25米,明顯較地勢較高的下環區的內港南站0.43米為低,意味著該雨水泵房確實起到一定的排水作用,減緩水浸及加快退水。

雨量超林茂泵房設計能力逾倍

  若與過去相比,去年五月三十日本澳各區同樣因暴雨水浸,當時峰值雨量為69毫米每小時,水浸時間約五小時,而今次雨量峰值近120毫米,水浸時間僅約三小時,以數十年最高雨量而言,十月初五街、新馬路及沙梨頭一帶水浸程度已相對較輕、退水較快!但筆者必須指出,去年水浸正值天文大潮,今次水浸潮位僅一點九米左右,故今次水浸較輕微實屬正常。

  筆者一直不明白,市政署為何一直未有向公眾清楚交待其排水能力,以便公眾及上級作監督。為此,筆者僅以公開資料計算,該泵站每秒抽水能力為14.28立方米,以該泵站設計的集水區面積46.5萬方米計,相當於能應對110毫米的雨量,但泵站設計最大抽水能力,實際仍要看集水區的渠網容量及清淤情況(相當徑流量),但邏輯上,上游渠網設計應以泵房排水量作匹配設計。

  日前黑色暴雨期間每小時雨量高達120毫米,是紀錄第二高的每小時雨量(最高是1964年),確已超出內港泵站的設計能力,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泵站剛建成就面對超過其設計能力的雨量,這也多少反映本澳泵房及雨水系統的設計缺乏前瞻性!

泵站設計乏前瞻擋潮閘又重蹈覆轍?

  或有意見認為,雨水系統設計不應以一兩次天氣極值作參考,但筆者必須提醒,近年天氣極端化的趨勢幾成定局,例如2017年天鴿之前,上一個十號風球已是1999年的約克,但接下來2018年的山竹、2020年的海高斯都掛上十號波,事實證明,極端天氣甚至已變成慣常現象。

  筆者一直提醒,今屆政府已拖延年多的內港擋潮閘工程應盡快興建,政府近日雖表示會落實興建,但仍堅持不增加設計的擋潮高度。按之前的公佈,該閘擋潮位僅較天鴿潮水高七厘米,如果山竹風暴潮遇上天文大潮,擋潮閘就會完全招架不住。故筆者對當局並未考慮極端天氣頻發,僅以過去歷史資料作為設計基礎的做法,實在難以苟同!到時投放巨額公帑的擋潮閘,極可能在未正式投運時已未能應對極端天氣。

  要真正治理本澳水患問題,首先要將水浸成因如:風暴潮、天文大潮倒灌、暴雨水浸等分開討論,並對症下藥做好擋水和疏水,由於防洪排澇屬系統性工程,只要當中任何環節出錯或出現瓶頸等,都會影響其整體表現。

  筆者感到,過去本澳每次出現嚴重水浸,政府或社會並未清楚分析水浸成因,甚至將不同成因的水浸混為一談、討論,本澳舊區地低、人多、渠網有限且複雜確是事實,但政府亦從未交待本澳雨水系統設計的瞬時雨水承受能力,每次水浸總搬出各種理由解釋。特首就日前水浸的「地勢低」論就是一例,這難怪公眾質疑政府治水的決心。

客觀指標利監督及推動渠網改善

  筆者同意,在天氣越趨極端下,無人能保證本澳不會出現水浸,但特首有責任要求包括工務局及市政署,交待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為本澳雨水排放系統的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等均應以此標準作為成效衡量指標。如果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若雨量超過設計標準而出現水浸,政府就要考慮將基建標準進一步提高,也只有通過客觀的指標,有關範疇的工作才能得到可量化的改善和評價,同時才能有更科學的理據爭取社會足夠的支持,盡快落實雨水渠網基建。

  如今次水浸的重災區下環一帶,政府去年已提出「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之研究方案」。先不論其五十年一遇的設計標準能否應付極端天氣,但至今仍未有具體興建計劃,加上唯一應對風暴潮的基建──撐擋潮閘至今仍興建無期,下環一帶的居民不知何時才能脫離水浸之苦。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市政署指新泵站已緩解水浸 意見籲公布清晰標準︳2021-06-03 力報

 澳門在經歷2017年強颱風「天鴿」吹襲後,喚醒了全城人關注低窪地區水浸問題,但至今事隔近四年後,當初提出的泵房、排水系統、擋潮閘等等設施,現時又如何呢?本澳前(1)日凌晨經歷了一場近70年來最大的暴雨,令各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浸,且一浸便數小時。而政府動用1.1億元公帑興建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似乎成效未見突出,行政長官賀一誠前日出席活動時亦就此作出解畫,表示雨水泵站仍未調校好,故起到作用不大。除此之外,渠網的排水能力、民防系統在黑雨之中未有啟動,亦受到社會質疑。

市政署數日前表示,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已基本完成,整體試運作良好,排洪能力最高可達每秒14.28立方米,相當於兩分多鐘便可以排清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量,覆蓋範圍由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一帶區域;而市政署早前亦指,在今年1月至4月間已完成多個地勢低窪、人口稠密區分的排疏渠網清淤工作,清理下水道61,941 米、明渠4,881 米、雨水井6,868 次、市政泵房2,023次。然而前日面對暴雨來襲,內港水浸依舊,特首稱水泵站箱涵渠「作用不大」。

市政署:新泵站起到紓解作用

對此,市政署昨日發出新聞稿,公布內港一帶水位數據。其中地勢較高的內港南在前日清晨6時錄得430毫米水位,但內港監測站僅為250毫米,至7時內港南仍有360毫米水位,但內港監測站只為50毫米,「顯示」內港北箱涵渠及泵站雖在試運,仍對緩解該區水浸起到明顯紓解的作用。而待雨勢稍減,水浸短時間退卻。

林宇滔:需交代承受水量及標準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2)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政府在今次事件後,一定要交代清楚究竟內港北雨水泵站建成後,能夠承受多少暴雨的水量,政府應有清楚標準,政府絕對需要交代,否則難以達到問責效果。

林宇滔坦言,前日的暴雨以澳門的渠網,不水浸是很難的,但市民要聽的不是解釋的藉口,而是要有清晰的標準,到底現時渠網多少毫米的雨量不會水浸,以及未來會有怎樣的改善?他亦強調,前日的暴雨下,本澳水浸的區域很廣泛,時間亦很長,證明渠網排水的能力是一個大問題。

暴雨水浸後 民防去哪兒?

當局在2017年「天鴿」颱風後完善了民防機制,當有颱風吹襲本澳時就會啟動,但前日發生的是「黑雨」,即使有山泥傾瀉及大範圍水浸,政府亦沒有啟動民防。林宇滔認為,前日的黑雨威力絕不比颱風弱,當局應考慮是否有條件啟動部分民防機制,不是要啟動各個部門,「要廿幾個人坐埋一齊」,而是有條件的啟動,例如利用廣播通知市民會水浸等等,因為前日黑雨是發生在凌晨,很多市民不會看手機,但用廣播提醒就不同,成效會更好。

陳桂舜:混合渠排水能力差

工程師陳桂舜表示,政府應該公布當時汛流水量有多少,泵水設備是否運作正常;如果是運作正常,則證明水浸不是泵房的問題。

陳桂舜亦指出,雨水排水系統要有一個前設,是要保證下游是暢通無阻,但問題是,由下環街一路去到沙欄仔都是混合渠,是污水與雨水合流,所以排水能加較差,如要進行改善必需是靠分流管及雨水溢流管道。

設溢流管道減少高位對低窪影響

陳桂舜指出,今次強降雨不同於天文大潮與「天鴿」等情況,強降雨會令低窪地區一帶受到高位流下來的水所影響,正如沙欄仔街對上是白鴿巢高位,即使是有排水管道都沒有太大作用,因為雨水從高處向下流,原本的合流排水管道又無法應對大量水流,從高位向下流的雨水沒有進入排水管道。他認為,當局應考慮設雨水溢流管道,將雨水分流排走。但陳桂舜同時亦坦言,一個城市單靠排水管道是行不通的。

陳桂舜指出,白鴿巢方面路邊全是石屎路,無法做到儲水效果,雨水難以流入山體當中,而澳門整個城市就如同沒有儲水能力一樣,只單靠排水管道,但其實單靠排水管道是行不通的。陳桂舜指出,而國內近年興起「海綿城市」,透過疏水地磚做到大面積吸水,能有效減少水堆積的問題,政府應作出有關考量。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林宇滔就「黑色暴雨」 質疑有官員未如實匯報︳2021-06-02 華僑報

昨日,本澳氣象局發出「黃、紅、黑」暴雨警告,各區多處非水浸黑點都出現嚴重水浸,水浸車,水浸舖、水浸停車場。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表示,從行政長官賀一誠回應時提及的擋潮閘,質疑有部門官員未有如實向行政長官滙報今次的嚴重水浸事件。

 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表示,對於此次暴雨警告,氣象局在前日傍晚已發出雷暴警告,之後亦再發出,到一日凌晨二時四十五分發出黃雨,四時廿五發出紅雨,五時發出黑雨。由於正值大家都入睡時間,無論點樣發手機信息,相信作用不大。

 他稱,暴雨提前預警存在一定客觀困難,不同於颱風預測,這是客觀問題,不只是澳門氣象局獨有的問題,較準確預測暴雨,只可提前一至二小時,因此,此次暴雨警告在凌晨發出,確實比較尷尬。不過,正正今次個黑色暴雨警告,提醒了本澳在遇上黑雨時,仍有很多應變改善的空間。

 他認為,按照本澳目前已有的條件,可考慮在黑色暴雨警告時,啟動部份民防設施,例如利用風暴潮發布信息的廣播系統,可即時通知各區居民,按個人需要作應變措施。經過今次黑雨經驗,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認真考慮。



傳新協:黑雨宜廣播籲民防範︳2021-06-02 澳門日報

極端天氣變"家常便飯",市政署市諮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有需要針對黑雨適當調用現有民防機制的資源;渠網維護管理亦必須檢討,應制訂指標供公眾監督。

檢視今次水情,林宇滔認為,政府有幾件事情要處理,一是警報上,晚上的黃雨、紅雨到黑雨訊號,一般居民都在睡夢中,僅靠手機訊息提示,發再多警報也無補於事。今場暴雨可見黑雨影響不低於颱風,多處水浸,政府應重新思考,針對黑色暴雨適當調用現有民防機制的資源,例如廣播、在低窪地區配備一定人員配合告知,尤其讓低窪地區的居民、泊車人士做好準備。

市政署須認真檢討渠網維護管理出現的問題。儘管市政署前日才聲稱已完成所有雨水井的清淤工作,但慕拉士罕有水浸;南灣八角亭一帶水浸,用同一條渠、水位較低的殷皇子卻沒有水浸。他質疑清淤除了清垃圾,有否將支渠疏通,這顯示清淤工作仍存在問題。

他還質疑是否所有泵房、雨水泵都能夠在今次暴雨期間正常運作,如果全都正常運作,理論上會有水浸,但不應是現時的狀況。

林宇滔認為,昨並無天文大潮,出現水浸純粹是渠網的排洪能力問題。極端天氣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應付不能總成為推卸責任的理由,應有客觀的指標供公眾監督,從渠網的規劃興建、維護管理,到處罰污染排放等一系列問題,政府都應有清晰的指標,"如果未到設計標準就水浸,官員就問責,做到好為止"。舉例"內港北雨水泵房站"並無交代每小時可處理多少雨量,只提最高排洪能力並無意思。另外,舊區清污合流的渠也會令暴雨中的排污能力受阻,何時做好清污合流達到清污分流,都要清楚交代及規劃。



林宇滔倡啟動民防機制應對黑色暴雨李良汪建議支援大廈安裝防澇排水設備︳2021-06-02 捷報

受低壓槽影響,本澳昨凌晨開始出現大驟雨及雷暴天氣,氣象局一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大炮台山站日總雨量錄得400.4毫米,是自1952年有記錄以來最高,雨勢洶洶,令多區水浸,政府過去投入大量公帑進行治水,但成效不彰,部分地區更「愈治愈衰」。社諮委林宇滔和李良汪認為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政府應對風暴潮、颱風或暴雨的軟硬件是否足夠和有效。其中林宇滔認為,黑色暴雨破壞力相當於颱風級別,建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時,應透過各區民防講播向居民作出警示;此外,部分渠網淤塞亦是造成水浸的元凶,促請市政署交代各區渠網清淤情況和所有泵房的去水情況,找出造成水浸的原因。

林宇滔表示,據氣象局資料,截至昨下午 5時,澳門半島的大炮台山站日總雨量錄得400.4毫米,是自1952年有記錄以來最高,同站最高1小時雨量錄得119.6毫米,是自1964年以來第2高的時雨量記錄。本澳亦多處錄得水浸記錄,部分低漥地區曾錄得高達0.5米的水浸。今次揭示了全球氣候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特區政府必須重新檢視應對風暴潮、颱風或暴雨的軟硬件是否足夠。

交代渠網淤塞和各泵房是否正常運作

他留意到,行政長官用珠海水浸「車沒頂」來形容市民今次暴雨受影響的不單只有澳門,但澳門水浸問題從來都不是用珠海來做標準,因為過去珠海每逢大雨,水浸可以幾天都不退。現時澳門雨量警告分黃色、紅色、黑色3種暴雨警告,今次是今年首次發出黑雨警告,其影響力與風暴潮相當,亞馬喇廣場地下停車場受浸,黑沙環激成工業大廈地下大堂亦被水浸,事件中氣象局雖有不斷發出信息提醒居民,惟大家都在睡夢中,氣象局雖有發出預警但發揮不到提醒居民的作用,為此,當氣象局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且雨勢較大時,政府應啟動民防系統提醒居民,例如利用已安裝在各區的講播系統,向居民作出警示。「暴雨無路可捉,預報作用有限,點解我哋設好晒啲民防系統唔用,暴雨時唔用廣播呢?」否則若下次黑色暴雨情況再發生在凌晨,就算氣象局再發更多信息都沒有用。

林宇滔指出,水浸原因除了雨量,若渠網淤塞,水渠蓋被垃圾堵塞等,便會造成去水困難,再造成水浸。當雨量到20毫米時,市政署應變隊人員便要出動,到澳門水浸黑點,清埋水渠蓋,至於市政署人員人否做上述工作,前日市諮會平常會議時,他追問市政署各區渠網情況,署方回應指早在5月已「通晒!」不會有阻塞情況。但按昨日情況,肯定是部分渠網淤塞引致出現水浸,例如八角亭地勢是高於殷皇子馬路,但昨日卻是八角亭發生水浸,殷皇子馬路沒有水浸情況。他要求當局交代清楚,為何在已清理渠網淤塞情況下仍發生嚴重水浸的情況,同時要交代昨日所有泵房的運作情況,有否出現跳掣和作出即時處理等。如果雨水泵房設施出現不正常情況,明顯市政署存管理不當的責任。

李良汪建議支援大廈安裝防澇排水設備

市諮委李良汪亦批評,當局近年投入大量公帑進行治水工程及渠網整治,現時成效顯然與民眾期望相差甚遠,今次暴雨造成多區水浸,嚴重困擾民眾和商戶,氣象局解釋暴雨不同於颱風,難以預視來勢,但他認為,除了事前的預警機制,暴雨期間的防澇措施及渠網疏導更起着重要作用。

李良汪又提到,值得關注的是,今次暴雨除了低窪地區「一如既往」出現水浸,部份以往較少水浸的地區,例如黑沙環及祐漢一帶亦有出現水浸情況,包括大廈地庫停車場及電梯因水浸關係無法運作,慶幸並未有居民被困或發生意外事故。他促請當局檢視是次水浸地區的渠網情況是否正常;而大廈的管理機關及物管公司亦需檢視並提升大廈應急設備配置,尤其設有地庫停車場的樓宇,倘發生水浸時,是否有足夠設備及時到位作出適當處理,以避免情況不斷惡化。同時,建議當局加強支援,協助小業主完善大廈地庫防水排水系統,減輕水浸造成的經濟損失,保障民眾生命及財產安全。

加強巡查地盤非法排泥入雨水渠 

對於有指出,本澳各區現時正進行大大小小的建築工程,部份工程將未經過濾與沉澱的沙石及泥漿等建築用料非法排入雨水渠,倘情況嚴重,加上連場暴雨,憂慮會造成公共渠網淤塞,加劇周邊區域水浸。李良汪表示,據悉市政署有要求工地以過濾系統沉澱處理施工廢水,以達致《澳門供排水規章》規定,並在取得開挖坑道工程接駁地盤臨時排水准照後,方可排入現有公共渠網。但不排除仍有工地違規排放,促請當局必須嚴格監督及加強巡查,尤其現時本澳已踏入雨季,倘發現建築工程存在違規情況,必須依法處罰,並責成工地負責人妥善處理及提交CCTV清渠報告,以免引起嚴重水浸及各類環境污染問題。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市諮委籲公布違規漏報餐牌數︳2021-06-01 正報

電子消費優惠計劃今日開用。市政諮詢委員羅錦焜反映,居民大多擔心食店商號因此哄抬物價或靜悄悄加價,建議市政署定期公布所檢控的違規漏報餐牌的數字,使業界加強警惕。

羅錦焜在市諮會議程外發言表示,政府推出的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市民將可在六月至十二月使用五千元啟動金和三千元立減額。從媒體中居民大部份意見反映的,都是擔心商號將物價哄抬,或已靜悄悄加價。

羅錦焜認為,去年疫情下,食店除個別外,大部份都是努力求存,甚至推出特價,未見有明顯投訴。他相信大部份食店都已清楚知道若調整餐牌價格,須依法向市署申報,但仍有遺報檢控的個案。

羅建議,市署應定期公布違規漏報新餐牌遭檢控食店的數字,使飲食業界加強警惕,同時政府多作出相關指引或資訊,增加居民對業界消費的信心。

倡其他公園也設茶座

多名市諮委提出增加、完善休憩或兒童遊樂空間。其中陳家良提到,日前二龍喉公園茶座不續租事件受關注,顯示該類設施之重要性,建議未來市署尋覓更多合適地點增設受社會歡迎的茶座,讓街坊有更好的休憩體驗。

陳指,茶座較以街坊客為主,因此持續推動社區茶座,將有助提升街坊使用休憩區的頻率。他建議署方可評估部份公園,在有條件下試行,並可藉此促進社區經濟。

促檢視麗都天橋意外頻生之因

此外,委員林宇滔關注麗都行人天橋扶手電梯再發生長者跌倒受傷的意外。他整理出近年在該天橋發生的同類意外最少有七宗,值得市署及社會高度關注。

林宇滔促請署方詳細調查意外成因,並分析有否關連性,之後對外公布。同時要認真檢視該組扶手電梯運作設計有否高危因素,以便即時改善,並現場加設安全警示提醒長者安全使用電梯。

其他市諮委提出加強滅蚊、增加公廁和推行電子政務等意見。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